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6月微博发言摘要

(6/1/2021)

理解一个大象,尤其是迅速成长的大象,本质就是天天坚持听各种在瞎摸的盲人的不同的议论。

因为自己本质上也是盲人,而且大象的信息太杂,变化太多,不可能迅速感知大象的全貌。

这时也不宜一下子钻进去花太多时间研究象牙或者象尾巴的细节。 ​​​

公司这种想象共同体,本来五百年前也不存在。//@slxzy:投资者还在为公司估值喋喋不休,却不知以后可能不存在公司这种玩意儿了

当更多人意识到,不承认这个东西,我照样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更好,而且你也拿我没办法。想象共同体就慢慢消失了。

台积电,亚马逊,spacex 这些公司都是长期复合增长出奇迹的范例。在自发的正反馈循环推动下,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长时间堆积出来的高效的实体,其竞争优势指数级叠加,模仿者完全没有可能短期内超越。这里有很多经验教训也适用于个人成长。

spacex 十八年来累计融资七十五亿美元,现在有将近一万名员工,占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份额超过 50%。竞争者即使想超越,也许不用烧那么多钱不要十八年,但哪里找那么多人才? 而且 spacex 已经有规模优势,牺牲一块钱利润,可以抵挡竞争者一百块的投入//spacex 这些公司都是长期复合增长出奇迹的范例

要想不被新技术颠覆也很简单,就是持续在某些维度上保持迅速有机的增长,这样别人总是追不上你。别人可以超过你,肯定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增长了.

在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环境里,任何时候在不同行业和维度里都存在多条指数增长的 s 曲线。你所需要做的,就是长期坚持对各行各业的信息收集,保持对 S 曲线的敏感度,并以多种方式,在最有潜力的那些 S 曲线的早期加入并捕捉其红利。

交通通讯不发达,成本高,或者各种显性或隐性关卡瓶颈较多的地方,很难出现指数增长

要想迅速复合增长,尽量争取创造一些可以重复使用,反复引用的工具和作品。重复使用会极大降低单位成本,让以前无利可图的事情变得利润丰厚。spacex 如果没有在工程设计上一开始就注意发动机,一级火箭,还有各种零部件的重复使用,就不会有今天的强势地位。

复合增长有两个矛盾的特点: 一是当你遇到事业的低谷想要寻找新的突破时,并没有马上可以见效的灵丹妙药。真正的有机增长是需要长期积累和摸索的。第二是,当增长幅度超过你的目标,觉得可以休息洗手不干之后,它可能还会继续长时间指数增长,让过早退出的人捶胸顿足,追悔莫及。

因为这个矛盾特点,人们遇到问题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完全没有耐心构建和理解一个复合增长的体系。即使偶尔因为运气撞上了复合增长,也会因为过早退出而收获平平。

(6/2/2021)

复合增长,本质还是意味着能量/信息效率的提高,同样资源下,有能力获得并处理更多信息,做更多的事。

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上限,效率提高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以增加晶体管的密度,减少晶体管的功耗,减少晶体管的单位成本,和尽可能多的人共享资源,或者把东西卖给更大的市场以分摊自己的研发成本。全球化自由贸易因为可以让更多人自由交换产品和服务,因此可以加速所有人效率的提高。

但是效率的提高是必须一步步来的,不可能吃成一个胖子。

而且靠抄袭来加速效率的提高,只能应付于一时,构建暂时的纸上富贵,但是没有后劲。比如你抄袭了别人的代码,可以简单修改一些参数; 但是下一步更深度的优化,原来的程序员有能力进行系统的升级,而抄袭者不可能全部理解所有微妙的细节,始终会慢几拍,只能看着别人下一步创新绝尘而去。

高效率,尤其是特定场景下碾压普通人的效率,随时可以兑换成财富。如果这个效率还能持续自发迭代,复合增长,那么财富价值就更大。

反之,如果只是有点金银财宝,但是调动利用资源的能力差,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那么财富也就很容易被剥夺。比如 1805年十月二十一日英国人在 Trafalgar 战斗中击败西班牙和法国联合舰队,以死 458人,伤 1208人的代价,俘虏对方8000人,打死对方 4395人,打伤 2541人。

如果只做一个守财奴,而调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一直没有长进,实际上是比较危险的,人的内心也严重缺乏安全感。反之,如果调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不断迅速增长,人会有较强的自信,对静态的财富数字,就没有那么在意。

是的,而且看到不理解底层细节的专家自以为是的评论,会觉得非常可笑 //@MurongBack:自己经营企业,常常会发现,有太多细微的“变量”,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认识,都会影响经营模式。在外人看来,跟同行也许没有区别,但自己清楚地知道,在细颗粒度下,跟那些同行只不过恰好在同一个市场上面对同样的潜在客户罢了,并没有什么竞争。

关于重复使用: netflix 2013年做原创电影时,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耗费巨大。但原创电影可以日后无数人反复观看,分摊到若干年的时间,和(2013年的)四千四百万订户上,这个投资就没那么昂贵。到了2021年,全球订户超过两亿,月费从2013年的八美元涨到现在的 14美元,就会发现,原来的投资非常划算

真正的效率提高,意味着不断重复利用过去的成果去构建更复杂的产品,或者把同样的成果和产品变着花样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上去 ; 如果被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各种杂事,或者要去做各种定制性的服务,那么一个人很难系统性提高自己的效率,缺乏实质性竞争优势,无法有效复合增长。

(6/4/2021)

如果你误以为某人有超人的能力,好像总是可以很轻松的做一些你觉得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的话,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
第一,他迭代了很多年。
第二,你的思维模型完全是错误的,他有些关键的窍门你没看懂。错误的原因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他掌握了你不掌握的信息,而这些窍门和信息被刻意隐藏起来。二是那些信息就在哪里,是你自己懒惰或偏见而不愿去深挖。你真正看清楚后就意识到,实际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什么人是超人。只要你不断学习,深挖各种信息,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的思维模型,持续迭代很多年,关键东西不随便示以外人,就好了

迭代的好处是,因为本质自身的能量和信息效率在一步步有实质性提高,到后面自己的能力会远超当初有限认知理解的所谓”圆满”,只是要花更多时间而已。//@吴其伟微博:迭代的思维太难养成了,太多人要么不做,要么就想一次做圆满。

(6/5/2021)

认识论,方法论这些东西确实非常重要。

不懂认识论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张三的观点是不是正确的? 张三是不是 SB? 然后浪费大量时间去和观点不同的人争吵。

重视认识论以后,关注的问题是,张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什么客观条件下,张三可能改变他的观点? 什么情况下,他根本不可能改变?

不懂方法论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多块好省的达到目的。

意识到方法论重要性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输入和输出效率提高更快,更有效。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诉求和目的,阻挡我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大瓶颈和障碍是什么,我是否可以通过别的地方建立的底层的优势,使这些障碍变得无关紧要。

不是一本书可以解决的。而是慢慢的,当你在现实碰壁,发现因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短板,而缺乏后劲,或者完全方向错误后,才能真正理解。 /@王木生与范德彪: 认识论可以读哪本书学一下?

认识论和方法论好比大脑的 “后勤和物流”。业余爱好者只讨论战略,专业人士会讨论”后勤和物流”

不讨论具体操作成本细节的战略,基本都是意淫。换言之,任何能够被你把操作成本降到无限低的领域,就是你的战略可以真正延伸有效的领域。与其思考战略,不如关注自己在各方面压缩成本提高效率的能力 //@叨叨西ddx:专业和业余的一个差别在于“成本计算”,这也是书本无法准确传递的部分。大量的细节遗漏,会让读者默认自己在理想状态,需要的只是“战略思想”。只有下场打过几次仗,才会知道“士兵得吃饭

查了一下,来自 chris argyris 的书,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谢谢推荐。 //@加油佳丽Pang:double loop learning

关于”后勤和物流”:
日俄战争中,虽然俄军在 1905年五月28日的对马海峡海战中阵亡四千多人,被俘六千多人,但是西伯利亚铁路的巨大运力还在。在当年八月的谈判中,日本本来坚持要赔偿,和整个库页岛,但之后俄军新增四个师用铁路运到满洲,威胁要退出谈判,而日本没有钱继续打下去,因而被迫放弃了赔偿要求,甚至还把已经占领的库页岛北半部分吐回去。
反观甲午战争,1894年九月十七号的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死伤总共只有八百多人,并不是失败的关键。因为后来李鸿章和满清集团各自心怀鬼胎,都要保存自己圈子的实力,因此整个辽东半岛两个月左右,全线迅速陷落,最后越来越被动。其中旅顺口只守了一天,指挥官就跑了。而相比之下,俄军在旅顺口守了五个月才投降 (1904年八月到1905年一月)

(6/6/2021)
接近平衡态的时候,要讲原则,不能因为风吹草动而去投机和背离原则,否则基本都是瞎折腾。
远离平衡态发生突变时,要尊重实际形势而灵活变化,这时候缺乏灵活性的讲老的原则,会导致对自身利益的巨大伤害。

(6/8/2021)

销售这种极为重要可以赚大钱的技能,居然没有进入中学教育的课本,罪过罪过。销售的唯一缺点就是太辛苦,尤其是要跟很多人重复说雷同的内容时,时间长了对身体消耗很大,不太容易 scale.

度假或者旅游的时候,不能把它当成一个要完成的任务,拼命赶时间,每个景点都要打卡拍照,要买各种东西,这样乐趣少了很多,而且很累。

大多数人的旅游安排,应当至少留出一倍多甚至两倍多的时间,睡大觉,发呆,或者毫无目的和时间压力的乱逛。这样会有一种”很顺”的感觉,才能真正达到放松的目的。

一旦目标太明确要去赶场,就要做各种准备工作和计划,还有时间压力,如果发现时间和其它资源不够,就很不爽; 如果大家都和你同时去一样的地方赶场,那就是 (不爽)的二次方。如果随遇而安为主,不给自己任何时间压力,就能慢慢享受过程,真正放松.

真正的奢侈品,是找到一个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能够在一些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点拨出几个你原来不懂,而且自己也很难琢磨出来的关键逻辑,让你终于茅塞顿开,而且极大增加了和世界互动的信心和勇气。

可惜这种奢侈品没有公开的,打包的,一条龙服务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不断去摸索体验,集思广益,慢慢摸索积累出来。

高人之所以是高人,一方面是可能观察角度和脉络比你更全面,另一方面是某些关键的微妙的细节比外人更清楚。媒体上大部分报道,一般很难把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描绘准确。而且双方知识结构差距不能太大,否则点播无法见效。

好像有道理 //@JYFenng:到那个点才奢侈,不到位的点,本质上不起疗效,更无谓奢不奢侈……

是这样的,公开发布效率会高很多 //@书朋说:以前我也这样,但效率低。不成熟的也公开出来,接受更多外界攻击反驳(只要不是致命的),这更符合自然原则,成长得更快。//@王3峰:我现在的策略是,适合公开的内容,就在微博上自言自语。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就记录在flomo上。还利用飞书的对话群组

如果把写作当成思考的工具,而不是迎合读者的工具,会非常有效。因为这样你是在迎合自己,只有真正把问题想通了,逻辑理顺了,你才愿意把文字公开发表,同时顺便聚合一些和你思考关心同样问题的读者。否则你写的过程很不爽,自己也很清楚内容质量不高,还要浪费时间和一些逻辑混乱的人瞎扯淡

(6/9/2021)

按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 Gale Johnson 1985年公开发表一篇研究前苏联农业生产效率的论文,前苏联的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在七十年代变成负增长,大概每年降低 0.5%。也就是说,同样的投入,相应的产出量反而每年略有减少。

效率下降的原因极为复杂,比如对于夏季退耕田的限制,统购价格缺乏快速调整的灵活性,大量化肥在运输和存储中被浪费,等等。

一个核心的政策因素是高层规划者,不愿意给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高效率行事的自主权。

更重要的是,农业产出效率,严重依赖于非农业的基础设施的效率。比如说,化肥如果运输耽误了,很晚才到,那就和没有化肥一样。一个拖拉机,如果缺乏一个零件,那就和没有拖拉机一样。农村缺乏修建良好的道路,苏联农业里一辆卡车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六年,不到美国的卡车平均寿命的一半。

这种复杂的系统性的原因,导致上面的计划者虽然逐年不断增加投入,但是常常无法见效,大量谷物依赖于进口.

美国不到四百五十万农业人口,产出了世界一半的玉米,10%的小麦,20%的牛肉猪肉,是世界超级农业大国。每个农民的产出效率也远高于其它所有国家。这个高效率的本质是长期积累的全生态的农业器材,化肥,种子,各种代工,期货,贷款,运输,存储,交易等等各个领域的高效率叠加出来的综合优势。

这种自发涌现的农业领域的”摩尔定律”现象,长期看,轻松碾压任何其它竞争者试图主观通过在单一层面的大投入来迅速追赶的策略。

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也是要采取一种多学科全生态的角度来行事。否则只是提高某一个狭隘领域的本领,对于自身整体效率的提高不产生任何效果,白白浪费力气。//@无欲则废:能量信息传输效率不提高,就不断增加供给,能量都浪费没用的地方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从 1948年到 2017年其农业生产效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增长了两倍,年均增长率大约 1.5%左右。增长原因主要是机械化,更好的种子化肥农药,更大规模,等等。1870年美国一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比例不到 1.4%。技术红利长期积累,彻底改变人口从业结构

(6/10/2021)

微博上很多粉丝数是假的。超过一百万以上的大 v, 如果有 5% 是真实的粉丝就不错了。稍微看一下转发的数量,和评论的内容,就可以判断了。所以不要以为什么大 v 有什么了不起的.

(6/11/2021)

成熟的第一阶段是看清问题本质,

第二阶段是认识并尊重事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第三阶段是在实际操作上该慢和等待的时候可以做到慢和等待,该快的时候有资源和决心可以迅速出手。 ​​​

当你看到一件事明显荒谬,完全不符合你理解的正常逻辑,让你生气时,且慢,这背后肯定有复杂的利益交换,如果把机制搞清楚后,会有一种解开数学难题一样的愉快。

光以为看清问题本质就天下无敌了,在现实生活的电视剧里,活不过第一集。

习惯势力是一个生态系统。你我他之所以有某种错误的习惯或观念,而且即使自己意识到并且想去纠正,也很难改正,往往是因为周边习惯势力的巨大惯性所压制。只有生态里的所有人都同时扭转才能纠正。所以必须尊重”习惯势力”的客观存在,大部分时候不要浪费能量和它直接对抗,不要直接单独正面扭转它。

还有个角度,慢和等待,一般是因为有某个瓶颈和障碍暂时还过不去。但是如果出现某个时间窗口可以绕过这个瓶颈,就能快了。//@海波的随想:慢和快的边界是: 1.你是否能看见这件事的路径;2.是否对关键信息与核心资源有掌握能力。

(6/12/2021)

美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几个数字:

1900年要收获 100 蒲式耳 (等价于 3600公升)的小麦,需要 147个小时的人工,1950年这个数字降到 14个小时,1990年降到 6小时。

对玉米而言,相应的数字为 147, 16, 3。

1929年养殖 1000磅肉鸡,需要 85个小时的人工。到 1980年不到一个小时。

玉米的产出,1900 年每英亩约 25蒲式耳,1950年是 40,2000年的时候超过 120。

促进美国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增长的四个因素:
1. 机械化
2. 电气化
3. 化学输入 (农药和化肥)
4. 农作物和家畜的配种 (杂交作物,人工授精,等等)

以上内容摘自 Paul Conkin: “A revolution down on the fa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since 1929”

这些发展是马尔萨斯论者没有能力预见的。传统的农业经济理论的模型,在长期技术进步面前,不再适用。很多老的概念和观点不再有任何现实意义。

而且随着未来大规模工业化合成生产蛋白质的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一种新的工业化,软件化的农业和畜牧业,将彻底淘汰占用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的传统农业和畜牧业。

美国人口的肥胖率 (body mass index > 30) 从 1980年的 13 % 迅速提升到 2008年的 34%,似乎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正相关, 但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1980年之后,几个因素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下降: 卡特政府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停止对其出口谷物; 美元因高利息而对其它各国货币坚挺,降低出口需求。80到85年,出口总额下降了 50%。美国农业用地的价格在 70年代一直暴涨,但之后平均价格从 1980年的一英亩 1200美元跌到 1988年的 700美元。

(6/13/2021)

以前读历史,看到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有一个问题是,尼布楚离莫斯科的距离是尼布楚离北京的距离的六倍多,为什么俄国人后勤似乎没有问题,一直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保持攻势? 而康熙这边似乎缺乏后劲,满足于保持守势?

后来才了解了,这里有个关键转折点,是 1554年英国人 Richard Chancellor 开着货船到达俄罗斯北部港口,被当时的 Ivan The terrible 大帝请到莫斯科款待,从此两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贸易,俄罗斯通过把貂皮卖给英国人获得暴利。

有暴利,就有各种亡命之徒,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加入对西伯利亚的扩张。运输主要是通过水路,在各个交通要道建立堡垒,对技术相对落后的各个西伯利亚土著 (总人数不到三十万)轻松的分而治之。

尼布楚条约之后,中俄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市场对貂皮有强大需求,俄国人转手把中国的丝绸卖到西欧,这些都为俄国继续向东扩张提供了动力。

而彼得大帝从西欧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大了和西伯利亚土著的技术上的代差,最终推动俄国探险者 1741年登陆阿拉斯加。

外行看两军对垒,只是看局部的热闹。长期看,问题的本质是谁更有后劲,赚的钱更多 (或者亏得钱更少)。否则即使某人打赢了局部战役,也无法守住成果。就像当年刘裕打下长安,最后还是被迫放弃。还有后来的”冯胜弃地”。

所以只要你很清楚自己的行动后劲充沛,完全不需要羡慕其他人用巨大亏损堆出来的表面声势浩大。

创新无需许可的区块链,其后劲很明显远远大于任何中心化的计算体系。

1728 年七月十四号,vitus bering 的船从堪察加出发,八月十五号前后两次穿越白令海峡,但因为海上雾极大,无法看到美洲大陆的海岸,所以白令本人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在美洲大陆边缘。真正登陆阿拉斯加要到十三年之后。

(6/14/2021)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还是向外寻找。如果同一个产品的数量可以多卖一倍,等价于至少把单位研发成本降低一半。如果边际成本,分发成本几乎为零,那任何新增市场都是潜在金矿。

对内挖潜,因为内部的组织结构存在很多各种隐性的瓶颈,这些瓶颈很难真正迅速拔掉,会有极大阻力,所以”挖潜”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空洞口号。 而对外开拓,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
而且如果你不去对外挖掘市场,而放任你的竞争者去这样做,你的竞争者的效率迟早会彻底碾压你,让你最终完全破产,被迫退出市场。

效率提高后,以前做不了的事,慢慢突然变得唾手可得。效率提高的体现,很多时候一开始不在你的固有思维模式之内,就是直觉上感觉更顺。比如有了十倍数的更靠谱的朋友网络,有什么需要和问题都能很快解决,然后发现可以解决更多问题,因为这种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又扩大了靠谱的朋友网络,形成正循环.

传统公司里面,解雇员工的潜在成本非常高,因此缺乏灵活性,这是公司这种组织架构的一个局限。

律师是个体力活,话说多了嗓子会哑,每天各种事情跌宕起伏,cortisol 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对心血管非常不好 //@sciencetech11:律师如何scale的工作?貌似比较难,除非做了partner

和人交流要注意一个 “burden of proof” 的问题。换个表达方式,就是 “谁主张,谁举证”。
诡辩者搅局的主要伎俩,就是用很低的成本制造一个新的议题,然后要求你用很高的时间成本去论证这个议题为什么合理, 或者为什么不合理。
有的时候这种搅局可能是无意的,是一种思维定势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善意的提醒他们, burden of proof 在他们身上。
否则,就告诉他们说,gnmdd
还有就是经常遇到不熟的人在 wx 或其它社交媒体上,花五秒钟,提一个需要五分钟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说 “你怎么看…”, 现在一般处理方法是不予理睬或直接拉黑。

“慢就是快”的另外一个观察角度,就是组织结构的效率,在慢慢的有实质性的提高,可以不断驾驭新的更大的挑战。求快的人,身体只能举五十斤的重物,老想不经训练,一下子就举起一百斤,总有一天要把腰给闪了,比如秦武王赢荡同学 (329 bc – 307 bc )

(6/15/2021)

普通人对于 meme 股不具备任何信息优势。以为自己有能力跟风参与,好比苍蝇嗡嗡的跟在马车后面,真诚的相信是因为自己的发声,推动了马车的前进。

这个”报团股”的提法是一种事后的叙事,似乎有巨大幸存者偏差: 除了 gme, amc 今年涨了十几倍以外, 这里列的其他三个股票也没涨多少。实际情况可能是,以为有这种”抱团股” 存在,等你兴冲冲跑去参与时,能不亏钱就万幸了 //@财经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为啥中美网红股抱团股大行其道?

(6/16/2021)

读了 Prozac 的发现的曲折经历,感慨万千:

二战结束之前,德国人用一种叫 hydrazine 的材料作为 v-2 火箭的燃料,战争结束后大量 hydrazine 过剩,于是人们寻找这种材料在化工和制药行业的用途。
新泽西制药公司 Roche 1952 年从 hydrazine 里面提取一种物质叫 iproniazid, 用于治疗肺结核。发现此药不仅对肺结核有效,而且让病人的情绪好了很多。但是让病人开心,被视为一种副作用。科学家没有说服管理层,投入更多资金研究这个药物对于”抗抑郁”的效果。此药后来因为对肝的副作用而被叫停。

但 iproniazid 让科学家们发现它通过提高大脑里的 serotonin 浓度而摆脱抑郁的机制。

1966年开始,制药公司 Eli Lilly 的两名研究者,Bryan Molly 和 David Wong, 研究测试了 57 种不同的分子结构,最终 1974年 敲定了 fluoxetine 作为有效提高大脑神经元内的 serotonin 浓度的药物。1976年给此药注册商标叫 Prozac. 1987年此药终于被 fda 批准。

Prozac 和之前的抗抑郁的药相比,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副作用更少更小。1988年有两百五十万美国人使用此药,销售额达三亿美元。到 2002 年使用人数达到三千三百万。
很快更多模仿其机制的药物开始涌现。到 2008年,美国有五十家生产和 Prozac 类似药物的厂商。从 1991到 2011年, 40%的美国人至少使用过一次这类抗抑郁的药物。

Eli Lilly 的股价,从 1987年底到现在,涨了大约 22倍。考虑到制药公司一般每年还有股息分红,其股票过去三十三年的实际年化回报率应当在 12-15%之间。
这类药物在欧洲的使用也很快跟上,2010年在欧洲,大概有五亿个可以供应一个月的抗抑郁处方药被发放。因为抗抑郁药市场的增加, 丹麦制药公司 Lundbeck 的运营利润, 从 1994年到2004年增长了六倍多,接近十六亿美元。

部分内容摘自 From aspirin to viagra, Stories of The drug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Vladimir Marko

乔布斯: 阴谋论是乐观的 ( Conspiracy is optimistic)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然后想,这里有个阴谋。电视网络公司合谋,让我们变得更愚钝。
但是等你长大了一点后,你意识到不是这样的。电视网络公司就是来做生意的,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
这是一个令人极度压抑的想法。阴谋论是乐观的! 你可以朝这些王八蛋开枪! 我们可以来一场革命!
但是网络公司,确实只是来做生意的,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提供什么。这是事实。”

(6/17/2021)

学校和社会的差别,就好像 aol 和互联网的差别,交易所和整个区块链世界的差别。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不适感,好比从小就养在深宫里的皇帝,要和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的地方军阀对决。在学校里待的越久,学位和头衔越多,这种不适感会越强烈。

被学校教育洗脑的人,在现实世界遇到挫败后,其本能反应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和习惯去强迫自己加倍努力。而没有想到,原来的很多思维框架全是错的,要彻底抛弃

学校好像一个软件平台,但此平台提供和真实世界的软件接口 API 非常有限,而且实操中发现调用很多 API 无法产生效益。 街头智慧就是实践中涌现的有效的新的 API //@老武观察:街头智慧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

(6/19/2021)

很多时候你无法真正追赶在复合增长的领先者,因为他们底层有一些良性循环的机制自发推动增长,而简单模仿者缺乏这种来自底层的动力。反之,陷入绝症的病人,背后往往有一些积累多年的恶性循环的机制,如果不能理解机制并彻底打破其恶性循环,任何挽救措施都是白白消耗资源,于事无补.

(6/20/2021)

美国现行医疗体系,对于无法带来巨大利润的有效疗法,没有足够的财务上的激励去推广。

比如说 metformin 是一种针对糖尿病的处方药,大量历史数据也显示对同时有 alzheimer 的糖尿病人有效果。但是因为此药历史悠久,价格便宜,要被 fda 认证为对阿尔滋海默症有效,需要花很多钱和时间重新做临床试验,而即使认证了也无法获得足够利润,所以这种便宜有效的方法就搁浅,无法被普通人使用,造成了事实上的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很多人不知道的非常便宜的解决某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因为无法带来足够商业利益,这些宝贵知识就活生生被埋没,无法被推广。而有些人因为缺乏这种有效的知识,可能就会活生生被穷死饿死。

(6/23/2021)

各种甜食,碳水化合物,碳酸饮料,好像财政刺激政策,吃的时候很爽 (血糖一下子上来),财政刺激一下暂时把一些资产价格抬高,但之后需要维持这种爽的感觉,需要更多食物,和更大的财政刺激政策。 这种恶性循环慢慢加剧,最后可能会把整个身体 (或经济) 绑架甚至拖垮。

断食引起的细胞自噬效应 (autophagy), 刚开始会有些许不适,但这个过程中会把低效的细胞淘汰 (让效益低的企业破产)。 老旧的细胞死去,剩余的蛋白质重新循环利用,让新的更健康的细胞更容易生长。

类似的,低效企业破产之后,市场环境会更加健康,很多物资价格会变得更便宜,原来因为恶性竞争或成本过高而无法赢利的生意可以开始有利润,重新开始正向循环。不愿定期断食,类似央行因为 zz 压力,而不敢果断收紧信贷。

有哲人曾说,”资本主义里没有破产,就好像基督教里没有地狱” 。可以再加一句,就是”好像饮食人生里没有间歇性断食”

社交媒体上任何可以激发人们情绪的信息 (愤怒,激动,开心,等等),绝大部分类似于高糖分的垃圾食品,虽然毫无养料,但吃起来上瘾,欲罢不能,时间长了,极端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情绪上的”糖尿病”。

细胞自噬,可以看成是细胞层面的破产清算,债务归零,把剩余蛋白质便宜的出售,支持新的健康的细胞的成长。

(6/24/2021)

稍微复杂矛盾一点的技巧,很难被后人所继承。因为富二代只看到前人高歌猛进成功的简单叙事,无法理解也没有太多耐心去理解,这里面的迂回的逻辑,和需要付出的忍耐和等待。 ​​​

电影电视 (一些纪录片除外)看多了,人容易变傻。因为商业电影大多为迎合人们简单化的意淫思维而制作,其贩卖的错误而简单化的思维模型容易让人上瘾,而一旦它占据了人们的大脑,人不仅傻,而且固执,再将其剔除,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极大代价。

是的。//@MurongBack:后人和外人能够看到企业在大方向上的抉择,但这样的决定并不多,而且往往带有赌博性质。真正决定经营质量的是无数细节,单独拿出来可能无足轻重不值一提,但每一个细节都有现实考量。事后回忆,当事人已经忘记大半,很难讲给后人听。

牛人本质还是要依靠正确的平台,借勢来发力才能成为牛人。科伦斯基因为要给英法还债,所以硬着头皮撑着旧平台要和德国人打下去,如果身段稍微灵活一些,可能也不会有托和斯这些人什么事了。//@SigDistribution:一堆人吹托洛斯基水平比斯大林怎么怎么高,也没见他在墨西哥搞出啥名堂来

电影电视会给人错误和扭曲的比例感,会突出夸大生活中比较戏剧性的 1%的场景,而忽略掉 99%的枯燥无趣和等待。大脑被戏剧性的东西训练多了,会试图强行把这种感受代入另外 99%枯燥的场景,而因此弄巧成拙浪费能量。

比如托洛斯基和季诺维也夫还沉浸在作秀和戏剧性的幻觉中时,斯大林已经悄悄的把自己控制的书记处的人马从1919年的 30人扩张到1921年的 600人

(6/27/2021)

维护健康的一个角度是少说话,尤其是一对一的对话,因为其效率极低。因此需要尽量将这种对话自动化,规模化。

说话时一般血压至少上升 10-15 个点。读书思考时则不会有这种影响。

吵架对人的长期损耗极大,而且这是一种不可能真正获胜的消耗。

所以很难和任何人保持长时间的”有意义的对话”,因为彼此信息完全同步要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但和一些人在某个局部进行非常短暂的”有意义的交流”,是可能的。//@无欲则废:有意义的对话只建立信息完全同步的情况下就非常有意义,但是这种在现实中的概率几乎是 0

如果你有比说话更有效得多的输出和沟通方式,自然会质疑每天口吐白沫,滔滔不绝的必要性。//@海波的随想:即使心平气和的说话也这样吗?

唱歌完全是自娱自乐。说话还需要”实时”观察判断沟通对象的反应,自然要消耗更多脑力。当然人也可以选择说话不经大脑,但这种沟通就毫无意义。//@一水的皮毛:但是唱歌对人的健康极好,唱歌与说话的关键区别在哪里?一个动肺,一个动脑?

(6/28/2021)

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 (拿破仑战争之前),财富都被锁死在土地和其它实体资产里,无法自由安全的流动,去创造更多财富。

之后的金融领域的债券市场和股市带来了流动性,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率。

两百年后,DeFi 对传统金融的流动性,带来进一步的全方位的质的提高。只是因为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有各种混乱,而暂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而已.

如果你从事的”实业”没有独特的竞争力,那只是僵化和缺乏流动性的代名词而已。

(6/29/2021)

生活工作就是一个一半时间做减法,一半时间做加法的循环往复,不断优化自身信息和能量效率的过程。

人们的盲点是,做减法时不够果断不够狠,因为做减法时总会产生短期的表面上的损失,所以直觉本能上会犹豫。只有逼到墙角没得选了,才会极不情愿的,非常吝啬的做一点点减法。

但做完减法后,才会有时间精力去做新的加法,引入新的元素,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更高的效率和回报。

这本质上和断食减肥,让低效公司迅速破产才能迅速重新开始新的有机增长,是一个机制

做减法包括切断所有无效或低效社交和纠缠,放弃任何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折腾,放弃任何不能提高你的长期效率的重复性工作,等等。

什么都想要,最终会因为资源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敢(咬牙)放弃,则可以保证始终抓住重点,大概率最终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