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6月微博发言摘要

6.5.2022

试图扭转一个人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是徒劳的,远不如改变他的环境有效。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早已在几年前被他接触的信息质量,所处的环境,所建立的思维模型,行动上投入的各种沉没成本,权衡利弊使用的价值标准给锁定。

而且如果他只是计较反思短期的得失,而不检讨更长期的大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那就永远无法真正吸取教训。

如果他不幸陷入某个局部极值,除非是自己的儿子,否则你不可能自己耗费那么多能量帮他跳出那个坑.

人的选择非常依赖于他在各个生态环境内所能驾驭的力量: 积累的连接越多,技能越多,选择也越多,自然大概率可以做出较优的决策。否则会对未知的环境存在畏难和习得性无助的情绪,有好的选择也抓不住。

回复@海波的随想:我的重点不是去扭转,而是说很多人若干年前在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已经注定了他几乎没有纠错的可能,因此把自己置于一个多样化环境和生态之下,极为重要。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赢了大半。//@海波的随想:扭转自己的错误决策都那么高能耗,别人的错误决策还是随他去吧[允悲]

任何一个环境呆久了,很容易潜移默化被周边人公认的用来攀比的价值体系所误导,而做一些瞎折腾搞很累但实际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蠢事。如果能同时在好几个不同环境里来回比较切换,就容易看清里面各自的荒谬之处。

直接改变某人的观点和决策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上过几天又被他所处的环境给拉回去了,然后你的功夫全白费了。潜移默化改变他所处的环境非常耗时,但越过某个临界点,他在新的环境尝到甜头后,会改得比你预想的还要主动积极很多。

颅内高潮的内卷化 //@偶尔要抽风:在几乎单一的环境里面对远景不的断设想,每次得出的结论不可能会有新的结构产生,且会持续反哺对单一环境的习惯,二者相互加强,愈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6.6.2022

纽约大学教授 William Silber 的书 “The power of nothing to lose” 不错,增加了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新的视角。 ​​​

这本书讲到巴林银行前交易员 Nick Leeson 是如何把一个两百年历史的老投行搞破产的。Leeson 1992年七月开始投机日本和新加坡的股指期货价格差,一旦赌错了就开始造假,然后加大赌注试图挽回亏损,但亏损越来越大,从92年亏损两百万英镑到95年二月累积亏损八亿英镑,把母公司搞破产。

实际上 Leeson 到95年一月底的时候,累积给公司带来的亏损还不到一亿美元,还可以承受,但之后三十天变本加厉的豪赌,一下子把损失增加了八倍。

最黑色幽默的是,因为这类造假会持续很长时间,不明就里的外人会很长时间把这些虚假的”成功者”当作楷模来学习,各种”励志故事”以讹传讹,严重扭曲了一大群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造成实质上的巨大资源浪费。这种情况在当今很多行业里,仍然比比皆是。但知道了,也不能说破,只能看着他们自己慢慢崩溃了。

即使知道全部原委后,很多外人仍然羡慕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像 Leeson 一样的赌徒,然后意淫自己可以做得比 Leeson 更好,并且能够捞一把就走,及时全身而退.

6.7.2022

古典老师的”跃迁”这本书写得不错。在本地图书馆翻到,里面有段话深得我心: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一味追求走直线。… 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

多读历史,慎独。谨慎过滤你的信息渠道,和社交渠道。//@写书哥:《华杉读孙子兵法》说:要能等待能忍耐。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怎么处理自己焦虑、盲动的心态,是个难题。

6.11.2022

这个案例来自 Richard Rumelt 的书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
国际长途电话资费在 1997年的时候仍然非常昂贵,中美之间长途电话都是一分钟两到三美元左右。本质原因是因为海底光缆的信道有限,没有新增光缆,没有竞争。

这一切在 1998年夏天之后开始改变。Gary Winnick 投资创建的 global crossing 耗费七亿美元,完成了美国和欧洲的新的海底光缆,原来价格接近两千万美元的一个 stm-1 (数据容量的单位) 他们可以把价格降到八百万美元。1998年底,新光缆的 35%的容量出售,就回笼九点五亿美元。六个月之后,global crossing 上市,市值高达三百八十亿美元,超过福特。

global crossing 的成功吸引一大堆竞争者,导致海底光缆容量急增,价格也大幅度下降。 原来八百万美元的 stm1 到 1999年底跌到两百万美元,2002年初跌到三十二万美元。 2002年一月 global crossing 申请破产。

2002年之后国际长途资费,基本都是一分钟只要几分钱。但这是建立在大量血本无归的海底光缆投资者的尸骨上的。

Gary Winnick 老师赚了几亿美元,基本上全身而退。

现在以太坊上做各种 layer two 解决方案的人,会不会像当年投资海底光缆的人一样,辛辛苦苦最后把价格降下来了,但给别人做了嫁衣?

高科技是一切通货膨胀的克星。只是价格崩溃的时间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13.2022

三年前的笔记:

孙子兵法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可使敌之必可胜。”

以此类比,我把这个话改一下:

“对于资产价格波动,先不做预测,以待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价格。不做预测在自己,大幅波动在市场。所以善投资者,能够不去预测以避免 (因为高价接盘或者低价抛售) 重大损失,但不能保证一定有超越市场的回报。”

6.15.2022

要害一个人太容易了。长年坚持不懈的给他送上一车皮一车皮的零成本的奉承话,不断鼓励他高歌猛进加杠杆。想起当年慕容垂之于符坚。

加杠杆的核心是透支自身资源。奉承话的效果是给对方一双想象的翅膀,不断鼓励他悄悄透支自身资源,直到越过某个不可逆的临界点,产生非线性崩溃。

6.16.2022

世上的装逼犯数目总是远超你的想象。

有一半以上的装 B 犯是非常真诚的,就是他完全真诚的相信了自己给自己编造的美好的谎言,并且不折不扣的按照这个逻辑来行事和表演。或曰 ” believe in their own bullshit ”

6.19.2022

朋友们讨论什么是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

我的感触,一个常见的弱点是:

只看到利益,没看到风险。只看到风险(或利益)线性增加,没有意识到风险(或利益)可能非线性突变。 ​​​

6.23.2022

投资中的尽调本质还是个瞎子摸象的浪费时间的事情,被调查一方总是可以想办法用各种信息不对称,花式造假装逼来骗你。

但能够经过牛熊周期的考验,经过信贷萎缩的煎熬还能活下来,并且壮大,这是没法装的,这是最有力的证明。 ​​​

很多人做的所谓尽调,本质是 “这是否符合我最喜欢的童话剧本的架构”? 如果思维框架如此,就不要怪有人编童话来投其所好。

6.28.2022

看到几年前极为高调嚣张的碧圈老人,本来可以什么都不做,躺赢,却硬要不断从一个错误的赌博走向下一个错误的赌博,然后这个月一下子搞破产了,无法还债,不胜唏嘘。

人需要花一半以上时间思考寻找那种默认的躺赢的姿势。如果一件事还需要你高频率的维护调整,那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