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 关于胡雪岩覆灭的三个细节,以及投资的顶层设计

本文最初于 2015年2月1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九十年代风行于中国的 “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书,让许多人津津乐道胡雪岩的关系学和成功学。但多数人对胡雪岩迅速覆灭的细节缺乏了解。借用毛主席的话,“凡是不讲失败案例只讲成功案例的,都是在耍流氓”。只有了解这些细节,才能吸取教训而有收获。

胡雪岩作为一个一度富可敌国的商人,经营业务包括药行,当铺,房地产和他的遍布全国的阜康钱庄。他后来帮助左宗棠筹饷和订购军火,向外国财团借外债,成了左的经济上的得力帮手,自己的事业也更上一层楼。其个人资产最多时近一千万两白银。

胡的覆灭,起源于纺织业的产业革命。新的缫丝机器对传统手工剿丝业发生巨大冲击。机器缫丝效率高,质量好,一部机器抵得上三十个人,取代手工剿丝毫无悬念,但东南沿海许多以此为生的人会丢掉饭碗,生计没有着落。尽管如此,大势不可抗拒。

蚕丝是缫丝厂的基本原料。胡雪岩逆势而动,计划收购并垄断国内蚕丝供应,和机器缫丝厂竞争,犯了大忌。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反动透顶”.

胡口口声声说这样做是为了当地丝户的生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缺乏战略远见和自我革新的勇气,披上了一层道德的遮羞布。更要命的是,胡不是用自己的某些局部优势速战速决,而是开始了将近两年逆势而动的投资,其覆灭也就有其必然性。

细节一:从1881年开始,胡雪岩不断囤积生丝,前后总共投入两千万两白银,超过上海全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把市面上的生丝价格抬上去。机器缫丝厂都是外商开的,开始他们十分愤怒但无可奈何. 胡老师没有见好就收,试图联合其他华商垄断蚕丝供应。他自恃有阜康钱庄和当铺,后备资金充足,在任性地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投机的杠杆也越来越大。

1883年日本和意大利突然蚕丝大丰收,填补了胡雪岩囤积的生丝量的空白,再加上当年世界经济危机,需求突然萎缩,国际生丝价格大跌.

胡得罪了外商,在当时中国海关和海运都被外国人控制的情况下,自己囤的丝完全无法外销。最终由于上海生丝市场停滞,胡也撑不住了,被迫低价抛售了囤积了一年多的生丝,一次亏损了八百万两白银.

细节二:胡雪岩在政治上彻底依赖左宗棠,而开罪了李鸿章和其他许多势力。左的政敌李鸿章的马仔盛宣怀发现了胡在资金上的压力,故意拖欠其饷款,迫使其挪用钱庄八十万两白银填补空缺,然后四处散布胡动用钱庄资金补缺的消息,推动了储户对胡的钱庄的挤兑,加速了他的金融帝国的倒塌.

1883年12月,北京的阜康分号关闭,接着全国各地的阜康分号纷纷关门。次年胡雪岩彻底破产。

细节三: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战争扩大到福建和台湾,造成东南沿海商人的巨大恐慌, 许多人被迫廉价变卖家产,包括先前高价囤积的蚕丝,并且纷纷到钱庄提取现款。 1885年初法国侵略者还用军舰在长江出海口封锁海运一个多月,那时胡雪岩的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了。

1885年七月左宗棠去世后,胡失去了东山再起的靠山,当年11月就在贫病中死去。

在我看来,精明能干且曾富可敌国如胡雪岩者,其战略布局十分脆弱,完全经不起推敲。归根到底是缺乏一种战略上的顶层设计。即使其局部上处处精明,遇到风吹草动,也无法挽回颓势。

什么是投资的顶层设计?在我看来,它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

1.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 广泛的人脉关系和深厚的信誉资本.

3. 宽广的知识面,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 资本在各类资产中的合理配置和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慎用杠杆,最好不用杠杆.

5. 适合个人风格的,学习发现和捕捉新的投资机会的体系。

胡雪岩,生活上奢侈无度,政治上只依靠左宗棠一人,自我膨胀到要孤注一掷地逆势而动,面对新鲜事物只会本能的排斥而不是去顺应时代潮流,他的迅速覆灭不是偶然的。

今天,一些积累了相当财富的人们,如果没有这种顶层设计的意识,我担心,类似胡雪岩的人生悲剧会不断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