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media

王川: 只有生存狂才无需偏执

1/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can survive ) ,前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 (1936-2016) 如是说。但他老人家八十岁就去世了,这个寿命长度低于美国 45% 的白人男性。2024年的英特尔,股价还停留在 1999年的水平。在全球半导体公司之中,按市值排序,已经在前十名之外,那些过往的辉煌早已消失于新人的记忆中。格罗夫的第二位继任者,Paul Otellini,2005 到 2013年间担任英特尔的总裁,2017年不幸去世,年仅 66 岁。

2/ 根据日本厚生省最新的数据,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亚裔男性 (假设2020年出生) 大约百分之一的人寿命可以到 102 岁,千分之一可以到 106岁,万分之一可以到 109岁,女性还要再加大约三岁。这个估算主要基于人寿保险公司对于不同年龄段死亡率数据的统计。考虑到未来几十年医学领域还会持续有各种进步,对于今天五十岁以下的人而言,这个寿命上限还可以提高至少三到五岁, 也就是到 112岁之上,而且这个估算可能还是保守的。

可以参考笔者 2015年的老文章
王川: 为什么日本今年的新生儿有一半将活到 108 岁?

3/ 但在美国,亿万富翁 (流动资产超过一亿美元) 的人数在2023年低于三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万分之一。在全世界,资产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富豪只有两百多人,占总人口比例不到三千万分之一。

4/ 人们是否有意识到媒体上鼓吹传播的各种亿万富翁的励志故事,实际上概率比男性活到 109岁还要低,比活到 106岁的概率要低 90%,比活到 102岁要低 99%? 那么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拼死拼活追求金钱的一个小概率的数字目标 (实际上可以由央行随便印),天天拿那些千万分之一,一亿分之一概率的超级富豪的极端个例来给自己打鸡血,但因劳累过度不到八十岁就认命的挂掉了,而无法见证参与后面三十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是极为愚蠢极为短视?

5/ 从1947年科学家发明晶体管开始,高科技行业每隔大约 15年会发生一次重大范式转移 (Paradigm shift) 。笔者在此挑选了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1947年 12月贝尔实验室发明第一个点接触晶体管, 晶体管范式的开始 ;

1959年第一个单块集成电路推出,集成电路范式的开始 ;

1977年 6 月 Apple ii 推出, PC 范式的开始 ;

1993年 3 月 Mosaic 浏览器推出,互联网范式的开始 ;

2007年 1 月 Iphone 推出, 移动互联网范式的开始 ;

2022年12 月 Chatgpt 推出, AI 范式的开始.

平均间隔大约十五年一轮, 对应着摩尔定律迭代至少七次,单位成本的算力至少增长一百倍以上。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为什么摩尔定律一直没死, 但人们还会继续预测摩尔定律要死

6/ 指数增长的特点是,一旦走上指数发展的正道,越过临界点后几年内发展的增量会超过之前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总和。这个曲线的陡峭程度远超人的直觉所可以理解。

7/ 智人存在 20万年,但文字的涌现也就大约五千多年的历史 (出自位于现在伊拉克的古代苏美尔人), 这是 1:40 的比例。

8/ 而这五千年来真正科技突飞猛进,1840年大概是个分水岭。火车,电报,照相这些技术的商业化都是在1840年前后开始, 到现在不到 200 年。这和五千年文字历史相比是大概 1:25 的比例。

9/ 而这过去两个世纪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 1993年万维网 (World Wide Web) 的涌现,也就是三十年的历史。

10/ 转折点之后的人,看转折点之前的人的生活工作状态之落后,会有一种极为惨不忍睹的感觉。转折点之前的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和习惯去计划未来,如果没有考虑到高科技的指数发展,最终都会被证明是荒谬,无效,驴唇不对马嘴,和可悲的。

11/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Fed Balance Sheet)上的资产,在2008年之前,一直低于一万亿美元。2008年到2014年之间,为了抵御次贷危机造成的信贷萎缩,凭空多印了三万多亿美元的钞票,用来购买国债和其它资产。而从 2020年三月到 2022年四月的两年间,一口气多印了四万七千亿美元的钞票,账面资产翻番,达到接近九万亿美元的水平,相当于 2008年之前的九倍。这直接导致了2021年各种风险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新一代超级富豪的涌现。他们因机缘巧合切入某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借助美联储的流动性注入的巨大力量,迅速把之前的领先者抛在后面。

12/ 如果说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那就是:

i) 以摩尔定律为基础的高科技发展,会继续导致未来不同领域的很多事物,在一年时间内的增量,超过之前的几十年几百年的积累。

ii) 这意味着短期暂时的争先,没有太大意义;而多活几年的价值,在未来可能会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那几年在某些技术领域涌现的增量,决定你是否能够跃迁到一个现在无法想象的新世界 (就像 1945年之前的人们无法想象青霉素的大规模推广,是如何提高群体寿命长度的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甚至大脑的自我意识,未来可能以一种现在无法理解的方式被保存/复制/传播/组合,等等。

13/ 人工智能专家 Rich Sutton 2019年曾有雄文”痛苦的教训” (The bitter lesson),总结过去七十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教训,其核心观点是:

算力的大规模进步会碾压各种局部算法的改进,但研究者往往会假设算力不会改变太多,用自己主观经验和局部知识去改进 AI, 短期内会收获一些进步,研究者会有成就感,但这些改进一般最终遭遇瓶颈,在 10-20年后被以高几个数量级的计算蛮力为基础的通用型的方法完全替代,导致之前努力全部白费,因此这些研究者会很痛苦,很纠结。然后新一代 AI 研究者又会本能的重蹈前人之覆辙。

14/ 在这个背景下,过于努力工作而不积极保养身体,就是一种短视的”过早优化” ( Premature optimization). 此时一定要冷静,拒绝外人用激将法把你诱惑到“过早优化”的陷阱里。大部分时间躺平,不耗费精力纠结于短期的改进,这样好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自动收获算力增长带来的长期进步的丰硕果实,非常重要。

15/ 日本男性预期寿命中位数在 84岁左右。参考这个数据,当健康和追逐金钱产生矛盾时,如果你追逐金钱而长期废寝忘食,咬牙切齿的奋斗,那大概率会在 84岁之前痛苦的挂掉。但如果你按照头部千分之一的健康习惯要求自己 (这比成为一亿美元富翁容易至少十倍),那么大概率可以悠闲的坚持到至少 106岁。这就多了至少 22年的时间。这 22年间,摩尔定律又翻倍了 11 次,大饼又减半了五轮, 高科技的范式转移又会演化出多少你想不到的精彩.

16/ 传说中的龟兔赛跑,兔子输了的原因是它在睡觉,然后乌龟慢慢超过了它。真实世界中的龟兔赛跑的结局:兔子最终输了,恰恰是因为它用力过猛而睡得太少。兔子开始屡屡得手,遥遥领先,结果有一次因为 FOMO (害怕错过) 而买在高点,后来遭遇了 margin call,  被迫割肉在低点。兔子每天忙忙碌碌,心急火燎,伤害了健康。乌龟比较慢,每天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和锻炼身体,起初落后兔子一大截。但兔子被强行平仓之后,就突然悄悄消失在乌龟的视野中。某一天乌龟想起当年见过的兔子好久没消息了,查了一下才发现他已英年早逝。

17/ 追逐金钱和权力的游戏中,一般你会得到比较准确的反馈。就是说,你如果有成功和进步,周围的人会鼓励,羡慕或奉承你,你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有失败和退步,周围的人会鄙视和唾弃你。这样你主观上一般会用比较高的标准来要求和激励自己。

18/ 但在追逐健康长寿的游戏中,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反馈机制会有微妙的变化。一是周围圈层厮混的同龄人随着自己身体的衰弱,会把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视为理所当然,无法抗拒,态度渐渐转为消极和被动接受现实。这样如果你自己的体能开始下降,你潜意识里不再把它当成一个可怕的坏事,而是消极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不去花大力气抑制甚至扭转这种下降。

19/ 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四十岁之后,大部分人的社交圈层基本不再增长,社交活动的频率和力度也不断萎缩。六十岁以后死亡率慢慢开始加速,听到更多的事情就是某某人生了大病,患了绝症,突然去世了,等等。这时候,对健康,体能和长寿的刻意追求,就变成一个容易随波逐流,周边缺乏反馈 (不管是鼓励还是鄙视) 的孤独游戏。很多人,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在这种缺乏有效反馈的环境下,容易得过且过,听天由命,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也不去刻意研究和努力来反制。

20/ 当他们驾鹤西去,身后最多收获几句“一路走好”之类的无用屁话,也不可能像商学院做案例分析那样,有研究者认真剖析此人最后二十年的生活细节,他是如何消极的忽视健康,本来有一手好牌,是如何如何打烂的,等等。

21/ 现代人生活方式有几个结构性的原因,严重损害健康:

一是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工作,不见日光。久坐几个小时而不动,严重缺乏锻炼和对身体肌肉的良性刺激 (每天至少应当有走路一万步以上的运动强度,再辅助一些力量训练)。室内长期温度恒定,没有对身体时冷时热的轻度刺激。

二是因为社交压力,很晚还在大吃大喝,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内生的美骆托宁和生长激素分泌,入睡困难,或者睡眠浅,这样第二天更加困倦,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因为工作压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安排,不能在十点之前按时入睡,经常要担心各种琐事和截止日期。

四是根本不理解,或者拒绝理解这种结构性困境的机制,因此盲目接受周围人用药的建议,以为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不彻底从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入手。这样长期在治标不治本的陷阱里疲于奔命。

22/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毕业的 Casey Mean 博士的新书“好能量”(Good Energy) 中提到,如果你的身体指标

1. 空腹葡萄糖低于 100 mg/dl

2. 三酸甘油脂低于 150

3. 高密胆固醇高于 40 (男性)

4. 腰围低于 102 厘米 (男性)

5. 血压低于 120/80

你的健康状况就已经超过 93%的美国人了。这个要求其实很低, 通过间歇性断食和持续锻炼,控制好体重,就能实现,但仍然有 93%的人做不到!

可以参见笔者关于间歇性断食的老文章
王川: 从间歇性断食,看躺平的正确姿势 (一)

23/ 按照美国 2023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头部 7%的男性的预期寿命 (不分种族) 大约 94 岁,亚裔男性是 97岁,亚裔女性是 99岁。要想进入头部的 1%,需要在心肺功能训练,力量训练,稳定性和灵活性训练,时间的投入上持续下大功夫,这里暂不赘述。但需要理解的是,坚持做到这些, 并不需要很多钱。如果做不到,有再多钱也很快失去意义。

24/ 当你通过严谨推导,意识到到通过刻意努力,可以比一般人增加至少 20-30年的寿命, 自然就容易平静和更加耐心。如果你看过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长期主义的实践为什么这么难

王川:为什么人们守不住四年三倍的资产?

就会突然意识到,新增的三十年的寿命,意味着三十年的复合增长,资产有可能增加三个数量级。原先潜意识里以为高不可攀,有三头六臂,吹得神乎其神的各种超级富豪,和你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一下子就被祛魅了。这样反而更容易,让你不再焦虑,而是专注于耐心踏实的积累。

25/ 耐心,不能保证你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你的目的,必须承受一些痛苦。但不耐心,一定会导致你落入一个无法逃脱的困境。虽然最终的崩溃发生在第 N 年,但实际上 N – k 年时就越过那个“回不去的转折点” ( point of no return ),  之后的 k 年都是极度痛苦的垃圾时间了。

26/ “耐心就是一种能力,可以接受和容忍延迟,麻烦和痛苦,并不会因此生气和沮丧。”牛津字典里如是定义。

27/ 不耐心,本质就是当现实发展速度比预想慢的时候,拒绝分析底层机制,拒绝正视,接受和想象不同的现实,幻想自己可以用蛮力,一厢情愿的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型发展。

28/ 使用蛮力的表现形式,包括路上赶时间危险驾驶,高速超车; 用高价做各种收购,加各种金融杠杆,给自己扛上各种债务 (金融债务,技术债务,身体健康债务,等等),强迫下属做各种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 (但实际上最终导致下属谎报业绩),为赶截止日期各种造假 (开始骗客户,骗员工,后来骗自己),等等

29/ 使用蛮力本质是用自己脆弱的肉身,和复杂系统的各种隐形瓶颈强行打血淋淋的消耗战。有时可以蒙混过关,但得手几次后,会习惯性的粗暴消耗自身资源。直到有一次,遇到系统内阻力太大,自身资源消耗太快,可能短时间内迅速破产。

30/ 耐心,就是正视现实,承认很多事情需要时间慢慢发展,不轻易消耗自身资源强推。承认很多事情需要权衡利弊,有得有失,避免”既要,又要”。坦然接受一些小的必要的消耗,以避免不必要的大的损失。对于那种号称”便宜占尽,风险全无”的蛊惑尤其警惕。当不耐心的人冒着高风险大刀阔斧往前推,并不断嘲笑甚至侮辱自己胆怯愚蠢的时候,可以长时间不为所动,在自己有优势的熟悉的主场坚守。

31/ 耐心是反人性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岔道口必须做不可逆选择的时候,很多人是默认挑选那个”不耐心的选择”,每次得手后会越来越大胆,直到有一次遇到迈不过的那个坎,而彻底崩溃。

32/ 耐心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周边所有人的一致嘲笑,打击和不理解。对嘲笑和打击的免疫力,会随着自身实力,经验,知识,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一次又一次的最终胜利,而不断增强。这样才有底气以更大的耐心,我行我素,平静的等待新的更大的胜利。

33/ 讽刺的是,当那些不耐心的人突然(在某个事前不可预测的时间点)崩溃的时候,系统内会出现很多权力真空,价格真空 (破产者原来追捧的资源打 90%折扣也无人问津)。这时候耐心者可以很轻松的不用什么蛮力和极小代价获得大量资源,占据关键的权力节点,而长时间无人竞争。

34/ 而随着时间流逝,慢慢系统内资源和权力节点的竞争开始升级变得有些费劲的时候,耐心者必须按捺住前一个阶段削瓜切菜般的痛快本能的挥洒冲动,集聚资源,等待下一个周期,直到新一波的不耐心的竞争者的自我毁灭。

35/ 很多痛苦,本质上是短期欲望远远超过自己现阶段的实力。把问题想清楚了,理解实力会随着时间复合增长,以老老实实熬时间提升实力为本位,永远把“给自己争取更多时间”设为最高优先级,人一下子就释然了。

36/ 很多人总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焦虑,以为自己没有时间。比如说,有的事情只能等 20年才能做到,但不甘心,觉得自己一步可以登天,怕过了这村没有那个店,于是铤而走险,孤注一掷,最终满盘皆输,然后发现等 30年也拿不到了。滑稽的是,真正等 20年后,实力仍然在继续复合增长,而 20年前十分纠结的目标突然唾手可得,已经完全无感或者不屑。这,就是事物发展的矛盾真相。

37/ 巴菲特曾说:“股市是一个把钱从不耐心的人转移给耐心的人的地方。”

38/ 德川家康说:“忍耐的尽头是不朽。”

39/ 总结下来就是:偏执狂努力奋斗创造财富,但因为性急而持续不定期的把财富转移给更耐心的人,并因为性急而容易早逝。世界属于最能忍耐并且长寿的人。因为忍耐而长寿,因为长寿而更能忍耐。

换言之:“只有生存狂才无需偏执”。

——-

作者简介:王川,投资人,现居加州硅谷。微信号9935070, 推特号”Svwang1″, 新浪微博“硅谷王川”, 网站 chuan.us. 所有文章表达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资产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点击下面连接可看到本公众号过去两百多篇原创文章的连接目录:

硅谷王川的公众号文章目录 (2024年一月)

在投资和创业的道路上如何集思广益,举重若轻?欢迎加入王川的俱乐部, 这是一个聚集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的精英的高端收费社区.  俱乐部会费 2024年七月十五号之后将继续大幅度上调。 详情请点击下面文章连接

   RTFM – 关于投资俱乐部的使用说明 ( 第二版)

有意申请入会者请仔细阅读说明,再和王川(微信号: 9935070 或推特 “svwang1” 私信) 直接联系。

王川: 从 chatGPT 看人工智能的投资机会和风险

本文来自2023年4月14号笔者和一群投资分析师做的关于人工智能投资的分享,略有删节。另外可以参考笔者上个月的文章
王川:关于 chatGPT 的随想 (一)

(1)

先做一下风险提示。第一,今天和大家的分享全是来自公开可以到网上查的信息。第二,这里只是谈我对美国股票市场的经验,对亚洲和中国的市场,我不了解。第三,我只是预测比较长期的,三四年以上的趋势,也只对这种研究感兴趣。就是你投了以后,可以什么都不管,躺平。也不用挖空心思,揣测下个季度收入好不好,也不用太担心竞争者来了,等等。第四,我的观点,也会随着新的信息,新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只是我这一刻的观点, 非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2)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 (LLM) 的涌现,对世界的冲击力将大于蒸汽机,大于印刷术,大于文字,大于火。其进化速度和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终日沉浸其中才能理解其威力。世界结构和运作方式将彻底改变,而且已无法逆转。

去年还在谷歌工作的 Jason Wei有篇论文,“emergent abilities of large languages models” (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此文揭示了未来科技加速发展的核心法则之一。很多大语言模型,当计算训练量超过 10^23 FLOP 之后,准确度突然开始飞跃。

chatgpt 的出现是一种”涌现”的现象和数学的必然。理解此机制后,就会意识到下面将有一长串的不断涌现的新的 AI 的强大功能,而且这也是数学的必然。(涌现可以定义为:某个系统的某种能力,在某个维度的参数超过某个临界点后,突然开始迅速增长。而这种能力在未突破临界点之前不存在)

LLM的关键点在于模型大小和数据量达到了一个临界值,过去认为机器不可能的有的推理能力,突然有了。大模型迎来了人工智能的顿悟时刻。人的一生,时刻都在对各种情况,建立模型,做出分析判断,现在人工智能拥有自己的推理能力,而且将不断规模化,自动化,成本不断降低,等于是触及了人类活动本质,对未来的冲击,不可限量。

GPT 里面的 T,是 Transformer 的缩写。这个技术对于自然语言处理上的核心改进,是在训练 AI 理解力时,把距离相对远的词语建立起相关性。比如说这句话 “我对花生过敏,每次吃到它,身体就不舒服”.  Transformer 能够通过所谓 “注意力”的机制,把 “花生”和“它”两个词建立起相关性,相对于传统 AI 语言模型而言,其理解力大大提高。把这个概念推而广之,要提升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也应当不断训练自己把各种看似距离较远,但实际上强相关的事物关系,能够迅速提取出来的能力。

(3)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的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核心算法是调网络参数时的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计算,这本质就是矩阵乘法。而矩阵乘法计算,每一个元素的计算可以单独平行展开,和其它元素的计算互不干扰,所以特别适合用 GPU 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来实现。

人脑里的初级视觉皮质层 (Primary visual cortex),据说有一点四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后台进行复杂的并行计算和信息传递,赋予人脑快速的视觉感知力。这在最底层看,和 GPU 的并行计算获得图像识别能力,其机制是类似的。有视觉能力的动物,在多数环境下,可以迅速在生存竞争中获得压倒性优势,慢慢把没有视觉感知力的其它动物淘汰。

但在听觉和其它文字处理任务上,人脑的并行计算处理能力其实非常差。即使一目十行,也就最多同时看两百多个字。而现在 Gpt-4 一次性输入可以接受三万多个词,比人的能力要高两个数量级,而且还会继续迅速增加。这种不断增加的高并行度,意味着其对文字和世界的理解力和穿透力,将不断达到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度。所以一定要努力学习用这种工具来提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力。

需要理解的是,gpt 作为一种以自然语言为界面的工具,可以容忍输入信息的一定模糊性,因此可以几乎无限的向更大的数据培训量上扩展. 之前的很多工具,需要特定的输入界面和语法,差几个字母就完全无法理解,根本不具有扩展性,和 gpt 完全不是同一性质的东西。

效率高的工具,演化到一定程度,会把各种元素连接综合起来,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效率越来越高的实体,甚至从一个遥远的观察者来看,像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生命体。要注意观察 Gpt 的连接,会造就出什么样的全新的,结构完全不同的实体。

大语言模型将成为智能组合叠加的超级胶水。本质上是语言理解力强,降低了接口的精确性要求(一般软件接口种类繁多,各家定义不同,格式严格精确性要求高,还要考虑兼容,做到通用性不容易),大大提高了接口的通用性, 降低了各个子领域技术组合的门槛

把这个思路延伸一下,在分配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你掌握某个具体的技术的能力,而是要保持始终和智能最高的大语言模型生态连接 (而不被切断)的能力。始终沉浸于这个生态中,你就赢了大半;孤立的闭门造车,而幻想能创造出什么竞争优势,最好也就是昙花一现,大概率则是白忙一场。

未来超级个体和公司的区别会越来越模糊。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带宽是比较窄的,容易出错掉链子,经常要等待。LLM 和其插件的带宽是没有上限的,而且应当会越来越稳定,迅速,准确。

Gpt 之类的大语言模型属于一种 meta tool (元工具)。一个典型特征是它可以自己对自己纠错,叫它自己反省一下自己的输出后,马上就可以输出新的更高质量的内容。这种能力可以用于无数场景,这是此类工具和之前的各类创新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关键。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觉得自己总有什么特长无法被 AI 替代”的想法极为幼稚。

Gpt 的技术,相当于可以让极少数人具有”超大规模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层层叠加爆发出的生产力,看不到上限。以前是机器无法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现在不一样了。软件开发中大量人力密集型的比较繁琐的工作 (比如写胶水代码),将很容易被替代。

有些人狂妄的以为自己某个单项技能比 AI 强,就不会被超越替代。但 LLM 和各种插件链接上后,想获得新技能是个非常轻松的事情。然后自然会涌现出各种前所未有的超人的能力。

AI 会最终把现在所有人能干的活,慢慢全部自动化,边际成本压到无限接近于零。整个社会结构会有现在无法想象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要么消失,要么彻底重构。而且这个变化已经无法逆转。

英伟达的黄仁勋预计AI 算力十年后可以增加一百万倍,就是六个数量级,2^20。(相对于 Chatgpt 而言)算力增加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新的芯片,芯片之间的并行连接,系统之间的并行连接,新的操作系统,新的算法,等等。

技术进步如此之快,以至于现在对普通人而言最佳的策略,恐怕默认是以“躺平,养好身体,等待” 为主。否则你拼死拼活积攒的那点资源,很可能过几年, 就因为技术因素而一钱不值,但你的健康则是切切实实损失掉了。

互联网真正造成实体经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大概要到 2002年之后。比如说,以前美国银行业的文件处理程序还是比较落后,大量依靠传真,或者隔夜快递来传送文件。传真经常会有发不出去的问题,还必须自己打印传真确认发出的信息,免得接收方找不到或者抵赖。真正大家做生意,都开始使用宽带互联网传送文件,是在 2002年之后才慢慢展开的。这已经是互联网浏览器出现后九年的事情了。彻底全面普及要到 2009年之后。

类似的,大语言模型 LLM在很多实体产业应用上普及,需要时间,但这次应当快一些。可能一两年内,一些公司之间做生意,就开始使用 LLM 的工具来提高效率。也许四年之内, 2027年之前就可以全面普及。然后那时的企业再看现在的企业的运作模式,就如同现代人看老人用传真机慢慢发几十页的文件一样,觉得很可笑与落后。

(4)

从投资角度看,唯一值得长期投资的是能够控制生态的,强垄断的,具有征税能力的公司;没有征税能力,竞争者可以不断绕过去,或者不断杀你的价, 这都不是好的投资对象。

可以参考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从权力和垄断的演化机制,看投资(一)

什么是“收税的生态位”?

1. 就是说某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生态内的其它大部分玩家不得不用 ;

2. 而且用了之后就无法离开,无法换别的公司的产品。(因为使用习惯和功能持续深度整合,产业链群体惯性,或其它原因) ,而且时间越久,就越难离开;

3. 因为很难有竞争者替代,此产品服务的价格相对整个生态经济占比,不会下降。甚至可能持续上升。

当你的投资对象占据收税的生态位的时候,可以拿得很稳,而且基本不会为各种捕风捉影的新闻影响心情和判断力。而且这样你对投资不在“收税生态位”的企业,兴趣就不大了。

收税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比如苹果的收税能力就要强于脸书,强于谷歌。

大部分创业的折腾,如果没有达到“收税的生态位”时,非常辛苦,对投资者风险也大。达到“收税的生态位”是一个长期耕耘的过程,也需要一定运气。但如果你还不确信某个东西是否达到“收税生态位”,那就还没到。

AI 是无限游戏,构建最大最开放最丰富的生态者,让尽可能多的玩家加入自己的生态,帮自己分摊成本,才能真正占据战略制高点。

Netflix 全球付费用户超过一亿。chatgpt plus 据说现在已经有接近两百万付费用户,但只要它不断提升服务的功能,没有任何理由,它的付费用户数会低于 Netflix.

微软和 openai 有一个利润分成的长期协议,大概 openai 前面利润,微软分 75%, 直到它把自己给 openai 最初的一百三十亿美元的投资收回。之后的利润分成比例是各自拿 49%。所以基本上可以把微软和 openai 看成一体的。

真正的竞争壁垒不在于数据,而在于生态的构建,尤其是当大量第三方开发者自发参与生态的建设。

对于开发者而言,微软是 github 的主人,开发者默认要使用的门户网站,你一旦用上 github, 就会使用 github 提供的编程工具 copilot, 一旦用的习惯了,就很难换了。那么你用了 github, 阻力最小的路径就是继续使用微软生态内其它的工具和设施,因为方便和便宜,比如说 chatgpt 的 plugin 插件,或者自己也参与做相关的插件, 因为 openai 这个生态圈里的潜在客户最多。做好之后,不管你是自己训练大模型,还是要把服务部署在云端,你都很难逃离微软的 azure 云服务的轨道,还是因为方便。而且微软正在一步步,把所有这些微软的 AI 工具整合到 office, bing, edge 浏览器, windows 里面. windows 仍然占有桌面电脑市场份额 70%以上。azure 占市场份额 20% 以上, 微软的 office 软件包,包含 excel, powerpoint, word, 占整个相关办公软件市场的份额大约 85-90%。这些工具都会被微软和他的 AI 软件整合。所以你一旦接触到微软的任何工具,就会自然被吸引到他的  AI生态圈里面,越陷越深。

还有一个数据,就是硅谷这边的做天使投资的公司 Y combinator, 最近一期扶植的项目,280个,里面大概 38 个是给 chatgpt 相关的项目,所以这些人最后都是在给微软和 openai 打工, 帮助他们壮大自己的生态。

现在默认微软/openai 是这个领域的领先者。其它竞争者要想超越,必须靠大量的市场数据来证明自己,而不是靠发几篇新闻通稿,就想来忽悠投资者和用户。

微软现在股价不到 290, PE 比值大约 30 左右,并不是特别高。这一波人工智能的狂潮,可能未来五年内导致其利润翻番。有个历史数据,微软 2022年的收入,比 2017年增加 100%, 而利润增加了 200% 也就是涨了三倍。所以预计微软未来五年利润翻一番,并不是很离谱。这是目前逻辑比较清晰的长期躺赢的机会之一。(非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关于 AI 的硬件公司,它最大的风险在于,相对而言在价值链的低端,收入来自企业用户,波动可能更大,遇到泡沫崩溃时价格下跌非常厉害。即使是当年的网络器材公司巨头思科  Cisco, 2002年相比于 2000年最高点时的价格回撤,达到接近 90%。而同期微软的价格回撤只有 50%左右。

(5)

这是我认为未来几年AI投资领域的一个可能发展趋势。历史很少重演,但它经常押韵。

人们看到了LLM 的力量,看到了OpenAI赚钱;

人们想与OpenAI竞争;

新竞争者购买新的GPU;

像英伟达这样的GPU制造商赚钱;

新竞争者想要超越英伟达,或制造专用芯片。

像TSMC这样的芯片制造商赚钱;

竞争者想要超越TSMC建立更好的晶圆厂,需要更好的光刻设备;

ASML赚钱;

OpenAI上市,早期风投获得超过100倍的回报。

早期风投出去筹集新的巨额基金;

机构投资者涌入,担心错过良机。

更多与AI相关的公司得到资助,尤其是基础设施公司。

估值模型逐渐变得基于恐惧(错过的恐惧、被竞争对手收购的恐惧、显得愚蠢的恐惧)的凭空捏造,而非基于现金流的现实贴现值的合理计算。

追逐趋势的操盘法一段时间内很赚钱,保守行事的人一开始看起来相当愚蠢。

风投可以根据私有市场中虚幻或不可持续的估值,对外炫耀高的内部收益率 IRR,从幼稚的投资者那里筹集更多资金。

然后美联储降低利率,更多的热钱涌入。

潮水涨起,所有的船只都随之上升。有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赚了很多钱。

LLM、芯片制造商、晶圆厂、设备供应商、风投、分析师、AI公司员工。任何未将其投资收益重新投入AI相关股票的人,与这样做的人相比,会觉得自己非常愚蠢。

在泡沫的顶峰,做空股票泡沫的对冲基金将遭受重创。

一直对泡沫持谨慎态度,但在五年内一直错误的分析师,在顶峰时改变观点,变得乐观。

然后美联储收紧。然后一切都垮了。

(6)

面对泡沫,普通人很难独善其身。一是没有资源长时间坚持一种看上去相对平庸的策略,二是无法承受看上去比自己蠢的人居然暂时大幅度超过自己的巨大精神压力,三是认为自己可以择时提前退场,四是认为自己可以择时而选择主动做空,等等.

即使知道大概演化的框架,实际上无法改变什么。企业资金因为竞争的恐惧而入场,机构资金因为错过的恐惧而入场,散户因为恐惧隔壁老王赚钱比自己多很多而入场,所有入场的资金争先抬高价格,互相强化。这种恐惧驱动的策略相当长一段时间确实有效,大家对此策略的信念也不断强化,难以改变。

公司估值最终要看现金流。但早期高科技公司的现金流分析,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几乎不可能,这时人们就容易用一些自欺欺人的片面摘取的技术细节和新技术名词来分析评判公司技术实力,并把它作为现金流分析的替代品。这种分析方法在泡沫膨胀的早期往往显得有效,因此容易被 (错误的)强化。

很多高科技公司的投机者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当整个估值模型发生火山喷发式的彤塌时,没有能力迅速改正思维模型,逃离灾难。

在泡沫酝酿的上升期时,可能有几年时间 “投资某个炫目的增长型高科技公司,不管利润多少,不管是否可以持续,在更高的价格卖出”  这种思维模式,一直有效,渐渐变得根深蒂固,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当必然的下跌和行业洗牌发生时: 公司的很多客户本身就破产了,来自他们的营收也消失了; 原来盈利的公司突然变成负现金流; 原来因为 fomo 的恐惧而原意支付一百倍 PE 的投资者现在自身难保,只愿意支付 25 倍 PE ; 原来可以拆东墙补西墙的财务造假,也没有更多腾挪空间来维系。这时候,预期和现实的合龙,只能靠崩溃的股价来实现,没有别的选择。

之前发财的投资者,没有理解这是一个大彤塌,本来理性的反应是马上切换成“自我保全的应急模式”, 逃得越远越好。但对于思维模式固化的人而言,阻力更小的更自然的反应是,自我安慰说, 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几个月后就会会反弹的,以前我都是这样渡过暂时的难关的!

在火山喷发时,还继续往里跑,不断投入自己宝贵的资源去消耗。这是把自己一生的积蓄,几个月内就消耗光的最有效模式。不管你之前做得有多好,积累有多少,在必然到来的周期性萧条和行业洗牌之前,远离这种大彤塌造成的伤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

行业洗牌时,即使是一些长期基本面看好的龙头公司,也难免遭遇股价下跌 75%以上的价格回撤。原因很简单:营收减少 20%,利润可能减少一半以上,pe 再从 比如 60跌到 30以下,股价自然下跌 75%以上。至于非龙头公司,价格回撤 95%以上或者彻底归零,更是司空见惯。价格回撤无法完全避免,但行动之前要清楚理解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有资源有能力能够承受这种冲击。

面对新的科技浪潮来临,创业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没有理解自己真正有什么可以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时候,就跟风往前冲,以为自己把某个一厢情愿的产品做出来之后,一切就会迎刃而解。更多时候,他内心深处,可能并不想真正做好产品,只是幻想做了足够多的时候,一定可以找到下家接盘,发笔小财。如果他碰巧遇上一个和他同样天真而猴急的投资者,很容易一拍即合,把这种盲动推进下去。

实际操作上,一旦要面临市场考验的时候,会发现:产品做出来,潜在客户不买账 ;有客户有兴趣,但不愿意付那么多钱 ;客户服务和运营支持成本太高,根本无法盈利 ;突然有新的竞争者推出类似产品,价格更低更好用,推广渠道更强大,自己过去花的功夫完全白搭 ;长时间没有反馈,无人理睬的感觉实在痛苦,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最后实在没有财力物力继续,只能灰溜溜悄悄收摊,然后惨痛教训淹没在茫茫人海中,继续被后面各种满怀希望的年轻人一次次重复。

——-

作者简介:王川,投资人,现居加州硅谷。微信号9935070, 推特号”Svwang1″, 新浪微博“硅谷王川”, 网站 chuan.us. 所有文章表达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资产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点击下面连接可看到本公众号过去两百多篇原创文章的连接目录:

硅谷王川的公众号文章目录 (2023年一月)

在投资和创业的道路上如何集思广益,举重若轻?欢迎加入王川的俱乐部, 这是一个聚集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的精英的高端收费社区.  俱乐部会费 2023年八月一号之后将继续大幅度上调。 详情请点击下面文章连接

   RTFM – 关于投资俱乐部的使用说明 ( 第二版)

有意申请入会者请和王川(微信号: 9935070 或推特 “svwang1” 私信) 直接联系。

王川: 2022年岁末看美联储加息和通货膨胀

1/ 2022 年对大部分投资者是艰难的一年。美联储从三月份的零利率开始数次加息,到十二月初短期利息已经增加到接近 4%的水平。另外,按照美联储五月份公布的信息,九月份之后每个月平均缩表大约九百五十亿美元 (把多印的钱收回来) 。尽管如此,其账面资产仍然有八点五万亿美元,是 2020年三月 covid 在美国爆发时的两倍还多一点。

2/ 除了能源股板块之外,各类资产,从股票,国债,房地产等等,因为加息缩表带来的信贷萎缩,价格都有较大回撤。退潮时,才发现了有很多人在裸泳,由此产生的连环破产和清算,在区块链行业, 更是哀鸿遍野。

3/ 为什么美联储要加息?因为物价指数的通胀大大超过预定的 2% 的目标。美联储从 2000年开始使用 PCE (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个人消费费用指数) 作为通胀指标。PCE 指数的主要板块权重为:住房:32.9% ;吃喝:17% ;交通运输:17.3%;娱乐:8.4%。从 1959年到2018年,以 PCE 为指标的通胀率年均 3.3%. PCE和传统 CPI 指数的区别是,前者计算通胀时,会因某个商品价格上涨,而采用另外一个类似的但价格稳定的商品来替代。

4/ PCE 年化通胀率,过去七八年一直在 2% 左右徘徊,2021年六月开始首次突破 4%,之后最高曾经到 7%.  尽管连续加息八个月了,PCE 指数和一年前相比的通胀率,过去五个月一直保持在 6% 以上的水平。即使刨去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物价格,核心的 PCE 指数,和一年前相比的通胀率,也在 5% 以上。

5/ 为什么通胀率过去 18个月一直居高不下?事后看,主要有两大因素:

一,突发的俄乌战争对原油市场的冲击,导致油价高企,油价在三月份一度突破 130美元一桶,直到最近一周才降到 72美元左右,比年初的水平还要略低,这个因素正在成为过去式。美国政府今年从战略石油储备里面出售了大约一点八亿桶原油来平抑价格波动,相当一部分是在一百美元一桶以上的时候投放到市场里,最近宣布将在 72美元以下全部重新买回,一来一回大概赚了至少三十亿美元。

6/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因素:Covid. 以往的低利息状态时 (2002, 2008) ,伴随着经济萧条,存在大量失业,没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2020 – 2022年这次不一样。因为 covid 对经济的冲击,政府大量发钱刺激经济,很多人不干活也能拿钱,同时随着各种资产价格的推高,更多人选择提前退休。另外部分因为 covid 对国际国内旅行和移民机构效率的负面影响,新移民人数大大减少。两年多下来,总共造成的劳动力短缺约三百五十万人 (其中超过两百万要归咎于提前退休 ).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 2020年时曾预期,到 2022年底劳动人口总数一点六八亿,但到了2002年 三季度,实际劳动人口数目不到一点六五亿。劳动力短缺,推高了工资水平,也推高了房租水平,和各种服务业的人力成本。

7/ 通胀计算中的住房成本指数主要是通过各地的调查专员,定期对全美 8600个不同区域,总共四万三千个住房样本的问询调查,而计算得出。但决定住房成本的关键因素,还是背后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美国劳工部最新的调查数据,十月份私企员工每周的平均收入为 1124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3.8%. 平均每小时的薪水为 32.58 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4.7%.而在在 2020年之前的十几年,时薪的年增长率一直在 2-3% 之间。

8/ 和七十年代高通胀时期不同的是:第一,俄乌战争对油价的影响已经被证明是暂时有限的,和当年阿拉伯世界对西方的石油禁运没有可比性。而西方世界最近对俄罗斯原油出口限价 60 美元的措施,其它中立国家乐见其成,都想趁机捞点便宜。

9/ 第二,Arthur Burns 从 1970年到 1978年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受行政当局的压力,为了避免经济衰退,长期纵容通胀率远高于 5%,甚至10%,而没有采取更加严苛的货币政策去打压通胀。Paul Volcker 1979年上台后,不断加息,花了三年时间才把通胀率打压到 4% 以下。迄今为止 Powell 迅速加息缩表的行为,证明他关于把通胀打压到 2%以下的目标,说话是算数的,Fed fund futures 市场目前预期加息到 2023年五月就要到顶了。

10/ 目前美国的劳动力短缺的另一个背景是,Covid 之后,一些大公司迅速扩招,员工人数三年内翻番。脸书 2019年员工人数约 45000, 今年九月还有 87000;亚马逊 2019年底员工人数 798000,今年三季度还有一百五十多万人。

11/ 推特被收购之前有 7500名员工,到 11月底减少到大约 2300人。如果继续运营几个月后没有重大事故,更多资本运作者将蠢蠢欲动,要模仿收购推特的模式去做敌意收购,更多高科技公司的管理层会面临巨大压力去削减人力成本。

12/ 最终,劳动力短缺三百多万的问题,将会通过 “加息缩表 – 更多公司破产 – 大规模裁员/招聘需求萎缩 – 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就业市场需求”, “加息缩表 – 资产缩水 – 更多提前退休者回归劳动力市场/或更多人推迟退休”, “放宽移民政策 – 新移民增量回归常态” 的多个因素的演化而重新达到平衡,使通胀率回归到 2%的水平。

13/ 一旦通胀率回归,这时要注意美联储的正式官方言论了。如果信贷萎缩过头,经济衰退,股市下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除了降息以外,一般它会提前预告停止缩表,甚至扩表 (重新多印钱)的措施,而且会很贴心的预告,每个月多印多少钱,持续多长时间。这是美元本位的投资者必须关注的消息,尤其是以为光看基本面就可以成功做空获利的小天真们。这涉及到每个月新增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资金的去处。与之相比,石油交易员拜登忙了一年,挣了三十亿美元那点小钱,都是小儿科了。

14/ 如果联储局公开宣布扩表 (量化宽松),一般是通过印钱购买国债和按揭贷款证券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 的方式操作,不仅会短期内推动这些资产的价格上涨,而且其产生的溢出效应会迅速涌入股票和其它优质风险资产,并且随着价格的持续升高,吸引更多投机者加杠杆入场。

15/ 关于扩表,2010年九月 24日 (当时原油 75美元一桶, S&P 500 指数在 1100多点 ),著名对冲基金经理 David Tepper 在 CNBC 的一个访谈里对着一群满脸狐疑的主持人说,“现在事情就是这么容易。未来三个月,要么经济自己就会变好,那什么资产将会受益?  股票会表现不错,债券表现就不那么好..  或者,经济未来三个月还是没有变好, 联储局就会出来量化宽松了。那什么样的资产会受益?所有的资产,短期内都会受益.. 所以我该怎么做?我必须买。我不能不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就是所谓的 ‘球顶着墙 ‘ (Balls to the wall,  意指油门踩到底,满仓 ) 。但有的时候,事情就是那么容易。”

16/ 通胀率何时可以回归 2%?也许还要六个月?十二个月?十八个月?谁也不知道。但是随着联储局继续加息缩表,这一天的到来,是一个数学上的必然。在此之前,投资者手握现金,拿着 4% 甚至更高的短期利息,也不难受。有的时候,事情就是那么容易。

——-

作者简介:王川,投资人,现居加州硅谷。微信号9935070, 推特号”Svwang1″, 新浪微博“硅谷王川”, 网站 chuan.us. 所有文章表达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资产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在投资和创业的道路上如何集思广益,举重若轻?欢迎加入王川的俱乐部, 这是一个聚集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的精英的高端收费社区.  详情请点击下面文章连接

  RTFM – 关于投资俱乐部的使用说明 ( 第二版)

有意申请入会者请和王川(微信号: 9935070 或推特 “svwang1” 私信) 直接联系。

王川: 从权力和垄断的演化机制,看投资 (一)

本文集合了笔者过去几个月在推特上关于权力和垄断演化的碎片化思考, 最初于 2022年九月十四日首发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权力斗争,核心实际上就两个问题:

i) 在关键环节上,尽可能让自己不可替代。

ii) 同时在与自己合作的关键环节上,确保有替代者可互相制约。

2/ 对于做题家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是默认当前的权力架构是合理的,自己只需要做现有架构下一个专业的螺丝钉好了。做题家好好做题的深入骨髓的本能,和钻研“权力游戏”, 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3/ 当你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的时候,不管多努力,你本质是陷入一个为所在系统的权力垄断者服务的弱势地位。而且往往越努力,你为当权者付出的就越多,你摆脱路径依赖争取自身权力的能力就越弱。学技术和做产品的人不钻研市场和商业模式,就好像武将只学玩枪弄炮,而不研究如何用武力获得更多真正的实权。

4/ 普通人丧失权力的原因一是缺乏敏感度,只看眼前得失,在时机有利的时候仍然随便把控制权和定价权拱手让给外人。二是懒惰,这又涉及到精力和资源分配的问题了。

5/ 权力的获取,要从不断思考实践“如何做不同的事,占据独特的生态位”开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别人的可替代性,本质都是一个长期积累耕耘的过程,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有些脏活累活开始没人愿意干,只有你愿意干,在干活的过程中悄悄的获得了各种资源的占用和支配,时间长了,如果运气好,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自身竞争力越来越强,潜在竞争者进入和取代你的壁垒越来越高。在某个节点产生非线性突变,于是垄断地位自然涌现,就大权独揽了。

6/ 什么样的脏活累活更有价值?任何可以扩大你和外界连接的网络的工作,或者增加你的特殊技能的工作,即使累一点,有一定风险,也会提高你的价值。而那些孤立封闭的,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的工作,则要尽量避免。

7/ 权力产生于具体事务的运作中,尤其是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资源的调配。运作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网络,网络上的节点越多,掌控的资源越多,其形成的生态惯性就越难被外界阻挡。在新的,还不被关注看好的,但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权力网络上提前占据有利生态位,是权力从无到有的成本最低的道路之一。

8/ 在构建新的权力网络的探索中,一方面要要尊重局部的具体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不要被任何前人的叙事逻辑束缚住手脚和想象力。创造价值,展示价值,对外扩大全新的贸易连接网络,不断组合+迭代,最终会构建出自己特有的高效率的权力网络。

9/ 看一个公司的 CEO 是做什么出身,就可以大概判断这个公司最重要的环节在哪里。如果CEO 原来是做销售的,公司主要客户应当是大企业和政府部门;如果 CEO 是做产品设计的,公司业务应当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公司内部 CEO 的竞争和浮现,本质是看谁掌握了公司价值链里面最重要的环节。

10/ 有些实体靠控制某个传播或销售渠道来获得垄断地位,有些实体靠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获得垄断地位,有些实体靠一个维度的垄断地位一步步增加别的维度的垄断地位。

11/ 解决了传播和连接渠道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权力升级的一大半问题。Walmart, Dell, Apple,amazon 等公司之所以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就是因为在销售渠道和降低渠道成本上有各种创新。特斯拉之所以坚持不用 Dealer 而是直销,也是同样的原因,尽管短期内面临各种阻力。

12/ 要特别尊重那些在传播渠道和渠道成本上有垄断性优势的公司,即使他们暂时收入不高,一旦机会来了,很容易通过其渠道把新的产品或服务转换成利润。

13/ 很多公司并购的逻辑,本质不是看其孤立的收入和利润,而是看到其在增加传播渠道上的价值。比如 FedEx 收购 Kinko’s, Microsoft 收购 LinkedIn.

14/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实体如果在社交媒体上没有大量粉丝,意味着他/它放弃了一个重要且高效的传播渠道。而社交媒体上如果不用自己的品牌或者实名,很容易因为被单个平台封杀,而丧失了之前的全部积累。

15/ 很多做题家因为从来没有长期建设自己的传播渠道的意识,所以无法理解自己的弱势是因为缺乏自己可控的高效传播/连接渠道,而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做产品上,但这只是隔靴搔痒,始终无法根本上改变其弱势的现状。

16/ 在八十年代初,Compaq 和 IBM pc 的兼容机还不存在的时候,ibm 还牢牢控制行业标准和走向,有底气对微软和其它公司颐指气使。但是一旦兼容机和第三方应用的数目超过临界点后,IBM 一步步到最终完全失去了对行业的独断权力。这个转折是分阶段展开,每个阶段又有一段模糊期,事后很久才能意识到之前犯了什么错误。

17/ 如果以为 IBM 一开始就是个糊涂的傻瓜,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无法真正吸取教训。就像当年赵高夺权,先是从李斯的利益角度说服他矫诏扶植胡亥上台,然后慢慢切割胡亥与外界的其它信息管道,利用胡亥的权威再剪除李斯和其他对手,直到最后无人可以和他竞争。

18/ 从权力斗争的角度看,与外界的信息和资源交互上,一定要有多个管道,不能在任何维度上依赖单一管道,否则权力被单一管道所架空,岌岌可危。另一方面,让自己越开放,实际上就是让自己更有力量。开放意味着你有多个维度的管道通向未来,外人如果想要限制你自由发展的空间,成本会太高而无法操作。

19/ 人们很难拒绝那些 “一开始看似利润很高,但之后回报迅速衰减,甚至成为一个财务和精神负担”的陷阱,在这种陷阱里自己的独立性和定价权不断悄悄萎缩,直到彻底成为强者的猎物。

20/ 掌权者会通过叙事上的宣传,各种荣誉的设定和奖励,让那些本质上属于“第三方开发者”的人们沉醉于一种接近权力的幻觉,一辈子在掌权者控制的生态和软件接口里妄自尊大,但实质上做牛做马而无法摆脱。

21/ 通向权力高峰的历程没有捷径,更多是一层一层螺旋式上升和长期的等待磨练。权力的泡沫对于狐假虎威者有致命的诱惑力。鸡贼的钻营,在真正的权力游戏面前,是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螳臂挡车,但无法阻止当事人的满满的带入感。大部分场景下,靠近权力者永远无法获得实际权力,只是分享权力泡沫溢出的一点渣滓而已。少数场景可能有量变发生质变的机会,但概率极小。为小概率事件而上大当,好比看到魏忠贤的励志故事,勤奋努力,却收获安德海的下场。自己有限资源被轧干后,随时都可能被权力的真正所有者推回其应有的位置。

22/ 只有反复的经历观察若干次不同场景下,权力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才能慢慢培养出较好的敏感度和直觉。否则要么滋生出权力的傲慢,轻率的在不熟悉的场景遭遇滑铁卢 ;要么一辈子沉浸于自己的叙事童话,看到权力升级的机会也没有理解力和能力捕获。

23/ 商业模式,本质是一种权力的游戏。但是和封闭社会的残酷零和游戏不一样,这种权力游戏可以是双赢的。就是说,某公司本来有一个产品服务,从一个客户增加到十个客户了,因为其边际成本低,可以降价,让客户和公司都受益。

24/ 软件行业让别人无法竞争的方法,是培养大量自发的第三方应用,绑定到自身体系上,复杂度越来越高,这样用户根本无法切换到别的系统。这样自己的话语权自然越来越大,形成良性循环。微软依靠桌面操作系统,苹果依靠 appstore, 都是这样。

25/ 斯大林在苏联最后掌握权力的路径,也有类似之处。“总秘书”这个职位,最初只是管理繁琐的行政事务,很多人看不上眼。斯在组织内有愿意干脏活累活的良好记录,所以列宁把这个位置交给他。但这个机构最后人马越来越多 (类似第三方应用) , 触角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扩权过程中可以做很多手脚,悄悄扩大对竞争者的优势 (比如斯把高层的电话交换系统直接安装在自己办公室里,方便偷听对手的谈话). 到最后,人单势孤, 只爱发表演讲的托洛斯基面对斯的压制,毫无抵抗能力,节节败退。

26/ 用户想要迁移到新的软件系统,新的系统上必须有配套兼容的所有应用程序和接近的使用习惯,否则几乎不可能。斯的对手和他的正面博弈, 面对的是斯积累若干年培养的一个体系里成千上万的利益绑在一起的人马,也几乎不可能获胜。

27/ 在一个行业拥有垄断地位,盈利模式等价于收税一样的公司,好比行业的统治阶级。如果此行业还能高速增长,不断开辟出第二条,第三条增长曲线,那么长期持有此公司股票,其体验就好比“统治阶级的二次方三次方”. 这种机会对所有人均等,完全开放, 靠个人智力去发掘。也不需要旧社会里投机钻营者那么大的精神压力。

28/ 在旧社会,普通老百姓想真正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是一个提着脑袋,血雨腥风的危险游戏。在法制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去冷静的研究市场的权力结构变迁的真正逻辑,默默的靠智力和积累,获得和统治阶级一样的红利。

29/ 统治阶级的游戏,至少按年,而不是“小时,天,星期”来计算。这个游戏短期内看似很枯燥,而且熊市时需要比较厚的家底才能熬过去。本钱细微,寻求刺激,希望马上出结果的人,最后都不自觉的,玩上了“流氓无产者”的游戏。

30/ 缺乏对于市场权力架构的敏感和高度重视,过度关注眼前得失,LMWCZ 们往往非常努力,想获得统治阶级的利益,却最终收获胡惟庸和蓝玉的下场。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王川,投资人,现居加州硅谷。微信号9935070, 推特号”Svwang1″, 新浪微博“硅谷王川”, 网站 chuan.us. 所有文章表达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资产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在投资和创业的道路上如何集思广益,举重若轻?欢迎加入王川的俱乐部, 这是一个聚集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的精英的高端收费社区. 详情请点击下面文章连接

投资俱乐部

有意申请入会者请和王川(微信号: 9935070 或推特 “svwang1” 私信) 直接联系。

2021年12月 – 2022年5月推特发言摘要

12.19.2021

我们总是高估短期的变化,(低估短期的困难), 是因为短期很多努力,如果无法突破临界点,看上去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效果;我们总是低估长期的变化,是因为一旦某一群人在意向不到的地方以意向不到的方式突破临界点,马上会发生指数级别的增长,这种巨大变化完全不在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型之内。

真正牛逼的生态,实际上是一种“无法计划”和“长期积累”的产物,因此无法主观复制超越,因此才有巨大的门槛。想要“迅速”和“主观”的构建生态,往往搞一些“拉郎配”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坚持不了多久,最后大多灰溜溜收场,无人注意。

门槛不高的东西很难产生溢价,因为新的竞争者会不断涌现。昨天和一个南加州的朋友聊天,说是酒店生意因为 local permit 有各种复杂的要求,自然有门槛,而写字楼的房产门槛则要低不少。
联想起来,大部分公链,layer two 技术门槛其实也没那么高。真正门槛高的是社区生态。

===
普通人容易被忽悠上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看到局部,没看过全过程”, 就是只看到某公司早期造势作局的热闹,没看到它悄悄破产关门的凄凉。只看到某伪富豪四处招摇拍胸脯吹牛的风光,没看到他被追债而后锒铛入狱的狼狈。没看过全过程,容易一厢情愿对未来幻想,对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完全缺乏抵抗力。

一般极少数成功的故事容易被传播,而且传播过程中会把各种边界条件和风险完全忽略,越传越神越玄乎。大部分破产失败跳楼的遭遇,传播速度衰减很快,最后被大家忽略。这种格局造成了大众媒介传播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功者偏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成功,都想迅速模仿传说中的神话,到达想象中的彼岸。

每个人都不情愿把自己的“家丑” (看似低级的错误,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教训) 外扬,只把光鲜的一面对外展示,在“假面舞会式”的传媒世界里,95%以上的挫折,代价和教训都被深藏起来,1%的成就被放大若干倍,然后广为传播。如果你的信息渠道没有仔细认真筛选,这种比例感严重失调的认知图景就挥之不去.

12.22.2021

历史上很多辩论和冲突,最后不是靠正面硬碰硬的解决,而是一方自己慢慢萎缩退场的。

张国焘和毛的冲突,大家在草地上分道扬镳,也没打起来。但张在四川和地方军阀对决,屡屡受挫,最后还是灰溜溜的跑到陕北了。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最后是因为苏联体制僵化,经济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和西方差距加大. 最后难以为继,就自己垮了,输了。

四年前 Btc, bch 的争论,大家吵得天翻地覆,但慢慢的链上支付费用降下来了,bch 也就没人理睬了。很多新人完全不知道 2017年下半年的那场闹剧的来龙去脉。

很多人对“辩论”和“赛道”这些概念入戏太深,但真正的强者,从来不和别人在一个“赛道”上比输赢,也懒得和傻逼辩论。找好自己的定位,不断迭代进步。那些跳得很高的小丑,迟早会资源耗尽,把自己搞破产的。

“赛道”是封闭系统内的概念,在开放系统里,这种提法很又可笑又可怜,本质就是一种“premature optimization”.

12.25.2021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厌恶,本质来自内心深处对于丧失权力的恐惧感。

12.29.2021

生活就像在海上玩趴板 (boogie boarding ) 一样,不是说越努力就越开心,而是要尊重和顺应波浪的方向。逆势越用力越容易受伤,顺势则可以天天躺平。

趴板高手,似乎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因为你必须对波浪敏感,灵活调整你的体位。其实是一种更舒适的冥想。

1.2.2022

长期看,上帝实际上是非常公平的。

有些人习惯做内幕交易赚快钱,这种路径依赖,导致其判断力在别的地方形同白痴。一旦丧失权力寻租带来的信息优势,马上成为技穷之黔驴。

有些人习惯剽窃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但这种路径依赖,导致其自身的原创能力被自己扼杀,而且对其抄袭对象形成严重依赖。

很多不付代价,想走捷径的内心冲动,和吸毒无异。要远离那些只想走捷径的人,否则迟早会被他们拉下水.

1.5.2022

非常高效,非常便宜,而其他竞争者又做不到的情况,一般都只是把风险转移到别处而已。看到哈萨克斯坦断网,和 solana 宕机有感。

币圈绝大部分人对于地缘政治的风险认知为零,想当然的以为世界其它地方的运作机制, 和自己的有限经验,一模一样。

1.6.2022

所谓见多识广可以理解为超多层神经网络,见到新情况,可以迅速的判断识别。多数人的神经网络还是太浅了。

1.8.2022

中文社区有个常见的词叫“搞钱”, 窃以为这种思维存在框架性的错误。如果你做事的效率和别人差不了太多,再怎么搞也搞不了多少钱。但如果你可以把你做的事在各个层面规模化扩展化,能不断重复引用,在更大规模的用户或读者群上分摊成本,日积月累,那么你的效率自然越来越高,钱就自然来了。

如果效率没有比别人有明显的几倍以上的优势,实际操作上大概率就是在自欺欺人的瞎搞。

1.13.2022

最近三个月涌现的一些 Defi 2.0 的创新,目测大多是一些类似于传统金融里的 cdo, cmo 之类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通过精心设计的复杂的风险转移链条,来给参与者一个存在金融永动机的幻觉,但本质并没有在效率上实现提高,或者解决一个真实的市场需求。

1.14.2022

给自己太多时间压力,就是减少自己的选择权。这种坏习惯积累久了,会有一天把自己置于没有任何选择的地步,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1.15.2022

高组织度的一个特点是信息不可篡改,私有财产得到充分保护,这样后面的人可以在上一代的积累基础上不断迭代,否则旧的经验教训被掩盖或者彻底消失,新人又要从较低的水平重新开始。

1.17.2022

人对金钱的需求是有限的。但做一个时间富有的人,到后面越来越重要。比尔盖茨比我大将近二十岁,但我的时间富有程度可能要比他多远不止二十年,因为未来几十年内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进步,可能导致人类寿命长度的上限,出现较大幅度的跃迁,这是多少钱现在也换不来的。

现在可以做的:间歇性断食拉长到一天二十小时,偶尔可到三十六小时达到细胞自噬,经常户外爬山,晒一点太阳但又要注意不要过头,适度运动但又不要太激烈。少吃肉,少喝酒。多研究测试,适度打破常规的禁忌。

1.24.2022

过去半年,区块链行业涌入很多因为 nft 火热而参与进来的资金和投机者。以前和此行业八杆子打不着的人,纷纷出台,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 nft, 元宇宙,等等。

这些人对以前的各种周期毫无经验,主要是从 eth 这个方向过来的,猜测恐慌抛售的,也主要是他们。

1.31.2022

有关区块链行业方面的信息,如果发布者是匿名或者无法确认真实身份,基本可以过滤掉,不用浪费时间。否则大概率是自取其辱。宁可错过。

拿中本聪抬杠的,就像 Dan Quayle 拿 JFK 说事一样。

2.21.2022

所谓奋斗就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做优化。你可以选择拼命优化,也可以选择扩大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长期看,扩大时空的范围,尤其是等待更多时间,自然带来空间上的更多选择,不仅更轻松,而且会很快意识到以前那种回报递减还要拼命优化的努力很可笑。

2.23.2022

保持全面灵活的视角,始终抓住主要因素,主要矛盾,而不是沉醉于在某个细枝末节上抖机灵,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2.25.2022

很多历史上事后宏观叙事,和当事人的微观感受,完全不一样。史学家定义的西罗马帝国崩溃的时候,476年九月,日耳曼人 Odoacer 废掉十一岁的小皇帝 Romulus Augustus ,他获得元老院的支持,给手下人分地,并表面上表示向东罗马皇帝 Zeno 效忠。但当时普通罗马人的感受上,生活和秩序并没什么改变.

同理,39年九月一号月德国入侵波兰,十七号苏联从东边入侵,到十月六号波兰大部分军队全部投降。这和历史上其它很快结束的战争相比没什么两样。虽然英法对德宣战,但真正德国在西线开战,要到1940年四月。这中间漫长的六七个月,西线只有非常零星的冲突,所谓 phoney war, 没人知道二次大战早已开始。

1940年六月,德国攻占法国,英国摇摇欲坠。到九月份时,普通观察者都认为欧洲大局已定,德意日轴心国正式结盟,同时德国假意和苏联谈判拉他入伙。没有人会以为二战才刚刚开始。再过了将近一年,德国突然袭苏联,又过半年日本偷袭美国,然后大家才一拍大腿,原来这是世界大战,原来39年九月就开始了。

2022年二月二十四日,俄国入侵乌克兰,这是欧洲大陆 (除南斯拉夫内战以外) 自 194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预计伤亡人数很快要超过 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那么,几十年后,历史学家又将如何定义关于它的新的叙事呢?

3.2.2022

关注战术胜利的人,和关注战略胜利的人,无法有效沟通。所以有些人会不断重复其战术胜利和战略失败,有些人会看上去战术软弱但不断战略碾压其对手。

3.3.2022

发动侵略战争有点像做空股票,你可以得手很多次,但你永远无法完全算出对方会获得什么资源来反抗,一次逼空就可以让你把前面的全亏光。而在被逼空的过程中很难心甘情愿迅速止损,最后往往是要在快破产的时候被迫平仓。

1914年的路登道夫算不出1918年美军参战欧洲,协约国战斗力指数上升;1940年只想火中取栗的墨索里尼算不出1943年五月英美联军在突尼斯大败轴心国,随后直扑西西里。2018年做空特斯拉的基金经理算不出特斯拉销售指数上升,2021年四季度自由现金流接近三十亿美元。

3.15.2022

二级市场的好处是, 通过价格的变化,提醒你迅速调整世界观。否则你可能会在美好的童话里像个傻逼一样,很多年都不觉知。

3.23.2022

系统性纠错的能力,远比判断预测的能力更重要。只要能不断纠错,判断预测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如果不愿意纠错,即使一时可以预测正确,迟早会因为盲目自信而掉到坑里出不来。

4.12.2022

绝大部分争论是屁股决定脑袋,最终靠拳头解决。

4.19.2022

There are five stages of grief: denial, 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and acceptance. Never waste energy trying to argue w/ someone who are still in the first three stages, you are most effective when they are about to reach the fifth stage on their own.

4.26.2022

慈善业充满了各种阿谀奉承或者搞道德绑架的骗子。有些人进入慈善业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吃懒做找到一个避风港。诚实的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5.3.2022

思维模型的调整和改变,比在 iPhone 和安卓系统之间的切换成本还要高很多。所以很多人最终会败于思维模型的匮乏,而不是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都在那里,但需要正确的思维模型来识别,提取和决策。

5.8.2022

财富的增加,本质来自于增加自己和外部的可组合性。这种可组合性本质来自于开放的,难以被外力破坏的自由连接。任何为了短期利益而减少自身可组合性的行为,最终必被反噬而得不偿失。
@myantokengeek : 反过来说,要控制一个人,就得把他安排在科层结构里,构造大量的任务填满他的时间,用虚构共同体的观念让他以邻为壑,让他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与所有人为敌,主动或被动地斩断外部连接。

5.11.2022

避免失败的第一个秘诀,是不要在别人熟悉的战场,和别人硬拼,打消耗战。第二个秘诀是,不要拿那些极少数靠硬拼活下来的个例,自欺欺人。

5.20.2022

信息污染是危害最大的污染。一个原因是文宣和制造信息污染的成本极低。一定要不断审视,并且多样化你的信息源;尽量直接从源头摄取信息,而不要接受二道贩子过滤之后的叙事。
一个对食品卫生有洁癖的人,却往往毫不犹豫的对各种无处不在的信息污染照单全收,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最荒谬的现象。拉黑信息污染源,是必须坚持的日常操作。

5.22.2022

读 Tonio Andrade 的书 “Lost Colony” 才知道郑成功曾经三次北伐,一度曾经要攻下南京,严重威胁清廷。另外他的老爹郑芝龙居然糊涂到被满清的荣华富贵许诺忽悠,放弃了手中的刀剑,最后被斩首于菜市场,落得和一百年前被胡宗宪忽悠回国的海盗汪直一样的命运。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人的善意,永远要走那条给自己增加更多选择的出路 (即使短期有各种困难和挑战)

据一位叫 Christian Beyer 的荷兰医生记载,郑成功很可能是患上了梅毒而去世,初期表现为皮疹,临终前拼命用手擦眼睛,撕抓脸面,极为痛苦。

5.26.2022

宏观经济的过度研究是浪费时间,一个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各种发展,必定会遇到美联储的相应的政策反制而最终抵消。这样即使正确预测了短期发展方向,也对长期投资获利用处不大。
所以每天因为看到各种消息,而受影响恐慌抛售,或者恐慌买入,实在愚不可及。

5.28.2022

Spacex 航天技术和其它竞争者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好比葡萄牙航海家的帆船技术迅速迭代,和同期阿拉伯等其它竞争者的差距在拉大。载人登陆火星,也许等价于绕过好望角。

2022年 6 月推特发言摘要

6.1.2022

重温一下 Carlo Cipolla 老师的关于人性愚蠢的五条基本法则:
第一条:每个人总是不可避免的低估市面上流动的蠢货的数目。
第二条: 某个人犯蠢的概率,和他的其它特征没有相关性。
第三条:当一个人干出损人不利己 (甚至也损己) 的事情来,他就是个蠢货。
第四条:不蠢的人,总是低估蠢货造成破坏的能力。尤其是,不蠢的人,总是会忘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蠢货打任何交道,最终总会变成一个昂贵的错误。
第五条法则:蠢货,是最危险的一类人。
推论:蠢货比强盗还要危险。
一个“完美”的强盗是:他偷了你一百块钱,你亏了一百块钱。一个蠢货是,为了偷你的一百块钱,干出杀人放火伤天害理的事情,自己也进了班房。

如果生活是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的庞氏局的话,那么寻找这些庞氏局的共识,或者所有庞氏局都必备的某个工具,是一个有用的投资思路。
每当你看到 fomo 的人潮汹涌时,要停下来仔细问一问,这些人都在使用什么工具,需要消耗什么资源?

6.3.2022

看朋友收集的各种早期项目的信息,感觉像是在三万米高空观察各地农民起义的形势,然后盘算下注支持那一只部队,就可以赢得天下 🙂 实际情况应当是,这里面大部分要么是吹牛忽悠,要么战斗力极弱,所以在支持任何人之前,空口无凭,至少要看到它经过几次残酷的战斗考验之后,才能真金白银的下注.

完全白手起家的农民起义是很少的,很多的是原来自己就是一个小军头然后揭竿而起。对于很多军阀而言,烧杀抢劫永远比老老实实建设生产来钱快,就好像很多 startup 做虚假文宣,坑蒙拐骗搞庞氏局和融资,永远比老老实实做产品来钱快。

古代没有成熟的借贷或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护出资人利益,让军阀把儿子当人质来抵押是通行做法。陈霸先称帝后,亲儿子一直在北方做人质,结果自己病死后帝位被侄子捡去,而亲儿子想回来夺位时被侄子派人给淹死了。

普通老百姓,如果没有保护自己财产资源的能力,随时可以成为军阀或土匪的养料;普通人,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投资经历,随时可能成为庞氏骗局的牺牲品。

6.5.2022

现在日常除了看 YouTube, 推特, Kindle 电子书之外,如果还是感觉枯燥,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至少每个月去一次当地的实体书店,看看有什么新书。线下店里有不少好书很难在 Kindle 的推荐名单上随机发现。每次要至少待半个小时以上,直到找出五本以上自己有兴趣觉得有用的书才走。
每次到当地的 Barnes & noble 看到好书后,最后为了方便还是到 Kindle 上去买电子版。对 BN 感到过意不去,就多买几杯咖啡表示支持。
常常读新书并且做笔记,是防止自己内卷化的有效方法。书籍可以让你探索的空间和效率,远高于线下和人面谈。
内卷化的一个表现形式是,明明此路不通了,还要继续以头撞南墙,并且拉着一群人一起报团去撞,给自己壮胆,并且帮助自己合理化那些无效的努力。

6.6.2022

读书笔记应当尽量公开发表,也许会对别人有启发,也许别人的评论对你有启发。公开发表才能产生潜在的组合性 (Composability)
@fuguxo: 这就是“公开学习”(learn in public)。https://www.swyx.io/learn-in-public/
这篇文章非常有启发,符合我的经验。“Because you learn in public. By teaching you, they teach many. You amplify them. You have one thing they don’t: a beginner’s mind. You see how this works? ” 看样子以后要变本加厉的 “learn in public” 🙂

6.7.2022

“秘不发丧”应当是金融理财业的常态,等到尸臭无法被鲍鱼给掩盖住的时候,通常已经太晚了 :)
作者为 “键人|林育圣” 写的“每天来点负能量”, 挺好玩的,往往几句话点破问题实质。比如这句:
“有时候觉得别人很肤浅,这不是偏见,因为他真的只是在敷衍你。” 🙂
“许多成功的经验,都只是还没有失败而已。”

6.8.2022

俄乌战争已持续一百天以上,这种胶着和枯燥的状态其实是战争的常态,但进一步升级的风险越来越大。不真正理解 1900-1945年历史叙事之复杂变迁的人,还沉浸在”昨日的世界”的美好回忆中,无法想象和准备未来几十年全球叙事的演变。

没有人能理解,1914年潘多拉盒子打开后,在1945年才彻底关上。一战的结果是德国“有条件投降”,但德国不吸取教训,后来在欧洲发动二战,罗斯福只能要求他“无条件投降”. 也许后人再读历史,对于俄国而言,2022 才能真正终结 1991年没有结束的篇章?

从1915年五月七日德国潜艇击沉英国游轮 Lusitania 造成 128名美国公民死亡之后,美国就有更多理由参加欧洲战事。但威尔逊为了竞选连任,一直隐忍不发,竞选纲领也一直号称 “他让我们远离战争”. 等到 1916年11月7日成功胜选连任时,对德国宣战就进入议事日程了。

在欧洲战场的绞肉机里苦苦挣扎多年的年轻士兵们,没有能力理解,他们的命运,在1916年11月美国大选结束后,就大局已定,由不得他们了。

如果盟军接受“有条件投降”的话,二战本可以在 1944年结束。但有了一战的教训,盟军在政治上的共识就是,情愿多付一些代价,不能再让德国人下次卷土重来,所以战争拖到了 1945年。
—–
凡是面向企业销售的产品服务,几乎都存在背后的对相关决策人的大规模利益输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普通人光凭本事想在这里分一杯羹基本是痴心妄想。还是做面向个体消费者的产品服务更容易起步。

所有你看不懂的成功故事,尤其是某人获得和其年龄不匹配的巨大成功,后面几乎都是白手套;或者说开始一段起步是凭本事,后来被白手套看上了。

白手套最可恶之处,是编造美好的故事,欺骗了一大群天真的小镇做题家,浪费大量精力试图追寻他编造的成功轨迹。最后他连自己的后代也骗了,一群傻*真诚的相信前辈编造的神话,然后必然在未来的某个节点要加倍还债。

创新永远来自不断突破各种边界限制的探索,和它带来的全新组合的结构。

6.13.2022

世界的运作规律其实极为残酷,每隔几年就把那些冗余度低,金融杠杆率过高的人给彻底淘汰掉。没有任何情面,侥幸和商量余地。但很多被淘汰者,对外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因此其真实的惨痛教训,很难传递给后人。

抄底不能凭感觉和想象,一定要有个详细的,长期的(至少三年) 书面计划,考虑到各种最坏的极端情况。
你凭直觉去抄底,会因为价格的各种出乎意料的波动,导致心理扭曲,动作变形,各种瞎折腾,最后越输越多。

6.15.2022

恶性循环 = 坏的正反馈回路. (Positive feedback loop )
良性循环= 好的正反馈回路.
如果在资产配置上遇到恶性循环也能生存下来,遇到良性循环也可以分一杯羹,那么富有就是自然的结果。
但千万不能有太明确的时间表,而试图强行与趋势做对,否则是自取其辱,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换个表述就是: 通过大量冗余设置去规避意想不到的灾害,通过开放和涌现去拥抱意想不到的繁荣,不要过于主观的优化,好的结果最终会自然发生.

6.17.2022

男人与男孩的区别是,前者从不把自己置于 margin call 的风险之中。
把大量资产直接放在链上玩 defi, 是极其危险的操作,等于自己把脖子架在一个无法控制的砸刀附近,晚上睡觉的时候刀也可能突然砸下来。

6.19.2022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是不可能“既要…又要”的。不可能“既要市场不好的时候价格回撤小, 又要市场上涨时回报好”, 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如果客户对你这样要求,离开他,他迟早会投入麦道夫这类骗子的怀抱;如果领导对你这样要求,他只是想出成绩时把功劳揽在名下,出问题时把你当替罪羊。
“既要…又要”的想法,客观上悄悄限制了自己的选择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就什么都要不到。
信贷收缩时,风险资产价格会有回撤,有时回撤幅度很大。但有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每次在大幅下跌时就跳出来欢庆泡沫破裂,而且好几次都是在接近底部的位置欢庆,这就很可笑了。曼哈顿的房产,过去三百年泡沫破灭多少次了,哈哈。

6.21.2022

宏观情况好的时候,很多早期公司可以靠更高的下一轮融资估值,虚构出一个个极高的 IRR, 去忽悠外人的钱。而且这种忽悠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不被戳破。

6.23.2022

市场短期走势无法预测。即使 60%的时间猜对了,也毫无用处。唯一有效的做法,是保持高度纪律性的定期资产配置比例的再平衡。
通常情况下预测正确时收益有限,但预测错误时人性会不断拖延,拒绝纠错, 这样错误造成的损失会在拖延中越来越大。所以基于主观预测的行为模式,在底层框架上就存在放大错误,限制收益的致命缺陷。

6.25.2022

史书总是只挑几个时间点的事件略微勾勒一下,而没有细说各个时间点之间的各种惊涛骇浪,因此往往会给没经验的人以盲目的自信,极大低估路途中翻船的风险。

6.27.2022

书摘:( “Wealth, war and wisdom” By Barton Biggs )
“东京和大阪的商业,工业和住宅用房地产是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即使房屋被燃烧弹彻底焚毁,只要你仍然拿住,相信日本会从灰烬中重生,战后不要卖给政府,那么当战后的繁荣来临,地产价格到无法想象的高度时,你会非常富有. 土地!土地! 土地! 但谁能预见到农业用地发不了大财,而商业地产可以”
德国股市从 1939年底到 1941年中上涨了 60%以上,但斯大林格勒溃败之后股市价格被管制,不具有实质流动性。(就像现在卢布兑美元升值一样,没有实际意义) 1944年八月德国股市正式关门,炒股发财成黄梁一梦。
中途岛海战被日本公开宣传为大胜。野村证券家族获得战争失败的内幕消息,出尽并且做空股票,把资金转投房地产,日后发了大财。八十年代末其市值超过世界所有投行市值的总和。

2022年5月微博发言摘要

5.6.2022

投资最后往往也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赚到意想不到的大钱,所以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系统,让自己可以最大限度的持续的从开放世界中的”意想不到”来获益。人的想象都是非常局限,有天花板的,而且大家都可以想到的地方往往竞争激烈,竞争过程中利润也就回报递减了。

以前曾经路过某一旅游景区,发现有一个水泥厂还在工作,各种大卡车来来往往,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和些许灰尘,和周围各种时尚的商店餐馆相比,极不和谐,感到大惑不解。

旁边朋友淡淡提示,此处多年前先有港口和水泥厂,然后慢慢往来的商船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大,人流越来越多,商店越来越多,最后演化成旅游消费为主体的结构,但后来者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错觉,反而觉得水泥厂的存在烦人,应当关掉。

世界上很多因为年龄经历不同而产生的视角和观念的冲突,溯源起来,不都是这样自发演化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构变化所致吗
===
5.8.2022

大局未定之前,有多种可能性,细节比较重要。

大局已定后,细节不重要,因为这些细节根本不可能改变大局。
===
5.10.2022

不回答是最好的拒绝,if there is no answer, then the answer is NO.
===
5.11.2022

杠杆是万恶之源。”适度的”杠杆,”一点点”杠杆也不行。 ​​​

金融杠杆的矛盾之处在于,去杠杆越迅速,价格下跌越残酷,最后完全无杠杆可去,反而很容易因为外界新的一点资金进来,而价格重新迅速反弹。反之如果杠杆率很高,大家都高歌猛进,很难再增加新的杠杆,这时只要有一点扰动,紧缩银根,可能迅速造成价格彤塌的连锁反应。
===
5.14.2022

泡沫时期高价购买金融资产,大概就像经济繁荣期嫁给凤凰男一样。前者稍微遇到银根紧缩,就可能一周内从八十块跌到八毛钱; 后者在经济下行期,可能迅速暴露其各种丑陋习惯和狰狞的本来面目。 ​​​

追逐泡沫背后的心理本质是贪婪,贪婪的背后本质是因为某种匮乏而产生的本能不安全感。所谓愚蠢,就是无法用理性来抑制这种本能的不安全感。
===
5.18.2022

外出偶遇一八十多退休老太,非常健谈,完全停不下来,讲述其老年公寓老太和老头比例二比一 (平均年龄84),而且大概有些单身老头特别怕老太太因为他们有点钱而黏上他们,见到她们都是退避三舍。

人到最后就是健康和金钱两件事,其它基本都是泡沫和忽悠 🙂 ​​​

是的,”资源掌控力”这个表述更贴切。所以要高度警惕任何削弱你的健康和资源掌控力的人或事。//@独行在千山:有意思的视角。说白了,就是健康和资源掌控力两件事。

有一些老头和老太讲话会比较诚实直白,因为没有任何顾忌了,也老了无所谓了,往往一句话就能直通问题本质,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
5.19.2022

主观着急发财的必然直接后果是客观上各个方面偷工减料,加大金融杠杆,降低冗余度和多样化程度。没有例外。

这些行为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危害,而且表面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占些便宜,可以跑在前面,还能嘲笑那些杠杆率低,冗余度高的玩家。

但一旦遇到某个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冲击,因为缺乏冗余度和多样性,一个小灾害的冲击会迅速导致连锁反应,一个子系统的崩溃导致更高层系统的连环崩溃,短时间内升级为一个巨大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全面彤塌。

全面彤塌被灭绝之后,这些人的经验教训也就很难传递给后人,也就必然导致下一波不知天高地厚的新人,重复他们的经历.

金融杠杆的实质,是把本来可以给社会提供冗余度的资源,消耗于高风险的投机,而投机塌陷后,整个社会就缺乏资源来维护系统的稳定,对很多个体造成巨大的不可逆的甚至毁灭性的伤害。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最近坑害韩国散户的 luna/ust 这类庞氏局,都是这个架构。

客观上,人性永远不可能靠说理,来放弃眼前的短期利益,以避免长期的无法预测何时将来临的风险。所以金融风暴永远不可能避免,只是每次表现形式和爆发时间点都会有所不同。
===
5.24.2022

陈霸先的崛起,一方面来自于平时的耐心准备,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赣江水的暴涨。”高祖之发也,水暴起数仗,三百里间巨石皆没”。 同理,发大财要耐心等待联储局开闸放水的再次宽松。
===
5.25.2022

解决久坐屁股疼的根本方法还是少坐。即使部分时间坐平衡球,还是觉得屁股肌肉不舒服不自然。跑步可以解决腰酸背痛的问题,但是对于屁股疼似乎没有帮助。

有些商家卖那种可以调节高度站立办公的桌子 standing desk. 但这种家具的问题是: 体积太大,太臃肿,组装麻烦,价格也动撤几百美元。

后来意识到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一堆书叠在桌子上,把手提电脑放在这堆书上,站着看电脑上的内容。好处是高度可以随时自己调节。站累了可以重新坐下来。非常灵活,也无需添置任何家具。

如果需要更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亚马逊上买一个叫做 standing desk converter 的东西,价格只有八十美元左右,高度可调最高到 40厘米左右,面积 72×43 厘米,上面可以放不少东西,而且完全不需要组装,买来就可以用。

改成这种学习方式后,屁股再也不疼了。
===
5.26.2022

各类传统经济数据对于预测新技术革命的趋势,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瓦特发明蒸汽机时,英国人还在为北美殖民地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 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西方世界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时,微软刚刚成立。

当人们还在争论特斯拉下季度要生产多少量车,散布关于马斯克的各种负面谣言时,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正在迅速进步,为改进某一个功能所提供的标记培训数据就有超过十亿个以上的图像 (数据量至少超过其它竞争者的一百倍以上)。
===
5.27.2022

面对困难烦恼的最不坏的解法是迅速认清现实,就像会计上的一次性冲销。把最坏的,原先觉得不可能的情况都一次性计算进去。

之后的预期就不可能更坏了,就可以集中精力慢慢把事情回复到正轨上了。

如果你仍然觉得烦躁不安,多半是因为心存幻想,预期仍然远高于现实,因此行动上依然会眼高手低,这样仍然会无谓消耗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因为错误混乱的逻辑侥幸得手并沾沾自喜,迟早会因为错误混乱的逻辑而彻底完蛋。 ​​​
===
5.29.2022

Dave Trott 的 ” one plus one = 3: a master class in creative thinking ” 是本有趣的好书,里面讲到一个案例:

摩天大楼的普及,真正的转折点,不是来自钢筋水泥技术的提升,而是电梯安全的技术。一个叫 Elisha Otis 的人,1854年公开展示了一个安全锁的技术,即使拉动电梯的绳索断掉,电梯仍然不会坠落到底层,而会被这种安全锁的机制卡在半空中,这样乘客不会有生命危险。

安全电梯普及之前,一般大楼最多有七层高,这大概是多数人徒步爬楼所能容忍的极致。安全性问题解决后,楼层的高度和都市的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早期的巨富 John Jacob ( 1763-1848) 在 1799年之后就不断在曼哈顿买地屯地,但他自己恐怕也没意识到死后,电梯技术的改进对于纽约地产价值的推动。

2022年4月微博发言摘要

4.1.2022

没有强烈兴趣推动的奋斗无法长久,也走不远。

这里的机制是这样的:

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底层的强烈兴趣,而是被人花个饼,讲个故事,忽悠着朝某个宏大的目标奋斗,那么你前进的动力主要是靠个人的意志力。但意志力再强,也有耗尽的时候,如果你强忍着痛苦的奋斗,一很长时间没有真实的正反馈,没有增长,最终意志力耗尽,只能退回来。退回来后发现你的真实技能并没有进步,而意志力的巨大消耗,让你对任何新的靠意志力才能实现的行为都会感到恶心,毫无兴趣。在这种状态里可能很久都出不来。

而凭借兴趣的摸索,只要那个领域有着切实的增长,只要你不是在欺骗自己,那么你的技能和知识肯定会有切实的进步,并且随着该领域的增长自己收获的正反馈也越来越多。这里的要点是,第一,你不能自己骗自己! 如果有任何虚假,迟早会露馅,你会重新跌到,浪费的还是自己的时间。第二,不要因为暂时的利益很小就不去做! 只有从很小的正反馈开始,慢慢积累,才能越滚越大,最后产生你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巨大推动力。想一步到位的反而会跌跟头,损失更大。

与这相关的一个比喻是,很多人不随兴趣引导,想一步到位,好比模仿纪录片 Free solo 里面的主角攀岩,直线上升看上去是最快的捷径,但稍不注意就可能跌落摔得粉身碎骨。
而随兴趣摸索,好比在一个多维度的山脉中,不断找坡度低的环山小路上行。这种环山小路可能绕来绕去,看上去很长,但因为坡度低,上山一点也不费劲,而且你的高度总是在慢慢上升,不可能出现摔倒回滚的事情。最终你一路小跑,精神抖擞,饶了很长时间,终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越你想象的高度,你再回头看那些垂直攀岩的人,和他们想达到的小山头,已经觉得非常不屑了。

换个表述,如果可以量化的话, 兴趣 = 正反馈 – 意志力消耗。只要兴趣一直 > 0, 就可以持续。如果正反馈突然减弱了,要停一停,或者换个方向领域摸索,但不要粗暴的损耗自己的意志力,并且像个 SB 一样的到处炫耀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强。

典型的虚假正反馈: 某人给你上来一大箩筐奉承话,比如 “久仰大名,如雷贯耳,受益匪浅”,却不愿付任何钱或代价,想忽悠你免费给他办事或者其它资源 //@以太男孩:有个问题 什么是虚假正反馈.
===
4.4.2022

跑步受伤,导致被迫要花更多时间从伤病中恢复,而休息期间无法锻炼,有点类似跟风追垃圾股,最后成了接盘侠,损失本金而且很长时间没有资源去抓住新的机会。

总结一下最近研究的一些体会,避免跑步受伤,而以养生为目的,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循序渐进始终是首要原则,宁愿慢和等,不能超越自己的体能和肌肉骨骼的状态的限制。如果累了,肌肉酸痛了,一定要多休息,等待状态恢复。

第二,体重过重的人,应当先侧重于减肥,再开始从事大运动量的锻炼。而间歇性断食,是减重最高效的方式。

第三,健康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身体机能迅速恢复,是避免运动受伤的重要因素。而充足运动,反过来又能提高睡眠的质量。这里同样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良性循环的机制。

第四,不要和别人攀比运动成绩。适合自己的,比自己以前有提高的,就是好的。尽管不少人可以跑马拉松,但大多数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跑步的运动量如果一次超过一个小时,就过了,可能会造成运动伤害。实际上对于多数人而言,一次慢跑半个小时,每周跑四五次,就已经接近跑步运动量的最优点了。

第五,和一群人追求充满仪式感的互相攀比的运动,诱惑力比较大,需要从思想上根子上理解运动对于大脑健康,代谢健康,肠胃健康和长寿养生的在分子生物学层面的多重底层机制,这样可以自然鄙视这些无脑的盲目攀比。

第六,跑步不要过分追求速度,步子不要迈得太大,否则落脚时对腿的冲击会过大,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伤害。落脚方式不必刻意追求前脚掌着地,或者后脚掌着地,或者脚掌侧面着地,适合自己的,舒适的,就是好的。有些人刻意改变跑姿,追求前脚掌着地,反而把脚踝搞得很酸痛。

第七,运动前后,要适当补充水分和各种营养,以利于身体迅速恢复。间歇性断食是个维护体重和代谢平衡的手段,也不能过分,把人搞得太瘦和营养不良。除了尽量少吃糖,少吃精加工食品,戒碳酸饮料外,不必过分宗教化的严格追求生酮饮食,或者素食。这样才能营养全面,让身体从运动的劳损中迅速恢复,更加反脆弱。

第八,不要到坡度大,崎岖不平的地方去长跑。尤其是下坡,对膝盖压力比较大,尽量避免。

第九,好的跑鞋会让脚很舒服。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多试几双,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不要盲从别人的选择。

第十,运动前可以做四五分钟一些拉伸,放松腿部肌肉的活动。这在各种网站上都有介绍。跑完后至少花个五到十分钟慢慢走一走,以利于恢复。肌肉酸痛时可以用泡沫轴滚一滚大腿小腿的肌肉,利于血液循环和恢复。

第十一,各种不同的有氧运动可以交叉进行,保持一种全面均衡的态势,这样不同的肌肉群也可以有时间休息。除了每天室内的太极和站桩练习外,我目前是一周里面,有四天跑步,两天游泳,还有一天视身体感受决定是休息还是锻炼。感觉这种安排还不错.

大部分人的问题是,要么运动量极低 (一周低于两小时)而对身体影响有限,要么从事单一运动严重过量而造成局部伤害。理想的运动量应当每天平均有一个半小时以上 (多种运动,比如 跑步/游泳 + 走路 + 太极/站桩 + 其它力量训练等等) ,才能对心肺功能,大脑身心健康产生显著正面影响。

跑步比游泳的优点是,可以自由选择多个不同的户外的路径跑步,无时间限制,每次欣赏不同的风景。白天户外跑对生物钟的调节,视力的维护,创造力的激发等等,有多种潜在的好处。
现在不抽出更多时间锻炼,晚上就会赔出更多时间辗转反侧失眠,以后再赔时间在往返医院或者坐在轮椅上。//@Sam56795:中年已婚有娃人士应该很难每天抽出1.5个小时锻炼。单身倒是可以。

人体衰老是个多维度全方面的细胞和脏器的功能退化的过程,而全面的运动是缓解和保持系统不明显退化的最有效手段。

比如说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 会随着年龄增长,容易受损,伤害视力。在老鼠上做的实验表明,运动导致大脑 bdn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的增生,和视网膜节细胞的恢复,这样视力可以长时间保持在较为健康的水平。

如果缺乏全面的一定强度的运动,身体这个复杂系统会不断退化,某个维度的短板会加速另外一个维度的短板的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视力退化,看书时就会觉得费劲,看不进去,人主观上变得烦躁,客观上变得效率更低,人也更傻。

而系统崩溃的节点,最终是由你的某个最短板跌破临界点决定的。
===
4.6.2022

千万不要被机构的名气和头衔迷惑,而要看他实际掌握的资源,和有机增长的速度。

苻坚虽为前秦的君主,但淝水一战后元气大伤,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要不是慕容垂有情有义,放他一马,早就身首异处。

吴佩孚虽然一度在北洋军阀中坐大,名气远扬,上了时代杂志封面,但在 1926年的贺胜桥一战败给李宗仁的北伐军后,本钱亏光,最后狼狈逃窜到四川投靠自己的前部下杨森,从此一蹶不振。

而且很多人对外吹嘘的掌握的资源,是有很大欺骗性的,是随时可以被剥夺,或者因为”树倒猢狲散”的现象而迅速消失的。在把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和这种吹嘘的资源去交换之前,要非常谨慎。

睡眠 – 运动 – 饮食这是保证代谢健康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有一个短板都会严重损害健康,加速衰老。

很多媒体传播的理念都是只关注局部问题,过于强调某个单一维度,而其它维度完全无知,做得很差。

所以你就会看到很多健身狂人依然得癌症,因为他可能饮食习惯很糟糕 (一是量不节制,二是多糖多精加工食品,三是饮食时间错乱不规律),可能运动过量造成自身伤害,而且因为工作压力导致长期睡眠不足。

另外一方面有些人只关注饮食和药物,幻想用吃来解决所有问题。但药物都是有可能看不见的长期的复杂的副作用,而且通过消化道摄入的分子,很多根本无法有效穿越脑血屏障,无法对大脑产生实质性的益处。

更大的问题是,缺乏锻炼,会导致骨骼,肌肉等等因为不用而萎缩衰老,会出现各种腰酸背痛/视力下降/容易疲劳的问题,因为萎缩导致当事人更不愿运动,然后就更加萎缩,加速进入痴呆和生活无法自理的终点。

如果把”睡眠 * 饮食 * 锻炼” 这三件事搞好了,

只要周围没有严重环境污染,

平时精神压力没有到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地步,

自己的短期的野心不要超越自己的短期资源冗余度所能承受的地步,

大部分人根本不会有心脏病,糖尿病,癌症这些东西,都能健康的活到九十岁以上。这些东西很多是自己”作”出来的.

如果你能很清楚的理解自己如何可以轻松健康的活到至少 90岁以上,同时预期届时可以看到各种科技进步把人类寿命继续推进到150岁以上,那么你对很多事物的价值判断就会产生框架性的变化。
===
4.8.2022

名气,光环和大话,很多都是泡沫,吓唬忽悠别人的。但如果自己也入戏太深,深信不疑,突破泡沫的边界,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

===
4.10.2022

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在开放环境下持续的,不被打断的,看似貌不惊人的迭代造就的复杂网络系统。和外表的智商/抖机灵没有关系。

充分理解这一点后,就会产生极为强大的自信,知道只要保证自己的迭代成长不被干扰打断,只要争取能够迭代很长的时间,你可以超越你现在觉得不可企及的所有目标。

而很多看上去的聪明人,往往因为过于急躁耗尽资源,导致没有足够长时间继续迭代; 要么因为环境因素,迭代被强行中断,成果突然被损毁,而他们的故事和真实教训,很快就凐灭于历史的记忆之中.

很多人嫌硅谷房子贵,跑到德州,内华达或别的便宜地方去居住,五到十年下来,发现还是硅谷的房子价格上涨快,财富差距很快就拉大了。类似的在职业生涯或进化史上,某个关键节点的选择不同,导致大家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形同陌路甚至变成完全不同的物种。

迭代从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意味着在开放世界中不断寻找构建最适合自己的新的组合,在组合中不断持续提高自身的效率和连接的复杂度。偏远的地方,孤立封闭和低复杂度的系统,组合的选择自然有限,效率自然不高,竞争力自然不强。

人自然的思维习惯是线性的,一锤子买卖的看某个问题。但如果把自身成长永远和最开放环境下增长最快的几个大平台绑定,那么只要不做蠢事,已经成功了 80-90%。如果天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去优化各种孤立的一锤子买卖,最后发现做了很多无用功,而且缺乏自然累积的效应。

看衰硅谷和加州的言论一波一波不断变着花样浮现,几十年了,但最后都被证伪。举证的责任 (burden of proof) 在主张者。//@aicecream:未来10年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变化[doge] 如果加州的大厂都搬家

如果微观上拆解,会发现大部分有成就的人主要还是各个微观层面都能做到蝇附骥尾,顺应趋势,而并非他们有三头六臂。然后就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做到,也就不猴急了 //@决策狮Wise-Lion:蝇附骥尾可至千里。
===
4.12.2022

打太极拳出汗健脑,和站桩出汗健脑,慢跑出汗健脑,在分子生物学上的底层机制应当都是类似的。

打太极对于站位要求比较高,而且必须承受短暂的大腿极为酸痛疲倦的感觉,才能真正达到锻炼效果。如果练到位了,慢悠悠的太极,五分钟就可以满头大汗。但是在没有教练旁边督促的情况下,要强迫自己承受这种大腿酸痛疲劳的状态,是比较反人性的,人不由自主的的会想偷懒放松一下,而一偷懒,就无法达到锻炼效果,就从太极拳变成太极操了。 太极拳练到位了,实际上是对大腿肌肉的一种较强的力量训练。

站桩的缺点是相对比较枯燥,但无需像太极一样要求那么高。如果站久了,熬时间,过了 25-30分钟,一般来说也会出点汗。新手会更快一些,可能5-10分钟就会出汗。

而慢跑达到锻炼效果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最容易的,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太多意志力,只要跑个十分钟以上就出汗可以感到效果了。但是慢跑因为对脚踝和膝盖的冲击力大一些,如果不注意运动量的控制,平时的拉伸,肌肉训练和恢复等等,受伤的概率又会大很多。

太极和站桩,只要注意膝盖不要过脚尖,小腹内收,实际上很难伤膝盖,概率比跑步低多了。练伤的人,一般都是因为蛮干,用完全错误的姿势,强行让膝盖承受全身的重量,时间稍微长一点,受伤是必然.

打太极的时候,同时在电脑上开着 YouTube, 播放一些科技或历史方面的内容,似乎是高效出灵感的一个捷径。在电脑旁边打太极的好处是,可以马上停下来,把想到的东西记下来,写出来。否则散步或开车时冒出的灵感,很容易因为没有记录而忘掉,消失。

看到一本新书,Paul Millerd 的 The pathless path: imagine new story for work and life, 里面表达了一些类似的理念。很多人因为强行把自己绑定在某个传统的路径上,因此始终无法慢慢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不尊重自己内心微观真实的兴趣,在职业生涯或者别的路径上的选择,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条被人羡慕尊敬,有着各种光环的道路,这样也就变成他人观念的囚徒.

===
4.14.2022

自媒体一旦接广告搞所谓商务合作,其可信度就要打折扣了。拿了人家的手软,商务合作越多,可信度折扣越大。 ​​​

这是问题本质,似乎也是演化的必然结果 //@记食生活:和广告性质无关。接广告需要流量,要有流量就需要炒热度引人关注。天长日久博主慢慢就会惟流量是上,只要流量大什么刺激说什么,什么引架说什么。观点、立场越偏激越有流量。//@Tarik_塔塔:公开透明的广告还好,软广被发现最折损信誉。
===
4.15.2022

意识到对历史的一个重大误解是,以为现在很怂很弱的人一直是这样很怂很弱, 现在很牛很强的人以前一直很牛很强。 这样始终无法精确理解弱变强,和强变弱的真实机制,也就无法在现实的各种转变中吸取正确的教训,提前做出正确预测和准备。

真实情况是,现在很牛很强的人,其实是过去乱糟糟的一群看似很弱的人当中的极少数,在各种残酷博弈淘汰中,最后在一些历史节点中做出困难但重要的选择,然后越过临界点形成正反馈脱颖而出的幸存者。有的时候这种临界点要越过好几个,才能真正脱胎换骨。更多的时候,越不过去,自己就被灭了。

比如以色列真正成为区域强权的临界点是 1967年六月。在此之前,经常面临通往红海的出海口被埃及人封掉的风险,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不理解这个底层机制的后果是,一方面被各种表演艺术家的公开忽悠所迷惑,白白奉献损耗自己的资源; 另一方面在遇到可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遇时,吝啬投入,过于保守,缺乏想象力。

不理解这种强弱转换的抽象机制的另一个后果是,把外貌外表等同于实际力量,自己是弱者时不断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模仿一些表面上的皮毛但实质上对提升自己实力毫无用处。另一方面沉浸于装逼表演,在自身实力出现结构性塌陷时完全缺乏自知之明。

1967年六日战争对以色列的正反馈来自三方面: 一,之前以主要从法国买武器,但击败了用苏联武器的阿拉伯各国。证明自己能打后,以和美国关系迅速提升,获得后者大量支持。二,占领东耶路撒冷圣地后对全球犹太人产生巨大吸引力,获得更多支持。三,稳定了和埃及的关系,进而稳定了和阿拉伯其它国家的关系.
===
4.17.2022

光伏产业,似乎本质上是一个类似”次级贷款”的生意,关键在于要拿到融资或银行贷款,但最后客户赖账的风险越来越大。

一些做光伏生意的公司,本质就是搭起一个实体的架构,把光伏电站的合约卖给一个下家,这个下家承诺未来按照某个价格买电,然后光伏公司就拿着现金流估算的模型到股市上圈钱,自己退出了。

但后面市场上的电价继续下降,电力买家违约赖账,或者政策承诺的补贴资金没到位,等等,反正他们就不管了。最后一地鸡毛基本是注定的结局。

做这种事的掮客可以赚点钱,但接盘者的风险会比较大。因为这本质就是一个掮客生意,谁都觉得自己可以做,所以想做这种生意的人很多。但实际上不是一个好生意.

很多生意,打着高科技的幌子,讲着各种看似高大上的行业名词,似乎很有仪式感,但做着做着,最后都殊途同归,变成”次级贷款”了。

很多做技术业务的人,虽有多年寒窗和专业培训,最后都成了玩”变相次级贷款”的人的随时可以替换的道具, 不免还是沉在食物链下端.

不仅仅是信息不透明,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 principal / agent 的问题,就是管钱人的利益和最终出钱人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 第二是滞后效应,任何违约风险都会滞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Paladin_親愛精誠:次贷的危险不在于违约风险 而是信息不透明/fraud 债权人自然会把风险算到价格里.

大家都成了”稳定现金流游戏”里面的演员或牵线木偶 //@黑潮厨:任何行业到最后,都会沦为获得稳定现金流的游戏。看起来外表很风光,但实际上开着一辆不能松油门的车。比如竞争性科研经费,申请经费的时候恨不得打肿脸充胖子,夸大研究意义和可行性也要拿到经费。一旦拿到手了之后就沦为打工仔,为结题绞
===
4.20.2022

慈善业容易涌入各种阿谀奉承之徒,巴菲特开玩笑说,他经常遇到的忽悠是 “With my ideas and your money, we would work miracles” ​​​

阿谀奉承有的时候是一点点润物细无声的慢慢渗透,如果没有吃过亏的话,这种阿谀奉承的长时间悄悄渗透,一般人恐怕真的扛不住。

很多事情就是靠积累。积累出奇迹。

可以积累迭代的东西包括:

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自己的团队或客户或人脉网络,自己的财富 (房产股票等等),行业的经验,任何一个维度积累到足够深度,想不富都很难。

最忌讳的的是中断积累,比如卖了经济增长中心地区的房子,跑去缺乏人口增长的地方换成便宜的大房子,十年后发现财富和经济核心区域的人就拉下一大截了。

咨询业是很难积累的,很多时候你只是帮老板积攒 billable hour 的一个 warm body,到处跑来跑去,非常辛苦。 客户资源根本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到一些咨询公司干了几年就跑了。

积累的早期看上去会比较窘迫,自己的信心也会不足。这时候会有贩卖心灵鸡汤者教你如何表演得更优雅。但表演往往对于你的积累产生负面效果,让你忽略问题本质,而不断浪费资源在没有回报的表演上,时间一长,岁月就蹉跎了。

换个角度看,心灵鸡汤贩卖者是非常可恶的,因为他们客观上忽悠人们相信了他们的表演艺术,去不断耗费资源追求虚假的目标,等意识到这种路径的错误,已经十几二十年浪费掉了。

这确实是一个好处,但是过几年后一定要开始有一两个主攻方向的踏踏实实的积累,否则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在原地转圈。//@铁铁铁头娃:我觉得咨询行业起码对junior而言能够很快地成长和积累一些工作的严谨性和方法论,以及能够看到很多不同行业吧。

有道理 //@倪穗健扫地僧随想:广告业本质上类似于咨询行业,也难以积累.

企业管理软件的问题似乎是,企业客户本身并不稳定,购买决策者也常常变化,而且企业软件的更换壁垒极高。所以企业管理软件的销售业务代表,好光景时可以赚不少钱,一旦遇到经济不好,或者自己被公司开除了,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可以迁移利用的资源//@苍茫金秋:企业管理软件行业和咨询业一样。

积累在微观的体现上有多种形式:

比如有的行业,刚起步时,寻找客户的时间和成本特别高,很多人熬不过去,最后就退出了。有的人坚持下来,而别的竞争者在行业周期的不同阶段因为各种原因死掉,最后客户自然都流到自己这边来,越来越多,口碑越来越好,而且客户互相介绍,这样单位获客的成本越来越低,单位时间的利润越来越高,自然就富了。

还有的行业,可扩展性极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积累过程中,随着客户群的不断增大,可以把销售价格持续降低而丝毫不影响利润,而竞争者的客户太少,无法面对这种价格竞争,就只好退出。如果能在自己的核心产品上不断迭代推出更复杂的新的产品,更加深度的绑定更多客户,这种积累优势就会导致利润指数增长,而且竞争者根本不可能超越。

积累的质量也要看市场本身的增速。在萎缩的市场,再怎么积累也没用。在高速增长的市场,即使很粗犷的积累,效果也惊人。

一些公司无法做到真正有机的积累,会采用借债加杠杆来扩张,来营造积累的假象。但如果仔细看他的利润率的变化和负债率的变化,就很容易分辨出”优质积累”和”虚假积累”。虚假积累害处极大,一旦经济形势逆转,会把自己真金白银的积累全部消耗光,倒退很多年。

真正见识过体验过高质量的积累,对于”低质量积累”或者”虚假积累”就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也就没有太大兴趣了。

短线股票交易是很难真正积累财富的,最多只是因为幸存者偏差产生的个例,给很多想不劳而获的赌徒制造一种积累的幻觉。

语言,文字,印刷术,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等等,都可以看成一种人类文明不断进阶的”积累的”技术。积累水平越高的组织,最终不可避免的要淘汰积累水平低的组织。

积累出奇迹的过程中,你会非常精确的知道自己微观的优势具体在那个点上,因此自信会不断加强。依靠心灵鸡汤出奇迹,你总是被一种模糊而无法迅速证伪的理念或希望牵着鼻子走,不断念叨着 “心诚则灵”来支撑自己的行动。

//@无拘无束的马尔克:一个典型的特征是这类观念的持有者,永远不会随时准备去纠错,它们被一种先验的虚伪的正确性误导并且永远被误导,这有点像计划经济。//@无拘无束的马尔克:心灵鸡汤和这类东西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它延长了错误观念的纠错时间。

语言,文字,印刷术,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等等,都可以看成一种人类文明不断进阶的”积累的”技术。积累水平越高的组织,最终不可避免的要淘汰积累水平低的组织。

军事领域有句名言,”业余爱好者讨论策略,专业人士讨论后勤”。 商业领域可以类似的说,”业余爱好者讨论策略,专业人士讨论积累”。缺乏后勤的军事攻势几天内就会歇菜,缺乏积累的盲目创业很快就会现金流枯竭。

心灵鸡汤会让涉世不深的人开始时感觉很舒服,然后如果自己周围都是一群类似的人在括噪,那么落入其陷阱非常容易。//@菲格ww:因为表演会令人产生自己正在阻力最小的方向上努力的幻觉。
大量的积累最终还是需要长期自发的兴趣驱动,而不是苦行僧式的压榨自己

好像许多人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而不去质疑其荒谬和脆弱。//@陆大勇同学:过于依赖大客户的工作都是这样吧, 变相沦落为大客户的仆人,陪吃陪喝陪笑脸,最后大客户突然变脸了,不得不开发下一个大客户,又是一个轮回。
===
4.22.2022

做投资的大忌,是把”创造价值”和”捕捉价值”混为一谈。并且因为部分创造价值者没有捕获到价值,而愤愤不平,骂骂咧咧,自己却坚持不断重复”试图创造价值,却总是无法捕捉价值”的错误。

苏伊士运河是法国人主持修的,但最后控制权落到英国人手里。巴拿马运河也是法国人主持修的 (同一个人 Ferdinand de Lesseps), 但最后在临近破产之际,以原来成本的不到 15%的价格贱卖给美国人。

实际情况可能是: 主观上想做渣男,客观上成了备胎? //@刘永衡abeylyh:备胎创造价值,渣男捕获价值
===
4.25.2022

除了被动指数基金例外,把自己的钱放到主动管理的基金里,大概率是又亏钱又无法真正学到东西。

但人们总是有侥幸和偷懒心理,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某个明星经理,指望他可以提供全面的一键解决方案,自己就闭着眼躺平拿钱了。因此不免最终获得和自己德性匹配的下场。

第一是基金经理本身造假,第二是幸存者偏差,第三是某个策略成功后吸引很多模仿者,因此原来的策略也就必然失效。 //@决策狮Wise-Lion:不懂代理成本,高估基金经理能力和不知道他们的被动性,明显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另外,人们的决策机制,主要取决于他周围的人选择了什么,而不是真正基于独立严谨的分析和论证。所以只要周围几个人选择了某个主动基金,其他人无脑跟风基本是数学上的必然。谨慎筛选过滤你的朋友圈

availability bias //@晓东在思考:并非是人们愚笨,而是因为在判断时,人们所奉行的原则是越容易想起的事越容易真实存在。
​​​===
4.26.2022

试图免费给不愿意听的人解释,是一种病,必须治。这好像看到一个正在往山下滚的巨石,就马上想去接住拦住。即使你主观上是好意,客观上也会被撞的伤痕累累。

迅速切断和烂人的纠缠,是智商足够高之后的道义上的责任 :)//@海波的随想:说烂泥潭有个原因,因为我发现有的人你只要能跟他搭一句话,他就能(用态度/情绪/混乱的逻辑)把你拉下水。这种天赋让人震惊。
===
4.27.2022

投资者一般都本能的会对某个公司的运营指手画脚,建议管理层应该这样或者那样做。

但长期看,一个符合你的预期的公司,基本也没太多油水,因为它的未来的天花板已经反应在价格里了。

只有一个不断的以一种你事前无法想象的方式,超越你的预期的公司或者实体,才值得投资。

因为如果它不断超越你的预期,往往意味着底层存在某种结构性的回报递增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来自于更多的自发的客户连接,更多的不同领域的技术交融产生的创新,等等。

这种优势之所以不可预测,是因为它是开放系统内自发涌现的现象,而你坐在办公室内,永远无法穷举开放系统的复杂度提升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几年都没什么长进,还是在同样的朋友圈,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思考同样的问题,基本可以预见其未来几十年的天花板,继续交往就是浪费时间了。//@Flora_王:川总每次聊投资者与公司,我都自动带入成聊人与人

更重要的的是一种”不断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意想不到的增量”的能力 //@来日方长_forever:投资看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

===
4.29.2022

投资的初心是要躺平拿钱。

好像有些人有一种要”做事”的本能,硬是要把本来可以躺平的事情,变成自己赤膊上阵经营,还要不断垫钱冒各种风险,耗费无数精力,最后回报还不如银行存钱的利息。

这也是一种病,要治。 ​​​

凡是不能标准化,不能为未来规模化经营打基础,不能重复利用的”做事”,貌似都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为其实自身效率极低,对外也毫无竞争力,完全是一种不经大脑的,刷存在感的本能在驱动。 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人想去开餐馆,开咖啡厅,或者经营某个小作坊,小工厂,等等。

很多事情,等到各个环节全都标准化了规模化了,做起来非常容易,自己只需要贡献其中关键某一步的与众不同的价值。如果基础设施不成熟的时候,要亲力亲为的去把每个环节做起来,效率极低,本质是自取其辱。

只有亲眼看到别人是如何标准化,规模化做事并越滚越大的时候,才能深刻理解自己以前那种既不标准,也无规模的做事方式为什么愚蠢,然后才能真正注意以后尽量避免类似的行为模式。

摩尔定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个阶段发展的最终表现形式,和大家原来想象的不一样,总是有出乎意料的地方。

而因为大家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料”去预测世界,因此总是预测摩尔定律要终结,因此总是被最终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总是错过一些关键的新涌现的发大财的机会。 ​​​

2022年3月微博发言摘要

3.1.2022

年龄增大,喝啤酒过多,服用类固醇 (本质是一种雄性激素)等等,都会导致体内激素失去平衡。类固醇甚至部分会被身体转换成雌性激素。这一切都会导致男性乳腺发育增大,所谓 man boob, 对当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

适度运动和节制饮食,还是保持身体激素平衡的最佳方法。 ​​​

看到 Bill Gates 被别人嘲笑其 man boobs 有感。

不用相信乳房大,啤酒肚,超重的男人给你的健康建议。

加拿大学者 Christel Renoux 分析追踪一万五千四百名 45岁以上的男性 (平均年龄 61岁) ,因为雄性激素水平下降而通过注射或者敷外用药膏来提高激素水平,结果心脏病和中风几率增加 21%. 但好处是全因死亡率下降,有人猜测主要是因为雄性激素增加身体整体的能量水平,而降低摔倒和骨折的风险。

好像原因是有的啤酒里面有大量的一种叫 phytoestrogen (植物雌激素) 的东西,分子结构和雌性激素很接近 //@Alexpedia:为啥喝啤酒多会导致激素失衡?

各种负重的肌肉训练,会自然刺激雄性激素的释放。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做俯卧撑。

低估一个人的智商,和高估一个人的智商,都是误判,不能只检讨前一种错误,而不检讨后一种错误。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都是会吃亏的。 ​​​

有道理 //@松茸竹笙炖花胶:确令人想起吕坤《呻吟语》中的这句——“小人亦有坦荡荡处,无忌惮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处,终身之忧是已。”

以己度人,也称 mirror imaging, 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以色列高层 1973年十月之前的分析,认为埃及不可能发起对以的攻击,因为他们根本不能打赢。但当时埃及总统萨达特的逻辑是,即使赢不了,也可以打破暂时的僵局,赎罪日战争虽然输了,但为最终1982年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打下基础。

承认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顺势而为,可以让自己很舒服,而且可以有时间慢慢找到自己特别强的地方。

别人比你强,一般是底下有很多你看不见的长时间搭建的整套体系,而且这套体系往往可能是自发涌现而非完全主观构建。没搞清楚机制之前,盲目上去攀比和硬拼,往往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同理,等你长时间摸索自发涌现出来的体系突破临界点后,潜在竞争者也拿你没办法。因为他很难迅速主观构建底层的全套体系。

确实,学习借鉴他人的体系,是王道 //@阿越头23616:很多人攀比对照的都是别人取得的结果 而不是参考别人的体系
===
3.2.2022

这符合我的实践。最近恢复长跑,发现和爬山走路相比有种说不出的愉快轻松感,而且操作上比游泳省时间。//@GeorgeYu_Winona:放弃跑选择走那一刻才是衰老的开始,就算是走路,步行的速度也是和寿命呈正相关的。走路永远不可能等于跑步,无论是生理还是神经,都不可能是

多数人跑步的运动量根本还没有到可以伤膝盖的程度。但久坐伏案工作肯定是伤腰,伤背,伤脖子,伤眼睛的。还没开始运动就担心伤膝盖,潜意识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
3.3.2022

实际上很简单,颈椎这些毛病都是久坐,坐出来的。跑步等于给身体一个完全彻底放松休息上身的机会,休息足够长时间,问题自然没了。这方面游泳还不如跑步,因为游泳对脖子和肩膀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所有在”彻底休息”之外的颈椎治疗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坚忍耐烦2021:累计跑步三千公里了 颈椎病没了.

再有说”跑步/太极 伤膝”,”断食得胆结石/胃病”的 SB 喷子一律拉黑,烦死了。

就是这类简单化的概念以讹传讹,阻碍普通人对于复杂真相的探索。 ​​​

一个例子,我意识到很多医学期刊的观察性研究的论文,是基于高龄大胖子,或病体缠身,或饮食睡眠锻炼习惯和我差别很大的人的数据。盲目引用这些论文结论,不和自己具体情况比较,和白痴无异。很多话题因为参与门槛低,存在大量信息垃圾//@阿忠的梦呓:运动、食物和政治一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发言权

所以各行各业存在大量不可救药的错误的”语言钢印”,阻止人们本可用极低代价极大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机会。//@里昂Kyle:粗暴简单的口号一直利于传播,不仅不会改善,反而会越来越流行。这是语言的“钢印”

类似的语言钢印还有 “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骑车伤鸡鸡”,等等。语言钢印的特点是大家觉得都有资格发言,因此只能按智商的最大公约数传播。

999 和 100 的最大公约数为 1,所以复杂真相最后只能按照 1 来传播。 //@Crypto大可:按智商的最大公约数传播怎么理解呢

还有”吃什么补什么”,这在食物匮乏常年饥荒的时代有效。但现代对于多数胖子,或接近糖尿病的人而言,基本是痴人说梦,因为体内胰岛素抵抗很高,细胞线粒体无法有效吸收能量,越吃越糟糕。

为健康而锻炼,和为竞赛而锻炼的人,区别极大。比如后者为了提高竞赛成绩,常常要吃大量碳水化合物 (肝糖 glycogen 单位时间产生 ATP 的效率是燃烧脂肪的五倍)。所以很多运动员,一旦退役而不改变饮食习惯,很快就变得巨肥。

这也是一个悖论。怀孕妇女,胖子,糖尿病患者容易得胆结石,断食会增加这些人胆结石的概率,而恰恰是胖子更需要断食来减肥。跑步对超重的人确实有膝盖受损的风险,但胖子恰恰就是要跑起来和断食才能减肥和提高身体素质。解决这个悖论的唯一方法是循序渐进,而不是因咽废食

好多都是,理解并实践”循序渐进”的人会轻松反复碾压想一步到位的人 //@trr猪头起飞:解决悖论的方法是循序渐进 好多事情都是

人的身心健康随着运动量减小是每况愈下的。保持日常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最好的长寿药 .
===
3.4.2022

关于体重,前一段时间断食 bmi 降到了 22,有朋友说看上去太瘦,后来一想,还是瘦点好,对心脏负担小。而且这样坐的时候给屁股减少几公斤压力,跑和站的时候给腿少几公斤负担,不是坏事。

过去二十年身体锻炼过于偏向于游泳,走路和太极,而缺乏跑步,是一个失误。跑步对于上肢各种肩酸背痛不舒服的各种效果,比游泳太极和走路都要来得更立竿见影,是一种不太一样的极为舒适的,舒适通透了的感觉。而且跑步促使大脑的 bdnf 的分泌,直接促进神经元的增生。

普通健康人循序渐进,达到一次跑 20-30 分钟,不追求速度,不去和别人比什么马拉松,每周跑四五次,是没有问题的。美国各个社区大学,高中,一般都有标准的橡胶跑道。有科学家研究了一下,即使非橡胶跑道,水泥地,对脚的冲击也不会太多,因为脚会自己主动适应路况。

第二个感触是以前的日常运动量还是偏小。如果把走路或太极/站桩的单位时间的运动量等价于跑步的一半的话,大概至少要到一天等价于跑 70-80分钟运动量才能把身体状况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

有人喜欢搞竞技性或者有肢体冲突的运动,比如打网球篮球之类的,这样节奏无法自己控制,更容易受伤,暂不考虑。

小的时候也长跑,但最多跑两千米,浅尝辄止,因为跑步过程还是很累,抱着竞技心态而不是游戏心态,所以并不真正投入,没有人指导我超过三千米之后的对身心的好处。但很明显跑完三千多米

后,至少两个小时内大脑极为清醒舒适。//@诸韬Andrey:跑步会越跑越爽[开学季]我过了3公里就会这样,越跑越high

游泳和跑步各有千秋和适用范围,但如果说 “游泳是最好的运动” 确实过于简单化了。//@realliulei:也许是因为被“游泳是最好的运动”,“跑步伤膝盖”之类的观念洗脑过,所以,我也一直在把游泳和椭圆机作为唯二的锻炼方式[泪]

人体是个复杂系统,一定强度的全面运动是维持系统长期活力的重要基石。光想靠几颗药丸经消化道释放到血液里,就解决所有问题,是一厢情愿。

确实,这是和走路的根本区别,因此会有别的运动无法达到的效果。//@猪猪任小明:跑步会在某一刻有两腿都离地的状态,这对核心的要求是其他运动都不具备的

记一下。 //@格小巫Grace:有氧把心肺提升起来以后,再侧重一下无氧,肌肉能迅速建立;之后再回到有氧,会觉得非常轻盈。就这样循环叠加,身体素质和体能都螺旋上升。

觉得李雪飞说的有一定道理,以前我跑步过度关注速度和距离,功利性太强,反而无法体验长时间跑步对于内脏和大脑的全面的好处。//@席琳201907:知乎上的答主李雪飞howhowfire有一篇回答:怎样坚持跑步,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秘诀就是:慢,慢,慢。很多人跑步总想着冲,可是长时间慢慢的跑更能达到高峰时刻

把好端端的养生慢跑变成竞技而戕害身体,就和把好端端的指数增长的躺平长期投资变成每天辛苦看盘的日内交易。//@初夏芳7:慢,开始8分钟一公里是可以的,跑舒服了最快也就6分钟一公里,越快腿脚着力越大越废关节,慢跑慢跑慢跑很养生,锻炼身体是养生不是竞技。

慢,并不意味着少。巴菲特 16-18年花了三百六十亿美元买了苹果股票,也没做什么别的,现在市场价值接近一千五百亿美元。//@胸外董叔:慢即是快!少做比不做好!

可能过快的跑步,意味着给身体系统某些部件过大的压力,但内在脏器的呼吸和能量供给没有协调起来,所以无法长久。慢,可以看成是一种全系统的节奏的协调一致,可以长久,可以同步的把系统效率提高到很高的水平 //@打算吃素:感觉非常慢的跑步,可能也是属于冥想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动态站桩

翻到一本小书,”slow running, running for Fun, without going too far, too fast, too soon”, 作者 Chris Bore. 有哲学深度。感觉大众文化里是以一种做题家的竞赛心态来看待跑步,这样反而跑不远,坚持不久,且容易受伤。就像很多人炒股票亏钱,但躺平持有 sp 指数基金年均回报 7-9%毫无压力。
===
3.5.2022

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大脑里的多巴胺受体还能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交友,游戏,美景等等还能保持健康的兴趣。

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衰老的后果是大脑对很多事情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慢慢滑入一个忧郁症的死亡螺旋。有书说大概每十年就减少 13%的多巴胺受体。 (The joy of movement, by Kelly McGonigal, 第 53页)。而这又会导致其生活习惯更加不健康,加速其整个系统的衰老和最终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试图说服中老年人,或者改造中老年人的思想,是个极为赔本的买卖。因为你是在和他日益衰老而迟钝的大脑奖励系统在做斗争。有时间去说服一个中老年人,足够影响一百个青年人了。

每况愈下的死亡螺旋积累出来的忧郁症,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而只能靠长期坚持的每况愈上的身体锻炼.

睡眠不好,饮食无节制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缺乏运动最终都指向大脑多个维度的衰老,记忆力的缺失,和最终的痴呆。//@两只老虎跑得最慢:老糊涂不是没道理说的

最近几年有些论文号称长跑带来的舒适感,主要来自于”内源性大麻素” ( endocannabinoids), 长时间慢跑可以让它在体内的浓度增加三倍以上。但走路或者剧烈的无氧运动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可以感受到抽大麻的快乐,但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犇-思索罗:加大运动强度和消耗,除了多巴胺,还有内啡肽,痛并快乐

长跑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最大摄氧量 (vo2max ), 心肺功能极强,这样平时做任何事情都会感觉更轻松随意。游泳也有同样效果,但不能慢慢的蛙泳(那等价于走路),而必须有一定强度的自由泳。但因为场地限制,游泳不如长跑方便。
===
3.6.2022

不把健康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而只想用某颗灵丹妙药迅速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是懒汉的愚蠢思维。这个问题大家都或多或少会有。

比如说有人抱怨睡不好觉,继续深挖可能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或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不愿锻炼身体; 再继续深挖是因为从事夕阳产业,在食物链下端干着很容易被替代的脏活累活; 再继续深挖是因为所处环境信息封闭,周围的狐朋狗友都是类似的信息封闭,终日怨天尤人的性格,然后大家在回音壁里同病相怜。

对于系统性问题,没有迅速的解法,只能一步步主动而循序渐进的在各个维度慢慢寻求突破.

健康越差,心情就越差,就越容易把整个世界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就越容易和其它情况相似的人聚合发泄情绪,然后健康继续恶化,在这个坑里永远也出不来.
===
Kelly McGonigal 写的另外一本书 “The upside of stress” 很有深度,阐述了各种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对于健康产生的复杂矛盾的影响。很多时候,若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看待和应对压力,反而可以给生活赋予意义,对健康产生益处。有些人遇到打击越挫越勇,但也有些人一点小事就感到很烦,变得更消极,也就死得更快.

波士顿有个机构从 1961-1970年开始追踪调查了当地 1300名老兵的生活。这些人在调查中会回答自己遇到的两类不同生活压力。一种是诸如离婚或者严重车祸的重大事件,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自己觉得的很烦的事 (比如抱怨配偶,抱怨工作,抱怨天气,食物,教会等等)。

关于烦心事的回答,对于同一个人而言,一般来说在很长时间的追踪后,都是比较一致的,而并不经常变化。因为对于日常各种事情”感到烦心”,更多是反应出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事情本身。

2014年有人推出对这些老兵的研究总结报告,发现 1989-2005年间,每天报告自己烦心事最多的人,到了 2010年,比报告烦心事最少的人死亡率要高三倍。

我的结论: 第一时间拉黑那些非常爱抱怨的人,否则他们也会损害你的健康。

还有个体验,就是人遇到一个棘手的烦心事,直觉就是希望马上解决掉,但这种急性子往往没有任何作用,而且越来越烦躁; 如果能够学会耐心直面困难,分析问题产生的底层本质原因,不断测试/反思总结自己是如何理解,解决问题或绕过问题的,可以慢慢获得微小的乐趣,逐渐把这种历练举一反三,推而广之

应对压力的最好态度,是把它当作一个成长的机会。任何压力和困难的问题,都有可能找到一个微小的切入口,把问题的难度降下来,把以前内心的模糊的非理性恐惧慢慢细化成一个个清晰的,可以逾越的障碍。如果能够成长起来,压力就能变成一个好事和幸福的源泉。

我自己的一个体会,以前到邮局或者超市排队时觉得很烦,后来把这个时间用来趁机站桩几分钟,很快也就心平气和了,甚至偶尔嫌排队时间不够长。

以我的有限经历来看,大部分人遇到问题都只是想迅速治标,很少有人去不断顽强的琢磨去治本。很多治标的方法本质是一种涂脂抹粉的自我欺骗和拖延,而且人在过程中没有任何实质进步,所以每个人最终会获得和其德性匹配的下场 //@战胜自己改变自己:想马上解决问题,就是做题家思路,一定要解决它。

“但如果你用一个广角镜审视自己的生活,减掉所有那些你自觉压力很大的日子,你并不会觉得自己拥有一个理想的生活。实际上,你是在把那些让你成长的经历,那些你最引以为豪的挑战,那些定义你的人际关系,从你的生活中抹去。你也许会让自己避免一些不适,但你剥夺了自己生活的一些意义。”

原来此话出自庄子。”顺人而不失己” 也可以看成是间接路线的一种表述。//@WinnieGM: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
3.7.2022

长跑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最大摄氧量 (vo2max ), 心肺功能极强,这样平时做任何事情都会感觉更轻松随意。游泳也有同样效果,但不能慢慢的蛙泳(那等价于走路),而必须有一定强度的自由泳。但因为场地限制,游泳不如长跑方便。

看到 Peter Attia 的说法,最大摄氧量在头部 2.5%的人群中,其全因死亡率和低于均值者人群相比,减少80% (不清楚具体时间段)。 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太极拳和站桩,在提高最大摄氧量方面,还是不如长跑或游泳见效快.

在压力中能够成长起来的东西,就是一种”耗散结构”,生物进化可以看成是一层层的这种耗散结构的不断演进,那些无法在压力中存活并成长的东西会不断被无情淘汰

对外连接越丰富,寻找突破的切入口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这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马上实现的.
===
3.8.2022

强大的系统性的纠错能力,可以碾压一切表面的暂时的智商上的差距。 ​​​

但这种认知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五年以上,甚至更长,才能看得非常清楚。时间段过短的时候,人们容易被一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奇技淫巧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

每当你看到一个貌似智商很高,一度很成功的个人或者团体,最后结局却很悲惨,并因此大惑不解的时候, 如果仔细深挖底层的结构性原因,都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纠错能力。

是这样。纠错能力必须依赖系统性的纠错结构,而不能迷信局部短期的经验,和这些经验带来的主观偏好 //@菠萝配李子:取得成功后往往带有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会摧毁纠错能力

普通人理解的纠错,只是一种微调参数的纠错。真正最重要的纠错,是整个结构全部要改变的纠错,比如从托勒密的地心说的天文学,纠错变成哥白尼的日心说。如果不能有勇气在结构上推倒重来,对自己革命,那么迟早会被采纳新结构的人群超越和边缘化。

在框架上有先入为主的偏好后,对于改变框架是极为排斥的。唯一的解法是要常常以多种不同框架来观察理解某个现象,这样哪个框架解释力更好,就自然可以纠正。

能以多种解释框架观察事物,会非常清楚看到单一框架的人的错误症结所在,自然对其产生”技止此耳”的轻蔑感,并极大增强自信,去探索更多新的解释框架。

这个比喻精到。而且偷东西一方面有同业竞争,一方面偷得越多对方防御越厉害,回报递减//@用户7582042725:段永平举过例子,偷东西被抓,一个不再偷东西了,一个想着提高偷盗技巧下次好不被抓。
===
3.10.2022

“我们对于自我的感知,依赖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很多方面,我们只有在想其他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我们的自我觉知中包含其他人,所以他们的选择,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 Kelly McGonigal

从这个角度看,关注各种社交媒体上各行各业的最优秀的信息源,还有大量阅读各种优秀的书籍,是建立高质量关系,做出高质量选择,而无需消耗个人自控力的有效方法。

反过来,一定要第一时间远离那些充满戾气,爱抱怨, 错把短视任性当成有个性的 sb

另外就是要学会和”以前幼稚愚蠢的自己”和解。人性会因为自己以前犯过愚蠢的错误,产生负罪感耻辱感,因为想要逃避这种负面感觉,而对过去的错误采取自我麻醉和躲避的鸵鸟态度,这样丧失自控力,无法进步。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程度不一样,关键是要学会与它和解,向前看。

如果你诧异某些人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努力的工作,却还要不断对外展现自己的勤奋,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是,他必须要维持一个庞氏局,用自己的勤奋忽悠置换来的资源来维持这个局。他不能停,一停庞氏局就彻底垮了。 ​​​

所以不合常理的勤奋,有可能是内在极为虚弱的一种折射。

庞氏局之所以很有诱惑力,是因为始作俑者开出了一个没经验的菜人很难拒绝的丰厚条件,但这种格局的结构,本质都是一种抽象上类似 “上来许诺高利息,发了几个月丰厚利息就把本金卷走了” 的把戏。

广义的说,所有人都在想搞有意无意的庞氏局,一旦被裹挟进去很难出来。这个过程中弱者不断被淘汰,资源被强者吸收,这个强者的庞氏局就真的可以不断玩下去,玩很长时间,直到他下次遇到一个(自发涌现的) 比他更强的强者。

当你遇到一个素昧平生的大哥和蔼可亲的对你嘘寒问暖,让你无功受禄时,你很可能将是他做的某个局里面的炮灰。
===
3.11.2022

避开投资大坑,需要正确的框架。我的一个框架是,只要出现有比我现在的投资组合,潜力更大,风险更小的新资产,就会不断以新换旧。

所以你如果在讨论是否可以买某某股票,这实际上不是正确的命题。更好的框架是,在我的认知范围内,现在有没有比某某潜力更大,风险更小 (或者可以风险互补) 的投资? 如果有,这个置换的决定就非常容易了。

如果一直采用这个框架,就会自然的不断把现在的增速减缓潜力变小的资产,置换成增速加大潜力更大的资产, 所以就自然避开那些坑。而且这样也不会纠结原来的买价,不会纠结是否要割肉,不会纠结沉没成本这些事情。

但要实践这个框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引进新的素材,扩大你的选择范围。这样很多决策自然变得容易,也不会为那些庞氏骗局浪费时间了。

很多纠结的本质是选择太少,选择一多,就自然会去选择最好的,就自然不纠结了。

扩大选择范围是治本,纠结是否买卖某个资产只是治标。

只能说见多识广后,对真正好的东西的一些抽象特征会更敏感,但很多事情不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好的东西往往有多重复杂矛盾的特征。完美无缺的东西,则可能是个麦道夫式的骗局。//@亢大:是不是还有另一个角度,就是自己有识别好选择的能力,当好的选择冒出来的时候,自己一眼就能看出来。
===
3.12.2022

人们往往过于自我中心化,缺乏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没有用心給其设计一个”阻力最小的出路”,来降低自己的成本.

所以筹码越多的人,在正面进攻和侧面给出路的组合上应用娴熟,可以高效率瓦解对手,资金周转率高,进而筹码更多,形成良性循环。//@子墨家的九儿:这也需要经验积累,人际生活经验,职场经验等。对人性有一定了解,手上筹码也要多
===
3.13.2022

关于跑步和健康的几点总结:

第一要循序渐进 (减重,慢慢增加跑步时间),不要贪多求快,想一次到位。
第二是关键在于跑的时间,不在乎速度和距离 (可以从开始一次 5-10分钟,到后面慢慢增加到一次 30分钟以上都不会有问题。
第三最好争取室外的跑道,空气好,景色好。室外带帽子,墨镜,下午或者早上太阳不是很厉害的时候跑。最好涂点防晒霜。
第四,迈步的时候不要迈得太大。不追求速度的小碎步也很好,这样对膝盖冲击小,而且有利于坚持很长时间。

尝到甜头 (内生性大麻素开始飘飘欲仙,睡眠加深,等等) 后,会有每天起来都想要跑的渴望,而且大脑极度敏感,因为多巴胺受体的增长,对很多日常的事情的兴趣和愉悦感也会慢慢恢复到二十多岁的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开车到任何地方,都会开始想,这个地方有没有好的道来跑步?

注重身体给自己的微小反馈,如果腿部疲劳,膝盖不舒服,就多休息几天。普通人一周跑四五次应当没啥问题,其它时间可以换点别的运动,如游泳,等等。

循序渐进是王道,循序渐进反而可以坚持很长时间,而且最终可以达到你原来想不到的高度,这就是所谓”慢就是快”。不要去和别人攀比速度,距离等等。参加马拉松,半马之类的竞赛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反效果。

跑步太猛会伤膝盖,游泳太猛也会伤肩膀。但以多数人游泳的水平,和运动量来看,远远不到伤肩膀的程度,所以”游泳伤肩膀”这种话术也就没有流传开来。

有氧锻炼(长时间慢跑)对健康的最大好处在大脑,存在至少三种分子层面的机制刺激一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的蛋白质在大脑生成。包括: 组织蛋白酶 (cathepsin) B, pgc1 信息传导通路,irisin 激素。

哈哈 //@海象心沙:马斯克的心态、伊拉克的能力,普遍是心理模式的惯性偏差。 关于跑步(或者所有运动)心理上踩过的愿望坑,都在这5点里修正了。

豌豆公主只会抱怨,不愿花时间去钻研 //@wang维达:曾经有人坚持和我说跑跳动作都不能做,伤膝盖,跳绳属于自残,我问那么什么运动可以?对方表示游泳瑜伽,于是我叫她去搜一下瑜伽瘫痪,游泳伤肩了,既然是林黛玉体质,跳个绳都伤膝盖,那就别运动吧

门槛低的领域,因为大众智商最大公约数所限,容易流传很多一知半解的谬论。

而且这种谬论因为所谓”语言钢印”的现象,只会强化,很难被破解,导致很多人被这种虚幻的桎梏所限,眼睁睁错过了很多本来可以极低成本极大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

必须引以为戒,不断在各个领域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断摸索突破各种”语言钢印”的桎梏。

锻炼对大脑的好处,本质似乎来自于锻炼导致在肌肉,肠胃道,和肝脏产生的一些分子可以穿越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给大脑带来各种有益的影响。

绝大部分药物的分子无法越过血脑屏障,无法对大脑发挥作用。任何号称可以”补脑”的药,都不宜轻信。即使有作用,其效果一般远不如锻炼身体来得直接和强烈。

血脑屏障的最初发现者是德国生物学家欧立希,就是那个 606的发明者,他也是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睡眠匮乏导致身体出现系统性的低度炎症,释放出来的细胞因子 (cytokine),趋化因子 (chemokine) 等物质会直接损害脑血屏障的内皮细胞,增加脑血屏障的 “细胞旁路径渗透性” ( paracellular permeability) ,伤害其正常运作。然后慢慢直接导致生理性的脑残和痴呆.
===
3.15.2022

很多疾病的症状显现出来,到无法被忽略的时候,本质意味着身体的某个子系统已经因为长期缺乏维护,而彻底彤塌,这时候想要用几粒药丸来迅速治愈,就好比当楼已经塌了,而幻想打几根木桩就能把大楼迅速恢复原型一样可笑。

流行病学和临床测试的研究,很多都是属于”我在这个点打了三根木桩,病人产生了大楼重建的幻觉”的东西,很多年下来一大堆研究者发了各种在哪里打木桩可以产生更好的幻觉的无聊论文。

而实际上老老实实按照图纸,重新一步步把大楼建起来,是很清楚明白的正道,但因为花时间花钱多,见效慢,病人很少真正愿意下功夫配合,所以医生和病人只能在一种非常低水平的状态里面慢慢折腾,直到病人最终慢慢死去。

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肥胖导致打呼噜,老年痴呆等等,本质属于身体复杂系统彤塌的过程中,在各个局部展现的症状而已,只有在”充足运动 – 节制饮食 – 充足睡眠”这个大三角上不断循序渐进,长时间下功夫,才能真正重构复杂系统,顽疾自然消退。而且基本不花钱。

很多新人问老人的问题,本质属于”我看到你花了十年盖了一座楼,可否教我十天就把楼盖好”? 当他们得到否定的答案时,会非常失望,很多会落入那些贩卖”十天可以盖好楼”的解决方案者的怀抱,然后最终获得和自己德性匹配的下场。

这个感触适用于所有领域的抽象上的”疾病”。

那是在别的地方长时间摸索,然后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构建出新的大楼。这和想要不劳而获的伸手党速成的美梦有天壤之别 //@口味总:同时,您也提及过,新技术的出现,会让过去旧的技术花费大量时间的成果,变得一文不值

这个表述有意思 //@海象心沙:知识迁移和迭代转化的基底依然是单位时间内的矢量,而不是符合自己想象中的标量。

专业 //@茶馓配豆脑: 睡眠和麻醉期间肾上腺素会作用于大脑的胶质淋巴系统促进例如可溶性aβ蛋白的清除和脂质代谢,所以不睡会导致此类物质沉积,而胶质淋巴系统的ISF-CSF交换场所就是在VBS,也叫血管旁周围间隙,是此类代谢性脑部炎症起始的地方,其代谢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脑实质此类物质的沉积。

人性都是当”三根木桩”勉强撑住时,马上故态复萌,沾沾自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再次彤塌时又开始哭爹喊娘,但那时三十根木桩也撑不住了。//@laolaonew:三根木桩应急撑住的时候,抓紧修复梁柱方可避免坍塌。

===
3.16.2022

当不同人谈论”跑步”这个词的时候,他们可能讨论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一种跑步,慢跑,步子不大,跑的时候还可以说话,心率大概在最大心率的 60-70%之间 (最大心率可以简单化的表达为 220-年龄),有人称其为”(心率)第二区的运动” (zone 2 exercise).

比如说,如果是一个四十岁的人,最大心率 180,那么如果保持运动强度在心跳 108-126 之间 (常年运动身体素质好的人可以更高一些),这种运动可以养生,主要一个机制,是提高细胞线粒体的能量转换效率。

这种运动,和上气不接下气的竭尽全力 (心跳接近最大心率) 的快跑,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可以坚持很久,少有运动伤害,运动结束后可以很明显感到大脑的清爽。

传统太极拳和站桩练习时,心率增加的不多,达不到 zone 2 的效果。除非能够主动站位更低,动作要求对自己更严格一些,但操作难度更大。

散打,对抗性激烈的球类运动,心率会超过 zone 2, 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各种运动伤害,所谓过犹不及。

如果把心跳 (严格说是心跳相比于最大心跳的比值) 比做光谱上不同电磁波的波长的话,那么 zone 2 的运动也许可以看成是可见光部分的光谱,极限运动可以看成是 x 射线,gamma 射线; 广播体操,走路相当于红外线。网球篮球等相当于紫外线。伏案工作类似微波。躺平类似于无线电。

适度运动导致线粒体的高效,增加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参见瑞士洛桑大学 Johannes Burtscher 去年的论文,”central role of mitochondrial fitness on antiviral defense: an advocacy for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covid 19 pandemic”. 同理,糖尿病患者和大胖子容易被 covid 感染,症状更严重
===
3.17.2022

与知识体系和自己差别太大的人沟通,最大的问题是,每讲一句话,后面可能要再解释四五个概念,而对方会随意在每个细节上抬杠,耗费你更多精力去解释,这样沟通成本指数级上升,纯属浪费时间。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应当马上终止沟通。

因为这种场景经历多次后,也意识到以前自己知识体系较浅的时候,却愚蠢而自信的想和知识远比自己丰富的人平等沟通,是何等无知可笑。

这是一个关键。叙事框架的差异无法通过沟通来弥补,只能等待残酷现实的最终裁决,有时会等很长时间。//@手机用户wqer:争论会把你拉向了对方的叙事框架

还有个直观例子,叙事框架不同,好比用一个蹩脚的电视遥控器,无法做到”所见即所得”,输一个字母都要好几秒,很多功能的实现非常别扭,摸索大半天而不得要领。最后结果往往是买了个大电视,因遥控界面不好用而抛弃,还是在电脑上看 YouTube, netflix 方便多了。大多数人际沟通也因这种别扭而中断。

===
3.18.2022

先有框架后有碎片,容易上手,开始会看上去遥遥领先,但后面就僵化而无法增长。

先有碎片而后不断构建框架,不断根据新的碎片修正甚至打破旧的框架/并构建新的框架,开始比较慢,但最终会后来居上。

框架固化后的最大坏处是容易偏执的去”占小便宜吃大亏”,因为这已经成为他的不假思索的本能。有哲人说,”擅长在小事上斗心眼占小便宜的人,对大事处理总是失去比例感,有大便宜占的时候不知道占,有大亏要吃的时候,往往为一点小便宜而疯狂去咬钩,拦都拦不住。” 引以为戒!

投靠某个组织机构,追求某个职称头衔,也属于先有框架后有碎片。一旦你思想和身体上和这个机构绑定了,你就不由自主僵化了。做很多事情都是上面人先拍脑袋决策,不管自己的资源是否适合做这件事,也不管实际反馈如何。然后很快就卡住了,就开始有意无意的骗自己,骗老板,骗外面的人,大家都成了表演家.

认知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丧失正确的比例感。

这样常常错误的高估或者低估某个风险,造成资源错配的巨大浪费。为根本不该担心的事情提心吊胆,而把应该高度重视的事情当儿戏。

比如某某医学研究论文说某某食物有好处,或者坏处。仔细看研究报告,发现调查样本不到一百个,或者调查对象很多都是 bmi 接近 30,又抽烟又不运动的大胖子,对于较健康的人影响甚微。或者这个坏处只是把风险从 4%增加到 5% (但论文标题是风险增加了 20%)。再比如医学建议 50岁以上每隔十年做一次肠镜检查,但这种麻烦的检查大概只能从一千人里面多查出一个肠癌早期患者。

再比如新闻报道某地有很多犯罪,但如果仔细看可能犯罪率比前几年在下降,并没有那么可怕。或者某些犯罪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某些特定的区域,你如果靠近这个区域就需要警惕,否则并没有关系.

比如民国时很多军阀名气很大,但其实每天都极为焦虑如何保住地盘弄更多钱,一次失败,就可能一蹶不振甚至身首异处。徐树铮曾任陆军总次长,1919年底出兵控制外蒙,威名远扬,但一年后就被一白俄军阀赶跑,自己也因段祺瑞下台而被通缉,最后1925年沦落到在廊坊火车站被冯玉祥手下截获枪毙的境地。

黎元洪贵为民国总统,名气很大。但十几年前还是个极为窘迫的下级军官。甲午海战时所在的广甲号逃到旅顺,被日本人炮火击沉,自己跳海被冲到岸上,并因为战败做了半年牢。

军阀名气虽大,但一次战役损失人数超过 20%的比例,战斗力完全丧失,士兵全部开小差逃跑,地盘没有了,钱也没有了,就彻底完了。这和一些拿股权质押贷款,后来因为股价大跌而被迫平仓清零,还欠一屁股债的企业家,本质上是类似的。//@艾晓霜:一次都不能输,这件事很要命。

再如硅谷九十年代末 dot.com 时涌现的各种名气很大的成功企业家,二十多年后再看,大多泯然众人矣,没能复制倍增原来的成功,其财富也被新一波技术范式中涌现出来的成功者超越若干倍。这些人除了主观努力外,主要还是靠的时运,并没有三头六臂的神功。一旦自己行业和时代脱节后,也就是一个普通人。

很多人在亲眼见到某个明星名人后,都会反应这个名人的身材要比想象中的小,因为明星的名气会导致大脑想象,产生不恰当的比例感。很多欧洲所谓前皇室,退位以后和人接触产生的感觉往往是 “枯燥的普通人”。

===
3.21.2022

路径依赖的人基本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体习惯。

避免路径依赖的唯一方法,就是始终让自己保持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同步探索,定期调整。 ​​​

路径依赖的问题是,虽然有别的好得多的路径存在,但走别的路径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和前期投入,这是一个较大的壁垒,所以即使心里想要走别的路径,稍微松懈,就会被身体习惯拉回自己的老路了。多个方向探索,布局各种准备工作,才能有效降低采纳其它路径的壁垒。

因此对于不愿主动多个方向布局的人,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象其路径依赖的下场,也就不要浪费时间去劝说了.

降低路径依赖本质需要循序渐进。自身体系越丰富,和别的路径建立有益连接的壁垒就越低,就更容易降低路径依赖,然后自身体系进一步丰富。然而人性大多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和这些人接触,听到的都是怨天尤人的屁话。
===
3.23.2022

在增速放缓的行业或公司,一本正经的内卷,给人一种每天都很充实,都在做事的虚假的成就感。

这种虚假的成就感和仪式感,对于缺乏经历的人,还有一种致命的诱惑力。

局部的成就感和仪式感,和真正是否能够长期内捕捉到巨大的利益,很多时候毫无关系。 ​​​

和别人进行对错的争论,如果即不能发财,也不能让自己避开风险,那也是一类典型的竭力需要避免的”内卷式的消耗”。

如果信息能够让你更加准确的理解真相,那就是一种广义的发财。如果信息严重误导你,那就是一种广义的”谋财害命”。 //@-邱子豪: 发散一下:获取信息时,如果是既不能帮助自己发财,也不能让自己避开风险的,也属于内卷式的消耗,让自己沉浸在信息很充分的状态而不自知。

很多时候你如果仔细分析自己的某个棘手的困境,会发现其根源是 “既想要 A, 又想要 B “, 而 A 和 B 本质是互相矛盾冲突的。

而实际操作中,必须要分阶段进行,开始集中精力要拿到 A, 必须彻底放弃在 B 的利益诉求。等稳稳拿到 A 以后,往往你会发现,你还可以得到 C, 而 C >> B, 此时, 对 B 的利益诉求你会觉得不屑一顾,非常可笑了。

而有些蠢货因为自己的认知图景所困,一定坚持同时要拿到 A 和 B, 现在就要,完全脱离现实,最后什么都没拿到,自己也玩完了.

这种困境更本质的原因,可追溯到僵化的思维框架,误以为 A 和 B 天经地义必须兼得,否则天要塌下来。直到最后被逼得必须选择,要彻底放弃 B 的时候,倒吸一口凉气,但咬咬牙过了这个关后,发现天没有塌下来,路反而慢慢越走越宽,过几年后感叹,靠! 要是早知道原来世界如此运作,早就该果断取舍了!

===
3.26.2022

底层逻辑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鸡蛋无法撞击石头,好汉难敌四手,高复杂度系统可碾压低复杂度的系统”之类的常识,并最终会彻底摧毁想靠坑蒙拐骗来挑战常识的狂徒 //@amix168: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底层逻辑可以认为是一个低秩结构,类似统计领域pca主成分析算法中的主成分,或者线性代数里面的特征向量
===
3.27.2022

(五百年前的来自意大利的)圭恰迪尼老师还说:

“我常常注意到,在战争期间,人们总是因为觉得太晚了,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但是,过段时间回头看,那时就是应该采取断然行动的时机。很多事情发展的比我们预期的要慢很多。 ”

这个经验在很多重大投资决策上同样适用。好的投资不要嫌买的太晚,坏的投资也不要嫌卖的太晚。 ​​​

“占星术士,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幸运。他们即使撒了一百个慌,只要有一句话是真的,就可以获得很多赞誉,以至于他们的谎言也会被相信。”

“如果你做一件事,会给一个人带来好处,但给另外一个人带来对等的坏处时,要小心。被你慢待的人不会忘记,而且另外一个人得到的好处越多,他就会更加怨恨。而获得好处的人,要么以后忘记了,要么会觉得自己拿到的好处没有实际那么多。

“当有人说他是因为热爱平静的生活,而自愿放弃权力和地位时,不要相信。他们下台的实际原因,基本上总是因为自己的无力或者被外界所迫。”

“不要对宗教,或者其它看上去神圣的体系开战,因为这个东西在很多傻瓜的大脑中有着巨大的力量。”

“比别人更有权威非常重要。权威,如果正确运用的话,可以造成他人对你的敬畏,远超你的实际资源所能匹配的程度。” (翻译一下: 不容置疑的虚张声势回报很大。但反过来,一旦被捅破,权威丧失,彤塌也很迅速)

2021年12月微博发言摘要

12/1/2021

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未来本质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如果未来发生变化,你也必须改变。你改变的速度,必须和未来的变化一样快。所以,对未来的感知和预测,比其它东西都更重要。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有任何人可以做得比你更好,成本低很多,那么你就应当迅速放弃现在做的事 (不管暂时有多痛苦),而去寻找价值链上你更能占据优势的位置。

没有绝对优势,总可以挑选有绝对优势的资产吧? 所有宏观上的绝对优势,都是大量微观上的绝对优势组合积累出来的。没有谁天生三头六臂。//@Philo丨Sophy:大部分人应该什么事都没有绝对优势吧?
————-
12/2/2021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 的本质是因为貌似周边的人都在发财,而你没跟上,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本能的疼痛和恐惧感。

人性本质是宁愿舒适的热热闹闹的和一大群人一起下地狱,也不愿孤独而痛苦的走阳关大道。 不深刻理解底层逻辑之前,FOMO 长期看是大概率要亏钱的,而且会耗费宝贵的注意力,大把时间来来回回做无用功.

“解决当下某个具体问题”的创新,相对而言吃力而不够讨好,因为问题的框架本身已经固化了,已经有若干竞争者和(还不够好的)替代方案,所以限死了可能获得利益的上限。

创造或参与一个全新的还不被理解的体系的构建,会随着体系本身的迅速增长发展,和各种新机会指数型的涌现,一起指数型增长。因为整个体系的大的框架在迅速膨胀,所以发展的空间非常自由,可能仅仅是因为比别人多走几步,尽管姿势歪歪扭扭踉踉跄跄,仍然可能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

前者是”做题家”,后者是”出题家”。

成为”出题家”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自己拥有事实上的 API 定义权的体系,有足够多玩家愿意参与你的生态,服务你的 API 来分一杯羹。出题家的地位往往来自于对某些稀缺资源和关键节点的控制,有时这些控制力不是刻意计划,而是做着做着就突然发现自己有这种力量。而这和具体专业能力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

“做题家”相当于别人把框架和 API 定义好了,他和无数竞争者一起比赛谁能更高效的完成底层和后台的实现,但选择这条道路后,也就意味着他始终处于一个有无数潜在替代者的弱势地位,但你要说他弱势他还不服气,他会说,我做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力和学历呢,我能脱颖而出,我是强者.

优秀做题家一般对”出题家” 会有本能的厌恶,一是因为少数冒头的”出题家” 会以看似极小的代价获得巨大的利益,二是为自己长期积累的做题技能在新的体系里一点都用不上而感到极为愤怒.
make sure you can capture the value when important things happen //@one_doIIar:真正的工作就是make sure important things happen,做题家不是这种工作。

“做题家”的特点是模式成熟,短期风险有限,但长期回报有天花板甚至会变负。”出题家”的特点是起步期间破产或饿死的风险大,但如果能突破某个临界点,长期回报指数增长无上限。从做题到出题的跨越,需要不断低成本试错,增加自己的网络和体系复杂度,寻找可以产生正反馈循环的切入点。
——————-
12/6/2021

蛮族,野蛮人 (Barbarian) 这个最初来自古希腊的概念被严重误解。它并不特指某一个族群,也和礼仪教养完全无关,而是说多个组织部落互相竞争,淘汰,最后自发涌现出来的胜利者,要进攻毁灭自诩为“文明人”的观察者. 然后旧的成功的“蛮族”变成新的“文明人”, 直到他们内部腐化,效率变低,被新的外部涌现的“蛮族”所淘汰和吞并。古罗马灭了希腊,日耳曼蛮族灭了西罗马,奥斯曼蛮族灭了东罗马,把对手称作“野蛮人”是失败者惯用的话术。

衡量“野蛮”, “文明” 的标准不在于外表的礼仪气质,而本质在于组织的能量和信息效率之高低。效率的演变常常不具有连续性,某个组织的效率因为其僵硬的架构所限而无法继续增长,就容易被外面自发涌现的新的灵活而高效的组织所淘汰和消灭。

这个机制在抽象上和摩尔定律的演变是一样的。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所在的产业已经落后遇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要忍住果断放弃的短期痛苦,而迅速参与新的自发涌现的效率更高的“野蛮人”的事业中.

“蛮族”是否能够成功,和外表是否张牙舞爪孔武有力,没有太多关系。脸书早期的工程师们,每天就干四五个小时活,照样碾压天天熬夜的传统媒体人; 英国人有了马克沁机枪,几百人照样轻松击退了五千非洲武士的凌晨突袭。

蛮族往往涌现于帝国边缘,新技术革命往往来自产业以外的不同结构和方向的创新。因为在外围,不存在内部的各种瓶颈和约束,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正反馈循环,而迅速指数增长。

蛮族之所以整体效率更高,是因为在开阔的欧亚大草原上,人口流动性高,很少有单点的瓶颈限制,因此组合性 (composability) 极高。组合性过程可能极其血腥,比如蒙古人会把失败部落的男人全部杀光,只留下身高低于车轮的小孩,壮大自己的力量。埃及的 mamluk 和奥斯曼的 janissary 也有些类似.

除了人口的组合性之外,成功的蛮族往往在技术的组合性上有重大突破。加农炮在十三世纪的出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蒙古人把中国,波斯和欧洲的多种技术组合在一起的产物。
加农炮可以看成是中国的火药,阿拉伯世界的火油 (火焰喷射技术), 和欧洲的铸钟技术 (bell casting) 的组合。

蛮族的特点是,因为生长在一个开放而缺乏保护的环境里,所以淘汰极为残酷,凡是能长期生存下来的,都是战斗力和生存能力极为顽强高效的组织。而”文明人”的内部,因为长期缺乏外界的直接威胁和冲击,会慢慢变得低效和涣散,而很长时间无需为此后果买单。一旦外面保护层被击穿,则一触即溃.

大厂的光环开始会迷惑一些没见过世面的蛮族,但接触时间长了,有些蛮族发现”原来你也就那么回事吗”,然后… /@美人她爹:推论:大厂经理活不过创业第一集
———————
12/7/2021

人们对去中心化系统的最大误解是:

把它当成一个连贯的,不可分割的,一成不变的整体; 然后因为看到了局部的某些严重的缺点和问题,就断定整体也一直会很糟糕。

等到他们意识到这种认知偏差带来的重大损失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 ​​​

这个总结精到。而且这类错误极为顽固,顽固者扎堆后会强化这种错误认知。//@MurongBack:用固有思维去“见微知著”往往成为“以偏概全”。

————–

整理一些资料的时候,意识到以前在各种场合曾经认识的一些很活跃的媒体人或者生意人突然就彻底消失了,差点把他们忘了,而且这个比例不在少数。

有的是上个月生意似乎还很火,然后过几个月发现店已经关门了,电话也打不通了。

有的是曾经某段时间在媒体上很高调,话很多,公开场合很爱和人争论,然后突然就彻底没有任何踪影了。

联想到做投资,情愿相信一个有长期的公开运营记录 (至少三年以上,多多益善)的伤痕累累的公司或者创业者,也不要被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外表包装非常炫目,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所迷惑。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假的,虚弱的,拆东墙补西墙的东西都撑不了很长时间.

换个角度,任何存在时间跨越若干次经济周期的品牌/商家/公司等等,大概率拥有一些顽强的反脆弱特质,要予以尊重。
————–
12/8/2021

DAO 要能成功,本质需要能够把各种工具打磨,界面简单化,把后台各种复杂的结构藏起来。用户只关心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最终当基础设施足够强大,可以轻松支持成千上万的成员后,才能体现出规模和效率优势,加大普及率。现在还是早期摸索阶段.

还需要 “高度自动化”,如果有需要太多人工干预的操作,还是无法 scale //@API3预言机:如果把DAO的核心浓缩成为一句话,“去中心化的管钱”
—————-
底子薄,资源少,缺乏积累的一方,一般都喜欢投机,搞突袭,偶尔得手后会进一步刺激这种投机出奇的欲望。比如日本在日俄战争时偷袭旅顺口,和三十多年后偷袭珍珠港。底子越厚,积累越久,则更有能力克制和本分,纯粹靠实力慢慢碾压。

一般爱喊 all in 的明显就是”底子薄” 带来的风险偏好 .
————–
Decision traps, The 10 barriers to brilliant decision making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 by J. Edward Russo and Paul Schoemaker 写得不错。三十多年前出的书,但有些内容现在看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 ​​​
—————-
12/11/2021

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幸存者偏差,因为用来训练大脑的外在数据,大部分都是和幸存者和胜利者有关的。 如果说人类历史上各种斗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比例是一比一百,那么你学习研究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也必须按照这种比例分配,才能建立更接近现实的思维模型。 但这几乎不可能。

这也意味着幸存者偏差永远是顽固的,每个拿破仑身材的人都幻想自己会有姚明穆铁柱的身高,每个投机者都拿索罗斯西蒙斯的特例来抬杠。

如何有什么工具可以做多幸存者偏差来谋利,一定要好好利用.

大部分失败者一般来不及写,就已经被灭掉了,或者其失败经历被胜利者彻底歪曲。所以最宝贵的那点经验教训往往就这么凐灭了,后人不可避免的会跌入类似陷阱。 //@东耳马:有道理[赞]所以要看看失败者写的历史经历。

卡尔荣格老师曾说: “如果你面前的道路非常清晰,你恐怕是在属于别人的路上。” ​​​
清晰的道路上一般已经有固化的秩序和垄断者了,你被忽悠走这条路只能喝点汤,只能待在食物链下端 //@海波的随想:似懂非懂,可否展开说说?
—————–
12/13/2021

人际交往的和谐,本质要基于等价交换。

很多烦恼,来自于交往双方,对于价值的不同评估,都觉得自己付出很多,而没有得到对等回报。

比如说情绪价值,和金钱价值混为一谈,因为和某某人在一起常常近距离的玩乐厮混,就觉得可以免费索取对方的专业服务或者别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就恼羞成怒。

避免这种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外界交往时,避免单方面输出价值太多,不管是金钱还是情绪,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 否则总有一方会觉得自己亏了,而心生怨念。

耐不住寂寞去和价值观不匹配的人厮混,就会在情绪价值上欠账,而最终产生更多烦恼。就像在牛市时手痒跟风垃圾股,最终必被反噬而造成更大损失.

所以大部分人际关系,最终因为各种差异的扩大,而渐行渐远。应视其为常态,不必浪费能量维护根本无法维护的关系。//@闲云野鹤云900:很多人会看重自己的付出,看轻别人的付出。这导致了哪怕双方是等价交换,双方也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
12/15/2021

长期来说,一周看一次行业消息,投资回报会比一天一次好。一个月看一次,又比一周看一次更好。很多消息纯属零成本炮制的 spam, 就像一些垃圾公链上机器人生成的大量无效交易一样。

但很多人因为朋友圈的压力造成的习惯,每个小时都想搜寻新的有价值信息,否则坐立不安,就在客观上自然成了这种垃圾信息的受害者。

因为回报不好,就越饥渴的寻求新的信息,就更可能被垃圾信息困扰,就回报更不好,而且人搞得很累.

回复@弗兰克扬FLKY:是这样。//@弗兰克扬FLKY:以周或者月为周期关注某一类信息,一些虚假信息或虚张声势的新闻,已经经过了足够的“反转”和沉淀了

“我执”的反面,可以看成是顺应时代潮流,克服心魔,不断跟上新的指数增长的 paradigm shift,然后发现一点也不累 //@Xiao大煦:看过一些修行人的分享:大概是讲“我执”。执著于哪个相,与那个相的结果,通常也是求而不得。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通常是用心不用力的。
————-
12/18/2021

技术有的时候可以改变和重塑权力架构,但很多时候一根毛也动不了,这时候唯技术论就很可笑了。理解权力架构的变迁,才能理解价值和利润的变迁。但光看权力架构表层的泡沫,不理解其底层支持力量的实质,也会判断错误。

让读书产生好处的最简单办法是,一旦有灵感和想法之后,马上写出来,公开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即使不成熟也没关系。写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度思考的一个步骤,外人的有价值评论可帮你不断推敲,或给你带来新的线索,积累多了自然会出深刻的洞见。一个人孤立封闭的傻读写笔记,很难迅速提高思考深度。

和外人面对面交谈,可以看成是搜集信息的一个手段,但无法产生高质量的思考,面对面交谈时的各种情绪和气氛的因素可能干扰自己的认知,对决策质量产生负面效果.

是的,n 对 n 的面谈,思考和判断的质量很容易被集体情绪扭曲,人越多,这种扭曲越容易被夸大。一对一稍微好一些。//@书朋说:面对面通常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而且常常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很多情绪性的东西就产生了。

有价值的深度思考,可以看成是由 N 个原来没有关系的组件发生连接,然后这种连接极大提高了解决某个问题的效率。读书就是不断搜集各种新概念的组件,然后通过社交媒体把自己的碎片思维扔出去,获得评论和新的线索,数量上去了,开放网络的效率自然碾压任何封闭的一个小区间。

过去几年很多想法,都是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发现,而且彻底内化。不能提前预测,也无法逼出来,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才行//@Phoenix0415:One of the most surprising ingredients in having new ideas is writing ability. There’s a class of new ideas that are best discovered by writing essays
——————
12/19/2021

世界本质是个充满各种黑色幽默的假面舞会:

普通人容易被忽悠上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看到局部,没看过全过程”, 就是只看到某公司早期造势作局的热闹,没看到它悄悄破产关门的凄凉。只看到某伪富豪四处招摇拍胸脯吹牛的风光,没看到他被追债而后锒铛入狱的狼狈。没看过全过程,容易一厢情愿对未来幻想,对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完全缺乏理解力和抵抗力。

一般极少数成功的故事容易被传播,而且传播过程中会把各种边界条件和风险完全忽略,越传越神越玄乎。大部分破产失败跳楼的遭遇,传播速度衰减很快,最后被大家忽略。这种格局造成了大众媒介传播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功者偏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成功,都想迅速模仿传说中的神话,到达想象中的彼岸。

每个人都不情愿把自己的“家丑” (看似低级的错误,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教训) 外扬,只把光鲜的一面对外展示,在“假面舞会式”的传媒世界里,95%以上的挫折,代价,欺骗,背叛和教训都被深藏起来,1%的成功被放大若干倍,然后广为传播。如果你的信息渠道没有仔细认真筛选,这种比例感严重失调的认知图景就挥之不去.

读各种各样的世界历史,是掌握全局观的一个重要的成本最低的手段。否则避免 wishful thinking 不免成为空话。//@RB明超可牛了:Wishful think 是我们要避免的

最有意思的是,读史时常发现张三指责李四的回忆录把最关键人物和最关键场景给隐去只字未提,然后李四也跳出来在别的地方对张三予以类似的指控,然后意识到,原来大多数人都被这”假面舞会”的幻象误导得非常离谱,是一种常态 //@Marco-the-Cat:嗯,而且还要尽可能遍历不同讲述人对同一段历史的口径

在大家蜂蛹模仿想象中的成功者时,某一个资源成为新的瓶颈和稀缺品,为了此稀缺品前赴后继付出高昂的代价,最后资源耗尽纷纷倒下。真正的成功者,始终布局在稀缺资源,而不是”为了模仿想象的成功”而追逐稀缺资源 //@凤凰花开午后阳光: 然后除了向成功者学习,更要向失败汲取智慧,再然后就向死求生
——————-
12/21/2021

很久以前一个同学曾经问我 anxious 和 eager 的区别,虽然字面上翻译都是 “着急”,我逗他玩,就这么解释:
“我看到你的时候非常 eager 的想揍你一顿,而你却非常 anxious 的怕被我揍”。[挤眼]

再回顾一下,凡是以 anxious 的心态做事,人极不爽,疲于奔命,捉襟见肘,缺乏后劲,也很难真正做好。凡是以 eager 的心态做事,虽然累,但乐在其中,最后达到的高度往往超越自己想象。”

蠢蠢欲动的人试错的频率和复杂度会非常高,因此有统计上有更大概率实现突破。//@需要6个硬币:一个是蠢蠢欲动一个是惴惴不安

anxious 本质是一个被动防御的心态,但一百个弱点里面即使你防了九十九个,如果有一个没防住,心理还是紧张焦虑。eager 是一种主动进攻的心态,一百条路里面即使 99条路都被堵住,只要有一条通了,就成了,因此心理上非常放松愉快。这种巨大的不对称性导致维护成本和心态的天壤之别。

开放和密集的系统里容易 eager, 封闭和人口稀疏的场所里容易 anxious
—————-
2021年岁末发现了 alain de botton 的作品,把人性很多阴暗,矛盾和羞于启齿的小九九,用平实的语言精确描绘出来。让很多人感叹,这家伙怎么对我这么了解呢? 有趣有趣! ​​​

“奢侈品的历史,不像一个关于贪欲的故事,更准确的说,可以理解为一个精神创伤的纪录。一些人因为受不了其他人鄙视的压力,需要在自己空虚的躯壳上增加很多不寻常的东西,以对外发出信号,自己也是值得被爱戴的。”//@FY_IS_DYING:身份的焦虑
—————
12/22/2021

绝大部分东西的关键逻辑是非常简单的。

如果你觉得复杂,一般往往是观察角度和思维框架有问题:

要么是关键信息没看到,或者即使看到了也坚持用错误的模型处理。 ​​​
————–
投资行业很多人喜欢用”赛道”这个名词,这是封闭系统内的概念,在开放系统里,这种提法又可笑又可怜,本质是一种 “过早优化” ( premature optimization).

软件设计大师 Donald Knuth 曾说,”真正的问题是,程序员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担忧(程序的)效率。过早优化,是编程的万 (或者主要的) 恶之源。”

一旦你盯准了”赛道”这个概念,你的思维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假设,就不由自主的固化了。你的注意力,资源配置都完全理所当然的为这些默认的边界条件和假设服务。

但在开放系统内,边界条件和各种假设会变化很快,但”专注赛道”的你完全不自知,在封闭系统里还可以关起门自嗨一段时间,一旦要在开放系统内拉出来溜溜, 才发现,没人在乎你那 gp 赛道,你想象中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在乎; 或者说存在无数替代解决方案,因此并不值钱。

话糙理不糙 //@手机用户wqer:张口闭口谈赛道的人就是盯着胡萝卜拉磨的蠢驴。执着于相信胡萝卜是最好的,而无视了其他一切更好的选择。

原来此话来自”禅宗”,又学了点新东西。不过好像有的书写的是 “万劫系驴橛” [挤眼]//@松茸竹笙炖花胶:最右的评论令人瞬间想起这句,“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分类” 可能更多是模仿者想要追逐开拓者时,自作多情,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开拓者在专注自己的开拓,根本都不在乎模仿者是怎么想的。//@ddslayers:赛道算是用分类来帮助理解的概念吧
———————
12/25/2021

传统公司因为掌握用户数据,也就控制了用户社区。即使未来服务质量下降,新的潜在竞争者,因为不知道用户在哪里,也无法直接挑战。

opendao 给 opensea 用户空投 token 一事,证明了传统权力架构已经不再适用了。所有的用户数据都公开在链上,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和高价值用户直接建立联系。如果 opensea 不能在为用户服务和分享利益上,保持竞争力,就可能被后来者取代。这种新的玩法,是以前完全想不到的。

下面会如何演变很难预测,但肯定会非常有趣。传统公司积累的很多自以为有价值的大数据资产,突然发现像个破香烟头一样,不值钱了.

有价值的数据都在链上,完全公开。但公开数据本身是免费的,价值的捕捉已经不能靠对数据的垄断。

链上行为分析会成为基础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服务提供者可以捕捉到什么价值,因为进入的壁垒并不高。但社区的建设和各种功能与习惯的积累,壁垒和迁移成本可能非常高,高到无法被挑战。//@郭宇:是的,我认为链上行为分析可能会成为 Web3 的基础服务之一,因为这可能会为所有产品的冷启动带来增长。
———————
世界上有无数平行的叙事在共存,有时有竞争,有时又合并组合成新的叙事。悲剧和黑色幽默来自于被某个单一过时的叙事束缚住手脚,做出一些荒谬和严重损害自己现实利益的选择,而且不自知或者完全拒绝改变。
————————
12/26/2021

唐朝时中国有很多来自波斯的胡商。据欧阳修的新唐书记载,”海商死者,官籍其资,满三月无妻子诣府,则没入”。 当时法律规定海外的商人去世三个月内如果无亲属到官府认领遗产,这笔财产就充公了。

这个法律的奥妙是,波斯商人去世,消息传回波斯,亲属再坐船到大唐来要钱,至少要一年多的时间,早就过了三个月的期限。有个姓孔的岭南节度使,发了善心,只要确认是逝者亲属,过了一年后,照样交还财产。因为这种善事是特例,所以其事迹被欧阳修大书特书。

和一千两百年前相比,交通速度至少快了两百倍 (飞机和坐船相比),远距离通讯速度至少快了一百万倍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中国和波斯之间的通讯只能靠坐船,单程至少一百八十天,现在只需几秒钟),协作规模至少增加一百倍 (唐朝人口最多时大约五千万,但大多数人口和外地人缺乏连接。现在全世界人口七十亿而且彼此可以单点对单点互联),所以现在科技经济进步的速度至少是唐朝的两百亿倍。

而链上的智能合约,又可以在这个两百亿倍的基础上,把效率再提高成百上千倍。比如说商人的资产全部上链,和直系亲属可以搞个多签的钱包,或者用 hashtimelock 这样的 script 设定多少年后某笔资产自动转到一个新的地址。这样完全无需经过官府这样的中心化机构粗暴盘剥,而且容易促进财富的代际积累,可以有更多资源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否则隔三差五就被安禄山,史思明,黄巢,朱温这样的人全部破坏,下一代又要完全从非常低的水平重新开始.

公元 834年,唐朝出台一个波斯商人的”元相随”的政策,其关键在于,如果波斯等胡商死在大唐,其遗产只能传给来大唐时随行的父母,嫡妻,子女兄弟亲属 (元相随) 。而在大唐娶的妻妾,生的儿女,则对遗产没有继承权,全部充公。”如无上件至亲,所有钱物等并请官收”。

有道理。而且这种效率提高,没有上限。//@凤凰花开午后阳光:效率大概率还要更高,因为链上智能合约可以帮助协作的主体还要再加上“机器”(广义上的AI或者IoT或者机器人)。
———————-
12/27/2021

组合性的第一个特点是完全开放,第二个特点是有一个通用化的接口,可以和不同行业连接。连接多了后,别人发现通过你这个枢纽去和外界连接,总体的成本/安全性/回报是最优的,选择是最丰富的,然后这个优势不断叠加强化。伦敦,纽约这些地方成为贸易和金融中心,也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出来的。
———————–
12/28/2021

有个猜想: 其它物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在纬度低的地方生活的人,更大概率比在纬度高的人长寿。

这里面主要的机制是,低纬度地区,白天的时间长度相对恒定,变化不大,而且气温相对高一些,人们有更多机会在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接受日晒,一方面导致大脑分泌更多 serotonin, 对稳定情绪非常有好处 ; 另一方面白天分泌 serotonin 多了,晚上天黑以后也会自然分泌更多 melatonin, 更容易入睡,睡眠质量高。 另外日晒对于体内分泌维他命 D, 提高骨密度,非常有帮助,只是要注意不要长时间直接暴晒 (涂防晒霜) ,否则会增加皮肤癌风险。

现代都市人的最大问题时,长时间在缺乏阳光照射的室内工作,因此 serotonin 严重缺乏,情绪不佳,晚上又睡不好,如果再加上暴饮暴食,就会加剧肥胖和体内荷尔蒙分泌不平衡,然后陷入这个坑里出不来。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缺乏日晒下的长时间户外活动。

也许对于忧郁症和肥胖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到北纬二十五度以南的地方,在某个菠萝,咖啡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庄园里,每天在太阳底下义务劳动两小时,药到病除。

看了不少关于 serotonin 的资料,但迄今未看到资料全面解释其真正的底层机制。补充 serotonin 补品 (而不是在户外接受日晒) 可能就像听那些励志演讲一样,它也许最多可以给你几个小时的动力,但根本无法持续。 维他命 D 补品也一样//@Ef_玩物丧志:我可能还要补充点serotonin supplements

书房朝南会非常惬意。以前参观过巴金在上海的湖南路上的故居,书房有大片落地窗朝南,采光非常好,这种环境里心情容易舒畅。而且当你主要依靠自然光线调节每天的节奏,早上自然醒,晚上自然入睡,不会有那种晚上搞半天睡不着,而白天又没精神的问题。

cybertruck 出来后,可把简易厨具,小冰箱,starlink 设备,电脑,移动马桶,各种运动器材放到车上。可以随时转移到阳光好的地方休息,也可以随时开到海滩边玩玩扒板 (boogie board), 扒板可以达到类似冥想的效果。//@Lucille妹:那是否生活应用:要到阳光明媚的地方居住、采光好的房间工作生活?

有不少调查发现,户外活动时间多的人群,近视眼发病率明显比普通人低。眼科学家解释,说是多出来日晒的时间,阳光会通过眼睛刺激大脑(所以要少戴墨镜),催生人体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会抑制”眼轴”变长,因此保护视力。另外绝大多数人户外活动的时间很短,根本不到可以引发白内障的风险。

也可能这是主要因素。//@张可为的随笔:近视是长期近距离用眼的自适应 户外场景处处都是远景
———————–
12/29/2021

人在同一个环境呆久了,会把那里的所有行为规范,还有各种现象甚至毛病,当作理所当然,甚至必须接受的。

只有定期不断更换到一个差别很大的环境,才能发现原来环境的毛病,局限性和问题症结所在。当然同时也能发现原来环境的某种独特的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