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成长投资才是王道 (上)

本文最初于 2015年2月9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前一段时间我有篇文章论述了价值投资的陷阱。这个错误其实巴菲特年轻时也犯过.

伯克希尔*哈撒伟 (Berkshire Hathaway, 下面以其股票代号 BRK 简称)最早是1839年美国东部的一个纺织厂。后来历经多次并购,改成现在的名字。一次世界大战后纺织业就慢慢开始走下坡路.

1962年开始巴菲特不断购买 BRK的股票,到1965 年底,平均购买成本大约一股15 块。 BRK当时净运营资本一股就有19 块,而且还有微弱的盈利。这是一个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老巴当时的心情,一定和多捡了一堆便宜白菜的大妈一样, 非常愉快.

怎奈纺织业作为夕阳产业,利润和产值不断缩水,象一个还可抽最后几口烟的破烟头.

后面二十年巴菲特不断慢慢把 BRK的纺织业生意关掉,然后介入保险和其他业务的投资。2010 年老巴回忆时,宣称当时购买 BRK是个巨大的错误,虽然那笔投资赚了钱,但是如果45年前他就直接投资保险和其他增长速度更高的业务,他可以多赚两千亿美元.

成长, 公司营收和利润迅速的增长, 才是股票投资的王道.

利润增长超过预期的,股票就会涨得更快 ;利润增长平缓甚至缩水,股票就会一落千丈.

传统行业的大多数公司,增长空间不大,所以股票市盈率一般不高,在美国一般都只有10-15,有的甚至更低.

利润增长快的大多为高科技领域,增长快,股票市盈率高。甚至公司没有利润,市场也可以忍受,看的就是增长的前景.

那么, 如何发现, 分析好的成长机会呢?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第一,公司所在的行业必须是个迅速成长的市场,这是大局。夕阳行业可能在局部有成长机会,但相对来说还是少数.

成长的形式通常有这么两个典型:

一类是公司把传统业务,从自己的本地向全国,全球扩张。典型例子,是八十年代的可口可乐在全球的扩张, 零售业公司 Walmart 在美国本土和全球的扩张。

第二类是公司通过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发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蓝海市场。这类公司多为高科技,尤其是和软件,互联网相关联的,轻资产高利润率的公司。过去三十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微软,苹果,谷歌和中国的BAT三家巨头。

没有人可以对抗大局,如果行业没有迅速成长,任何高明的管理人也无法力挽狂澜。这一点不忘记,就可以远离价值投资的陷阱,进入成长投资的康庄大道。

第二,管理领导团队极为重要,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平庸的管理者,多是靠大量举债,增加金融杠杆,四处收购别的公司,获得短期,表面的增长,应付华尔街的压力。

极品的管理团队,有战略远见,了解客户和市场,非常接地气。能够以较少的内部资金,不断发现创造新的商机和全新的蓝海市场,促成公司增长。

当你见的管理团队多了,你就很容易区分谁是大言欺人,谁是善于创新,出奇制胜。

我1999年在硅谷惠普短暂工作,适逢媒体爆炒的新科女总裁 Carly(卡莉) Fiorina 上任,也有幸目睹芳容。卡莉能说会道,善于营销,1998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我当时参与一个被卡莉大力鼓吹的项目, 叫 Espeak, 号称是可以把世界上的买家卖家对接起来的电商技术。

作为一个一秒钟三美分的高薪临时工,我实在没什么好抱怨。但做项目时,明显感觉到工程师,管理层,市场部都对这个滑稽的披着皇帝新衣的项目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惠普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一亿美元,后来无疾而终,2002年项目停掉。

卡莉即没有产品经理那样接地气,也没有战略家的大局观。忽悠完大众,该开始干活了。她唯一可以想到的就是举债收购公司。

这个风格,其实和我见到的不少硅谷阔太太,没事做,就想贷款买投资房的心态很象。但买房一般可以保值。收购公司,可是个大技术活。

2002年,惠普通过举债以两百五十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个人电脑公司巨头康柏,为此卡莉还和惠普的其他股东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收购的主要理由,理论上是希望可以把惠普的个人电脑业务与康柏的合流,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但实际操作上,两个公司业务的合并,有许多细节上的挑战。当利润微薄的个人电脑业务增长放慢时,惠普也无法逃避这个大势的冲击。

惠普的股票从卡莉上台时,1999年七月的50块左右,跌到了2005年二月的二十块。卡莉也在此时被解聘。

更搞笑的是后来。2010年九月,惠普招了个德国人 Leo Apotheker 当老总。此公上任伊始,从华尔街借债一百一十亿美元收购软件公司Autonomy。仅仅十二个月后惠普就把他解雇,并且承认对 Autonomy 的收购,惠普买价过高,犯了严重错误,损失八十八亿美元。

与惠普的管理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7年回归苹果公司的乔布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