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五) – 这都是为了钱

本文最初于 2016年7月18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四) — 并行计算的威力
的续篇.

(1)

对半导体芯片生产过程不熟悉的人, 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芯片的密度要两年才翻一番? 为什么不可以更快一点, 两年翻两番, 三番?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一下子从 100 纳米跨越到 10 纳米? 而要漫长的十几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
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回答是: 如果一个人要吃七个馒头才能饱,为什么不可以先直接去吃第七个馒头?

(2)

摩尔定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实际上是个生产成本的经济问题.

这都是为了钱.

(下图来自电影”华尔街”: “小屁孩, 这都是为了钱.其它是闲扯”)

图片

芯片密度的增加,本质上是降低单个晶体管的生产成本和功耗,使终端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只有终极市场的利益驱动,才会推动厂家投入大量资金, 到新的生产技术里面.

这个资金规模需要多大呢?

1980年,一个普通晶圆厂的造价大约一亿美元.

2010开工的台积电的半导体晶圆厂, Fab 15, 总共造价累计约九十五亿美元.

有专家估算,到2020年,建造一个最新的晶圆厂,成本要增加到一百五十亿美元以上.

芯片生产厂房的建立为什么如此昂贵?

芯片的生产工艺,随着技术更新换代,越发复杂.其生产过程包括上千个步骤, 水电消耗极大. 大型晶圆厂占地面积一般至少十几万平方米, 一天用水接近两万吨, 耗电量超过三十兆瓦.

(3)

生产过程中最昂贵的部分,是一个叫做”学习曲线”的东西.

厂房内的每个机器都可能有几百个控制旋钮,每个旋钮都需要设定在正确的位置.最关键的一小部分设置,需要不断的长时间的人工尝试, 获得反馈, 再优化. 这需要一个高度专业化训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长时间奋战调试才能完成.

晶圆厂的生产需要有足够的产能规模来调试,调试需要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晶圆厂生产的芯片,有个概念叫做良率 (Yield),就是质量合格的芯片占一个晶圆上芯片总数的比例.生产调试的过程,就是提高良率的过程,良率越高,单位芯片的成本就越低.

而最终芯片的单位成本, 和芯片的累计产量的关系, 就是所谓的”学习曲线”.如下图.

图片

学习曲线通常用这个数学公式表示:
Y = a X^b
这里 Y 是累积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 a 是第一批产品的生产成本, X 是累计生产产品的总数, b 是负数,其绝对值越大,代表着学习曲线的进步速度越快.

“学习曲线”作为工业生产中的概念,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波音的工程师 T. P. Wright 最初提出. 他发现,飞机制造费用,随着生产数量增加,不断下降.

比如第一架新飞机成本是一亿美元,第二架就可能降到八千万,第四架降到六千四百万,单个飞机的制造成本随着累计生产数量的每次翻番而下降20%.

为什么生产成本会不断下降? 原因包括: 1.生产流程和零部件的标准化. 2. 工人效率提高. 3. 错误减少. 4. 材料浪费减少等等.

这个规律, 在许多其它传统制造业的生产中,也有体现.

在半导体生产这个游戏中, 胜者属于累计生产规模最大的厂家,因为”学习曲线”决定了:

最低的成本来自最大的累计生产规模.

(4)

从一个晶圆厂的晶片生产成本的下降曲线,到过去五十年摩尔定律的进步曲线,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学习曲线”规律在芯片行业的自然体现.

支持”学习曲线”和摩尔定律前进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人们对于芯片的不断增长的海量需求.

更大的内存芯片存储文件/照片/录像/歌曲, 更快的芯片传输更多的数据,能耗更小的芯片增加电池的待机时间.

这些需求,和它后面的实实在在的购买力,才能推动更多资金投入半导体行业的研发.

全世界半导体芯片的销售额,从1990年的五百五十亿美元, 增长到2015年的三千多亿美元.

建设一个晶圆厂的成本,从八十年代初的一亿美元,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亿美元,到2020年预计的一百五十亿美元.芯片市场有多大,就可支撑相应规模的晶圆厂.

而”学习曲线”促成的单个晶体管生产成本/价格的下降,又催生新的更多的应用和需求,进一步扩大半导体的市场,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图片

但这些进步的完成,需要在现有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内, 一个个馒头地吃. 指望另辟蹊径, 直接吃第七个馒头就饱了,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这个良性循环继续不受干扰地运作,就会自然有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摩尔定律在工程上遇到的各种挑战,终将被克服.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六) – 有钱能使鬼推摩(尔定律)

本文最初于 2016年7月27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五) – 这都是为了钱
的续篇.

(1)

2012年七月,半导体制造业发生了一件大事: 三家芯片生产的巨头,英特尔/台积电/三星, 集体为半导体光刻业的巨头, 荷兰公司艾司摩尔 (ASML), 承诺支付累计十三亿欧元的研发费用,帮其承担部分新技术开发的风险.

三家公司同时还以每股接近 40 欧元的价格注资购买了 ASML 大约23%的股票. ( 四年后的2016年七月, ASML 股价在 96 欧元左右.)

ASML 获得的资金, 主要用于加快 450 毫米晶圆片相关的器材和下一代极紫外线光刻技术 (EUV)的研发.

光刻工艺,占芯片生产成本的接近一半. 为了保证半导体产业链的技术发展,继续按照摩尔定律的路线图前进,芯片巨头们赤膊上阵,直接注巨资给器材商加速研发,这是第一次.

这同时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 有钱能使鬼推摩(尔).

只要终极市场有需求,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所有工程挑战,都是最终可以被克服的.

(2)

半导体行业未来的发展,还会吸引多少钱来推摩(尔定律)呢?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2015年的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产值将从 2014年的三千三百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四千三百亿美元. 但是他们当时的模型,主要是假设半导体在工业生产,汽车/电车和物联网上的需求增长,而没有考虑到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爆发.

摩尔定律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还记得我的这篇文章

王川: 深度学习有多深? (十七) — 衡量GPU的计算能力

里面提到, 英伟达的 DGX-1 的超算系统,在训练 alexnet 的包含六千万个自由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时,只需两个小时.

粗略地推算,对于一个包含一百亿个自由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DGX-1 需要耗费三百多个小时, 接近两周的时间. 而根据丹麦学者 Bente Pakkenberg 2003 年的论文的估计,人脑皮层等价于一个有着一百五十万亿个自由参数的神经网络.要想模拟和人脑一样复杂度的模型,需要的计算能力要在 DGX-1 的一万五千倍左右.

IBM 为首的团队,正在研发下一代的超级计算机 Summit,预计 2018年初面世.这个超算系统预计计算速度将达到 二十万 FLOPS, 这相当于DGX-1 系统的 43 FLOPS 速度的五千倍.

这个计算能力,应当可以部分模拟和人脑一样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并且通过主动的自我学习获得和人脑一样复杂的抽象思考能力, 而不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

IBM Summit 的成本大约三亿两千万美元, 假设其使用寿命长达十年,那么每个小时计算成本高达三千美元.考虑到该系统耗电约 15 兆瓦时,假设一度电电费是 5 美分,一个小时电费就要 750 美元.

一个小时成本接近四千美元,听上去很贵.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横向比较: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小时演讲费: 二十五万美元

克林顿的女儿 Chelsea Clinton, 在密苏里大学的一小时演讲费: 六万五千美元

美国五百强上市公司 ceo 平均薪酬一年一千三百万美元,按照一年两千小时工作时间, 折合时薪大约六千五百美元.

硅谷普通工程师,假设基本薪水二十万美元, 加各类健康保险和股票的福利对于雇主的成本约三十万美元,折合时薪约一百五十美元.

这些成功人士面对的竞争, 将是一个:

孜孜不倦可以24小时连续学习工作/不用吃饭喝茶上厕所的工作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多国语言/思维缜密/反应迅速/高度理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智者.

不会罢工/请假/跳槽/内耗/出卖领导, 并且每年根据摩尔定律自觉降薪30%的模范雇员.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曾经说过, “你的利润率就是我的机会” (Your magin is my opportunity). 只要世界上还有人靠出卖智力获得高额利润,就会有资金推动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芯片技术的研发,与其正面竞争.

(3)

如果你还记得这篇文章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二)

以史为鉴,正是因为大量资金的支持,才使得英特尔找到”高介电常数”的材料,在45纳米芯片生产时,解决了栅极漏电的问题.

同样是因为大量资金的投入,FinFET 的技术在22 纳米的芯片生产中实现,极大缓解了短沟道效应下的漏电问题.

当栅长在2020年以后缩小到 5纳米时,一种可能, 是出现目前大家没有想到的工程解决方案, 跳过测不准原理的限制.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当一个维度走到极限时,从另外一个维度提升产品性能, 达到等价的效果.

就像这两篇文章中提到: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三) – CPU 的内存瓶颈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四) — 并行计算的威力

CPU 时钟频率走到尽头,就在内存架构的设计上努力.

单项计算任务的速度无法提高,就通过提升网络交换器和内存传输的带宽,加大系统的并行度.

硬件架构的优化达到极致,就在软件设计上下功夫.

平面太挤了, 就转向三维.

图片

(上图为 AMD 和三星联和开发的新一代三维/高带宽/低能耗的内存)

(4)

如果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看, 按照未来学家 Ray Kurzweil 的话说, 摩尔定律只是几百年来, 人类的计算技术, 从算盘, 到手摇机械计算机,到继电器, 到真空管, 晶体管, 进而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演变, 在过去五十年的自然体现.

经济规律在计算技术地发展中, 自然地选择了脱颖而出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但如果硅基的集成电路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计算能力走到极限,同样的经济规律会自然地选择,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 最经济的技术方案.

这个未来方案会是什么? 会是砷化镓为材料的集成电路? 会是量子计算机? 或者以DNA分子为基础的新的计算架构?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现在无法预知.但是如果你相信,计算通讯能力在人类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更多的资金将会继续推动计算技术的研发,那么摩尔定律在未来还会走很远,

王川: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下)

本文最初于 2016年2月1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中)

的续篇。

(1)

云服务市场里, AWS 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市场的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

云服务把资金投入的风险从客户转移到服务商那里。建造一个全球化的数据中心,功能全面的软件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营纪录,贴心的客户支持,需要几十亿美元量级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积累。

据亚马逊内部数据, AWS 现在每一天增加的服务器数目,足够承载2004年整个亚马逊公司的计算需求.

这不是阿猫阿狗,拿几千万美元风险投资,就可以一两年内做成的事.

后发者还必须有足够多的资金,忍受长期的亏损.

作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亚马逊自己也是 AWS 的最大的客户之一,他真正理解,运营部署云服务中间的各种细节问题.

市场的老大,还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向下游的供货商 (芯片商,存储硬件公司,等等)索取最优惠的价格,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

(2)

传统软件公司,为了粉饰自己的新业务的业绩,常见伎俩是这样的:

一个软件公司原来从一个客户那里每年获得三百万美元的收入,迫于竞争压力,他跑去对客户说:现在把你的软件价格降为一年两百万美元,顺便再给你提供五十万美元的云计算服务,OK?

客户看到自己的总共费用下降了五十万美元,当然满口答应.

关键问题是,客户可能根本就不会去使用这个云计算服务.

但是软件公司可以跑去对华尔街说:“看!我们这个季度的云计算收入增加了很多很多!我们的增长速度比亚马逊还快! 欧耶!”

 (3)

曾经的行业巨头惠普, 2015年十月悄悄宣布,其公有云的业务将关闭。分析家指出,惠普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太小,完全无法在市场上竞争.

企业数据库软件的老大,甲骨文,试图朝云服务转型。但是它只能在现有软件客户中获得有限的成功,据估算其在Iaas 的市场份额不到 3%.

IBM,主要向已有的政府部门和大客户推广所谓的‘混合云’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只是吞噬自己原有的收入。它的整体营收仍然在萎缩.

真正财大气粗,在云服务市场上有可能长期和 AWS 叫板的,只剩下微软和谷歌.

谷歌在云计算方面的技术能力,不容置疑。但它的短板,是缺乏一个完备的面向大中型企业的销售和支持团队。有分析师指出,在这点上,它只相当于亚马逊五年前的水平。

微软的优势,来自于拥有大量现有使用其软件的企业用户,可以推销其云服务。但在此之外,相对于 AWS 并没有明显优势.

来自 Gartner 的统计数字还显示,2015年全年365天, AWS 只有两个半小时的故障停机时间,排在第二和第三名的微软和谷歌的纪录则是10-11个小时。

(4)

亚马逊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不怕打价格战.

贝索斯的运营哲学一向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牺牲短期利润率.

硅谷的资深软件专家Ratan Tipirneni (RT) 指出,作为一个从零售业起家的公司,亚马逊长久以来习惯于不到29%的毛利润率。但对于多数软件公司而言,60%以上的毛利率是标配.

下面是传统软件公司的毛利率:

微软: 65%。甲骨文: 80%。 SAP:70%。 Salesforce: 76%.

换句话说,他们和亚马逊的毛利率的差值,甚至大于亚马逊的毛利率本身!

对于多数软件公司,他们的运营组织结构,长期以来就是基于60%的毛利率建立的。华尔街对他们的估值模型,一直就是基于这样的毛利率的.

组织结构的惯性,对于任何压低毛利率的竞争压力都会极力抵触.

对亚马逊而言,任何29%以上的毛利率都是盈利机会,所以它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RT 打比方说,”(对于其它软件公司) 这就像你有地球上最强大的核武器,但是突然遇到来自火星人的武器,毫无办法。 ”

(5)

AWS 号称有一百万以上活跃的用户,对应其每年接近一百亿美元的营收,许多用户每个月付费不到一千美元.

大多数真正的云服务的用户,实际上对价格不敏感,他们需要的是,全面丰富的功能,和迅速的部署能力.

2013年亚马逊和IBM 竞争投标中情局的合同时,亚马逊的价格其实比IBM 的还要贵,但靠的是技术能力取胜.

(下图为亚马逊从 08-14年每年新增的产品功能的数量图)

图片

AWS 从2006年推出以来,不断根据客户的反馈,增加新的功能。从最初的虚拟服务机EC2, 存储服务S3,发展至今,包含内容分发,数据库,部署, 安全服务管理,分析,和其他诸多应用服务。

亚马逊的竞争者,面对的挑战是,AWS 已经提供了一个产品功能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新客户挑选云服务商时,他们会列出自己需要的功能清单:A, B, C, D. 如果只有亚马逊的产品功能最全面,服务最周到,可靠性最好,价格又差得不是太多,这个选择实际上非常简单.

当你的平台上有一百万客户时,你会拥有一个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对于新客户而言,如果有什么问题,很有可能别的客户以前也有类似的问题,而相关的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在AWS 里面都可以找到.

亚马逊,这个被IT公司嘲笑的书店,从2006年开始,就在云计算市场埋头苦干,十年积累下来,它在功能和规模上比竞争者领先太多。当别人发现开始追赶时,它已经成为这个行业上的标配.

(6)

分析师Trip Chowdhry 今年年初预测,FBTC (F**ked By The Cloud) 的公司,2016年会继续大规模裁员.

EMC,预计裁员15-20%,总数10000 –14000 人.

IBM,预计裁员 25%,总数 95000 人.

思科,预计裁员 20%,总数14000.

甲骨文,预计裁员 15%,总数26000.

惠普,预计裁员 30%,总数150,000. (惠普2015年拆分为两个分公司)

Symantec, 预计裁员 15%,总数 2800.

这一切也许只是刚刚开始.

(7)

纵观亚马逊的历史,它从来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商业模式,不怯于尝试在新的市场开发产品,哪怕是这些产品和现有的合作伙伴直接竞争。

2016年一月,亚马逊的一个子公司,Annapurna Labs, 推出新的半导体芯片,主要面向低端的家用无线路由器和存储产品。 考虑到 AWS 从 Intel 那里购买了大量高端的服务器芯片,这也许昭示着亚马逊在这个方向的雄心, 虽然二者的芯片目前差距还是很大。

2015年十月,AWS 总管 Andy Jassy 宣布推出新的数据库迁移服务 (Database Migration Service),帮助对甲骨文高价软件费用不满的客户,转移到亚马逊自己开发的数据库软件平台上。

2015年底,美国圣诞节销售最火热的礼物,是一个叫做 Amazon Echo 的音箱。

这个音箱,通过语音控制 (每个问题前说一声 Alexa),可以瞬间播放大量歌曲,回答常见的问题,播放新闻,等等。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来自 AWS 云端的人工智能软件实现。

这是亚马逊在智能家居和物联网上的一个重要布局. 亚马逊建立了一个一亿美元的基金,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开发基于 Echo 的API 的声控应用.

AWS 将会如何继续发展?我试着向 Echo 请教这个问题.

问:Alexa, what is amazon web service?

答:Amazon web services, is a collection of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also called web services, that make up a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offered by Amazon.com

问:Alexa, will AWS eat the world ?

答:Sorry, I did not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that I heard.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中)

本文最初于 2016年1月3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的续篇。

(1)

传统公司的 IT 业务通常是这样搭建的:

需要存储设备的解决方案,从 EMC那里买;

需要服务器,找 Dell, HP 或者IBM 购买;

需要网络硬件,从思科(Cisco)那里买;

需要数据库软件,从甲骨文 (Oracle) 那里买.

当新兴互联网公司扩展自己的 IT业务时,他们发现传统解决方案太昂贵了,而且无法迅速扩展到他们需要的规模.

以亚马逊和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决定另起炉灶。他们搭建自己的服务器,自己的存储硬件,自己的网络硬件,用开源代码开发自己的数据库软件.

但是亚马逊不满足于此,他把自己开发的云计算平台对外分享.

一家名叫Baird 股权研究技术的公司在2013年的报告表明:企业在亚马逊的云端消费的每一块钱,相应节省了三到四元的传统软件和硬件的消费.

换句话说,如果2016年 AWS的收入达到一百亿美元,那么相应的 IT传统市场将会损失三百到四百亿美元的收入.

这就是传统 IT 软硬件公司:戴尔,EMC,惠普,IBM,甲骨文,思科,面临的挑战.

曾为Elon Musk 作传的作家,Ashlee Vance, 2015年十月在推特提出这样一个挑衅性的问题:

“为什么 IBM, HP, EMC, Dell 和Cisco 不合并,结束这种(被云计算取代的)煎熬?

合并后的公司名字该叫什么呢?

F**ked By The Cloud ( FBTC, 被云计算干掉了) ”

截止到2016年一月三十日为止,FBTC 们的市值大约是这样的:(以十亿美元为单位)

IBM 118,惠普 17, EMC 47,思科 117,甲骨文 148. (戴尔已经私有化退市,不计入内)

五个公司市值总和不到四千五百亿美元。 而亚马逊一家的市值为两千九百七十亿美元,相当于五家公司总和的三分之二.

但仅仅在六年之前,亚马逊的市值不到三百亿美元,低于当时除了 EMC之外的其他四家公司.

(2)

2003年,亚马逊的两位工程师,Chris Pinkham 和Benjamin Black 在管理亚马逊后台 IT 系统时,突然有个想法。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把系统标准化,把软件的接口更加抽象化,以增加系统的扩展性。他们给贝索斯提了一个建议:把这个系统标准化提高到到一定程度后,除了我们自己内部用,为什么不可以考虑,把系统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器的计算能力也租售给别的公司使用?

贝索斯对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2004初开始推动Pinkham 和Black 实施这个方案.

2006年AWS 正式推出后,开始只是靠低廉的价格吸引一些小公司成为客户.

一直到2009年时,AWS 规模还是很小,可靠性也有待提高。它在计算安全性上没有达到企业级的水平,一些大企业需要的软件功能都不具备.

但是亚马逊非常注意聆听客户的建议,并且不断迅速地把改进意见变成新的产品功能.

亚马逊的CTO Werner Vogels 提到,在一个传统的多数据中心的模式里,维护一个可靠,可扩展的 IT基础设施耗费的时间和人力, 要占整个(软件开发,部署产品应用)的70%之多。亚马逊起初预计云服务,将会把这个比例下降到30%。但实际部署之后,比例比这个数据又要更低.

大多数情况下,小公司到大企业,自己搭建的服务器,利用率常常不到10%,而且波动很大.

外包给亚马逊的云服务,按用量付费,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Vogels 说,“你必须停止浪费时间和精力,在那些对你的客户并不重要的事情上。这包括 IT的基础设施。这不是你区别于(你的竞争者)的地方。。。如果我们(AWS)可以把计算和存储的价格降到足够低,你都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你就)可以建造优秀的产品。你将不再会被你的基础设施所限制。”

(3)

云计算的定义划分为三个层面。

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提供基础硬件服务,存储空间,让你运行虚拟主机和之上的软件应用.

第二层是“平台即服务”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在 Iaas 之上提供软件工具,让你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而不用考虑底层的东西.

第三层是“软件即服务”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在云端租用应用软件。广义的说,Gmail, Dropbox, 微软的office 365, 还有 Salesforce 的 CRM 软件,都属于Saas.

主流的云计算定义, 只包括 Iaas 和 Paas, 在这个领域亚马逊独占鳌头,遥遥领先于竞争者.

研究机构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表明,2015年初亚马逊在云计算的市场份额高达29%,比后面三个竞争者 微软,IBM和谷歌的总和还要多.

研究机构Gartner 的数据显示,2015年 AWS 按实际使用量来衡量的规模,是其余十四个竞争者总和的十倍.

在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里,亚马逊来自云计算的收入高达二十四亿美元,这个数字比上一个季度增长了15%,比一年前增长了70%。云服务的运营利润六点八亿美元,利润率接近29%.

(4)

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爆发后,时任江苏巡抚程德全, 用竹竿到屋檐下挑落几块瓦片,以示除旧迎新。他然后在巡抚衙门前挂起“江苏都督府”的招牌,宣布加入革命阵营.

AWS 异军突起后,传统IT 公司为了迎合华尔街对云计算概念的追捧,也纷纷挑落传统软件业务的檐瓦,挂上了云计算的牌坊.

微软本周声称在2015年第四季度所谓”智能云”的收入有六十三亿美元, 但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来自如 windows server 和 exchange server 传统软件的收入,其实这些东西并不都在云端运行.

IBM 去年底号称自己第四季度和云计算有关的收入达到一百亿美元,但是并没有细分哪些是硬件,哪些是软件,哪些是真正的云服务收入.

有分析师打比方,这就好像通用汽车公司卖自己的电车 Chevy Volt, 但是它把用来拖运电车到经销商那边的大柴油卡车,也宣传成自己的电车的一部分.

展望未来,亚马逊和其它几个竞争者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FBTC 俱乐部的小伙伴们,他们将注定落魄吗?

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本文最初于 2016年1月2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2015年十一月,在纽约举行的Dealbook 投资大会,著名对冲基金经理Stanley Druckenmiller, 发言谈到了IBM. (Druckenmiller 曾为索罗斯的副手,1992年亲自操盘卖空英镑,帮助索罗斯获利十亿美元.)

Druckenmiller 说,“如果你今天开一个公司,你不需要一个技术部,你不需要后台支持,你可以用AWS (亚马逊的云服务)。顺便跟你说,AWS可以把10-15个IBM 的顾问撕成碎片。(这些顾问)你以前需要,现在不需要了,因为你用云计算。”
如果你还记得我一年前的文章(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

小鲜肉在价值投资中常遇的陷阱 — 为什么你现在不要买便宜的IBM股票

2015年一月初时,IBM的股票价格接近 160美元。2016年一月二十二日,其股价只有122美元.

巴菲特从2011年开始以 159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 的5%的股份,其后不断增持。考虑到 IBM 每年的股息分红大约 3.5 – 4 美元,他的平均成本 140 美元以上。也就是说,五年之后,他的投资仍然浮亏13% 以上。即使作为一个长线投资者,这个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巴菲特看到的是IBM 在传统大客户业务上的垄断和高利润,但没有看到的是云计算,特别是来自亚马逊的云服务对整个IT 行业的冲击。

Druckenmiller 接着说,“过去19个季度,亚马逊九次季度财报收入低于预期。他们不在乎。而IBM从2006年至今的九年来, 只有三次收入数据低于预期。他们真的非常在乎季度财报”.

IBM 的营收从2012年的一千零二十亿美元萎缩到2015年的八百一十亿美元,研发费用也从2012年的五十八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五十二亿美元。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亚马逊,其研发费用,已经从2011年的二十九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九十二亿美元。

2013年, 美国中央情报局决定, 把部分信息管理业务外包给亚马逊的AWS,而不是IBM。这个合同跨越十年,价值接近六亿美元。

相关官员称,联邦政府不差钱,采用AWS 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

1. 部署速度 2. 技术创新

(2)

什么是云计算?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魔力?

云计算流行之前,传统企业的信息软件管理是这样的:一上来就要自己耗巨资购买硬件,软件,并且雇佣大量工程师管理这些软硬件。软硬件的搭建更新,耗时费力,效率低下.

互联网的兴起,宽带传输速度的提高,和软硬件技术的进步,突然增加了这样一个可能性:把公司的信息管理服务外包给专门的公司。外包公司的服务器,数据存储,软件等等,在讨论时常被抽象为一个被云朵包裹的大杂烩,云计算因此得名。

云计算的核心优点是三个:

更快:可以几分钟内迅速地在云端部署和更新自己的应用服务软件。全球随时获取。

更好:可以迅速享受云服务商全面专业的功能,和技术创新的成果.

更便宜:不需要昂贵的起始资金投入。不用猜测自己的未来需求规模,按用量付费。

在2015年十一月的亚马逊云计算大会上,AWS 的大客户之一,通用电气的CIO 提到,他们计划将把自己内部的数据中心从三十四个降到四个,其它全部移到AWS云端。通用电气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务,把软件管理系统搬运到AWS 后,信息管理成本下降了 52%。任何软件更新, 几分钟内就可以在云端完成,而以前这样的更新需要二十天.

最关键的是,AWS 和整个云计算的兴起,让公司把IT 部门的一些工作,外包给其它做得更好的人,这样可以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亚马逊最近一个季度来自云计算服务的收入,年化后已经超过八十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竞争者.

(3)

实际上亚马逊的云服务,2006年刚开始推出时,得到了IT界一致的嘲笑,如果你还记得我的这篇文章(可直接点击链接)

王川: 被误读的亚马逊帝国 – 只剩下一颗小石头才能阻止贝索斯了

亚马逊曾被蔑称为”一个书店,晚上业余想做 IT”.

曾经在亚马逊工作了六年,2005年跳槽到谷歌的软件工程师,Steve Yegge (史蒂夫* 野哥)在2011年的一封公开信内介绍:

“亚马逊的招聘流程本质上有缺陷。每个团队自己雇人,所以不同团队的员工招聘水准差别很大。。。亚马逊的办公场所,污垢遍布,不花一分钱用于装饰。。亚马逊的程序代码一团糟,没有任何工程标准,完全看相关团队的选择。。 也许有两百个不同的角度方式比较这两个公司,但除了三个以外,谷歌在所有方面都完胜亚马逊 ”.

“但是亚马逊有一件事,做得非常非常好,这远远弥补了亚马逊所有的政治上的,哲学上的和技术上的失误”.

2002年前后,贝索斯给所有员工发布了一个命令,关于内部软件设计的命令:

1)所有团队,要把他们的数据和软件功能通过服务接口对外公开

2)团队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这些接口。

3)不允许通过任何别的方式通讯:不能直接连接,走后门,不能直接读别的团队的数据,不能共享内存。

4)服务接口的后端的软件技术的选择,没有关系。

5)所有的服务接口设计时,都必须具备一个能力,允许日后让外界第三方开发者调用。没有任何例外。

6)不听话的人,将被开掉.

打个比方,蒋介石当年常常越级指挥,自己支配部队,不告诉其部队长,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自己部队不知在何处,这是兵家大忌。这就是典型的图省事,不通过标准的服务借口,直接走后门读取, 修改数据的低水平的程序员的做法.

蒋公的辩护者会说,许多高级将领指挥水平差,到最后却使得部队四分五裂,所以他只好亲自上阵,插一手去越级指挥,将部队整合起来。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这恰恰就是舍本求末的短视做法.

越级指挥的坏处,是增加组织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蒋公如果不在,别的人不知道那些后门,无法学他越级指挥。 另一方面如果后门出现问题,蒋公的越级指挥也无效了。 而只有培养标准化的将领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组织模式,才是建设一个高效灵活的组织的最重要的工作.

标准化的软件服务接口的建立,需要相当大的前期投入,短期内看上去吃力不讨好。但基础打好后,在此之上的软件应用开发效率大增.

亚马逊,这个遭 IT 界长期鄙视的书店,要开始真正发力了。

(未完待续)

关于投资 – 我只在自己选择的战场战斗

本文于 2015年1月2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篇文章最初是 14年十一月写的,今天看到许多朋友,在投资的问题上,仍然孜孜不倦地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战场战斗,感慨万分。)

我中学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班里总是第一。但身体素质一般,所以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一直是我的梦想。

到了美国发现各地游泳的设施不错,爱上了游泳。99年时有机会参加了硅谷的华人运动会。在我的年龄组,当时报名参加100米自由泳的有将近十个人,我的成绩不幸地排在了前五名之外。

但是我惊喜的发现,包括我,只有三个人报名参加了两百米个人混合泳,我不太费力的拿到了一块游泳银牌。

接着是一个4 乘50米接力的比赛,参赛选手只拼凑了两个队,我有个队友是87年全运会的蝶泳冠军,我们没有悬念的赢了,我获得了人生中第一块游泳金牌。

投资和运动会从某种意义上有些相像。你要做的是拿到一个理想的回报,就像是在运动会上拿到一块金牌一样。

你有成千上万的投资选择,股票,债券,期货,外汇,房地产等等,你只要找到几个属于你的强项,就可以轻松的胜出。没有人强迫你一定要用某种投资方式。往往你周围的人趋之若鹜的投资产品,因为过于拥挤,而无法获得理想的回报。

人们对不熟悉的领域容易被蛊惑,产生不切实际的发财幻想。即使是许多高收入的专业人士,也无法脱俗。

一个兜售投资产品的销售人员通常的说辞是,某某投资项目预期回报20%-30%, 但是这个数字实际上是理论的最大值。

你要冷静的扪心自问,风险有多大?最坏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有一般人不知道的视角和见解吗?你有比别人更高明的对这项投资的风险评估的能力吗?

如果一个许诺回报30%的高利贷,但老板一年内跑路让你血本无归的概率是90%,你的实际统计意义上的回报是多少?

如果你是一个电脑工程师,你的朋友买了一个已经涨了四倍的制药公司的股票小赚一笔,你分外眼红,跃跃欲试,你觉得你的胜算会有多大?

如果你是一个挪威小镇的养老金基金,华尔街有人给你卖美国次级贷款打包的投资产品,可以多1-2%的利息,你把镇上的养老的钱全部压上,你觉得你和一个走夜路的盲人有多大区别?

如果你是一个收入不菲的事业有成的中年律师,看到邻居的傻小子二十几岁就靠雅虎的股票成为千万富翁,而且雅虎股票连续涨两三年,你忍受不住那个傻小子的白眼,在2000年的春天终于出手了,把所有的积蓄都压到雅虎股票上,你现在后悔吗?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大妈,看到周围人都在买黄金首饰,黄金价格推到了十几年新高,你2011年终于出手了, 你没有想清楚你只是想那种占有黄金的快感,还是要转手卖给下家。你过去几年一直在这两种想法中摇摆,摇摆着,你还开心吗?

如果你没有任何优势,你觉得你是在投资还是在赌博寻求刺激?

关于投资 – 在自己选择的时间战斗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月2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除了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战场,选择时间也一样重要。在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才出手,否则情愿等待。

对大多数人而言,手里有了钱,就开始痒痒,恨不得马上投入,马上产生收益。尤其是看到周围的人炫耀自己的投资业绩时,自己更是如坐针毡。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价位进行了一场错误的买卖,然后被套牢。

真正的机会来到时,手里没有现金而无法投入。许多专业的投资经理,由于每年甚至每个月都要给投资者汇报业绩,压力巨大,反而投资回报并不理想。

让我来讲一个故事。

股神巴菲特有一个合伙人,叫芒格 (Charlie Munger),1924年生,老头今年九十岁了,仍然活蹦乱跳,讲话滔滔不绝,口无遮拦。巴菲特每年的年度报告总是言必称 “Charlie and I”, 尽管芒格的股份不到巴菲特的五十分之一。

芒格业余还是一家叫做Daily Journal Corp 的报业公司的董事长。作为传统媒体,公司业绩在慢慢萎缩,股价从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基本在40块上下没变。这个公司市值当时不到六千万美元。

芒格只是出于对传统报业的一种留恋保留着自己的股份。公司每年的微薄利润都投入到最安全的短期政府债券里, 拿着不痛不痒的4-5%的收益,十年都是如此。

但是, 2009年突然发生了变化,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产生了许多机会。芒格最熟悉的公司 Wells Fargo (富国银行)股票价格一度在2009年初跌到八块以下 (比两年前最高点下跌了将近80%)。

几十年来,芒格对银行业,尤其是富国银行的运作了若指掌,和其他银行相比富国银行风险最小,更有政府救市,一旦度过风暴这就是一个赚钱机器。这是他最熟悉的战场,这是他最好的时机,在市场极度恐慌的时候,八十五岁的芒格不慌不忙的出手了!

芒格2009年初把Daily Journal 多年来积累的的一千五百万美元的现金用于购买wells fargo 和另外一家银行的股票,到2009年九月份时这笔投入的市场价值涨到四千八百万美元,大约三倍左右。Daily Journal 的股票价格2009年接近翻番。

随后主要靠着芒格的资本运作,目前 (2014年11月)Daily Journal 的股价涨到了220 块左右,15年间从40块涨到220块,年平均回报率12%。 作为比较,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包括分红,年均回报不到6%。

投资大师索罗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当你赚钱时,你往往并不忙碌;当你奋力工作(为提高短期回报)时,你往往对自己的回报业绩感到愤怒。”

” When you are making money, you are not busy ; if you work furiously, you would be furious at your results. ”

这就是投资的魅力所在,如果你有定力,可以把握时机,可以不太费力,仍然获得可观的回报。

其实你不用象芒格一样,等待十年才可以等到你要的机会,过去几年里,实际上每一年都有至少一个你可以抓住的机会。

关于投资: 用自己选择的方式战斗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月25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许多时候即使你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战场,正确的时间,但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和武器,仍会很打得吃力甚至输掉战斗.

2006年以后,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种令股市赌徒倍感刺激的产品, Leveraged ETN (Exchange Traded Notes). 这类产品以股票形式在市场上交易,好处是操作简单,流动性好,可以跟踪放大某个市场指数的两倍甚至三倍的当日波动,购买者自己不需要杠杆,ETN 产品通过期货交易等方式达到同样效果。 放大指数的波动让炒家们趋之若鹜.

如果你看准了市场未来一年要大涨或者大跌,直接买两倍波动的 ETN 是不是一年后就可以得到两倍的回报了?不然, ETN只能够跟踪指数单日的波动,在一个稍长的时间段(比如三个月以上)里,由于指数来回波动造成的损耗,导致ETN中长期的回报有时远低于对应指数的回报.

ETN 还有两个更大的容易被人忽略的危险:跟踪风险和信用风险。跟踪风险是指产品单日内不能完全准确跟踪指数的波动.

2010年五月六日,美国股市发生了臭名昭著的 flash crash (这里我翻译成“闪崩”),当天有十分钟道琼斯指数暴跌一千点又反弹回来,许多股票短时间的交易价格曾跌到一分钱。有个别 ETN 当日完全没有跟踪自己的指数,该涨的反而短暂大跌,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信用风险则是因为 ETN 本身实际上是购买者给发行商的一种债务,如果发行ETN产品的公司自己破产,ETN 也会一钱不值.

每当我看到网络上一些朋友信心满满的讨论用 ETN 这类工具投机,一天赚 5-10% 时,我就不禁感叹,这些人哪一天在下一个前所未有的闪崩危机里,可能半小时就会把自己的资本全部亏光。不理解交易工具的内涵,有风险而不自知,以后不知还有多少悲剧要重现.

另外一方面,即使你入场选择时机不完美,但使用正确的工具方式投资,则可以降低风险,增加回报。让我来讲个股神巴菲特的故事.

巴菲特给普通人的印象是会挑选股票,其实老巴的绝活是和投资对象订立的霸王条款。有几次刚投资后,市场就走向老巴的反面,但是老巴靠着这些独特的条款化险为夷.

八十年代美国商界掀起一股用垃圾债券融资敌意收购上市公司的狂潮。美国著名投资银行 所罗门兄弟公司 (Salomon Brothers)也成为潜在猎物之一。为了避免被兼并吞噬的厄运,公司高管寻求巴菲特的援助。老巴很愿意助人为乐,但前提是融资者必须接受他的条款.

1987年九月27日,老巴以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 (可转优先股) 方式注资七亿美元给所罗门,所罗门每年须付9%的利息给老巴, 三年以后老巴有权力可以选择把投资按照 38 块一股转换成所罗门的普通股,大约相当于12%的股份.

可转优先股中心思想就是:1. 象债权一样,但可拿到高于市场的利息。 2. 如果公司股票大涨,可以按预设价格转成普通股,享受股票升值的红利。总结一下就是八个字:下面保底, 上不封顶.

为什么老巴可以拿到这么好的条款?

1.老巴有钱,马上可以拿出来,一个人就可以拍板拿出好几个投资者才凑得出的钱。不象别的投资者要花很长时间才可以搞定.

2.老巴人品好,有口皆碑,不会干涉公司运营。(看到了吧?人品好,名声好,这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啊。) 但作为代价,融资方必须接受老巴的条款.

可惜老巴的时间没有选对.

几周后所罗门就宣布由于垃圾债券交易失误,亏损了七千万美元。接着马上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五,美国股市一天暴跌20%,史无前例。老巴的投资账面损失约三分之一.

四年之后,1991年九月,所罗门一个交易员因为长期违规操纵国债拍卖过程,东窗事发。财政部官员大怒,要对所罗门开始刑事诉讼,取消国债交易资格。所罗门 面临破产的危险。公司高管商量了一下,此时只有人品好的老巴 (又是人品!)有公信力和政府沟通,力挽狂澜.

老巴亲自从中部的老家赶到纽约,赤膊上阵,当了九个月的临时CEO, 和政府努力协调,终于把公司从破产的边缘解救出来。按老巴自己的话说, 这九个月“一点也不好玩”.

直到1997年,所罗门被Traveler’s group 九十亿美元收购 收购,老巴在所罗门的投资终于成功完全退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十年下来,平均年回报大约 16.5%,比同期大盘略高了四个百分点.

2008年巴菲特还以类似架构对通用电气,高盛和美国银行做了投资,回报都很丰厚,细节就不一一赘述.

王川:一个不陌生老头的来信 — 为什么巴菲特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选股票

本文最初于 2015年三月四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巴菲特2015年致股东的信,二月底刚刚公布。其所属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以下简称BK)的年度财务报告,洋洋洒洒一百四十多页,里面有不少极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和充满睿智的评论.

但每年五月份去内布拉斯加参加股东大会的朝拜者,有多少真正理解巴菲特的核心竞争力?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保险公司的架构?有多少人看完热闹后,回去还是天天乐此不彼地做短线交易?

这里给大家分享对巴菲特的信中, 三个看点的解读,希望能让你对自己的投资战略的布局, 有所帮助.

第一个看点,是1967年二月,BK用八百六十万美元收购了当地的保险公司National Indemnity时,合同只有一页半,一周内成交.

这笔投资四十八年后价值高达一千一百亿美元,由于长期持有,不存在交税的问题,四十八年来,年均回报率高达23%.

但这笔交易的最大看点是,双方没有雇佣庞大的律师和会计团队,进行旷日持久的尽职调查,绞尽脑汁写上各种条款以防对方违约,花几个月时间完成交易.

相识多年的两个人,一个是三十七岁的年轻基金经理,一个六十二岁的要退休的实业家,交谈十五分钟后搞定。打字机上打出一页半的合同,一周后顺利成交.

Jack Ringwalt (下面简称JR), 1905 年生,比巴菲特大25岁,是他在内布拉斯加州的老乡。他1940年创立了保险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辛勤耕耘二十七年,做生意讲诚信,当地有口皆碑.

JR 和巴菲特彼此非常熟识。交易没有律师和会计查账,据巴菲特说,一是因为知道 JR 的诚信;二是因为怕 JR 嫌麻烦就不卖了.

交易完成后 JR 得以有闲颐养天年, 1984年安然去世.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报道,关于国内某一个知名PE投资者和一个他投资的企业家,过去几年,为公司运营的控制和股权争夺,两败俱伤而闹得沸沸扬扬。虽然企业家自己最后因为违法而锒铛入狱,但投资者也耗费了无数精力,大家双输.

这类公开纠纷,实际上对当事人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伤害,那就是他们的名声.

如果一个人在商界的名声是咄咄逼人,过于强势,那么潜在的生意合伙人,在思考是否要与他合作时,都会思量再三,并且用各类措施保护自己,反而增加商业成本.

许多人甚至因为他的名声不好或者过于强势,根本不会考虑与其合作。这种暗亏,虽然看不见,但是对一个人在商界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设身处地的想,你选择生意伙伴,是会接受一个天天算计合作伙伴的人的一百万的开价,还是会接受宽厚公平,善待合伙人的巴菲特的九十万的开价?

巴菲特的名声,是他最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让他在许多时候, 拿到别人拿不到的投资机会,而且投资时设计的许多独特条款对他都非常有利。这方面的几个案例,读者可以参见我的老文章,“用自己选择的方式战斗”.

第二个看点,是巴菲特的保险公司的架构。

许多投资者都不知道,巴菲特的 BK,其核心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最大好处是,先收保费,然后再慢慢赔偿。在美国,有些和工伤有关的案例,赔付会长达几十年。这个商业模式,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 “浮动资金” (float),用于理赔.

BK保险业务的“浮动资金”从1970年三千多万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二百七十亿,到现在的八百三十亿美元.

财产保险生意的最大优点是,不会立刻被要求支付接近“浮动资金”的巨额赔偿,这样公司可以从容不迫地把钱用来长期投资。如果浮动资金的投资回报高于支付的赔偿,那么就等价于客户把钱借给保险公司,还要给借贷者利息.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浮动资金”是用来理赔的资金,做账时被视为负债,会从公司账面价值内减掉。但对于巴菲特而言,这是一个他可以随时提取的周转资金池,不断让他钱生钱.

保险业务有诸多优点,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竞争者。一个稳定的保险业务需要四大元素,一,理解所有可能的赔偿风险。二,保守地计算风险的概率和成本。三,保费必须可以在覆盖赔偿和运营成本后,让公司仍有利润.

最重要的第四个要素,如果市场保费过低,利润太低,宁可不卖保单.

大多数保险公司可以做到前三点,但在第四点面前,为获取暂时的市场份额,无法坚守底线,低价卖保险,因而导致日后巨额亏损.

商场上常有人说,“别人在做这个事,我们也做吧”, 这是极为危险的,保险公司尤其如此.

巴菲特以稳健的风格管理自己保险公司,度过了保险业一次又一次的周期性危机,把自己的业务做得更大更强.

2014年七月,BK和保险公司Liberty Mutual (下面简称 LM)合作,为其担保其总值上限为六十五亿美元的和石棉以及工伤有关的保险负担。LM 为了摆脱这个风险,一次性给BK支付了三十亿美元现金。

从BK的角度来说, LM已有一百二十五亿美元的储备资金,准备用于赔付这个风险,只有把这一百二十五亿用完以后,才需要BK来赔。

理赔的时间会持续几十年,而且有极大概率根本达不到理赔的六十五亿上限,但巴菲特会从容不迫地把到手的三十亿现金马上用于投资获得回报,因为他有信心他的长期回报会远远超过理赔的金额。

对于LM来说,花三十亿美元,甩掉一个可能高达六十五亿的包袱,可以使公司收入季报更稳定,提高公司债务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因此也是值得的。

这么好的交易,为什么巴老师可以拿到?一是因为他财力雄厚,市场上可以象他这样做这个体量交易的保险公司聊聊无几。二是因为他名声好,可以几天内迅速拍板成交,这是其他大公司也做不到的。2007年巴菲特还曾经创纪录地一次性拿到七十亿美元的保费,而且迄今一分钱也没有赔偿,那个案例更为曲折有趣,以后我还会专门撰文讲述。

保险公司一次性拿到超过十亿美元的财产保险的保费的案例,历史上只有八个,都是巴菲特做的。作为代价,巴老师拿到了极为优惠的条件,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空手套白金的神话。

这个保险公司的架构,使巴菲特实际可以用于投资的有效流动资金要远高于财务报表上显示的数字。这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挑选股票投资上没有能做到最好,这个架构也使他总的回报超过市场平均值。

第三个看点,巴菲特在信的末尾有一段关于劝诫股票投资者的话,极为精彩,讲得非常深入浅出,我这里节选原文翻译。

“股票总是会比短期现金波动幅度大很多。。。但是在商学院里教的课,波动性总是会被当做风险的一个标志。这种刻板的假设,用来教书很容易,但是大错特错。波动性和风险根本不等同。把二者等同的流行的数学公式,将学生,投资者和企业家引入歧途。”

“当然短期(一年以内)持有股票比现金风险更大。这对有的投资者,尤其是投资银行尤其如此。。。。任何人如果短期对现金有需求,要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 ”

“对大多数投资者,应该有几十年以上的眼光,那么股票价格的波动不重要。. 。。一个多样化的股票投资组合,通过长时间购买积累,会比纯粹的短期现金风险更低。”

“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由于他们自己的行为模式,使得拥有股票风险更大。频繁的交易,试图时间上踩点市场,没有足够的多样化,给投资经理支付的高额和不必要的管理费,还有用金融杠杆借钱投资,这些都会摧毁长期股票投资者本应享受的可观回报。的确,投资者完全不应该借钱买股票。”

“市场上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任何事。没有任何顾问,经济学家,电视评论家,包括查理(芒格)和我,能够告诉你混乱何时会发生。市场预测者的评论可以塞满你的耳朵,但无法塞满你的钱包.”

王川:四千亿个理由告诉你,视野比勤奋更重要,长期持有才是王道

本文最初于 2015年3月25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一个男人,一个非洲男人,一个多年来精心布局全球传媒产业的非洲男人,在微笑.

配图是南非Naspers 集团的前老总,Koos Bekker, 他有四千亿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视野比勤奋更重要, 为什么长期持有才是王道.

Naspers 在2000年时,以三千二百万美元入股腾讯,换来46%左右的股份。(其中一部分股权是从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手中买下) 后来历经公司上市,股权增发,其股份降到34%左右。按照三月二十三日腾讯的收盘价145 港元,总共94亿股,腾讯的市值为一万三千六百亿港元。Naspers 的股份估值四千六百多亿港元,十五年来,一股未卖,投资翻了一千八百倍.

Koos 的中文译音好像“哭死”, 但我觉得十五年后,”笑死” 才更贴切,最能表达贝克老师此刻的心情.

早期不少腾讯投资者赚了几倍,几十倍就把股份全部卖掉了。 IDG资本卖了,李泽楷卖了,马化腾自己也不断卖了不少股份,但 Naspers 一直始终如一,巍然不动.

Naspers 早年从事互联网投资业务的Charles Searle 先生说起,“我们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犯了很多的错误,有很多虚假的启动和挫败。。。腾讯很早就被我们发现,因为他们集聚了很多用户,而且粘性极强。战略上看,这非常有意思。。。最关键的因素,。。马化腾领导的管理团队,是中国最好的,也被证明是世界最好的之一。”

腾讯股价从2004年上市时的一股四港元,中间按照一比五的比例分过一次股,到现在145 港元,即使你在二级市场,2004年腾讯ipo 时进入,也可以得到180倍的回报.

我还记得,2005年我回国探亲访友时,看到一个小朋友用QQ各种有趣的表情符号和别人在网上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当时我对这些小孩子的东西不太以为然,现在回想,实际上是缺乏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新鲜事物的包容心态.

2013年,当我第一次使用微信,和失联多年的同学朋友实时沟通时,我开始研究腾讯,并且开始不断增持腾讯的股票,一直到现在.

许多人最近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现在买什么股票好?现在还可不可以买腾讯的股票?

这个问题隐藏的台词是,我现在买,几个月后在某一个高点卖掉。然后再来问“现在买什么股票好”这个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大问题是,第一,没有人可以精确踩点,低买高卖。一进一出,你就有两次犯错误的可能性。频繁进出,你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

第二,成长型的公司,股票突然暴涨的时机,很难预测。如果错过一波上涨行情,投资者往往非常懊悔,拒绝跟进,而是苦苦等待股票回调,却永远等不到.

智商高,学历高的人,往往高估自己对短期波动的判断能力,把平时做事的模式,转移到短期股票投机上,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最适合我个人的投资方式,我认为,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一个大的趋势,一个简单但强有力的逻辑。然后去行业里找你最了解,各方面最优秀的公司,不断定期定量加仓,跟着这个趋势走很长时间,而不要太纠结短期的股票波动.

操作上,最理想的是,你天天接触使用这个公司的产品,这样公司的产品战略布局,如果出现偏差,你会比别人, 比华尔街的分析师更早知道.

首先来简单看一下腾讯的财务数据。腾讯三月份刚刚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2014年其全年营收789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加31%。税后纯利润238 亿人民币,折合每股大约2.54 元人民币.

账面上各类短期现金存款加起来超过 600 亿人民币,短期债务相对极少.

按照一股145港元的价格,腾讯目前的市盈率大约45左右,许多人觉得贵。所以如果它的股价,在市场波动时回调20-30%甚至更多,我也不奇怪.

有一个东西可以参考比较。硅谷学区最好的Cupertino 市(苹果总部所在地)的房子,一个市价两百万美元的房子,月租五千美元,假如一年平均租十一个月,扣掉两万四千美元的财产税,一千美元的保险,租赁经理管理费三千美元,两千美元修修补补,一年最后到手两万五千美元。从这个角度看,硅谷好学区的房子市盈率是80,比腾讯要高多了.

许多人看到我这个比较,马上会反驳,”硅谷的房产价格预期不会迅速变化,但一个公司的股价可能短期会大幅波动. “

本着”不谈风险只讲回报,就是耍流氓”的原则,让我先来简单地分享一下我对投资腾讯的风险的分析.

首先,如同上面讲的,由于目前市盈率高,所以短期如果金融市场有任何波动,或者腾讯的营收增长放缓,等等,其股价随时有可能回调 20-30% 甚至更多.

对于腾讯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于用户的粘性,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数据的波动。只要用户天天使用QQ, 微信和其他腾讯的产品,而不被竞争者吸引过去,那么其地位和价值就是稳固的.

谁会对微信和QQ的市场地位发生威胁?我和许多朋友有过这方面的讨论,这里摘录一部分.

1) 陌陌,脉脉,啪啪,抱抱等等不同属性的社交软件

2) 电讯运营商推出某种底层的免费产品

3 ) 腾讯运营团队自己。如果团队自己固步自封,不能迅速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4) 小米手机,电视,手环,智能家电,小米装修等等,这些小米在物联网上的布局,可能会强迫腾讯在硬件布局上开始有所作为。

如果万一有一天腾讯的产品落伍了,悄悄地被竞争者赶超了,谁会最先体会到里面那些细致入微的变化呢?

你觉得会是我这样,天天使用QQ, 微信,公众号和第三方接口工具的自媒体人,经常和不同地方的终端用户有直接交流的研究者呢,还是坐在办公室里整理财务报表的分析师呢?

说了一些风险,我们来看看腾讯未来的增长潜力.

我这里就只提三个宏观上的看点。

一是腾讯的增长速度势必是和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合拍的。作为参考,中国的人均 GDP目前仍然不到韩国的三分之一.

二是移动互联网这个产业的增长速度,肯定超过其它传统产业.

三是腾讯国际化的市场潜力,远没有被发掘出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推出,大量中国人出国学习工作移民,这只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