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于 2015年3月2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950年出生于印度的Prem Watsa (下面称他为瓦老师吧),22岁时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到加拿大留学。起初他在西安大略大学攻读MBA,为了攒学费业余卖空调。此后瓦老师做了十年的保险分析师,后创建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
1985年当加拿大一家保险公司Markel Financial 濒临破产时,瓦老师注资控股,并于1987年将其命名为Fairfax 资产控股公司.
Fairfax 以保险公司为依托,靠着稳健的管理和投资,不断迅速增长。Fairfax 的股价,以加元计价,过去30年平均每年增长20%,进入2015年以来也不断创新高。瓦老师的个人资产目前据估计,可能高达六十亿美元,主要是在Fairfax的股票。由于瓦老师的商业模式和成长速度很像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 故而被人称为加拿大的巴菲特.
瓦老师的个人资产虽然还不到巴菲特七百亿美元资产的十分之一,但考虑到两个人二十岁的年龄差距,他的成就不算逊色.
瓦老师过去十几年的故事,绝对精彩地可以拍一部谍战片。2002年Fairfax曾经在美国上市,遭到几家著名对冲基金数年的全方位做空攻击,公司股价一度下跌超过75%。瓦老师力挽狂澜,后来还和做空者打官司对薄公堂。终于2006年后, Fairfax股价迅速回升,击退做空者.
2009年底Fairfax还是从纽约证交所退市, 目前Fairfax 的股票主要在多伦多证交所交易.
让瓦老师成名的重大交易之一,是他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长期坚持通过CDS (信用违约保险)的交易手段做空次级贷款。2003年他就开始悄悄建仓,但次贷的泡沫越吹越大,他在2003-2006的四年间,忍受了最高达两亿美元账面亏损的长期煎熬.
随着次贷泡沫破碎,最终2007和2008年Fairfax 在 CDS的投资上, 累计获得超过二十四亿美元的利润,把公司的市值推到新高.
在今年三月六号瓦老师给股东的信中,除了回顾公司过去一年保险业务外,在宏观经济上有两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是瓦老师认为,通货紧缩将成为时代主流现象.
Fairfax 从2010年开始,每年不断增加下注,大约累计花费了六亿五千万美元左右,购买了一系列衍生产品,赌美国,欧洲,英法的物价指数不会上涨太高.
这些投资2013年一度缩水到一亿多美元,但随着2014年大宗商品(原油,铁矿石等等)价格的迅猛下跌,到2014年底,这些衍生产品的总共市值反弹到两亿四千万美元左右,尽管账面上仍然有四亿多美元的亏损.
瓦老师使用的一个典型的交易方式,是购买和美国消费指数挂钩的期权合同,叫做0.5% inflation floor contracts, 实际上就是一个赌美国未来十年消费指数累计涨幅不会超过5% (每年不会超过0.5%)的合同.
从华尔街主流观点来看,十年累计通胀不超过5%,简直不可能,因此这类期权合同对于买家来说极为便宜,瓦老师用三毛钱的成本就可以撬动100元的本金.
如果十年累计通胀高于5%,瓦老师的投资全部亏掉;如果发生经济通缩危机,物价指数不升,甚至短期大幅下滑,瓦老师的回报可能就是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以上.
十年前,如果有人预言德国政府三十年债券利息会跌到1%以下,是不会有任何人相信的。今天这已成为现实。更不可思议的是,最近德国五年期的政府债券利息是负的零点一二.
如果未来几年物价指数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通缩,那么瓦老师将很有可能重复 2007-2008 年的辉煌,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瓦老师信里的第二个看点,是针对时下高科技股票巨额估值的警告.
瓦老师列了一个表,全球主要社交媒体公司三月份的市盈率,其中:
Twitter 还在亏钱,Netflix 111, Yelp 358, Linkedin 89, Facebook 73,腾讯 46.
还有几家私营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获得了上百亿美元的巨额估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小米累计融资14亿美元,估值460亿;
Uber 累计融资28亿美元,估值410 亿。
Palantir 累计融资10亿美元,估值150亿.
2014年全球有73家私营公司被风险投资家估值到10亿美元以上,这个数字是2000年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前的两倍.
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些公司在一级市场估值和它们累计融资的比例,小米是32倍,Uber 是 14 倍,这样高的比例,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对这些估值惊讶之余,瓦老师表示“坚信大部分这些投机,最后都和历史上别的投机一样的结局:非常糟糕”.
作为资本市场上滚打三十年的老江湖,瓦老师的这些盛世危言值得关注.
Fairfax 的股东大会将于今年四月十五日在多伦多召开. 华尔街的朋友们,与其五月份飞越半个美洲大陆,去巴菲特的奥马哈,在人山人海中凑热闹,为什么不考虑飞一个小时到多伦多,和比巴菲特年轻二十岁的瓦老师, 轻松地零距离接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