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21

王川:论投资高成长垄断型资产的八个误区

(本文来自于 2020年五月十六日笔者在 投资俱乐部内部 做的分享。略有删改,一年半后现公开发布。)

———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总结高成长,垄断性的高科技企业投资,八个反直觉的坑。顺便结合过去几年投资特斯拉/亚马逊/腾讯/比特币的一些教训讲一下。

去年曾经在群内和大家分享了所谓“大猩猩级别”的 企业投资经验,但是后来慢慢意识到有些地方还没有讲透。这里总结了八个反直觉的误区。

首先要声明一下,这些方法论,会降低误判的可能性,但仍然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但是, 高成长垄断性的高科技企业投资, 判断错误也许损失 50-80% (全部损失很罕见), 而判断正确,回报是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如果可以把判断错误的几率降到四分之一以下,这样的风险和回报比例还是很值得的。

而避免这些反直觉的误区,就可以大大降低犯错误的几率。

财富来自于垄断。最近几十年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巨大的财富,来自于全球性的大型新技术平台,通过建立垄断, 加强垄断,收入利润指数增长的过程,实现大规模的财富转移,这是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并且分一杯羹的。而恰恰是很多眼光比较短的 (时间长度不超过五年)所谓专业人士常常错过的。

下面把这八个教训,八个误区,给大家拆解一下。

(1)

第一个教训就是任何新技术,新产品,服务, 在没有真正被市场验证之前,在没有比较可观的收入和客户数目之前,试图去分析它是否会成功,基本都是浪费时间。因为变量太多了。很多逻辑似是而非。

有个关键点,新的平台级别的公司,其底层商业逻辑往往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在早期,是完全不被理解的,不确定性很大的。是只有事后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能理解其逻辑。比如说, 微软这样的软件平台,以前是前所未有的,用固有商业逻辑完全无法理解, 事前分析预测不太可能。当时 intel, IBM 在八十年代早期,都没有意识到微软可以做那么大, 都没有意识到软件才是价值链的关键所在,都是到了八十年代下半叶,才开始恍然大悟。

但试图预测,拼命分析这样的傻事,我自己以前也干了不少,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解,无法提前判断,只有说等到累积市场收入超过一个临界点,比如五亿到十亿美元,小的消费品或者社交平台,用户数量超过五百万到一千万, 才值得去深入研究。不是先有逻辑然后预测,而是等待业绩过了临界点,证明自己了以后,再去学习研究逻辑。

而且要意识到,在创投行业,收入数,用户数,各种造假虚报是司空见惯,如果不能亲自核实,很可能上当受骗。但是收入突破五亿到十亿美元,要想造假,难度会比较大了,从侧面调查去独立验证相对容易一些。

不去过早提前分析的一大好处是,不会过早被噪音所影响,保存脑力和精力。否则每个新东西出来,都要亲自去研究分析预测,要把人累死。

以特斯拉为例, 它在 2013年五月后股价大涨,从五十块一路涨到两百多块。但实际上这之前它是有破产的风险的,一三年一季度马斯克号令全体员工都去打电话来卖车。当年三月,因为怕撑不下去了,实际上特斯拉还在私下里和谷歌协商,把公司卖掉。后来销售突然上来了,超乎自己的预料,一季度卖了将近五千辆车,就是接近五亿美元的收入。(2012年全年只卖了两千六百辆)。

在没有被市场证明之前的投资者,虽然大赚了,但是风险是比较大的, 这次赌对了, 下次就可能赌错而全军覆没。稳健的投资者,应当等到市场已经证明了,再开始研究入场,虽然价格上来了,但风险小多了。

一句话就是“等待临界点”。

(2)

第二个教训,就是仅仅因为公司业务看上去迅速增长,而没有反复验证它的护城河,在这里指的是垄断性,就贸然入场。

垄断性不仅仅是某一个单方面的优势,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优势,让竞争者对你无可奈何。否则的话,竞争者推出竞品,或者大幅度降价,客户就跑了,你就被迫必须降价, 原来赚钱的企业利润萎缩,估值迟早要萎缩。

只有一个维度的优势,比如原材料的价格优势,或者某些产品功能的优势,往往是不够的。因为竞争者,可能通过别的地方获得补贴,来和你打价格战。

比如说, 98-2000年,很多小公司 (Competitive Local Exchange Carrier) ,入场提供长途电话和数据业务服务,有一到两年大家都在迅速增长,看上去业务很火,但是当时行业巨头如 AT&T 嫌开始的市场太小,不愿降价竞争。当时 t-1 一个月三千到四千美元,1.5 Mbps. 而 dsl 大概带宽 500 kbps, 但一百美元一个月出头就可以搞定。到了 2000年大公司坐不住了,开始降价竞争,结果这些 CLEC 很快全都倒闭。而且当初给这些 clec 提供卖方信贷的巨头,朗讯科技,有大批不良贷款,股价也缩水将近 99%。

再比如, 英特尔 1970年就上市了,但是公司在半导体行业的较大的垄断优势,要到八十年代下半叶才真正确立。70-85年间它存在很多其它强劲的竞争者,有若干次拐点差点被竞争者超越干掉,比如 1979-80年在微处理器市场落后于摩托罗拉, 1984年左右放弃内存市场给日本人专攻微处理器。所以过早投资入场风险是很大的。它的一个重要拐点,是 1981年IBM PC 采用了它的 8088 微处理器, 但这在 1981年也只是占他的收入的 13% 左右,当时也没有意识到其巨大潜力。随着 PC 市场的强化,它在微处理器的领域的强势地位不断慢慢强化。反而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它的较大垄断优势确定后,更具有投资价值。虽然估值更高,但是投资者的的风险小很多,而且后续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严格来说英特尔还不是那种垄断地位极强的平台级公司,因为它当时还是不断面临 AMD 的价格竞争, 所以我如果穿越到三十多年前,估计还是情愿去投微软而不会去碰它。

多维度的优势, 不同行业外在表现是不太一样的。比如特斯拉, 他的优势在于电池供应,整车软件管理/空中更新软件, 自研电动马达, 充电网络,先发优势的规模效应,研发迭代速度,品牌等等。现在,没有一家竞争者的产品参数性价比,超过 2012年的 model S. 这个差距还在越来越大。

比如微软,它的垄断性是因为桌面电脑都是他的操作系统,所有的应用软件,各种外围的设备比如打印机等等都可以和他兼容,客户再怎么烦他,没法换别的公司产品,因为换了以后,很多事情做不了, 安装软件也很麻烦。

再比如腾讯,在中国你没法不用微信, 用了微信你就间接地为它的利润做贡献。再比如亚马逊,你要买书,很难找到比他更便宜的,而买了书,发现买别的东西也很方便便宜,这个习惯一旦建立很难改,而别的商家很难突破它的这种垄断性。

垄断性是个不断积累,越来越强的过程。随着公司做大,客户越多,它建立的生态圈, 各种应用,不断增加的客户群,供应链上的各类公司,各种行业标准,等等,就自然而然地不断提高竞争者要想超越的壁垒,最后高到别人完全无法超越。

即使不垄断的公司,其投资回报短期可能相当不错。但是无法保证不被竞争者超越。作为投资者,应当在挑选的时候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要在至少三到四个维度上大幅度领先竞争者,有较大概率加强垄断优势的基础上才开始入场,这样就不用担心市场的各种负面谣言, 否则容易被搞得一惊一乍, 把本来可以躺赢的被动投资变成一份紧张的工作。

一句话就是 “多维度验证垄断性”。

(3)

第三个教训,没有亲身长时间体验出钱的买家的角度和决策过程,这样容易被一些断章取义的媒体报道误导。

新的平台级的大公司,它的底层商业逻辑往往是全新的。如果用老的逻辑硬往上套,很容易判断错误。关于特斯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了,就不再赘述。

比如谷歌,重要的是他的购买广告的商家,是否能够带来较大的回报。这方面的信息,实际上在网上多注意搜一下,是可以找得到的。理解了买家的心态,就可以正确评估公司的垄断性究竟有多强, 为什么强,为什么客户不去买竞争者的产品。

比如比特币,自己自学安装钱包软件,自己转一下币,很多东西就非常清楚了,这时候在看很多媒体的极为肤浅的报道,就觉得很可笑。

比如脸书,我实际上几年前就遇到一些游戏开发公司,他们说他们的游戏收入脸书要提成一部分,当时还比较幼稚,缺乏这方面的敏感度,没有意识到脸书作为平台的巨大优势。当初投资游戏公司的钱,全亏了,要是都放到脸书上面,那就赚大了。

对于新技术带来的革命, 媒体报道注定是从错误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的。断章取义,揪住一点一线,无限夸大,吸引点击率,骗点广告费,等等。这基本上就是世界各地主流媒体的现状。

另一个方面, 媒体人员因为利益诉求不一样,报导导向主要受广告商的影响,因为一般不会有来自这种新垄断型公司的广告,所以报道有失偏颇是必然的。

这个过程是要花时间,下功夫的,没有人可以帮你代劳的。否则你过不了这个坎,很容易被负面谣言干扰。

所以有独立的真正的买家的角度,非常重要。一方面尽量争取直接体验公司产品,使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现在网上各种社交平台,可以获取大量的多角度的,观点截然不同的底层信息,尤其是如果有正反两方面的消息,更容易获得客观的信息。

这样当你看到听到媒体和分析师的胡扯的时候,你知道他是胡扯,因为你很清楚是哪几点在胡扯, 所以你就非常自信,而不是被他的胡扯搞得很迷茫,这个对于投资而言非常重要。

但是还有一些公司, 比如 Nvidia, 他的具体竞争优势,涉及到很多非常细的技术细节,需要用打游戏打的很多的人,或者在他的平台上用他的软件系统写人工智能代码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这个调研成本对我太大,只好放弃。但对于其它某些特定人群而言,可能是很容易看清楚的。

一句话就是“理解客户的上帝视角”。

(4)

第四个教训,就是当一个公司利好消息频繁出来,垄断性加强,股价上涨的时候,应当在控制整体仓位的前提下,考虑继续加仓, 而不是仅仅因为价格涨了,就着急套利。

一个垄断型的公司,有着长长的成长远景, 当垄断性加强的时候,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下降,更多的客户将加入它的生态圈,这些新客户带来更多一系列新的收入,将会加速落入它的腰包, 而更多的直接竞争者, 因为客户的流失,将会迅速倒闭。

如果只是看到价格上涨两三倍,就感觉更贵了,过早卖掉,而没有和它未来的收入前景可能增加二三十倍放在一起评估,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回到特斯拉的情况,我现在反思,当初还是进得太早太快。它在 2016年二月 model X 生产时遇到较大挫折, 2018年六月 model 3 产能提升时遇到较大挑战, 2019年一季度财务不好,因为在欧洲刚刚开始交付而且同时美国的买家税务补贴下调,都在当时遭到做空者的合力攻击,并散步谣言说他要破产。

这些风险是现实存在的。幸亏马斯克超强的技术和执行能力才力挽狂澜。当然,当年我也是看到他在多个方面和细节上展示的的超强技术能力,尤其是 2015年十二月首次实现一级火箭回收降落在陆地上, 才坚定信心重仓入场的。

如果我要穿越回去的时候,会慢慢地逐步加仓,根据它的每个里程碑的实现和相应的风险的降低,一步步加仓。到今天这个时刻,他现金充裕,优势在加速,比如下面 model y 的量产和交付如果提高到每个月五千以上,将进一步削弱竞争者,加速一些汽车公司的破产,可以考虑继续加仓。如果他的自动驾驶软件体验很好,觉得更加接近市场化了,那肯定要继续加仓。

一句话就是 “越垄断越加仓”。

(5 )

第五个教训,这是和第四个相关的。就是不深刻理解公司高速增长的底层机制,和未来的产品路线图, 然后容易按照短期的肤浅理解,计算估值,认为公司高估了。

一个新的平台级公司的浮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前途无限。它的增长会有几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市场本身的增加,比如微软的视窗软件,1990年 window 3.0 卖了大约四百万份拷贝。现在一年的 PC 销量全球就是两点六亿,苹果只占不到 10% (一千八百万台), 其它基本都是微软的市场。这个增幅就是六十倍。1990年不管微软有什么瑕疵,以那时候的收入来估值而过早卖掉股票,现在看起来极为可笑。

第二个维度是市场份额的增加。比如特斯拉目前每年产能大约五十万辆,全球每年汽车销量 75 million, 特斯拉占比只有 0.7%, 还有极大潜力可挖。如果目标是全球市场的 15-20%, 那就是现在的二十倍以上。

第三个维度是国内垄断领先的产品可以卖到国外市场, 这又是三到四倍 ;当年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一个逻辑,就是意识到它在海外,比如亚洲市场的扩张,前景非常大。

第四个是不断推出新的更高级的硬件和衍生出来的软件产品,这有可能又是几十倍。

比如特斯拉的产品路线图在 model s, x, 3 之上,现在马上要交付 model y, 下面还有 semi, cybertruck, roadster, 太阳能, powerwall, 软件应用, 自动驾驶, 甚至现在还无法想象的。

再比如微软开始是dos, 然后是 windows, excel, word, power point, database, window server, window network, 等等 ;至于苹果的 ipod, iphone, ipad, macair, appstore, 等等,更是不可胜数。

第五个维度是规模效应。因为研发成本,和早期投资固定成本变化不大,多卖两倍的货,利润可能是四倍甚至更多。

一个新的垄断型大平台的出现,你看到的初期的应用,都只是刚刚开始。收入的来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为它一垄断,客户跑不掉了,卖任何东西,只要有点用而且价格不高,客户基本都是照单全收,只要客户规模大,即使单价不高,利润也会非常大。这是小公司根本无法想象的非常爽的境界。

一句话,就是“理解长期产品路线图”。

(6)

第六个教训,就是被短期挫折干扰心智, 吓破了胆,试图做短线,折腾半天,最后一场空。而卖掉之后,如果过早下车,一般于心不甘,很难再买回去。

垄断公司成长过程中还是会有各种小的挫折,比如某个季度的营收下跌, 没有预期的快,等等。或者宏观经济出问题了。但是一般的磕碰,已经不会影响到它的垄断地位了。所以不要被各种短期噪音干扰心智。

只要这种挫折不是说有人能够明确挑战其垄断地位,或者说会计造假,绝大多数噪音是可以忽略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在入场的时候,已经确认了公司在几个方面的,多维度的垄断地位,一般而言,即使有来自外界的,某个单一维度的挑战,不足为虑。

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到华尔街的人特别短视, 放着大好的, 睡觉都可以赚钱的垄断性投资机会不要, 挖空心思要搞短线,最后一场空。

比如说 2014年, 亚马逊股票一度从 400 美元跌到年底的三百,结果 2015年一月之后一路上涨,做短线的人再也买不回来了。

比如这次疫情,是对所有公司都会造成伤害的,但是对于弱势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弱势竞争者相对于垄断的强者而言,现金流更加吃紧,出现大规模的全面的经济衰退时,弱者会死得更快,然后市场就被最强的垄断者纳入囊中。

普通人对于各种短期内部的财务数据,没有任何信息优势,等短期坏消息出来,已经反应到股价上了, 再去卖,实际上已经晚了。而以后财务数据变好,你又不会提前知道而提前买进,所以炒短线是有百害无一利。

同理, 因为你无法提前预测经济何时会衰退,你也无法提前预测经济何时会好转,因为宏观经济的判断而去做短线,大概率会出错。

一句话, “忽略短期噪音”。

(7)

第七个错误,就是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的时候,不愿改错, 因为面对过去的错误,内心太痛苦了。

殊不知,正是因为你果断比别人早改错,你就可以多赚,不要和钱过不去。

尤其是当原来不看好的公司,后来成长迅速变成垄断公司,这时应当忘记过去,只要确认垄断性和未来成长前景,就应当高价再买回来。

当年我有位朋友,因为一两百块钱的时候,没有看懂亚马逊,没有入场。后来我在六百块的时候,跟他说,亚马逊可以买,潜力还很大。他的回答是心理的抵触太强了,每次想起两百块钱时错过就心痛,不愿直面,不愿意再吃回头草。结果现在涨到两千美元左右。

明确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实际上是件大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前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知道这个公司是不是真的是个垄断型的超级公司,即使价格低,也有破产的可能。如果被市场明确无误地证明了其垄断的光明前途,这意味着有个大好的,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机会。即使价格涨上去了,但是前途更加光明了,破产的风险基本被排除了。

这个时候一定要忘掉过去的错误的自我!改正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忘掉过去,要高度理性地以未来发展为导向。

我自己在 *年之前对比特币有错误的认知,一直没看懂,没理解透,后来 *年*月发现比特币创新高了, 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 于是开始改错,边加仓边学习,终于理解透了,扭转过来了。倒是一些更早持仓的人,几百块一千块钱就卖掉了,再也没有能力直面自己的错误, 把币重新买回来,这是非常可惜的。

一句话,就是 “不怕改错和高价买回 ”。

(8)

第八个错误,就是在超级公司增速放缓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公司还会可能有各种增收,增加现金流, 回购股票的手段,股价坚挺的时间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

比如说,苹果现在的收入已经不太增长了,但是因为它的现金流仍然非常好,大量资金用于回购股票,所以股价从 2019年初,到2020年初,翻了一番。

再比如, IBM 虽然因为云计算被亚马逊和其它公司抢占新市场,但是它的来自老客户的现金流非常好,每年回购股票,发送大约 4-5% 的股息,所以虽然它的股价和十年前差不多, 但考虑到股息,回报不算太差。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超级垄断公司,大家容易犯的错误,仍然是卖得太早。

那么,我们总有要卖的时候吧?选择卖点,可以有一个参考的角度,调仓时可以考虑置换成很明显的增长潜力更大的新的早期垄断者。

一句话,垄断者“晚年寿命可能极长 ”。

最后总结一下, 对于高成长的, 垄断型的巨头的投资的八个需要注意的误区:

等待临界点 – 多角度验证垄断性 – 理解客户的上帝视角 – 越垄断越加仓 – 理解长期产品路线图 – 忽略短期噪音 – 不怕改错和高价买回 – 晚年寿命可能极长 。

与之对比, 我以前犯的八个错误是:

1/ 不等过临界点就浪费大量时间研究 。

2/ 没有反复多角度确认公司的垄断性,就贸然入场

3/ 没有理解真正出大钱的客户的上帝视角,因而容易被媒体操纵而恐惧, 不敢买或者过早卖出

4/ 公司垄断性加强时,没有加仓,而是因为价格比自己买价涨了很多倍,就过早卖出。

5/ 因为懒惰和其它因素, 没有深入研究理解公司的长期产品路线图,缺乏想象力,老是拿旧的视角去套,总是觉得估值太高,拿不住,过早卖出。

6/ 被短期挫折的负面消息吓到,而没有意识到,只要垄断性没有改变,就应当继续持有。

7/ 因为在低价时错过或过早卖掉,而不愿高价买回。这时要坚决忘掉过去, 有错就改是优秀投资者的基本品质。

8/ 没有理解超级垄断者极长的寿命,而总是因为自己已经有了几倍几十倍的回报,而过早卖出。

以上八个错误,改正任何一个,都能多赚钱或避免损失,所有的错误全部改正,就有大概率,以较小的代价赚大钱。

另外就是,这个策略,因为是跨越了十到二十年的市场周期,所以基本上做短线的,哪怕是有三到五年视角的基金经理,也无法采用,因为他们有短期回报压力。而你如果深刻理解这里面的底层机制, 就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轻松超过他们。

那么,下面指数增长的大机会,还可能有什么方向呢?

这个事前无法准确预测,而且可能涌现出来的东西,其逻辑以我们现在的知识结构看,极为古怪不可思议。不必有预设立场, 也许还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突然出其不意地冒头了, 跃过临界点,出现了五亿美元以上的收入,就可以开始去深入研究,是否有垄断性。

相信这样的大好机会,未来十年普通人可以抓得住的,至少还会有两三个,而且是个长期的机会, 不用特别着急,按照上面的方法论,可以步步为营,慢慢入场,躺赢。

(下图为笔者制作的 NFT, 序列号 009, 可访问 http://opensea.io/guiguwangchuan 购买

2021年10月微博发言摘要

weibo-qr

(10/1/2021)

哥白尼 (1473-1543) 出生地 Torun 在现在的波兰境内,但那时候那个地方的居民主要说德语。但哥白尼无法按照现在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来定义。他既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波兰人。德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出现,是 1871年的事情了。而 Torun 的归属,几百年来改变多次。

这就是为什么以现在的思维框架,来理解未来,很大程度上是徒劳的,因为未来会涌现出很多你现在完全无法预测的新东西。

同理,用现在的思维框架,理解几百年前的历史,也往往格格不入,很容易闹笑话.

单维度的东西太容易被败掉了。//@书房摆茶:所以盛宣怀留下100套房子儿子,也都给败了!想不到未来

(10/2/2021)

让自己运气更好的一个方法是让更多人知道你,而要更多人知道你,再也没有比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持续输出文字,更高效的方式了。

另外一个角度的体会,把微博的评论权限改成 “关注一百天后才能评论”,可以非常有效的过滤掉各种噪音,闲人的骚扰或者无理的谩骂。趣味相投的人,不介意等一百天。和外界交互设置一定门槛,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上,如果大家以前曾经有过顺利的合作,但突然对方交流时开始找各种借口拖延,含糊其词,不置可否,或者保持缄默,通常这就意味着”不”,对方的决策发生了你尚未理解的重大转变,甚至需要为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

德国和苏联 1940年十一月曾经磋商让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条件,德方后来嫌苏联提的条件胃口太大,十二月份就已经决定半年后攻击苏联。之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各种问询,德方迟迟不肯回复。这样冷淡几个月之后,就是六月份的突然袭击。

奥斯曼土耳其 1911年开始,曾经向英国订购了两艘战舰,在国内搞各种募资,连小孩的压岁钱也不放过,为其付了全款,但是英国因为和俄国法国结盟对抗德国的需要,(俄国的外贸有 50%要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后来找各种借口推迟军舰的交付。然后在 1914年八月一号突然宣布,要征用这两艘战舰。这在土耳其来看是奇耻大辱,也直接导致第二天土耳其和德国达成秘密协议,彻底倒向德国。

另外一个常见例子,就是谈生意的时候,开始都很顺利,然后突然对方提出莫名奇妙的新的条件,要让你做更多的事情,而自己并无更多的付出和实质性的 commitment,通常都是在拖时间忽悠你,你已经变成了备胎的角色了

(10/3/2021)

和他人进行金钱,地位或者名气等等的直接实时的攀比,是封闭社会的习惯,在指数增长的开放世界里会非常可笑。

而且以这种直接攀比来指导自身策略的制订,往往自乱阵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正确的观察角度和衡量标准应当是这样的:

1. 你是否可以健康的生活更多年,因此可以接触到更多潜在的指数增长机会?
2. 你如何能够选择周边的环境和信息输入渠道,改进自己的日常习惯,这样可以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的潜在指数增长机会?
3. 根据你现在收集的所有最新信息,有没有比你现在做的事情,确定性更大潜力更大的指数增长机会? 如果有,为什么你现在还不能切换过去?

任何无法指数增长的事业,很容易成为时间和精力的泥潭,有机会一定要立刻逃离。

对于甘愿在回报递减的泥潭里折腾的人,不管他暂时光环多么亮丽,地位多么高,资源有多少,不必羡慕,也不必把他太当回事。
幸福就是全面的,长期的指数增长。所谓中年危机就是找不到增长点了,也不知道如何真正有机的增长,想拆东墙补西墙寻求表面的增长,反而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是的。 //@手机用户wqer:永远关注“领先指标”。在“落后指标”上比较得到一点优越感实际上是同归于尽

我们一厢情愿设想的指数增长方式,往往是”有心插花花不发”。而一旦观察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时,一定要虚心研究其底层逻辑,跃过临界点后要尊重现实,果断跟上。幸福的源泉,来自果断放弃”花不发”,而在第一时间理解并跟上”柳成荫”。

什么样的环境很难产生指数增长? 第一是有资源瓶颈或者其它限制自由贸易的瓶颈,完全无法绕过去。第二是信息传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高,而且因为各种瓶颈的因素,成本降不下来。第三是人口和市场缺乏增量。长期在这类环境生活,大脑会僵化,习惯零和博弈的哲学,完全无法理解”指数增长”的概念。

沟通交流有限,又是最根本的瓶颈和限制。只要打开了对外的连接,并且不断迭代降低连接成本,资源和市场其实是无限的。//@太玄程序员:三大限决定了是否无法成长为一个指数型爆发的新领域:资源有限,沟通交流有限,市场有限 。

正解 //@花栗鼠的夏:大O算法的复杂度不在于常数项

回复@王半城Hz:”时间切片指标” 这个词非常贴切,这种人为定义的,静态的概念,误导了多少人的评估和决策体系。//@王半城Hz:可以用投资领域的估值思路来看待自己,而不是“当前有多少存款”这种时间切片指标

(10/6/2021)

关于如何制造 fait accompli , 和如何反制 fait accompli 的研究是个大学问。

可惜太多人在学校里被洗脑成了呆子,在现实世界中被各种恶棍制造的 fait accompli 所欺负而不会反击。 ​​​

既成事实的根本特点是 “既成”后,要再反转回原来的状态,成本高到不可能。所以对方只能被迫接受现实。书呆子的盲点在于误以为世间的运作机制都和理论一样简单美好,一方面对于别人制造的 fait accompli 没有思想物质准备,无力回应 ; 另一方面在恰当的时机不敢制造既成事实,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10/10/2021)

和一大群可以信赖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快速,安全,全面的共享信息并且协作,是节约成本,极大提高效率的核心策略。是智人最终超越其它生物,主宰地球的演化路径。”共享信息和协作”本质是软件技术,看上去没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或者舞枪弄棒那么性感,但最终是决定胜负优劣的关键。 ​​​

这种”共享信息和协作”不仅在人和人之间,也体现在许多其它层面。比如智人的大脑里的 multimodal association cortex (多模整合皮质层) 把各个维度角度的信息,综合起来。大脑缺乏综合能力,就会成为纯 SB, 比如说看到某张人脸的照片,能够理解这是人脸,但是无法和某个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

共享信息最大障碍之一,是构建一个通用的 API, 让不同模块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互。这实际上是当初亚马逊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架构搭好了,虽然开始麻烦一点,但做好后,大家分享数据和功能极为方便,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如果一开始图省事没有考虑到未来给他人的使用,最后还是要被迫全部重来一遍。
一是效率低,二是回报递减,三是当事人实际上是在路径依赖的惯性下生活,并未真正主动拓宽接触面。//@太玄程序员:传统饭局-酒局社交太伤身,太低效。某下台高级领导,晚上吃三轮

(10/11/2021)

上联:币锁千年富,
下联:家和万事兴。
横批: 躺赢

(10/12/2021)

以下文字摘自我的公众号在 2015年的关于 Amazon 的老文章。标准化通用接口,后端和前端清晰隔离,是提高网络效率,促进复合式增长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对很多领域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
但是亚马逊有一件事,做得非常非常好,这远远弥补了亚马逊所有的政治上的,哲学上的和技术上的失误”.

2002年前后,贝索斯给所有员工发布了一个命令,关于内部软件设计的命令:

1)所有团队,要把他们的数据和软件功能通过服务接口对外公开

2)团队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这些接口。

3)不允许通过任何别的方式通讯:不能直接连接,走后门,不能直接读别的团队的数据,不能共享内存。

4)服务接口的后端的软件技术的选择,没有关系。

5)所有的服务接口设计时,都必须具备一个能力,允许日后让外界第三方开发者调用。没有任何例外。

6)不听话的人,将被开掉.

打个比方,蒋介石当年常常越级指挥,自己支配部队,不告诉其部队长,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自己部队不知在何处,这是兵家大忌。这就是典型的图省事,不通过标准的服务借口,直接走后门读取, 修改数据的低水平的程序员的做法.

蒋公的辩护者会说,许多高级将领指挥水平差,到最后却使得部队四分五裂,所以他只好亲自上阵,插一手去越级指挥,将部队整合起来。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这恰恰就是舍本求末的短视做法.

越级指挥的坏处,是增加组织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蒋公如果不在,别的人不知道那些后门,无法学他越级指挥。 另一方面如果后门出现问题,蒋公的越级指挥也无效了。 而只有培养标准化的将领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组织模式,才是建设一个高效灵活的组织的最重要的工作。

—————

标准化的软件服务接口的建立,需要相当大的前期投入,短期内看上去吃力不讨好。但基础打好后,在此之上的软件应用开发效率大增

长期看,链接接口比局部招式重要得多,贸易港口的建设比在本地傻干有价值得多 //@闲云野鹤云900:就像功夫,有些招式是其余招式的链接接口。

如果第一次没做对,要敢于直面错误,迅速投入时间精力纠错,建设通用化的接口。而不是掩耳盗铃,装作没事。//@王一石Yishi: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历史学家汤因比算是最早的网络科学家之一: “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组件不是个体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摘自 “历史的研究” ) //@海波的随想:听上去有点像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里面讲的网络的价值。

图省事而不尊重复杂系统演变规律的人,最终会被现实抛弃 //@减法简:不通过通用接口的人借口效率,其实目的是强调自己的权威。

一般人们只能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可触及的领域的马上的应用,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通用性高的作品或服务,连接到组合性最高的网络上时,可衍生出来的你无法想象的组合性应用,没有任何上限。这类创作的潜在价值,长期看始终会被低估。所以要专注思考解决通用性高的问题,不断和组合性高的网络连接。

(10/14/2021)

生命就是三件事,互相依托,不断叠加:

理解,决策,行动。

Understand, Decide, Act.

前面两件事主要靠大脑。前面两件事办好了,行动的有效性,和效率,都会有本质提高。然后再进一步反哺,提高理解和决策的质量。 ​​​

虽然这三个元素不可分割,但从重要性而言,理解 > 决策 > 行动

机器不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格局,人可以。//@丁金新:这么看怎么感觉人像高级的机器

(10/15/2021)

投资本质就是 “求之于勢,不责于人”。创业的鸡汤,很多就是拼命”责于人”。

猜测真正的太极高手,肌肉并不发达,但能够做到”求之于勢”,所以也可以把肌肉发达的对手放倒。 ​​​

“不责于人”是说如果自己的力量无法克服一块石头的静摩擦力,就不要用蛮力试图去搬动它,而且搬不动的时候还自责不够努力。”求之于勢” 就是找那种已经从山上往下加速滚动的巨石,跟着它一块动。//@幸福的小狐狸呀:不责于人的意思是不责怪别人?

“借力”不是说想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去刻意的借,而是说长期积累了极为复杂的体系,遇到一些新情况,很快就能找到切入和高效利用的方式。否则就是机会送到面前,看不懂,或者又哭又闹的抗拒,甚至还要狂妄的去做空

没有谁有三头六臂的法力,要么是长期积累的借力,要么是装*还未被捅破。 //@动荡不安的火焰:风来前借风,雨来前求雨,时机让凡人拥有法力[嘻嘻]

(10/16/2021)

幸福,就是有机成长。

有机成长,需要效率不断提高。

效率提高,需要依托于复杂度最高的生态。

复杂度最高的生态需要开放的环境,和通用的, 前端后端清晰隔离的信息交互界面,这样可以实现“即插即用”的效果。这样任何新加入生态的个体,都可以迅速利用生态内涌现出的,效率最高的工具,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成果,迅速被生态内其它人所利用。然后生态更加复杂化,高效化,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营管理时的一刀切政策,和编程的 “全局变量” (global variable) 非常相似。

管理者和程序员图省事,一刀切,但导致系统内部各种积累的混乱的依存关系,指数般增加,把管理者自己也搞糊涂了,出问题时很难诊断问题出在哪里。

以后再调整,修改适应环境变化时,成本极高,最后可能高到突然死亡。 ​​​

自上而下设计的系统,经常因为图省事,而不断增加这种”全局变量”,最后系统脆弱性过了一个临界点,无法修补,只有彻底放弃。自下而上涌现的系统,一般如果有这种缺陷,第一时间就会被淘汰,似乎反而没有这种问题困扰。

(10/17/2021)

关于技术的可组合性提高效率的一个典型例子:

卫生间洗脸台的水槽底下,常常因为头发胡须等各种脏东西淤积多了,堵了,水下沉的很慢。多年前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办,一是不知道用什么精确的词语来描述这种情况,二是不知道找谁问。后来跑到超市,看到有卖某种腐蚀性极强的液体,号称倒下去,就可以把管道通畅,结果花了几十块,买了好几种,试了几次,就是没用。最后自己用长长的镊子,非常费劲的往底下掏了半天,勉强掏出几根头发,才缓解了管道堵塞的问题,但还是没有真正清爽的解决。前后至少折腾两三个小时。

现在这类问题几分钟就搞定了。先是亚马逊上搜一下关键词: sink, clog, 很快就出来一大堆产品解决问题,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这种产品,现在都有录像使用说明,一分钟的演示,sink snake ( 水管蛇) 怎么用,非常清楚。十秒钟点击下单,价格只有七美元,第二天送货到门口,打开包装,水管蛇伸到水槽底下,来回转几次,再拔出来,一大堆肮脏的头发和其它沉积物终于弄出来了,水流立马就通畅了。一个字,爽!

以前折腾两三个小时也解决不彻底,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彻底搞定的问题,本质上是以下六个技术组合,最后形成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搜索 – 网络视频 – 电商网站订货 – 送货 – 后台仓储 – 水管蛇生产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只要让技术的组合性去自发演化,这个世界是根本不会有通胀的。

回复@行者千里55794:有很多无法迅速用语言精确表达的东西,看了视频,非常清楚,然后就迅速果断下单。所以这里视频技术确实很关键。//@行者千里55794:这个同时让我发现了视频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和现场支持会减少

(10/19/2021)

关于妒忌的经典传世之作:

Envy, a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by Helmut Schoeck (1922-1993)

读后让人拍案叫绝,相见恨晚。 ​​​

嫉妒,尤其是对于和自己比较接近的圈内的同乡,同学或同事的嫉妒,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创新者更容易在新的环境推广自己理念。在自己圈内推广创新,即使有价值,对于周边人的内心的煎熬是极度痛苦的,他们的直觉反应是,”你丫以为自己是谁啊? 凭什么你能做,我们做不了? ”

所以有个猜测是,为什么早期的科技创新,更容易在内陆水运发达,或者有很长和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交通方便的地方涌现,是因为创新者很容易离开故土,摆脱嫉妒的压力,而到新的地方去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有谚语说,”没有人是自己故乡的先知”,又有常言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独生子女,因为在成长期,没有感受过和兄弟姊妹去竞争父母注意力和其它资源的体验,因此对人性的嫉妒,缺乏理解和敏感度,因此在社会上涉及到群体合作的事情上,相对而言,更缺乏适应能力。

嫉妒的力量在于互相牵制约束。英国煤矿国有化多年后,发现如果一个工作小组的人数只有七八个,其旷工的次数,远小于十几个人的小组。如果所在小组的人数有十五个,你偷偷溜出去钓鱼,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还有其他人也开小差,所以不只你一个人会承受嫉妒的愤怒。但如果小组只有七个人,风险就大多了

有人评论,这本书好比社会科学里的”统一场论”

福哥 (1459-1525) 是神圣罗马帝国首富,去世的时候财富大约相当于欧洲 GDP 的 2%,相当于现在的四千亿美元。十四岁的时候去威尼斯做学徒,学习贸易和金融业。当年主要靠做哈斯伯格王朝的钱袋子发迹。另外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航线后,他于1503年开始参与了对葡萄牙通往印度的贸易船队的投资。

福哥赚的没有六十倍那么多。船队第一次从印度回来时,因为胡椒太多,价格暴跌,葡萄牙国王扣留了货物,不许立刻卖。福哥和葡萄牙国王打了三年官司才拿回来,不过卖掉时还是赚了三倍,算是皆大欢喜。//@蒋大宽2020:[doge]1503年开始做达伽马的投资人到1525年去世,享受22年大航海葡萄牙垄断红利,每船来

达加马 1498年第一次到印度时,想拿欧洲的蜂蜜和时髦的帽子和印度人交易,遭到了当地阿拉伯倒爷的无情嘲笑。一个突尼斯商人警告达加马,下次最好带黄金来贸易,否则国王会把你的脑袋砍掉,没有人要你们的蜂蜜和帽子。

福哥在欧洲有大量铜矿和银矿,葡萄牙人成了福哥的最大最好的客户。

摘自 “The richest man who ever liv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Jacob Fugger “, by Greg Steinmetz

福哥是 1525年镇压德国农民起义的士瓦本同盟的背后主要金主之一。同年十二月三十日因病去世

(10/20/2021)

闸门打开,水放出来,就不可逆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群体惯性只要还在自我强化,任何试图扭转它的努力,都是在白费力气。 ​​​

没有力量 (能量) 的人的观点毫无意义。//@instagram七姐_:朋友圈里有人持悲观态度,甚至对美股也不看好。相反,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乐观态度

(10/21/2021)

有个模糊的感觉,神圣罗马帝国 (Holy Roman Empire),有点像最早的一种区块链一样的实体, 持续出块将近一千年。直到拿破仑 1806年给它来了个硬分叉。

因为其组织结构相对于现代大规模中心化军事动员而言,效率太低,所以拿破仑战败之后,成员国没有足够动力重建联邦。 ​​​

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 (1500-1558) 同时在 1516-1556年间也是西班牙国王 (因为母亲是西班牙皇室),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德国和阿根廷的世界杯足球决赛发生于 1550年,实际上两家是同一个君主。查理五世的理论统治范围覆盖一半的欧洲和一半的中南美洲,但对于各地诸侯的实际权力有限。

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信任,要确保自己的权益不被侵犯,往往需要人工验证和干预。

历史上的各种巨富,从十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福哥 (Jacob Fugger),到十九世纪的罗斯查尔德家族,往往都是在建立和保持信任的网络技术上,有创新,资金效率比别人高一些,因此不断积累更多财富。

但有人工干预的地方,容易卡壳,造成连锁反应,各种僵局 (stalemate) 和长期效率的低下。

区块链技术最终将把需要人工干预的信任技术,完全彻底的自动化,这对效率的指数型的提高,是普通人,目前还无法想象的。

但这么明白简单的道理,翻一下世界历史,就非常清楚了。

1498年葡萄牙人到印度做贸易,对方只能接受贵重金属支付。1490年神圣罗马皇帝 maximillian 重新征服奥地利匈牙利时,福哥是后面金主,作为回报,福哥掌握了匈牙利的银矿铜矿开采权。十几年后,大量银铜从匈牙利经 antwerp 转运到里斯本,换取葡萄牙从印度运来的胡椒香料,福哥成了香料的最大批发商。

很遗憾的是,塔列布正在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在事实证据和自己预测相反时,他只能诉诸粗暴的人身攻击来掩盖自己脆弱的逻辑框架。

(10/22/2021)

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的最本质动力,似乎来自于十三世纪初蒙古人的西征,1241年最西打到了波兰和匈牙利。虽然短期内对所到之处造成极大破坏,但此后一百年从西欧到东亚的贸易路线彻底打通,世界在 pax mongolica 之下有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相对和平的发展,意大利商人在这种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益。

但黑死病也来源于亚洲,从 1346-1353年之间造成欧洲 30-60%的人口死亡。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东西方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另一方面大量希腊学者涌入意大利,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繁荣。而威尼斯商人作为欧洲和印度之间贸易的中间商,也赚得盆满钵满。

1498年葡萄牙人打开了绕非洲去印度的贸易航线,几年后威尼斯的贸易垄断地位受到严重打击,如日中天的地位再也回不去了。

经济地位本质还是取决于大的格局,虽然大格局对于微观个体的影响,传导上会有时间上的迟滞。小的格局和大格局时有时会在方向上截然相反,常常出现一些反直觉的现象。

能够区分现象和本质,区分小格局和大格局,针对性的灵活配置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个人能力在大格局面前微不足道。即使是极少数”超人”,如果在微观上仔细观察其行为逻辑,本质也是因为更好的顺应了大格局下的大趋势。警惕一些装 *犯的明显违背常识逻辑的言论。不研究大格局和底层逻辑,迷信某人有三头六臂的神通广大,迟早要载大跟头。

黑死病最初可能在 1331年起源于蒙元北部,然后传播到欧洲。因为疾病爆发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一些贸易据点人死光了,切断了几大蒙古汗国之间的贸易联系。猜测这也是为什么蒙元在 1368年迅速崩溃的原因,因为无法和其它汗国互相呼应支持,后来甚至要低三下四的招安南边的海盗方国珍,寻求补给。

mehmed 二世 1453年 破君士坦丁堡之后,两天之后就借口收受拜占庭的贿赂,把二号人物 grand vizier (类似宰相) Halil Parsha 抓起来,一个月后杀害。 李景隆 1402年开南京城门放朱棣进来,两年后因为其他官员弹劾而被朱棣削爵抄家。虽然两者情况不太一样,但历史似乎总是押着有趣的韵脚。

回复@silverhawk_bay:mehmed 二世和 Halil pasha 的关系,可能更像明神宗和张居正的关系。要不是张死得早,等神宗到二十多岁,也会找借口收拾。

如果郭松龄没有在 1925年自爆,可能等到 1929年也会先于杨宇霆,被张学良收拾。

土耳其 1453年攻下康斯坦丁堡,本质还是巨大数量优势,十三万大军对一万守军,而后者基本上孤立无援。1683年七月,奥斯曼帝国围攻维也纳 60天,十七万大军对九万联军 (波兰+神圣罗马+匈牙利+哥萨克),最后以伤亡被俘四万多的代价惨败。这是奥斯曼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三百年冲突的一个转折点

奥斯曼土耳其 1453年打下康斯坦丁堡的一个利器是匈牙利工程师 Orban 制造的大口径加农炮,直径 76厘米,可以装 270公斤炮弹,射程 1600米。类似的,1273年蒙古破樊城的关键,是伊拉克工程师”阿老瓦丁” 造的回回炮,就是一种配重式抛石机,弹石重达 150斤,射程 400米。

回复@颤栗的树懒:本质还是拜占庭最后财力人力不足。Orban 后来因为当时技术局限性和奥斯曼指挥官的巨大压力,在大炮出现裂纹后还要强行开炮,结果炸了膛,自己也被炸死了

没有虚掩门,也迟早会有李景隆出来,开门迎降,因为实力差距太大了//@陶陶_陶陶:造大炮那哥们最后死了?我看君堡陷落的第一本书还是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很长一段时间还为那个虚掩门扼腕。不过后来觉得当时那个情况,也就是能再拖几个月,拜占庭完蛋是迟早的事。没钱没地,奥斯曼几代人奋六世之

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 1218-1265) 所统治的伊尔汗国最大势力范围,其西部边界到土耳其 anatolia (小亚细亚) 的东部。但旭烈兀去世后慢慢开始式微,1337年分裂成几个小国。奥斯曼帝国是在 1241年蒙古入侵 anatolia 之后的混乱中逐渐涌现出来的,但其早期的发展成长过程,缺乏历史资料。

这石头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挤眼]忽必烈因为是旭列兀的亲哥,所以从伊尔汗国借调工匠比较容易。 //@cobain_85089:我老家就在樊城,听长辈说过去工地还时常能挖到大石头,考证是那时候打进来的

帖木儿帝国 (1370-1507) 势力范围覆盖今天的土耳其西部到阿富汗,基本上取代了原来的伊尔汗国的领地。在1402年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奥斯曼帝国,活捉苏丹 Bayezid,极尽羞辱。苏丹的几个儿子后打了十一年内战才消停。可以说帖木儿给拜占庭帝国续了五十年的命。帖木儿 1405年在讨伐明朝的行军路上去世。

(10/24/2021)

基督教最初在罗马帝国是被迫害的,公元 313年康斯坦丁皇帝发布了所谓 Edict of Milan, 给予其合法地位。

325年,康斯坦丁召集了所谓 “基督教大公会议”,确立了主流教义,所谓 Nicene Creed.

公元 380年,Theodosius 皇帝发布了 Edict of Thessalonica, 将基督教, 尤其是 Nicene 主流教义,定为官方宗教。

从各类宗教的自发涌现和传播,来理解区块链技术,会发现有一些类似之处。而如果只是简单看其每天相对于法币的价格波动来判断好坏,反而常常会觉得格格不入。

—-

1815-1914年这一百年间,因为世界大部分国家以金或者银为本位,所以基本上是不存在通胀的,一百年来欧洲和美国的主要物价指数基本没变。某些地区可能因为发生局部战争,或者发现新的金矿和银矿,而产生短期的通胀,但一般很快又会退回去。

当然银行也没有储蓄保险,存在银行的钱可能因为银行倒闭而全部亏掉。

1971年之后法币不再喵定贵重金属,而由中央银行调控,在历史长河中更像是个例外,而不是本该如此。”跑赢通胀” 也许对几十年后的人来说,会变成陌生的概念

(10/26/2021)

“人们的真实行为模式,和他被期待的应该的行为模式,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任何忽视每一天的现实,而试图生活在一个理想世界的人,很快就会发现,他是被忽悠在毁灭自己,而不是保全自己。”
— 佛罗伦萨的马老师 ​​​

更让我惊讶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理解的”理想世界”的顽固执着,即使各种信号明确显示这是通向自我毁灭之路。一个解释角度,是个人的认知被周边的社交圈潜移默化的绑架了,没有能力超然的跳出来。//@首席安宁官:报告王大爷:试图生活在黛西爱情里的盖茨比血亏

原话是 “ideal world”, 意思是你一厢情愿的对世界的理解。 //@海波的随想:不能理解这段话,听上去或者有道理。但是人不应该追求理想吗?

回复@KUKUmus:”自我形象实现的幻觉” 这个说法很精准//@KUKUmus:最近看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里有一段关于从自我形象实现,转变到自我实现的内容很有启发。大部分人很难跳脱出周围噪声的影响,沉迷在自我形象实现的幻觉里。

回复@肖战夜袭珍珠港:所以要摆脱这个桎梏,必须不断接触更大的”外界”,不断输入更多的素材来”想象”,再回头看以前的”追求”,就会觉得极为幼稚可笑。//@肖战夜袭珍珠港:人的行为跟所谓的“追求”,多数时候是外界赋予加自身想象的。

找到原作了,229页, “to fullfill your potential instead of wasting energy on actualizing your dissipating image, which is not real and means expending your vital energy” //@KUKUmus:最近看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里有一段关于从自我形象实现,转变到自我实现的内容很有启发。

李小龙这本书越看越拍案叫绝,里面有些见地相当深刻,写出来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出头。如果不是 1973年出意外的话,他可以成为乔布斯级别的大师 //@KUKUmus:看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里有一段关于从自我形象实现,转变到自我实现的内容很有启发。大部分人很难跳脱出周围噪声的影响,沉迷在自我形象实现

(10/27/2021)

从经济价值看,虚拟世界会拉大和物理世界的差距,彻底碾压后者。

原因很简单,虚拟世界连接快,选择多,可组合性多,复杂度高,而且容量可以扩展无数倍,没有上限。现在这个趋势只是刚开始。

这就像你如果看地图,很多国家的人口经济中心主要就是沿海岸线,河岸线或铁路沿线的狭长的地带,而这个狭长地带的极少数核心枢纽又是重中之重。

其它交通不便,缺乏连接的地方,看上去很多地,很大,很有实体的感觉,但没有意义。比如澳大利亚,中心都是沙漠,主要经济活动还是在悉尼墨尔本一带。加拿大理论上面积世界第二大,但绝大多数人口都在美加边境五十英里之内.

李小龙,乔布斯,马斯克这些人,都是属于对于自己的领域的技术的探索和发扬光大,非常执着和沉迷的大师。所以他们可以把所在领域的水平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财富只是顺带的结果而已。

以钱为目的,而不享受艺术或技术摸索过程本身的人,反而在财富积累上走不远。

李小龙 1973年写的一篇短文 (“我自己的进程里” 之八) 中说道,”我很开心,因为我每天都在成长,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最终的极限在哪里。肯定的是,每一天我都可以获得新的发现或者启示。” 写此文时正准备拍两部电影,Enter the dragon, The game of death.

据 chuck norris 说,李 1968年练习举重时把脊柱搞脱位,在医院住了三周,但出院后背痛,所以要经常服用肌肉松弛的药物,但这个药和止痛药会产生化学反应,导致他熟睡时大脑血管破裂。因为是在睡觉时发生,所以耽误了救治的时机,而不幸死亡。

(10/28/2021)

刺破某个巨大庞氏骗局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是出现一个新的更大的庞氏骗局。因为喜欢追庞氏骗局的投机者大多是同一类人。

而光去大声疾呼,痛斥庞氏骗局的如何如何不理性,短期是没有啥 niao 用的。 ​​​

(10/29/2021)

很多事情,归根结底是个成本不对称的问题。

事后维权,或者讨债,成本一般是事前做调查研究的十倍,百倍甚至更多。

和某个人对话,如果需要你去解释和说服对方,这也是一个不对称的关系。因为说服要耗精力,而对方总可以用一块钱的抬杠挑刺的成本,来消耗你十块甚至一百块的成本来解释。

所以和外界互动时,一定要尽量保持成本的不对称性有利于你,绝对不能去做用十块钱的成本和对方一块钱的成本消耗的傻事,否则很快会受到客观规律惩罚。
摒弃掉很多结构性的”成本不对称的坏”的习惯,可以从根本上,全方位的提高生活工作效率。

回复@陈氏东辉:遇到这种情况,完全不理睬,一般是最佳策略。//@陈氏东辉:很多人靠骂名人出名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吧,你一回骂,或者一解释,他就赢了。
总有很多人,宁愿事后花几个月几年去维权,也不愿事前花几小时几天去研究学习。这就是冷冰冰的现实。永远不会变。 ​​​

凡是不可逆,或者可逆成本极高的事情,需要谨慎,谨慎程度大致应当和最坏情况下的损失成正比.

(10/30/2021)

全局观好的人,细节理解上往往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 ;

细节非常清楚的人,忙于具体的操作,没有时间研究和理解大局,因此全局观往往有很多明显可笑的错误。

实践上精力有限,不可能首尾兼顾,但应当还是先以全局观为重,再不断纠正调整细节上的认知。

否则全局观都错了,即使细节做得再好,等到发现错误时,就会发现前面完全都是白忙一场,追悔莫及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Mohine:确实,这个就等同于那个九方皋相马的典故

2021 年 6月微博发言摘要

(6/1/2021)

理解一个大象,尤其是迅速成长的大象,本质就是天天坚持听各种在瞎摸的盲人的不同的议论。

因为自己本质上也是盲人,而且大象的信息太杂,变化太多,不可能迅速感知大象的全貌。

这时也不宜一下子钻进去花太多时间研究象牙或者象尾巴的细节。 ​​​

公司这种想象共同体,本来五百年前也不存在。//@slxzy:投资者还在为公司估值喋喋不休,却不知以后可能不存在公司这种玩意儿了

当更多人意识到,不承认这个东西,我照样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更好,而且你也拿我没办法。想象共同体就慢慢消失了。

台积电,亚马逊,spacex 这些公司都是长期复合增长出奇迹的范例。在自发的正反馈循环推动下,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长时间堆积出来的高效的实体,其竞争优势指数级叠加,模仿者完全没有可能短期内超越。这里有很多经验教训也适用于个人成长。

spacex 十八年来累计融资七十五亿美元,现在有将近一万名员工,占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份额超过 50%。竞争者即使想超越,也许不用烧那么多钱不要十八年,但哪里找那么多人才? 而且 spacex 已经有规模优势,牺牲一块钱利润,可以抵挡竞争者一百块的投入//spacex 这些公司都是长期复合增长出奇迹的范例

要想不被新技术颠覆也很简单,就是持续在某些维度上保持迅速有机的增长,这样别人总是追不上你。别人可以超过你,肯定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增长了.

在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环境里,任何时候在不同行业和维度里都存在多条指数增长的 s 曲线。你所需要做的,就是长期坚持对各行各业的信息收集,保持对 S 曲线的敏感度,并以多种方式,在最有潜力的那些 S 曲线的早期加入并捕捉其红利。

交通通讯不发达,成本高,或者各种显性或隐性关卡瓶颈较多的地方,很难出现指数增长

要想迅速复合增长,尽量争取创造一些可以重复使用,反复引用的工具和作品。重复使用会极大降低单位成本,让以前无利可图的事情变得利润丰厚。spacex 如果没有在工程设计上一开始就注意发动机,一级火箭,还有各种零部件的重复使用,就不会有今天的强势地位。

复合增长有两个矛盾的特点: 一是当你遇到事业的低谷想要寻找新的突破时,并没有马上可以见效的灵丹妙药。真正的有机增长是需要长期积累和摸索的。第二是,当增长幅度超过你的目标,觉得可以休息洗手不干之后,它可能还会继续长时间指数增长,让过早退出的人捶胸顿足,追悔莫及。

因为这个矛盾特点,人们遇到问题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完全没有耐心构建和理解一个复合增长的体系。即使偶尔因为运气撞上了复合增长,也会因为过早退出而收获平平。

(6/2/2021)

复合增长,本质还是意味着能量/信息效率的提高,同样资源下,有能力获得并处理更多信息,做更多的事。

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上限,效率提高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以增加晶体管的密度,减少晶体管的功耗,减少晶体管的单位成本,和尽可能多的人共享资源,或者把东西卖给更大的市场以分摊自己的研发成本。全球化自由贸易因为可以让更多人自由交换产品和服务,因此可以加速所有人效率的提高。

但是效率的提高是必须一步步来的,不可能吃成一个胖子。

而且靠抄袭来加速效率的提高,只能应付于一时,构建暂时的纸上富贵,但是没有后劲。比如你抄袭了别人的代码,可以简单修改一些参数; 但是下一步更深度的优化,原来的程序员有能力进行系统的升级,而抄袭者不可能全部理解所有微妙的细节,始终会慢几拍,只能看着别人下一步创新绝尘而去。

高效率,尤其是特定场景下碾压普通人的效率,随时可以兑换成财富。如果这个效率还能持续自发迭代,复合增长,那么财富价值就更大。

反之,如果只是有点金银财宝,但是调动利用资源的能力差,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那么财富也就很容易被剥夺。比如 1805年十月二十一日英国人在 Trafalgar 战斗中击败西班牙和法国联合舰队,以死 458人,伤 1208人的代价,俘虏对方8000人,打死对方 4395人,打伤 2541人。

如果只做一个守财奴,而调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一直没有长进,实际上是比较危险的,人的内心也严重缺乏安全感。反之,如果调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不断迅速增长,人会有较强的自信,对静态的财富数字,就没有那么在意。

是的,而且看到不理解底层细节的专家自以为是的评论,会觉得非常可笑 //@MurongBack:自己经营企业,常常会发现,有太多细微的“变量”,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认识,都会影响经营模式。在外人看来,跟同行也许没有区别,但自己清楚地知道,在细颗粒度下,跟那些同行只不过恰好在同一个市场上面对同样的潜在客户罢了,并没有什么竞争。

关于重复使用: netflix 2013年做原创电影时,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耗费巨大。但原创电影可以日后无数人反复观看,分摊到若干年的时间,和(2013年的)四千四百万订户上,这个投资就没那么昂贵。到了2021年,全球订户超过两亿,月费从2013年的八美元涨到现在的 14美元,就会发现,原来的投资非常划算

真正的效率提高,意味着不断重复利用过去的成果去构建更复杂的产品,或者把同样的成果和产品变着花样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上去 ; 如果被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各种杂事,或者要去做各种定制性的服务,那么一个人很难系统性提高自己的效率,缺乏实质性竞争优势,无法有效复合增长。

(6/4/2021)

如果你误以为某人有超人的能力,好像总是可以很轻松的做一些你觉得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的话,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
第一,他迭代了很多年。
第二,你的思维模型完全是错误的,他有些关键的窍门你没看懂。错误的原因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他掌握了你不掌握的信息,而这些窍门和信息被刻意隐藏起来。二是那些信息就在哪里,是你自己懒惰或偏见而不愿去深挖。你真正看清楚后就意识到,实际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什么人是超人。只要你不断学习,深挖各种信息,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的思维模型,持续迭代很多年,关键东西不随便示以外人,就好了

迭代的好处是,因为本质自身的能量和信息效率在一步步有实质性提高,到后面自己的能力会远超当初有限认知理解的所谓”圆满”,只是要花更多时间而已。//@吴其伟微博:迭代的思维太难养成了,太多人要么不做,要么就想一次做圆满。

(6/5/2021)

认识论,方法论这些东西确实非常重要。

不懂认识论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张三的观点是不是正确的? 张三是不是 SB? 然后浪费大量时间去和观点不同的人争吵。

重视认识论以后,关注的问题是,张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什么客观条件下,张三可能改变他的观点? 什么情况下,他根本不可能改变?

不懂方法论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多块好省的达到目的。

意识到方法论重要性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输入和输出效率提高更快,更有效。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诉求和目的,阻挡我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大瓶颈和障碍是什么,我是否可以通过别的地方建立的底层的优势,使这些障碍变得无关紧要。

不是一本书可以解决的。而是慢慢的,当你在现实碰壁,发现因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短板,而缺乏后劲,或者完全方向错误后,才能真正理解。 /@王木生与范德彪: 认识论可以读哪本书学一下?

认识论和方法论好比大脑的 “后勤和物流”。业余爱好者只讨论战略,专业人士会讨论”后勤和物流”

不讨论具体操作成本细节的战略,基本都是意淫。换言之,任何能够被你把操作成本降到无限低的领域,就是你的战略可以真正延伸有效的领域。与其思考战略,不如关注自己在各方面压缩成本提高效率的能力 //@叨叨西ddx:专业和业余的一个差别在于“成本计算”,这也是书本无法准确传递的部分。大量的细节遗漏,会让读者默认自己在理想状态,需要的只是“战略思想”。只有下场打过几次仗,才会知道“士兵得吃饭

查了一下,来自 chris argyris 的书,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谢谢推荐。 //@加油佳丽Pang:double loop learning

关于”后勤和物流”:
日俄战争中,虽然俄军在 1905年五月28日的对马海峡海战中阵亡四千多人,被俘六千多人,但是西伯利亚铁路的巨大运力还在。在当年八月的谈判中,日本本来坚持要赔偿,和整个库页岛,但之后俄军新增四个师用铁路运到满洲,威胁要退出谈判,而日本没有钱继续打下去,因而被迫放弃了赔偿要求,甚至还把已经占领的库页岛北半部分吐回去。
反观甲午战争,1894年九月十七号的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死伤总共只有八百多人,并不是失败的关键。因为后来李鸿章和满清集团各自心怀鬼胎,都要保存自己圈子的实力,因此整个辽东半岛两个月左右,全线迅速陷落,最后越来越被动。其中旅顺口只守了一天,指挥官就跑了。而相比之下,俄军在旅顺口守了五个月才投降 (1904年八月到1905年一月)

(6/6/2021)
接近平衡态的时候,要讲原则,不能因为风吹草动而去投机和背离原则,否则基本都是瞎折腾。
远离平衡态发生突变时,要尊重实际形势而灵活变化,这时候缺乏灵活性的讲老的原则,会导致对自身利益的巨大伤害。

(6/8/2021)

销售这种极为重要可以赚大钱的技能,居然没有进入中学教育的课本,罪过罪过。销售的唯一缺点就是太辛苦,尤其是要跟很多人重复说雷同的内容时,时间长了对身体消耗很大,不太容易 scale.

度假或者旅游的时候,不能把它当成一个要完成的任务,拼命赶时间,每个景点都要打卡拍照,要买各种东西,这样乐趣少了很多,而且很累。

大多数人的旅游安排,应当至少留出一倍多甚至两倍多的时间,睡大觉,发呆,或者毫无目的和时间压力的乱逛。这样会有一种”很顺”的感觉,才能真正达到放松的目的。

一旦目标太明确要去赶场,就要做各种准备工作和计划,还有时间压力,如果发现时间和其它资源不够,就很不爽; 如果大家都和你同时去一样的地方赶场,那就是 (不爽)的二次方。如果随遇而安为主,不给自己任何时间压力,就能慢慢享受过程,真正放松.

真正的奢侈品,是找到一个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能够在一些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点拨出几个你原来不懂,而且自己也很难琢磨出来的关键逻辑,让你终于茅塞顿开,而且极大增加了和世界互动的信心和勇气。

可惜这种奢侈品没有公开的,打包的,一条龙服务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不断去摸索体验,集思广益,慢慢摸索积累出来。

高人之所以是高人,一方面是可能观察角度和脉络比你更全面,另一方面是某些关键的微妙的细节比外人更清楚。媒体上大部分报道,一般很难把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描绘准确。而且双方知识结构差距不能太大,否则点播无法见效。

好像有道理 //@JYFenng:到那个点才奢侈,不到位的点,本质上不起疗效,更无谓奢不奢侈……

是这样的,公开发布效率会高很多 //@书朋说:以前我也这样,但效率低。不成熟的也公开出来,接受更多外界攻击反驳(只要不是致命的),这更符合自然原则,成长得更快。//@王3峰:我现在的策略是,适合公开的内容,就在微博上自言自语。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就记录在flomo上。还利用飞书的对话群组

如果把写作当成思考的工具,而不是迎合读者的工具,会非常有效。因为这样你是在迎合自己,只有真正把问题想通了,逻辑理顺了,你才愿意把文字公开发表,同时顺便聚合一些和你思考关心同样问题的读者。否则你写的过程很不爽,自己也很清楚内容质量不高,还要浪费时间和一些逻辑混乱的人瞎扯淡

(6/9/2021)

按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 Gale Johnson 1985年公开发表一篇研究前苏联农业生产效率的论文,前苏联的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在七十年代变成负增长,大概每年降低 0.5%。也就是说,同样的投入,相应的产出量反而每年略有减少。

效率下降的原因极为复杂,比如对于夏季退耕田的限制,统购价格缺乏快速调整的灵活性,大量化肥在运输和存储中被浪费,等等。

一个核心的政策因素是高层规划者,不愿意给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高效率行事的自主权。

更重要的是,农业产出效率,严重依赖于非农业的基础设施的效率。比如说,化肥如果运输耽误了,很晚才到,那就和没有化肥一样。一个拖拉机,如果缺乏一个零件,那就和没有拖拉机一样。农村缺乏修建良好的道路,苏联农业里一辆卡车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六年,不到美国的卡车平均寿命的一半。

这种复杂的系统性的原因,导致上面的计划者虽然逐年不断增加投入,但是常常无法见效,大量谷物依赖于进口.

美国不到四百五十万农业人口,产出了世界一半的玉米,10%的小麦,20%的牛肉猪肉,是世界超级农业大国。每个农民的产出效率也远高于其它所有国家。这个高效率的本质是长期积累的全生态的农业器材,化肥,种子,各种代工,期货,贷款,运输,存储,交易等等各个领域的高效率叠加出来的综合优势。

这种自发涌现的农业领域的”摩尔定律”现象,长期看,轻松碾压任何其它竞争者试图主观通过在单一层面的大投入来迅速追赶的策略。

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也是要采取一种多学科全生态的角度来行事。否则只是提高某一个狭隘领域的本领,对于自身整体效率的提高不产生任何效果,白白浪费力气。//@无欲则废:能量信息传输效率不提高,就不断增加供给,能量都浪费没用的地方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从 1948年到 2017年其农业生产效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增长了两倍,年均增长率大约 1.5%左右。增长原因主要是机械化,更好的种子化肥农药,更大规模,等等。1870年美国一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比例不到 1.4%。技术红利长期积累,彻底改变人口从业结构

(6/10/2021)

微博上很多粉丝数是假的。超过一百万以上的大 v, 如果有 5% 是真实的粉丝就不错了。稍微看一下转发的数量,和评论的内容,就可以判断了。所以不要以为什么大 v 有什么了不起的.

(6/11/2021)

成熟的第一阶段是看清问题本质,

第二阶段是认识并尊重事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第三阶段是在实际操作上该慢和等待的时候可以做到慢和等待,该快的时候有资源和决心可以迅速出手。 ​​​

当你看到一件事明显荒谬,完全不符合你理解的正常逻辑,让你生气时,且慢,这背后肯定有复杂的利益交换,如果把机制搞清楚后,会有一种解开数学难题一样的愉快。

光以为看清问题本质就天下无敌了,在现实生活的电视剧里,活不过第一集。

习惯势力是一个生态系统。你我他之所以有某种错误的习惯或观念,而且即使自己意识到并且想去纠正,也很难改正,往往是因为周边习惯势力的巨大惯性所压制。只有生态里的所有人都同时扭转才能纠正。所以必须尊重”习惯势力”的客观存在,大部分时候不要浪费能量和它直接对抗,不要直接单独正面扭转它。

还有个角度,慢和等待,一般是因为有某个瓶颈和障碍暂时还过不去。但是如果出现某个时间窗口可以绕过这个瓶颈,就能快了。//@海波的随想:慢和快的边界是: 1.你是否能看见这件事的路径;2.是否对关键信息与核心资源有掌握能力。

(6/12/2021)

美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几个数字:

1900年要收获 100 蒲式耳 (等价于 3600公升)的小麦,需要 147个小时的人工,1950年这个数字降到 14个小时,1990年降到 6小时。

对玉米而言,相应的数字为 147, 16, 3。

1929年养殖 1000磅肉鸡,需要 85个小时的人工。到 1980年不到一个小时。

玉米的产出,1900 年每英亩约 25蒲式耳,1950年是 40,2000年的时候超过 120。

促进美国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增长的四个因素:
1. 机械化
2. 电气化
3. 化学输入 (农药和化肥)
4. 农作物和家畜的配种 (杂交作物,人工授精,等等)

以上内容摘自 Paul Conkin: “A revolution down on the fa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since 1929”

这些发展是马尔萨斯论者没有能力预见的。传统的农业经济理论的模型,在长期技术进步面前,不再适用。很多老的概念和观点不再有任何现实意义。

而且随着未来大规模工业化合成生产蛋白质的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一种新的工业化,软件化的农业和畜牧业,将彻底淘汰占用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的传统农业和畜牧业。

美国人口的肥胖率 (body mass index > 30) 从 1980年的 13 % 迅速提升到 2008年的 34%,似乎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正相关, 但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1980年之后,几个因素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下降: 卡特政府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停止对其出口谷物; 美元因高利息而对其它各国货币坚挺,降低出口需求。80到85年,出口总额下降了 50%。美国农业用地的价格在 70年代一直暴涨,但之后平均价格从 1980年的一英亩 1200美元跌到 1988年的 700美元。

(6/13/2021)

以前读历史,看到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有一个问题是,尼布楚离莫斯科的距离是尼布楚离北京的距离的六倍多,为什么俄国人后勤似乎没有问题,一直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保持攻势? 而康熙这边似乎缺乏后劲,满足于保持守势?

后来才了解了,这里有个关键转折点,是 1554年英国人 Richard Chancellor 开着货船到达俄罗斯北部港口,被当时的 Ivan The terrible 大帝请到莫斯科款待,从此两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贸易,俄罗斯通过把貂皮卖给英国人获得暴利。

有暴利,就有各种亡命之徒,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加入对西伯利亚的扩张。运输主要是通过水路,在各个交通要道建立堡垒,对技术相对落后的各个西伯利亚土著 (总人数不到三十万)轻松的分而治之。

尼布楚条约之后,中俄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市场对貂皮有强大需求,俄国人转手把中国的丝绸卖到西欧,这些都为俄国继续向东扩张提供了动力。

而彼得大帝从西欧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大了和西伯利亚土著的技术上的代差,最终推动俄国探险者 1741年登陆阿拉斯加。

外行看两军对垒,只是看局部的热闹。长期看,问题的本质是谁更有后劲,赚的钱更多 (或者亏得钱更少)。否则即使某人打赢了局部战役,也无法守住成果。就像当年刘裕打下长安,最后还是被迫放弃。还有后来的”冯胜弃地”。

所以只要你很清楚自己的行动后劲充沛,完全不需要羡慕其他人用巨大亏损堆出来的表面声势浩大。

创新无需许可的区块链,其后劲很明显远远大于任何中心化的计算体系。

1728 年七月十四号,vitus bering 的船从堪察加出发,八月十五号前后两次穿越白令海峡,但因为海上雾极大,无法看到美洲大陆的海岸,所以白令本人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在美洲大陆边缘。真正登陆阿拉斯加要到十三年之后。

(6/14/2021)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还是向外寻找。如果同一个产品的数量可以多卖一倍,等价于至少把单位研发成本降低一半。如果边际成本,分发成本几乎为零,那任何新增市场都是潜在金矿。

对内挖潜,因为内部的组织结构存在很多各种隐性的瓶颈,这些瓶颈很难真正迅速拔掉,会有极大阻力,所以”挖潜”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空洞口号。 而对外开拓,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
而且如果你不去对外挖掘市场,而放任你的竞争者去这样做,你的竞争者的效率迟早会彻底碾压你,让你最终完全破产,被迫退出市场。

效率提高后,以前做不了的事,慢慢突然变得唾手可得。效率提高的体现,很多时候一开始不在你的固有思维模式之内,就是直觉上感觉更顺。比如有了十倍数的更靠谱的朋友网络,有什么需要和问题都能很快解决,然后发现可以解决更多问题,因为这种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又扩大了靠谱的朋友网络,形成正循环.

传统公司里面,解雇员工的潜在成本非常高,因此缺乏灵活性,这是公司这种组织架构的一个局限。

律师是个体力活,话说多了嗓子会哑,每天各种事情跌宕起伏,cortisol 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对心血管非常不好 //@sciencetech11:律师如何scale的工作?貌似比较难,除非做了partner

和人交流要注意一个 “burden of proof” 的问题。换个表达方式,就是 “谁主张,谁举证”。
诡辩者搅局的主要伎俩,就是用很低的成本制造一个新的议题,然后要求你用很高的时间成本去论证这个议题为什么合理, 或者为什么不合理。
有的时候这种搅局可能是无意的,是一种思维定势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善意的提醒他们, burden of proof 在他们身上。
否则,就告诉他们说,gnmdd
还有就是经常遇到不熟的人在 wx 或其它社交媒体上,花五秒钟,提一个需要五分钟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说 “你怎么看…”, 现在一般处理方法是不予理睬或直接拉黑。

“慢就是快”的另外一个观察角度,就是组织结构的效率,在慢慢的有实质性的提高,可以不断驾驭新的更大的挑战。求快的人,身体只能举五十斤的重物,老想不经训练,一下子就举起一百斤,总有一天要把腰给闪了,比如秦武王赢荡同学 (329 bc – 307 bc )

(6/15/2021)

普通人对于 meme 股不具备任何信息优势。以为自己有能力跟风参与,好比苍蝇嗡嗡的跟在马车后面,真诚的相信是因为自己的发声,推动了马车的前进。

这个”报团股”的提法是一种事后的叙事,似乎有巨大幸存者偏差: 除了 gme, amc 今年涨了十几倍以外, 这里列的其他三个股票也没涨多少。实际情况可能是,以为有这种”抱团股” 存在,等你兴冲冲跑去参与时,能不亏钱就万幸了 //@财经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为啥中美网红股抱团股大行其道?

(6/16/2021)

读了 Prozac 的发现的曲折经历,感慨万千:

二战结束之前,德国人用一种叫 hydrazine 的材料作为 v-2 火箭的燃料,战争结束后大量 hydrazine 过剩,于是人们寻找这种材料在化工和制药行业的用途。
新泽西制药公司 Roche 1952 年从 hydrazine 里面提取一种物质叫 iproniazid, 用于治疗肺结核。发现此药不仅对肺结核有效,而且让病人的情绪好了很多。但是让病人开心,被视为一种副作用。科学家没有说服管理层,投入更多资金研究这个药物对于”抗抑郁”的效果。此药后来因为对肝的副作用而被叫停。

但 iproniazid 让科学家们发现它通过提高大脑里的 serotonin 浓度而摆脱抑郁的机制。

1966年开始,制药公司 Eli Lilly 的两名研究者,Bryan Molly 和 David Wong, 研究测试了 57 种不同的分子结构,最终 1974年 敲定了 fluoxetine 作为有效提高大脑神经元内的 serotonin 浓度的药物。1976年给此药注册商标叫 Prozac. 1987年此药终于被 fda 批准。

Prozac 和之前的抗抑郁的药相比,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副作用更少更小。1988年有两百五十万美国人使用此药,销售额达三亿美元。到 2002 年使用人数达到三千三百万。
很快更多模仿其机制的药物开始涌现。到 2008年,美国有五十家生产和 Prozac 类似药物的厂商。从 1991到 2011年, 40%的美国人至少使用过一次这类抗抑郁的药物。

Eli Lilly 的股价,从 1987年底到现在,涨了大约 22倍。考虑到制药公司一般每年还有股息分红,其股票过去三十三年的实际年化回报率应当在 12-15%之间。
这类药物在欧洲的使用也很快跟上,2010年在欧洲,大概有五亿个可以供应一个月的抗抑郁处方药被发放。因为抗抑郁药市场的增加, 丹麦制药公司 Lundbeck 的运营利润, 从 1994年到2004年增长了六倍多,接近十六亿美元。

部分内容摘自 From aspirin to viagra, Stories of The drug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Vladimir Marko

乔布斯: 阴谋论是乐观的 ( Conspiracy is optimistic)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然后想,这里有个阴谋。电视网络公司合谋,让我们变得更愚钝。
但是等你长大了一点后,你意识到不是这样的。电视网络公司就是来做生意的,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
这是一个令人极度压抑的想法。阴谋论是乐观的! 你可以朝这些王八蛋开枪! 我们可以来一场革命!
但是网络公司,确实只是来做生意的,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提供什么。这是事实。”

(6/17/2021)

学校和社会的差别,就好像 aol 和互联网的差别,交易所和整个区块链世界的差别。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不适感,好比从小就养在深宫里的皇帝,要和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的地方军阀对决。在学校里待的越久,学位和头衔越多,这种不适感会越强烈。

被学校教育洗脑的人,在现实世界遇到挫败后,其本能反应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和习惯去强迫自己加倍努力。而没有想到,原来的很多思维框架全是错的,要彻底抛弃

学校好像一个软件平台,但此平台提供和真实世界的软件接口 API 非常有限,而且实操中发现调用很多 API 无法产生效益。 街头智慧就是实践中涌现的有效的新的 API //@老武观察:街头智慧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

(6/19/2021)

很多时候你无法真正追赶在复合增长的领先者,因为他们底层有一些良性循环的机制自发推动增长,而简单模仿者缺乏这种来自底层的动力。反之,陷入绝症的病人,背后往往有一些积累多年的恶性循环的机制,如果不能理解机制并彻底打破其恶性循环,任何挽救措施都是白白消耗资源,于事无补.

(6/20/2021)

美国现行医疗体系,对于无法带来巨大利润的有效疗法,没有足够的财务上的激励去推广。

比如说 metformin 是一种针对糖尿病的处方药,大量历史数据也显示对同时有 alzheimer 的糖尿病人有效果。但是因为此药历史悠久,价格便宜,要被 fda 认证为对阿尔滋海默症有效,需要花很多钱和时间重新做临床试验,而即使认证了也无法获得足够利润,所以这种便宜有效的方法就搁浅,无法被普通人使用,造成了事实上的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很多人不知道的非常便宜的解决某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因为无法带来足够商业利益,这些宝贵知识就活生生被埋没,无法被推广。而有些人因为缺乏这种有效的知识,可能就会活生生被穷死饿死。

(6/23/2021)

各种甜食,碳水化合物,碳酸饮料,好像财政刺激政策,吃的时候很爽 (血糖一下子上来),财政刺激一下暂时把一些资产价格抬高,但之后需要维持这种爽的感觉,需要更多食物,和更大的财政刺激政策。 这种恶性循环慢慢加剧,最后可能会把整个身体 (或经济) 绑架甚至拖垮。

断食引起的细胞自噬效应 (autophagy), 刚开始会有些许不适,但这个过程中会把低效的细胞淘汰 (让效益低的企业破产)。 老旧的细胞死去,剩余的蛋白质重新循环利用,让新的更健康的细胞更容易生长。

类似的,低效企业破产之后,市场环境会更加健康,很多物资价格会变得更便宜,原来因为恶性竞争或成本过高而无法赢利的生意可以开始有利润,重新开始正向循环。不愿定期断食,类似央行因为 zz 压力,而不敢果断收紧信贷。

有哲人曾说,”资本主义里没有破产,就好像基督教里没有地狱” 。可以再加一句,就是”好像饮食人生里没有间歇性断食”

社交媒体上任何可以激发人们情绪的信息 (愤怒,激动,开心,等等),绝大部分类似于高糖分的垃圾食品,虽然毫无养料,但吃起来上瘾,欲罢不能,时间长了,极端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情绪上的”糖尿病”。

细胞自噬,可以看成是细胞层面的破产清算,债务归零,把剩余蛋白质便宜的出售,支持新的健康的细胞的成长。

(6/24/2021)

稍微复杂矛盾一点的技巧,很难被后人所继承。因为富二代只看到前人高歌猛进成功的简单叙事,无法理解也没有太多耐心去理解,这里面的迂回的逻辑,和需要付出的忍耐和等待。 ​​​

电影电视 (一些纪录片除外)看多了,人容易变傻。因为商业电影大多为迎合人们简单化的意淫思维而制作,其贩卖的错误而简单化的思维模型容易让人上瘾,而一旦它占据了人们的大脑,人不仅傻,而且固执,再将其剔除,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极大代价。

是的。//@MurongBack:后人和外人能够看到企业在大方向上的抉择,但这样的决定并不多,而且往往带有赌博性质。真正决定经营质量的是无数细节,单独拿出来可能无足轻重不值一提,但每一个细节都有现实考量。事后回忆,当事人已经忘记大半,很难讲给后人听。

牛人本质还是要依靠正确的平台,借勢来发力才能成为牛人。科伦斯基因为要给英法还债,所以硬着头皮撑着旧平台要和德国人打下去,如果身段稍微灵活一些,可能也不会有托和斯这些人什么事了。//@SigDistribution:一堆人吹托洛斯基水平比斯大林怎么怎么高,也没见他在墨西哥搞出啥名堂来

电影电视会给人错误和扭曲的比例感,会突出夸大生活中比较戏剧性的 1%的场景,而忽略掉 99%的枯燥无趣和等待。大脑被戏剧性的东西训练多了,会试图强行把这种感受代入另外 99%枯燥的场景,而因此弄巧成拙浪费能量。

比如托洛斯基和季诺维也夫还沉浸在作秀和戏剧性的幻觉中时,斯大林已经悄悄的把自己控制的书记处的人马从1919年的 30人扩张到1921年的 600人

(6/27/2021)

维护健康的一个角度是少说话,尤其是一对一的对话,因为其效率极低。因此需要尽量将这种对话自动化,规模化。

说话时一般血压至少上升 10-15 个点。读书思考时则不会有这种影响。

吵架对人的长期损耗极大,而且这是一种不可能真正获胜的消耗。

所以很难和任何人保持长时间的”有意义的对话”,因为彼此信息完全同步要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但和一些人在某个局部进行非常短暂的”有意义的交流”,是可能的。//@无欲则废:有意义的对话只建立信息完全同步的情况下就非常有意义,但是这种在现实中的概率几乎是 0

如果你有比说话更有效得多的输出和沟通方式,自然会质疑每天口吐白沫,滔滔不绝的必要性。//@海波的随想:即使心平气和的说话也这样吗?

唱歌完全是自娱自乐。说话还需要”实时”观察判断沟通对象的反应,自然要消耗更多脑力。当然人也可以选择说话不经大脑,但这种沟通就毫无意义。//@一水的皮毛:但是唱歌对人的健康极好,唱歌与说话的关键区别在哪里?一个动肺,一个动脑?

(6/28/2021)

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 (拿破仑战争之前),财富都被锁死在土地和其它实体资产里,无法自由安全的流动,去创造更多财富。

之后的金融领域的债券市场和股市带来了流动性,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率。

两百年后,DeFi 对传统金融的流动性,带来进一步的全方位的质的提高。只是因为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有各种混乱,而暂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而已.

如果你从事的”实业”没有独特的竞争力,那只是僵化和缺乏流动性的代名词而已。

(6/29/2021)

生活工作就是一个一半时间做减法,一半时间做加法的循环往复,不断优化自身信息和能量效率的过程。

人们的盲点是,做减法时不够果断不够狠,因为做减法时总会产生短期的表面上的损失,所以直觉本能上会犹豫。只有逼到墙角没得选了,才会极不情愿的,非常吝啬的做一点点减法。

但做完减法后,才会有时间精力去做新的加法,引入新的元素,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更高的效率和回报。

这本质上和断食减肥,让低效公司迅速破产才能迅速重新开始新的有机增长,是一个机制

做减法包括切断所有无效或低效社交和纠缠,放弃任何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折腾,放弃任何不能提高你的长期效率的重复性工作,等等。

什么都想要,最终会因为资源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敢(咬牙)放弃,则可以保证始终抓住重点,大概率最终脱颖而出。

2021年八月 Twitter 发言摘要

(8/1/2021)

“币主”将是远比“土地主”更独立,更强势,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有无限潜力的新的阶层。

(8/3/2021)

I love this : “The best example of increasing return is information itself: good information always ha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infinite marginal returns. Information does not wear out or degrade when it is used; instead, it increases in reach, depth, and value” by @RichardKoch8020

“Information once sold can be resold indefinitely. If the number of users of information increase for ever, its cost decreases for ever”. (From the book “Beyond the 80/20 principle” by @RichardKoch8020

(8/4/2021)

If it can’t scale, it probably is not worth doing.

Things that can scale, the more you do, the cheaper / faster / profitable it gets for you to get it done.

Anything that doesn’t fit the bill should be avoided as much as possible.

(8/8/2021)

Reason from first principles tactically, wherever and whenever possible, so you can keep making unreasonable accomplishments strategically.

(8/9/2021)

Food ventors peddling tasty drinks rich in sugar, are no different from financial companies peddling high yield investment products with stable payout. The presentation on the front end is always good, the potentially fatal hangover down the road is always deemphasized.

Companies are in business to give exactly what consumers want. Most people, in the bubble of their own wishful thinking, want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and sadly, they will always end up getting things that promise the sky upfront but hurt them badly later on.

(8/11/2021)

历史学家的盲点在于无法预测技术进步的程度,而关键的能量和信息技术的大幅进步,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使得传统历史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8/12/2021)

There is NO real connections among people unless they conclude a financial transaction w/ each other that provides mutual benefit. Trade is what is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rading with strangers are more likely to bring benefit vs just dealing w/ acquaintances。

Any technology that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ecurity of trading among strangers, will be of great value.

Any system that imposes artificial barriers to free trade for the short term gain of a few, will become less efficient and competitive, and plants the seeds of its own future demise.

(8/15/2021)

Underestimating the anti-fragility of America is a rookie mistake.

(8/17/2021)

People often try to desperately pouring resources to solve a problem that has no solution without realizing it. A problem that has diminishing returns no matter what you do. Always better to pack up and get into an environment with increasing return.

Persistent wishful thinking, despite facts that contradict it, is one of the biggest enemy of man.

聪明就是有能力解决一个具体的困难问题。智慧就是始终让自己有很多选择,以至于根本不需要被迫去解决什么刁钻困难的问题。

(8/19/2021)

一年前一股阿里巴巴值 265美元,可以换 0.65 个 eth ; 一年后阿里巴巴一股值 160美元,可以换 0.05 个 eth. 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8/20/2021)

From Edward Sullivan on LinkedIn: 5 reasons why “letting it come to you” works in life and business.
1. Attraction is scalable. Promotion is linear.
2. Attractiveness is a state of being. Promotion is an endless process.
3. Attraction is patient. Promotion is desperate
4. Attraction sows unforeseen opportunities. Promotion harvests predetermined targets.
5. Attraction is enduring. Promotion is forgettable.

(8/21/2021)

间接方式 (indirect approach) 的下限是枯燥乏味的等待,正面攻击的下限是鸡飞蛋打的崩溃。

(8/22/2021)

Keep working on things that generate increasing return, eventually everything else will diminish in their significance.

Corollary: don’t waste time on problems with diminishing return, (so you have more time finding things with increasing return.)

(8/23/2021)

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有长期价值的文字思考,是最有扩展性的事情,因为文字可能在几年,几十年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读到,对新的场景仍然适用,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追逐热点和短期利益,都是转瞬即逝的一锤子买卖,会有短期效果,但衰减极快,最终是水中月,镜中花。

Do not work or invest in an area until:
1. You have fast, accurate and diverse information sources that allow a high level of situation awareness.
2. You have a suite of toolkits to allow you to do test cheaply to validate/invalidate your hypothesis.

(8/24/2021)

Materialistic acquisition that offers momentary pleasure but slowly drains your time and attention, is extremely counter productive. Relentlessly focusing on being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 your everyday life, the rest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One way to evaluate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organization/people, is to watch whether the number of organic connections w/ the outside world is growing fast, or stagnant. Free trade is sustainable organic connection. Be wary of fake connections that are bought and hemorrhaging $.

(8/25/2021)

Inflation is largely dictated by the robust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logistics network in a system, rather than how productive people are working at a local level. That’s why whoever controls the global trading routes has the lowest systematic inflation globally.

This can be self reinforcing, lower inflation results in higher efficiency and attracts more people/resources into your system, which creates even higher level of efficiency, on and on. This is a unique advantage enjoyed by America that is even not appreciated by many Americans.

Professionally, “ it’s who you know, not what you know” that is important; Similarly, “it’s who you can trade with, not what you can trade with” that is important.

(8/26/2021)

任何低级错误,都可依靠提高复杂度,持续迭代来纠正 ;
任何不提高复杂度的抖机灵偷懒,都会因为停滞不前而枯萎,陨灭。

(8/27/2021)

传统金融业者看区块链,有如威尼斯商人和奥斯曼苏丹看美洲大开发,有劲使不上,原来的优势反而变成劣势。

(8/29/2021)

每个人都在他配得上的价格买到优质资产,也在他配得上的价格变现和消费优质资产。

I love infinite games. They foster cooperation in a community where win-win is the norm and not the exception.

2021 年7月微博发言摘要

(7/2/2021)

很多涉世不深的年轻创业者,似乎被媒体宣传的”市值几百亿,几千亿”的童话彻底迷惑,走上了一条不断烧钱,不断追热点制造庞氏骗局的伪创业路线。

这条路线,有多少创业者可以持续拆东墙补西墙,真正熬到上市? 上市之后,又有多少创业者可以真正熬到可以套现?

这是一条不归路,因为不良媒体总是有人释放各种虚假信号,给你以巨大希望,诱惑你不分青红皂白追热点。一个个希望的泡沫破灭后,好几年就过去了,光阴再也追不回来了。

(7/4/2021)

后勤力量是否深厚,外表是一下子看不出来的。就像产品做个 demo, 赢了几个小的战役,不能说明问题一样。

德国一战之前也发展海军,但毕竟基础设施比英国差,世界各地缺乏加煤站,打了几次后就慢慢露出颓势。前面那些大量投入也都打水漂。

日本海军虽然神勇,但培养优秀飞行员需要时间,并且耗费大量燃油。和美国人打几次后,优秀飞行员越来越少,燃油消耗不起,最后只好硬着头皮搞 kamakazi 了

看了李梅将军 (Curtis LeMay) 的传记, 当年 b-29 轰炸机项目累积耗资三十亿美元 (相当现在的四百三十亿美元),超过曼哈顿计划,摔死无数机组人员。李梅44年九月亲自驾机轰炸当时伪满的鞍山。最初是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但因无法海运补给成都,空运补给成本太高,占领塞班岛后就改从塞班起飞执行任务.

回复@吕继群:非常白痴。而且完全不考虑各自的工业潜力,后勤补给线的稳定安全性,和其它复杂的动态因素。//@吕继群:所以在打大的战争前计算双方几架飞机几颗导弹几艘航母是白痴。

很多人创业,本质上属于后勤和物流工作还不扎实的时候就去打仗,打了几次后就捉襟见肘,越打越亏本,最后壮烈牺牲。更容易的操作,是平时多修炼,相当于努力搭建后勤和物流的系统,这样条件成熟后指哪打哪,碾压那些后勤薄弱的对手,而且最终会发现一些全新的地方有超高的收益。

(7/7/2021)

生活的规划有几个层面:

第一是健康,这个自不必说,这是最重要的层面。但大部分人缺乏充足睡眠,超重,不断透支体力去追求短期利益,长期看极为愚蠢。

第二是国际国内形势,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但很多人缺乏基本历史素养,很容易被各种短期烟雾所迷惑,关键时刻缺乏意志力去做痛苦选择。

第三是对未来新兴蓝海产业的追踪和分析。能够看清底层技术本质,抓住极少数高增长的主线条,不为媒体和周边各种噪音所干扰,独立冷静的做出判断,最终享受指数增长的红利。

第四是保持短期的高度流动性,面对各种不可避免和无法预测的外在冲击,能够有较大的缓冲和抵抗能力。

第五是在耗费成本和精力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构建更丰富的全球化的网络系统:知识信息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等等。本质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对外输出和发挥影响力的效率。

每个层面都要兼顾,保持平衡,才能产生一种节节贯穿的舒适感。过分强调某一个层面,而忽略其它层面的建设,最后不可避免的会有一种卡壳的感觉,有劲使不上,或者像汽车挂了空档还拼命踩油门。

越是底层的建设,变化相对越为缓慢,也越容易被人忽视,因为短期看不到忽视的负面后果。反过来,底层如果出了大的突变,不可能有药到病除的解决方案,需要花较长时间努力才有可能补救。

能从未来十年以上的角度评估规划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这意味着在重要节点上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坦然承受短期看似较大的(心理上的)损失去纠错,果断做出长期正确的选择。十年后获得指数增长的收益后,再看当年自己锱铢必较的心态会觉得非常可笑,也自然对当下持类似心态的人产生鄙视情绪.

阿 Q 有名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在高科技领域,可以让人”七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机会层出不穷。

“节节贯穿”是太极拳用词,大意指发力时,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肘手协调连贯,这样提高攻击的有效力量。大部分时候”不贯穿”是常态,局部使了很大劲,但打出去的时候,传导不畅,力量甚微。1945年李梅轰炸日本时,燃烧弹消耗远超预期用光了,干等了24天才重新开始轰炸。这是”不貫穿”的例子。

很多时候”节节贯穿”不是刻意为之,因为违背自己的习惯去”刻意为之”效率可能非常低。真正的”节节贯穿”是因为在多个层面和多个节点有多种连接,资源足够丰厚密集了以后,自然就更容易发现”节节贯穿”的通路。

(7/8/2021)

创新的四个本质是:

一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是自由贸易合作没有太多瓶颈和外在破坏的威胁,

三是人口密度大 (单位时间和单位成本内可以触及的合作者数目大),

第四,活得足够长可以看到创新的不断迭代,生态系统完善,而终于出奇迹。这个效果在早期生态匮乏的时候不明显。过临界点后会发生指数增长。

成本降低后,可以潜在进行自由合作和探索的伙伴数目就更多,人越多,越容易催生新的改进,进一步降低成本,然后可以触及更多人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成本的降低很多时候不是主观计划的,但是如果发现某个领域出现结构性的 (而不是季节性的)大幅度价格下跌,一定要敏感,注意追踪。这可能是一个全新产业诞生的征兆

(7/14/2021)

“刻意为之”很多时候效率极低,一个原因是因为有很多冰山之下的基础工作要去做,做的时候才发现需要补的东西太多; 而去补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没有正反馈,心理上会感觉枯燥,挫折,和缺乏动力。

另一个原因是,你想要”刻意为之”的路径,也是大家都看得到也都想”刻意为之”的路径,因此会拥挤,甚至要为路径上的某些稀缺资源,付出重大代价
回复@Yvonne-disable:查了一下,原话出自 Scott Adams. 很有共鸣。系统化的建设者,会最终碾压所有单一目标的追逐者。//@Yvonne-disable:Goal for loser,System for winner

(7/15/2021)

虚拟化程度高的系统,相对于虚拟化程度低的系统的最大优势,是”增加和改动功能”的成本极低,分发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典型的例子是 iPhone 的虚拟化的键盘,和 blackberry 的外置的键盘。后者虽然适合收发 email, 但要开发像 iPhone 一样丰富的软件应用,完全不可能。

类似的情况,同样可以在 tesla 的内部控制面板,和其它车辆的对比中看到。

DAO (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可以看成是一种高度虚拟化的组织架构,相对于传统公司架构而言,具有极大灵活性,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

而传统公司里面,招人和解雇人的成本都极高,尤其是面对新技术变革时,老员工和老部门的顽固的抵触,使很多必要的改革根本无法有效推行。

最终虚拟化程度高的系统,因为其高度灵活性,可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将碾压淘汰掉虚拟化程度低的,缺乏灵活性的系统

(7/20/2021)

优化和精益求精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系统内才有意义。迅速变化的环境内,搞优化对提高生存几率有反作用。

人们只能优化那些”看得到的”,”可以精确度量”的东西。 但因为未来很多重要的东西,一是无法预见无法看见,二是很难精确度量,因此当下的各种优化行为,尤其是用”看不见的消耗牺牲”换取”看得见的小利”的优化努力,很容易突然变成一个巨大包袱和负资产

(7/25/2021)

看到西班牙教士和哲学家格拉西安 (Balthasar Gracian) 四百年前写的”智慧书” (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相见恨晚,很多经验值得反复回味。

Think with the few, and speak with the many.

有人评论这部经典的地位,应当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个量级,读后颇有同感。 ​​​

“不要成为第一印象的奴隶”。 很多第一印象是假象,不要着急下结论,给自己改变想法的空间。

是的,另外很多”干货”只是长长的链条中的一环,只重视具体某一环而把整个链条的大格局搞错了,就是缺乏智慧的体现。//@弗兰克扬FLKY:看这些内容还需要相应的年龄阅历.. 有些内容,当你阅历经验没达到时,是读不出背后的意味的,反而会觉得这书很水,没干货

(7/27/2021)

每每读史,才意识到世界上充满了很多”严重损人而毫不利己,完全自欺欺人,非常真诚的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不撞南墙绝不回头”的 SB.

而且这不是少数,非常有代表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犯过这类错误,只是有的人很快就改正了,有的人要一条道走到黑.

新朝的王莽,后晋的景延广,还有很多富二代。其基本特点是资源不是自己打拼出来的,是窃取,继承或暂时代理的,有较大的压力和动力去违背客观规律,一厢情愿的取巧和走捷径。其”真诚”本质和 “真诚的想造永动机,真诚的突破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没有价值.

王川:在元宇宙留下些永恒的印记 (2021年十月)

(1)

几周前和我的投资俱乐部的群友们聊天,一位朋友转发了一段话, 大意是:

人的一生要死亡四次,生理死亡,葬礼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然后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最后是你在世界留下的信息全部湮灭,不留一丝痕迹。

另外一个朋友评论:

“死亡会提前很多。从你出生就在向死亡迈进。特别时点是,当你的父母都去了以后,你会领会到真正的你的原生家庭没有了,你的开始没有了。你走在漫长人生隧道的入口的那个光熄灭了,你看不到了。

”当你从小认识的亲戚,一个一个走了,但你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和朋友一个个开始没有了,当你过往人生里那些很熟悉的人没有了,那意味着这一路照亮过你的人生的路灯熄灭了,你在别人记忆里的那个你逐渐消失了。

“你在别人眼里的你,和你自己以为的你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你的记忆都会欺骗你。

”很多家庭在父母不在了以后,就散了。”

“做为个体,每一个你身边的人离开,都代表了你的一部分逝去。幽暗隧道里,来时路上的灯一盏盏熄灭,然后你继续走,看见了前方隧道出口那一片白茫茫的光明,看不真切,也许就是天堂。”

(2)

作为对于未来高科技改变世界的理性乐观主义者,我的观点一直是,衰老和死亡,是可以被拖延,甚至可能彻底解决的。

可以参见 这篇文章这篇文章。

但朋友的这段话仍然引起了大家的感慨和深思。

要不现在就做一些东西,一些文字或者图片,让它永远留在世界上,让它和它所曾有的所有连接都能持续永存,不断积累,这就是你在世界上留下来的, 永远无法被抹去的印迹?

于是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NFT 会是这些印迹的最好的载体。关于 NFT 的介绍,可以看 这里这里

NFT 有这么几个特点:

不可毁灭:    NFT 是记录这些信息的最好载体了, 一旦上链就不可能被销毁。这里的链目前特指以太坊。正是因为以太坊上面的 gas 费用高,在以太坊上做的 NFT 才是货真价实。其它没有门槛的地方,最后结果往往是吸引一大堆苍蝇和蚊子,而且安全稳定性会差很多。

不可篡改:即使是原来的作者也无法改动,如果不幸打了错别字,也就只好将错就错了。古人常说的“通假字”,大概也就是这么来的。

不断连接:物理世界的作品,要建立连接,成本高,时间长。几十个世界各地不同创作者的作品,都搬到一个博物馆的展厅里展示,需要耗费无数时间和费用。而我们在链上的这种类似虚拟博物馆的活动,除了要消耗一定 gas 费用以外,其它操作则非常简单迅速。

不断组合:如果说我对未来有什么期待的话,推动 NFT 的升级的一个关键技术,应该可以让创作者非常简单的,就像加一个 URL 超链接一样,引用租用别的创作者的作品,而且可让引用者非常方便的通过链上智能合约,自动支付版税收入给原创者。这个东西迟早会有人做出来,当易用性和用户数超过一个临界点后,会导致一个比“文艺复兴”要高若干个数量级的创意的爆发。

自发涌现:这些文字记录,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想没有人可以预测。关羽走麦城时,没有想到九百年后被宋徽宗封圣,又过四百多年被明神宗封为大帝; 达芬奇去世时,没有想到四百年后“蒙娜丽莎”因为在巴黎博物馆被盗,反而名声大噪,成为传世之作。区块链世界一天,等于人间一年。这些文字,从我们发布到链上第一天开始,它就脱离了原作者,开始在元宇宙寻找潜在的可组合机会。在一个开放无限的空间里,它也许将获得远超原作者想象的生命力, 和意外好运气

以下为投资俱乐部 的群友参与创作的 NFT 目录, 按制作时间排序。

1. “you and btc”, by G.Z    (已售!)
2. “21-10-forever-future”, by AlexChen
3. “21-09-forever-aaron-wu”, by AaronWu
4. “21-10-forever-bisuo”, by 硅谷王川
5. “21-10-forever-forevolution”, by Dao2
6. “21-10-forever-CRYPTOTREK”, by CRYPTOTREK
7. “21-10-forever-大饼卷万物“, by AF
8. “21-10-forever-GavinWu”, by Gavin Wu  (已售!)
9. “to be our own observer”, by eagleZheng
10. “21-10-forever-cognition”, by Xuanhao Wang
11. “21-10-forever-gavinx”, by 许朝阳
12. ”21-10-forever-happyness”, by ShaoZhen
13. “21-10-forever-weisi”, by Weisi
14. “21-10-forever-ML”, By Mike Liu
15. “21-10-forever-yvain”, ByYvain.eth
16. “21-20-forever-time”, by Hugo Tsai
17. “2021-October-Forever-SimonFeng” by 冯银锁
18. “explore-the-world-baokun.eth” by suntice
19. “21-10-forever-rubyfu” by Ruby Fu
20. “21-10-forever-value” by yinxing15
21. “21-10-forever-由富入贵” by AW_SiliconValley
22.  “21-Oct-Forever-Ethstandard.eth” by ethstandard
23.   “21-10-forever-reading” by djing
24. “21-10-forever-caspian” by caspian
25.   “27-10-Forever-DinglinMeng” by Dingling Meng
26.  “21-10-forever-chaowang” by Chao Wang
27. “21-NOV-forever-liaohaibo” by Haibo Liao
28.  “2021-10-forever-quarantine”, by Fei
29.   “21-10-forever-XiaoRong” by XR&YY
30.  “what i want 2 live forever” by 李培才
31.  “21-10-forever-ponyhe” by Pony He
32. “21-10-forever-long0x” by long0x
33.  “21-10-forever-Bai Ronghui” by 白蓉辉
34.  “21-10-forever-Jack” by Jack Zhang
35. “Now is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by quickman
36. “21-10-forever-TonyBai” by Tony Bai
37.  “2021/10/25—forever—Cherry” by Cherry
38. “21-10-forever-sylvieyao” by Sylvie Yao
39. “21-10-forever-SarahWang” by SarahWang
40. “21-10-forever-XinboTian” by Xinbo Tian
41. “21-10-forever-encyclopediagalactica.eth” by Darlek
42. “21-10-forever-games” by 陈晨松
43. “21-10-Forever-Abu’s first nft” by 阿布
44.  “21-10-forever-Crypto33” by crypto33
45. “21-Oct-forever-WayneHE” by Wayne He
46. “21-10-forever-meng1” by Meng1
47. “21-10-forever-Stan.F” by StanF
48. “21-10-forever-yuling” by iashley.eth
49. “2021-10-29-forever-PengNian” by PengNian

NFT 可以直接走到 http://opensea.io/guiguwangchuan/ 里面看到。

这些 NFT 现在开始公开发售,等待有缘人和它们建立连接,共同在元宇宙,构建永恒的印记。

凡是加入前购买了上面目录中的 NFT 的人,加入我的投资俱乐部时可以享受百分之五的价格优惠。(一个以太地址上的单个 NFT 只能享受一次价格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