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us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1月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点击这里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做成的 NFT, 系列号为 006 


本文是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三)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的续篇.

1/ 范式转移时, 投资者要跟上形势,修正思维框架,需要补充很多知识,越过很高的壁垒.

2/ 如何区分噪音和有效信号?如何区分伪范式转移,和真范式转移?

3/ 当你看到一个新东西的时候,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其未来发展做个预测.

4/ 如果你起初不看好的东西,后续发展比预期的好,那么就要警惕.

5/ 如果这个你不看好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超越你的预期,那么有可能你对真相的理解不准确,你的思维框架有局限,就要花时间认真钻进去研究了.

6/ 一个实际有效的操作方法,这里称作,“渐进式移动屁股法”.

7/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所以如果不移动屁股,就始终无法改变脑袋里的偏见.

8/ 先投入极少量的资金,是移动屁股的第一步。步子不能太大,否则会扯着蛋.

9/ 没有投入资金之前,你的大脑会坚决拒绝接受,超越你的舒适区的任何论点和证据.

10/ 当利益一致时,你的大脑对于有利的证据就会更为开放.

11/ 绝大多数媒体报道,角度和深度有局限,内容往往断章取义,似是而非。但对于有心人,这恰恰是机会。重要的事情,需要亲自从各个渠道搜集第一手信息.

12/ 当你看到更多一手信息后,发现细节和你原来的偏见有一些差别,你的信心增加了一些。这时候可以继续移动屁股,投入更多资金.

13/ 在移动屁股的过程中,如果你的投资在多数人不理解不看好的情况下,继续增长,那就会增加你的信心,让你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研究.

14/ 学习的过程会不断有反复。每一个看空的因素,可能都有一个看多的反驳。每一次做出的简单结论,都可能因为新的证据而反转。学习折腾的时间越长,观察角度越全面,你的理解就越接近事实真相,你也不会因为媒体的耸人听闻的负面报道而一惊一乍.

15/ 这个 投入资金 => 学习研究 => 加大投入 => 更深入研究 的过程需要下很大功夫,但没有捷径。想不花时间学习就达到理解深度,想依靠别人给你的简单结论的投资者,注定无法走远.

16/ 真正的范式转移,来自那些常常超越你的固有思维框架,给你意外惊喜的公司。你不断发现,原来一个事情还可以这样做,原来还有这样的商业应用,等等。而这些东西,不深入钻研,根本无法理解.

17/ 直到有一天,当你的屁股移动得足够远,当你研究得足够深,你终于有信心,飞身一跃,重仓入场.

18/ 要始终警惕投资标的可能是个庞式骗局. 预防这个问题,只有全面深入的学习。投资案例见得越多,就有更多东西可以横向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庞氏骗局在放大镜下的仔细比较后,是不难被识破的.

19/ 当屁股和脑袋移过来后,需要警惕的是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忽略一切不利的负面消息,而只看对自己有利的好消息.

20/ 一些负面评论,来自那些和从前的你一样不懂,充满偏见的人。不要和他们争论,那是浪费能量。他们有的是真不懂,有的则是靠贬低他人而让自己心安而已.

21/ 要定期花时间,听听那些比你在细节上懂得更多的人的分析,这将帮助你进一步认清事实真相,并且微调屁股的位置.

22/ 如果你运气好,你在范式转移下的投资,将在多数人的不断质疑声中迅速升值。享受你的回报,但不必和不懂的人解释.

23/ 认知的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但脑袋的灵活需要屁股的灵活。 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准备随时移动屁股,去迎接下一个范式转移.

24/ 笔者有篇老文章,介绍过“渐进式称重减肥法”,简单而不粗暴,低成本而高效. (可直接点击下面连接)

王川:减肥其实很简单–只需十六美元和一点定力

25/ 自从顺利减肥后,这些年看到周围人们对于减肥难的各种矫情,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

26/ 采用笔者的“渐进式移动屁股法”, 再回头看那些无法顺利转型者的各种痛苦和抱怨,你也许也会有类似的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

27/ 祝你好运。

(未完待续)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二)- 机会成本和选择权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1月10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一)  的续篇。

1/ 机会成本这个词有点拗口,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因为有很多选择,所以只选最好的.

2/ 有很多选择,换个角度看,就是反脆弱的,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3/ 投资上如何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就是要看很多案例。

4/ 别人看到同样的事,做出和你不同的选择,可能是因为彼此的机会成本不一样。

5/ 很多人投资从不考虑机会成本,见到一个,拍脑袋就上。

6/ 巴菲特说,非常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的事说不。

7/ 但前提是,有很多事情让你来选择,这样你才可以对大部分事情说不。

8/ 学习各种案例,就是增加自己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

9/ 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虽然没出手,但是提高了自己的机会成本,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 现在没有选择某个机会,并不意味着要放弃, 放在那里,说不定什么时候用上,keep all options open.

11/ 在各个维度增加选择权,是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虽然短期可能见不到成果.

12/ 维度越多,你的选择越多,你就有多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足够接近”全局最优”。你就越反脆弱.

13/ 这是治疗“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 的一剂灵丹妙药,但要长期服用才可显奇效.

14/ 那些忙碌于寻求 “本地最优”, 天天要 “All-in” 的人们,不会理解甚至嘲笑你的行为方式。但那是他们的问题。

15/ 在渗流理论的数学模型里,维度越高,渗透阈值 p 也就越低, 成功地摸着石头过河的概率也就越大.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论摸着石头过河的艺术 – 从巴拿马运河的选址到渗流理论

16/ 对不同专业,不同国家地区,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了解,这是选择权的第一个维度.

17/ 和不同的优秀的人交往,从不同的媒体渠道获得全面,真实,实时的信息,这是选择权的第二个维度.

18/ 留给自己大量的闲暇时间,摸索未知的领域,准备跟上新的范式转移,这是选择权的第三个维度. 可以参见我的老文章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19/ 投资不用杠杆,始终留有现金,机会来临时可以迅速出手,这是选择权的第四个维度.

20/ 还会有很多其它现在你我都无法想象的维度,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断搜索,低成本地试错.

21/ 盲目追求单一维度指标的最大化,而不注意增加其它维度的选择权,可能是非常脆弱的.

22/ 一个反面教材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关于胡雪岩覆灭的三个细节,以及投资的顶层设计

23/ 太极拳的“松活”,本质上就是保持一个选择权,一个身体可以随时改变发力方向的选择权。一旦姿势僵硬,弱化或者放弃这种选择权,则很容易被对手反制.

24/ 大部分人,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机会成本太低,实践上很难系统性地做出最好的选择,向别人寻求建议也效果有限。自己积累沉淀的知识多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25/ 当你的选择足够丰富,机会成本足够高时,看到真正好的机会,你就有信心重仓投入。因为你知道,这是在你的知识体系内,大概率接近全局最优的选择.

26/ 这种思维方式,会自然而然的把其它各种不靠谱,有重大瑕疵的选择淘汰掉.

27/ 因为你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做还是不做,要还是不要”,而是“在我的认知体系内可以有的选择中,这是不是大概率最优的选择”.

28/ 可以把拥有多维度 (类似于神经网络的层级的数目)和知识深度 (类似于神经网络的每一层的宽度)的选择权,当成追求的目标本身。而所谓财富/成功等等,只是它的副产品而已.

29/ 这是一个数学的必然。It’s a mathematical certainty.

王川: 适应度地形和模拟退火 –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五)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2月25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的续篇。

1/ 适应度地形 (fitness landscape),在不同的微观和宏观尺度上都有体现.

2/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适应度地形的概念,是指在基因型 (genotype) 层面的突变,对物种在环境中的生存适应度的影响.

3/ 老虎和狮子因为肌肉的健壮和牙齿的锋利,曾经站在陆地生物中的适应度地形的顶峰.

4/ 但是智人通过语言的沟通,实现大规模群体合作,达到一个新的适应度地形的高峰,而把狮子老虎关到笼子里了.这就是适应度地形里的范式转移的典型例子.

5/ 人类的适应度提高,是在一个新的层面,智能-抽象-语言沟通-大规模协作-高效的生产关系-更高的生产力和计算能力/抽象能力 – 更大规模高效的协作, 得以实现.

6/ 适应度地形的死胡同,是指一个局部的高峰,而不是全局的高峰。从局部高峰朝任何方向进化,都必须经过很长一片的低谷,才可能去攀登全局的高峰.

7/ 大部分生物,个人,复杂系统,虽然曾经达到过某个局部高峰,因为无法跨越这一大片低谷,进而被新环境下涌现的全局高峰的新兴生物/系统所淘汰.

8/ 而原先在适应度地形的低谷处苟活的生物/个人/系统,则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位置,有可能迅速攀升到全局高峰.

9/ 全局高峰的概念,不是静态的。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技术参数的改变,不断会有新的全局高峰和范式转移涌现出来.

10/ 防止陷入适应度地形的死胡同,不断自我进化, 适应新的环境,跟上新的范式转移,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

11/ 未来世界,适应度地形的动态变化,速度将远超大家想象。研究/理解/顺应趋势变化, 远比短期赚几个小钱重要的多得多。因为变化速度太快, 所以积累很多的领先者, 对于敢闯而没有思维桎梏的新人, 并不具有太大优势.

12/ 童年是人类进化在做 “模拟退火” (simulated annealing) 计算的一种方式. (原话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 Alison Gopnik)

13/ 为了获得全局最优解,可以容忍局部的次优解的探索,是全局策略 (俗称 “下一盘大棋”)的一个基本属性。“模拟退火”的算法本质,就是在状态空间搜索的过程中,开始大胆搜索,随后缓慢降低选择次优解的几率,直到最终定格在一个接近全局最优解的位置.

14/ 这类似金属冶炼中通过退火处理,释放材料的组织缺陷和残余应力,增加延展性和韧性. 温度慢慢降低时, 探索改变的几率慢慢接近于零.

15/ 大部分人早期成长历程,决定了其思维框架和定式,这相对于其早期成长环境是接近全局最优解. 但相对于新的巨变的环境, 可能往往格格不入.

16/ 要想获得新的全局最优解,就必须抛弃很多深入大脑的定式,强迫自己承受对于“次优解”的探索.

17/ 但大部分成人,已经没有能力,承受暂时的后退,换取新的“退火重生”。他们和冷冰冰而脆弱易断的金属,并没太大区别.

18/ 无法重新“退火重生”的障碍有三:一是思维框架里,根本不相信新环境下别的状态空间内存在好得多的全局最优解。二是无法承受暂时的,看似后退的变化,和周围人的社会压力,放不下面子。 三是情愿偏爱确定的短期蝇头小利,也不愿接受短期不确定但长期有可观概率的超高回报.

19/ 人们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将是日益丰富的思维框架/观察角度/可探索的状态空间,和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缺乏想象力的直觉本能冲动之间的矛盾.

王川:不要打扰别人心中的故事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2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每个人会根据只言片语的局部信息,自行脑补其它内容,来符合自己心中的故事 (narrative) 。而很多脑补的内容,和真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2/ 但是这类叙事模型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时,会被强化。最符合大众文化的叙事模型,将会成为大众的共识。

3/ 曹丕老师公元 220 年逼汉献帝退位之后,感叹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但这并不妨碍“禅让”这种传说继续流传两千年并且强化。

4/ 另一个例子是传说中的牛郎在织女洗澡时偷衣服,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小流氓骚扰民女然后强迫成亲的悲剧,居然被渲染成一个爱情故事而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5/ Nassim Taleb 在黑天鹅一书中 (原书第 68页) 指出,“叙事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压缩的方式,因为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和提取都是昂贵耗时的,但讲故事让大脑把信息压缩后可以大大方便记忆和传播。这似乎是“简单而荒谬的叙事模型”经久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6/ 这类共识,如果无法被简单明确的证伪,将被强化成真理。

7/ 仅仅因为大众是错误的,就以为凭一己之力,大声疾呼,就可以扭转这种错误共识,是完全不现实和简单化的,无异于唐吉柯德大战风车。因为你不可能强迫他人改变大脑神经网络存储和处理信息固化后的模式。

8/ 更重要的是,存在什么契机,简单明确地证伪大众的错误认识。

9/ 需要有个大概的时间表,这种契机带动形成正确认识的大众人数,是否可以越滚越大,何时突破临界点。

10/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1915年提出。1919年五月在一次全球性的日食中,首次得到实验验证,这是第一个临界点;之后很多人还对实验测量精度长期存在各种质疑,但随着多次新的实验验证,和更高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的测量手段出现,反对声浪一步步萎缩到消失。

11/ iphone 2007年一月推出时,因为价格等因素受到广泛质疑。到 2008年九月时,累积全球销售量是六百万,但在 2008年第四季度,一个季度销量就接近七百万,超过之前的总和。这是第一个转折点。到 2010年时, iphone 只有手机的 4%市场份额, 但是拥有超过手机市场 50% 以上的利润,已经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了。

12/ 理解转变的契机,和时间表,是需要背后做大量客观研究分析,收集大量数据,是不可能舒舒服服坐着看看(常常极端误导的)新闻头条就得出正确结论的。

13/ 和周围同样没做深入研究的人交流观点,更可能会强化错误的叙事模型,纯属浪费时间。

14/ 通讯速度的大大增快,意味着错误的叙事模型传播速度飞快,群体极端之不理性可以荒谬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纠错是飞快的。只是纠错的过程,对于站在错误位置的人们,是极端痛苦甚至致命的。

15/ 通常一个群体面对错误被证伪时的反应,是不断否认现实和自我合理化。就像一个从一百层高楼跳下的人,坠落经过第二层时,还会高喊,“你看,我没事!”。

16/ 每天看到不同的人群,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解读,而且都在主动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忽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并因此强化自己的观点和叙事模型,觉得异常好笑。 人性群体的认知模型之顽固不化,并且彼此互相强化,基本上就是统计上的必然。

17/ 因为大部分人不可能改变错误的叙事模型,所以大众共识的改变主要是来自增量的加入和存量的萎缩。

18/ 现代量子力学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普兰克曾说, “科学随着每一次 (某个老科学家)的葬礼而进步一点”,(science advance one funeral at a time) 就是同一个道理。

19/ 向已经有成见的成年人做某个新科技产品的市场调查,往往是问道于盲,因为他们很难改变。

20/ 分析大众共识的转变时机,关键在于计算增量和存量的力量对比之转化。

21/ 叙事模型,信息压缩,本质上是一种把大量多维度信息简化压缩到低维度的行为,简化过程中必然出现某种失真,这就是黑天鹅。如果不承认和理解失真的必然性,而把信息压缩中的相关性当成颠扑不破的因果性,再不断加杠杆,那么爆仓归零就是迟早的事。

22/ 索罗斯曾说:

“我采用的工作中的假说是:我们注定会犯错的,我把这个叫做 ‘激进出错性’ (Radical fallibility) 的假设。 这是基于如下的逻辑:我们有能力获得对于真相的某些洞见,但是我们理解的越多,需要理解的也更多。面对这个移动的目标,我们会倾向于把我们获得的知识扩展到它并不适用的领域。这样,即使原先对于真相的有道理的解释,注定会变得歪曲。这个逻辑类似于所谓 Peter 原则:就是说一个合格的雇员,会被不断提拔,直到他上位到他所不称职的位置。 ”

23/ 索罗斯还说:

“在一个抽象的层面,我把我自己也会出错的信念,变成了一个精致哲学的基石。在个人层面,我是个很挑剔的人,不断会给自己和别人挑错。但是,因为如此挑剔,我也很容易原谅。如果我无法原谅自己,那么我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其他人而言,错误是耻辱的来源。对于我来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豪的来源。当我们意识到不完美的认知就是人性,错了也不必羞愧,但是不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耻辱。“

24/ 为了不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种人,要主动丰富和纠正自身的思维模型,但不要打扰别人心中的故事。

25/ 正因为自己努力主动纠错,也就可以深刻理解他人顽固错误的原因,也就可以客观分析计算大众共识转变的时机,也就可以更好把握针对这种错误轻松套利的机会,也就可以最终,把主动改正错误变成一种自豪的源泉。

 

王川: 输入信息狭隘, 近乎精神病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19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对于世界错误的认知,本质来自于偏狭的信息输入渠道。

2/ 这表现于:

知道的少,
没有意识到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因为掩耳盗铃或其它负面情绪,拒绝摄入让自己不适的信息,
因为理解能力匮乏,无法识别消化周边的信息,
因为懒惰或信息获取成本高,而不去主动寻找新信息。

3/ 结果都是一样,信息输入渠道和信息输入类别极为偏狭。好东西就在眼前也认不出来。危险就在眼前,也不知道规避。

4/ 大脑对世界的思想模型,其基础是建立在外界信息输入管道的,是会自动自圆其说的,是会顽固抗拒任何其它 (建立在更广泛信息输入渠道的)解读的,是不可理喻的,是见了棺材也不落泪的。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关于技术本质,财富本质和自我意识本质的夸夸其谈之一

的第 23-29 段

5/ 为了防止自己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种人,必须主动的,系统的,忍受一定不适感的,不带预设立场的,坚持不懈的,高效率地吸收处理外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这样才能不断调整对于客观世界理解的思维模型。

6/ 古人云: 知耻近乎勇。 可以这样说: 输入信息狭隘,近乎精神病。

7/ 哈哈。

8/ 社交媒体上各种日常打嘴仗,可以看成是不同类别的精神病人的冲突。

9/ 因为如果知道对方是不可理喻,就不会无聊到要耗费宝贵能量去争辩。要么沉默,要么拉黑。

10/ 过度拟合的量化交易策略,技术分析,是一类精神病态。因为它赖以决策的量化参数,K线图,等等,只是外界输入信息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被交易员自我合理化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全部信息。把量化交易策略加高杠杆,是精神病态的一种体现。直到某天金融风暴,爆仓。

11/ 因为媒体渲染的各种非常稀有的事情,比如杀人放火,车祸,各种灾害,中彩票,而被误导以为这是生活常态,长期处于过度担忧或幻想暴富等极端情绪之中,也是精神病态的一种体现。

12/ 发现“特立独行的正确的”投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就是发掘寻找,因为信息输入渠道的偏狭而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群体精神病现象,和它带来的机会。当思维模型固化时,人性会拒绝来自模型外的信息输入,机会就在面前也会被自动过滤。前提是,你必须清楚知道你掌握了什么被大众顽固拒绝理解的信息。

13/ 低质量信息渠道,虚假信息,和信息传输的内在偏见性,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14/ 获得高质量信息,要么必须自己花很多时间,建立系统; 要么需要有金钱的投入。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信息渠道需要系统性地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15/ 需要意识到虚假夸大的信息,是人间常态。通常你所看到听到的信息,都是信息发布方所希望你看到的。重大决策,必须反复多个角度,多个独立的信息渠道去验证核查。否则依靠直觉,被虚假信息所诱导,代价是惨重的。

16/ 还有一种更阴险的问题,是信息传播的内在偏见和倾向性,以及相关的路径依赖的后果。比如科技创业媒体大量报道的内容是,某某公司又融资多少多少亿,估值多少多少亿,各种祝贺; 但大部分公司即使融资之后,最终倒闭,或者长时间痛苦挣扎,相对报道要少很多。

17/ 这样的路径依赖后果就是:读者会有个错误印象,融资成功是企业成功的主要标杆,融资的能力是被追捧的,天天思考如何去做 PPT融资,而不是去思考商业本质。投资者也会很有挫折感,把钱给了一批能吹牛演戏的创业者,但不知道如何投到好项目。

18/ 媒体的报道,往往火力集中在过去的成功者身上,和他们过去成功的路径和策略。这类信息会很自然地带来大批模仿者,一拥挤,过去的路径/策略效果就差多了。

19/ 所有事情,都有一个信息获取成本的问题。避免在信息获取成本高的地方去和别人竞争,否则别人放烟幕弹,释放虚假信息,你无法甄别。反过来说,你可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信息的空间有多大,你的自由活动空间就有多大。

20/ 很多人从来不思考信息获取成本的问题。 投资业搞尽调,每天到处飞,倒时差/饮食睡眠不规律/天天讲很多话耗神,是要折寿的。可以反向考虑,什么是你日常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时,你是否顺带着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哪类高质量信息?以此为基础的信息优势,你可以把握哪些普通人很难把握的机会?

21/ 实际可行的操作也许是这样的:不断降低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成本,先从自身周边做起 -》 获得大量高质量信息 -》 因为信息质量高,数量大,所以在某个局部可以更好的理解客观世界 -》 在群体精神病发作时,可以利用局部优势,轻松冷静套利 -》 再把套利所得,用于更加系统地建立更全面的信息获取的优势

22/ 传统信息获取方式是:一块一块石头翻过来,看看底下藏着什么东西,这个成本较高 = O(n). 还有一种方式是,朝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激起一些波澜,看看水底下蹦出什么东西来, 如果正确操作,成本 = O(1) . 成本 O(n) 的人,有能力和成本是 O(1) 的人竞争吗?

( O(n), 计算机学术语,指数量和系统大小 n 成正比; O(1) 代表某个常数,和系统大小无关。 )

23/ 如果把赚钱当成砍柴,那么建造“低成本获得高质量信息”的系统就好比磨刀。砍柴者众,利刃寡。磨刀永远不误砍柴工。

24/ 你不需要太多柴,只需要一把独特的,与时俱进的,永远锋利的刀。

 

王川:关于技术本质,财富本质和自我意识本质的夸夸其谈之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1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七零后可能都会记得,八十年代的初中英文课本,描绘未来世界里会出现一种“可视电话” (vision phone), 打电话同时还可以看到对方的面容。当时课本里还专门有个故事,里面的小男孩通过 vision phone 和医生谈话,并且用它订购了一辆十速自行车 (10-speed bicycle)

2/ 可视电话从 1870年电话出现之后,就一直成为技术人员追求的梦想。真正的研发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各种尝试。最初是把两个远距离的闭路电视系统,通过无线电信号或者所谓同轴电缆连接。六十年代之后大的电视台多采用卫星无线通讯信道,进行视频转播。

3/ 这里主要的问题是: 价格极其昂贵,图像模糊质量差。

4/ 七十年代 AT&T 推出所谓的 picture phone, 带宽可以达到每秒六兆比特。 但价格昂贵 (1970年时可视电话价格 150 美元, 每分钟话费 25 美分; 相当于 2014年的 900 美元价格, 每分钟花费 1.5 美元)

5/ 但是更关键的问题是: 缺乏网络效应,全国购买 picture phone 也只有几百人,有了可视电话也很难找到拥有同样设备的人交谈。所以这个项目终于夭折。

6/ 此后三十多年,不断有人尝试可视电话, 但是价格贵 / 图像不够清晰 / 缺乏网络效应的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即使是 PC 端的 QQ 视频应用,因为用户不能大部分时间实时在线,所以仍然没有真正主流化。

7/ 直到 2010年乔布斯在 iphone 上发布 face time, 突然可视电话的几个问题自动解决了。

8/ 价格不是问题了, 图像也很清晰了,感觉不到迟滞了,几亿用户都实时在线了。

9/ 几年之内,很多手机 app 自带强大的视频通话功能,已经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极为简单容易的操作了。

10/ 如果回顾这段发展历程,实际上最最最关键核心的问题,是芯片技术的发展。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小议复杂系统里的不要和要

11/ 芯片不断小型化,价格不断下降,带动器材价格下降,通讯传输速率大增,通讯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12/ 这个后面有非常深刻的道理:我们通常困扰而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是表象。 去解决表象上的问题,代价大,反馈慢,会长期不得要领,

13/ 表象问题底层有更本质的关键技术问题,把那个底层技术问题解决了,整个其它所有问题全部自动迎刃而解。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最大的问题是解决正确的问题 – 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六)

14/ 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时机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到位,试图开发过于超前的应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会长时间隔靴搔痒而有重重的挫折感。多少技术营销天才,耗尽无数精力掉入这个大坑。

15/ 把这个道理引申一下:很多人想赚钱,但都是在隔靴搔痒地追逐解决一些表面问题,他们缺乏一个基本的,全面的知识体系。

16/ 一些赚了钱的人,其财富积累本质来自于关系, 垄断,或碰巧赶上信贷扩张周期等等。其思维模型是比较简单的程咬金三板斧,而且永远停留于此。他们的用词,话术和逻辑都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

17/ 缺乏全面的知识体系,就不理解财富的本质;不知道财富的获得,积累,运用和保存的一般性的, 最根本的规律。

王川:财富取决于认可者愿支付的最高价

18/ 不理解本质,遇到新情况,再用三板斧去梭哈,会遇到重大挫折,也可能很快丧失财富,然后开始抓狂。

19/ 不理解本质,就无法在新环境下迅速抓住主要矛盾,迅速捕捉到新的财富模式里面的机会。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20/ 再把这个道理引申到医学和生命科学上。现在很多医学和延年益寿的健康研究,还是在比较表面的,局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上。

21/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大脑吗?

22/ 那么大脑的自我意识机制是什么?

23/ 在缺乏更精细的观测工具时,研究理解大脑自我意识的一个方法,就是观察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方式和生理缺陷之间的关系。

24/ 有些癫痫病人必须通过切断脑胼胝体才可以防止癫痫发作。但是当左脑和右脑失去连接后,会发生一些古怪的事情。 比如第一,有的病人穿衣时,左手提裤子,右手同时脱裤子,左右互博。 第二,当测试者问左脑,右脑在做什么的时候,左脑会迅速编造一个虚假的故事。

25/ 因为左脑和右脑连接被切断,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因此会产生一些古怪的行为:左脑和右脑瞬间变成两个独立的有各自意识的大脑,左脑看不到右边的空间,右脑看不到左边的空间。但是控制说话的左脑,并不会抱怨有什么问题。做测试时,如果在病人的左侧闪灯,然后问他是否看见,他会说没有。因为看见闪灯的是右脑,控制说话的是左脑,而二者之间不再有信息沟通。

26/ 大脑会不断编故事,或者自我欺骗,来维持一个内在的自洽的思维模型。遇到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才可以理解到这种自我欺骗被干扰后的”不可思议“。 比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者 v.s ramachandran 曾经提到,某个手臂因事故被切除的病人,总是感觉到自己的手臂还在,ramachandran 假装给他一杯咖啡,让他想象中的假手去接住杯子,然后突然把杯子往回一撤,病人号称假手上感受到巨大的疼痛。 类似案例可以参考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截肢病人的幻觉谈起 (一)

27/ 有学者认为,大脑本质是由多个不同模块组成的,高效吸收并综合外界输入信息,再协调决策的复杂系统。我们以为的“自我意识”,无法是当多个模块彼此竞争冲突,涌现出来的一个幻觉而已。

28/ 人脑的自欺欺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很多人喜欢吃辣,有一种解释,辣本质是一种痛感,会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 (endorphin) 来切断疼痛信号的传送,同时释放多巴胺来产生快感,因此欲罢不能。

29/ 另外一个例子是很多人从悲伤的音乐和悲剧情节中获得一种悲剧美的快感。一个理论解释是当悲伤的事件发生,你的大脑会分泌所谓”后页催产素/ 泌乳刺激素“ (oxytocin/prolactin) 来自我保护,这些化学物质让人感到温暖舒适愉快,但同时因为你作为观众,自身并没有受到任何悲剧情节中的实际损失和伤害,所以这些化学物质产生的快感力度就更强。

30/ 那么维护自我意识的”自洽性幻觉“的载体,是否一定必须是现有的生物大脑?

31/ 如果可以把生物大脑的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存储记忆,转移甚至大规模分布式复制到更加强健的载体上,并且始终保持一种“连续和自洽”的幻觉,那么原来困扰人类的各种医学问题,是不是瞬间突然变得没有意义?

32/ 那么为了实现这种转移,在底层技术上,需要解决的最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

(未完待续)

王川:构建个人信息基础设施。

本文最初于 2019年12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智能来自信息的整合。

2/ 不同维度,角度,地区的信息综合起来,才能科学决策。

3/ 不能整合的坏处: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井底之蛙,错误的思维模型,个人僵尸化。

4/ 现实中各类谎言,假信息,断章取义,有意无意的欺骗误导无处不在。

5/ 因为利益关系,世界各地主流媒体很多报道的信息操纵非常厉害。

6/ 普通人很难低成本的验证信息真伪。

7/ 个体偏见普遍存在,每个人学习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模型不同,会自动忽略掉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理解的东西。

8/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你都不知道那些因为无知而错过的信息。 (You do not know what you do not know! )

9/ 推特,微博,脸书,谷歌,维基百科, youtube, reddit 这些开放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大量免费的,多维度,细颗粒的信息输入。

10/ 可以低成本交叉验证信息真实度。

11/ 个体从未如此强大。

12/ 通过自媒体持续发表文字或视频作品,可以在开放世界找到更多同道。

13/ 受众巨大的自媒体人可以获得很多细微反馈,信息成本和纠错成本极低。

14/ 信息来源和信息整合的优势,可以复合式增长。

15/ 强大信息基础设施,造就全面信息优势,才能支持深度思考,才能指导有效的行动。

16/ 积极进取的行动,不等同于有效的行动。 (Aggressive action is not equal to effective action)

17/ 孙子兵法: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18/ George Soros: “When you are making money, you are not busy ; If you work furiously, you would be furious at your results. “

王川: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做一个大规模并联者      的续篇。

1/ 大部分人无法发财,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做的事很容易被替代。

2/ 学的东西 (输入) 和 做的东西 (输出) 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独到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这就过滤掉 99.9 %的人 了.

3/ 即使有独到的东西,还需要大规模宣传,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一定规模的共识。这又过滤掉 99%的人了。

4/ 有独特的东西和有品牌之后,还有关键一步:需要有意识去控制供给,制造稀缺性,实践稀缺性溢价的艺术,把利润最大化。

可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为什么你要像爱马仕和香奈儿一样坚定捍卫个人品牌价值

王川:财富取决于认可者愿支付的最高价

5/ 因为独特,所以无法替代 ; 因为有品牌和共识,就有需求 ; 当不可替代的供给无法满足强劲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稀缺,就会有巨大的溢价。

6/ 直播网红的打赏, 百度淘宝和币圈的竞价排名, 网络游戏道具的出售,都是这类模式的直观体现。

7/ 这个惊人的溢价是很多有成见的人不愿理解,无法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的。

8/ 技术和效率可以产生独特,可以产生流量,但不一定必然产生稀缺和溢价。这是维技术论者必须小心而不可大意的。

9/ 前面几点做到之后,要可持续地发展,必须把部分利润用来回到第一步,把东西做得更独特更好,生态更全面更深,品牌影响力更大,稀缺性和溢价更大,这样形成正反馈循环。

10/ 总结一下就是: 独特 – 品牌 – 稀缺 – 生态 — 正反馈循环。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但在正确的路上走的时间越长,和普通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11/ 即使自己做不到,看到那些极少数做到了的人或者公司,要能够看得懂,要知道如何参与其中分享其部分成长果实; 而不是愤世嫉俗地胡喷,眼睁睁看着好机会从面前流失。

12/ 乔布斯 1998年开启 “Think different” 的宣传时,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至少笔者当时没有做到,有着亲身的惨痛教训。

王川: 我和苹果公司, 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13/ 今天还有多少自以为是的无聊看客,继续重复笔者当年的错误?

14/ 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本质就是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印钞权。毕加索,香奈儿,张大千,卓别林,乔布斯,马斯克,特朗普,贝索斯,巴菲特,从这个角度看,是相似的人,只是程度规模有差别而已。

15/ 这样的知识体系,品牌体系,只会随着时间越积越厚;它不怕通货膨胀,可以跨越种族文化和国家的边界,跨越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

16/ 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从今天开始。

王川:关于涌现的随想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2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涌现的经典定义为,在复杂系统内,不同元素的连接,产生了
“整体 (远大于)>> 局部之简单叠加”
的现象。

2/ 氨基酸是涌现, DNA 是涌现, 原核/真核细胞是涌现,大脑是涌现,部落/城邦/国家都是涌现。

3/ 容易催生涌现的客观条件是:

外界的巨大能量输入 ;

不同元素之间的连接成本极低,接近于零。

连接迟滞极低, 连接带宽(数据传输速率)极高.

巨大数量的元素发生连接。

4/ 因为参与连接的元素数目极多,连接成本和迟滞低,导致各种连接的可能性指数型上涨。

5/ 这种大规模连接是前所未有的,导致局部观察者完全无法根据过去的局部经验,理解它的逻辑和其催生的新现象的特性。
王川:做一个大规模并联者

6/ 不同连接之间的结果,要么是负反馈,要么是正反馈,要么是中性的伴以间歇性的正负反馈。

7/ 系统内的元素都遵守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增加正反馈的连接,剪断负反馈的连接,其它中性连接慢慢萎缩自动断掉。

8/ 负反馈会使系统维持在平衡态。

9/ 在有外界能量持续输入的情况下,极少数正反馈会越滚越大,产生一种全球性的,前所未有的新结构,新现象。

王川: 论”正反馈循环” 和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一)

10/ 发财的本质是获得更多正反馈,而获得更多正反馈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连接的成本和迟滞,同样成本和时间下你能获得十倍,百倍,千倍以上的新连接,从中筛选出正反馈的概率也大增。

11/ 大城市比小地方工作机会多,为什么?因为人多,连接多,需求更复杂,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技能。同理,当你的知识体系更复杂,连接更多的时候,你和外界产生正反馈,出现合作共赢的几率也就更大。普通人抱怨某某书没用的时候,往往不是书不好,而是读者自身知识贫乏,无法从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养料。

12/ 推进正反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记忆“,就是把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的结构和知识体系保存下来,进而推动进一步的正反馈。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哺乳动物因为是母乳喂养,所以母体和幼儿有更多时间长期互动,有可能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播到下一代。

13/ 记忆催生了语言文字,再催生了大规模合作,和更复杂的结构形态。信用分数,档案,金钱财富,等等都是记忆的一个表现,它引导个体的行为方式更有利于整体合作的进一步正反馈。拥有高效的记忆,不可篡改伪造的记忆的结构,其进化迭代速度会比记忆功能较弱的结构快得多,而将后者最终淘汰也是必然。

14/ 正反馈中产生的有益的结构,或曰组件 (building block) ,也是记忆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软件行业,这体现于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工具有了,新的参与者做同样的事,少花很多时间,吸引更多参与者进来,然后又产生更多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耗散结构要进一步正循环,必须要有更多工具或组件。

王川: 从组件的角度看正反馈循环和区块链产业

15/ 个体要远离平衡态,而脱颖而出, 必须要:

一. 加入到数量最大,连接成本最低,不断增长 (整体浮现正反馈)的生态系统里。整体增长的行业,会有很多位置尚未被占据,而且业内人士大多本身有较大利润和支付能力,新加入的个体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 把个体连接和试错成本降得越低越好 (谢绝无聊面谈,避免和无关人士闲扯)
三. 在个体有限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大规模增加试错频率
四. 打得过就狠狠打 (正反馈), 打不过就跑 (斩断负反馈);
王川: 从兰切斯特方程, 看强者益强和如何以弱胜强 (二)
五. 不能允许单次试错的负面损失超过可以承受的范围 (谢绝巨大沉没成本,谢绝高杠杆和不对称的下行风险)

六. 扩大正反馈的战果,同时配置资源回到第一步和第二步,继续高频率低成本试错。

16/ 普通人犯的错误:

一,没有到最大的增长行业里,系统内很多人自身难保,支付能力弱。
二,连接和试错成本太高,和太多庸人在线下浪费时间
王川:为什么大部分求职者的管理之道荒唐且低级
三,因为一和二,所以试错频率极低。
四,所以很难找到正反馈 (增长的盈利机会)
五,要么风险控制做的差,所以遇到一次负反馈,损失惨重,全部亏光,
六,即使苟活,也几乎无法脱离泥潭。无法涌现。

王川:你的选择比四年前更多了吗?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30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人们在关于投资上常问的问题是: ” ** 现在可以买吗 “?

2/ 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3/ 正确的问题是: “在我现有的知识体系内,这个选择是不是整体上比其它的选择都好很多?”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二)- 机会成本和选择权

4/ 如果不是,你什么都不该做 ; 如果是,那你就知道该怎么做。

5/ 公开市场上有很多你可以比较的投资选择:

美元短期利息约 1.9%, 这是美元资产最安全的回报。

美国股市标准普尔 500 指数, 历史上长期年均回报 9-10%, 但短期可能有较大的不可预测的波动。

烟草巨头 Phillip Morris 和 Altria 年均分红 4-5%, 但面临缓慢的增长,和时不时突然冒头的消费者诉讼。

许多银行股每年分红股息约 2-3%, 但是其内部资产是个黑盒子,外人很难知晓里面有多少烂账。

然后你还有腾讯,阿里, 美国的 FANNG 股票可以比较。

6/ 如果你只是看股票,你会漏掉了国债,高收益 (垃圾)债券,可转债, 等等。

美国三十年国债利息约 3.1%, 但短期可能会有较大价格波动。

福特 2043年到期的企业债券实际收益率 6.2%, 但流动性差,买和卖差价高。

有的垃圾债券收益率超过 20%甚至 30%, 但是企业赖账和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也非常大.

7/ 如果你只看股票和债券, 你会漏掉了期权交易的机会。

各种长短期 put, call option 的买卖操作,在适当的时刻和价位,是个很好的补充。

8/ 如果你只看股债和期权,你会漏掉了房产的投资机会。

在房产投资里,你的问题变成,这个地方的投资机会,是否可以长期超越北京/上海/深圳/伦敦/纽约/硅谷的投资回报? 如果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本地找到最佳的投资标的? 如何找到最好的银行贷款组合?

9/ 如果你只是看上面这些, 你可能会完全错过区块链行业的投资机会。

在这里,你的问题变成,这个投资标的,是否有较大概率,其长期回报大幅度超过比特币和以太坊?

10/ 如果你只是看被动投资机会,你可能会完全错过某些利用个人技能和资源优势,来赚钱的生意机会。

特朗普在房产开发和投资上表现乏善可陈,1990年差点因此破产。但他利用其个人品牌,每年光授权其它公司使用他的名字,就获得两亿美元左右的收入。

11/ 你还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如此之大,还有很多可以赚钱的新的方法,不在你的雷达视野之内,甚至不在你可以马上理解的思维模型之内,必须坚持探索和学习。

12/ 所以更基本的问题是:如何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使得你有一个极为丰富的选择空间,让最好的机会自发涌现?

王川:论投资和涌现 (一)

13/ 如果你无意识地放任自己的选择范围非常狭隘,那么不管你如何努力去局部优化,仍然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14/ 如果某个人的行为模式看似不符合其最大利益,要么就是他见识太少,以为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确信他懂得比你多,那么很可能是他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15/ 如果一个人或者公司在长期不被你看好理解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增长到新的高度,其背后肯定有你尚未理解的底层逻辑,必须放弃所有成见,去认真研究学习。

16/ 1980 年里根竞选总统时,问了选民这样一个问题,“你今天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Are you better off today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 ? 和四年前相比,你去商店买东西,是不是更容易?”

17/ 也许你该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

“你的知识体系比四年前更丰富全面吗?

你的有价值的连接比四年前更多吗?

你在投资/生意/社交上的选择,比四年前更多吗?

你的行事风格,比四年前更加有章法,更加体系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