以下为 2021年八月间笔者在 微博号“硅谷王川” 上发表的一些随感的合集。最初在 2021年八月25日笔者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
(1)08.14.2021
回报递增的事物的特点:
边际成本为零 (或者不断迅速下降),
传播成本为零 (或者不断迅速下降),
高度可组合性,可以不断被引用,组合,构建更复杂的事物,
不断加速的扩展性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并占据新的规模更大的市场)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远比优化能力更重要 (回报递增的环境内,优化这个概念根本就不适用。)
可参见 Brian Arthur 在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年七月份的文章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
回报递增的现象在软件和互联网行业非常明显,过去三十年在加速,未来三十年加速会更厉害。顺则昌,逆则亡。
回报递增的游戏要注意几点:
第一,这里有哪些反馈机制? 是否涌现出较强的正反馈?
第二,我所处的生态环境是什么? 生态远比个体更重要。
第三,我有什么样的资源,在这里可以玩什么样的游戏?
第四,错过上一个游戏没有关系,下一个可能浮现的回报递增的游戏会在哪里?
关注新闻,还是要关注回报递增的趋势,有可能有大突破。其它一些东西,短期看上去很热闹,但本质是回报递减的,不可持续,最后就自生自灭了。
眼界狭隘的时候,就会整天思考如何优化,利益最大化。
关于”优化”的想法的潜在假设是: 大环境是静止的,格局基本不会有变动。这个假设,把时间轴稍微拉长以后,很多时候完全不成立。
不断对外探索,建立新的连接,发现新的回报递增的事物后,才一拍大腿,*!!! 原来优化是个伪命题。
(2)08.14.2021
为什么做空者在整体格局上是傻* ?
因为,如果做空判断是正确的,随着股价下降,继续赢利的空间也收缩,是一个回报递减的操作。
但是,如果做空判断是错误的,随着股价上涨,亏损也迅速上涨,甚至指数型上涨,这是一个风险不断指数上升的操作。
只看到眼前短期的利益,没有理解”回报递减/风险递增”的整体大格局,最终会获得和其德性匹配的下场。
人们去做”回报递减”的事情的唯一原因,是觉得可以马上获得一定利益,回报递减是以后遥远的事情了,就不管了。人们不去做”回报递增”的事情,是因为这些事情都有一定门槛和爬坡期,不过临界点之前无法获得回报,所以要么不愿尝试,要么没坚持到临界点就资源耗尽破产了。
很多聪明者的一个误区,在于因为局部细节分析得非常清楚而且正确,而断定其他对于此局部分析得不够清楚的人都是傻*, 所以会忽视一些相对比较遥远,但迟早会指数增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而且自己毁灭之前,还要嘴硬。华尔街很多爱装*的做空者,大致都是这样。
预测世界末日要来临,和预测摩尔定律要终结的,都是同一类人,同样的逻辑,本质都是回报递减的范式下的无病呻吟。
(3)08.18.2021
屈服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压力,是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很多我们以为的问题,如果并没有自动变得更坏,多给一点时间,往往可能会自行消退。
很多情况下,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也不做。否则莽撞的行动,不仅会把形势弄得更糟,还白白消耗能量。
屈服时间压力的恶果还有: (摘自 Secrets of power problem solving, by Roger Dawson )
第一,没有花时间获得足够和全面的信息输入。
第二,没有仔细全面分析。
第三,把重要的信息忽视了。
第四,把自己可能的选择主动削减了。
第五,没有和足够多的专家去咨询。
第六,没有找到足够多的帮手和伙伴来解决问题。
第七,看到一个勉强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把它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贸然行事。
屈服于外界给你的时间压力,是作茧自缚,甚至给自身迅速带来重大损失的捷径。
要把拒绝外人给你安排的时间表,变成一种默认的习惯。
谈判中没有耐心的人总是因为时间压力,悄悄的放弃一些权益给有耐心的对手。没有耐心的投机者,常常在底部被迫割肉强平。
(4)08.18.2021
聪明,就是有能力解决一个具体的困难问题。智慧,就是始终让自己有很多选择,以至于根本不需要被迫去解决什么刁钻困难的问题。
不屈服于外界的时间压力,是始终让自己有很多选择,并通向智慧的重要一步。
谈判有很多具体技巧,但长期看战略上看,最好的谈判利器,是让自己有不断增长的各种选择,以至于”谈判”这个概念本身,和对方提出的各种要求看起来极为可笑,你可以毫不犹豫拂袖而去。年轻人犯的低级错误,从根源上看,是误以为自己的选择不多,猴急的做各种让步,想抓住各种救命稻草。
(5) 08.22.2021
认知的不同阶段:
1/ 意识到自己以前停滞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非常可笑。
2/ 意识到所有人都停滞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有些地方比普通人高明,有些地方极为可笑。
3/ 意识到认知泡沫这个东西是无法劝诫的,劝诫是很讨人嫌的行为,只有等当事人的泡沫破灭,遭到重大损失后,才有一点点可能改变。但人性本质还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
4/ 慢慢学会在不同观察角度和认知泡沫之间无障碍切换。
5/ … ?
从根本上改变认知缺陷的小技巧: (据说来自 Josh Waitzkin) 定期检讨三个问题:
1/ 三个月前我有什么判断现在证明是错误的?
2/ 为什么当时会做出那样的判断?
3/ 我当时的思维过程有什么根本缺陷,导致这个错误判断? 这样定期检讨的好处是可以治本,可能把同一类的认知缺陷一起纠正。
(6) 08.23.2021
当你的能力超过周边大部分障碍的高度时,就会对个人的自信产生一种较强的正反馈,鼓励自己去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能力,跨越更大障碍,再进一步提升自信。
自信和能力是一个可以不断培养,越滚越大,互相作用,自我强化的系统。自信和能力带来的气场,会影响你接触的人群,更愿意相信并配合你,提高你成功的概率,这个滚雪球式的连锁反应,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前提条件是,第一,所处的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这样不必强迫自己马上就必须克服过高的障碍物,而是可以先选择较容易的问题,来巩固自信。否则很长时间得不到正反馈,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第二,不能过于急躁,贪多求快。否则遇到较大的挫败,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周围的人群也更容易落井下石,会造成负面的塌方式的连锁反应。有的人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一蹶不振。
不自信和自信的边界,在于反馈的速度,精确度,和独立性。区块链提供了一个独立验证信息的平台,是金融界很多装逼犯的照妖镜。
1860 年之前,战场信息来源主要靠骑兵。可以想象古代游牧民族对于农民步兵的碾压性优势,不仅来自单兵的战力,而且对整个大局的感知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信息优势又极大提高主将的自信和主动出奇兵的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另一方面,处于信息劣势的农民步兵,被游牧民族打得找不着北后,内部信心会迅速崩溃,龟缩一隅不敢积极出击,将军为卸责会给皇帝谎报战情,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兵败如山倒。
(7)08.24.2021
人沉浸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面,不遇到重大损失,根本不可能考虑改变认知框架。从这个角度看,损失越早,越好。
但是遇到损失后,一般人的反应不是从认知框架的高度纠正,而还是沉浸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希望能扳回损失 (虽然实际上根本回不去了)。
这时候最好的出路,实际上往往来自一个全新的产业,全新的世界,有更好的增长,大得多的潜力。
但对于全新的世界,需要在底层有扎实的认知上的基础,这是要花时间学习和思考的。一般人即使在新地方尝到甜头,仍然将信将疑,无法理解远景,就好像被人已经八抬大轿把他抬到洞房门口,仍然犹豫,不敢临门一脚。门口徘徊了半天,最后还是走回去了。
因为自身的认知框架非常狭窄,因为对新事物的底层机制完全缺乏理解力,人性的反应,大部分会像三国时的曹爽,”驽马恋栈豆”,还是回到自己熟悉习惯的地方,尽管自己已经遭受重大损失,但只要别人花言巧语简单忽悠一下,仍然不由自主的还是回去了 (回到司马懿的掌中)。
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做富家翁!”
认知糊涂到这种地步,绝非特例,而是知识框架狭隘导致的必然的普遍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