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us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二) — 从德川家康的故事谈起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0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篇文章是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一) 的续集.

在中外的许多商业杂志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排名:三十位三十岁以下的创业者,四十位四十岁以下的亿万富翁,不一而足。这类排名,通常都是杂志进行商业炒作,来牟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如果太当真,就是你的错了.

这类排名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逻辑时,成功得越早(且不论其衡量成功的客观标准是否精确),以后越可能有更大的成功。因此,你现在再不疯狂创业,努力奋斗,你就老了没有机会了.

这个逻辑的重大缺陷是,成功有很多外因和内因,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人生的发展是非线性的,会有很多曲折的。时机不成熟,自己的本事不足时不去练内功,而是盲目透支体力去出击,更可能的下场是累死。真正的好机会来的时候,早已无力把握了.

我想起四百多年前的日本,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故事.

德川家康关于人生曾有两句话的箴言:

向上看,不忘自己限度.

德川老师不是一直这样的。年轻时受了成功学的激励,只知道’向上看’. 他一路打打杀杀过来,渐渐积累了一些军队和地盘。但29岁时在著名的三方原会战中,德川遭敌军追击逃命,吓得拉裤子,一度想要剖腹自杀。他后来让手下画下自己愁苦的样子,用来激励自己。此画称为“颦像”,流传至今.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定让他清醒意识到自己的限度,在此后的发展中养成了灵活务实的态度.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的过程中,曾经和德川家康直接发生军事对决,各有胜负。硬的不行丰老师开始来软的,先把强迫自己四十四岁的亲妹妹离婚,塞给德川做继室. 再把七十三岁的老妈送到德川的领地当人质来表示自己诚意。为了霸业出卖自己的亲妈,丰老师也是够拼的了.

德川归顺丰臣后,分封到江户一带(今天的东京).

丰老师成为日本首富后,为了在六十岁之前成为亚洲首富,满足手下武士日益增长的对土地的渴求,1592年他派大军征伐朝鲜.

“我就在这里静静地看你装逼。” 望着西去的浩浩荡荡的船队,这句话,此刻也许最能描述德川的心情.

平心而论,丰臣秀吉侵朝,进而染指中国大陆,不是没有可能性的。三百年后的另外一场军事赌博,甲午战争中,日方大获全胜.

但丰臣高估了自己的扩张限度,而万历年间明朝的军事动员能力,和最高层的战争意志,被他大大低估了。日方虽然在一些局部战役中取得胜利,最终仍然输掉了战争。丰臣的1598年的突然病逝只是加速了这个结局而已.

中日战争期间,德川统领的部队未被征调,而是在日本本土负责守备工作,默默积攒培养自己的实力。丰臣病逝后,只留下六岁的幼子继承王位。德川家康作为托孤的五大老之首,机会终于来了.

此后德川家康逐步巩固自己的实权,最终于1615年七十三岁时灭掉丰臣家族,开创了历时两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他也成为司马懿灭曹爽以来, 亚洲第二位创业成功的古稀老人.

德川家康后来留有几句家训,一曰 “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二曰”视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 三曰“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这几句话也许对着急发大财,以登福布斯富豪榜为唯一人生目的朋友们有点借鉴作用吧.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一)

本文最初于 2015年9月20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2015年快过了九个月,我周围认识的熟人,已经有三位不幸去世。都是四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平时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都是努力工作,过于劳累,缺乏睡眠,疏于健康维护,导致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突然去世.

这种事情发生后,许多人通常会感叹几声‘一路走好’,‘健康最重要’,但过了几天,又故态复萌,回到原来的暴饮暴食,起居无常,操劳过度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上.

关于健康的重要性,我之前写过几篇文章,见下面链接,就不在此赘述.

你也可以活到109岁—王川老师教你三招让你健康长寿

所有对于赚钱,对于财富的追求,本质是希望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生活可以不那么辛苦,不用被迫做自已不愿做的事情.

我把这个目标简化成四个字:

不累,自由.

赚钱只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

再仔细看看上面四个字,如果你只是为了赚钱,而偏离这个最终目标太远,你的路可能走偏了.

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种做法.

传统的想法是,拼命工作,赚很多钱,到65岁攒够了,然后退休,度过余生。运气好的人,退休后不会马上挂掉,还能出去走动十几年.

运气不好的,很早就挂掉了,即使到了65岁,也浑身是病,无法像年轻人一样活蹦乱跳地正常生活.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实现 ‘不累, 自由’ 的目标有许多新的路线的可能性.

在分析这些新的路线图之前,让我先来讲讲千斤顶.

有多少人知道可以把汽车抬起来的千斤顶的工作原理?

千斤顶的运作,依赖于两个重要的原理。第一个原理,是大多数人熟知的,所谓的机械增益,大致意思就是省力的机械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费力。普通人双臂无法把汽车托起来,但是通过千斤顶的螺丝,缠绕发力,可以慢慢地把汽车顶起来.

但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原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螺丝的自锁功能.

传统的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 一旦停止用力,拉起的重物又会滑下来.

螺丝表面由于静摩擦力,千斤顶把车抬起来后,即使人不再用力,车还是会被支撑住,千斤顶不会倒退下滑。其中的物理原理参见下图,本文就不赘述。

图片

自锁功能让你用千斤顶把车抬起来的过程中,可以工作一会,休息一下,再回来工作.

理想状态是,你生活工作中选择做的所有事,既有四两拨千斤的机械增益,又有进退自如的自锁功能。做一件事,可以选择休息离开一阵子,事情的进度不会因此受影响甚至倒退,什么时候休息好了可以回来精神抖擞地继续工作.

如果你做的事,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事情,必须你亲自不断事必躬亲地, 费力地维护,那这就不是一个理想的事业.

那么如何把千斤顶的机械增益和自锁功能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呢? 且听下回分解。

王川: 为什么石油在2025年之前会永久性跌破20美元一桶,而一去不复返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2月1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你没有看错,我预测油价在2025年或之前会有很大可能跌破20美元一桶,而且将一跌不复返。

(1)

2014年十一月,我曾预测,能源长期看将会变成免费的, 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和电池价格的下降和普及. (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

牛逼的王川投资第二法则: 为什么你要卖掉所有的能源投资

2014年十二月中旬,我的另外一篇文章,继续预测油价会长期低迷 ( 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

王川: 无节操无下限的油价,和相关的连锁反应

2015 年六月,我发表了这篇文章 ( 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

王川:2017年, 特斯拉将敲响石油工业的丧钟

我的三篇文章当时都收到了不少人卖力的,极为难听的痛骂.

但是原油价格在2015年继续下跌, WTI 原油从2014年底的48美元左右下跌到今天的37美元.

当客观事实按照预计发展时,我开始有些自得,恨不得从肩膀上再生出一只手,拍拍自己说,”老王,真有你!”.

强大的反对意见让我更加兴奋,我决定继续检查一下我先前预测的逻辑,看看和客观事实还有什么出入,看看未来还会如何发展.

(2)

全球的石油消耗,过去几年实际上仍然是缓步上升的,以百万桶为单位,2013年每天平均是91.28, 2014年是 92.45,2015年预计是93.82. (消息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 网站).

但是在供给方面,2013年每天平均是 90.86, 2014年是 93.26, 2015年是95.54.

过去一年多油价的突然暴跌,直接原因是供给的增加,略微超过需求的增加。实际上和新能源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你可以看到,油价对于所谓边际需求的变化非常敏感,供给和需求相对变化改变 2%左右,可以让油价下跌接近三分之二。(从2013年底的 100美元以上,跌到2015年底的 37 美元)

习惯了2004年以来高油价的人们可能忘了, 2001年底时原油价格曾经低于20美元一桶,所以20美元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要从三十七美元跌破二十美元,所需要的导火索,只是原油需求年均下降1%以上而已.

(3)

全世界大约40%的原油消费在私人轿车的汽油上。全球每年家用轿车的销售额大约接近九千万辆,世界上大约有八亿辆私人轿车在路上行驶,也就是说大约超过10%的车辆每年会被以旧换新.

如果你看过我的文章 (可点击下面链接)

王川: 为什么传统汽车厂商大多很快会倒闭?

你就会知道,电车优于汽车,不仅仅是因为省了汽油费,而是其整体性能大大优于汽车,而且维护更简单便宜.

但电车普及的最大障碍在于价格,具体是电池价格,电池价格降下来了,电车的价格也降下来了,而同等价位的续航里程也大大增加了.

如果电车性价比全面优于汽车,新车买家大部分将会转购电车。如果30%的新车购买者去买电车,那就意味着 40% x 30% x 10% = 1.2% 的原油需求突然消失.

(4)

电车的主要成本来自电池。一辆电车,要一次充满电至少可以开两百英里(约三百二十公里)以上才有竞争力.

让我们来看一下锂离子电池成本下降的曲线.

2007年锂离子电池成本高达每度电1000 美元($1000 / kwh).

2012年特斯拉model S 推出时,据估算其电池成本为 $250 -300 / kwh

2014年研究公司Navigant 称特斯拉从松下购买电池的成本是 $180 / kwh

2016年,通用汽车要推出的电车,Chevy Bolt, 其电池由韩国公司 LG 提供,预计成本 $145 /kwh

特斯拉的 JB Straubel, 预测其Gigafactory 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成本到2020年将降到$100/kwh以下.

斯坦福大学教授Tony Seba 指出,随着电池技术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成本过去十几年一直是按照平均每年价格大约下跌 16% 左右的速度发展.

按照他的预计,随着电池价格的下降,大约在2020年,市场上中等价位的电车(价格三万一千美元)将在价格和性能上全面超越汽油车。2022年,低端的电车(价格两万二千美元)将全面超越汽油车.

作为参考,2017 年底特斯拉的Model 3 将上市,预计售价在三万五千到五万美元之间,性能将超过同等价位和大小的宝马三系列.

Seba 教授假设普通配置的电车售价是电池成本的三倍左右,电池容量是 50 度,续航里程两百英里。

(5)

如果价格两万以上的电车性能,价格全面优于汽车,那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汽车市场有可能被电车完全替代。即使我们假设这里面三分之二的新车买家购买电车,这也意味着至少三分之一的新车市场会被电车占据,这就是推动原油需求市场萎缩1%以上的临界点.

如果你认为 Seba 教授太乐观,即使2022年达不到这一点, 随着电池成本的继续下降,2024, 2025年迟早这一天要来到。而且一旦换成电车,这些对汽油和原油的需求将永久性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全球原油需求突然一年内下降 1%,这对原油价格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这不是一次性的下降,不会上下波动,而是开始加速的,排山倒海的,车辆对原油需求的永久性萎缩.

在此之后的五到十年,电车将全面的替代汽车,私人汽车对原油的消耗,大部分都会消失。而那时全球原油的需求,将可能在现在的水平下降40%左右.

接近40%的原油需求突然消失,是个什么概念? 那就意味着全球原油消耗将低于一天六千万桶,低于 1986年的水平。而1986年的原油价格,最低曾跌破10美元一桶.

这个趋势还没完,还有11%左右的原油需求来自商用汽车运输,12%来自航空燃油,重型电动卡车,电动飞机的实现,也会慢慢消灭这部分原油需求,当然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6)

批驳我的观点的人,主要有下面几点意见:

反驳一:新能源暂时无法影响石油工业格局,油价受供需关系影响,可能两年内会回到六十美元以上.

回答:短期价格波动我无法预测,什么都有可能。但是长期的趋势和时间表非常清晰。如果十年内很明显看跌,但是你还要去赌石油的短期内反弹,那是个人选择.

反驳二:中东地区平均成本25美元以上,北美页岩油平均成本60美元以上,油价怎么可能跌破20美元?

回答:美国投资者 Sam Zell 最近曾经提到,由于页岩油技术的进步,他在美国西部的有些油井一桶40美元仍然可以赚钱。沙特阿拉伯的产油边际成本不到两美元一桶,如果包含原始资本投入,成本也不到六美元.

反驳三:跌破20美元,中东多国和俄国的经济都会垮掉,这不可想象。

回答:继续多想一会。靠卖资源不劳而获的谋生,长期看, 会使人懒惰和缺乏应变的能力.

反驳四:你的预测狗P 不通,一派胡言!

回答:。。。。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赶快拉黑)

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石油时代的终结,也不会是因为石油没有了。

王川:集装箱震撼世界

本文最初于 2016年1月1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1956年四月二十六日,美国新泽西州的纽沃克港,在一百多名嘉宾的注目下,起重机把五十八个集装箱(也叫货柜)依次装载到名叫Ideal-X 的货轮上。这艘货轮,隶属卡车司机出身的企业家Malcom McLean. 一个货柜的装载不到七分钟完成,几个小时后,轮船驶离港口,五天后抵达南部的休斯顿港。集装箱引领的世界革命悄然开始了.

集装箱普及之前,大部分货物都是零散地用人工从船上装货,卸货。即使更多的叉车和机械装置引进,码头工人的日常生活仍然是艰辛和危险的。五十年代初纽约的统计数字显示,工人伤残率是建筑工人的三倍,其他普通工种的八倍.

由于装卸速度慢,货船50%的时间都停靠在港口,只有一半时间在海上航行.

集装箱,就是一个标准化尺寸的金属盒子,看似平淡无奇,突然使机械装卸的效率大大提高.

1956年以前,美国一艘中型货轮装卸的费用大约每吨5.83 美元。第一次使用集装箱装卸以后,每吨装卸的费用降到了15.8美分,效率提高了三十多倍,而且时间大大缩短.

由于停靠装卸的时间减少,现在的货船90%的时间都在海上航行.

集装箱也减少了货物的损坏和偷窃,保险费下降了80%以上。而工人数目的减少,也减少了罢工对船运的干扰.

(2)

“集装箱只是一个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运用的交通方式的新演变”, 法国历史学家Rene Borruey 当时评论道.

美国历史学家Donald Fitzgerald 说,“这并不是一场革命,五十年代的集装箱化,只是海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篇章而已”.

如果从局部看,他们说的无疑是正确的.

但McLean 的洞见,在于他意识到加速船运发展,要解决装卸货物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需要集装箱,但也要配合集装箱运营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立: 港口,起重机,仓储,卡车,火车和船队的运营.

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每个环节的标准化.

McLean把自己的集装箱设计专利开放给外界,孜孜不倦地推动行业标准化,十五年后,他拥有了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

当整个生态系统建成后,其后续发展,远远超越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想象,甚至包含推动集装箱的先驱者McLean.

(3)

五十年代末, 哈佛经济学家Benjamin Chinitz 在研究集装箱对纽约地区经济影响的时候,预测这是对纽约地区的工业生产经济的利好。他的主要逻辑是,相对于美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纽约在海岸边上,往美国南方运货将更便宜.

服装生产,是当时纽约经济的最大的一块。Chinitz 认为不会受运输费用降低的影响.

大多数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和Chinitz 一样,只是看到自己关心的一点一线一面。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也拒绝接受这种可能性:集装箱的普及,大大降低运输费用,将导致一个全面的全球经济大分工。资本会追寻最低价的解决方案,成本高昂者最终会被抛弃.

集装箱的普及,降低了世界任何地方到美国的运费,美国包括纽约在内的大部分的传统工业生产经济,因为价格偏贵,而被摧毁.

(4)

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丹麦的马士基,其官方网站显示,2015年从亚洲海运到欧洲的运费是: 一台平板电视,2 美元;一双鞋,11美分;T恤,4 美分;平板电脑,5 美分.

2015 年十一月,从深圳运往荷兰的一个四十英尺长的货柜,最便宜时运费仅需三百美元,勉强覆盖人力物力,和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买路钱。这个运费可以换个角度看:如果你想环游世界一年,那么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放到轮船的集装箱上,可能比本地的储藏仓库还要便宜.

集装箱催生的低廉运费产生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新协作关系:

如果你在苏格兰抓到鱼,通过集装箱运到中国加工处理后,再把鱼运回来,其成本也低于在苏格兰本地加工处理.

2002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沿海到内陆的运输费用,是从中国到美国海运运费的三倍.

中国南方从美国进口大豆,比从东北购买大豆还便宜,因为一顿大豆从美国到中国的运费,只有二十美元左右.

受惠于集装箱技术最大的,是八十年代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准时制生产”工业模式 ( Just in time manufacturing) 。丰田把大部分零件的生产,外包给供应商。双方签订长期合同,供应商承诺在很短的时间窗口内把零件迅速运送给丰田.

海运费用的大幅度降低,可以让丰田在全世界寻找最价廉物美的合作伙伴,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库存的囤货.

有分析指出,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的三十年,由于集装箱对供应链全球化的推动,全世界非农业产品的囤货减少了一万亿美元。囤货的减少,意味着厂家负担的减轻,这里面节省的资金利息,一年至少八百亿美元.

而这些成本的下降,最终又降低产品价格,惠及世界各地的终端消费者.

今天,全世界集装箱海运的货物中,三分之二是供应链上的零部件和半成品.

(5)

集装箱的另外一个重大影响,在于限制了低技能工人的工资议价能力.

在新的全球大分工的形势下,如果你的技能容易被替代,那么你就实际上在和世界上所有货船所到之处的工人在竞争,在打价格战.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发达国家雇员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80年的 65%左右,不断下降到2010年的58%.

美国一家民间机构,“经济政策研究院”(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Elise Gould 的数据显示,1979年到2013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人时薪的中位数只上涨了6.1%。而收入排在10% (意思是只有10%的人收入比他们低)的人群,时薪则下降了5.3%.

(6)

从1985年到2012年,全球集装箱的运量,基本上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2014 年,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十个集装箱港口中,除了新加坡,釜山和迪拜以外,其余七家全在中国。吞吐量最大的上海港,三千五百万TEU (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 二十英尺标准货柜),这个数字是2001年世界第一吞吐量的香港的两倍左右.

但是庞大和迅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整个船运业的周期性惨重亏损.

标准化的另一面是缺乏差异化,竞争到白热化时,只有打价格战。行业的先行者,并没有什么优势.

分析公司Drewry 估计,整个船运界,由于价格竞争,2016年将集体亏损五十亿美元.

船运业,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建造更大的船。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船的体积,从六十年代初的 1000 TEU 增加到现在的18000 TEU。运载能力的提高是把双刃剑,经济上升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经济下滑时惨烈的价格战则可能导致部分公司破产.

美国烟草公司R.J Reynolds 曾经投资船运先驱Malcom McLean 的第一个公司Sea Land, 但因亏损严重八十年代全部退出。它的高管在给股东的信中解释,烟草公司的股东,不是那种对“重资产,周期性很强”的行业有兴趣的投资者.

McLean 的第二个公司United States Line (USL),八十年代初石油危机时,订购了十四艘省油但是航速更慢的货船,每艘单价七亿五千万美元。他低估了行业过剩的运力,而1985年油价大跌到14美元一桶后,他的节油货船因为速度慢丧失竞争力. 最终公司无力承担十二亿美元的债务,1986年十一月宣布破产重组. 这在当时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

USL 在世界各地的五十二艘货船,一万多个集装箱最后被债权人收缴,拍卖。McLean 在USL 里的股权资产也被清零.他自己始终没有真正从这个破产中恢复过来,2001年五月去世,享年87岁。

(7)

六十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已有类似集装箱的各种标准化新技术悄悄出现?

它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它的长期发展远远超出了置身其中的所有人的想象?

它是否会让所有缺乏想象力的经济学家蒙羞?

它是否会让投身此技术的大多数人白忙一场,但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使多数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Marc Levinson 的著作 “The Box: 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 )

王川:小议复杂系统里的不要和要

本文最初于 2016年11月30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最近读了一堆关于”复杂系统“的文献书籍, 觉得非常有意思.
复杂系统 (complex system) , 指的是一个系统里, 有多个彼此连接互相作用的元素。 这里的关键词是连接. 如果元素之间没有连接, 就是一个大杂烩, 不属于真正的复杂系统.

公司,组织,国家,生物,金融市场等等,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复杂系统.

(2)

在一个高度互联的复杂系统里,会有很多非线性,很难直觉理解的变化。简单的行为,会导致意想不到, 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当年英国殖民印度时,据说新德里一度眼镜蛇泛滥,成为当地一害.
为灭蛇害,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除蛇害的运动,按照打死蛇的数目发奖金。人们灭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蛇的数目先是有所减少。但慢慢的,拿钱的人越来越多,蛇的数目并没有继续下降.

后来才发现是有些人开始饲养眼镜蛇,然后再杀蛇换钱.

政府一看不行,突然宣布停发灭蛇的奖金.

养蛇者无利可图,只好把蛇放出去自生自灭,结果是新德里的蛇害比以前更为猖獗.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物资紧缺时,政府以打击投机倒把为名不允许商家涨价。但商家不愿意亏钱卖货,退出市场,这反而加剧了物资的短缺.

所以复杂系统里遇到问题,不要着急乱动去治标,要谋定而后动,使巧劲.

(3)

复杂系统也有其可以驾驭的某些规律.

对于一个数万人,数十万人的大公司,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看过我的这篇文章,(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你就会意识到, 个体员工, 小团体的优秀,都不是最重要的.

能够让不同团队可以彼此沟通,通过统一的软件接口 API,来调用别的团队的软件功能,是最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可以驾驭一个二流员工的团队,在云服务上超越谷歌和微软等传统软件巨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那么对于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复杂系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可能最重要的有好几件事。我这里就提一件:

推进摩尔定律的迅速发展。
换句话说

扫清一切阻挠摩尔定律迅速发展的障碍。

摩尔定律的发展,才带来今天的宽带互联网,廉价智能手机,廉价太阳能,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等等. 这在根本上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 可以参见我的这篇老文章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六) – 有钱能使鬼推摩(尔定律)

抓住了这样一件最重要的事,即使别的小事搞砸了,都没有关系。对于管理复杂系统的人,这是一俊遮百丑,一本万利的大事.

大多数人分析问题,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思维。在一个高度互联的复杂系统大行其道的新世界,理解复杂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将是一个越发重要的课题。

王川: 论摸着石头过河的艺术 – 从巴拿马运河的选址到渗流理论

本文最初于 2017年3月7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巴拿马运河,绵延七十七公里,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从 1881年开工到1914年才真正建成。运河贯通之后,货船不必再从南美洲的霍恩角绕道,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航程缩短三分之二.
在巴拿马修建运河的想法,十六世纪就有人提出,历经各种探索和曲折,四百年后才实现.
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虽然太平洋在大西洋的西边,但巴拿马运河在太平洋的入海口,Balboa 港口,是在运河的大西洋入海口的东南角。这条路线最短,建造费用最低.

法国人 1881年在此开工,但因高昂的工程费用和疾病死亡率,在付出近三亿美元和两万多工人的生命代价之后,被迫将工程贱卖给美国人。八十万法国投资人的资本荡然无存.

法国人转手项目之初,开价一亿美元,但是美国方面有人鼓噪从西往东横贯尼加拉瓜湖,开辟新的运河线路,以此威胁,终于将价格砍到四千万美元.

下图为在中美洲开凿运河的各种设想路线:

图片

路线四,所谓 Darien route, 1698年苏格兰国王派大队人马来此勘探扎寨,但未几被西班牙人包围驱逐,苏格兰损失惨重。这也间接促成 170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成联合王国.

路线二为直线,横贯尼加拉瓜湖,但建造工程费用过高而搁置.

路线一为巴拿马运河,从东南角向西北方向迂回. 如下图.

图片

伟大的目标往往要迂回实现。 运河的最后选定路线是迂回的,即使路线确定后,工程实现中还有各种不断探索,折腾和反复.

(2)

假设你在布满迷雾的湖边,你想摸着湖底的石头到达对岸,但是迷雾让你无法对远处看得很清楚。你没有上帝视角,一眼就可以看清到达彼岸的最佳路线。你只能摸着身旁的石头,一点一点探索.

踩到一个垫脚石,你就可以看得更远一点,也许会发现新的垫脚石和路线;也许发现此路不通,然后赶快折返.

这里最大的挑战是,人们用来衡量进展的标杆,可能有很大欺骗性。如果人们仅仅以自己离对岸的物理距离来衡量进展,可能走到近前,就要达到目标时,发现前面没有垫脚石了.

美国中佛罗里达州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Kenneth Stanley 在 “伟大无法计划”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给你一个巨大的培养皿,让你从一个单细胞的分子开始做起,不断培养选择生物组织,让它们交配,繁衍,进化,直到制造出一个智人, 你会怎么做?

这个思想实验的本质,是看个人的判断力,是否可以做得比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更好.

按普通人的逻辑,可能就是给每个不同阶段进化出来的生物组织进行智力测验,谁智商低,就被淘汰!这样给足够长的时间,肯定进化出爱因斯坦来,不对吗?

但问题是,在通往智人进化的道路上,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从三叶虫到两栖动物到哺乳动物,生物演化的进程中, 每一个中间步骤的垫脚石,很长时间内,其外在表现和智商,看上去没什么关系.

为了达到一个伟大的目的,我们必须对于所有的路径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使不知道最终它将把我们带向何处.

(3)

没有有效的方向标杆, 实践上如何提高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概率?

这里要引用一下来自材料学和统计力学里面的渗流理论 (Percolation theory).

渗流理论要解决的一个经典问题是,如果一个多孔渗水的石头,浸到水里,有多大概率中心也会湿透?

图片

假设石头是个方形的网格,在二维空间里,每一边打开可以渗水的概率是 p. 计算结果是二维空间里 P 的临界值是 0.5, 也称渗透阈值. 对于足够大的石头,p 大于阈值时石头中心大概率是湿的。低于此阈值时则完全是干的。(如下图,纵坐标为中心渗透的概率,这里假设的是所谓 Bond Percolation 键渗透)

图片

在三维空间里, P 的阈值降到 0.248.

在六维空间里,假设还是一个正方形的网格,p 的阈值 0.094, 低于 10%.

换个角度,常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意的概率还是大于 10%.

如果拓展人生的维度,达到六维,借鉴渗流理论的数学模型,给足够长的时间,在六维空间里,成功摸着石头过河,如意圆满的人生就是数学上的必然.

那么人生的维度又有哪些呢?且听下回胡侃。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本文最初于 2017年9月27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0/ “范式”是英文 paradigm 的翻译,也许翻成“思维框架”更好理解。人世间范式不同者的鸡同鸭讲是常态,多数人只理解一两种幼年时被教条化灌输的范式,两个范式不同的人吵翻天完全是浪费时间,包容解读不同的范式可能挖掘出巨大机会.

遇到新技术带来的 paradigm shift ( 范式/思维模式转移)时,为什么很多个人和公司,无法迅速改变,跟上形势?即使真的想下决心去改变,为什么最后还是白忙一场,两手空空?

1/ 世界上有许多杂音,伪范式转移,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一个个仔细研究甄别.

2/ 即使是货真价实的范式转移,在早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技术缺陷,让普通的观察者不屑一顾.

1992 年在互联网的牛屎铺 (Newsgroup) 里下载一个几十 KB 的美女图有时也要几分钟,还有各种转码指令的复杂操作,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搞定。但是 95年浏览器开始慢慢普及, 网速提高后,成人杂志和影视行业首当其冲受到打击.

2007年 iphone 出来的时候,大多数人是不太看好的。价格太贵,屏幕太小,没有键盘,没有什么特别必不可少的应用,总之是除了果粉以外大部分吃瓜群众是完全无动于衷的。这个要到 2010年以后才慢慢的量变发生质变.

3/ 范式转移, 往往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因为整个时间空间内的玩家,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全都彻底变了。但大部分人思考的惯性,是拿以前的模式去套用,因而始终不得要领.

微软坐大之前,IBM 没有意识到商业价值早已迁移到软件应用层,而轻易放弃了软件平台的话语权.

4/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是事先计划预测好的,而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有方法论指导更好,有时就是靠运气。 Evolution is smarter than you. 生物进化的结果比人更聪明.
亚马逊一个原来卖书的公司,从自身建网站的需求中发现了云计算的重要性,反而超越 IT 公司,搞出一个千亿市值的新业务.

5/ 作为旁观的投资者,要真正理解这些变化,里面复杂矛盾的逻辑, 需要主动的补充很多新知识,实际体会应用场景,多个角度反复观察. 这需要花功夫,没有捷径,但这是正道. 走通后,长期看是事半功倍,甚至一本万利.  为什么?因为你看到了大多数人在传统思维框架 (范式)内没有看到,无法理解的东西.

6/ 阻碍人客观认识新事物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媒体的本能的负面偏见. 为吸引眼球,媒体选择性报道负面消息的篇幅远远大于正面报道,对新生事物尤其如此.

iphone 出来后,媒体开始是嘲笑果粉脑残,然后是攻击手机信号不好,继而又渲染因为iphone 带来的抢劫/谋财害命的孤立事件.

每次特斯拉着火,出车祸,特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心,而没有客观的和别的汽车的事故率进行横向比较.

人们诅咒共享单车的各种问题时,却没注意共享单车正在改变都市人的出行习惯,减少汽油消费,甚至影响房地产价格.

负面消息的长期轰炸,使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去真正钻进去,研究新事物背后的整套逻辑.

7/ 另外一个障碍,是屁股决定脑袋。当既得利益者在现有范式下赚的盆满钵满时,任你如何苦口婆心好言相劝,他也无法理解. 从这个角度看,现有范式下越成功的人, 在范式转移时越容易载跟头, 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靠出卖资源致富的国家往往科技创新乏力. 狮子老虎依靠健壮的肌肉和锋利的牙齿长期位居动物界的食物链顶端,反而因此丧失了进化出复杂大脑和抽象智能的机会。黑莓手机的营收,在 2011年初, iphone 推出四年后, 仍然达到历史新高.

不常常主动挪挪屁股,等面临脑袋搬家的危险时,往往就太晚了.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一)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0月5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0/ 塔列布 (Nassim Taleb) 的”反脆弱” (Antifragile) 一书值得反复习读,里面一些观点, 要经过许多事才可真正理解。

有评论家曾指出, “塔列布的问题不是说他是一个 a**hole (讨厌的混蛋). 塔列布就是一个 a**hole. 塔列布的问题是,他(往往)是正确的. ”

1/ 反脆弱 (Antifragile) 不是万金油,不能包治百病。但它是观察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

2/ 人们都希望在计划的时间,计划的地点,按照计划的动作姿势,获得计划的回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脆弱的。因为伟大无法计划。

3/ 反脆弱的事物,在外界环境的不可预测的打击下,自带干粮,愈挫愈勇,不断获得新的免疫力。

4/ 反脆弱和鲁棒性 (robustness) 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不断自发的增长改进,而改进自然带来鲁棒性。鲁棒性只是说系统能够经受外界的冲击,保持现有的稳定性,但系统本身并没有改进。

5/ 反脆弱意味着高度的冗余性. 冗余性平时看上去是一种浪费。但在资源突然匮乏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宝贵。2017年国庆长假期间,从深圳到虎门大桥,要创纪录的20小时以上,这就是没有冗余的脆弱性.

6/ 反脆弱意味着灵活性和选择权 (optionality). 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选择贫穷,而后者无法选择富有。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选择权;倘若有万贯家财,而身不由己,也是枉然。

7/ 反脆弱意味着回报的高度不对称性 (assymetric return). 借钱给别人是脆弱的,因为你收到的可怜的利息有限,而损失全部本金的可能性很大。反脆弱的投资,本金损失风险有限,但存在回报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可能性。

8/ 反脆弱的回报不对称性,比对原理的理解更重要。在一个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复杂系统里,许多原理的研究似是而非,而不断的尝试摸索往往以很小的代价带来极大的回报.
青霉素,癌症的化疗方法,深度学习等等,都是在理论不甚清晰的情况下因为运气摸索产生的回报巨大的发现.

9/ 反脆弱在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学习方法的反脆弱,资产配置/操作的反脆弱,投资标的之反脆弱。

10/ 很多人学习上,只是阅读和自己思维框架接近的资料,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只是在局部做优化,效果有限,甚至最后是负的。

11/ 华尔街交易员,大多研究类似的定量指标和模型,利息/波动性/市盈率/ROE/现金流 等等,彼此差别不大,要多赚钱就必须加大杠杆,这样做是脆弱的。平时赚的有限,一次金融风暴,就把以前的利润亏光。

12/ 反脆弱的学习方法,是要定期接触一些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做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效果, 但突然有一天,可以融会贯通,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而这带来的回报,可能远远超过其他平庸视角的投资回报。

13/ 例子之一: 2012年十月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上有突破,是依赖于 Nvidia 的 GPU. 而 2013年比特币用 GPU 挖矿的热潮刚刚开始。稍微有远见和耐心者,早在 2013年就会意识到 AI和比特币,这两个增长点,是对 Nvidia, AMD 的长期利好,尽管真正价格大涨,要到 2016年才开始。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0月8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的续篇.

8/ 虚幻的自尊心,也是影响人们正确应对“范式转移”的一大障碍。被你一直不看好的某个新技术,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继续蓬勃生长。以前你看不上的猥琐小弟,突然发了,要超过你了。这时候,人的本能反应,是贬损,否定和拒绝面对现实,让自己脆弱的内心保持自欺自洽的状态,而白白错过有可能赶上趋势的大好机会.

9/ 这里面的惨痛教训, 可以参见我的老文章

王川: 我和苹果公司, 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10/ 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曾有经典台词:
“The night of the fight, you may feel a slight sting. That’s pride f**king with you. F**k pride. Pride only hurts. It never helps. You fight through that shit. ”

“拳击比赛那一夜,你可能会感到一点难堪。那是自尊心在和你捣乱。去他*的自尊!自尊只会伤人,不会对你有用。你会克服这些干扰. ”

F**k pride! 重要的事情说两遍.

11/ 通常一个新的范式 paradigm 出现,要全面理解其内涵和潜力,需要深刻理解它后面的五个,十个,甚至更多的相关的概念。这是要花时间,花功夫的。

比如苹果替代超越 iphone, nokia.要认同这个范式需要理解这么几个东西:

第一,iphone 是一个可以开发很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应用的软件平台
第二,没有键盘也没有关系,用户很快就会适应
第三,六百多美元的价格,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么多有用的功能,用户很快会认识到,和普通功能机相比,物超所值。
第四,竞争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只是东施效颦的做些表面文章,像 blackberry 一直坚持自己的以 email 为核心的定位,而没有理解游戏规则变了。所以实际上很难真正抵挡新的范式. 等等.

12/ 假设有五个相关概念需要理解,马上理解认同每个概念的几率是 25%,那么真正立刻看懂一个新范式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 所以指望多数人一开始就理解认同,统计概率上是不可能的。试图说服不信的人马上认同,是浪费时间的.

这是数学上的必然. It is a mathematical certainty.

13/ 同理, 依靠一群官僚组成的委员会运营的大公司,在面临范式转移时反应最慢。假设每个人有 25%的几率真正理解新的范式转移,要让五个人的委员会全部理解并且可以迅速反应,几率只有千分之一,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数学上的必然.

只有当公司 CEO 是对商业和技术都有深刻洞察,并且控股的强人时,才有可能放弃短期利益,力挽狂澜,长期布局.

14/ 如何判断某个新技术是真正的,还是假的范式转移?一个可以考虑的标准,可能是终端用户的绝对数目,和增长速度。

如果一个你原来不看好不理解的产品,出乎你的意料,迅速获得了超越一百万的付费用户 (或者数亿美元以上的营收),并且还在迅速增长,那么就应当考虑花点时间去研究了. (如果是免费的产品,相对的阈值要高一些.) 如果付费用户超过一千万,那就量变发生质变,不能继续保持鸵鸟政策,视而不见了.

15/ 当趋势已定,确认某个公司是处于一个范式转移的领先地位时,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嫌贵。他们的估值逻辑还是深深的定格在旧的范式之中。每当我听到有人说,”等腾讯/***/*** 跌下来时我就买一点”,我就知道,他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了。

16/ 红军到达延安时的估值,肯定远远大于在安顺场的估值。但在延安时入场,风险则远远小于在安顺场. 一个冷静理性的投资者, 会如祥林嫂般不断懊悔纠结,当年没有在安顺场的低估值时入场吗?

不. F**k pride.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三)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0月1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的续篇.

1/ 范式转移中胜出的公司,往往是其组织架构,公司文化,员工技能和商业模式等等最能适应新的范式下的生态环境的全新的公司.

2/ 互联网时代胜出的新公司,除了微软以外,谷歌/亚马逊/Ebay/谷歌/腾讯/阿里 等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新公司,新模式.

3/ 大公司面对范式转移的反应,大多是在老的范式下的削足适履.

4/ 这种削足适履表现之一,是在老的技术框架下修修补补,把技术指标压榨到极限,来应付新范式的挑战. 直到技术极限无法在老范式下被突破,而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新范式的挑战者取代.

5/ 这样的例子包括: 活塞航空发动机被喷气发动机取代, 电信公司推出的异步传输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和 IP network 竞争,汽车公司面对电车的挑战推出油电混合车,等等。

6/ 削足适履的表现之二,是把新范式里的技术简单嫁接在老范式的系统里,以为形式主义的表面功夫可以解决根本问题.

7/ 互联网时代,传媒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把新闻报道放到网上,然后交差了事。然而花钱建网站带来的营收,并不能弥补纸媒销售和分类广告营收的不断萎缩。建立网站只是邯郸学步的追求形似。

8/ 柯达做为数字相机发明的鼻祖,在照相已经数字化,价值迅速朝软件方面转移时,在新的范式下没有去主动积极探索,到最后迫不得已的时候缓慢推出一些缺乏特色的数字相机产品。它2012年破产时,几千员工被解雇失业。而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同年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 instagram, 依靠照片共享的软件 app, 被脸书以五亿美元收购。

9/ 今天的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大势下,半推半就的搞了一些半封闭半中心化的区块链产品,幻想依靠现有金融规则带来的壁垒,继续维护原有商业模式下的稳定利润。

10/ 每一个范式后面,都是一整套长期积累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旧的游戏规则里被慢慢优化,但遇到新的完全不同的系统的挑战和超越时,老系统的零部件和流程将迅速丧失价值。

11/ 新的范式下成功的商业模式,因为前所未有,所以人们只能自然的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推导摸索。人们很难一下子就理解,原有范式下的各种行为模式的局限性。因为无法理解,所以无法抛弃。

12/ 砍柴的以为皇上都挑着金扁担, 陕北老农以为领导每天吃最好的辣椒,星际科幻小说里想象的还是帝国和宫斗戏.

13/ 有时必须彻底抛弃原来所有的积累,越早越好. 因为原先的积累,在新的范式下, 实际上都是烧钱的负资产。解开这个思维的疙瘩,才可能轻装上阵。但大公司往往在组织的巨大惯性下,集体不见棺材不落泪。

14/ 让旧范式的赢家们去继续追求他们的 “金扁担”, “宫斗戏” 吧,在新范式下,有很多他们无法想象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