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微博发言摘要

以下为2021年9月我在新浪微博上的言论摘要。

weibo-qr

(8/2/2021)

在任何领域,主观造势是困难的,可遇而不可求。但是顺势而为是非常容易的。

如果没有你想要的勢,继续等待,继续搜索,但不要主观的一厢情愿的霸王硬上弓,否则最后遭受重大损失的,还是自己。 ​​​

因为机缘巧合,某次主观造势获得极大成功的人,会有一个自己一直造势很厉害的幻觉,因此迟早会遇到一个他自身无法逾越的门槛,损失大量资源后才有可能低头认错。

能量和信息效率越高,行动自由度越大,人口(智能节点)密度越大,可能借力顺势而为的机会就越多。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借势的机会应当只有更多,而不是更少。

“Beyond the 80/20 principle, the science of success from game theory to the tipping point” by Richard Koch, 2020年四月出版。
这是本好书,把一些非常宝贵,矛盾和微妙的商业原则总结得很清晰和全面。尤其是原书的第 275-282页。
Richard Koch 过去二十年写的书都值得买来读一读。这是一位真正知行合一,又能写书,又能发财的成功商人。

(8/3/2021)

抽象上看,大公司的竞争优势本质来自于暂时的”数据上的优势”,和”软件的效率” (公司的组织管理架构,各种和外界的接口,输入,输出等等)。

管理这个东西没什么玄乎,更多细微的底层功能可以外包后,信息处理效率不断提高,就会意识到传统组织管理架构,本质属于一种落后的软件系统 (好比 IBM 打卡的计算系统)

所以只要在软件的效率,和原始数据的获取上,建立起某种优势后 (或者在一个水平上),更灵活的个体或小公司,可以比大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利润,可以迅速淘汰很多大公司。

公司本质上都是信息处理的软件系统,长期看,效率高的最终淘汰效率低的。但是外表上会有各种信息的迷雾和玩家释放的各种欺骗性信号,让很多人长时间无法辨别问题本质.

(8/4/2021)

摘自 Edward de Bono ( de Bono 已于今年六月九号在马耳他去世,终年 88 岁。)
“聪明,好像一个聚焦非常清晰的眼镜; 智慧,更像一个广角镜。
智慧,更多是关于看问题的角度,而非细节。聪明,是关于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智慧,则是关于把信息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和自身的价值观契合。
聪明,好比有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智慧,则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书。” ​​​

人年轻的时候,因为接触视角非常片面,很容易被一些局部表面的观察的巨大反差冲昏了头脑,得出简单错误的结论。然后在”大胆冒进”和”胆小如鼠”的错误极端之间来回振荡。

这个角度非常赞。另外优化本质是回报递减的,而改变约束是一个回报递增的过程 //@贝总荐_谬论侦探_中文版:再提供一个角度,聪明就是不断optimization(优化),智慧就是不断改变

这个角度好。所以看到那些习惯性 “步步紧逼”的人,会觉得好笑,已经可以看到若干年后他们的命运了 🙂 //@Fantas_Laura:聪明是步步紧逼,智慧是有舍有得

互联网本身并没有壁垒,真正的壁垒是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区块链技术因为无需人工干预而自发聚合,所以没有人为的延迟,一旦基础设施成熟,其形成规模效应的威力和速度,将碾压任何需要人工干预的系统。

而其最终规模,将突破并远超任何现有人工建造的系统。 ​​​

规模化是大幅度提高效率,摆脱各种困境,进入良性循环正反馈的重要方法。

(8/6/2021)

睡眠比饮食更重要。间歇性断食和少吃,比吃什么更重要。

以下摘自 Why we sleep, by Matthew Walker:
1/ 人体生物钟周期的长度大约 24小时15分钟。长途飞行,如果往东飞,相对于往西飞,更容易感觉疲劳和难以适应。因为往东飞,意味着必须比正常生物钟时间更早睡觉,很难让大脑适应。往西飞,意味着比生物钟时间更晚睡,操作上更容易。同时因为生物钟周期要比 24小时多 15分钟,晚睡会相对更容易。
2/ 长期倒时差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糖尿病和癌症风险远大于普通人,而且大脑负责记忆的组织会萎缩,短期记忆比普通人更差。
3/ 白天活动十几个小时后,大脑会分泌越来越多的一种叫做 adenosine (腺苷)的东西,这是一种抑制性神经传导物,会促进睡眠。咖啡因阻断了大脑内部的 adenosine 受体,让人没有倦意 (好像用手捂住耳朵,这样听不见声音)。咖啡因在体内的影响的半衰期是五到七个小时,下午和晚上喝尤其糟糕,会严重干扰睡眠。应当尽量避免消费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品。
4/ 睡前两小时之内,不要剧烈运动。也不要暴饮暴食。
5/ 睡前洗热水澡,洗完后因为体温下降,人会感到昏昏欲睡。
6/ 卧室要暗,保持较低的温度,尽量不要有任何电子设备和过亮的光源。
7/ 早上在户外自然光线下活动三十分钟以上,可以协调生物钟,让白天更精神,晚上更容易入睡

(8/10/2021)

文明发达的标志是很多操作已经不假思索理所当然。健康的标志是很多过去老的问题你都根本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把它彻底忘了,然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消失了。

(8/14/2021)

马斯克关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五个要点:

第一,要不断质疑外界给你的约束和要求。很多这类要求的清单本质是很 SB (没有仔细推敲)的。尤其当这种要求来自一个很聪明的人 (或者名气很大的人),所以你就没有花足够时间去质疑这种需求。每个人都会犯错,不管是谁。

而且所有这类要求和约束,一定要有写原始报告的责任人的名字,这样以后有问题可以去直接找他问。如果不署名,可能写报告的就是一个刚招来的小学徒,随便拼凑了一些东西,再过两年去问相关部门为什么会有这些要求,才发现那人早就离开公司了.

第二,(设计时)尽量删减生产中不是绝对必需的各种零部件或程序。如果你在后面没有偶尔发现必须再增加什么零部件或程序,那么你前面删的还不够。设计者的倾向总是,”让我们保留这个零件或步骤,万一以后需要”,但这种”万一以后需要”的说法可以用于太多东西了。

第三步,才是”简化或者优化”。为什么这是第三步,而不是第一步? 很多聪明的工程师,常犯的错误是,优化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为什么? 因为大家在学校里已经被驯化成”必须回答问题”这种思路了。如果你告诉一个教授,”你的问题很 SB”, 你会得到一个坏的分数。很多人都试图优化一个根本不该存在的东西。

第四,加快迭代速度。但是,只有把前面三步搞好了,才能加快速度,否则你就是在自掘坟墓。你可不想要挖 (坟墓)得更快。如果发现是在给自己挖坟呢,赶快停住。

第五,自动化。马斯克本人犯过多次错误,就是把这五个步骤顺序完全搞反。比如说在生产 model 3 时,他先自动化,再加快迭代速度,再简化,再删除(零部件或程序)。 正确的顺序是先搞清要求,再删除,再简化/优化,再加快迭代,再自动化。

马斯克关于航天飞机 (space shuttle) 的评论:
“航天飞机,没有任何迭代的空间,因为上面有宇航员。测试的时候不能把航天飞机搞爆了。这是个大问题。缺乏迭代,就是本质问题。 nasa 的工程师知道有很多具体问题,但大家害怕做任何改正。
这里面有个 风险/回报的不对称性。如果你做了一个改动,出问题了,你会受到巨大惩罚。但是你如果做了改动,都没问题,你的回报很小。航天飞机的最大问题就是它的设计被凝固了。因为航天飞机的所有测试,上面都有人,任何对设计的改动都是高风险低回报。
starship 飞船上 (现在)没人,飞船爆了也没关系。这对 (迭代进步) 而言,帮助很大。

这些经验,本质精神是要”尽可能降低纠错成本”。从这个角度看,比较两个系统谁优谁劣,不是看一些表面的数据,而是看哪个系统纠错的成本更低。纠错成本高的,结构会不断固化,最后错误严重到无法纠正,就垮了。

(8/20/2021)

不要去教育那些认为”认知不重要的人”,认知很重要。:) 一般这样做的下场都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还白白耗费很多能量。

从小被培养为做题家的人们,思维习惯于”直接正面攻击”达到目标,但这种方式在复杂系统内实操时的最大问题是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就是使劲越大反抗越大。如遇到无法克服的阻力出不来,就完蛋了。间接方式,本质是始终避免耗费资源在阻力过大的地方,始终让自己保持良性循环的态势。

(8/21/2021)

Bevin Alexander 在 “Sun Tzu at Gettysburg” 一书中提到,英国人本来可以在 1776年打赢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发挥皇家海军的优势,占领或封锁北美洲东部的主要几个港口,慢慢等着,直到对方投降。 这样完全没有必要运送大量士兵到陆地上到和殖民地的农民兵打消耗战。

但是英国决策者就是要正面直接把对手打趴下,结果折腾了八年,最后自己死伤三万多人后,算算实在不划算,还是被迫回到谈判桌上。

人性对于正面攻击,实现臆想中的目的,有一种执念。本来好的投资可以放着不动,等着它指数增长,硬要去来回短线交易,套”想象中的利”,然后过早退出。
本来可以守着有利的位置,等着对手出错,以逸待劳,硬要正面对攻,结果反而全军覆没。

1863年六月南北战争时的盖提斯堡会战,南军的李将军在六月底的时候已经深入到宾夕法尼亚州的 Carlisle, 北军还在南边的马里兰整装待发。李要么可以逸待劳,要么可东渡河袭击防备空虚的费城 (北军的铁路枢纽),有极好的战略态势。但李硬要驱赶部队南下三十英里,到南边的 cashtown 和北军正面硬杠。

“故善战者,求之于勢,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勢。… 故善战人之勢,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再牛的人,都迟早会遇到正面攻击无法越过的坎,违背客观规律迟早会受到惩罚而满盘皆输。//@传统医学编辑meishangmei:当年努尔哈赤,其实没必要和宁远这个小城死磕,就是要拿下.

在复杂系统的竞争中,为什么人们执着于正面攻击,而不愿采用”间接方式” (indirect approach) ? 思考了一下,可以列出下面这些原因。
1/ 幸存者偏差。普通人观察到的案例,成功者大多是不断正面强攻获胜的,因此会产生一个误解,这是成功的正确方式。但 99.99% 正面强攻而牺牲的案例,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认为可以靠自身的更加努力来克服。这就成了 “不求于勢,而责于人”。
2/ 逻辑简单清晰。直接攻击逻辑简单,反馈迅速清晰,可以迅速判断进展。间接方式太多不确定性,逻辑迂回,很难服众。
3/ 时间压力。一旦有时间压力要出结果,慌不择路,任何间接方式的操作可能性,都被扔到窗外。
4/ 机构和群体的惯性。即使有个体看出间接方式的好处,但整个指挥链,供应链,等等,要想扭转思维来配合,会有极为强大和几乎不可克服的阻力。
5/ 低估系统内对于正面进攻的反抗的指数增长的潜力。习惯于正面进攻,有了榔头任何问题都是钉子,最后树敌越来越多,阻力越来越大,越用力导致更大的反作用力,最后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

在商业上的正面攻击,各种促销活动,本质是一锤子买卖,疲于奔命,还经常偷鸡不成蚀把米。间接方式,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常会有惊喜,而且后续可能会有以逸待劳,源源不断的收获。

(8/25/2021)

不能被外力随意破坏,可以随着时间沉淀慢慢成长,是一种巨大的威力。 ​​​
很容易被外力粗暴干扰破坏的东西,不管暂时多么炫目,多少人在夸赞,也没什么长期价值。

不怕慢,就怕站 ; 不怕站,就怕断。(第二句是我发明的 🙂

(8/26/2021)

能够把未来算出三四步的人,在第一步之后仍然可能被外人误以为是个神经病。

(8/27/2021)

要当出题家,而不是做题家。 ​​​

心情好的时候,大脑的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更活跃,对各种胡思乱想更加敏感,更容易产生创意。
心情不好的时候,大脑要自我保护,因此对弱信号不敏感,对有风险的事情回避,集中精力进入狭隘和保守的理性分析状态。
所以给人施加过大压力,要强迫别人迅速产生有创意的东西,本质是矛盾和适得其反的。
时间压力,空间压力 (终日在小黑屋里劳作,缺乏在野外行走放松的时间),让人的大脑高度聚焦,同时也过度狭隘,这样根本无法产生创意。

大航海的过程中大部分欧洲水手因为疾病,事故,武装冲突都死亡了。我们看到的辉煌都是极少数幸存者,或者留下纪录的非幸存者,编织出来的叙事。麦哲伦,库克,哈德逊 要么被土著砍死了,要么被自己手下水手造反弄死了。
这就像创业成功是极少数,大部分是一地鸡毛,或者很长时间感觉良好,最后一刻要完蛋了,才发现是南柯一梦。

麦哲伦和哈德逊有一个经历非常类似,但结果截然相反。麦哲伦船队 1520年一月进入阿根廷的 rio de la plata, 开始以为这是南美洲的最南端,是通往印尼的香料岛的捷径,后来发现周围都是淡水,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河流的入海口。路途上的耽搁引发水手造反,但最终被麦哲伦镇压下去了。折腾到 1520年十一月,才最终发现并通过麦哲伦海峡。
亨利哈德逊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一直痴心于寻找通过北极连接亚洲和中国的西北航线。1610年六月二十五号第一次达到现在的 Hudson Strait, 八月二号进入 Hudson Bay, 大家非常兴奋,以为找到了传说中的西北通路。后因为海上结冰,大家上岸龟缩了几个月,1611年春天再次出发后,水手叛乱,十三名造反的水手最后有八个回到英国。他们号称在六月二十三号,把哈德逊,他的儿子和其他体弱多病的水手遗弃在一个独木舟上自生自灭,但真正发生什么了,只有天知道了.

“黑色幽默”的原始定义,就是各种认知泡沫和现实环境之间的极度不协调,从远处看发现荒诞不经,可笑又可怜。

(8/28/2021)

NFT 极大提高了人类装B 的效率。以后写人类装B历史,要分”前 NFT” 时代,和 “后 NFT” 时代。

区别在于,有了 NFT, 假装很容易露馅,因为地址一查就知道了。而且可以迅速交易,组合,产生无限可能。 ​​​
装* (获得社区认同) 是一个值得写博士论文的复杂话题。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实力去装,就把这种有强大生命力的普遍的社会现象,轻浮的去否定。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装*者系统性低估了其受众因为其装*而产生的恶感。装*者往往自以为只有四分之一的观众对其行为不喜欢,但实际上这个比例往往超过四分之三
组合交易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和外界连接的可能性越多。NFT 的一个潜在价值在于和未来连接的可能性,很多时候原创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可以被后人这么引用,诠释,组合。只是,人间一百年,NFT 界也许只需要一年。

以前物理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有效的载体,所以人们会产生一个错觉,以为 价值 = 物理实体。NFT 让价值可以被密码所控制,成为价值的新的载体,而且这个载体比原来的物理实体更难破坏和剥夺。价值不等于载体,哪个载体更安全,流动性更好,就将最终被多数人接受。

这好像是个不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每个人都想低成本的装,然后大家怕被骗又想低成本的识别装*者 //@吴斗争:装X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降低信任成本。

(8/29/2021)

“发表负面评论,是一个傻*试图让自己看上去很机灵的方式,但实际上他还是很傻。”
原话摘自英国卫报记者,Douglas Coupland, 在八月二十九号的一篇关于 elon musk 的报道中。 ​​​

(8/31/2021)

太极站桩五分钟以上,大腿酸而累,但是导致身体气血通畅,对眼睛视力有奇效,眼睛清亮舒服,立竿见影,比什么眼保健操靠谱多了。
因为自己体验过了,所以相信七八十岁的太极高手,可以仍然保持很好的视力。
这是一个可以不断重复,简单易操作的事情。但是在中外好像都没有看到很多人提这个东西,觉得很奇怪。

2021年9月 Twitter 发言摘要

以下为2021年9月我在 Twitter上的言论摘要。扫下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我的推特号 @Svwang1

Twitter QR Code


9/1/2021

产权的高度安全性,导致持续的迭代 ;持续的迭代,导致高复杂度的繁荣和富裕 ;繁荣和富裕,产生幸福的人民。
————————–
9/2/2021

NFTs let ideas have sex, and are creating a defacto global brain at unprecedented speed. This is going to be way way bigger than anyone can possibly fathom at this time.
—————————
9/4/2021

The study of “how to be more creative” should be mandatory f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verywhere. Right now education is too goal-oriented, all about memorization and very little about learning how to learn.
————————
9/5/2021

Fomo is a total waste of time,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what drives valuation in the long run. That being said, most people will still fomo, because their timeframe is only a few days, and because most of their peers fomo.
————————
9/8/2021

钻石靠边站,NFT 恒久远。一幅永流传 🙂

戈尔巴乔夫 1990年1月22日,还在和政治局争论,是使用“私有财产”还是“个人劳动财产”,作为大家可以接受的政治正确的词语。五年半之后,netscape 上市,两个创始人成了亿万富翁。如果你看描绘几年前的时事的书籍,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可怜又可笑的感觉时,那恭喜! 时代确实在进步。
————————-
9/9/2021

You are already losing, if you choose to play the same game as everyone else. Choose to play a different game, at the expense of being misunderstood or ridiculed in the short term, can be an incredibly powerful advantage.
————————–
09/11/2021

某个蓝海领域的早期,各种企业或项目,都容易表现出迅速增长的外在特性,因此获得投资者的追捧,价格高涨。各种似是而非的投资逻辑和话术也大行其道,无法迅速证伪。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支撑长期价值的本质逻辑,这里面会有很多陷阱,掉进去之后就把之前的所有利润全部亏光。
————————–
09/13/2021

太多人,大脑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为了一点不确定的未来的利益的诱惑,不假思索的放弃了大量的现实的,时间和别的方面的自由度,然后作茧自缚,自由度越来越低。真正的机会来临时,反而没有能力去识别和把握它。

人最终需要的是自由度和选择权。全面提高自由度和选择权,财富自然会以你想不到的方式涌现。放弃自由度而追逐财富,很可能人财两空。

外人给你的重金许诺,如果没有预先支付,或者有等值的抵押物,基本可以看成放屁。大部分许诺,很难兑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牺牲一点自由度,换取百倍千倍的利益,可以考虑;但实际操作上,很多人是不断加码,牺牲了百分之百的自由度,最后人财两空。
————————
09/16/2021

The most promising way to immortality and interstellar travel maybe to digitize all your brain memory modules, network them together, such that they can form a coherent self identit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yourself, and then u can beam ur digital self to another exoplanet many light years away.
————————-
09/22/2021

Make your effort reusable and scalable. One time deals and customized work is for wage slaves and the road to serfdom.

定制服务是工薪阶层通往奴役之路
——————
09/23/2021

Price is set at the margin. Respect development at the margin.
—————-
09/24/2021

对健康不佳,缺乏经济独立, 视野狭隘的人,“自由意志” 是不存在的 (即使他误以为他有),其周边环境的格局很早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高尔基 1922 年到 32年流亡意大利,后健康不佳,写作收入枯竭,32年被斯大林利诱回苏联,成为宣传道具,36年被 NKVD 害死。如果他继续留在意大利,估计也活不过 1945年。

All fintech companies charging 2% to 3% fee for a simple payment will be disrupted. It doesn’t matt whether it’s visa, master, paypal, stripe, etc. Revenue will contract when the alternative is much better in terms of fee, speed, finality, etc. The emperor has non clothes.
——————
09/25/2021

Innovation is much easier when everyone is closer to everyone else, physically or virtually. Some create value by simply bringing people closer, others create value by building brand new things based on the new composability. I think the latter is much more fun.

Refuse to accept anything but the best. Punishment for deviation from this rule is usually very swift.

2021年9月微博发言摘要

以下为2021年9月我在新浪微博上的言论摘要。

weibo-qr


9/1/2021

不能造假,可以公开独立验证的系统 , 要比容易造假的系统,价值高 N 个数量级。

不能自由交易的 metaverse 只能算是颅内高潮,是假 metaverse. ​​​
———————–
9/2/2021
物理实体的资产,隐性维护成本太高,很多最后成了一种变相的负债和打工。

在硅谷这边听到一位朋友抱怨,他的一个租客耍赖不交房租,而且倒打一耙找律师告他,大意是”就是你们这些房东剥削我们,所以我才付不起房租”。这种荒唐的做法,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拖时间,能在房子里赖几天就是几天。 ​​​

有恒产才能有恒心。//@贝总荐_谬论侦探_中文版:虚拟资产的庞大世界才刚刚开始
———————–
9/3/2021

未来总体上肯定会变得更好,但往往是以所有人都没有预想到的方式变好。 ​​​
———————
9/4/2021

自上而下的计划,先定目标,再一步步实施,往往是路越走越窄,成本越来越高,最后卡壳在某个点上出不去,项目流产失败。

自下而上的发展,没有明确目标,有些模糊的方向,尊重实际具体情况而不是预设立场的教条,不断摸索,往往是路越走越宽,在某个没有预想到的点找到突破,实现指数增长。 ​​​

创意和涌现,本质是一种高复杂度,大规模的连接。具体越过临界点,爆发正反馈的时机,无法提前预测,只能说当它出现的时候,尊重它,顺应它。但它一旦涌现之后,人们知道它如何运作了,就再也回不到低复杂度的的过去了。订目标订计划,本质还是还是没有理解技术复杂度层层叠加的真正规律。

认为高效率的新经济模式是泡沫,想要效率回撤的人,就和因为当年造铁路出现大量经济泡沫,而怀念马车和田园牧歌的人一样。//@胡辣汤驴肉汤:效率不回撤

人或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之前,很难意识到或说清楚自己的落后或者傻*是在具体哪个地方。但一旦在某个意想不到的维度突破后,再看原来自己的短板又会非常清楚,懊悔感慨当年的傻*状态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这是一个不断重复永无止境的过程。
———————-
09/04/2021

世界那么大,不要和找你抬杠的人多浪费一秒钟时间。:) ​​​

抬杠者通常是零成本的表达自己情绪和吹毛求疵; 有诚意的讨论者,通常会提出一个替代的,你从未想到的,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这是需要耗费脑力和成本的。有没有新的解决方案,是区分认真讨论者,和杠精的关键.
———————–
09/05/2021

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些空洞唬人的头衔给迷惑,比如某某总监,高级架构师,董事总经理,高级合伙人,vice president, 执行总裁,讲席教授等等。

空洞的头衔都是可以零成本的派送的,这绝大部分都是花架子和 gp,折腾几年,遇上一次经济危机,很多最终都殊途同归,走向了外卖骑手,淘宝店主,微商,保险或房地产经纪人的道路。不禁感叹,早知如此,干嘛费劲考大学读学位这么麻烦。

淘宝店主,保险或房地产经纪人听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但里面确实有很多人实力远高于各类总监,而且地位要更稳固,实际经验丰富得多
————————
09/05/2021

英国经济学家 Tim Harford 两年前讲过一个”如何更有创造力”的秘诀:

就是慢慢的,没有时间压力的同时做多个不同的项目。 (slow motion multi-tasking)

有统计数字表明,最成功的科研者,平均而言,最初发表的一百篇论文里,大概切换了四十三个不同的课题。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爱因斯坦 1905年发表了四篇重量级的不同课题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 e=mc2

同时研究不同课题,慢慢切换,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创造力的爆发,常常来自于把原来某一个想法,置放到一个全新的场景 (context) 里面。
第二,在某一个领域做得好,往往能够让你利用里面的技能,帮你在别的领域做得更好。所谓对大脑的 cross training.
第三,当我们在某个地方卡壳停住的时候 (因为某个错误),切换到别的课题研究,可以让我们潜移默化的忘记摆脱原来的错误,让新的办法自然涌现,去摆脱老课题的卡壳的困境。

这符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而且不断切换,阅读研究不同领域的课题,人可以一直保持兴趣和动力,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进展。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卡在某个地方浪费时间,感到沮丧无趣,甚至搞出忧郁症。

联想到 elon musk 同时在多个领域推进: 电车,宇航,脑机接口,挖隧道,人工智能,太阳能,等等。这实际上是其创造力指数爆发的一个重要源泉。那些浅薄的记者,常年从事一份工作的打工者,因为从未体验过也无法想象 “slow motion multitasking” 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断定 musk 摊子太大, 精力分散,很难做好,真是井底之蛙,愚蠢至极,可笑之至。

古今中外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几乎没有看到有系统性的全面的讲授如何培养激发创造力,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思维模型极为狭隘,容易偏执,自己也很痛苦,一辈子都缺乏对创造力涌现的机制的真正理解。罪过,罪过!

大部分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不在于不够努力,本质在于陷入了回报递减或没有增长的泥潭,无法自拔,不愿自拔 (因为自拔,意味着相当长一段时间,自己看上去似乎在退步,也会招致外人的嘲笑)。永远同时保持多个课题的探索,不断切换,是避免陷入泥潭的重要方法。

多个课题同时探索,本质是把自己主动置于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高维度空间里总是可以找到新的高增长的方向,心情愉快,而且在探索过程中会渐渐发现原来的困扰成为伪命题.

主动在战场上搅浑水把敌人搞糊涂,有可能形成一种正反馈,敌人越糊涂混乱,你就可以发掘更多机会,搅更多浑水。隆美尔和美国内战时的 Stonewall Jackson 这方面很相似,而且两个人最后都被自己人给灭了。//@贝总荐_谬论侦探_中文版:作者写过一本《混乱》,混乱可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奇迹


09/07/2021

自闭症,可以看成是当外界有可能对你造成伤害或负面影响时,你仍然完全缺乏能力理解。 ​​​

很多时候,实际上无法严格区分”僵化”和”自闭症”。

专注 => 路径依赖 => 僵化 => 自闭.

保持多个路径同时探索,虽然会付出牺牲效率和暂时看上去落后的代价但是可以避免最终 “僵化-自闭-完蛋” 的结局.

不要想着在微观和宏观上,在不同尺度上,同时超过所有人。这在数学上不可能,违背客观规律的企图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有两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被打破: 第一,大部分工作机器无法代替。可能被证伪。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例现在不到 2%,一百多年前无法想象。第二,人总是需要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来谋生,可能也不需要。猜测会朝一个大家现在都无法提前想象的阻力最小的路径演化.


09/08/2021

Daniel Susskind 的 “A world without work: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how we should respond” 是一本好书,机器取代更多人的工作,是一个正在加速发展的趋势。因为完全没有先例,不能简单依靠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

因为机器更复杂化而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会引起一些人的情绪化的悲观反应,这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错误陈旧的思维框架。

这将产生很多复杂的二级效应,和令人激动的新的机会
—————–
09/10/2021

复合增长的两个重要动力,一是过去的劳动成果可以重复使用,二是行动自由度大,没有限制行动自由的瓶颈。打工者之所以无法深刻理解复合增长的内涵,一是因为顶头老板上司就是其最大瓶颈,二是一旦换岗位或者工作就要从头开始,很难重新利用以前的成果或资源。

如果不能在所从事的行业做到一家独大的话,那就必须有属于自己非常独特的细分市场, 而无需和外界进行惨烈的杀价竞争。被迫降价竞争,是扼杀复杂增长的毒药,任何外表的勤奋努力都无法美化掩盖其破坏性。
————————-
09/11/2021

小孩的创造力之所以天生比较强,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习惯或者定势,也不知道任何禁忌,限制,或者担心被别人嘲笑打击。

人的创造力基本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萎缩丢失的,一些思维模式也随着大脑神经元连接的剪切而固化僵化。

保持较强的创造力,本质就是和自己的生理习惯在做斗争,虽然会有些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也就差不多像站桩几分钟后大腿非常酸痛一样,坚持一下,其长期益处远大于痛苦。

普通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变成只能从单个角度框架理解分析所有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丧失了从多个角度框架全面理解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当创意能够产生可观的使用价值后,就可称之为”创新”

据传毕加索曾说,”除非你的作品让你(在创作时)感到麻烦,否则它还不够好。”
———————–
09/11/2021

可以把创新的方式分为几个级别:
第一级是,做出一个更好的产品服务,可以完成某个特定的工作。
第二级是,做出一个更好的产品服务,让那个老的工作变得无关紧要。
第三级是,意识到市场会自然同时也是必然涌现出某些第一级的,第二级的创新,提前预测相关的二级,三级效应,根据这种预测,提前布局准备,抓好自己的定位,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和风险,捕捉到未来发展带来的较大的利益。

这只是划分的一个角度,不同级别的创新必然存在灰色地带,有的时候区别并不明显。

但知识面越广,越有可能在第三级创新上发现别人无法理解的机会。

一种常见的悲剧是,想埋头做第一级的创新,结果有人做出第二级的创新,自己的努力全部白费。或者发现虽然自己做了很有价值的事情,但利润微薄,甚至严重亏损,而大部分利益都被搞第三类创新的人捕捉去了。

这个角度有意思//@决策狮:冲浪好手会观察环境的变化,能够判断即将到来的大浪是处于一种平稳渐进的状态,还是具有特定形态的组浪。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第二浪或第三浪往往才是最大的一波海浪。而且如果观察得足够久,他还能捕捉到两股浪偶尔汇合在一处,形成一次滔天巨浪。

规划,和实操上是否能够真正以较小代价捕获较大利益,有非常大的差别。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型 //@美人她爹:第三级接近科技发展规划了。一般比较好的研究机构,对于行业发展都有预期,可以规划未来一段时间的科技成果。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实际上在爆发之前就有各方面的研究作为基础
———————–
09/12/2021

“不觉察” ( mindlessness) 似乎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各种不觉察的习惯时,就会有一种极为强烈的”黑色幽默”的感觉。

几个典型例子:

1/ 我们把每天各种报纸主流媒体的报道,或者投资银行的分析信以为真,而没有意识到写稿的可能就是你当年隔壁的某个发小。小时候他经常流着鼻涕在你后面屁颠屁颠的做跟班,你根本看他不上眼,老是欺负他来开心。而现在他每天写的那些稿子,把你骗得一愣一愣的,你却全然不知,估计他每天在背后偷着乐。

2/ 和某个行业销售人员接触,他西装革履,侃侃而谈,言语给你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专业性的感觉,让你自愿上钩。但实际上他可能两周前还是一个因为酗酒赌博而无家可归的游民,被某个机构招来用标准话术培训几天后就上岗。

3/ 遇到某个气质端庄,彬彬有礼的美女(帅哥),荷尔蒙的驱动让你自动迅速着迷。但如果你看到她/他真正的本来面目是个俗不可耐,不讲卫生,脾气暴戾的悍妇(渣男)时,估计马上会背过气去。

很多时候底牌要十几二十几年之后才能看清。//@刘永衡abeylyh:被骗上几次就意识到了。能亮底牌的骗子都是恩人。

在耗费能量和成本可以承受的前提下,我们对世界运作的本质机制的所有假设,所有想当然,都值得去不断质疑,不断打破砂锅问到底。

增强自己的觉察力,本质上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增加自己的选择权,尤其是你都没有意识到已经存在的选择权.

导致我们”不觉察”的一个原因是执着的”目标导向”。因为过于看重去急吼吼的实现某个目标,故而自动忽略认为和实现目标无关的其它信息。

“不觉察”的一个特点是给所遇到的事物简单分类,一旦第一印象形成,很难再主动纠正。一旦自我设限,就没有意识突破这个空间去做别的尝试。在自己的意识牢笼里,如果尝试几次后老是挫败,就变成”习得性无助”, 然后抑郁。

Ellen Langer 的 Mindfulness 这本书很不错,已经出版 32年了。翻译为 “觉察”比”正念”似乎更加准确。某些行为一旦重复若干次,变成一种不假思索的操作,我们就变得”不觉察”了。”不觉察”的本质底层原因是为了节省能量,但潜在恶果是在各个层面自我设限,环境变化时无法有效觉知和应对。
————————
09/13/2021

祖布林的 “The case for space” 在 2019年五月就出版了。里面有大量技术参数细节。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太空发射成本正在遵循类似摩尔定律一样的规律不断下降,将会给卫星制造产业,通讯业,交通运输业,能源行业,天文观测等等带来持续跳跃增长的动力和空前的繁荣。

在高科技的新范式下,任何狗屁通货膨胀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可笑的。

卫星制造费用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 发射成本太高。发射成本超过一亿美元时,卫星成本一百万到五千万美元差别都不大。既然花五千万造卫星,那所有的零件都用最贵最保守最安全稳定的,只用经过宇航考验过的,不敢冒险用更便宜的新技术。spacex 把发射成本搞下来后,整个创新的逻辑全都变了。

在月球上做天文观测有很多优点: 第一没有大气层干扰,便于可见光以外的频谱观测。第二月球28天才自转一次,相比地球上的望远镜,观测某遥远天体时,可以多28倍的时间来收集光信号。第三,月球上没有地震的干扰。如果能在月球整个表面铺下一个阵列的光学望远镜,精度可比哈伯望远镜高一百万倍。

按 zubrin 的说法,月球上建长期基地,最大瓶颈是要解决能源问题,最好是能源可就地取材,而不需要从外面运来。但要就地取材,必须要运输大量挖矿工具和一些原材料上月球,才能实现大规模开发。这又回到运载成本的问题了。如果每公斤货物到近地轨道的运载成本降到 200美元以下,将打开无限可能性。

海王星和冥王星肉眼无法看到,过去两百年内才确定其地位。其它恒星里的行星,地面的天文望远镜无法直接看到,因为几光年以外的行星,亮度要比太阳系的行星弱几十亿倍,同时又会被自己的恒星的亮度所掩盖,只能非常麻烦的旁敲侧击推测其存在。2001年 nasa 发射的开普勒望远镜,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

开普勒望远镜之后有TESS 望远镜,2018年四月发射,已运营三年多。开普勒只是观测宇宙中的某个狭小区域,TESS 用广域照相机覆盖整个星空。开普勒发射时耗资六亿四千万美元,每年运营成本两千万。TESS 走环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耗资两亿美元,加发射成本八千多万,迄今发现了三千多个待确认的外行星。

开普勒望远镜走的是和地球一样的环绕太阳的轨道,它的视野只能覆盖大约 0.25%的星空。只有说外面的行星环绕其恒星的轨道,是指向地球的,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类似”日食”的现象,而且必须观察到三次”日食”,才能确认此行星的存在。所以在四年的运营时间内,开普勒只能观测到环绕恒星轨道时间低于两年的行星。

这本书,再结合 michio kaku 2018年写的 “The future of humanity” 有助于全面了解最近几年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太空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的进展。

开普勒望远镜原来计划运营时间是三年半到 2013年底,后来增加了新的”第二春”项目,观测别的区域,直到控制系统在 2018年十月底燃料用尽。期间总共发现接近三千个太阳系外行星。
———————-
09/14/2021

原核细胞可以看成是最低级的可以自我繁衍的纳米机器人 ( self replicating nanobot),但繁衍过程中迟早遇到资源(能量)瓶颈。

绕不过资源的瓶颈就会保持低复杂度的存在,甚至枯萎灭亡。

绕得过去,通过与线粒体的自发组合提高了能量效率,就形成了更复杂的真核细胞。

然后真核细胞之上又遇到新的资源瓶颈,然后又演生出能量效率更高的多细胞生物。

所以生命, 可以看成是一群高复杂度的纳米机器人组合的系统,就是不断想尽办法,通过更大规模的组合性,以全新的方式,提高能量效率,绕过各种资源瓶颈,自发形成一个更高阶的组织。
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生命体因为资源耗尽,缺乏竞争力而灭亡了。这是数学的必然。历史都是从幸存者的角度书写的,但无法保证现有的幸存者,在未来的演化中还能延续下去。

能量效率的实质性提高,只能来自向外的,大规模的全新的组合性。
———————-
09/17/2021

几十年前炒作很厉害的尼斯湖里的怪兽,有一个角度可以迅速识别它是骗局:

如果湖里有这种怪兽,那么周围至少需要有大约五十个或者更多的怪兽的群体,才能繁衍。而且应当很容易发现死去的怪兽的骨骼,怪兽捕猎的动物的尸体,粪便等等。 这些旁证从未被发现,可以让人判断它大概率是骗局。

(摘自 Michio Kaku 的 The Future of humanity )

按照 kaku 的说法,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一般需要有立体视觉 ( stereo vision), 这样才能迅速判断猎物的距离。而猎物不需要立体视觉,但需要 360度的视觉,这样有危险时马上跑。引申一下,对同一个事情,有多个不同角度的信息来源,可以形成”立体认知”。否则认知会片面,不免坠落到食物链下端。

大部分关于 ufo 的目击报告都是把金星当成了 UFO. 很多人号称被外星人绑架,但没有一个人从外星人的飞船上偷点小的纪念品带回来,来证明他的经历确实存在。
看来骗局容易在缺乏精确测量和验证工具的环境里滋生。//@Yusefu537: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后,ufo照片几乎绝迹了。因为再拿胶片相机拍个糊糊的照片就说不过去了
————————-
09/17/2021

“The demon in the machine, how hidden webs of information are solving the mystery of life. ” 作者 Paul Davies, 2019年出版

此书从信息角度诠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区别,有些独特的新见解和解释框架,值得一读。隐约感觉这个方向的研究会有进一步突破。有空写点笔记出来。 ​​​

按照 Davies 的说法,生命在地球上的涌现,就是三十五亿年来不断复合增长的一个过程,几个主要里程碑包括: 真核细胞,性别,单细胞到多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自我意识。每一步演变,都相当于一个重大的软件升级。
———————–
09/18/2021

目前我看书内容涉及领域,按分配时间排序: 1. 未来科技发展 (三年后中长期格局) 2. 当下各种经济科技时事 (三年以内) 3. 健康,医学,生物科技 4. 各种方法论和哲学 5. 各种历史 6. 其它杂书 如果某类书如果读来感觉枯燥,就应当换别的领域了。如果有好内容,津津有味爱不释手,马上自己可以感到.

如果感到枯燥,就说明这个领域,至少暂时对你而言,很难产生什么新东西了,再继续停留在同一个地方钻牛角尖就是搞”内卷”的傻*了。

读书的好处是可以指数倍的增加各种想法的组合性的可能,但具体读什么东西能够产生这种效果,很多时候事前是不知道的,只能不断尝试,不断积累。积累越多,越容易有收获。

对同样的内容,没有积累的人可能完全无法理解有什么用,无动于衷。但有知识积累的人可能马上意识到这里有个金矿,可以和其它知识连接起来捕捉到某个机会,产生那种传说中的 “快来喝酒,全是美女” 的感觉。 而且回头看,可以非常清楚那些无动于衷的人的具体短板在哪几个点。

关键还是要数量堆积,我的 kindle 里面已经有两千多本电子书了,随时可以在手机上检索。读得越多,越感叹为什么没有早去多读书。只要有 10%的内容有益,就够了。
———————-
09/19/2021

想预测互联网未来的演变,也许可以从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中的浮现和进化历史里,获得一些启迪。 ​​​

The deep history of ourselves, the four billion year story of how we got conscious brains, ” 作者 Joseph LeDoux, 2019年出版。 里面有一些关于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进化过程的假说和资料,值得一读。

再加一本,”Multicellularity: origin and evolution”, by Karl Niklas and Stuart Newman. 2016 年出版。从多个单细胞生物聚合的殖民地,到形成一个多细胞的生物,需要跃过两个障碍。

再加一本,The evolutionary road to human memory, by Elizabeth Murray, Stephen Wise, etc. 2019 年出版。智能的核心是记忆 (或曰内存)。人比动物的智能高,一个角度是人脑记忆的抽象层级可以很高,此书提到所谓 “语意记忆”和”文化记忆”,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另外,互联网和电子书可以让你的内存比古人增加上百倍.

再加一本书,”The accidental mind”, 作者 David Linden, 2012 年哈佛大学出版。作者认为人脑相比其它动物大脑而言,虽不是最大,相对于身体比重也不是最高的,表面积也不是最高,但认知之所以胜出,在于有最大的 association cortex, 这是一个分布式网络,把各种外在感知信号和内存记忆整合起来.

思维模型是一种抽象度复杂度极高的记忆,但要层层叠加积累,好似俄罗斯的套娃,也有点类似打拳的各种套路。丰富的思维模型,可让你迅速从海量原始数据中,去粗取精,选择有效的处理方式.
—————–
09/22/2021

很多从个体角度观察荒诞愚蠢的行为或仪式,可能在群体角度有助于建立比较强的连接,使群体更有聚合力。要对这种力量给予尊重。

反之,一些个体看似非常精明,但个体之间缺乏强连接与合作,整体上实际非常虚弱。

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以微观上对于个体的孤立的观察,轻率的引申推导去做宏观预测.

宗教仪式属于一种长期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朴素粗糙但有效的技术,可以部分起到剔除免费搭车白 piao 者的作用,同时提高群体内的信任度。如果付出者数目远大于免费搭车者,那么能量效率更高,影响力就更大。
——————–
09/23/2021

脱离网络的构建,只谈具体局部的博弈的技术技巧,大概率是隔靴搔痒,最终不得其法。 ​​​

你如果遇到一个看似弱智但却常常轻松在博弈中碾压你的人,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一般来说都是他背后有一个你看不见的强大网络在支持。
———————
09/23/2021

DeFi 看上去风险很大,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开马上暴露,无法掩盖。但代码上出现的错误,解决后一般不会再重复。

Tradfi 看上去很高大上,因为里面的黑盒子无人可以真正看清,很多问题要十几二十年后无法再掩盖了才真正浮现。而且因为信息不透明,反馈没有或者很慢,很多低级骗局,隔几年重演一次,人们很难吸取教训。

区别在于,Tradfi 出了问题,早就已经全没了,但你可能要几年之后才真正意识到。在此之前会沉浸在一个美好的童话里面。//@李亚洲bit:问题在于defi一旦出问题,瞬间就没了。
—————————
09/26/2021

大部分孤立的观点 (opinion) 没有价值,所以有人说观点就像内裤,每个人都有,但没必要展示给外人看。

但不同角度,尺度的观点 (Insight) 连在一起,有可能形成洞见。洞见的本质,在抽象上,是发现新的方式方法,降低从点A 到 点 B 的连接成本。

有的时候这种洞见不一定是跑得比别人更快,而是更加敏锐的通过蛛丝马迹感知未来,或者通俗的说”看见某某人一撅,就知道他要拉什么”。

比如,你看到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通了高铁,就意识到资源会更加集中涌向一线城市,而不是相反;

看见某某人欲盖弥彰的在表现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缺乏什么,正在面临什么困难,而不是相反。

这些洞见的积累,就会不断降低各种生存成本,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价值就自动浮现了
——————–
09/26/2021

Herbert Simon (1916-2001) 的几本书都值得一读:
Models of my Life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Simon 1975年获得图灵奖,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42-1949年在芝加哥做政治学的教授,在卡耐基麦隆大学教授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是现代少有的跨越多学科并且都有极高成就的大家。

“因为我的世界观只能是对于现实的一种粗糙的近似,我不能期待优化任何东西。最多,我只能期待过得去就行。寻找最好的东西,只能损耗稀缺的认知资源,最好 (best) 是好 (good) 的敌人。”
————-
09/27/2021

“自然选择对于真相并不感兴趣。它感兴趣的是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当你通过玫瑰色眼镜看世界时,你存活下来的几率(可能)更大。”

“对于那些持有虚假而狂热的信念的人,扔给他们证据和数据很重要,但通常无济于事。… 因为这种信念通过某种方式支撑了他们的生活,也许是舒缓了他们的焦虑,或者用来抵抗不安全感。”
摘自 “Useful delusions: The power and paradox of the self deceiving brain. ”

作者 Shankar Vedantam ​​​


09/28/2021

人缺钱的时候会有个顽固的直觉,钱有限而稀缺,时间精力不值钱,因此追逐财富的时候假定时间精力成本为零,不断投入大量时间和体力到某个坑里去,而没有设定一个阈值。最后时间体力和财富全都没了。

投资不能透支用杠杆,时间和体力也必须保持较大的冗余,否则迟早捉襟见肘,鸡飞蛋打。

病死累死,本质就是时间和体力的爆仓被强平。

每天至少睡 8-9 个小时,健身+闲逛 2-3 小时,这样可以保证时间精力有足够冗余。遇到真正重要的事情时可以敏锐迅速的反应。没有冗余的生活是极为脆弱的,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许就太晚了。

放不下的本质原因,是觉得现在自己做的这点事是回报最高的,多多益善,因此穷凶极恶,不留余地。但科技历史经验表明,现在做的迟早会回报递减,每隔几年总有新的东西涌现,回报递增 (但无法提前精准预测),而且无比轻松,让你现在的这点事毫无意义。所以始终要保持大量时间精力冗余,以便迅速切换.

2010年五月美国股市曾经出现一次 flash crash, 有十分钟内道琼斯跌了一千点,有些股票瞬间从几十块跌到一分钱,很多 option 合约买入价卖出价相差几十倍,很多仓位被粗暴平掉。虽然部分交易第二天被交易所取消宣布无效,但其破坏程度和速度,对于没经历过的人,无法相信,无法理解。

直接追逐一般是看似很近,但效率越来越低,间接方法往往长期效果出奇的好。//@深圳小船长:人对自己一直拥有的视而不见,拼命追逐自己没有的。
—————

王川: 幸福来自效率的全面复合增长

1/ 小孩子之所以看上去很幸福,一是因为五六岁之前,心智还在初始阶段的时候,对未来没有任何概念,完全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意味着没有烦恼,可以沉浸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上没心没肺的玩大半天。但前提是上面有成年人可以罩着,帮他防范潜在的风险和伤害。

2/ 五六岁到十八岁之间,会不断接触各种新东西,新概念,新朋友。对于一个心智简单的个体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可以足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仍然是快乐的,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盼的感觉。但这种快乐随着年龄增长,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增加,而不断衰减。

3/ 即使是物理条件不好,家庭穷困,但至少十八岁之前还在长个子,只要还在成长,不管是哪个维度,成长本身,就是让人有幸福的理由。

4/ 但过了 25岁之后,绝大多数人就不可能长个头了。很多人也基本不去长知识了。信息的接触面,社交的接触面,日常活动的范围也就基本停滞不前,结婚生子意味着各种要负担的责任压力增加,休闲时间迅速减少,这就是幸福感开始迅速萎缩的转折点了。然后很多人永远无法摆脱此泥潭,只能骂骂咧咧,长吁短叹,怨天尤人。

5/ “幸福既不是美德,也不是快乐,既不是这一个事情,也不是那一个事情。幸福本质就是成长。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觉得幸福。” 此话出自爱尔兰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William Butler Yeats ( 1865-1939)

6/ 最大的幸福,就是全面的,长期的,有机的,可持续的复合增长。增长的时候,你自然的有幸福感,而不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虚幻的哲学议题。一个多维度持续增长的人,都没时间去意识到幸福是个值得讨论的议题。如果你还要和人反复讨论什么是幸福,那基本可以确定,你在任何维度都没有可观的增长。

7/ 快乐 (pleasure) 和幸福 (happiness) 的底层生理机制不一样。前者主要通过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的结合,让神经元激发。但刺激越多,多巴胺受体越少,未来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带来快感和动力。最后形成依赖和上瘾。频繁进食导致的肥胖,不顾风险加杠杆频繁交易,和吸毒上瘾,都是类似机制。

8/ 吃喝玩乐这种事情,虽然愉快,但是做多了好像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对。本质在于事情结束之后,你的能量和信息效率并未提高,你不会说原来一个馒头就饱,现在半个馒头就够了。你吸收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没有半点提高。你洞穿问题本质的能力并未提高。快乐爽一时,但如果人没有实质性进步,结束之后仍然空虚。

9/ 如果通过持续努力,获得了某个维度的真正的若干倍的效率提高,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这是真正的幸福,你会发现因为效率的提高,你的资源富余度更高了,有更多冗余,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易如反掌。你可以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都更大了,你满怀期待,努力寻求进一步的效率提高。

10/ 这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一个本质区别。而再回顾当年效率低下时的状态时,感觉就是纯傻*。

11/ 效率提高可有多种形式: 以前互联网宽带接入速度是 100 MB, 现在可到 1G ; 以前有什么思考只能传送给几百人,现在一篇文字可以让几万人几十万人看到,获得意想不到的反馈和启发; 以前遇到困难问题钻牛角尖半天搞不定暴跳如雷,现在在网上搜,朋友圈里吆喝一下,很快找到若干替代方案,几分钟搞定;

12/ 有效积累的本质,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带来多维度的复合增长。多年前的做的一件事,养成的一个好习惯,现在仍然可以受益。比如一个地方把路修好了,运输费用降下来了,商品成本价格也下来了,来往车辆的损耗也降下来,因此使用寿命更长,等等。美国农业生产效率之所以世界上最高,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到 1.5%, 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复杂体系的两百多年来的长期积累。

13/ 打工者的最大困境,在于其大部分努力最多只能换来老板廉价的夸奖,和一些不断贬值的法币,而无法产生终生受益的效率上的有效积累。然后每次换工作时又要清零重来一遍。所谓中年危机就是找不到增长点了,也不知道如何真正有机的增长,想拆东墙补西墙寻求表面的增长,反而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14/ 所以要获得幸福感,一定要系统科学的寻找可持续的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财富,闲暇时间和知识的增长。但这世界上有很多信息迷雾和骗局,很多外表上的增长点,进去之后发现是一场空,甚至把以前的积蓄都亏掉。这是客观现实,面对这个困难的现实没有简单的药到病除的捷径, 只能依靠长时间踏踏实实的积累,才能超越。

15/ 从信息输入成本和效率上看,当今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大量持续读书 (总量要上千),读各个领域行业的书,读各种便携的电子书,成本更低,能够更快的识别陷阱,摆脱泥潭,寻找获取新增长点的方法了。参见

王川: 一年读五百本书,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16/ 从输出成本和效率上看, 写作(包括写代码)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好方法。比如你以前写一个东西,只有一百人看,现在可以有一百万人看,效率提高了一万倍。但如何做到有更多人看呢?一个技巧是不要去讨论表面的肤浅的现象 (比如价格波动),而是要深挖研究底层机制。表象的东西几天后就过时了,但如果把底层机制真正搞清楚,它还会重复无数次。

17/ 提高效率第二个方法是一定要坚持构建自己的品牌。品牌本质是个无形的网络,和这个网络挂钩的作品都会容易推广,一荣俱荣,极大提高传播效率,而且会不断积累叠加。很多人在微博或推特上注册一个莫名其妙的没有品牌的网名,一旦号被封了,以前的创作全都没了,功夫全白费了,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是谁了。甲壳虫主唱 John Lennon 遗孀小野洋子 (1933-) 每年继承其版税收入大概有一千两百万美元,这就是真正的品牌带来的高效率和躺赢。

18/ 提高效率的第三点是不断寻找新的渠道方法,增加自己的作品产品的可组合性。每一次新的组合,被外界所利用,对于原创者都是摊薄成本,拓展接触空间的助推器,对虚拟化的产品尤其如此。而且这种组合的方式原创者往往无法预测。要始终坚持与通用性最广的连接模式兼容,和组合性最强的网络不断连接。英国音乐家 Ed Sheeran 的 “Shape of you” 从 2017年到2020年一月在 spotify 上播放了二十三亿次,每次播放 spotify 给他支付 0.0034 英镑的版税收入,累积收入已经过七百万英镑。这首单曲大火的一个原因是它是 Sheeran 的第一首适合舞蹈的歌曲,油管上有多个以其配乐的舞蹈录像,动辄上亿点击率。

19/ 一般人们只能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可触及的领域的马上的应用,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通用性高的作品或服务,连接到组合性最高的网络上时,可衍生出来的你无法想象的组合性应用,没有任何上限。这类创作的潜在价值,长期看始终会被低估。”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说某个作品的未来的价值,原创者自己也无法评估。所以要多思考解决通用性高的问题,不断和组合性高的网络建立连接。

20/ 还有一种更微妙的效率提高,可以称其为“认知效率”。比如说以前面对这个复杂变化的世界,疑惑而不得要领。认知效率提高后,见到某某人**一撅,就知道要拉什么;见到一个人高歌猛进猛加杠杆,就可以预见其未来的爆仓;见到某个人欲盖弥彰的宣传什么,就可以推测他缺什么;见到某人的一意孤行,就可以预见未来他和无数南墙的碰撞;见到细微的信号,就可以更迅速的提前感知形势的发展。等等

21/ 关于“认知效率”的几点经验:

朋友如果对你态度冷淡敷衍,他对你没有兴趣,不要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很多时候,看一个人或几个人之间,没说什么话,没做什么事,推导出的信息量,要大于他表面上说的什么话,做的什么事。表面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假象,用来误导外人的。

如果你看到某个地方存在造假,那么你没看到的地方的造假规模,可能要至少高一个数量级。

理解了自己的阴暗面,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别人的阴暗面 (原话来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

尽管如此,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性一厢情愿,被表面假象误导,低估造假的规模,总想把别人当傻瓜(而低估外人的阴暗面)。

22/ 最终,和一大群可以信赖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快速,安全,全面的共享信息并且协作,是节约成本,极大提高效率的核心策略。是智人最终超越其它生物,主宰地球的演化路径。”共享信息和协作”本质是软件技术,看上去没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或者舞枪弄棒那么性感,但可以让网络上的单个服务模块被最大限度的重复使用,层层叠加,成为决定胜负优劣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有很多二流技术人员,但仍然做出一流公司的核心原因。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23/ 这种”共享信息和协作”不仅在人和人之间,也体现在许多其它层面。比如智人的大脑里的 multimodal association cortex (多模整合皮质层) 可以把把各个维度角度的信息,综合起来。大脑缺乏综合能力的一个例子,比如说看到某张人脸的照片,能够理解这是人脸,但是无法和某个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就无法迅速判断这是机会还是威胁,这样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因为效率低下,而注定会被淘汰。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谈谈构建个人信息基础设施

24/ 效率的复合增长没有上限,幸福亦无上限。

王川:为什么焦躁易怒的吃货容易早死 ?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四)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1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篇文章是

王川: Narrative, 三观和雅浦岛上的石头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三 )

的续篇。

(01)

公元 755 年,韬光养晦多年的安禄山终于撕下温良恭俭让的面具,举兵反唐。安禄山是个吃货,体重据说高达三百三十斤。在以肥胖为美的唐朝,超重的福相并不有碍观瞻。但严重肥胖的直接后果就是糖尿病.

安禄山患有很典型的二型糖尿病。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视力下降,严重的可以导致失明。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甚至破裂.

糖尿病的第二个并发症是严重的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红斑与坏死,水肿,等等.

史书上记载,安禄山起兵后不久双目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人也变得更加暴躁易怒,对手下大臣动辄滥用刑罚,弄得大家人人自危。后来他被近臣严庄和亲儿子安庆绪谋害时,什么也看不见,毫无抵抗能力.

糖尿病,在全球困扰着将近四亿病人,接近9%的成年人口。除了少数遗传因素所致外,大多是贪吃, 缺乏运动进而肥胖所致。这是慢性病,只可慢慢调理很难根治,患者会丧失许多正常人的生活乐趣.

(02)

安禄山是因为肥胖病变而易怒,但焦躁易怒的人, 反过来也更容易肥胖.

如果一个人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容易暴怒或做出过激的反应,那么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做皮质醇 (cortisol )的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会暂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释放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 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这样让人可以聚精会神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威胁.

这是人类进化几十万年后应急的一种生理机制,但是如果长期焦躁和压力过大,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下不来,会导致人血糖升高,食欲增加和体重上升.

而肥胖和高血糖带来的病变,又可能加剧一个人暴躁的性格,刺激皮质醇的浓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皮质醇的一个直接恶果是增加血液里的凝块(俗称血栓),这样大大增加血管堵塞,心脏病萃死的可能性.

皮质醇抑制体内 T 细胞的繁殖,直接削弱体内免疫系统的作用,更是加剧了身体各个部位病变的可能性.

(03)

八十多年前在上海,著名作家鲁迅痛骂文人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梁为此特别写了一篇自云“我不生气” 的文章辩解.

爱口诛笔伐和别人吵架的鲁迅先生55岁就英年早逝了.

闲的蛋疼,不爱生气,皮质醇不多的梁老师却得以安度晚年,活到了84岁.

梁实秋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骂人的艺术”, 列出了骂人时“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远交近攻” 十大原则,每次读来,仍不禁捧腹大笑.

当然梁也不是没有缺点,他是个十足的吃货,晚年得了糖尿病,并因此而耳聋,老境颇有些颓唐.

(04)

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最初是化疗放疗,但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后来有了”靶向治疗” 疗法,攻击特定癌细胞而不是正常细胞,但这种方法往往只对特定的一小部分患者有效.

最近在癌症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突破,是一类专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新药。这类药物,通过阻断一种叫做PD-L1 的分子对人体免疫系统的T 细胞的抑制和干扰,激活一部分沉睡的T细胞,使其可以消灭癌细胞。这种疗法的优势在于激活自身免疫力,可能用于多种癌症,并且理论上复发率低。

美国制药公司百石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最近获得批准的抗癌新药,Opdivo, 就是基于这种免疫疗法的理论。但是Opdivo 一年的疗程,费用高达十四万美元之多,而且临床测试中也只是对不到50%的病人有一定疗效.

曾有个段子讲到, 某土豪进京,上出租车后对司机说,“师傅,把我拉到北京消费最高的场所”.司机听后,一脚油门把他拉到北京肿瘤医院.

身体健康最终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而不是药物.

自身培养的免疫力,是最便宜可靠的,而且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强大的免疫力来自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充足睡眠,节制饮食, 适度运动.

维系这些健康生活方式, 需要高度的自律.

而高度的自律,最终需要的还是平静,理性和强大的内心.

王川: Narrative, 三观和雅浦岛上的石头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三 )

本文最初于 2015 年11月5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一)

和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二) — 从德川家康的故事谈起

的续篇。

(01)

英文有个词,叫做narrative, 中文有翻译为”叙事”, 也有翻译为”三观”,可以理解为对事情的一种描述和思维框架. 同一件事,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有完全不同, 但又可自洽的narrative.

大多数人,每天上班,开车在路上来回两个小时,公司里工作八个小时,这是自己理解的框架.

但是如果对于一个远处观测的外星人,他看到的则是另外一种荒唐但仍可自洽的景象: 地球上几亿象蚂蚁一样的动物,每天从自己的窝里爬出来, 钻到一个甲壳虫里,关一个小时,被甲壳虫运到一个监狱里关八个小时,出来后又被甲壳虫带回老窝.

(02)

有一个有趣的案例,在西太平洋的介于菲律宾和关岛之间的雅浦(Yap)岛。岛民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几百年,把一些圆盘形的石头中间钻孔(石头直径从半米到四米不等),当做货币来交换。这就是著名的雅浦岛石币.

石币的实际交换过程中,由于太重不适合直接搬运,只需要口头承诺转移产权,获得大多数岛民认可即可.

1898年西班牙打仗输给美国后,把雅浦岛卖给德国人。德国人上岛后需要人力修路,这样可以开车. 但是岛民终日以步代车,对德国人的要求无动于衷.

德国人想尽办法,最后在石头上用油漆涂上黑色十字架,这才彻底颠覆了岛民的三观,因为他们觉得涂黑了的石头意味着德国人控制了石头的产权。岛民为了重新获得对石头的控制权,被迫参与了修路.

一战后日本从德国人手中抢夺了岛屿,大量石币被运走用于军事建筑目的。今天的雅浦岛,现代货币已经在日用中取代了石币。但石币在部分岛民的传统婚嫁和其他重要社交仪式里,仍然是一种价值交换的媒介.

实际上,普通人的金钱观,又真正比雅浦岛上的岛民高明多少呢?如果外人哪一天把你心中的财富涂成黑色,你在三观一夜之间被颠覆时是否还能淡定?

(03)

当人们入戏太深,沉浸于形式无法自拔时,往往忘记了赚钱原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当形势变化,技术进步引领新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时,固化在大脑里的许多观念和narrative , 除非有意识的下大决心改正,是很难被自行抹去的.

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narrative 是: 读书十几年,工作几十年,攒了一些钱(实际上那都是银行电脑系统里的一些数字而已), 然后安度晚年.

如果出现某种突发的不可抗事件,银行电脑里的数字被突然清零,自己突然一无所有,过去几十年理解的narrative 突然被打破,那么悲痛之余,发生精神疾病几乎不可避免.

如果说赚钱为第一要务的narrative 太片面,那么更贴近生活更加客观的思维框架,我把它叫做“王川框架” (如前人有雷同理论,一定纯属巧合, 是这样的:

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是生活的第一要务.

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发现,定义你要解决的问题,分清主次,定期修正. 赚钱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许多时候甚至不是最重要最迫切的.

实际问题,不是一些简单的表面上的痛点,而是痛点之下更本质的需求.

问题定义好之后,赤膊上阵直奔主题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先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工具,利其器后方可善其事。

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磨刀霍霍”利其器,等到真正需要”向猪羊”时,则手起刀落,易如反掌.

那么,下面几十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哪些实质性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又要如何磨刀呢?且听下回分解.

王川: 为什么日本今年的新生儿有一半将活到 108 岁?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2月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篇文章,是

你也可以活到109岁—王川老师教你三招让你健康长寿

的续篇.

(1)

1928年,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的头牌精算师,美国统计协会主席,Louis Dublin 撰文预测,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预期寿命将会超过64.75 岁(当时美国预期平均寿命大约57岁)。他那时没有新西兰的数据,实际上新西兰的女性,在他发表论文的前两年,预期寿命就已经超过65岁了.

Dublin 当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计算“是基于现在的科学知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假设,激进的(科技)创新或者人类生理结构有美妙的进步,会改变(计算结果)”.

过了几年,他又和业界泰斗Alfred Lotka 一起预测,人类预期寿命永远不会超过70岁,没多久这个数字又被超过了。Dublin自己,则于1969年安然去世,享年86岁.

(2)

2009年,德国 Max Planck 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的 James Vaupel 和他的学生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根据两百年来的世界各地的人口死亡历史数据,预测2010年在瑞典出生的新生儿,半数的寿命将超过104岁。2010年在日本出生的新生儿群体,一半以上的寿命将超过108岁。

日本厚生劳动省(Department of Health, Laborand Welfare) 的网站上显示,2010年的新生儿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 79.55 岁,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6.3岁,整体平均值83岁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些大相径庭的数字?Vaupel 教授疯了吗?108岁的预测真的是痴人说梦,一派胡言吗?

分析这些数字之前,先解释一下传统意义上的预期寿命 (Period Life Expectancy) 是如何计算的.

“平均预期寿命”就是假定一群人,出生后,按照当前统计数字显示的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一年年过下来,人数慢慢减小,直到最后一个人死亡。这批人死亡年龄的平均值,就是预期寿命.

(3)

Vaupel 教授和他的同事的第一个发现,就是从1840年到现在一百七十年间,发达国家中的最高人均预期寿命,基本上一直是按照每一年增加三个月的速度增长。这是长期的历史经验数据,一直没有被打破,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这个趋势要被打破.

1840年时,瑞典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6岁,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一。随后这一百多年间,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追赶上来,人均预期寿命轮番排名第一。

1880年排名第一的是挪威女性,预期寿命53.3岁. 1926年新西兰女性排名第一,预期寿命66.2岁. 1975年冰岛女性排名第一,预期寿命78.7岁. 最近的数字是2010年日本女性的预期寿命是86.3岁,位居各国之首.

各国的预期寿命数据,中间因为战争和瘟疫的影响,有各种波动,但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最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Best Practice Life Expectancy),基本上一直都是按照一年三个月的数字线性增加.

十九世纪人均寿命最初的增涨,主要来自于婴幼儿死亡率的减少。然后是传染病的遏制。近代的医学进步来源于慢性病的控制,癌症死亡率的减少,各类老年病的治疗方法的进步,等等.

无论原因如何,一年三个月的增长,将近两百年来一直如此,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趋势会终止.

(4)

但是预期寿命,PLE (Period Life Expectancy) 终究是根据现有死亡率的统计数字的一种理论预测,人口学上对于特定年龄组的人口的实际平均寿命,有一个名词,叫做 CLE (Cohort Life Expectancy),在这里翻译为”人群实际平均寿命”.

这里最关键的要点是,由于人类医学技术过去两百年的不断提高,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相比于目前的统计数字变得更好,所以一个人群的实际平均寿命 CLE,将大大超过了基于目前统计数字的理论预期寿命 PLE.

再通俗一点讲,现在的平均寿命预测,是假设艾滋病治愈率,癌症存活率,心血管疾病防治手段,老年痴呆,骨质疏松,帕金森病等等的治疗技术, 未来没有任何进步,来估算的。这些疾病在下面几十年,终将被一个个攻克,而这些进步,势必导致“人群实际平均寿命” 大大超过“预期平均寿命”.

2011 年,Vaupel 教授的同事,Max Planck 学院的研究者Vladimir Shkolnikov 博士在”人口和发展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主要结论是,从1870年到1950年,发达国家女性的最高实际平均寿命,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一年三个月的速度,而是高达一年四个半月(0.375年).

1870年挪威出生的女性,预期平均寿命52.55 岁,实际平均寿命53.71岁。1950年冰岛出生的女性,预期平均寿命73.53岁,实际平均寿命83.77 岁(因为大部分1950年出生的人还健在,其预期寿命用所谓 Lee-Carter 模型来估算)

根据这篇论文的估计,2010年日本出生的女性,虽然预期寿命是 83.6 岁,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实际平均寿命可能高达106.27岁。2015年出生的日本女性,实际平均寿命则可能高达108岁.

(5)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细节,平均寿命和寿命的中间值是略微有差别的,中间值比平均值要略微高一点.

比如2010年出生的日本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是83.6 岁,但是一半人的寿命高于89.1岁。短寿的那一半人,由于死亡年龄分布在0 – 89.1 之间,所以把平均值拉下来,变成83.6 岁.

基于这个情况,2015年日本出生的新生儿,女性预计实际平均寿命108岁,男性预计实际寿命102-103岁 (男性一般整体寿命比女性少4-6岁),整体平均值在105岁,但是寿命的中间值会略高于平均值,仍然是108岁.

(6)

一般人听到平均寿命108岁,第一反应都是胡扯,这不可能。下面盘点一下各类批驳意见,和Vaupel 教授的回答.

质疑一:未来和过去是不一样的,不能用过去预测未来.

回答:未来确实不会和过去一样。想象一下你回到1950年,试图预测,你可能不会预测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进步,但是这发生了。回到1930年,你也许不会预测到抗生素的革命,但是这也发生了。历史经验表明,未来和过去总是不一样,但是不一样的结局是,我们总是获得某种新的技术领域的进步,继续维持平均预期寿命每年增长三个月的趋势.

质疑二:现在肥胖病成灾,会负面影响预期寿命.

回答:想象你回到二十世纪初,那时吸烟非常普遍,比肥胖病厉害多了,不也解决了吗?

质疑三:日本有很多人为了继续拿养老金,人死了没有报告政府,所以寿命数据有造假,是夸大的.

回答:如果日本的数据有很多造假,还有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很多其他国家的数据支持我们的结论。日本的统计数字有两个独立系统,一个系统是地方政府用来发放福利,这里可能有些人造假。但是有另外一个独立统计系统,据了解其可信度比较高.

质疑四:你太乐观了.

回答:我是中间派。还有很多人认为未来二三十年,人类在延缓衰老的努力中会有突破。如果那发生了,平均寿命将会迅速增加,我可能算是悲观的了。

在我的领域,我学到的是,永远不要相信专家,除非他们有数据支持他们的观点。要对专家非常小心,因为专家往往对过去非常了解,但是对未来懂得很少。经验证明,许多专家在预测未来时,想象力上有重大缺失,我只相信数据的外推法。还记得Louis Dublin 预测平均寿命的上限止于65 岁吗?

(7)

发达国家新生代的实际平均寿命,将接近一百一十岁,这意味着什么?

那些从幼儿园开始就不甘输在起跑线上,二三十多岁就看破红尘,四五十多岁就担心自己老了,七八十岁就计划去见马克思的人们,将要如何改变自己的三观,和对生活的规划?

新时代的人们,寿命的可能极限将在那里?

且听下回分解。

你也可以活到109岁—王川老师教你三招让你健康长寿

本文最初于 2015年3月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二月二十四日,美国著名投资家,百岁老人 Irving Kahn (下面叫他阚老师吧)去世,享年109岁.

阚老师出生于1905年十二月。那一年日俄战争刚刚结束。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由于成功斡旋两国和谈,年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阚老师在纽约读书长大,曾经是著名投资大师Benjamin Gramham 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助教。巴菲特是Graham 的最有名的学生之一,从辈分上来说要比阚老师低一辈。以后我会写文章,分析一下阚老师的投资风格,但这不是今天的重点.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官方核实过的,最长寿的男性是日本的木村次郎右卫门(我也不知道名字为啥这么怪,但木村老师肯定不是踢球的). 他2013年去世时享年116 岁54 天. 所以即使和投资界以外的人相比,阚老师的长寿也是名列前茅.

阚老师的长寿之道有哪些经验呢?据他自己说,有这么五点:

一,饮食要有营养,要有许多蔬菜,色拉.

二,多呼吸新鲜空气

三,不抽烟,不喝酒

四,不断运动,不断和外界交往,心态开放,认识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

五,保持许多兴趣爱好,不断多学新东西,可以永远年轻.

波士顿大学一位研究百岁老人的学者,Tom Perls, 证实了阚老师的看法。百岁老人,大多性格外向,热情,有一个稳定的社交圈子.

百岁老人的另外一个性格特点是,不会象祥林嫂一样,天天抱怨人生的艰辛,她们懂得放下。这对上个世纪,经历过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饥荒和贫困的人们,尤其难能可贵.

这里王川老师再和你分享三个有助于健康长寿的点子和理念.

第一,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健康长寿的核心,每天精神抖擞,生活质量也会很高。许多科研数据表明,充足睡眠和提高免疫力有直接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图片

为了更好的睡眠,操作上建议买一个象上图中的一个可折叠的垫子。亚马逊上可以买到,叫做 Everlast2’x6′ Folding Mat,价格不到五十美元.

这个垫子的本来目的,是让人练瑜伽和体操的。我用它来在工作时,也随时可躺在上面睡觉。垫子背部感觉软硬适中。由于可折叠,它并不占地方.

把垫子放到你的办公室里,每隔四五十分钟,如果累了,就把它铺开,躺在上面睡觉。可以再备一个毯子盖一下,以防着凉。你只需要睡五到十分钟,即使不可能睡着,保持一会这种卧倒入静的状态,对你的精神体力的恢复,非常有好处.

卧倒,相对于坐着,站立,是人体最放松的一种姿势。有的时候你如果只是简单思考问题的话,我也建议躺在垫子上,而不是坐在椅子上思考.

自从我一年前用这种方式休息以来,每当听到那些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们,讨论颈椎脊椎不适的问题时,便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即使晚上睡眠不足,白天这样在垫子上躺几次,就不困了.

买一个垫子,价格也就和去美国医生那里,看一次病的挂号费差不多,但非常有用,这可能是你2015年最好的一笔投资.

第二,要正确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这里打一个太极拳的比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就像搏击中对手的出拳。上策是躲开,让对手扑空.

如果无法躲开,太极高手的应对方法通常是,通过身体的移动,多点和对方的出拳不同角度的分几次接触,把本来对手十分的打击力,化解为只有两三分,这样把自己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一种是完全心理上的,可以彻底忽视,完全躲开的压力。比如要面子,和朋友各种攀比,小孩教育上唯恐“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忙碌,面对世俗的流言蜚语等等。躲开这种压力,靠的只是强大的内心自信和独立.

另一种压力,来自客户,老板等等,不能完全躲开。这时就要学太极了,不可直面被动挨打, 把自己累得半死,而要通过和对方的不断沟通,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量, 缓解稀释不合理的要求, 但始终坚持不损坏自己身体健康的红线.

暂时得罪客户和老板,天不会塌下来;但得罪自己的身体健康,天真的会塌下来.

第三,要始终坚定这样的意识指导日常行为:健康长寿,让财富可以更长时间地积累,让自己可以见证更多的未来科技,才是最好的投资.

巴菲特个人资产从1979年的六亿美元到今天的七百多亿,三十六年增长了一百二十倍。普通人,如果策略得当,保持平均一年12%的增长速度,忽略税务因素,三十六年增长也可以有接近六十倍.

活得越长,资产累积增长的时间和幅度就越大.

所有的投资和经商的策略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你如果为了短期的财富目标,用力过猛,跑得太快,忽略健康,反而会减少自己的寿命和长期的财富积累.

长寿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享受到人类科技的新成果。举个例子,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以买到的,最新的智能手机的通讯能力,已经超过十七年前,1998年美国总统的通讯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普通人和亿万富翁的差别最多十几年而已,因为十几年后你可以拥有的技术能力,是亿万富翁今天再多钱也买不到的。而工作过量,英年早逝的亿万富翁,比比皆是,决不可效仿.

今天,对世界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可投资资产超过五百万美元,基本上可以财务自由。再多的钱,就是属于社会的财富了。财富应当作为一个乐趣来驾驭,但绝不可牺牲身体健康去追求.

希望这三个点子对你有用,祝读者朋友们,羊年身体健康,大吉大利!

王川: Uber 帝国的疯狂崛起

本文最初于 2015年5月2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真没想到,我的Uber 处女行是从一家修车行的停车场开始的.

一个小问题,以为很快就可解决,结果面无表情的服务生告诉我,至少要等四个小时.

这里没有接送服务,家里人也没法立刻接我,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试试 Uber ?

我发现新买不久的手机上已经预装了Uber, 只要有 gmail 或者脸书的账号就可以导入,花了一分钟输入信用卡号码. 然后就可以叫车了。第一次叫车,司机五分钟就到达,十五分钟把我送到家,费用全免,感觉不错.

后来我有机会和几位Uber 司机聊天。一位老哥, Z 先生,是从格鲁吉亚逃过来的难民,以前做检察官。他开了三年车, Uber 提成20%. 他每天在路上接近十个小时,一周干六天,号称每月可以挣七千到一万美元. Z先生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虽然他只是把Uber当做人生中的过渡.

另外一个印度司机, T 先生,则表示一个月挣七千美元不可思议.

T先生将近六十岁,在县政府工作,周末两天出来拉活, Uber 提成25%,每周可以挣四百到五百美元的外快,也是蛮开心的.

两个司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最喜欢的是 Uber 的自由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休息. 时间完全自己掌控.

2015 年全年,Uber营收预计会达到一百亿美元,扣除平均大约80%的司机收入分成后,公司净营收大约二十亿美元. 关于Uber 的利润没有公开数字,但对于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短期盈利不是最重要的,开拓市场,确保江湖地位才是.

今天的Uber,在全球五十四个国家和两百多个城市开展业务。 Uber在全球的活跃服务的司机(至少载客四次)数目,15年初超过十六万.

2015年初的最近一轮融资,公司估值高达四百亿美元. 五月份公司又准备新的一轮融资,预计估值将超过五百亿.

投资者真的疯了吗?Uber 的志向仅仅是出租车的业务吗?

Uber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以下简称 TK ) 15年一月份在一次讲演中提到,硅谷北端的旧金山市,传统出租车业务一年的营收大约一亿四千万美元。与之相比,Uber的营收五亿美元 ,已经是它的三倍多.

但旧金山使用Uber 的用户还不到总人口的25%,在旧金山这个局部市场, Uber 一年的营收增长速度是200%. 在旧金山,纽约,伦敦,Uber 载客的人次数, 每年正在以三到六倍的速度增长.

成立五年的Uber,为何崛起如此之迅速?它的未来要如何发展?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TK 1976 年出生于洛杉矶的一个普通家庭,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1998年退学, 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高科技公司. 由于侵犯版权问题,公司2000年被迫关闭破产.

2001 年,他和同伴们又开始第二次创业之旅。头四年,公司一直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挣扎,为省钱TK 一度搬到父母那里住了一年。后面公司逐渐有些起色,最终2007年, 以将近两千万美元的价格卖掉. 31 岁的TK终于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TK 一直以好斗来形容自己的性格。他号称每天和人打交道时, 都听到一百个以上的不,这么多年来,已经听到几十万的不了.创业时遇到的各种拒绝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Uber创立的灵感来自2008年的巴黎。TK和同伴试图打出租车参加一次行业会议,但是叫了半天也没叫到. 按照TK 所说,他们要的服务,无非是手机上,点几下,就可以迅速叫到车.

Uber出世之前的出租车行业,面临着车脏,叫车慢,服务态度差,昂贵和无法接受信用卡的种种问题.移动互联网和定位技术的慢慢普及,使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条件突然成熟了.

关于美国传统出租车业务,首先该从纽约讲起.

纽约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六十年来,给出租车司机发放的执照总数一直保持在一万三千左右,没有增加. 有执照开车的司机,车前方都装有一个勋章(Medallion)一样的东西。出租车的勋章, 可以通过买卖转让。由于内在的垄断性,从问世以来其价格就不断上涨,到2013年四月一个勋章价格一度涨到一百三十万美元.

昂贵的纽约出租车勋章的价格,导致实际上每个出租车要缴纳的分子钱,等价于约每天140美元,这些费用无疑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历史数据显示,从七十年代初到2013年,此类勋章价格上涨了接近九十倍,秒杀同期股票和房市的上涨幅度。四十多年的纪录,投资出租车勋章看上去是一个退休的捷径,不是吗?

但是Uber 的出现,慢慢打破了这个格局,到 2015年初,纽约的出租车勋章价格下跌到八十四万美元,相对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过30%.,这是后话不表.

经过一年多的筹划,2010 年六月,Uber的业务在硅谷北部的旧金山正式开张,六个月后用户就超过三千,运载人次超过一万.

初次体验Uber的人们,被其便利和优越的服务征服,口碑相传, 促进了Uber的迅速增长.

手机上按个键,五分钟车就来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说服力了.

Uber的宣传很少借助广告. 成立之初,他们常在硅谷的大型科技会议提供赞助,给参会人免费接送服务,在高科技社群中提升Uber的品牌形象. Uber还经常在大型体育赛事,节日活动这类出行需求特别强烈的时刻出动,加速市场的占有率.

当口碑相传的Uber成了一个等价于打车的动词时,还有什么品牌效应比这个更厉害?

Uber同时也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甚至许多失业的职业司机也通过Uber 找到了重新谋生的手段。这也是促进其迅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2011 年初,Uber获得一千一百万美元A轮融资.

2013 年八月,谷歌投资两亿五千万美元入股,此时Uber的估值已经接近三十亿美元。Uber的全球司机超过两万,它告诉世界,它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和Uber最接近的行业第二名,Lyft, 要等到2012年夏天才正式成立, 比Uber整整晚了两年.

Lyft 最近一轮融资,估值在二十五亿美元左右,相当于Uber 的二十分之一. Lyft 预测今年的扣除司机分成后的营收大约三亿美元,相当于Uber 营收的不到六分之一.

Uber 2014年开始推出一个拼车业务,叫UberPool, 基本思路就是让同一路线的乘客沿途共用一辆车,这样可以降低大家的费用。这有点像传统的公共汽车,但乘客不用等太长时间,而且上下地点更加灵活.

参与的人多了后,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司机在一条环路上,有可能不断搭载新的乘客,然后放下旧的乘客, 形成一个循环不停的”永久旅程” (Perpetual Ride) . 司机不必将近一半时间空车去等待寻找下一个客人,效率提高,收入也提高,那么更多的司机原意参与Uber, 形成良性循环.

操作上,参与的乘客和司机越多, 资源共享的机会也越大,规模最大的公司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这有可能是Uber击败其他小竞争者的利器.

如果一个司机一个小时要自己拿到三十美元的收入,但是通过UberPool 可以一个小时平均搭载十名乘客,假设Uber提成25%,那么每个乘客的费用只有四美元.

如果你每天在Uber 的花费上超过三十美元,也许还是自己买车划算。但是如果通过UberPool 共享,把你的费用降到平均每天十五美元,甚至更低呢?

奥巴马的前任竞选总管David Plouffe, 最近被Uber雇佣,负责其公关部门事物. Plouffe 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如果洛杉矶的司机,只要15%的人一起拼车, 而不是目前一人开一辆车,洛杉矶就不会再有塞车的问题.

如果更多的人,不再买车,而是使用Uber 或者类似共享拼车服务, 减少公路上的车流数目,减少交通拥挤,减少汽车排放污染,减少停车位的需求,其巨大社会效益,在全美国, 将是每年千亿美元量级的.

在中国,Uber 面临的是滴滴和快的打车合并后的占据市场份额近80%的行业巨头. TK提到光北京一个城市, 出租车大约七万辆,相当于纽约的五倍多,这是一个没有人愿意自动放弃的巨大市场.

当记者问TK, 作为后进者,面临行业巨头,Uber为什么还要进入中国市场时, TK 回答到, “进入中国市场后,我们又成了(行业的)小家伙,(挑战巨头)太好玩太有趣了,这对我来说就像回家一样.是的会有很多挑战,但是不断尝试,迎接挑战会是个很有趣的过程. … 最终,我们的目的是在中国提供最便宜的最可靠的叫车服务”.

除了运送乘客,Uber 还可能做什么?

TK 给了一个线索:如果你能在大多数地方五分钟内叫到车,那肯定还要许多别的东西你可以五分钟内送到.

在新泽西和纽约, 它在测试一个快递业务叫Uber Rush.

在首都华盛顿州,它在测试一项服务叫Uber Essential, 十分钟内把常用家庭用品比如牙膏,卫生纸,药品等送到你的家门口.

在纽约和芝加哥,它推出一个送餐服务,UberEats, 十分钟内把一包快餐送到你身边.

Uber 还和一些奢侈品店合作,计划推出当日送货服务.

再往长远看,如果Uber 把本地物流送货业务做好后,长距离的卡车,飞机和货船运输是很自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关于Uber的未来,无人驾驶车辆肯定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毕竟搭车的主要成本是司机的人力和时间,而不是车本身. 这将意味着出行的成本继续下降,更多的人不再需要自己养车.

Uber 已经开始和匹兹堡的卡耐基麦隆大学(CMU)展开紧密合作,大批CMU的科学家被Uber雇佣,投入自动驾驶应用的研究.

无人驾驶也许是十到二十年以后的事情. 但是可以期待,衣食住行中的”行”, 将会越发便宜.

在最近的一次和科技媒体人 Mike Arrington 的访谈中,TK 再次强调,Uber的最终目的, 是要把大家出行的成本,降到比自己买车更低.

Arrington 评论道,“你要减少人们对车辆的需求? 汽车商肯定会因此很爱你! 还有谁不和你打架?”

“对了,出租车行会的人早就想把你弄死了。其实,你的长相,特别像他们要雇来干这事的人”.

TK 尴尬地笑道,“嘿嘿“。

有位分析师如此评论Uber:

如果你把Uber 只当成替代现有出租车公司,它其实不大。

如果你意识到Uber可以把你的孩子送到学校,把你的父母送到机场,带你去约会喝完酒后再送你回家,给你送一些日常用品上门,它就大一些。

如果你以后不再自己买车,完全用Uber,它就更大了.

如果你把Uber看成一个超级联网计算机,每天全世界运送上亿的人和货物,连接一切,那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了.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位战斗英雄,叫喀斯特将军。1876年他在美国西北部围剿印第安人部落时,遭到人数十倍于自己的对手突袭身亡.传说中喀斯特将军的临终遗言是,“Where the f*** does all the Indians come from? “ (特么的这么多的印第安人都从哪里来的?)

联邦快递 (Fedex) , UPS 和其他快递公司,停车场和车位的业主们,运输物流产业链上的各位海内外朋友们,你们要小心一点了。不要在Uber 或者类似的新生竞争者突然降临时,也像喀斯特将军一样哀叹,“Where the f*** does all the *** come from ?”

王川:每天四分钟,练出六块肌的方法论

本文最初于 2015年6月9号。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已经练太极拳将近四年了.

每次上太极课之前,我的太极老师让我们练习踢腿。踢腿的方式很简单:手臂在两侧张开,腿正踢,顺时针踢,反时针踢,踢的高度要超过自己的头部,并且保持上身中正.

如果每种方式踢八次,两条腿就是四十八次。一天这样练习两回,就是将近一百次,每次踢腿两秒钟,总共耗时不到四分钟.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活动关节的一个练习,没有特别在意。开始练习时腿时也踢得不高,勉强到胸部,踢了二三十下就累得气喘吁吁.

但坚持一段时间后,腿就更灵活了,没有那么累了, 可以轻松地踢得比头更高.

我的老师告诉我,实际上这个练习坚持下来,有这么一个好处,你的腿会和你的手一样灵活, 即使七八十岁时仍然如此.

想知道腿和手一样灵活,是一种什么体验吗?非常, 非常好.

第二个好处,在实战搏击中,你可以瞬间抬腿, 击到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大汉的头部.

第三个好处,由于每次踢腿会挤压腹部肌肉,坚持一天踢一百次以上,过了几个月,你会发现你的腹部自然地有了六块肌.

不需要任何器材,不需要花任何钱,没有场地限制,每天不超过四分钟, 看上去很不起眼,唯一需要的就是每天坚持.

没有一蹴而就,没有急于求成,踢着踢着腿,突然顺带着, 就把六块肌踢出来了.

实际上工作中许多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论去解决.

在我的投资俱乐部里,我们会时常讨论交流一些案例和公司的分析,好的坏的都有.

这些案例和机会开始并不起眼,而且大多是反面教材, 不值得投资.

但是慢慢的, 当你大脑里有很多案例,对很多公司和各类投资机会有一定了解时,真正的低风险高回报的机会到来时,你就比普通人更有可能握迅速判断,抓住.

初入职场商场的朋友常常抱怨,缺乏人脉资源,做事业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助。但须知,只有自己首先付出,为他人增加价值,才可以一点点赢得更多的人的信赖和帮助.

当你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信任你的的靠谱朋友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不成功都难.

这一切都需要每天的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学习和努力开始.

对于想不付任何代价,就找到成功捷径的朋友们,让我告诉你一个二十多年以前的故事.

巴菲特的股东大会上,曾经有人抱怨,象可口可乐那样的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再也不容易找到了。老巴的合伙人芒果哥(Charlie Munger)回答,

“如果有这样一件事,做好两三次,就可以让你的家庭一辈子衣食无忧,你觉得这样的事情应该很容易吗? (Why would it be easy to do something like that, if done well two or three times, will make your family rich for lif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