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于 2019 年12月26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每个人做决策时,势必会犯错误,严格说是偏差。这种偏差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信息输入有局限,或者被输入了虚假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演变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有限思维模型可以想象的范围。所以偏差是必然,没有必要觉得丢脸或者不好意思。
2/ 在必然有错误和偏差的情况下,纠错的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但实践中根据情况变化,要做到迅速纠错,非常困难。一个重要障碍是纠错必然会有成本,纠错成本必然会和一些短期局部利益发生冲突,纠错成本越大,纠错能力就越弱。因此对于一些重大决定,尤其是不可逆或者可逆成本极高的决定,要极度慎重。决策的速度,要和纠错成本直接挂钩,纠错接近零成本的行为,要多去大胆尝试。投资时,一级市场的纠错成本,往往远大于流动性好的二级市场,就需要极度慎重。类似的,杠杆率越高,纠错成本也越大。
3/ 实践中大部分人判断进展的指标,是自己有限视角看得到的短期利益的获取,而完全罔顾纠错成本。一旦深陷泥潭,最后往往选择死磕到底,一错再错,无它,就是因为纠错成本不断增高,死磕是短期阻力最低的那条路径。或者说,当你选择了纠错成本高的那条路径,最后的毁灭已经是数学上的必然和时间的问题而已。再换个角度说,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纠错成本极低的路径上,道路越走越宽和长期利益的获取,也是一个数学上的必然。
4/ 纠错成本还有另外一个维度。一种是如果你不去管它,最坏也就是肉烂在锅里,损失有限,比如不带杠杆融资的股票投资,随着股价的下跌,它未来继续造成损失的空间不断下降。还有一种是如果你不去管它,损失越滚越大,会可能导致彻底毁灭。裸做空股票,和发动侵略战争都有可能演变成第二类错误。要远离有可能演变成第二类错误的行动。
5/ 有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僵化无知,去嘲讽探索者在纠错探索过程中的不断调整,并贬损其为首鼠两端反复无常. 不要为这种风言风语所动,千万不要因为外人的嘲讽而放弃自我纠错,从不犯错的先知多半是骗人的。
6/ 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个团队犯错误,要迅速扭转方向,纠错成本极大。即使个别领导者要改,但要说服底下人众多部门牺牲自己短期的确定的利益,以换取团队整体减少损失趋利避害,在早期几乎不可能。所以不必为大公司看上去人多热闹所迷惑,方向一旦偏离,这些大公司和僵尸无异。
7/当利益和纠错成本矛盾时,纠错成本永远优于利益,因为错误和偏差是必然的。无法纠错造成的巨大损失迟早将吞噬所有的利益。
8/ 定义错误或者偏差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对世界做个预测,如果事实真相和预测有差别,就要考虑微调思维模型,引入新的参数。差别越大,调整就必须越大。而且调整是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
9/ 过去二十年一个被很多人低估的反直觉现象是开源社区的蓬勃发展,两个典型是 Linux 操作系统,和维基百科。在二者发展壮大之前,没人相信它们可以做起来,开发者都是些没有报酬的,怎么可以做得好?但开源系统有个关键特点,自我纠错查bug 的时间是常数,O(1). 封闭式系统可能搞很长时间也无法查错。
10/ 历史的记录中,胜利者往往会把自己过去犯的错误掩盖美化,而把失败者勾勒成一个自始至终就非常愚蠢刚愎自用老犯错误的傻瓜. 但实践中往往会发现,这并非真实运行的机制,实际情况是一部分原因是运气,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在犯错误,而有的人纠错机制灵活,有的人只顾眼前利益,把自己逼到一个纠错成本极高的死角里而已。不实事求是,不从纠错机制的角度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大部分人不可避免的永远无法吸取历史教训,重蹈前人的覆辙。
11/ 当年你的纠错成本比大部分人要低,当你把科学的纠错机制作为决策的重要一部分时,就自然而然的会更愿意多探索多试错。还没开始就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