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us

王川:论弱关系的重要性 – 反脆弱的随想 (四)

本文最初于 2018年2月5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无处不在的不对称性 — 反脆弱的随想(三)  的续篇

最近几天阅读了 Niall Ferguson: The square and the tower 和 Richard Koch: Superconnect 两本书,颇有共鸣,有感而发。

1/ 人际关系分强关系 (家人亲戚,好友,同学) 和弱关系 (一面之缘,点头之交,甚至网上神交 )
2/ 由于我们和强关系的朋友拥有类似的背景/经历/环境,反而彼此之间更难增加新的价值。而弱关系比强关系有更大概率带来新知识,新机会, 创新。
3/ 弱关系是连接不同社群的重要桥梁,是促成信息的病毒式传播的关键所在。
4/ 缺乏弱关系的人,观点视野非常狭隘,缺乏对其它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的理解。长期不利于其生存。
5/ 如果没有弱关系,我们就都变成各自独立的,完全分割的部落。
6/ 最有价值的弱关系,是那些可以连接你和其他大型社区的桥梁型的弱关系。
7/ 拥有很多弱关系,使我们智力上更加灵活,自由。更能理解不同的思维框架。
8/ 人的本性总是过分使用我们的强关系 (家人,朋友。同事/同乡), 而很少利用我们的弱关系 (点头之交)。
9/ 有些弱关系,你以为他帮不了你,但是他可能会认识别的人,给你提供完全意想不到的帮助。
10/ 培养弱关系,要首先证明你自身有价值有实力,要不断积攒信誉,要有意愿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思考框架,这样才会有实质性的沟通和价值交换。
11/ 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假设一个弱关系对你有帮助的有效性,是强关系的三倍;
那么弱关系, 通过他的弱关系的网络,给你提供帮助的有效性,就是强关系的九倍。
弱关系的缺点是对方帮助你的意愿不如强关系的朋友,假设这个几率是强关系朋友的三分之一; 但是数量上,弱关系的朋友可能是强关系的十倍甚至更多,而弱关系朋友的弱关系朋友,可能数量是强关系的百倍之多。
所以弱关系的朋友虽然和你不亲近,但是因为他的网络数量更大,和你互补的有效性几率更高,整体上对你的价值,可能超过强关系网络两个数量级之多。
这就是网络边缘的巨大力量,弱关系像一座座桥梁,使我们接触的边界更大,可以发挥的潜力越大.
12/ 做生意的人常有抱怨,都是陌生人让自己赚钱,而原来的强关系亲朋好友帮不上忙,于是感叹世态炎凉。这可能是一种认知的错觉,因为陌生人的需求和你的价值,互补匹配的概率比亲朋好友要大很多.
13/ 人口众多,产业多样化的大城市区,弱关系的匹配可能性和人口数的平方成正比。大城市人口聚集区,和小镇的差别,类似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的差别。因为交通拥挤和房价高昂而逃离北上广的人,最终大多还是会后悔的。
14/ 弱关系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弱关系用多了,社群结构变了,原来的弱关系就变成强关系。
15/ 许多大公司无法接受新技术环境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运营结构严重依赖于现有的强关系。即使面临环境巨变的威胁,公司文化上缺乏机制去割舍强关系,主动构建弱关系。
16/ 弱关系可以看成是我们和外在客观环境的一个纽带,帮助我们保持和环境变化的同步,随时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
17/ 生物界的有性繁殖,可以看成是通过弱关系的组合,来增加多样性,面对多变的环境的大大提高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而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病概率大,彰显强关系的弱点。
18/ 弱关系帮你找到更好的事情去做,强关系帮你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
19/ 弱关系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帮你创造价值。强关系则帮助你在现有的范式下,捕捉锁定价值。
20/ 弱关系的好处,需要长时间建造,培育,然后自发涌现,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当其涌现之时,它可能比强关系带来的好处高几个数量级。这就是所谓的 意外好运气 serendipity。 这就是反脆弱。
21/ 强关系类似神经网络的宽度 (知识的深度),弱关系类似神经网络的深度 (知识的广度)。网络的深度数量增加,各种可能性指数型的增加。深层神经网络技术的突破,导致了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从叔本华的”天才论”看知识的广度之重要性         这是数学上的必然.

 

王川: 论”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

本文最初于 2018年2月2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做事有两种风格,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

2/ 目标导向,适合于战术上的,目标比较明确,有先例可循的事情,这个很好理解.

3/ 过程导向 (process oriented),适合于战略上的,目标方向有很大模糊性的,没有太多先例可循的事情。其特性在于,只要按照一个流程和框架,去摸索去打基础,最终你所希望的战略目标,会自然而然的浮现而唾手可得。 但不能保证具体的时间,也不能保证是按照你所设想的方式.

4/ 常常想把目标导向的习惯,代入到对战略的追求上,然后不断被现实打脸.

5/ 目标导向的误区在于,你追求的目标,可能只是全部客观现实的冰山一角。看得到的目标背后,有成体系的一大堆东西,需要你把基础打好,体系建设好,才能够真正获得。你以为走一条捷径,唾手可得的东西; 实际上是需要编织一个密集的网络,基础打好后,自然落网的.

6/ 目标导向的第二个误区,在于环境是迅速变化的。所有目标导向的行为,都是依靠对过去经验的拟合与简化后的捷径。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过去的经验和捷径迅速失效.

7/ 拿目标导向的风格,用于对战略的追求,使用的是错误的评测标准。因为你心中一直想的是一个捷径,直逼想象中的战略目标,所以你一直把现实和想象目标的直线距离,作为评测进展的指标,并用来感动麻醉自己。 同时因为忽略在其它方面全方位打基础的工作,会出现一种,总是想靠近战略目标,却总是无法接近的深深挫折感.

8/ 当宽度,深度和计算速度越过一个临界点,神经网络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一些问题,甚至连设计者本人都不清楚具体的准确机制。这就是人工智能.

同理,过程导向的哲学是,你所祈求的战略目标,有很大模糊性和多样性,实际上可以有多条路径达到。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过程,让你可以持续地,全方位成体系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建设自己的人脉,等等。当你在各个维度的深度都超过一定数量,成功会自然涌现.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从叔本华的”天才论”看知识的广度之重要性

9/ 过程导向的哲学,评判进步的标准可能是:

我是不是又纠正了对一些概念的错误理解?

我是不是又学到了新的,完全不同的知识,思维框架和方法论 ?

我是不是又积聚到新的资源,人脉,让我更加反脆弱 ?

我的学习速度,纠错速度,是不是又更快了? 大脑内存是不是更多了 ? (这也许要到脑机结合的技术实现后才会真正有大突破 🙂

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是否更加全面 /细致 /迅速 /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

10/ 目标导向的行为,获取的收益都是可以预见的,有上限的,回报和投入线性相关。过程导向的行为,很长时间都在打基础,但一旦抓住一个指数型的增长点,其增长会远超常人预计,出现一年挣的钱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的现象. 但多数人没有耐心熬到这一天,因此其认知框架将永远定格在目标导向,线性增长的世界里.

11/ 一个例子是律师和医生这些高收入专业人士. 做到极致也就是靠卖体力按照时间获得线性收益,他们很难理解一个指数增长的好生意的境界。

12/ 有哲人说,“如果你专注于成果,你永远无法改变;如果你专注于改变,你会得到成果” (If you focus on results, you will never change; If you focus on change, you will get results). 专注于过程导向来改变自己,你终将获得超越预期和想象的结果。

王川:论“扩展性”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3月7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许多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一般都是一对一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2/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不具有扩展性,也就是所说的 not scalable。 而且工作做完就算完了,无法让工作成果被反复多次为其他人利用。

3/ 有扩展性的工作,意味着你的工作成果可以分享服务给尽可能多的人。这在以前,只有大作家,大画家,歌星,名演员才可以做到。因此这类人往往获得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财富。

4/ 互联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好的产品可以服务于上亿,上十亿的客户,把扩展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拥有这些产品的公司,其财富积累更达到了远超歌星演员几个数量级的地步。

5/ 扩展性的关键在于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 交通,通讯,信息搜寻和价值传输费用的大幅度降低,使得“扩展性”在商业行为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和现实,而不再是理论的探讨。

6/ 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跳跃到可以影响上亿用户的地步,刚开始要花很长时间打基础,要被迫做一些扩展性极低的辛苦工作。

7/ 但不能够在忙忙碌碌中,忘掉了要去做扩展性高的事情的长期规划。

8/ 几个人聊天扯淡,属于没有扩展性的事情 ; 给一群人,一对多地阐述自己的理念,属于扩展性高的事情 ; 如果讲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好的视频,放在网站上让成千上万的人看,那是扩展性更高的事情。

9/ 扩展性低的工作,解决的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特殊的场景里的问题,所以一般这类工作的需求比较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客户也愿意支付大价钱。大部分人不由自主地从事这种性质的工作,觉得是天经地义,没有考虑过“扩展性”的问题。

10/ 扩展性高的工作,由于往往已经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占据市场,或者是因为被众人所向往和争夺,所以不会轻易被普通人获得。

11/ 做出高扩展性的事业。 第一要在规划上就要高度重视扩展性,方方面面的设计布局上都是以尽快实现扩展性为重,愿意因此放弃局部的小利益。

12/ 做出高扩展性的事业,第二是需要有信心和实力,坚持自己的路线,直到事业之扩展性爆发的那一天。在此之前,需要忍受短期的扩展性低的客户订单/高薪工作的诱惑,需要熬过长时间的现金流的压力,需要无视世俗的不理解

13/ 新兴市场,谁率先搭上扩展性的快车,谁就迅速占据大片处女地并获取主要的,巨额的利润。后来者只能在市场的角落里,通过解决小众客户的定制需求而苟活。

14/ 任何环节的商业成本的增加,或者因为需要人工干预导致的时间上的拖延,都会极大破坏商业模式的扩展性。反而言之,各种成本的极度压缩,系统自动化运营完全摆脱人工干预的需求,催生了各种新生的,史无前例的,极强扩展性的商业模式

15/ 资本市场,最终会给予可扩展性高的企业/系统,极高的估值。而这终将推动扩展性高的系统,全面替代/边缘化 扩展性低的系统。

16/ 高扩展性的企业/系统浮出水面进入普通人的视角时,传统企业的任何抵抗的企图往往为时已晚。外人只看到这些系统的突然爆发而大惑不解,或恼羞成怒惊呼泡沫;却完全忽视这些现象的背后,为了实现超高扩展性的基础设施, 多年的软件/硬件/社区生态的发展.

(未完待续)

王川: 论”正反馈循环” 和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3月1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普里高津 (比利时科学家,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关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之理论模型,对很多社会宏观现象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 平衡态或者近平衡态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于外界的输入和扰动,反应是线性的。工薪阶层一分工作获得一分薪水,每年积攒甚少,要打工几十年才勉强依靠社保度过退休岁月。这是一个近平衡态的例子。这也可以看成一种低层面的有序结构.

3/ 远离平衡态的特点,是对外界扰动的反馈是非线性的。这里面最关键一点,是系统的混乱之中,自发涌现出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positive feedback loop),使系统加速远离平衡态.

比如化学反应里面的自动催化作用 (autocatalysis) 的现象,某个化学反应的产物,变成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进而加速了化学反应的速度.

再比如军事数学里的兰切斯特方程,三打一的实际作战力对比是九比一 (和人数平方成正比),打的过程中人数少的一方劣势拉大,被歼灭人数的速度也加快.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从兰切斯特方程, 看强者益强和如何以弱胜强 (二)

4/ 混沌/混乱 ==》 正反馈涌现 ==》远离平衡态 的最终结果,是系统不再混沌,而是涌现出一个新的高层次的有序结构. 这种有序结构的系统,可以自发地从外界吸取能量来维持自身秩序并再耗散出去,因此也称“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创业投资成功,达到财富自由,不再朝九晚五,就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高层次的有序结构.

5/ 这个有序结构事前无法精确预测,但形成后又有自身的平衡态/线性变化区域,直到外界对他的扰动越过一个阈值,催生新的混沌 ==》 正反馈涌现 ==》 远离平衡态 -》新的高层次的有序结构.

个人, 家庭, 宗族, 部落,城邦, 国家等等, 可以看成是不同层级的有序结构步步进化的过程.

6/ 在混乱中培育,寻找正反馈的加速发展,是远离平衡态,建立更高级的有序结构的关键.

7/ 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跃迁到更高的有序结构,有几个指导原则.

第一,要迅速切割和远离,那些导致非线性负反馈的个人/系统。 这类事,不是一般的负能量,是 1-1 << 0 的超级负能量。普通人的”损人利己“的零和游戏的小动作,可以看成是线性的负能量,这是可以承受抵挡的。 但有些 嫉妒心强/损人不利己的人属于”超级负能量“要果断拉黑. 可以参见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 ”恶意“, 再参见在主人家纵火的杭州保姆.

对于投资而言,不仅有亏损,还要投资者不断输更多血,耗费更多时间精力,还带来一大堆纠纷/麻烦事的项目要避开.

8/ 第二,最有价值的正反馈现象是自发涌现,自带干粮,无需主观推动和预测的。要减少主观预测和计划这种目标导向的行为,而把战略重心放在创造一个自发涌现正反馈的环境上。 比如硅谷,不是靠政府主观计划/注入资金/引入优惠政策创造出来的, 而是当不同人口,不同产业长时间汇聚在一起,数量超过一个临界点,自发涌现出来的生态.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可直接点击下面连接)

王川: 论”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

9/ 第三,保持开放态势,寻求不同维度/层面/角度的知识/观点,扩大链接,和自身探索的空间, 增加正反馈组合的几率.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从叔本华的”天才论”看知识的广度之重要性

王川:论弱关系的重要性 – 反脆弱的随想 (四)

10/ 第四,寻求和接入,那些长期增速潜力最大/风险收益不对等/反脆弱的系统.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无处不在的不对称性 — 反脆弱的随想(三)

11/ 被封闭系统内的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推导出的”热寂说”所误导,无法培育出系统性正反馈 / 无法远离平衡态的人们,对未来持有强烈的悲观/宿命论的情绪。 他们很难理解远离平衡态的新有序结构的境界和产生机制。不必浪费时间说服他们.

王川: 再论区块链和“正反馈循环”

本文最初于 2018 年 3月16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论”正反馈循环” 和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一)
和    王川:论“扩展性” (一)   的续篇。

1/ 正反馈,就是不断在局部,寻求微小的竞争优势,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不对称的,较大的回报.

2/ 正反馈循环 (又称 正反馈回路 positive feedback loop),就是不断把这种局部的正反馈尽量给自动化,系统化.

3/ 获得正反馈循环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增加扩展性 (scalability) ,就是一个产品服务尽可能卖给更多的客户,卖给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客户。扩展性的大小,是区分盈利还是亏损,暴利还是薄利的决定性因素.

4/ 对外建立多维度的,大数量的,高质量的链接, 是增加扩展性的关键.

5/ 移动互联网把全世界连接的结构,数量,通讯速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这给创业者增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增加扩展性的方法.

6/ 因为这个趋势还在加速发展,所以我们的很多传统商业经验,对于网络链接和扩展性的隐含的假设,就迅速变得过时.

7/ 你可以想象一个产品可以迅速跨越国界,很快推向七十亿人口,很快获得打赏,很快可以盈利吗?当支付手段不再受传统金融体系制约,支付费用接近于零,很多大家没有意识到的长尾需求,可以支撑新的盈利的商业模式.

8/ 区块链技术的扩展性的发展,可能使未来,小额/秒到账/ 高频/ 费用接近于零(低于一美分),每天几十亿笔不受第三方机构影响的跨境支付,变得现实.

9/ 世界各地的穷人甚至可以靠出卖时间/脑力,在虚拟世界获得以数字货币的报酬支付。比如游戏,网上做各种调查,等等。报酬可以按分钟支付秒到账,比如一分钟的报酬是十万分之一个 btc (苍蝇也是肉啊). 你也可以出租你的机器/内存/算力等等。

10/ 没有一个现行体系现在可以做到这点: 跨境支付费用太高,传统金融体系跨境单笔支付费用至少十五到二十美元。 现有的各种数字货币,支付费用一般都在五美分以上,而且费用会因为网络拥堵而随时暴涨。

11/ 这将迅速培育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态系统, 以此为基础催生出很多无法想象的组合。

12/ 以微博/微信的区别为例: 微信公众号一天,甚至一周才能熬出一篇文章; 微博想起什么东西,马上就可以发; 微信的评论一篇文章平均收到 五到十个, 而且还需要博主干预通过。 微博评论马上就可以出现,而且可以迅速转发。 微博发帖频率是微信的 10-20 倍,因此衍生的评论和转发的数目可以是微信公众号的 50-100 倍以上。 微博推特刚出来时,很多人不理解少于 140 个字的短消息为什么是创新,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个噱头。但是短和快,才能够促成高频的互动,就会衍生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13/ 同理,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如果形成一个 零费用/秒到账的稳定的跨境支付系统,将彻底改变底层商业逻辑。

14/ 很多以前无法盈利的事,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扩展性提高两个数量级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轻松赚大钱。

15/ 这个正反馈循环,将催生新的 “耗散结构”,令人神往.

王川:从交易的“干柴烈火度” 看扩展性和正反馈循环

本文最初于 2018年3月20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论“扩展性” (一)

和    王川: 论”正反馈循环” 和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一)

的续篇。

1/ 做过销售的人,都多多少少受过一些培训: 如何聆听和发掘客户的真实需求,如何和客户有效沟通,如何应对客户的反对意见,如何搞定一笔交易,等等.

2/ 能够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的销售人员,被视为最牛的销售和学习的榜样. 人们忘记了:销售的本质,是提供和客户需求相匹配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成交。

3/ 销售这项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具备扩展性。同样的话,每天说上百遍,口干舌燥,筋疲力竭. 每个客户的背景和需求千差万别,应对的方法技巧也要因人而异.

4/ 实际操作上,你往往会发现,利润最大的客户,往往是不用耗费精力,上来就干柴烈火成交,没有任何废话,需求极为强劲的客户.

5/ 而需要你细心呵护,费尽口舌,不断讨价还价,测试你的底线的客户,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即使成交,利润也极其微薄.

6/ 一个“干柴烈火”的客户,单位时间的利润率,可能要比“难缠的客户”高两个数量级以上.

7/. 难缠的客户之所以难缠,第一是自身购买力不强,不看重自身的时间价值;第二个原因,是他的需求和你的解决方案匹配度不高。第三个原因是,替代解决方案的选择,比较多.

8/ 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是,当你的“干柴烈火度”高的客户太少时,你不得不浪费时间在难缠的客户上,因此深陷此泥潭,无暇思考战略布局,而无法自拔.

9/ 寻找一个庞大的市场,高效大量的发掘那些和你的解决方案高度匹配的, “干柴烈火度”高的客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0/ 获得“干柴烈火度”高的客户,需要注重平时学习工作成果的积累 (不要做完就扔掉),需要尽量避免那些一锤子买卖/无法被重复多次引用的工作。

11/ 获得“干柴烈火度”高的客户,需要主动持续地把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积累的所有成果知识, 尽可能多的通过互联网分享给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们。因为你永远无法想象, 这些成果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场景。

12/ 没有这些积累,你面对每个新客户都需要重复解释:你的背景是什么? 你的理念是什么? 你的产品服务为什么是最棒的? 你为什么值得信赖? 往往你口干舌燥,大部分潜在客户还是将信将疑, 因为信任和舒适度需要时间建立和催熟。这样的模式扩展性极差。

13/ 有了这些积累,它会自动帮你做前期工作,自动帮你筛选。懂你的客户无需解释,自然理解你的分量, 主动来找你,干柴烈火马上成交; 不懂你的客户,不会来找你,也更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14/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永远无法在辩论中击败一个无知的人。你也尽量不要浪费时间,去说服那些“干柴烈火度”低的人.

15/ 当你的客户都是那些 ”干柴烈火度“高的人的时候,你将有大概率,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收获。而这些收获,拓宽了你的视野,丰富了你的维度,帮助你的积累又添加了厚厚的一层.

16/ 你的大部分时间,将会集中在建造有价值,有创意,高质量,可以重复多次利用的产品和服务上。

17/ 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反馈的循环,你会发现,你的网络里,将会积聚更多高素质,理念和思维模型有包容性,重视自身时间价值的人们.

18/ 你和他们的良性互动,会帮助彼此在自己的事业上更快突破,远离平衡态。 这将燃起漫山遍野的雄雄大火,把你推向一个新的“耗散结构”.

王川: 论 1% 和 99%

本文最初于 2018年3月2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一个贴上同一个标签的群体内,顶尖的 1% 和其余的 99%, 是特性完全不同的个体。二者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差距胜过艾滋病和艾滋海默症的分别.

2/ 一个群体的宏观特性,往往是由顶尖的 1%所决定。顶尖的 1%, 会在群体内外自动地被广泛宣传,比如优秀的个人/成功投资退出的项目,等等。

3/ 但观察者可能会产生错觉,爱屋及乌,把群体的其他 99%和顶尖的 1%混淆起来。每个本属于 99%的创业者都觉得自己是下一个脸书,谷歌,阿里,腾讯 等等。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深深的沮丧.

4/ 群体内平庸的 99%会依靠群体顶尖的 1%的人带来的光环,利用群体的标签,到外面骗吃骗喝骗炮,闹出不少黑色幽默的故事.

5/ 第二个错觉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某个群体内的顶尖的 1%, 可能是特点完全不同的个体。 顶尖的 1%之所以顶尖,个人努力固然重要,时运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6/ 群体的标签包括某个学校的校友,某个公司/机构的前员工,某个新兴火爆的行业等等。这些标签在某些场景下,有一定指导和筛选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花时间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很难抓住真正的 1%,而会把时间精力浪费在各种 99%的平庸的事物上.

7/ 很多观察者因为接触的都是那平庸的 99%, 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因此很自然地得出简单粗暴的结论: ”某某标签的 人/公司 都是 sb, 骗子, 等等“。 但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

8/ 人生的一大悲剧,是99% 的人拿冒尖的 1%的人的似是而非的,部分靠运气的经验和轨迹,(而不是结合个人的特点)指导自己的行动计划,结果往往邯郸学步,弄了个四不像.

9/ 人生的第二大悲剧,由于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接触到某个群体顶尖的 1%的观察者,和其余99%的观察者,对这个群体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然后会为此吵个不停。其实他们只是看到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而已。因为过去片面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而对此群体狂热地看好,或者嫉恶如仇般地坚定看空,都是同样幼稚可笑的.

10/ 真的猛士,不为简单的标签所蛊惑,不试图提前预判顶尖的 1% ,歌舞升平时不得意忘形,哀鸿遍野时仍看到希望所在。然而群体的情绪又常常为庸人主导,以粗暴的逻辑,和情绪化的宣泄,来洗涤自己的无知,重复演绎出各种人间悲喜剧。

王川:论“非常挑剔”和“非常自由”

本文最初于2018年3月2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笔者前几天有篇文章:   王川: 论 1% 和 99%
又想了一下,这个世界的区分,不是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区分,而是千分之一和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区分。

2/ 纽约股市和纳斯达克上面有接近七千家公司,如果你非常挑剔,强迫自己千里挑一,那么就会强迫自己不在平庸的公司上浪费时间,就不会每天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对于外界的各种噪音都迅速反应。

3/ 有统计数字显示,许多国家周一早上心脏病发作几率高。主要原因是人们上班后,要去面临解决各种紧急情况, 要去救火,要去和那些平庸的人,平庸的公司打交道。这种情况下,人体会分泌一种叫 皮质醇的东西,增大心血管突然堵塞的几率,然后就突然倒下, 换得朋友圈的蜡烛图和各种 “一路走好”, “Rest in Peace” 的祝福。

4/ 投资的本来意义是,非常挑剔,谋定而后动,大部分时间睡觉休息,让钱生钱。但是人性使然,硬要活生生地把此事变成一个全职工作,硬要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

5/ 大部分人的最大问题,一是没有渠道和积累,没有一千个投资机会,一千个潜在合作伙伴可以挑选。所以会把偶尔飘过来的平庸机会当成救命稻草,然后开始了梦魇一般的恶性循环。

6/ 和顶尖的千分之一的客户打交道,会发现他们不仅有钱有支付能力,不浪费你的时间,而且真正感谢你给他们增加的价值。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从交易的“干柴烈火度” 看扩展性和正反馈循环(二)

7/ 投资到顶尖的千分之一的公司,会发现他们不断在创新上给你惊喜,不断开辟出你没有想象到的市场,不断获得新的盈利渠道,让你根本不在意短期的价格波动。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从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看强者益强的最高境界 (四)

8/ 没有经历的积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千分之一的人的观察角度和价值观。以为自己觉得重要有价值的东西,别人也这么想。到了那一步时回头再看,才发现如此可笑。

9/ 除了钱的数目以外,更重要的一个东西是高度的自由度:就是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自己选择的地点,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自己非常有兴趣的事。如果不高兴没兴趣,可以选择说不,可以继续睡大觉。

10/ 如果没有这个自由度,一是你不会享受白天工作的过程,可能很累; 第二点,很重要的是,当时代的经济技术结构转型时,你因为太累了,缺乏敏感度,缺乏知识结构的深度,也缺乏灵活自由度轻松地赶上。

11/ 有些人明明可以改变,但是感叹”身不由己“,实际上是还是没有真正明白。

12/ 有了自由度,不仅会享受过程,而且其它东西都会是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13/ 冒尖的千分之一的个人/公司/系统,都有内在的自发的反脆弱特性。 和他们合作,你不需要思考担心平庸者的各种毛病,那不是你的问题。帮 winner 更加成功,比试图把 loser 变成 winner, 要容易一百倍一千倍.

14/ 非常挑剔,只和千分之一顶尖的人和公司打交道;非常挑剔,才有闲暇时间非常自由 ; 非常自由带来的知识和资本的积累,才能让你更加挑剔,更加自由。如此正反馈循环, 从现在开始,才可以远离平庸的“平衡态”, 跳跃到更高一层的“耗散结构”。可参加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论”正反馈循环” 和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一)

 

王川:为什么大多数商务社交活动是”彩票型机会主义“

本文最初于 2018年 3月29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商务社交活动,意指一大堆彼此陌生的专业人士,在一起聚会/聊天/交流,寻求发展各类关系.

2/ 很多人对这类活动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可以认识什么人,帮忙找到工作,拉到新的生意或者投资,等等.

3/ 但是这种交流方式,效率其实非常低下.

4/ 效率低下的第一个原因是,需要主动打破冷场,和陌生人开口搭讪.

5/ 效率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每个陌生人你都要重复介绍自己。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在做什么?你要到哪里去?

6/ 效率低下的第三个原因,是这类活动人群多,乱哄哄,交谈很容易被莫名其妙的人打断, 然后又要和别的陌生人搭讪.

7/ 效率低下的第四个原因,陌生人和你的理念和认知存在巨大的鸿沟。认知不同的人的交谈,大多成了鸡同鸭讲,浪费时间.

8/ 效率低下的第五个原因,绝大部分这类活动的参与者不是理想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真正成功者很少参与这类松散的社交活动。这正如跑到酒吧里想寻找一夜情,即使侥幸成交,对方携带性病的几率可能非常高.

9/ 这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 希望能够短促突击,迅速获得某种意外的收获。有网友称其为“彩票型机会主义”. 虽然效率低下,很多人还是不断重复参与这类活动,希望自己哪天可以撞大运.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论”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

10/ 当然有些情况属于例外. 例外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一是你如果就是这类商务活动的主讲人。 第二,参与活动的人事先有做过筛选,明确表示对你讲的话题有兴趣。 第三,活动参与者支付了一定费用,skin in the game。 第四,如果你是主讲者,要请专业摄影师制作专业录像,这样以后可以多次重复引用.

或者某个特定的主讲者要出现,需要找他直接当面交流.

11/ 普通人在陷入”彩票型机会主义“的泥潭后,无法跳出习惯性的思维。即使屡屡碰壁,也不改正。爱因斯坦对于“发疯”的经典定义:“不断做同样的事,期待不同的结果”,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这个角度看,所有人都有“发疯”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一辈子发疯至死不悔,有的人很快开始理智,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方法,来突出重围.

12/ 如果用“过程导向”的思路,建立扩大高质量高密度的商务关系网,就会避免效率低下,无头苍蝇一样的社交活动。

13/ ”过程导向“者埋头做好自身的事,但也注重坚持长期的,零成本的,大规模的传播个人商业理念, 建立自身商誉。这里的关键词是“零成本”和“大规模”。可以参见我的老文章。

王川:论“扩展性” (一)

14/ 不再机会主义地寻求一夜情式的交易,而是靠良好的商誉不断巩固自己的网络。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商誉的自动传播不需要花费你的更多时间.

15/ 另一方面,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依靠于个人的技能,而且依靠于你自身人际网络的质量和数量。长期践行之后,如果你的网络里都是各个行业的顶尖的千分之一的人群,彼此之间有着扎实信赖的商业关系,那么借助你的网络的可以发挥的力量,将指数倍于单个人的的努力,也将吸引更多人主动加入你的网络形成良性互动。

16/ 以巴菲特为例,他的公司伯克希尔的股东报告,1977年以来的记录,全在网站上。良好的长期记录,吸引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参与者越来越多,积极/自愿/免费地给巴菲特打广告。

17/ 不再满世界费力的寻找投资机会,而是机会自己源源不断送上门。不需要口干舌燥地推销自己,而是干柴烈火地成交。

王川:从交易的“干柴烈火度” 看扩展性和正反馈循环(二)

18/ 可选择的机会越多时,就可以比一般人更挑剔,而且项目的细节条款也会更有利, 这样长期回报也就更高/风险更小,并进一步向外界证明所践行理念之威力,如此形成正反馈循环。

王川:一个不陌生老头的来信 — 为什么巴菲特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选股票

19/ 巴菲特说,“成功者和非常成功者的差别,在于非常成功者几乎对所有事情说不.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论“非常挑剔”和“非常自由”

对绝大部分社交活动说不,对“彩票型机会主义”行为说不, 从现在开始。

王川:从选择权看“心灵自由”和“经济自由”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3月3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二)- 机会成本和选择权  的续篇.

1/ 重要的不仅是赚多少钱,而是以什么方式和过程赚钱。

2/ 如果你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臆想中的“经济自由”,为此吃了各种极端的苦头,等达到这种状态,然后几个月无事可做时,很快就会感到极端的枯燥无味。

3/ 然后就会深深懊悔当年奋斗过程中的吃的苦,受的委屈和压力的各种不值,然后仅仅是为了摆脱枯燥感,又按照过去的思维逻辑回去做各种曾经做过的事。

4/ 更糟糕的是,大部分人一直为了这个可望不可及的“经济自由”目标,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见不想见的人, 无法享受过程,无法真正深度思考提高. 每天的生活不开心,身体也被高强度的日常工作严重损害。他们永远没有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如此荒唐。

5/ 少数人慢慢会终于发现,内心深处追求的, 实际上是一种心灵和身体高度自由和流畅的状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对不高兴的事情说不,做事的过程变成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学习/成长,然后顺便赚越来越多的钱。那么这个过程就会非常享受,而原先企图刻意追求的”经济自由”只是一个顺带的产物。

6/ 大部分人不开心的本质原因是缺乏选择。比如要赶时间,完成某个任务指标/见某个客户, 等等。 没有选择的自由,精神压力大,心力交瘁,内分泌失调,长此以往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癌症/帕金森病等等就是自然的结果。

7/ 因为没有选择,所以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开心的事,就是为了以后可能“经济自由”后,不必做现在做的事。这是个可笑的悖论,现在拼命做不喜欢的事,为了换取以后可以不做这些不喜欢的事.

8/ 要跳出这个怪圈,本质的解决方法,是全方位的拓展自己的选择。而拓展自身选择的本质解决方法,一是全方位多维度地丰富自身知识体系, 二是建立高质量的人际网络

9/ 很多人对高质量的人际网络缺乏理解。点头之交毫无意义,屁用没有。你必须长时间地,清晰地证明自身的巨大价值。 而别人信任你,愿意为你的劳动和价值买单,支付高溢价,这种网络连接才有意义。那别人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一是你自身的才智有很高价值, 二是你可以依托你的高质量人际网络,提供更高的价值。

10/ 大部分人的认知体系是单维度的。程序员把世界看成一个大的电脑,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程序解决; 销售人员关注的是如何发展新客户,理解客户心理,不断拿下一个个单子 ; 学术界关心的是评职称,出论文,申请科研基金 ;投机者一天到晚看蜡烛图,试图不经思考和时间的沉淀,迅速加杠杆一夜暴富; 企业家关心的是如何融资,招聘管理员工,做出更好的业绩, 然后获得更高的估值 ;官僚们思考的是如何巴结上司巩固自己的官位,同时享受在下属面前颐指气使的感觉。

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是客观世界的全部.

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想当然,以为别人和自己有相同的价值观。自己觉得重要或不重要的事,别人也和他们想法一样.

11/ 系统科学家 Russell Ackoff 曾说:

“科学界对于行业进行分类,用来表征我们对于现实的不同体验。科学界的潜在假设是,客观现实和大学的组织结构类似。

这是双重错误。第一,学科并不代表客观现实的不同部分,它们是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客观现实。任何局部现实 reality (译者注:不是围城里的局部真理 🙂 可以从任何不同角度观察。但是整体的现实,只能够同时从所有不同角度观察,才能够真正理解。

第二,把不同角度的观察隔离开,会导致人们试图从理解定义问题的同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们不改变思考的套路,我们将无法解决用现有思路定义的问题”. 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如何运作,它的零部件如何连接,这些不同零部件如何互动而产生整体的行为特征,我们总是可以找到一个,甚至更多的角度的观察,来获取更好的解决方法 (相比从理解定义问题的角度而言)

比如说,我们不会因为头疼而给大脑做手术,我们会吃一个(止疼药)到肚子里。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理解,身体作为一个生物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当科学界把客观现实切割成不同学科,试图孤立分析时,这体现出对于客观现实作为整体系统的理解之匮乏. ”

思考的角度,知识体系的单一,必然导致选择权的单一,而遇到困难时一筹莫展,没有办法从别的角度维度解决困难,或者没有能力干脆就绕过去。

12/ 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选择的单一。因为没有选择,所以就不通; 因为不通,所以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