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2

2022 年6月微博发言摘要

6.5.2022

试图扭转一个人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是徒劳的,远不如改变他的环境有效。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早已在几年前被他接触的信息质量,所处的环境,所建立的思维模型,行动上投入的各种沉没成本,权衡利弊使用的价值标准给锁定。

而且如果他只是计较反思短期的得失,而不检讨更长期的大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那就永远无法真正吸取教训。

如果他不幸陷入某个局部极值,除非是自己的儿子,否则你不可能自己耗费那么多能量帮他跳出那个坑.

人的选择非常依赖于他在各个生态环境内所能驾驭的力量: 积累的连接越多,技能越多,选择也越多,自然大概率可以做出较优的决策。否则会对未知的环境存在畏难和习得性无助的情绪,有好的选择也抓不住。

回复@海波的随想:我的重点不是去扭转,而是说很多人若干年前在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已经注定了他几乎没有纠错的可能,因此把自己置于一个多样化环境和生态之下,极为重要。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赢了大半。//@海波的随想:扭转自己的错误决策都那么高能耗,别人的错误决策还是随他去吧[允悲]

任何一个环境呆久了,很容易潜移默化被周边人公认的用来攀比的价值体系所误导,而做一些瞎折腾搞很累但实际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蠢事。如果能同时在好几个不同环境里来回比较切换,就容易看清里面各自的荒谬之处。

直接改变某人的观点和决策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上过几天又被他所处的环境给拉回去了,然后你的功夫全白费了。潜移默化改变他所处的环境非常耗时,但越过某个临界点,他在新的环境尝到甜头后,会改得比你预想的还要主动积极很多。

颅内高潮的内卷化 //@偶尔要抽风:在几乎单一的环境里面对远景不的断设想,每次得出的结论不可能会有新的结构产生,且会持续反哺对单一环境的习惯,二者相互加强,愈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6.6.2022

纽约大学教授 William Silber 的书 “The power of nothing to lose” 不错,增加了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新的视角。 ​​​

这本书讲到巴林银行前交易员 Nick Leeson 是如何把一个两百年历史的老投行搞破产的。Leeson 1992年七月开始投机日本和新加坡的股指期货价格差,一旦赌错了就开始造假,然后加大赌注试图挽回亏损,但亏损越来越大,从92年亏损两百万英镑到95年二月累积亏损八亿英镑,把母公司搞破产。

实际上 Leeson 到95年一月底的时候,累积给公司带来的亏损还不到一亿美元,还可以承受,但之后三十天变本加厉的豪赌,一下子把损失增加了八倍。

最黑色幽默的是,因为这类造假会持续很长时间,不明就里的外人会很长时间把这些虚假的”成功者”当作楷模来学习,各种”励志故事”以讹传讹,严重扭曲了一大群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造成实质上的巨大资源浪费。这种情况在当今很多行业里,仍然比比皆是。但知道了,也不能说破,只能看着他们自己慢慢崩溃了。

即使知道全部原委后,很多外人仍然羡慕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像 Leeson 一样的赌徒,然后意淫自己可以做得比 Leeson 更好,并且能够捞一把就走,及时全身而退.

6.7.2022

古典老师的”跃迁”这本书写得不错。在本地图书馆翻到,里面有段话深得我心: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一味追求走直线。… 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

多读历史,慎独。谨慎过滤你的信息渠道,和社交渠道。//@写书哥:《华杉读孙子兵法》说:要能等待能忍耐。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怎么处理自己焦虑、盲动的心态,是个难题。

6.11.2022

这个案例来自 Richard Rumelt 的书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
国际长途电话资费在 1997年的时候仍然非常昂贵,中美之间长途电话都是一分钟两到三美元左右。本质原因是因为海底光缆的信道有限,没有新增光缆,没有竞争。

这一切在 1998年夏天之后开始改变。Gary Winnick 投资创建的 global crossing 耗费七亿美元,完成了美国和欧洲的新的海底光缆,原来价格接近两千万美元的一个 stm-1 (数据容量的单位) 他们可以把价格降到八百万美元。1998年底,新光缆的 35%的容量出售,就回笼九点五亿美元。六个月之后,global crossing 上市,市值高达三百八十亿美元,超过福特。

global crossing 的成功吸引一大堆竞争者,导致海底光缆容量急增,价格也大幅度下降。 原来八百万美元的 stm1 到 1999年底跌到两百万美元,2002年初跌到三十二万美元。 2002年一月 global crossing 申请破产。

2002年之后国际长途资费,基本都是一分钟只要几分钱。但这是建立在大量血本无归的海底光缆投资者的尸骨上的。

Gary Winnick 老师赚了几亿美元,基本上全身而退。

现在以太坊上做各种 layer two 解决方案的人,会不会像当年投资海底光缆的人一样,辛辛苦苦最后把价格降下来了,但给别人做了嫁衣?

高科技是一切通货膨胀的克星。只是价格崩溃的时间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13.2022

三年前的笔记:

孙子兵法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可使敌之必可胜。”

以此类比,我把这个话改一下:

“对于资产价格波动,先不做预测,以待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价格。不做预测在自己,大幅波动在市场。所以善投资者,能够不去预测以避免 (因为高价接盘或者低价抛售) 重大损失,但不能保证一定有超越市场的回报。”

6.15.2022

要害一个人太容易了。长年坚持不懈的给他送上一车皮一车皮的零成本的奉承话,不断鼓励他高歌猛进加杠杆。想起当年慕容垂之于符坚。

加杠杆的核心是透支自身资源。奉承话的效果是给对方一双想象的翅膀,不断鼓励他悄悄透支自身资源,直到越过某个不可逆的临界点,产生非线性崩溃。

6.16.2022

世上的装逼犯数目总是远超你的想象。

有一半以上的装 B 犯是非常真诚的,就是他完全真诚的相信了自己给自己编造的美好的谎言,并且不折不扣的按照这个逻辑来行事和表演。或曰 ” believe in their own bullshit ”

6.19.2022

朋友们讨论什么是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

我的感触,一个常见的弱点是:

只看到利益,没看到风险。只看到风险(或利益)线性增加,没有意识到风险(或利益)可能非线性突变。 ​​​

6.23.2022

投资中的尽调本质还是个瞎子摸象的浪费时间的事情,被调查一方总是可以想办法用各种信息不对称,花式造假装逼来骗你。

但能够经过牛熊周期的考验,经过信贷萎缩的煎熬还能活下来,并且壮大,这是没法装的,这是最有力的证明。 ​​​

很多人做的所谓尽调,本质是 “这是否符合我最喜欢的童话剧本的架构”? 如果思维框架如此,就不要怪有人编童话来投其所好。

6.28.2022

看到几年前极为高调嚣张的碧圈老人,本来可以什么都不做,躺赢,却硬要不断从一个错误的赌博走向下一个错误的赌博,然后这个月一下子搞破产了,无法还债,不胜唏嘘。

人需要花一半以上时间思考寻找那种默认的躺赢的姿势。如果一件事还需要你高频率的维护调整,那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 ​​​

2021年12月 – 2022年5月推特发言摘要

12.19.2021

我们总是高估短期的变化,(低估短期的困难), 是因为短期很多努力,如果无法突破临界点,看上去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效果;我们总是低估长期的变化,是因为一旦某一群人在意向不到的地方以意向不到的方式突破临界点,马上会发生指数级别的增长,这种巨大变化完全不在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型之内。

真正牛逼的生态,实际上是一种“无法计划”和“长期积累”的产物,因此无法主观复制超越,因此才有巨大的门槛。想要“迅速”和“主观”的构建生态,往往搞一些“拉郎配”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坚持不了多久,最后大多灰溜溜收场,无人注意。

门槛不高的东西很难产生溢价,因为新的竞争者会不断涌现。昨天和一个南加州的朋友聊天,说是酒店生意因为 local permit 有各种复杂的要求,自然有门槛,而写字楼的房产门槛则要低不少。
联想起来,大部分公链,layer two 技术门槛其实也没那么高。真正门槛高的是社区生态。

===
普通人容易被忽悠上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看到局部,没看过全过程”, 就是只看到某公司早期造势作局的热闹,没看到它悄悄破产关门的凄凉。只看到某伪富豪四处招摇拍胸脯吹牛的风光,没看到他被追债而后锒铛入狱的狼狈。没看过全过程,容易一厢情愿对未来幻想,对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完全缺乏抵抗力。

一般极少数成功的故事容易被传播,而且传播过程中会把各种边界条件和风险完全忽略,越传越神越玄乎。大部分破产失败跳楼的遭遇,传播速度衰减很快,最后被大家忽略。这种格局造成了大众媒介传播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功者偏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成功,都想迅速模仿传说中的神话,到达想象中的彼岸。

每个人都不情愿把自己的“家丑” (看似低级的错误,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教训) 外扬,只把光鲜的一面对外展示,在“假面舞会式”的传媒世界里,95%以上的挫折,代价和教训都被深藏起来,1%的成就被放大若干倍,然后广为传播。如果你的信息渠道没有仔细认真筛选,这种比例感严重失调的认知图景就挥之不去.

12.22.2021

历史上很多辩论和冲突,最后不是靠正面硬碰硬的解决,而是一方自己慢慢萎缩退场的。

张国焘和毛的冲突,大家在草地上分道扬镳,也没打起来。但张在四川和地方军阀对决,屡屡受挫,最后还是灰溜溜的跑到陕北了。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最后是因为苏联体制僵化,经济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和西方差距加大. 最后难以为继,就自己垮了,输了。

四年前 Btc, bch 的争论,大家吵得天翻地覆,但慢慢的链上支付费用降下来了,bch 也就没人理睬了。很多新人完全不知道 2017年下半年的那场闹剧的来龙去脉。

很多人对“辩论”和“赛道”这些概念入戏太深,但真正的强者,从来不和别人在一个“赛道”上比输赢,也懒得和傻逼辩论。找好自己的定位,不断迭代进步。那些跳得很高的小丑,迟早会资源耗尽,把自己搞破产的。

“赛道”是封闭系统内的概念,在开放系统里,这种提法很又可笑又可怜,本质就是一种“premature optimization”.

12.25.2021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厌恶,本质来自内心深处对于丧失权力的恐惧感。

12.29.2021

生活就像在海上玩趴板 (boogie boarding ) 一样,不是说越努力就越开心,而是要尊重和顺应波浪的方向。逆势越用力越容易受伤,顺势则可以天天躺平。

趴板高手,似乎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因为你必须对波浪敏感,灵活调整你的体位。其实是一种更舒适的冥想。

1.2.2022

长期看,上帝实际上是非常公平的。

有些人习惯做内幕交易赚快钱,这种路径依赖,导致其判断力在别的地方形同白痴。一旦丧失权力寻租带来的信息优势,马上成为技穷之黔驴。

有些人习惯剽窃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但这种路径依赖,导致其自身的原创能力被自己扼杀,而且对其抄袭对象形成严重依赖。

很多不付代价,想走捷径的内心冲动,和吸毒无异。要远离那些只想走捷径的人,否则迟早会被他们拉下水.

1.5.2022

非常高效,非常便宜,而其他竞争者又做不到的情况,一般都只是把风险转移到别处而已。看到哈萨克斯坦断网,和 solana 宕机有感。

币圈绝大部分人对于地缘政治的风险认知为零,想当然的以为世界其它地方的运作机制, 和自己的有限经验,一模一样。

1.6.2022

所谓见多识广可以理解为超多层神经网络,见到新情况,可以迅速的判断识别。多数人的神经网络还是太浅了。

1.8.2022

中文社区有个常见的词叫“搞钱”, 窃以为这种思维存在框架性的错误。如果你做事的效率和别人差不了太多,再怎么搞也搞不了多少钱。但如果你可以把你做的事在各个层面规模化扩展化,能不断重复引用,在更大规模的用户或读者群上分摊成本,日积月累,那么你的效率自然越来越高,钱就自然来了。

如果效率没有比别人有明显的几倍以上的优势,实际操作上大概率就是在自欺欺人的瞎搞。

1.13.2022

最近三个月涌现的一些 Defi 2.0 的创新,目测大多是一些类似于传统金融里的 cdo, cmo 之类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通过精心设计的复杂的风险转移链条,来给参与者一个存在金融永动机的幻觉,但本质并没有在效率上实现提高,或者解决一个真实的市场需求。

1.14.2022

给自己太多时间压力,就是减少自己的选择权。这种坏习惯积累久了,会有一天把自己置于没有任何选择的地步,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1.15.2022

高组织度的一个特点是信息不可篡改,私有财产得到充分保护,这样后面的人可以在上一代的积累基础上不断迭代,否则旧的经验教训被掩盖或者彻底消失,新人又要从较低的水平重新开始。

1.17.2022

人对金钱的需求是有限的。但做一个时间富有的人,到后面越来越重要。比尔盖茨比我大将近二十岁,但我的时间富有程度可能要比他多远不止二十年,因为未来几十年内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进步,可能导致人类寿命长度的上限,出现较大幅度的跃迁,这是多少钱现在也换不来的。

现在可以做的:间歇性断食拉长到一天二十小时,偶尔可到三十六小时达到细胞自噬,经常户外爬山,晒一点太阳但又要注意不要过头,适度运动但又不要太激烈。少吃肉,少喝酒。多研究测试,适度打破常规的禁忌。

1.24.2022

过去半年,区块链行业涌入很多因为 nft 火热而参与进来的资金和投机者。以前和此行业八杆子打不着的人,纷纷出台,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 nft, 元宇宙,等等。

这些人对以前的各种周期毫无经验,主要是从 eth 这个方向过来的,猜测恐慌抛售的,也主要是他们。

1.31.2022

有关区块链行业方面的信息,如果发布者是匿名或者无法确认真实身份,基本可以过滤掉,不用浪费时间。否则大概率是自取其辱。宁可错过。

拿中本聪抬杠的,就像 Dan Quayle 拿 JFK 说事一样。

2.21.2022

所谓奋斗就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做优化。你可以选择拼命优化,也可以选择扩大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长期看,扩大时空的范围,尤其是等待更多时间,自然带来空间上的更多选择,不仅更轻松,而且会很快意识到以前那种回报递减还要拼命优化的努力很可笑。

2.23.2022

保持全面灵活的视角,始终抓住主要因素,主要矛盾,而不是沉醉于在某个细枝末节上抖机灵,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2.25.2022

很多历史上事后宏观叙事,和当事人的微观感受,完全不一样。史学家定义的西罗马帝国崩溃的时候,476年九月,日耳曼人 Odoacer 废掉十一岁的小皇帝 Romulus Augustus ,他获得元老院的支持,给手下人分地,并表面上表示向东罗马皇帝 Zeno 效忠。但当时普通罗马人的感受上,生活和秩序并没什么改变.

同理,39年九月一号月德国入侵波兰,十七号苏联从东边入侵,到十月六号波兰大部分军队全部投降。这和历史上其它很快结束的战争相比没什么两样。虽然英法对德宣战,但真正德国在西线开战,要到1940年四月。这中间漫长的六七个月,西线只有非常零星的冲突,所谓 phoney war, 没人知道二次大战早已开始。

1940年六月,德国攻占法国,英国摇摇欲坠。到九月份时,普通观察者都认为欧洲大局已定,德意日轴心国正式结盟,同时德国假意和苏联谈判拉他入伙。没有人会以为二战才刚刚开始。再过了将近一年,德国突然袭苏联,又过半年日本偷袭美国,然后大家才一拍大腿,原来这是世界大战,原来39年九月就开始了。

2022年二月二十四日,俄国入侵乌克兰,这是欧洲大陆 (除南斯拉夫内战以外) 自 194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预计伤亡人数很快要超过 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那么,几十年后,历史学家又将如何定义关于它的新的叙事呢?

3.2.2022

关注战术胜利的人,和关注战略胜利的人,无法有效沟通。所以有些人会不断重复其战术胜利和战略失败,有些人会看上去战术软弱但不断战略碾压其对手。

3.3.2022

发动侵略战争有点像做空股票,你可以得手很多次,但你永远无法完全算出对方会获得什么资源来反抗,一次逼空就可以让你把前面的全亏光。而在被逼空的过程中很难心甘情愿迅速止损,最后往往是要在快破产的时候被迫平仓。

1914年的路登道夫算不出1918年美军参战欧洲,协约国战斗力指数上升;1940年只想火中取栗的墨索里尼算不出1943年五月英美联军在突尼斯大败轴心国,随后直扑西西里。2018年做空特斯拉的基金经理算不出特斯拉销售指数上升,2021年四季度自由现金流接近三十亿美元。

3.15.2022

二级市场的好处是, 通过价格的变化,提醒你迅速调整世界观。否则你可能会在美好的童话里像个傻逼一样,很多年都不觉知。

3.23.2022

系统性纠错的能力,远比判断预测的能力更重要。只要能不断纠错,判断预测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如果不愿意纠错,即使一时可以预测正确,迟早会因为盲目自信而掉到坑里出不来。

4.12.2022

绝大部分争论是屁股决定脑袋,最终靠拳头解决。

4.19.2022

There are five stages of grief: denial, 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and acceptance. Never waste energy trying to argue w/ someone who are still in the first three stages, you are most effective when they are about to reach the fifth stage on their own.

4.26.2022

慈善业充满了各种阿谀奉承或者搞道德绑架的骗子。有些人进入慈善业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吃懒做找到一个避风港。诚实的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5.3.2022

思维模型的调整和改变,比在 iPhone 和安卓系统之间的切换成本还要高很多。所以很多人最终会败于思维模型的匮乏,而不是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都在那里,但需要正确的思维模型来识别,提取和决策。

5.8.2022

财富的增加,本质来自于增加自己和外部的可组合性。这种可组合性本质来自于开放的,难以被外力破坏的自由连接。任何为了短期利益而减少自身可组合性的行为,最终必被反噬而得不偿失。
@myantokengeek : 反过来说,要控制一个人,就得把他安排在科层结构里,构造大量的任务填满他的时间,用虚构共同体的观念让他以邻为壑,让他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与所有人为敌,主动或被动地斩断外部连接。

5.11.2022

避免失败的第一个秘诀,是不要在别人熟悉的战场,和别人硬拼,打消耗战。第二个秘诀是,不要拿那些极少数靠硬拼活下来的个例,自欺欺人。

5.20.2022

信息污染是危害最大的污染。一个原因是文宣和制造信息污染的成本极低。一定要不断审视,并且多样化你的信息源;尽量直接从源头摄取信息,而不要接受二道贩子过滤之后的叙事。
一个对食品卫生有洁癖的人,却往往毫不犹豫的对各种无处不在的信息污染照单全收,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最荒谬的现象。拉黑信息污染源,是必须坚持的日常操作。

5.22.2022

读 Tonio Andrade 的书 “Lost Colony” 才知道郑成功曾经三次北伐,一度曾经要攻下南京,严重威胁清廷。另外他的老爹郑芝龙居然糊涂到被满清的荣华富贵许诺忽悠,放弃了手中的刀剑,最后被斩首于菜市场,落得和一百年前被胡宗宪忽悠回国的海盗汪直一样的命运。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人的善意,永远要走那条给自己增加更多选择的出路 (即使短期有各种困难和挑战)

据一位叫 Christian Beyer 的荷兰医生记载,郑成功很可能是患上了梅毒而去世,初期表现为皮疹,临终前拼命用手擦眼睛,撕抓脸面,极为痛苦。

5.26.2022

宏观经济的过度研究是浪费时间,一个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各种发展,必定会遇到美联储的相应的政策反制而最终抵消。这样即使正确预测了短期发展方向,也对长期投资获利用处不大。
所以每天因为看到各种消息,而受影响恐慌抛售,或者恐慌买入,实在愚不可及。

5.28.2022

Spacex 航天技术和其它竞争者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好比葡萄牙航海家的帆船技术迅速迭代,和同期阿拉伯等其它竞争者的差距在拉大。载人登陆火星,也许等价于绕过好望角。

2022年 6 月推特发言摘要

6.1.2022

重温一下 Carlo Cipolla 老师的关于人性愚蠢的五条基本法则:
第一条:每个人总是不可避免的低估市面上流动的蠢货的数目。
第二条: 某个人犯蠢的概率,和他的其它特征没有相关性。
第三条:当一个人干出损人不利己 (甚至也损己) 的事情来,他就是个蠢货。
第四条:不蠢的人,总是低估蠢货造成破坏的能力。尤其是,不蠢的人,总是会忘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蠢货打任何交道,最终总会变成一个昂贵的错误。
第五条法则:蠢货,是最危险的一类人。
推论:蠢货比强盗还要危险。
一个“完美”的强盗是:他偷了你一百块钱,你亏了一百块钱。一个蠢货是,为了偷你的一百块钱,干出杀人放火伤天害理的事情,自己也进了班房。

如果生活是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的庞氏局的话,那么寻找这些庞氏局的共识,或者所有庞氏局都必备的某个工具,是一个有用的投资思路。
每当你看到 fomo 的人潮汹涌时,要停下来仔细问一问,这些人都在使用什么工具,需要消耗什么资源?

6.3.2022

看朋友收集的各种早期项目的信息,感觉像是在三万米高空观察各地农民起义的形势,然后盘算下注支持那一只部队,就可以赢得天下 🙂 实际情况应当是,这里面大部分要么是吹牛忽悠,要么战斗力极弱,所以在支持任何人之前,空口无凭,至少要看到它经过几次残酷的战斗考验之后,才能真金白银的下注.

完全白手起家的农民起义是很少的,很多的是原来自己就是一个小军头然后揭竿而起。对于很多军阀而言,烧杀抢劫永远比老老实实建设生产来钱快,就好像很多 startup 做虚假文宣,坑蒙拐骗搞庞氏局和融资,永远比老老实实做产品来钱快。

古代没有成熟的借贷或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护出资人利益,让军阀把儿子当人质来抵押是通行做法。陈霸先称帝后,亲儿子一直在北方做人质,结果自己病死后帝位被侄子捡去,而亲儿子想回来夺位时被侄子派人给淹死了。

普通老百姓,如果没有保护自己财产资源的能力,随时可以成为军阀或土匪的养料;普通人,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投资经历,随时可能成为庞氏骗局的牺牲品。

6.5.2022

现在日常除了看 YouTube, 推特, Kindle 电子书之外,如果还是感觉枯燥,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至少每个月去一次当地的实体书店,看看有什么新书。线下店里有不少好书很难在 Kindle 的推荐名单上随机发现。每次要至少待半个小时以上,直到找出五本以上自己有兴趣觉得有用的书才走。
每次到当地的 Barnes & noble 看到好书后,最后为了方便还是到 Kindle 上去买电子版。对 BN 感到过意不去,就多买几杯咖啡表示支持。
常常读新书并且做笔记,是防止自己内卷化的有效方法。书籍可以让你探索的空间和效率,远高于线下和人面谈。
内卷化的一个表现形式是,明明此路不通了,还要继续以头撞南墙,并且拉着一群人一起报团去撞,给自己壮胆,并且帮助自己合理化那些无效的努力。

6.6.2022

读书笔记应当尽量公开发表,也许会对别人有启发,也许别人的评论对你有启发。公开发表才能产生潜在的组合性 (Composability)
@fuguxo: 这就是“公开学习”(learn in public)。https://www.swyx.io/learn-in-public/
这篇文章非常有启发,符合我的经验。“Because you learn in public. By teaching you, they teach many. You amplify them. You have one thing they don’t: a beginner’s mind. You see how this works? ” 看样子以后要变本加厉的 “learn in public” 🙂

6.7.2022

“秘不发丧”应当是金融理财业的常态,等到尸臭无法被鲍鱼给掩盖住的时候,通常已经太晚了 :)
作者为 “键人|林育圣” 写的“每天来点负能量”, 挺好玩的,往往几句话点破问题实质。比如这句:
“有时候觉得别人很肤浅,这不是偏见,因为他真的只是在敷衍你。” 🙂
“许多成功的经验,都只是还没有失败而已。”

6.8.2022

俄乌战争已持续一百天以上,这种胶着和枯燥的状态其实是战争的常态,但进一步升级的风险越来越大。不真正理解 1900-1945年历史叙事之复杂变迁的人,还沉浸在”昨日的世界”的美好回忆中,无法想象和准备未来几十年全球叙事的演变。

没有人能理解,1914年潘多拉盒子打开后,在1945年才彻底关上。一战的结果是德国“有条件投降”,但德国不吸取教训,后来在欧洲发动二战,罗斯福只能要求他“无条件投降”. 也许后人再读历史,对于俄国而言,2022 才能真正终结 1991年没有结束的篇章?

从1915年五月七日德国潜艇击沉英国游轮 Lusitania 造成 128名美国公民死亡之后,美国就有更多理由参加欧洲战事。但威尔逊为了竞选连任,一直隐忍不发,竞选纲领也一直号称 “他让我们远离战争”. 等到 1916年11月7日成功胜选连任时,对德国宣战就进入议事日程了。

在欧洲战场的绞肉机里苦苦挣扎多年的年轻士兵们,没有能力理解,他们的命运,在1916年11月美国大选结束后,就大局已定,由不得他们了。

如果盟军接受“有条件投降”的话,二战本可以在 1944年结束。但有了一战的教训,盟军在政治上的共识就是,情愿多付一些代价,不能再让德国人下次卷土重来,所以战争拖到了 1945年。
—–
凡是面向企业销售的产品服务,几乎都存在背后的对相关决策人的大规模利益输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普通人光凭本事想在这里分一杯羹基本是痴心妄想。还是做面向个体消费者的产品服务更容易起步。

所有你看不懂的成功故事,尤其是某人获得和其年龄不匹配的巨大成功,后面几乎都是白手套;或者说开始一段起步是凭本事,后来被白手套看上了。

白手套最可恶之处,是编造美好的故事,欺骗了一大群天真的小镇做题家,浪费大量精力试图追寻他编造的成功轨迹。最后他连自己的后代也骗了,一群傻*真诚的相信前辈编造的神话,然后必然在未来的某个节点要加倍还债。

创新永远来自不断突破各种边界限制的探索,和它带来的全新组合的结构。

6.13.2022

世界的运作规律其实极为残酷,每隔几年就把那些冗余度低,金融杠杆率过高的人给彻底淘汰掉。没有任何情面,侥幸和商量余地。但很多被淘汰者,对外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因此其真实的惨痛教训,很难传递给后人。

抄底不能凭感觉和想象,一定要有个详细的,长期的(至少三年) 书面计划,考虑到各种最坏的极端情况。
你凭直觉去抄底,会因为价格的各种出乎意料的波动,导致心理扭曲,动作变形,各种瞎折腾,最后越输越多。

6.15.2022

恶性循环 = 坏的正反馈回路. (Positive feedback loop )
良性循环= 好的正反馈回路.
如果在资产配置上遇到恶性循环也能生存下来,遇到良性循环也可以分一杯羹,那么富有就是自然的结果。
但千万不能有太明确的时间表,而试图强行与趋势做对,否则是自取其辱,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换个表述就是: 通过大量冗余设置去规避意想不到的灾害,通过开放和涌现去拥抱意想不到的繁荣,不要过于主观的优化,好的结果最终会自然发生.

6.17.2022

男人与男孩的区别是,前者从不把自己置于 margin call 的风险之中。
把大量资产直接放在链上玩 defi, 是极其危险的操作,等于自己把脖子架在一个无法控制的砸刀附近,晚上睡觉的时候刀也可能突然砸下来。

6.19.2022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是不可能“既要…又要”的。不可能“既要市场不好的时候价格回撤小, 又要市场上涨时回报好”, 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如果客户对你这样要求,离开他,他迟早会投入麦道夫这类骗子的怀抱;如果领导对你这样要求,他只是想出成绩时把功劳揽在名下,出问题时把你当替罪羊。
“既要…又要”的想法,客观上悄悄限制了自己的选择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就什么都要不到。
信贷收缩时,风险资产价格会有回撤,有时回撤幅度很大。但有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每次在大幅下跌时就跳出来欢庆泡沫破裂,而且好几次都是在接近底部的位置欢庆,这就很可笑了。曼哈顿的房产,过去三百年泡沫破灭多少次了,哈哈。

6.21.2022

宏观情况好的时候,很多早期公司可以靠更高的下一轮融资估值,虚构出一个个极高的 IRR, 去忽悠外人的钱。而且这种忽悠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不被戳破。

6.23.2022

市场短期走势无法预测。即使 60%的时间猜对了,也毫无用处。唯一有效的做法,是保持高度纪律性的定期资产配置比例的再平衡。
通常情况下预测正确时收益有限,但预测错误时人性会不断拖延,拒绝纠错, 这样错误造成的损失会在拖延中越来越大。所以基于主观预测的行为模式,在底层框架上就存在放大错误,限制收益的致命缺陷。

6.25.2022

史书总是只挑几个时间点的事件略微勾勒一下,而没有细说各个时间点之间的各种惊涛骇浪,因此往往会给没经验的人以盲目的自信,极大低估路途中翻船的风险。

6.27.2022

书摘:( “Wealth, war and wisdom” By Barton Biggs )
“东京和大阪的商业,工业和住宅用房地产是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即使房屋被燃烧弹彻底焚毁,只要你仍然拿住,相信日本会从灰烬中重生,战后不要卖给政府,那么当战后的繁荣来临,地产价格到无法想象的高度时,你会非常富有. 土地!土地! 土地! 但谁能预见到农业用地发不了大财,而商业地产可以”
德国股市从 1939年底到 1941年中上涨了 60%以上,但斯大林格勒溃败之后股市价格被管制,不具有实质流动性。(就像现在卢布兑美元升值一样,没有实际意义) 1944年八月德国股市正式关门,炒股发财成黄梁一梦。
中途岛海战被日本公开宣传为大胜。野村证券家族获得战争失败的内幕消息,出尽并且做空股票,把资金转投房地产,日后发了大财。八十年代末其市值超过世界所有投行市值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