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为什么大多数商务社交活动是”彩票型机会主义“

本文最初于 2018年 3月29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商务社交活动,意指一大堆彼此陌生的专业人士,在一起聚会/聊天/交流,寻求发展各类关系.

2/ 很多人对这类活动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可以认识什么人,帮忙找到工作,拉到新的生意或者投资,等等.

3/ 但是这种交流方式,效率其实非常低下.

4/ 效率低下的第一个原因是,需要主动打破冷场,和陌生人开口搭讪.

5/ 效率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每个陌生人你都要重复介绍自己。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在做什么?你要到哪里去?

6/ 效率低下的第三个原因,是这类活动人群多,乱哄哄,交谈很容易被莫名其妙的人打断, 然后又要和别的陌生人搭讪.

7/ 效率低下的第四个原因,陌生人和你的理念和认知存在巨大的鸿沟。认知不同的人的交谈,大多成了鸡同鸭讲,浪费时间.

8/ 效率低下的第五个原因,绝大部分这类活动的参与者不是理想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真正成功者很少参与这类松散的社交活动。这正如跑到酒吧里想寻找一夜情,即使侥幸成交,对方携带性病的几率可能非常高.

9/ 这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 希望能够短促突击,迅速获得某种意外的收获。有网友称其为“彩票型机会主义”. 虽然效率低下,很多人还是不断重复参与这类活动,希望自己哪天可以撞大运.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论”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

10/ 当然有些情况属于例外. 例外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一是你如果就是这类商务活动的主讲人。 第二,参与活动的人事先有做过筛选,明确表示对你讲的话题有兴趣。 第三,活动参与者支付了一定费用,skin in the game。 第四,如果你是主讲者,要请专业摄影师制作专业录像,这样以后可以多次重复引用.

或者某个特定的主讲者要出现,需要找他直接当面交流.

11/ 普通人在陷入”彩票型机会主义“的泥潭后,无法跳出习惯性的思维。即使屡屡碰壁,也不改正。爱因斯坦对于“发疯”的经典定义:“不断做同样的事,期待不同的结果”,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这个角度看,所有人都有“发疯”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一辈子发疯至死不悔,有的人很快开始理智,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方法,来突出重围.

12/ 如果用“过程导向”的思路,建立扩大高质量高密度的商务关系网,就会避免效率低下,无头苍蝇一样的社交活动。

13/ ”过程导向“者埋头做好自身的事,但也注重坚持长期的,零成本的,大规模的传播个人商业理念, 建立自身商誉。这里的关键词是“零成本”和“大规模”。可以参见我的老文章。

王川:论“扩展性” (一)

14/ 不再机会主义地寻求一夜情式的交易,而是靠良好的商誉不断巩固自己的网络。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商誉的自动传播不需要花费你的更多时间.

15/ 另一方面,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依靠于个人的技能,而且依靠于你自身人际网络的质量和数量。长期践行之后,如果你的网络里都是各个行业的顶尖的千分之一的人群,彼此之间有着扎实信赖的商业关系,那么借助你的网络的可以发挥的力量,将指数倍于单个人的的努力,也将吸引更多人主动加入你的网络形成良性互动。

16/ 以巴菲特为例,他的公司伯克希尔的股东报告,1977年以来的记录,全在网站上。良好的长期记录,吸引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参与者越来越多,积极/自愿/免费地给巴菲特打广告。

17/ 不再满世界费力的寻找投资机会,而是机会自己源源不断送上门。不需要口干舌燥地推销自己,而是干柴烈火地成交。

王川:从交易的“干柴烈火度” 看扩展性和正反馈循环(二)

18/ 可选择的机会越多时,就可以比一般人更挑剔,而且项目的细节条款也会更有利, 这样长期回报也就更高/风险更小,并进一步向外界证明所践行理念之威力,如此形成正反馈循环。

王川:一个不陌生老头的来信 — 为什么巴菲特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选股票

19/ 巴菲特说,“成功者和非常成功者的差别,在于非常成功者几乎对所有事情说不.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论“非常挑剔”和“非常自由”

对绝大部分社交活动说不,对“彩票型机会主义”行为说不, 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