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us

王川:论兴趣和世界第九大奇迹 (一)

1/ 兴趣让人废寝忘食,是可以持续的巨大内在动力。

2/ 兴趣本质是什么? 它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外在方面,任何领域,有高速增长,不断有更新更好的东西出现,自然会引起兴趣。没有增长,固化了的东西,很快让人觉得枯燥。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幸福来自效率的全面复合增长

3/ 没有增长的情况下,还对某个事情有巨大兴趣,要么就是陷入类似毒瘾一样的坑,要么就是自欺欺人。

4/ 如何找到更多让你产生兴趣的东西? 唯有不断扩大和外界广泛和开放的连接。

5/ 内在的方面:兴趣来自于和外界交互中的各种持续的正反馈,推动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有人说,“兴趣是精通的副产品”, 精通导致更多正反馈。给你带来即时反馈的掌控感和节节贯穿的丝滑顺畅感的事物,可以产生心流,支撑强烈的兴趣。但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没人一开始可以马上精通,从不通到精通需要持续的正反馈,而这个正反馈的来源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被急功近利的老师和家长按着头,强行吃苦很长时间来获得的。

6/ 达到这种精通的状态需要兴趣驱动的长期摸索和时间的积累,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发涌现,这就是所谓 “慢就是快”。如果一味主观表面求快,但实际底层操作上不精通不流畅,反而容易陷入 “再而衰,三而竭”的状态,而很快失去兴趣,甚至彻底放弃。

7/ 人为设立截止日期,用主观定义的 KPI 来攀比竞赛,会误导甚至扼杀处于萌芽状态的兴趣,潜在危害极大。

8/ 兴趣在哪里爆发,很多时候无法提前计划。常常会因为环境 (外因)的变化,某个地方自发涌现出高速增长,和你的知识技能匹配 (内因),产生有益的反馈,而引起你的兴趣。不尊重这种自发涌现的高速增长,而用传统教条定义的兴趣来主观的框住自己,妄图强行在没有增长的环境里一厢情愿的逼自己产生兴趣,无异作茧自缚,最后浪费时间资源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9/ 以前我犯过的错误包括: 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对缺乏增长的东西硬着头皮自欺欺人的表示兴趣; 贪多求快,但很难迅速达到那种节节贯穿的丝滑感,不断被各种挫折损耗意志力,而最终丧失兴趣和内驱力。

10/ 比如说,在大学里,硬着头皮对数理化表示兴趣,内卷化的做大量吉米多维奇的习题,做到最后唯一持续的动力是和同学比赛考分,但越学越觉得无趣。这种技能在就业市场并不能找到更好工作,也发不了大财。反而是读各种历史,科学史,商业史等等,越仔细研究,越能发掘出一些实用的规律,越有兴趣。后来真正自由后,对数理化的一些东西重新产生了真实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更侧重于该学科内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普适性的结构特征,并不是像个僵尸一样做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无聊的演算。

11/ 促进兴趣的正反馈有两类: 第一类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有进步, 知识更丰富了,效率更高了,就很高兴,有更多动力; 第二类是和别人比,在竞争中胜出,获得更多奖励,也很高兴。但即使你在某个领域无法和人竞争,你总是可以利用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的成果,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效率,这样的组合无止境,这也是兴趣的持久动力。

12/ 因为有兴趣,自然会比别人多下功夫,自然在别人懒得下功夫的地方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掌握别人没有掌握的技术。这样以后面对缺乏真实兴趣/硬着头皮被赶鸭子上架的对手,自然如削瓜切菜,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13/ 兴趣导致在某个领域会慢慢精通,精通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稍微用点力气,就可以获得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回报,从而产生更多兴趣 (复合兴趣),从而在更多领域慢慢精通,有更大的内驱力,层层递进,良性循环,没有止境。

14/ 兴趣和利息,在英文里都叫 “interest”, 是有道理的。据称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理解它的人收到复利,不理解它的人要支付复利”。(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He who doesn’t, pays it.)

15/ 我说,“复合兴趣是世界第九大奇迹,理解它的人每天都有越来越强的内驱力,不理解它的人要被迫追求别人的兴趣“。

16/ 没有兴趣的事情,还要假装有兴趣,花很多时间做表面功夫,好比贷款中借出去的坏账。债务违约的时候,才意识到本金早就没有了。停止做根本没兴趣的事情,才意识到逝去的光阴早就没有了。早点冲销坏账,早点停止做没兴趣的事情,总是最好的选择。

17/ 很多人说”没兴趣”的实际意思是,某个事情给他带来的利益过于微小,因此不屑去深入钻研。因此他的整个认知体系的基础是空洞,脆弱和粗糙的,他也永远无法积累出可以高效捕捉巨大利益的认知体系,也就永远停留在那种”没兴趣”的状态。

18/ 人们轻视可以长期复合增长的复利,而喜欢迅速捞一票大的,因为短期看复利的数量太小了。人们忽视因兴趣而学习带来的微小但真实的进步,而为了一点月薪强迫自己做没兴趣也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外表上还要装得有兴趣.

19/ 不喜欢诚实的复利的人,往往落入传销和各种套路贷的陷阱,全部积累最后打水漂。不遵循内心真实兴趣来开拓事业的人,最终光阴(类似本金)耗尽,郁郁寡欢,陷入中老年危机。

20/ 当人说”我对发财有兴趣”时,这种空话没有意义。比如说真正发财需要掌握十个复杂矛盾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对具体每个点本身的兴趣和渴求,强迫自己学了两三点之后还似懂非懂,一直没有获得奖励,就会觉得太复杂而提前放弃了。实际情况往往是,因为兴趣本身,长期积累了二十个不同的知识点,突然发现里面有十个知识点可以串起来,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大财,然后对各种新的知识点越来越敏感。这种敏感度体现为:可以隐约提前感知某个知识点,做成某件自己缺乏的事情,可以和别的东西串起来. 因此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21/ 知识结构越丰富,这种敏感度和敏感度带来的动力,和常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也是“数量就是质量”的一种体现,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论数量就是质量

(未完待续)

王川: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 (三)

本文是

王川: 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上)

 王川: 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中)

的续篇。

1. 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对于高脂肪饮食的误解和之后造成肥胖,糖尿病的蔓延,一个转折点在 1980年,美国农业部“食物和营养服务处”(USDA),推出饮食结构的指导建议:建议少食用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的食物。原因是认为高脂肪食物导致高 LDL 和心脏病。

2.  1980年之前,美国 30岁以下的肥胖者 (bmi >30), 占对应人口比例不到 10%。2006年接近 20%。45-64岁之间的肥胖者,1980年之前低于20%,到 2006年接近 40%。

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后果?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CSF) 学者 Robert Lutsig 指出,为了迎合低脂肪的饮食风格,但同时还让食物更可口,食物公司加入更多果糖,还有反式脂肪(取代饱和脂肪)。高果糖浆(High-fructose corn syrup、简称HFCS),是一种由玉米淀粉制作的甜味剂,单位价格比蔗糖便宜一半以上。美国以前从古巴进口大量蔗糖,1961年猪湾事件后美古贸易终断,HFCS 自然成为成本最低,阻力最小的选择。糖和反式脂肪的大量使用,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对食物的饥饿感,形成恶性循环,人越来越胖,并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4.  按照 Robert Lustig 的说法,可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分三类:第一类是单糖,如葡萄糖或果糖 (fructose) ; 第二类是双糖,包含蔗糖,麦芽糖(啤酒里的),乳糖;第三类是淀粉,就是一串葡萄糖分子的聚合物。但只有前两种糖可能造成龋齿,因为口腔细菌只能利用那些可以发酵的自由的糖分子。果糖在新陈代谢中生成尿酸,减少体内的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对血管起到放松作用,它的缺失会导致高血压。果糖的更大危害是影响细胞线粒体正常运作,导致肝脏积累大量脂肪,然后体内胰岛素抵抗,感觉更饿,吃更多,形成恶性循环。

5.  葡萄糖分子是六元环结构,更稳定;果糖是五元环结构,容易被打破,糖化反应 (glycation) 速度是葡萄糖的七倍。果糖分解出来的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 甚至会把糖化反应速度提高到葡萄糖的 250倍,导致细胞内糖化反应产生的损坏的蛋白质无法被及时清除。这是加速细胞和器官衰老的重要因素。

6.  含果糖 (fructose) 高的食品饮料:果汁,可乐和碳酸饮料,蜂蜜,甜葡萄,萨拉酱果酱,各种糖果蛋糕饼干,波霸奶茶,珍珠奶茶,星巴克的焦糖玛奇朵,各种冰淇淋,等等。各种爽文鸡汤文类似果糖和碳水化合物,焦虑情绪类似胰岛素抵抗 (越焦虑,就越喜欢读煽动起情绪的鸡汤文,然后更焦虑),间歇性断食类似深度思考。深度焦虑和烦躁的杠精,类似一种精神上的糖尿病。

7.  把饱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建立起因果关系的主要推手是生理学家 Ancel Keys ( 1904-2004年)。 Lustig 形容他是营养学界的特朗普,一旦形成某个结论,会无从不用其及的推动其偏见,用各种手段攻击对手。

8.  Keys 认为饱和脂肪导致高胆固醇是心脏病的罪魁祸首, 而英国学者 John Yudkins  1972年出书,认为糖是罪魁祸首。双方长期辩论,后来大家认为 keys 胜出,这直接导致了 USDA 1980年推荐的低脂肪饮食建议。

9.  为什么 Keys 会在辩论中胜出? 主要一个原因是他当时掌握了一手的大数据。他从1958年开始搞了所谓 “七国研究”(美国,芬兰,荷兰,日本,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总共跟踪调查接近 13000名 40-59岁男性的饮食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连续跟踪五十多年,1978年第一次发布研究成果。Yudkins 没有自己的独立大数据,自然难以服众。

10.  “七国研究”在五十年代属于开创性的研究,但它同时也因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第一,经费和研究成本是个大问题。一些欧洲国家没有参与此研究,主要是因为缺乏经费和社区的兴趣。因为缺乏经费,美国的队列 (cohort) 在追踪五年后不得不放弃。有的社区被选择成为研究对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地居民自愿配合参与的比例较高。

第二,因为研究成本的因素,很多因子缺乏精确化的个体大数据,一万多名调查对象来自十六个不同的队列 (cohort), 每个队列平均样本数目低于一千,而统计分析是基于队列的均值而不是细颗粒的个体数据:好比把身高两米的巨无霸和身高一米五的武大郎归同一队列,取其身高均值一米七五。统计模型只能在十六个粗颗粒的数据点和病症之间做有限的归因分析。

第三,上世纪五十年代各国的饮食结构,和现代人高卡路里,大量精加工食物的饮食结构差别很大 。

第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对象中大部分人 BMI 在 25 上下,少数人略微超重,而不是像今天漫山遍野都是 BMI >30 的大胖子。因为整体体重数据变化不大,极少数超级瘦子 ( BMI < 18) 的心脏病概率比普通人大一些,所以1980年的追踪研究报告居然得出了“体重和心脏病负相关”的结论!(参见:Ancel Keys: seven countries study, an evidence-based response to revisionist histories, by KD Pett ) 

11.  Keys 的研究本质是一种寻找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epidemiology), 但他的一个伎俩是,一旦先入为主的把其相关性的结论等价于因果性,他就要求所有挑战其观点的人,先自证因果性 (而自己的观点是无需随机双盲实验的自证的公理) 。

12.  “Epidemiology”中文翻译成“流行病学”,其实不太贴切。它是一个“研究特定人群中的健康状况或事件的决定性因素和分布状况,以及应用到对健康问题的控制的学问”。不仅仅包括传染病,还包含各种慢性病。

13.  因为随机控制实验成本太高,所以往往搞了很多观察性研究。但如果不理解各种认知偏差,不理解干扰因素 (confounding variable) 等等基本概念,很多论文可以从各种角度断章取义,获取对自己有利的结论。而外行人对此完全没有辨别能力。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没有办法直接精确迅速检测病人动脉壁上的斑块发展的程度,只能采取这种别扭的旁敲侧击的方法。但这已经比星座命理之类的迷信强多了。

14.  七十年代初, 美国德州达拉斯的医学研究者 Michael Brown 和 Joseph Goldstein 的研究,发现了肝脏回收脂肪酸的机制 (他们后来因此获得1985年诺贝尔医学奖),第一次确认了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DL) 和 LDL 受体的运作机制,确认了食用脂肪会增加 LDL, 也确认了 LDL 在血液中的浓度和心脏病的相关性。

因为高脂肪饮食导致 LDL 增加,因为高 LDL 和心脏病发作几率表现相关性, 所以高脂肪饮食导致心脏病,Ancel Keys 是正确的!

15.  于是,一场席卷全美的降脂肪饮食。抗心脏病的运动,从八十年代初,轰轰烈烈的展开了。高脂肪饮食有害,高 LDL 有害,成为先入为主,不再需要自证的公理,深入主流医学界的叙事体系。

16.  但是,食用脂肪分几种:饱和脂肪、单不饱和、多不饱和、Omega-3、Omega-6、反式脂肪。真正对心血管有危害的是反式脂肪 (trans fat) 和Omega-6。反式脂肪得名是因为分子内碳碳双键的氢以反向方式排列,反式脂肪因是人工合成的结构,无法被细胞线粒体吸收,会增加体内胰岛素抵抗和 LDL, 2019年才被美国 FDA 彻底禁止。

17.  动脉内膜的间隙平均大约 26纳米。LDL 的微粒又分两种,小而密的叫 sdLDL, 大约在 19-20.5纳米之间。更大的微粒在 20.6-22纳米之间。很多研究表明 sdLDL 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大于 LDL 本身, 但是 sdLDL 测量需要使用核磁共振技术,成本高,缺乏海量的临床数据,所以此结论还没有被医学界主流完全接受。

18.  80% 的血液中的  LDL 属于那种体积较大漂浮起来的分子,对心血管的影响是中性的,食用脂肪增加的 LDL多属于这类。真正可能进入动脉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是那种小而密的 sdLDL, 而大量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 (如面包. 各种糕点甜食)的摄入,会增加 sdLDL。可参见2010年第一作者为 Pati Siri-Tarino 的论文 “Saturated fat, carbohydrat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9.  真相是复杂和迂回的。Keys 得到100岁高寿,Yudkins 学术辩论失败后,离开教职,郁郁不得志,1995年不到85岁时去世。

20.  基金经理有意无意的夸大自己回报的一个常用伎俩是,只宣传回报最好的那一个基金,其它亏钱的九个一概不提。生物统计学家歪曲真相的一个常用伎俩是:不支持自己结论的研究数据给藏起来,只发表支持自己结论的数据。

21.  明尼苏达州 1968到1973年对九千名精神病院和养老院的病人做随机测试,测试组把饮食中的饱和脂肪换成玉米油里的亚麻酸。测试组的胆固醇平均下降 13%,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反而,胆固醇每下降 30 mg. dl, 死亡率增加 22%。

22.  因为此数据不支持调查者的理论,所以结果被藏起来,四十年后被调查者的儿子发现,2016年发表论文。标题是“ re -eval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et heart hypothesis, analysis of recovered data from 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 ”第一作者是 Christopher Ramsden。此时,Ancel Keys 已经驾鹤西去十二年了。

23.  一般来说看到一只蟑螂,肯定还有十个蟑螂你没看见。有一篇尘封四十年的研究数据重见天日,后面至少还有十篇不支持某个主流叙事理论的报告被锁在抽屉里,也许永远无法被公开。

24.  按照第一作者为 Lee hooper的2019年的一篇论文,“Reduction in saturated fat intak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综合十五个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五万六千实验者。大意是减少饱和脂肪摄入会降低心脏病风险 17%,但是需要 5、6个人连续四年少吃饱和脂肪,才能减少一起心脏病发作的事件。而且全因死亡率没有变化。

25.  不是所有医生都是心脏病专家,都能理解这里面的各种复杂微妙的细节。当主流叙事一致认为高 LDL 是心脏病的罪魁祸首,那么降胆固醇的神药“他汀”,成为整个医疗体系最自然,对医生而言最保守,最不用冒险,阻力最小的选择了。

26.  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的 Pooled cohort equation 计算,未来十年内心脏病的风险如果在 7.5%以上,就建议医生让病人用他汀。

27.  医学领域有个名词叫 “未发病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和 “已发病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有调查表明,他汀服用五年后,“未发病预防”和“已发病预防”对于延长寿命的效果只有三到四天, 换句话说,平均可以多苟延残喘三到四天。(摘自 “A statin nation” by Dr Malcolm Kendrick) 

28.  但根据 Peter Dingle 博士2011年的文章,他汀的作用被严重夸大了。比如说一个随机双盲实验,对一万个重症病人,使用他汀的那一组死亡率 6.7%,用安慰剂的那一组死亡率是 9%,那么他汀的疗效是 2.3%左右。但药厂会用所谓“相对风险”的概念,宣传为死亡率降低了 26%,严重夸大了他汀的实际效果。如果把他汀的各种副作用考虑进来,就会发现实际经济价值可能没有想象那么大。

29.  长期使用他汀的副作用包括:增加糖尿病风险 (每万人增加 75 例),增加出血性中风的风险 (每万人增加 7.5 例), 增加肌肉损伤的风险 (每万人增加 5 例),等等。

30.  我猜测如果把几万名 60岁以上重病的老头老太拉过来,教其中一半人每天靠墙站桩 30分钟,可以立竿见影的出汗和神清气爽,和对照组相比,效果肯定要比只能延长四天寿命的他汀好,而且基本没副作用。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王川: 太极站桩是精神抖擞的灵丹妙药 – 再谈如何定量化地提高自己

可惜这种临床测试,恐怕永远拿不到足够钱来支持研究。

31.  他汀是个每年四百亿美元的大生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海量的临床数据。整个医疗系统从制药公司、医院、医生等等全都深陷其中。要改变其叙事体系的惯性,难!

(未完待续)

王川: 论做题家和出题家 (一)

本文来自笔者最初在微博上的一些碎片化思考的整理和加工。

1/ “做题家”是流行于网路的戏谑用语,最初指那些勤奋努力,擅长做题考入名校,但缺乏资源,网络和全面的视野,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怀才不遇的人。笔者作为一个前优秀做题家 (数学竞赛湖北省第一名),对其心态和缺点还是有发言权的,在此拆解分析一下,与大家共勉。

2/ 应试教育花了十多年把做题家打造出特定的身体习惯,包括并不限于:

寻求短平快的明确的答案;

对风险,模糊和不确定性容忍度低,并会因此坐立不安;

线性思维;

把难度等同于价值;

把创造价值等同于捕捉价值;

思维模式简单化僵化,喜欢把自己的强项当作榔头,以为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使劲敲一下就可以解决;

拒绝承认自己的弱点,缺乏从零开始的勇气;

喜欢和周边实时攀比各种  KPI (考分,地位,金钱等等),如果某种公众认可的 KPI 比别人强就沾沾自喜,如果比别人差就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缺乏独立构建自己的独特体系的勇气,自信和耐心。

这些身体习惯不可能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完全摆脱。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为什么思维模型是最重要的财富 (一)

3/ 做题家相当于别人把框架和 API 早已定义好了,他和无数竞争者一起比赛谁能更高效的完成底层和后台的实现,但选择这条道路后,也就意味着他始终处于一个标准化的,有无数潜在替代者的弱势地位. 但你要说他弱势他还不服气,他会说,我做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力和学历呢,我能脱颖而出,我是强者。

4/ 优秀做题家可以看成一种浅层神经网络,在局部拟合得非常好 (考分非常高),一旦出现新情况(到了社会上), 拟合失效,本来可以增加新的一层神经元来更好的抽象客观事实 (而且更轻松) ,他们却坚持要继续在同一个浅层抓狂的继续拟合。按照一位哲人的话说是,“喜欢改参数,不愿意换算法”。

5/ 按做题家培养的小孩,被家长逼着填鸭式的学习,很难理解自发凭兴趣长期迭代的妙处。只是一味追求短平快,最终会遇到增长瓶颈而出不来。捏软柿子才能真正迅速迭代。很多人的问题是想一蹴而就,啃硬骨头半天啃不动,浪费大量时间而没有任何进步。同样时间可以到外面找五百个软柿子捏,捏完后发现原来那个硬骨头早已不在话下了。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一年读五百本书,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6/ 做题家习惯于”直接正面攻击”达到目标,但这种方式在复杂系统内实操时的最大问题是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就是使劲越大反抗越大。如遇到无法克服的阻力出不来,就完蛋了。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 (1895-1970)推荐的“间接方式” (indirect approach),本质是始终避免耗费资源在阻力过大的地方,始终让自己保持有很多选择和良性循环的态势。

7/ 考分高的做题家,相对于有强大自发兴趣的探索者,长期看之所以更难有大成就,原因是: 短期的功利性过强,对于无法迅速打分,无法通过高分证明其优越感,无法迅速产生价值的东西毫无兴趣,因此往往视野狭隘,在和未来的连接组合中缺乏准备。这是一个怪圈: 视野狭隘,所以就更缺乏动力去探索和拓宽视野。

8/ 笔者在以前读书和工作时,最不爽的感觉是: 本来自己已经有一定知识体系的积累,在自己的体系内驾轻就熟,做题如削瓜切菜般轻松,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结果常常 (因为增长瓶颈,行业变迁或别的不可抗因素) 突然被迫要重新学习掌握一个自己没有任何基础的体系。

9/因为在陌生体系内打基础的初期,是一个极为吃力和见效慢的过程,因此和其它智力平庸,但是已经在现有体系内有相当积累的人相比,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感觉像个狼狈的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情愿在夕阳产业苟延残喘也不愿直面现实的一个原因。而且在别人已经开拓的体系内追赶补课,没有自发兴趣驱动的强大动力很不爽,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早已被他人占据,即使花很多时间也很难获得超值的回报。

10/ 最终要获得突破,一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系。在一个多维度的信息世界,只要涉猎足够广 (宽度),下足够多的功夫 (深度),积累一定时间后,一定能够以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突破。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第一,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始终会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二,因为是多维度的探索,因此自由度和灵活度极大,调整能力极强,可以有多种组合灵活跨界,不会陷入某个狭窄体系, 而日后又要遭遇被技术淘汰要完全从零开始的窘境。

11/ 真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为兴趣和自由而创作,而不是去迎合讨好某个特定目标的受众。违背内心去迎合外界定义的 KPI. 去讨好外人,是无法持久的,而且对方很容易可以感觉到,并因此对你的态度转为轻蔑。伟大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永远是潮流的领先者,而拒绝做外人支配的做题家。

12/ “解决当下某个具体问题”的创新,相对而言吃力而不够讨好,因为问题的框架本身已经固化了,已经有若干竞争者和(还不够好的)替代方案,所以限死了可能获得利益的上限。创造或参与一个全新的还不被理解的体系的构建,会随着体系本身的迅速增长发展,和各种新机会指数型的涌现,一起指数型增长。因为整个体系的大的框架在迅速膨胀,所以发展的空间非常自由,可能仅仅是因为比别人多走几步,尽管姿势歪歪扭扭踉踉跄跄,仍然可能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

13/ 前者是”做题家”,后者是”出题家”

14/ 十几年前,当一些风险资本家傲慢的诘问 “脸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时,他们恰恰错过了投资一个伟大“出题家”的机会。

15/ 不能积累,叠加,创造复利的事情,都不值得去做。一个事情遇到回报递减的增长瓶颈了,就不再值得去做。必须换个方向,寻求新的突破。虚张声势的花架子,自己清楚并没有实质性进步的东西,不值得去做。执意要去做不值得做的事情,就是自欺欺人。单维度猛推的成功的做题家们,在被出题家早已定义好的

框架内,迟早会遇到其增长瓶颈,然后会在抓狂的绕过瓶颈的努力中,不断掉入各种坑里。当然,早掉坑比晚掉要好多了。

16/ 优秀做题家一般对”出题家” 会有本能的厌恶,一是因为少数冒头的看似智商不高的”出题家”,会以看似极小的代价获得巨大的利益,二是为自己长期积累的做题技能在新的体系里一点都用不上而感到极为愤怒。

17/ “做题家”的特点是模式成熟,短期风险有限,但长期回报有天花板甚至会变负。”出题家”的特点是起步期间破产或饿死的风险大,但如果能突破某个临界点,长期回报指数增长无上限。从做题到出题的跨越,需要不断低成本试错,增加自己的网络和体系复杂度,寻找可以产生正反馈循环的切入点。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比数字目标更重要的是扩展性和正反馈循环

18/ 优秀做题家,很难摆脱自己的锚定偏见 (anchor bias), 在遇到微妙的悖论时喜欢痛快的喷和抬杠,而绝对不愿深度思考。锚定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遇到的各种事物的参数值是天经地义,正常的。如果发现参数值超越自己的经验范围,就一口咬定是反常的错误的,而没有去深挖背后的场景是否早已发生微妙的改变。再往深挖,大家都喜欢只看表面数字,而不愿花力气研究底层的复杂机制。把墙上的时钟指向,等同于真正的时间; 把相关性等同于因果性 ; 把”观察性研究”

( observational study) 等同于“随机控制实验”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19/ 做题家更本质的问题是,没有独立面对风险和评估风险的能力。因为他成长过程中都是在一个温室里,做不了题损失不大,能做题就可以赚更多。遇到超过其做题能力的全新情况时,做题家很容易惊慌失措,而缺乏直面风险坦然行动的勇气。做题家可能鄙视出题家智商不高,但就愿意独立承受风险这一点,做题家最后还是得老老实实给出题家打工。短期看做题家占点小便宜,长期看活下来的出题家占大便宜。

20/ 做题家在羡慕少数出题家获得巨大利益,并试图转变成出题家的过程中,会有两种不同体验: 一是在顺风顺水的大牛市时入场,然后感叹,原来钱这么好赚,早点当出题家就好了。二是入场后遇到熊市,损兵折将丢盔卸甲,然后感叹, 我太贪心了,愿以后世世代代不做出题家。然而世间终究没有好办法让你便宜占尽风险全无。

21/做题家有个挥之不去的幻觉,就是拼命把题做好了,自己就可以进入核心利益阶层。殊不知,出题家冒了很多风险,经过长期积累才获得现在的地位,怎么可能随随便便释放主要利益给没有承受过风险的做题家? 再说,有那么多做题家来竞争某个预先定义好的岗位,自然也就限制了他们议价的能力。

22/ 成为”出题家”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自己拥有事实上的 API 定义权的体系,有足够多玩家愿意参与你的生态,服务你的 API 来分一杯羹。出题家的地位往往来自于对某些稀缺资源和关键节点的控制,很多时候这些控制力不是刻意计划,而是做着做着就突然发现自己有这种力量。但这和具体专业做题能力,往往一点关系都没有。

(未完待续)

 王川: 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中)

本文是      王川: 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上)  的续篇。

1/ 笔者从去年六月开始两项改变饮食结构的措施,一是大规模减糖和碳水化合物,除了米饭和红薯外,尽量避免各种果汁,碳酸饮料,巧克力, 饼干, 蛋糕,冰激凌和其它含糖量高的垃圾食品。第二是开始 16-8的间歇性断食,晚上六点半之前结束晚餐,早上十点半之后才开始吃东西,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从间歇性断食,看躺平的正确姿势 (一)

2/ 当时主要做的动机,一是减重,二是了解到断食和减糖对于健康的长期的各种好处 (包括但不限于预防糖尿病和老年痴呆),因此下决心去做。除了减糖以外,在饮食结构上,并没有特别的改变,只是保持吃素稍微偏多,并且午饭和晚饭之间多了一些号称可以降胆固醇,对身体有好处的坚果类的零食,如杏仁 (almond),胡桃 (pecan) , 开心果 (pistachio), 核桃 (walnut) ,榛子 (hazelnut) 等等。在身体锻炼上也保持原来自认为非常健康的节奏,每天“散步+太极拳+站桩”时间累积一个小时以上,每周各种剧烈运动“长跑 + 游泳 + 散打训练”累积 2 小时以上。因为不需要上班,可以睡到自然醒,精神压力也不大。

3/ 断食对减肥的效果非常快,一开始过了早上九点后,饥饿感很强烈,慢慢习惯后就无感了,对甜食的渴望也越来越淡。两个月后,体重降了十几斤,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BMI 降到22以下。维持体重对于断食而言非常容易,超标了就推迟午饭时间,轻了就多吃一点。尽管很多人大声疾呼,警告断食会导致胆囊炎, 胃病,肾结石,或厌食症等等,好像天马上就要塌下来, 我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问题。每天进食的八个小时内,胃口非常好。  到了一月份的例行体检验血,我对自己的胆固醇指标,充满无比的自信。但结果出来时,却让我吃了一惊。

4/ 胆固醇数据美国使用的单位是 mg/dL, 欧洲和中国使用的是 mmol/uL 。前者到后者的换算,如果是总胆固醇,低密,高密,要乘以 0.02586 ;如果是甘油三脂,要乘以 0.01129.

5/ 我的化验结果以 mg/DL 为单位是:

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下简称 TC) 210, 正常范围 ( 100-199)

高密度胆固醇 (HDL, 俗称好胆固醇)         53, 正常范围 (> 40)

低密度胆固醇 (LDL, 俗称坏胆固醇)        148, 正常范围 ( 0-99)

甘油三脂( Triglyceride,下简称 TRIG)      52.  正常范围 ( 0-149)

6/ 和一年多前体检结果相比,TRIG 下降了接近 60%,HDL 上升了 40%,这都非常好,在意料之中。TC/HDL 比值只有 3.96 ( 低于 5 都属于低心脏病风险),也很好。但 TC 和 LDL 的绝对值比上次都增加了 6% 左右。理论上,LDL 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我的 TC 比正常范围的高点 (100-199) 超出 5%,  LDL 比正常范围 (0-99)的高点多了将近 50%。按理说,体重降了这么多,腰围也降下来了, 糖吃得更少了,一直坚持锻炼,精神也更好了,胆固醇应当更低才对,这是怎么一回事?

7/  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曾说,“在科学领域,最让人激动的,那些昭示着全新发现的话语,不是 ”优瑞卡,我找到了“, 而是”这挺滑稽的“ (That’s funny ) 。成功断食减糖减重到三十年来最低点,总胆固醇和 LDL 反而上升到三十年来最高点,That’s funny!

8/ 于是我开始了对心血管疾病和胆固醇研究的速成之旅,几天内阅读了几十篇论文,报告和书籍。人性有个微妙的特点,如果发现某个和自己利益相关的数据比想象的要差,就会挖空心思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个数据没那么坏,甚至对自己有利;如果买了某个股票后价格下跌,就每天不断寻找这个股票的好消息来安慰自己。这一点,我也不能完全脱俗。

9/ 关于心脏病的微观形成机制 (这里讨论的是动脉粥样硬化 (Arteriosclerosis) 导致的心脏病),传统主流的理论框架大概是这样的 (实际机制要比下面的描述要更复杂)

一) 动脉壁主要分三层,内膜(或内皮, endothelium, 又称 tunica intima )是介于血流和动脉壁外层的第一道防线,是一层薄薄的细胞。

二) 粥样硬化起始于内膜受损,受损的原因多种多样:空气污染,吸烟,胆固醇过高,高血压,等等。受损后,一些分子,常见的是低密胆固醇 LDL,开始通过动脉内膜进入动脉壁,越积越多。

三) 胆固醇微粒的入侵,会导致体内的免疫反应,体内会产生一种巨噬细胞 (macrophagy) 来吞噬这些 LDL, 吃完之后,他们自己也死掉,变成所谓的泡沫细胞 (foam cell),因为长得像海水的泡沫,所以得名。泡沫细胞越积越多,形成斑块。

四) 动脉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 ( smooth muscle cell) 感觉到有异样,进入动脉壁内膜,在泡沫细胞周围建立所谓“纤维性被膜”(fibrous cap) , 并且往里面输入钙,斑块开始硬化,血管内壁也开始变得僵硬。

五)斑块越来越大,使动脉壁增厚,开始挤压动脉血管,使其变窄,减少血液流动。

六)斑块日积月累,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斑块破裂,释放到血管,激发血小板的应急反应,导致血凝块,血凝块越积越多,几分钟内导致整个血管堵塞,心脏病爆发,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

所以很明显,年纪越大,动脉内积累的斑块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10/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医学界,对于心血管疾病病的认知,还相当落后。罗斯福总统 1933年上台时,血压高达 140/100, 1944年高达 210/120, 白宫御用医生居然认为风险不大,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总统都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抗生素对传染病有效控制后,各种心血管疾病引发的猝死给人们带来极大恐慌。一直到五十年代,医学界的主流共识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动脉变窄和阻塞是衰老的正常体现,天经地义,没有治疗方法。1955年九月,64 岁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度假时心脏病突发,次日道琼斯指数下跌 6%,为二战结束后单日最大跌幅,股市市值损失总计一百四十亿美元。艾森豪威尔一天抽三到四包烟,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医学界的主流共识,居然是:吸烟无害。

11/ 1948年,国会专门拨款,选择在马赛诸塞州的一个叫 Framingham 的城市,进行大规模的长期心血管疾病跟踪研究。第一批研究对象 5200多名成年人, 历经三代人和五个不同的 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现在仍然在继续进行, 合计已经纳入超过一点五万人。随着各种数据的积累,包括胆固醇指标在内的各种风险因子 (risk factor) 对于心脏病爆发的预测几率计算的模型,在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建立,成熟。

12/ 美国心脏协会 (AHA)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指导报告,很多数据来自于 Framingham Heart Study. 这里面有个最关键的东西,叫做  Pooled Cohort Equation ( PCE, 可以翻译成 “合并队列方程”),主要根据下面几个数据来预测病人十年内得心脏病的几率:

“年龄,性别,总胆固醇, 高密度胆固醇 (HDL), 收缩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吸烟”

网上搜一下 “ascvd risk calculator”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各种计算风险的网页。因为 Framingham 心脏研究对象大部分是白人,用它的公式估算东亚裔人口的心脏病风险,会略微高估。

13/ 体检报告上关于胆固醇的正常范围的切点划分,比如 TC 是 100-199, LDL 是 0-99, 是基于这些指标对于预测患病的所谓“敏感性” (sensivity) 和“特异性” (specificity)来选定的参考数字, 有一定主观性;不是说超标一点点了,就大事不好,天马上要塌下来了,而要看病人的各方面指标,全面的评估风险。

14/ 我到网页上输入了自己的各项指标。血压几次测量的结果,在 110-125 之间不等。按照 110 的血压,十年内心脏病的风险是 2.4%;按照 125 的血压,风险是 3%。而同龄人中最优值是 1.9%。因为 Framingham 心脏研究的数据会高估东亚人的风险,所以我的实际风险其实更小。虽然 TC 和 LDL 超标了,但看样子很大程度上被良好的 HDL 和其它风险因子给弥补了。

15/ 但是,我费了那么大劲断食减重,如此健康的生活方式,LDL 和 TC 为什么不升反降?这两个参数是否真的是越低越好吗?

16/ 一组关于 LDL 和“全因死亡率”(就是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死亡率)的论文进入了我的视野。日本爱媛大学医学院学者 Ryuichi Kawamoto 为第一作者的团队, 2021年发表论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rate” 在从 2002年开始跟踪调查 3700名农村居民 (年龄中位数在 65左右) 的后研究发现,全因死亡率 ( all cause mortality) 和 LDL 有相反的关系。在各个年龄组,基本都是 LDL 越高,全因死亡率越低。比如 55-65岁年龄组,783个测试者,LDL 高于 144 的那一组,死亡率只有 1.6%,而 LDL 低于 70 的那一组,死亡率高达 14.3%。自然杂志 2021年11月发表的一篇论文,第一作者为来自天津的 “Ya Liu”, 论文标题 “Association betwee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all-cause mortality: results from the NHANES 1999–2014”, 根据 19000名被调查者的数据,大致结论是,LDL 低于 130 时,LDL 越低,全因死亡率越高。还有丹麦和日本的其它几篇论文,也有类似的结论。我的 LDL 是 148, 非常接近这里面的最优值 (130-140 之间),我又找到了自己非常健康的新证据!

17/ 但是相关性,不等同因果关系。这些论文,还属于”观察性研究” (observational study),不是随机实验,还无法建立因果关系。因为可能有些特定疾病的人 (比如癌症) LDL 会偏低,拉高了这个组的人的死亡率。LDL 低在这里只是疾病带来的后果而非原因,病人的死亡可能也和心血管毫无关系。要以这些“观察性研究”推翻之前的 “LDL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更高”的结论,还需要更多更细的随机双盲实验的大数据来证明。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有人发现,经常旅行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成功,但不能就此得出”旅行容易导致成功“的结论,而实际上更符合常识的原因,是孩子的家里比较有钱,自然经常带他们出去旅行。

18/ 于是我发现了一位名叫 Dave Feldman 的软件工程师的网站cholesterolcode.com。Feldman 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软件工程师,从 2015年四月开始所谓的“生酮饮食” (Keto Diet).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蛋白质低碳水的饮食结构,最初发现对治疗癫痫症有效,后来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对部分人减肥和预防糖尿病有良好效果,因为身体摄入碳水化合物少,被迫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脂肪被肝脏转化后的一个产物就是酮体 (ketone bodies), 生酮饮食因此得名。“间歇性断食+低碳水”可以看成是加强版的“生酮饮食”。选择“生酮饮食”者,很多则是因为缺乏毅力或别的原因无法践行“间歇性断食”。

19/ Feldman 践行生酮饮食的动机,就是因为自己体检时发现身体已经接近糖尿病的边缘。生酮饮食六个月后再去检测血脂,发现自己的总胆固醇 (TC)反而从 186升到 357,LDL 从 137 升到 271, 单从胆固醇数据来看,他的心脏病风险似乎严重增加,尽管他其实自我感觉,比六个月前好多了。

20/ 此后他对钻研饮食和胆固醇达到痴迷的程度,36个月内对自己做了 155 次血检,探索在生酮饮食期间,做各种调整,对胆固醇,尤其是 LDL 的影响。在对自己身体的测试上,他发现:摄入高脂肪食物越多,他的 LDL 不升反降。脂肪摄入和  LDL 水平是完美的反向关系。他个人 LDL , 也经历巨大波动,从 98 到 368 不等。后来他在十几个朋友身上做实验,也获得同样的结果,就是生酮饮食者如果在验血前三天服用大量高脂肪食物,LDL 平均下降 16% ( 25 mg/dl). 有些人因为有了更好的  LDL 数据,因此降低了自己的人寿保险费率。另外,当他调整自己的体重 (在 190-200 磅之间)时, 还发现,自己的体重和 LDL 有反向关系,就是身体越重, LDL 反而越低, 反之亦然。第三个发现是, TRIG 的测量值和空腹时间强相关,空腹十二个小时到空腹十四点五小时之间测量的 TRIG 值,会随时间推移突然大幅度下降,然后再趋于平缓。

21/ Feldman 把他的各种测试数据和体验放到网站上,寻求其他人的反馈。此后若干年.他总结发现,生酮饮食实践者中,会有很多人胆固醇大幅度升高, 尤其是有一类叫作 Lean Mass Hyper Responder (瘦肌超级反应者,下简称 LMHR) 会有下述表现:

胆固醇比以前增长 50-100% 不等, 但 TRIG 会大幅度下降。典型数据是 HDL> 80, TRIG < 70, LDL> 200

22/ Feldman 倾向于认为 LMHR 类型的人,往往外型苗条,长期锻炼,虽然胆固醇偏高,但是因为“好的原因”而高,因此实际心脏病风险很小。但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结论,最终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大量样本的随机跟踪实验才能建立。

23/ 基于传统数据的风险计算模型,因为低估  TRIG 这个风险因子的作用,而大大高估 LMHR 人群的心脏病风险。事实上,有学者曾去分析 Framingham 的数据库,在 3500 个样本里面,发现,当 TRIG 小于 100 时,心脏病风险更低了,而且即使 LDL 超过 130,被观察者未来得心脏病的几率 (odds ratio) 和 LDL 更低的的人相差无几。(原论文 2016年发表,第一作者 Jacquelaine Bartlett, 标题是 “Is isolated LDL Cholesterol a risk facto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new insights from the framingham study” )

24/ 为什么 LMHR 的人会有如此高的 LDL?  Feldman 的假说是:

因为生酮饮食者碳水化合物摄入极少,体内葡萄糖很快用尽,需要消耗脂肪才能给细胞提供能量,这和普通人通过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给细胞提供能量的路径完全不一样。那脂肪从哪里来?要么来自外界食入,要么来自肝脏里存储的甘油三酯 (TRIG)。空腹 12个小时后,因为缺乏碳水化合物,肝脏内的 TRIG,通过 VLDL (超低密度脂蛋白)运输到肌肉里。(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 Feldman 描述他在空腹 12个小时和空腹 14个小时两次测试 TRIG 值锐减, 因为空腹 12个小时后,肝脏只能消耗自己存储的 TRIG 了)。VLDL 完成运送 TRIG 的使命后,就最终转化成 LDL 回到血液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Feldman 摄入脂肪越多,之后验血时 LDL 浓度反而越低,因为这个脂肪来自外部,无需消耗肝脏里的 TRIG.

25/ 这种情况下的 LDL 值偏高, 和普通情况下的 LDL 偏高, 有什么区别?

Feldman 的假说是,传统观点里的高 LDL 有害,底层原因是因为病人的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因为血糖过高),吸受 VLDL 和他运来的 TRIG 能力减弱, 进而导致肝脏试图分泌更多的 VLDL 运到细胞哪里去, 在血管里造成交通拥堵,结果是血液里存在高浓度无法被吸收的 TRIG 和大量 VLDL 转换成的 LDL。在这种背景下高 LDL, 和前一种没有胰岛素抵抗情况下的高 LDL,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好像 2021年初大饼价格破四万美元时,市场欢呼雀跃,大家有说有笑;但 2022年初又回归四万美元时,市场鸦雀无声,哀叹泡沫破灭。同样的价格,完全不同的市场情绪。

26/ 假说终究是假说,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王川: 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上)

1/ 美国资本市场有一个重要的,长期被主流金融媒体忽略的资产,三十年零息票国债 (zero coupon treasury bond). 曾有人计算,从 1981年到2016年这接近四十年间,如果你持有这种长债,并且每年保持固定的久期  (constant duration), 那么年均回报约 18%, 远超同期股票指数回报。

2/ 关于债券的定价,三十年国债,债券久期,这些概念,网上有各种参考资料,笔者就不在此解释。但有一个基本概念需要知道:长期国债利息由市场决定,利息涨,国债市场价格就会跌。利息跌,则价格涨,有的时候会涨很多,很多。

3/ 和三十年零息票国债最接近对标的有两个 ETF, 代码分别为 “zroz” 和“edv”. 从 2016年初到现在的六年间, zroz 包括股息分红,年均回报大约 6%。同期美国股指SP500 回报大约18% 左右。

4/ 但国债这种资产,比股票要安全很多。因为美联储可以无限量零成本印钞,所以美国政府对于美元国债的赖账,完全没有实践上的可能。但股票后面的公司,破产的可能性相当大,如果业绩变坏,股价下跌,不要指望政府会专门出钱救助一个公司的股东。在安全性高很多,短期利息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三十年零息国债能有这样好的长期回报,不管是业内业外人士,多数人完全不懂,完全不知道;或者即使给他讲了, 也很难理解,接受,并学会操作。

5/ 美国长期国债没有赖账的风险,只有短期价格波动的风险。如果市场觉得通胀会失控,长期国债利率会暴涨,长期国债本身的市场价格会下跌。美国从 1977年才开始发行三十年国债,七十年代通胀利息暴涨的时代,长期国债的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存在跌一半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长期国债,就本能的害怕,觉得风险太大。即使如此,其实每一年你把 29年的国债换成价格更低的新的30年国债 (这就是保持固定久期的操作),可以换取等价于利息一样的分红,(现在三十年国债利息大约 2.2%) 然后就慢慢熬等长期利息降回来,就好了。没有长期风险,意味着可以配置较大比例的仓位。50%的无风险仓位如果有 30%的利润,也远胜过那种拿 1%的仓位去投机,偶尔赚了十倍就满世界喊/大部分时间亏光了就默不作声的情况。

6/ 什么样的人买长期国债?保险公司是最大的机构买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要确保公司三十年后的负债, 和资产可以匹配,长期国债,尤其是零票息国债,是最佳投资选择, 因为可以100%确定三十年后可以按合约价格支付本金。而股票,则不可能有这种保证。

7/ 长期国债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在宏观经济突然变差,流动性紧缩,市场极度恐慌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上涨 (因为此时市场预期长期利息会下降)比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sp500 指数下跌了40% 左右,而 edv 当年的回报超过 60%。可以参考一下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我的伯克利商学院之奇遇 – 扒一下金融工程硕士班的内幕 (下)

2020年第一季度 covid 恐慌时股指大跌,edv, zroz 反而上涨了 30%。长期国债,是对股票和其它高风险投资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8/ 缺乏历史经验的投资者,往往被眼前的一些价格波动吓破了胆,误以为短期通胀趋势会长期无限放大。2008年原油价格最高时是 140 美元一桶,现在 91美元,中间原油期货还一度跌到负数,让很多以为可以防通胀的投机者,赔掉本金后还要再倒赔交易所。现在北加州的加油站,一加仑油钱也就是五美元上下,和 2008年最高时的四点五美元,相差并不大。十四年已经过去了。通胀有那么厉害吗?(笔者四年前已经把所有汽油车换成电车,行驶同样里程的能源成本反而下降了)

9/ 如果你在大家高喊“通货膨胀来了”,长期利息暴涨的时候,多买些长期国债,过一两年通胀的恐慌消退后再卖掉一些,你的回报可能会非常丰厚。除了 2008年全年回报 60%以外,这种周期性的机会,2010年, 2011-12年, 2013年下半年到 2015年初,2015年中到 2016年中,2018年到2019年九月,哪怕是捕捉到一半,也非常可观。

10/ 关于国债的另一类引发焦虑的说辞,是有人老是把美联储和高通胀的魏玛德国相比。这是严重缺乏基本历史常识的无稽之谈。德国 1921年之后有巨额的赔款要给战胜国,必须用硬通货支付(而无法把印的钞票给债主),给本国人民造成沉重负担,马克贬值和高通胀是无奈之举。而从 2020年初到现在,美国国债增加了将近五万亿美元,三十年国债利息现在反而比 2020年一月一号还低一点点 (2.23 vs 2.24)

11/ 长期国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市场流动性非常深。美国国债总值已经突破三十万亿,长期国债(25-30年)的体量也在万亿美元以上,即使几十亿美元的投资,进进出出,也不会掀起太多波澜。而很多股票价格,几千万美元的卖盘就可能让价格跌 10%以上。门槛低的碧圈的各种垃圾币,就更不用说了。

12/ 投资长债的好处,是不用浪费太多时间分析各种基本面细节,大概扫一眼宏观大势,大家恐慌通胀时就多买一点长债,大家恐慌经济崩溃时就多卖一点,最坏每年还可以收点利息,慢慢熬,留下大把时间,读书,锻炼身体,睡觉。

13/ 长债投资的最诡异之处,在于即使笔者苦口婆心的当面给很多人讲解,大部分人还是不理解,甚至在别的地方亏了很多钱后还要坚持和我抬杠。我最初遇到一些所谓”专业人士“的抬杠时,还有些不自信,是不是我那个地方错了,他们真的懂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二级市场的好处是,无法装神弄鬼,任何理论短则几个月,长则两三年,可以迅速证伪。而且有大量公开无法篡改的历史数据可以佐证。

14/ 后来我慢慢理解为什么会是这个情况:

一)很多机构投机者,是做短线,用高杠杆炒国债期货,和他们解释这种长期操作,是鸡同鸭讲。

二) 他们不理解高科技对经济效率提高在加速,整天沉浸在第三世界各种通胀恐慌的历史记忆里面。

三) 他们不理解长期国债的价格背后的数学,仅仅是因为利息看上去很低,所以不感兴趣.

四) 他们直觉认为国债利率已经够低,继续往下降的空间不大。显然,他们不了解瑞士三十年国债利率,几个月前曾经是负的。

五) 他们认为国债的回报,即使一年可以到40% 以上,也不如可以几天几周就可以回报 100%甚至几倍的股票或者碧圈有吸引力,而完全不理解后者有较大的彻底归零破产的风险。而美国长期国债,实践上长期是没有风险的。

六) 这个操作有的时候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有些反直觉的东西 (比如价格和利率是相反的),一般人没有耐心,也不愿花时间去深挖和理解。

七) 大部分人需要参考周围人的意见才能拿主意。而长期国债这个东西,如果请教大部分业内人士,基本是清一色的反对意见,认为风险太大,不合适,等等,马上被挡在门外,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去学习理解里面各种微妙的东西。

15/  但笔者多年来数次成功操作,收获颇丰,而各色来来往往的投机者还是用那些不断重弹的老调试图和我抬杠,见多了后也就懒得理这些人了。后来慢慢意识到,他们确实不懂里面的微妙之处,而且大多数基金管理者受制于机构操作的框架限制,要管理价格回撤,降低波动率,不可能像用自有资金者可以完全无视价格波动,并且慢慢等待。

16/ 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三十年零息票国债是个极为简单而又强大的工具,普通投资者本来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轻松的躺赢,而且长期投资回报可以超过股市指数,秒杀大部分基金经理。但这在认知上的挑战,对于一般人而言,太难突破了;而且各种结构性障碍,不断把他们朝事实真相的外围推开。这,就是长债投资的悖论。

17/ 那么,除了长期国债投资以外,其它领域是不是也存在某种复杂微妙的悖论,被专业人士误解,让人们丧失本来可以简单躺赢,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呢?且听下回分解。

2021年12月微博发言摘要

12/1/2021

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未来本质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如果未来发生变化,你也必须改变。你改变的速度,必须和未来的变化一样快。所以,对未来的感知和预测,比其它东西都更重要。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有任何人可以做得比你更好,成本低很多,那么你就应当迅速放弃现在做的事 (不管暂时有多痛苦),而去寻找价值链上你更能占据优势的位置。

没有绝对优势,总可以挑选有绝对优势的资产吧? 所有宏观上的绝对优势,都是大量微观上的绝对优势组合积累出来的。没有谁天生三头六臂。//@Philo丨Sophy:大部分人应该什么事都没有绝对优势吧?
————-
12/2/2021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 的本质是因为貌似周边的人都在发财,而你没跟上,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本能的疼痛和恐惧感。

人性本质是宁愿舒适的热热闹闹的和一大群人一起下地狱,也不愿孤独而痛苦的走阳关大道。 不深刻理解底层逻辑之前,FOMO 长期看是大概率要亏钱的,而且会耗费宝贵的注意力,大把时间来来回回做无用功.

“解决当下某个具体问题”的创新,相对而言吃力而不够讨好,因为问题的框架本身已经固化了,已经有若干竞争者和(还不够好的)替代方案,所以限死了可能获得利益的上限。

创造或参与一个全新的还不被理解的体系的构建,会随着体系本身的迅速增长发展,和各种新机会指数型的涌现,一起指数型增长。因为整个体系的大的框架在迅速膨胀,所以发展的空间非常自由,可能仅仅是因为比别人多走几步,尽管姿势歪歪扭扭踉踉跄跄,仍然可能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

前者是”做题家”,后者是”出题家”。

成为”出题家”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自己拥有事实上的 API 定义权的体系,有足够多玩家愿意参与你的生态,服务你的 API 来分一杯羹。出题家的地位往往来自于对某些稀缺资源和关键节点的控制,有时这些控制力不是刻意计划,而是做着做着就突然发现自己有这种力量。而这和具体专业能力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

“做题家”相当于别人把框架和 API 定义好了,他和无数竞争者一起比赛谁能更高效的完成底层和后台的实现,但选择这条道路后,也就意味着他始终处于一个有无数潜在替代者的弱势地位,但你要说他弱势他还不服气,他会说,我做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力和学历呢,我能脱颖而出,我是强者.

优秀做题家一般对”出题家” 会有本能的厌恶,一是因为少数冒头的”出题家” 会以看似极小的代价获得巨大的利益,二是为自己长期积累的做题技能在新的体系里一点都用不上而感到极为愤怒.
make sure you can capture the value when important things happen //@one_doIIar:真正的工作就是make sure important things happen,做题家不是这种工作。

“做题家”的特点是模式成熟,短期风险有限,但长期回报有天花板甚至会变负。”出题家”的特点是起步期间破产或饿死的风险大,但如果能突破某个临界点,长期回报指数增长无上限。从做题到出题的跨越,需要不断低成本试错,增加自己的网络和体系复杂度,寻找可以产生正反馈循环的切入点。
——————-
12/6/2021

蛮族,野蛮人 (Barbarian) 这个最初来自古希腊的概念被严重误解。它并不特指某一个族群,也和礼仪教养完全无关,而是说多个组织部落互相竞争,淘汰,最后自发涌现出来的胜利者,要进攻毁灭自诩为“文明人”的观察者. 然后旧的成功的“蛮族”变成新的“文明人”, 直到他们内部腐化,效率变低,被新的外部涌现的“蛮族”所淘汰和吞并。古罗马灭了希腊,日耳曼蛮族灭了西罗马,奥斯曼蛮族灭了东罗马,把对手称作“野蛮人”是失败者惯用的话术。

衡量“野蛮”, “文明” 的标准不在于外表的礼仪气质,而本质在于组织的能量和信息效率之高低。效率的演变常常不具有连续性,某个组织的效率因为其僵硬的架构所限而无法继续增长,就容易被外面自发涌现的新的灵活而高效的组织所淘汰和消灭。

这个机制在抽象上和摩尔定律的演变是一样的。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所在的产业已经落后遇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要忍住果断放弃的短期痛苦,而迅速参与新的自发涌现的效率更高的“野蛮人”的事业中.

“蛮族”是否能够成功,和外表是否张牙舞爪孔武有力,没有太多关系。脸书早期的工程师们,每天就干四五个小时活,照样碾压天天熬夜的传统媒体人; 英国人有了马克沁机枪,几百人照样轻松击退了五千非洲武士的凌晨突袭。

蛮族往往涌现于帝国边缘,新技术革命往往来自产业以外的不同结构和方向的创新。因为在外围,不存在内部的各种瓶颈和约束,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正反馈循环,而迅速指数增长。

蛮族之所以整体效率更高,是因为在开阔的欧亚大草原上,人口流动性高,很少有单点的瓶颈限制,因此组合性 (composability) 极高。组合性过程可能极其血腥,比如蒙古人会把失败部落的男人全部杀光,只留下身高低于车轮的小孩,壮大自己的力量。埃及的 mamluk 和奥斯曼的 janissary 也有些类似.

除了人口的组合性之外,成功的蛮族往往在技术的组合性上有重大突破。加农炮在十三世纪的出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蒙古人把中国,波斯和欧洲的多种技术组合在一起的产物。
加农炮可以看成是中国的火药,阿拉伯世界的火油 (火焰喷射技术), 和欧洲的铸钟技术 (bell casting) 的组合。

蛮族的特点是,因为生长在一个开放而缺乏保护的环境里,所以淘汰极为残酷,凡是能长期生存下来的,都是战斗力和生存能力极为顽强高效的组织。而”文明人”的内部,因为长期缺乏外界的直接威胁和冲击,会慢慢变得低效和涣散,而很长时间无需为此后果买单。一旦外面保护层被击穿,则一触即溃.

大厂的光环开始会迷惑一些没见过世面的蛮族,但接触时间长了,有些蛮族发现”原来你也就那么回事吗”,然后… /@美人她爹:推论:大厂经理活不过创业第一集
———————
12/7/2021

人们对去中心化系统的最大误解是:

把它当成一个连贯的,不可分割的,一成不变的整体; 然后因为看到了局部的某些严重的缺点和问题,就断定整体也一直会很糟糕。

等到他们意识到这种认知偏差带来的重大损失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 ​​​

这个总结精到。而且这类错误极为顽固,顽固者扎堆后会强化这种错误认知。//@MurongBack:用固有思维去“见微知著”往往成为“以偏概全”。

————–

整理一些资料的时候,意识到以前在各种场合曾经认识的一些很活跃的媒体人或者生意人突然就彻底消失了,差点把他们忘了,而且这个比例不在少数。

有的是上个月生意似乎还很火,然后过几个月发现店已经关门了,电话也打不通了。

有的是曾经某段时间在媒体上很高调,话很多,公开场合很爱和人争论,然后突然就彻底没有任何踪影了。

联想到做投资,情愿相信一个有长期的公开运营记录 (至少三年以上,多多益善)的伤痕累累的公司或者创业者,也不要被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外表包装非常炫目,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所迷惑。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假的,虚弱的,拆东墙补西墙的东西都撑不了很长时间.

换个角度,任何存在时间跨越若干次经济周期的品牌/商家/公司等等,大概率拥有一些顽强的反脆弱特质,要予以尊重。
————–
12/8/2021

DAO 要能成功,本质需要能够把各种工具打磨,界面简单化,把后台各种复杂的结构藏起来。用户只关心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最终当基础设施足够强大,可以轻松支持成千上万的成员后,才能体现出规模和效率优势,加大普及率。现在还是早期摸索阶段.

还需要 “高度自动化”,如果有需要太多人工干预的操作,还是无法 scale //@API3预言机:如果把DAO的核心浓缩成为一句话,“去中心化的管钱”
—————-
底子薄,资源少,缺乏积累的一方,一般都喜欢投机,搞突袭,偶尔得手后会进一步刺激这种投机出奇的欲望。比如日本在日俄战争时偷袭旅顺口,和三十多年后偷袭珍珠港。底子越厚,积累越久,则更有能力克制和本分,纯粹靠实力慢慢碾压。

一般爱喊 all in 的明显就是”底子薄” 带来的风险偏好 .
————–
Decision traps, The 10 barriers to brilliant decision making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 by J. Edward Russo and Paul Schoemaker 写得不错。三十多年前出的书,但有些内容现在看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 ​​​
—————-
12/11/2021

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幸存者偏差,因为用来训练大脑的外在数据,大部分都是和幸存者和胜利者有关的。 如果说人类历史上各种斗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比例是一比一百,那么你学习研究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也必须按照这种比例分配,才能建立更接近现实的思维模型。 但这几乎不可能。

这也意味着幸存者偏差永远是顽固的,每个拿破仑身材的人都幻想自己会有姚明穆铁柱的身高,每个投机者都拿索罗斯西蒙斯的特例来抬杠。

如何有什么工具可以做多幸存者偏差来谋利,一定要好好利用.

大部分失败者一般来不及写,就已经被灭掉了,或者其失败经历被胜利者彻底歪曲。所以最宝贵的那点经验教训往往就这么凐灭了,后人不可避免的会跌入类似陷阱。 //@东耳马:有道理[赞]所以要看看失败者写的历史经历。

卡尔荣格老师曾说: “如果你面前的道路非常清晰,你恐怕是在属于别人的路上。” ​​​
清晰的道路上一般已经有固化的秩序和垄断者了,你被忽悠走这条路只能喝点汤,只能待在食物链下端 //@海波的随想:似懂非懂,可否展开说说?
—————–
12/13/2021

人际交往的和谐,本质要基于等价交换。

很多烦恼,来自于交往双方,对于价值的不同评估,都觉得自己付出很多,而没有得到对等回报。

比如说情绪价值,和金钱价值混为一谈,因为和某某人在一起常常近距离的玩乐厮混,就觉得可以免费索取对方的专业服务或者别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就恼羞成怒。

避免这种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外界交往时,避免单方面输出价值太多,不管是金钱还是情绪,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 否则总有一方会觉得自己亏了,而心生怨念。

耐不住寂寞去和价值观不匹配的人厮混,就会在情绪价值上欠账,而最终产生更多烦恼。就像在牛市时手痒跟风垃圾股,最终必被反噬而造成更大损失.

所以大部分人际关系,最终因为各种差异的扩大,而渐行渐远。应视其为常态,不必浪费能量维护根本无法维护的关系。//@闲云野鹤云900:很多人会看重自己的付出,看轻别人的付出。这导致了哪怕双方是等价交换,双方也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
12/15/2021

长期来说,一周看一次行业消息,投资回报会比一天一次好。一个月看一次,又比一周看一次更好。很多消息纯属零成本炮制的 spam, 就像一些垃圾公链上机器人生成的大量无效交易一样。

但很多人因为朋友圈的压力造成的习惯,每个小时都想搜寻新的有价值信息,否则坐立不安,就在客观上自然成了这种垃圾信息的受害者。

因为回报不好,就越饥渴的寻求新的信息,就更可能被垃圾信息困扰,就回报更不好,而且人搞得很累.

回复@弗兰克扬FLKY:是这样。//@弗兰克扬FLKY:以周或者月为周期关注某一类信息,一些虚假信息或虚张声势的新闻,已经经过了足够的“反转”和沉淀了

“我执”的反面,可以看成是顺应时代潮流,克服心魔,不断跟上新的指数增长的 paradigm shift,然后发现一点也不累 //@Xiao大煦:看过一些修行人的分享:大概是讲“我执”。执著于哪个相,与那个相的结果,通常也是求而不得。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通常是用心不用力的。
————-
12/18/2021

技术有的时候可以改变和重塑权力架构,但很多时候一根毛也动不了,这时候唯技术论就很可笑了。理解权力架构的变迁,才能理解价值和利润的变迁。但光看权力架构表层的泡沫,不理解其底层支持力量的实质,也会判断错误。

让读书产生好处的最简单办法是,一旦有灵感和想法之后,马上写出来,公开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即使不成熟也没关系。写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度思考的一个步骤,外人的有价值评论可帮你不断推敲,或给你带来新的线索,积累多了自然会出深刻的洞见。一个人孤立封闭的傻读写笔记,很难迅速提高思考深度。

和外人面对面交谈,可以看成是搜集信息的一个手段,但无法产生高质量的思考,面对面交谈时的各种情绪和气氛的因素可能干扰自己的认知,对决策质量产生负面效果.

是的,n 对 n 的面谈,思考和判断的质量很容易被集体情绪扭曲,人越多,这种扭曲越容易被夸大。一对一稍微好一些。//@书朋说:面对面通常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而且常常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很多情绪性的东西就产生了。

有价值的深度思考,可以看成是由 N 个原来没有关系的组件发生连接,然后这种连接极大提高了解决某个问题的效率。读书就是不断搜集各种新概念的组件,然后通过社交媒体把自己的碎片思维扔出去,获得评论和新的线索,数量上去了,开放网络的效率自然碾压任何封闭的一个小区间。

过去几年很多想法,都是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发现,而且彻底内化。不能提前预测,也无法逼出来,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才行//@Phoenix0415:One of the most surprising ingredients in having new ideas is writing ability. There’s a class of new ideas that are best discovered by writing essays
——————
12/19/2021

世界本质是个充满各种黑色幽默的假面舞会:

普通人容易被忽悠上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看到局部,没看过全过程”, 就是只看到某公司早期造势作局的热闹,没看到它悄悄破产关门的凄凉。只看到某伪富豪四处招摇拍胸脯吹牛的风光,没看到他被追债而后锒铛入狱的狼狈。没看过全过程,容易一厢情愿对未来幻想,对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完全缺乏理解力和抵抗力。

一般极少数成功的故事容易被传播,而且传播过程中会把各种边界条件和风险完全忽略,越传越神越玄乎。大部分破产失败跳楼的遭遇,传播速度衰减很快,最后被大家忽略。这种格局造成了大众媒介传播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功者偏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成功,都想迅速模仿传说中的神话,到达想象中的彼岸。

每个人都不情愿把自己的“家丑” (看似低级的错误,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教训) 外扬,只把光鲜的一面对外展示,在“假面舞会式”的传媒世界里,95%以上的挫折,代价,欺骗,背叛和教训都被深藏起来,1%的成功被放大若干倍,然后广为传播。如果你的信息渠道没有仔细认真筛选,这种比例感严重失调的认知图景就挥之不去.

读各种各样的世界历史,是掌握全局观的一个重要的成本最低的手段。否则避免 wishful thinking 不免成为空话。//@RB明超可牛了:Wishful think 是我们要避免的

最有意思的是,读史时常发现张三指责李四的回忆录把最关键人物和最关键场景给隐去只字未提,然后李四也跳出来在别的地方对张三予以类似的指控,然后意识到,原来大多数人都被这”假面舞会”的幻象误导得非常离谱,是一种常态 //@Marco-the-Cat:嗯,而且还要尽可能遍历不同讲述人对同一段历史的口径

在大家蜂蛹模仿想象中的成功者时,某一个资源成为新的瓶颈和稀缺品,为了此稀缺品前赴后继付出高昂的代价,最后资源耗尽纷纷倒下。真正的成功者,始终布局在稀缺资源,而不是”为了模仿想象的成功”而追逐稀缺资源 //@凤凰花开午后阳光: 然后除了向成功者学习,更要向失败汲取智慧,再然后就向死求生
——————-
12/21/2021

很久以前一个同学曾经问我 anxious 和 eager 的区别,虽然字面上翻译都是 “着急”,我逗他玩,就这么解释:
“我看到你的时候非常 eager 的想揍你一顿,而你却非常 anxious 的怕被我揍”。[挤眼]

再回顾一下,凡是以 anxious 的心态做事,人极不爽,疲于奔命,捉襟见肘,缺乏后劲,也很难真正做好。凡是以 eager 的心态做事,虽然累,但乐在其中,最后达到的高度往往超越自己想象。”

蠢蠢欲动的人试错的频率和复杂度会非常高,因此有统计上有更大概率实现突破。//@需要6个硬币:一个是蠢蠢欲动一个是惴惴不安

anxious 本质是一个被动防御的心态,但一百个弱点里面即使你防了九十九个,如果有一个没防住,心理还是紧张焦虑。eager 是一种主动进攻的心态,一百条路里面即使 99条路都被堵住,只要有一条通了,就成了,因此心理上非常放松愉快。这种巨大的不对称性导致维护成本和心态的天壤之别。

开放和密集的系统里容易 eager, 封闭和人口稀疏的场所里容易 anxious
—————-
2021年岁末发现了 alain de botton 的作品,把人性很多阴暗,矛盾和羞于启齿的小九九,用平实的语言精确描绘出来。让很多人感叹,这家伙怎么对我这么了解呢? 有趣有趣! ​​​

“奢侈品的历史,不像一个关于贪欲的故事,更准确的说,可以理解为一个精神创伤的纪录。一些人因为受不了其他人鄙视的压力,需要在自己空虚的躯壳上增加很多不寻常的东西,以对外发出信号,自己也是值得被爱戴的。”//@FY_IS_DYING:身份的焦虑
—————
12/22/2021

绝大部分东西的关键逻辑是非常简单的。

如果你觉得复杂,一般往往是观察角度和思维框架有问题:

要么是关键信息没看到,或者即使看到了也坚持用错误的模型处理。 ​​​
————–
投资行业很多人喜欢用”赛道”这个名词,这是封闭系统内的概念,在开放系统里,这种提法又可笑又可怜,本质是一种 “过早优化” ( premature optimization).

软件设计大师 Donald Knuth 曾说,”真正的问题是,程序员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担忧(程序的)效率。过早优化,是编程的万 (或者主要的) 恶之源。”

一旦你盯准了”赛道”这个概念,你的思维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假设,就不由自主的固化了。你的注意力,资源配置都完全理所当然的为这些默认的边界条件和假设服务。

但在开放系统内,边界条件和各种假设会变化很快,但”专注赛道”的你完全不自知,在封闭系统里还可以关起门自嗨一段时间,一旦要在开放系统内拉出来溜溜, 才发现,没人在乎你那 gp 赛道,你想象中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在乎; 或者说存在无数替代解决方案,因此并不值钱。

话糙理不糙 //@手机用户wqer:张口闭口谈赛道的人就是盯着胡萝卜拉磨的蠢驴。执着于相信胡萝卜是最好的,而无视了其他一切更好的选择。

原来此话来自”禅宗”,又学了点新东西。不过好像有的书写的是 “万劫系驴橛” [挤眼]//@松茸竹笙炖花胶:最右的评论令人瞬间想起这句,“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分类” 可能更多是模仿者想要追逐开拓者时,自作多情,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开拓者在专注自己的开拓,根本都不在乎模仿者是怎么想的。//@ddslayers:赛道算是用分类来帮助理解的概念吧
———————
12/25/2021

传统公司因为掌握用户数据,也就控制了用户社区。即使未来服务质量下降,新的潜在竞争者,因为不知道用户在哪里,也无法直接挑战。

opendao 给 opensea 用户空投 token 一事,证明了传统权力架构已经不再适用了。所有的用户数据都公开在链上,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和高价值用户直接建立联系。如果 opensea 不能在为用户服务和分享利益上,保持竞争力,就可能被后来者取代。这种新的玩法,是以前完全想不到的。

下面会如何演变很难预测,但肯定会非常有趣。传统公司积累的很多自以为有价值的大数据资产,突然发现像个破香烟头一样,不值钱了.

有价值的数据都在链上,完全公开。但公开数据本身是免费的,价值的捕捉已经不能靠对数据的垄断。

链上行为分析会成为基础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服务提供者可以捕捉到什么价值,因为进入的壁垒并不高。但社区的建设和各种功能与习惯的积累,壁垒和迁移成本可能非常高,高到无法被挑战。//@郭宇:是的,我认为链上行为分析可能会成为 Web3 的基础服务之一,因为这可能会为所有产品的冷启动带来增长。
———————
世界上有无数平行的叙事在共存,有时有竞争,有时又合并组合成新的叙事。悲剧和黑色幽默来自于被某个单一过时的叙事束缚住手脚,做出一些荒谬和严重损害自己现实利益的选择,而且不自知或者完全拒绝改变。
————————
12/26/2021

唐朝时中国有很多来自波斯的胡商。据欧阳修的新唐书记载,”海商死者,官籍其资,满三月无妻子诣府,则没入”。 当时法律规定海外的商人去世三个月内如果无亲属到官府认领遗产,这笔财产就充公了。

这个法律的奥妙是,波斯商人去世,消息传回波斯,亲属再坐船到大唐来要钱,至少要一年多的时间,早就过了三个月的期限。有个姓孔的岭南节度使,发了善心,只要确认是逝者亲属,过了一年后,照样交还财产。因为这种善事是特例,所以其事迹被欧阳修大书特书。

和一千两百年前相比,交通速度至少快了两百倍 (飞机和坐船相比),远距离通讯速度至少快了一百万倍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中国和波斯之间的通讯只能靠坐船,单程至少一百八十天,现在只需几秒钟),协作规模至少增加一百倍 (唐朝人口最多时大约五千万,但大多数人口和外地人缺乏连接。现在全世界人口七十亿而且彼此可以单点对单点互联),所以现在科技经济进步的速度至少是唐朝的两百亿倍。

而链上的智能合约,又可以在这个两百亿倍的基础上,把效率再提高成百上千倍。比如说商人的资产全部上链,和直系亲属可以搞个多签的钱包,或者用 hashtimelock 这样的 script 设定多少年后某笔资产自动转到一个新的地址。这样完全无需经过官府这样的中心化机构粗暴盘剥,而且容易促进财富的代际积累,可以有更多资源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否则隔三差五就被安禄山,史思明,黄巢,朱温这样的人全部破坏,下一代又要完全从非常低的水平重新开始.

公元 834年,唐朝出台一个波斯商人的”元相随”的政策,其关键在于,如果波斯等胡商死在大唐,其遗产只能传给来大唐时随行的父母,嫡妻,子女兄弟亲属 (元相随) 。而在大唐娶的妻妾,生的儿女,则对遗产没有继承权,全部充公。”如无上件至亲,所有钱物等并请官收”。

有道理。而且这种效率提高,没有上限。//@凤凰花开午后阳光:效率大概率还要更高,因为链上智能合约可以帮助协作的主体还要再加上“机器”(广义上的AI或者IoT或者机器人)。
———————-
12/27/2021

组合性的第一个特点是完全开放,第二个特点是有一个通用化的接口,可以和不同行业连接。连接多了后,别人发现通过你这个枢纽去和外界连接,总体的成本/安全性/回报是最优的,选择是最丰富的,然后这个优势不断叠加强化。伦敦,纽约这些地方成为贸易和金融中心,也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出来的。
———————–
12/28/2021

有个猜想: 其它物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在纬度低的地方生活的人,更大概率比在纬度高的人长寿。

这里面主要的机制是,低纬度地区,白天的时间长度相对恒定,变化不大,而且气温相对高一些,人们有更多机会在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接受日晒,一方面导致大脑分泌更多 serotonin, 对稳定情绪非常有好处 ; 另一方面白天分泌 serotonin 多了,晚上天黑以后也会自然分泌更多 melatonin, 更容易入睡,睡眠质量高。 另外日晒对于体内分泌维他命 D, 提高骨密度,非常有帮助,只是要注意不要长时间直接暴晒 (涂防晒霜) ,否则会增加皮肤癌风险。

现代都市人的最大问题时,长时间在缺乏阳光照射的室内工作,因此 serotonin 严重缺乏,情绪不佳,晚上又睡不好,如果再加上暴饮暴食,就会加剧肥胖和体内荷尔蒙分泌不平衡,然后陷入这个坑里出不来。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缺乏日晒下的长时间户外活动。

也许对于忧郁症和肥胖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到北纬二十五度以南的地方,在某个菠萝,咖啡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庄园里,每天在太阳底下义务劳动两小时,药到病除。

看了不少关于 serotonin 的资料,但迄今未看到资料全面解释其真正的底层机制。补充 serotonin 补品 (而不是在户外接受日晒) 可能就像听那些励志演讲一样,它也许最多可以给你几个小时的动力,但根本无法持续。 维他命 D 补品也一样//@Ef_玩物丧志:我可能还要补充点serotonin supplements

书房朝南会非常惬意。以前参观过巴金在上海的湖南路上的故居,书房有大片落地窗朝南,采光非常好,这种环境里心情容易舒畅。而且当你主要依靠自然光线调节每天的节奏,早上自然醒,晚上自然入睡,不会有那种晚上搞半天睡不着,而白天又没精神的问题。

cybertruck 出来后,可把简易厨具,小冰箱,starlink 设备,电脑,移动马桶,各种运动器材放到车上。可以随时转移到阳光好的地方休息,也可以随时开到海滩边玩玩扒板 (boogie board), 扒板可以达到类似冥想的效果。//@Lucille妹:那是否生活应用:要到阳光明媚的地方居住、采光好的房间工作生活?

有不少调查发现,户外活动时间多的人群,近视眼发病率明显比普通人低。眼科学家解释,说是多出来日晒的时间,阳光会通过眼睛刺激大脑(所以要少戴墨镜),催生人体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会抑制”眼轴”变长,因此保护视力。另外绝大多数人户外活动的时间很短,根本不到可以引发白内障的风险。

也可能这是主要因素。//@张可为的随笔:近视是长期近距离用眼的自适应 户外场景处处都是远景
———————–
12/29/2021

人在同一个环境呆久了,会把那里的所有行为规范,还有各种现象甚至毛病,当作理所当然,甚至必须接受的。

只有定期不断更换到一个差别很大的环境,才能发现原来环境的毛病,局限性和问题症结所在。当然同时也能发现原来环境的某种独特的优点。 ​​​

2021年五月微博发言摘要

(05.01.2021)

如果你从第一性原理去创作真实的,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那么你自己会不断有内在的动力去坚持驱动,心情愉快,每天都对未来非常憧憬。

尽管会有很长时间不为所有人理解,但迟早会吸引一批和你价值观接近的受众和伙伴,并能实现真正的有机的复合的增长。

如果你只想跟风,在地下室里粗制滥造一些宣泄情绪骗点击率的爽文,或者搞一些捞一把就跑的骗人的项目,一方面你无法欺骗内心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你很快就会遇到真实的无法逾越的瓶颈,然后掉到坑里很长时间出不来。

(05.02.2021)

Christopher Mason 的 “The art of The steal”, 看了一半,有感而发:

即使是苏士比和佳士得这种顶级拍卖行,本质也是外表丰满,内在骨感的生意。并不在食物链的顶端。

拍卖行老板醉心于各种社交场合和顶级名流谈笑风生,但最终无法回避行业的本质弱势地位,和承担的财务风险。

拍卖业本质是个 commodity, 真正稀缺的资源是顶级的收藏品。拍卖行为了争夺顶级稀缺收藏品的拍卖权,不惜下血本,甚至冒着巨额亏损的风险,给客户兜底,去抢生意。

比如 1990年苏士比要争夺福特家族收藏品的拍卖权,给资产继承人开出了五千万美元的保底价。拍卖当天,35个藏品中13个没有卖掉。最后算下来,因为这个兜底的保证,拍卖行亏损五百万美元。这相当于当年公司税前利润的 4%。

两家公司看这样血拼下去不行,私下合计停止恶性竞争,保持同样的佣金,几年后被司法部反垄断诉讼,官司打输后,一罚就是几亿美元。几年的工作又白费了

传统拍卖行的生意来源主要靠三个 D : Death, Divorce, Debt。 死亡,离婚,债务。 ​​​

“每当某个家族的亿万资产要拍卖时,佳士得和苏士比之间的竞争就格外激烈。拍卖者有责任去紧盯市场出现的新机会,每天早上他们翻阅报纸的讣告,随时准备(给死者的家庭)发送慰问函,慰问电话或者鲜花。”

“艺术品拍卖,大家常抱怨的是: 即使拍卖锤砸下来,也不知道是否真正卖掉。这有很多原因: 即使一样东西没卖掉,也不会宣布; 即使卖掉了,通常也没有很明确的信号确实卖掉了。在伦敦,如果拍卖时没有人出价,拍卖者常会喊出一个假名,如 Pickering, 给大家一个错误印象,艺术品找到买家了。”

(05.03.2021)

当你找到方法绕过或者逾越物理上的瓶颈之后,就会自然出现指数增长。直到遭遇下一个新的瓶颈。

奥斯曼土耳其卡住东西方贸易的通道,是一个瓶颈,直到葡萄牙人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世界贸易出现指数增长。

以前运输主要靠运河时,运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北美洲铁路贯通之后,铁路沿线经济出现指数增长。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南北军阀打仗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条水路的运输线翻来覆去折腾,遇到枯水期马上歇菜。铁路出现后,新军阀主要靠控制铁路运输线来坐大,水路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了.

寻找指数增长机会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限制自身发展的瓶颈究竟在哪里,对任何可能绕过此瓶颈的路径要保持开放心态和敏感度,因为往往新的路径是前所未有,或者反直觉的。

郭松龄 1925年11月22号举兵反张作霖,头两周还势如破竹,但 12月八号开始日本人对郭封锁南满铁路,而早先拍胸脯要支持郭的人后面又怂了,到 25号郭就被枪决。不对限制自己的瓶颈有深刻认识,过度相信他人的许诺,身首异处,也就是 33天的时间。

(05.04.2021)

读历史就好像在看一张地图,让你获得全局视角,理解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运作机制。

虽然这张地图往往并不准确,但是哪怕它 10%的时间有用的话,也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效益。它会提醒你,未来再过一段时间,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巨大的机会,或者巨大的风险。

不研究地图的后果是,对于局部的,短期的信息,反应过度,一方面这会损耗太多能量,要把人累死; 第二容易被大量虚假的局部信息误导。第三,真正改变世界的大趋势,基本都是在你的日常视角之外。

看了历史地图之后再回头看过去的自己,才羞愧的发现其实和无头苍蝇没什么差别.


网络的价值在于,通过各个网络节点的自下而上,自发涌现的自由贸易,整个系统最终实现最高的能量效率。

任何人工主观的设计和干预,最终会因为效率低下而败下阵来。当然这个”最终”,对不同区域不同节点,意味着不同的时间长度。 ​​​

(05.05.2021)

大器晚成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器需要迭代的次数更多。Influence lasts longer in proportion to the lateness of its beginning. ​​​

一般来说,瓶颈越少,迭代越快。瓶颈限制越多,迭代越慢。

捏软柿子才能真正迅速迭代。很多人的问题是想一蹴而就,啃硬骨头半天啃不动,浪费大量时间而没有任何进步。同样时间可以到外面找五百个软柿子捏,捏完后发现原来那个硬骨头早已不再话下了.

按做题家培养的小孩,很难理解自发凭兴趣长期迭代的妙处,只是一味追求短平快,最终会遇到增长瓶颈而出不来。

进化为什么比你更聪明? 本质是因为世界上别处大概率有那么一群人,有比你更多的软柿子可以捏,迭代的比你更快。而你自己存在某种结构性瓶颈,没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

自下而上的迭代为什么容易成功? 因为这种迭代一般是自发的,成本接近于零,可以迭代很多次。一旦可以赚钱有正反馈就迅速成长。自上而下的主观设计,耗费大量预算,搞几次后回报不高,没有钱继续支持,项目就停了。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例.

——–
商业的新边疆,有两类:

一种是掠夺性的,比如淘金挖矿,资源有限,挖完就没有了。最早挖的一批人可以赚点钱,后面的人最后都成了炮灰。比如 1897年在加拿大的 klondike 淘金热。甚至最早发财的一批人,因为滞留太久,还想继续挖矿,新矿已经没有了,然后把以前赚的又全部亏光。

还有一种,属于能够不断产生盈余,参与者越多,大家效率越高,进而吸引更多参与者,自发形成一个正循环,和高复杂度的生态系统。

这才是真正低风险的无限游戏。这种场景极少,但看准了就要抓住,不要轻易放手

(05.07.2021)

所有的问题和烦恼,最终都可以靠在一个新的方向(无负债无杠杆,真实有机的) 指数增长来解决。

原来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因为它往往可能在局部就是 tmd 无解的。

只是因为你的迅速成长,导致原来的问题渺小得无关紧要。 ​​​

你的所有的有机指数增长,都是基于打破某种瓶颈而产生的,因此会遭遇掌握这种瓶颈的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对和抨击。别理他们。

忧道好比思考如何避免 error of ommission. //@书朋说:问题在于人们往往对可见的损失耿耿于怀(容易争得面红耳赤),而对于未知的收益毫无感觉(尽管如果抓住机会可能收获很多),所以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你要担忧的是有没有做正确的事,有没有更接近于道,而不是担忧贫穷。

“Think long: Why it’s never too late to be great” 是本很好的书。二十多岁的人读此书恐怕还无法完全理解,过了四十岁以后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长期的有机复合增长,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成功的真正的普遍机制。这本书里面提到不少我以前没听说过的案例。

原作者 Tom Butler-Bowdon 在推特上只有不到两千粉丝,罪过,罪过! 他还写了一系列”五十部经典”的书籍: 哲学经典,经济学经典,政治学经典,心理学经典,等等。也都值得收藏。

(05.08.2021)

狗狗币有很多风险。随时可能价格回撤 95%以上。但它有一个优点: 没有负债,不可能破产。

胡雪岩之流的分分钟都可能破产。 ​​​

(05.09.2021)

试图预测短期价格波动是人性,短期很刺激,但最后大多是浪费时间。

研究历史的长期规律,短期很枯燥,但当你真正理解到在哪些节点可以脱颖而出时,会有长时间的惬意感。 ​​​

(05.10.2021)

无赖的赖,是贝字旁,本来的意思是赢利,后来引申出依赖依靠的意思。

“无赖”的本意是赚不了钱,但被后人以讹传讹理解为”二流子”。

刘邦成事后对自己老爹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段话被后人深深误解,以为刘邦自称流氓。 ​​​

以太坊是人类文明级别的创新。1930年五月十一日,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发起总攻击,中原大战揭开序幕。( eth = 4178, eth / btc = 0.0726 )

(05.11.2021)

花钱打广告说服别人买你的东西,就是个阈值很高的东西。炒作狗狗币,并且接受狗狗币买车就是个阈值为负的东西。福特一年在美国的广告预算二十多亿美元。 马斯克不花一分广告费把狗狗币的玩家变成特斯拉车主,并且让自己始终是话题人物。高下立见 @老武观察:劝人学习就不是阈值为负的事情

以太坊是人类文明级别的创新。以太坊市值已经超过三星,JP Morgan ( eth = 4238, eth/btc = 0.0739)

(05.13.2021)

过去一年半和绝大部分朋友熟人从未线下见过面,但这并不妨碍生活和事业。

更多人会意识到居住地点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束缚迁移的很多障碍似乎没什么了不起。

然后会问这么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搬到一个更好的地方? ​​​

推特或者 Instagram 上面如果有五万粉丝,应当比常春藤学位值钱多了。//@我叫滨崎步:学生教育考试还是线下的.

语言和文字本质是一种人群之间,跨越时间空间距离,大规模协同行动的技术。但这种技术显现威力,是要整个生态所有参与者,若干个环节全部到位之后,才能看得清楚的。浅薄者只能看到局部的暂时的瑕疵,无法想象所有环节全部到位之后,所能爆发的威力。

真正有价值,可以自身有机成长的东西,不会在意波动。波动只是把投机分子甩下车,剩下都是意志坚定的支持者。等到老的投机者跑光了,又会有新的投机者发现有机可乘,加入进来。 ​​​

十三到十四世纪,世界是 pax mongolica; 1815-1914, 世界是 pax britannica ; 1945年之后,pax Americana ; 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 pax ethereumica ?

自由贸易是财富创造的本质源泉。卖东西的可以得到更大的市场。买东西的可以有更多选择,买到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生产者的各种生产资料也会便宜很多。以太坊将造就空前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和指数倍的财富增长。

感觉目前 NFT 领域还极混乱,不适合绝大部分人介入。长期看,NFT 要有价值,需要这么几个要素: 独特,稀缺,增长。

独特的东西,不一定会稀缺,因为无法确认创造者能够克制,能够不滥发,超发。

稀缺的东西不一定独特。任何张三李四都可以画一副画,说是稀缺的,但市场上同质化的东西太多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增长。增长有的时候会在原创者无法想象的维度发生,有时很难事前预料,很难完全靠主观为之。很多时候就是自发涌现的。而且需要时间的沉淀。

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真正出名是因为上世纪初这幅作品从博物馆被盗,连续很长时间都成为一个上头条的话题,这种新闻话题传播导致后面的共识积累的增长,才是价值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NFT 因为包含编程逻辑,所以潜在增长的维度,要比传统艺术品丰富很多

(05.14.2021)

意识到通过 Wikipedia 读历史才能建立多维度的正确的历史观。看人物传记的最大问题是,传记里的人物都是幸存者,因此会给人以强烈的幸存者偏差,和相应的错误直觉,天天意淫以弱胜强,破釜沉舟,四两拨千斤这种小概率事件,这种错误直觉必须多读 Wikipedia 看到绝大部分非幸存者的悲剧,才能慢慢纠正。

读多维度的历史才能慢慢感受现实的残酷和魔幻: wk !
拖雷被窝阔台害死了,
窝阔台居然要求让拖雷的遗孀,42岁的唆鲁禾贴尼 (也是忽必烈的老妈) 嫁给自己的长子,26岁的贵由,
贵由被拔都的势力给毒杀,
贵由的遗孀 “wo wu 力海迷失”被唆鲁禾帖尼给处死,窝阔台家族被大清洗,
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内战四年,后来将其毒杀,

1233年金朝被蒙古打得要灭国的时候,居然恬不知耻的,侮辱对方智商的派使者向(自己一直欺负的)南宋借粮食,并且拿出”唇亡齿寒”的借口

多读历史之后,容易变成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一个尊重常识反对神话的人,一个尊重实证/怀疑吹牛文宣的人,一个相信复杂开放可以碾压简单封闭的人,一个相信不断改错可以最终碾压顽固不化者的人,一个可低级可高级但始终有趣味的人。

是的。//@王半城Hz:历史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素养,颠覆掉“我出生时的一切现状都是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更愿意主动刨根问底去追溯每一个现状从诞生到发展所经历的各种变量,不做一个狭隘的仅靠碎片信息触发自身情绪立场的二极管

这是残酷的现实。记得 1852年格兰特带700多名士兵和家属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巴拿马中转,在巴拿马霍乱流行,700人死了 250。青霉素发明之前,疾病导致死亡的概率比战争还大,大家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个现实 //@维齐不齐x2:作为一个传统史学爱好者,我读史书,经常想象的是,我肯定活不下来

搞社科的,有些理论很长时间无法证伪,所以可以装逼很久,外人很难识别是否有真才实学 //@大杜至简:我发现搞自然科学的人,搞起社会科学研究也是比较好的。

(05.15.2021)

关羽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219年八月) 到 “败走麦城” 被孙权砍头 ( 220年二月初) 也就是不到半年的时间。

关羽在民间封神,始于宋徽宗 (1102年),并在万历六年 (1578年) 被明神宗封为 “协天护国忠义大帝”,达到高潮。此后这个忠义形象不断自我强化,并流传朝鲜,日本,东南亚。
可惜三国时代还没有 NFT 技术.

关羽之所以被宋徽宗神话,原因很多,有说是因为虚靖天师张继先对宋徽宗极力推崇,有说是因为宋朝时三国故事开始普及,朱子学说确定了蜀汉正统论。一旦封神后,形成正反馈,加速普及,各代统治阶级乐于顺水推舟去推广关帝的忠义形象,来降低统治成本。

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生前穷困潦倒,曾因同性恋行为坐了两年牢 (1895年五月到 1897年五月)。他后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他的审判,是同性恋平权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案例之一,他成为同性恋社群的一个文化偶像。

德语作家卡夫卡 ( franz kafka, 1883-1924) 生前鲜为人知,出版商也不愿接受他的作品。他后来出名有赖于他临终时的朋友 Max Brod 保存好了他的手稿,并且在他去世后编辑出版了很多他的作品。在 1945年之后他才被德语世界重新发现,到1960年之后影响力扩展到全球。

NFT 关键的价值在于后期的成长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在以太坊之外的平台上搞 NFT 大概率会是瞎折腾,因为在非主流平台上,你的作品很难被未来涌现出来的主流应用所引用。只有被引用,才能有增长。

关羽在世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九百年后会被后来的统治阶级利用,塑造一个忠义形象的神话,来降低统治成本。 NFT 要有增长潜力,必须要有各种故事的元素,这类元素越丰富,被引用的概率越高,增长的潜力越大。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关二爷等了九百年,NFT 只需等三年。

现在无法预测。要看它最终可以吸引多少原创者和买家,只有数量上突破临界点后才可能发生正反馈和指数增长。//@翊瑄Camellia:不知道王老师对于Mirror这样的Creators DAOs 模式怎么看?每篇文章都会做成NFT拍卖,收益将是创作者和他/她作品中提到的其他内容贡献者按照百分比分配。

思考人流未来将往哪里去,比研究如何套利现在的流量,要重要得多。

思考机会将在哪里涌现,比猴急的想捕捉眼前的机会,要重要得多。而且长期看,实际上也轻松得多。 ​​​

以前看电影,某个银行被抢了,损失很多钱。警察要想抓罪犯,就思考罪犯有了这么多钱,马上会去干什么? 结论是罪犯肯定会花天酒地去泡很多妞,那就在那些地方蹲点等着吧。

(05.17.2021)

老是看到币圈人理直气壮的使用白 P 这个词,引发一阵不适感。

世上应当没有无风险的白 P 的好事,小心做多了,突然一次就把本金亏光。 ​​​

好像是这样 //@比特吴_Bitcoin: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时候白P的心态会把人带入一种不劳而获的极端心态,而且玩多了就当自己大神,开始越来越无所顾忌的赌,动物城这一波,很多项目毫无成本直接跑路,白P者尸横片野,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只知道责骂草拟吗,接下来继续我行我素。

(05.18.2021)

对普通人来说,坐牢是减肥的捷径,而且不用自己出钱。苏世比前董事长 Alfred Taubman 因为和竞争对手合谋锁定拍卖佣金,2003年坐了十个月的牢,一下子廋了 30斤。主要原因是因为牢饭太难吃,而且被迫在监狱里每周锻炼三次 (在健身房里骑一个小时自行车)

听别人解释,和自己悟出道理,差别还是很大的。

如果你需要咨询别人一件事是否值得做,那它还不适合你。 ​​​否则,每一次曲折,你都会跑去惊慌失措的问别人,”怎么办? 怎么办?”

(05.19.2021)

长期看,以收利息思维管理财富,无法做大,这种思路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而且本金有可能发生重大损失。 ​​​

—–

1112 年二月辽国的天祚帝召女真族酋长来朝,完颜阿骨打不肯酒后跳舞助兴。1114 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亡。

1204年成吉思汗收复金国北大门的汪古部,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1211年野狐岭战役大败金国,1215年攻陷北京,1234年攻陷蔡州灭金。

这两段历史都有 “越过临界点 – 不断正反馈 (打完胜仗获得更多土地,降兵降将,工匠和其它资源) – 指数增长” 的特点。

金国开始增长迅速,灭辽两年后就拿下开封,俘虏了徽宗钦宗二帝。但后劲不足,一直无法攻克长江天险,完颜亮也因为南征过猛而被部下所杀。蒙古则后劲十足,背靠来自整个欧亚市场的资源,1273年 用回回炮攻破樊城后,最终六年内拿下南宋。

世人只知道石敬瑭对契丹自称”儿皇帝”,而不知道宋孝宗 1165年隆兴和议,和金国以叔侄相称,金为叔,宋为侄。石敬瑭为后人唾弃是因为后晋最终被契丹所灭,宋朝这点事没人提起是因为几十年后宋蒙联手灭了金。后世的 context 不同,评价完全不同。

—-

在社交媒体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记者?

如果当事人可以直接和听众迅速反复的沟通,记者能够增加什么价值? ​​​

各种各样的中间人,中间商,如果不能保持较大的效率上的优势,最终都会变得无关紧要而被绕过去。

很多记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传播渠道缺乏有效真实即刻的反馈,实际影响力在迅速衰减。但大公司的招牌带来的影响力的幻觉和优越感,挥之不去。

—-

二级市场可以把人间几十年的悲欢离合,一年内走完一遍。 [挤眼]

(05.20.2021)

“逆水行舟”的模式不是理想的事业。理想的模式,是像千斤顶一样,有自锁的特点,可以随时离开休息,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再回来。

很多历史人物在后世获得的评价,往往和他在世时的成就和亲身感受关系不大,而取决于他的继承者是否能够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这里面各种偶然因素太多,和原来的当事人的意图和能力,其实关系不大。

刘邦在世时活的也是很狼狈的,即使灭了项羽之后仍然需要连年征战。白登之围差点被匈奴灭掉,最后一年62岁高龄还要去亲征讨伐英布。

汉景帝年少时下棋把吴国太子刘贤用棋盘打死,也为十一年后吴王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打下伏笔。幸亏手下大将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之后武帝把功业发扬光大。

当年游手好闲的刘三,肯定想不到后人开拓的事业,把自己的历史地位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在世的时候日子是过得很开心的,四平八稳,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挑战,太康年间,全国一片繁荣景象。但没有把继承人的问题捋顺,死后第二年就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再过十年西晋就灭国。后人对这段历史也就很少了解了.

有的时候孙子为了现实需要,凭空认个假爷爷,比如刘渊 [挤眼]//@午阳校长-江南易学堂:早就有人总结过了,孙子决定爷爷的历史地位。

这个角度有意思//@仙林茶园主:孔子如果不是收了三千弟子,估计也只是诸子百家中一子,远远达不到后世的高度。很多宗教之所以能到今天的规模,也都是徒弟们给力,msl更是因为政教合一,东征西讨,疆域辽阔。所以,很多学者特别注重收徒弟,如果有幸教了几个厉害的徒弟,少出一点成果根本不算什么。

吴三桂起兵反清后,在 1674年初还是有时间窗口做局,和满清平分天下的。那样后世对努尔哈赤/皇太极的评价和的叙事又会完全不一样。吴在 1674年初要和清朝和谈,据说一是担心自己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二是可能年龄大了锐气衰减了。也许还有别的其它原因。

名人死后之所以会更有价值,是因为他生前的那些东西像一个代码库 (codebase), 可被任何人(包括政敌) 修改,利用, fork,重新诠释. 看北洋军阀给自己对手写的挽联,都是情深意切。但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他的敌人肯定不会这么做。即使以后被发扬光大,代码库原作者无法再从棺材里跳出来,享受任何好处。


如果说复合增长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话

对于个人而言,复合增长的障碍第一是上杠杆投机被强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 第二是卡在某一个没有增长前途的方向里,拒绝改变发展方向,长期低水平的重复。

对于国家而言,第一是因为战争而毁灭财富 (外敌入侵,或是可汗死了后权力无法顺利交接,几个继承人大打出手,每隔十几年这样折腾一次), 第二是经济模式单一,没有技术升级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把别人的成功归咎于一个单一的原因。但真实原因往往就是长期的,无间断的复合增长。归于单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想要偷懒找捷径迅速达到别人成功的位置。但即使表面看上去做到了,别人可以继续自发的复合式的增长。而模仿者没有基础,很难继续跟随。

无论是个人,公司,国家,业务模式都不能太单一。否则单一业务遇到挫折或暂时的增长瓶颈时,自身现金流为负,会引发连锁的负面崩溃效应,苏联在 1986年油价大跌后的表现就是一例。但一般人性都是: 单一业务高歌猛进时,根本不屑于培育和发展其它业务,等到后面再想抱佛脚时,肯定来不及了

复合增长的一个矛盾特点是: 如果方向和目标太明确,过了市场饱和点之后会发现很多行为全是无效或极低效的,白白消耗能量,即使自己主观上很努力; 但如果坚持在最开放的搜索空间长期摸索,短期看似无所事事,没有进步,长期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指数增长的突破口。

这也是为什么drawdown 和 sharp ratio 这些概念,对于一个长期主义者而言,本质都是狗屁, 会有反效果

复合增长包括金钱的增长,知识和思维模型的增长,信息输入和输出渠道的增长,等等。在此基础上,还是活得长最重要。因为和今日的新商业范式相比,你如果回顾十年前很看重的东西,会发现大多不屑一顾。所以有理由相信,十年二十年之后,新的商业和技术架构涌现,让你会对 2021年这些东西也不屑一顾

实际上所谓”行业的对错”也是暂时的,没有谁能一次性选对行业,然后搞定一辈子。只要有不断低成本切换,跨越多个行业的能力和意图,”入错行”也是伪命题。 //@麦穗upup:男怕选错行啊,怎么选对的行业

英国之所以十九世纪成为世界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1688年光荣革命解决了权力交接的问题。而且对外扩张中,能赚钱就打,不能赚就收手。很少深入殖民地内部干脏活,主要集中资源控制港口和交通要道来收税。这样迭代两百多年自然出奇迹。这种模式最终因为市场的饱和,和德国人的挑战而终结。

简单模仿看得见的成功者的道路,前途是有限的。一般前面的开拓者如果把坑占了,你要跟着过去,他吃肉,你最多只能喝点汤。所以一定要摸索,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路线。

人为什么会卡在一个没有增长前途的方向里? 很大原因是缺乏对外自由连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设施。贸易机会来自彼此生产效率的差异。你有些事情效率比小明高,把你的货物或服务卖给小明,就可以提高大家的共同效率,反之亦然。海量的自由连接,和自由贸易的环境,就会让复合增长自然涌现。

有机的复合增长过程中,当事者会有一种”节节贯穿”的舒适感,可以感受到能调动的资源和对外输出的能量和效率在不断层层迭代的持续增长。而坑蒙拐骗/贪多求快/自欺欺人的增长,总会感觉到哪个地方有瓶颈,稍不慎就会鸡飞蛋打; 或者老是要重复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效率和以前比没有任何提高。

复合增长具体操作上还有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生活中很多细微的习惯,可能是拙劣的,但是要纠正非常困难,需要好老师敲打,再加上自己自律。如果纠正不了,就卡在哪里没有任何增长。小孩很多东西学得快,是因为他还没有坏习惯,可塑性强。

(05.21.2021)

一份领薪水的工作,基本不能让人实现复合增长:

因为在这类岗位上,基本上你就是个螺丝钉,会被要求完成指定的任务,基本上没有自由探索和发挥创意的空间,即使自己想做这类探索,也很难会立刻得到老板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造成另外一个问题,打工久了后,人是无法理解”复合增长”这个概念的,而更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指令,或者抄袭前面的人,短平快的达到某个目的了事。

一般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找到某个东西让他非常有兴趣废寝忘食去忘我探索,不管是画画,写文章,写代码,还是创作什么别的东西。只要这类创作探索的成本足够低,就可以自由迭代若干次,达到极高的质量,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渠道发表,最终能够找到高溢价的变现方式。

如果你每周要被迫给人打工,包括在路上的时间是 N, 给自己定个计划,花四到五年时间,把 N 降到 10以下,直到它接近于零。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探索创造了。很多伪创业是成本极高的盲动,只会适得其反 //@大橙子Romy:那怎么办呢?尽早单干创业?(不是杠,想听听您的指点)

大部分工薪阶层每周工作加上班来回的时间接近五十个小时。本质等价于每周要做接近五十个小时的奴隶。如果把 N 压到 10 以下,有自由时间去探索创造,其它问题基本迎刃而解。为了伪创业而牺牲实质的自由支配时间,被迫做很多不喜欢的事情,变成另一种变相的奴隶,也很不划算

摩尔定律之所以可以持续复合增长,是因为底下存在上百个不同微创新和技术路线在彼此竞争,你看到的只是冒头的增长最快的那个技术路线而已。同理,个人的复合增长,也应当争取在多个不同的增速最快的方向/领域上同时布局,定期强行调整,这样不至于全部资源卡在某个错误路线上浪费很长时间。

当代各国的高等教育,没有看到谁系统性的教授”复合增长”这个概念。大多都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培养的大多是一个模子的工业化快餐式的人才。浪费了多少人的青春,罪过罪过!

假如你为了前进一小步,需要有十个部件同时到位,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状态,你可能踩过一百个坑,你的知识/工具库里有一百个备份 (但质量和性能参差不齐)的部件。当形势改变时,你有能力迅速微调各种参数,调用改进其它组件来继续进化生存。但抄袭者完全没有这种应变能力,突变时容易突然死亡. 抄袭者只会沾沾自喜自己节省了研发费用,占了小便宜,今朝有酒今朝醉 . 抄袭者之所以总是无法赶上创新者,是因为抄袭者只能做到形似,而创新者底下有多个不同的微创新和技术路线为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后劲,这是外人看不到的

知识和工具库里的部件多了,还有一个好处: 你总是可以在某个方向做一些低成本的测试,得到一些正反馈,让你进一步改进,也同时丰富了你的工具库。这样你始终乐在其中,有动力不断摸索。爱迪生在那个年代能够活到 84岁,大概和他这种其乐融融的日常生活状态有关系。

爱迪生就属于系统性的创新者,也是迭代多年,有一个几百人的研发团队,越到后面创新能力越强。当代可以与之相比的是贝索斯和马斯克。爱迪生的儿子则是反面教材,打着老爹的旗号卖假货想赚快钱,后来被老爹告上法庭。小爱迪生后来酗酒,严重忧郁症,老爹死后四年他也去世了。

(05.22.2021)

“我们总是高估我们现在的喜好的稳定性。

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记住 (我们还记得自己十年前的状态),但要去想象未来 (十年以后) 则会非常困难。

因为未来很难去想象,我们就误以为它不会发生。只有回头审视时,我们才能感到时间流逝的价值。

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还在进展中的作品,但总是误以为作品已经完成了 (而不会再改变) ”

– Dan Gilbert

总之,就是你对外来的想象和计划,以为 “如果达到某种状态就会很开心了”,大概率不靠谱。因为未来当你身临其境时,你得到的现实的信息输入,大概率和你过去的想象有很多区别,因此未来你的评估结果,和你现在的想象也会有很多差别。有时会糟糕很多,也有时会超过你最狂野的想象

所以要多复盘,审视自己犯过的错误,这样对未来也就保持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势。 //@盛开着永不凋零-:预测未来,人们总是会犯一类错误。仅改变单一条件,却以为整个系统其他条件会保持不变。 ​​​

被人坑过之后,意识到升米恩,斗米仇,就会对捐赠这类事情更加谨慎了 //@盛开着永不凋零-:设想如果有一千万,我就要捐款100万给某慈善。但能赚一千万的时候,才明白钱不好赚,恨不得一分钱都当两分钱用。对待金钱的心境完全不同,也就大概率不会按设想的做了。

本质是这样。人很多时候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因为身临现场后,会发现很多东西和想象或者记忆里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不能说这些人以前主观的表达是在说谎,//@Lized:也可以用来解释叶公好龙、距离产生美等等。

当人们自信的说 “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时候,如果没有以前多次成功操作历史,大概率做不到


(05.24.2021)

“慢就是快”的本质,是在于每个分解的细节步骤,都可以自发持续迭代 (可以有微薄盈利,或者对自身消耗极小),或者阶段性成果以后可能被反复多次使用,从而实现复合增长。

只想表面求快,实操上往往会因为一次巨大的失败,导致资源耗尽,面临破产的危机。

赌徒如果一次”快”而得手,必然会上瘾,继续偷工减料求快,直到最终遇到一个他跃不过的坎,前功尽弃。而”慢”的好处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多维度的可持续的迭代,迟早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捕捉到指数增长,远远超过你原来主观臆想的目标。

“快”的主要问题是,条件不成熟时想强行一步到位,实践中碰壁后会有巨大损失 (比如当年 webvan 在 1999年时耗巨资做电商),损失几次后就玩完了。

“慢就是快”的另外一个观察角度,就是组织结构的效率,在慢慢的有实质性的提高,可以不断驾驭新的更大的挑战。求快的人,身体只能举五十斤的重物,老想不经训练,一下子就举起一百斤,总有一天要把腰给闪了,比如秦武王赢荡同学 (329 bc – 307 bc )

有道理,主观上想快,本质上是在不顺的地方试图强行突破,并且形成习惯 //@PCGSCEO:慢=顺,顺=快


(05.25.2021)

读历史的感叹,就是人性对于转折点的发生,实际是非常迟钝的,有些事情过了一个转折点,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完全回不去了,但人性还是会用老的叙事框架去度量去理解新的变化,总是觉得肯定可以回到过去。

而且因为多维度的信息太多,你总是可以找到你想看到的东西,长时间支持自己的思维框架。

即使少数人会敏锐的理解新的格局,大部分老人还是无可救药的像祥林嫂一样沉浸在过去的幻觉之中; 直到最后,像 1924年11月被鹿钟麟从紫禁城赶出去的太监,才真正意识到,再也回不去了。

这个很简单,查一下有没有什么让你很痛心,又不甘心,总想投入精力和资源,回到过去的状态的事情。如果还没有,放心,迟早会有的 [哈哈] 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了被打破的东西很难重构,但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决定了在新的地方总会有新的机会//@海波的随想:能否举个例子,增加点更感性的认识。

意识到这个道理原来曾国藩一百多年前早就有八个字总结了: “物来顺应,既过不恋”。但人性都是 “物来不愿顺应,既过还要留恋” [微笑]

是的,这种东西没法劝,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只能看当事人不断折腾,直到耗尽自身资源。//@老杨-ZHX:这种情况的外化表现,是不是就是什么有“某某情怀”、“对什么什么不舍”?

可以影射很多事情,是因为这反映了一种通用的底层规律。所以在各个地方和层面,理解和顺应这种规律,可以让自己少吃很多亏 //@天时地利虞姑娘:这话影射很多事情哩…

溥仪的回忆录里,唯一一次见到袁世凯,是坐在隆裕太后身边,看着一个胖老头跪在垫子上,一边陪着隆裕太后哭,一边说话。紫禁城里的人们有两次重新燃起回到过去的希望,一次是袁世凯 16年去世,一次是张勋的辫子军 17年复辟。人不见棺材之前,都是执着要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紧紧抓住残存的希望

2021年11月微博发言摘要

(11.2.2021)

以太坊是人类文明级别的创新。1914年十一月二号,俄国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在高加索地区发动所谓 Bergmann 攻势。( eth = 4536, eth/btc = 0.072 )

做直播,抖音这些东西,似乎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作者更在意自己给受众展示的视觉上的形象,看重的是如何”装”,所以反而没有精力去注重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本质。

真正的思考需要反复推敲,一开始可能有大量不靠谱甚至幼稚的想法涌现,然后花很长时间不断折腾,去粗取精,最后才慢慢锤炼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长时间写作,才容易达到这种效果。
如果一开始就把”装”和”表演”当成主业,那么肯定羞于把自己不靠谱或幼稚的一面展示出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就会因为装而长期避重就轻,讳莫如深,故弄玄虚,自欺欺人。最后装的自己都信了。

然而自己的水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高,最后面对残酷现实的时候,往往结局是一捅就破,一触即溃。

可能是因为销售人员和工程实现人员是两拨人,反正擦 pg 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现在不管这么多 //@蓝点笔记:深有同感,自己做的产品给客户推广的时候,遇到一些gap,嘴巴上说没有问题,内心里万马奔腾,如坐针毡,暗骂自己少啰嗦了,赶紧回家擦屁股。而我不知道那些满嘴喷火车的人是怎么心安理得的。

可能有两个问题,一是”装”很难积累叠加,不能因为十年前抖机灵和装得比别人更好,你还能因此受益,而是要每天持续很累的装。二是因为要追求流量,要讨好所有人,因此外在的表演往往和真实的内心相悖,自己很不舒服。//@饼干Waypeer:感同身受,默默成长很幸福。这种模型的错误性让网红称为抑郁症和躁

(11.4.2021)

投资者的作用,本质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连接。如果他看对趋势了,他参与构建的连接,使趋势更强化,那么他就会从中受益。 如果看错了,则可能血本无归。

所以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能够建立全新的连接的投资者,尤其是连接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最初连接的成本。

这时候思维模型就非常重要了,价值最大的连接,往往一开始很难被传统思维模型所理解。

如果你的思维模型和大家差不多,一般来说只能挣点小的差价,而且这种折腾往往是回报递减的,越搞越没意思,人也很累。

一个重大认知盲点是,人们看到某个新技术,马上就想问”它能解决 (现在思维模型下的) 什么问题? ” 脸书出来的时候,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脸书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行为模式的体系,和新的机会。( 摘自 chris dixon 的访谈: 5 mental models for web3 )

(11.5.2021)

以太坊是真正的元宇宙。

(11.6.2021)

程序员做时间长了,敲键盘多了,一般似乎都不可避免的出现手疼的现象,尤其是右手,手腕和小臂一敲键盘或者鼠标就疼,严重的会变成所谓 carpal tunnel syndrome.

这个问题似乎无解。最终程序员还是个体力活,最好的出路是尽早脱离终日敲键盘的生活,否则手腕疼,小臂疼,肩膀疼,脖子疼,腰疼,背疼将会伴随着你的日常。

另外对于手疼,肩膀疼和脖子疼的问题,个人体会是不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解决方法。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多参加户外运动,游泳最佳,但游泳的问题是场地限制,路上开车和洗澡花的时间较多,所以要提高性价比,最好每次游泳要时间长一点,至少 40-60分钟。而且不能游得太慢,要有一定强度,搞得有点累,游完后人才能真正舒服。这种高强度长距离游泳之后的全身的舒适感,妙不可言,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然后发现早就把肩疼脖子疼的事情忘掉了。

太极拳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操作,但是对疏通全身筋骨肌肉的效果,没有游泳那么彻底和简单,所以不能完全指望靠太极或其它健身操来解决腰酸背痛的问题,只能作为对于游泳的一个补充手段。

总的来说,每周 2-3次长距离游泳,至少累积两到三个小时的太极拳,再辅助若干次快走,小跑,爬山等等,基本可以把身体疼痛,视力下降这些问题彻底抛在脑后。但一旦因为偷懒而降低运动量,这些问题很快又会迅速浮现.

政客,做销售的,常会有因为说话太多而导致嗓子沙哑的问题。而且长时间缺乏休息,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染病。所以不要羡慕美国总统,这是一个高强度体力活,所谓 splendid misery.
是的,早该淘汰了。而且文字输出,也比演讲直播输出的长期效率高太多 //@算力论坛:中本聪从出现到消失没说一句话也没任何演讲,那种写一遍讲n遍再复读传诵n遍的陋习早该淘汰了.

户外运动比室内运动好,有一定强度和时间长度的运动 ( 至少40分钟以上) 比短时间低强度运动好,多样化的运动方式比单一类别的运动方式好 (不枯燥且更容易坚持)。运动好了,非常容易入睡,而且早上醒来后大脑极为清醒和愉悦,思绪如泉涌,整个一天的生活质量都上来了。

户外运动的一个关键好处,似乎是户外的阳光照射有助于协调体内的生物钟,所以容易入睡。长期在缺乏阳光照射的办公室里工作,人要出毛病

很多局部问题,如果从全局角度去解决,反而更容易,更彻底。 //@Pasdei:全身性运动刺激全身气血流通,一样疏通堵塞,甚至更全面

(11.7.2021)

以太坊是人类文明级别的创新。1186年十一月七号,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出生。 ( eth = 4738 )

(11.8.2021)

可编程,可扩展的贸易联系 >>人际关系 >> 个人能力。 ​​​

推论是: 把自己的对外贸易连接尽量自动化,扩展化,其回报远大于搞人际关系,或者单纯的局部提高个人能力。

回复@天晴2021年:仔细研究一下伦敦和纽约如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顺便参考一下 John Jacob Astor (1763-1848) 的 发家历史。//@天晴2021年:王总,能举个例或者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吗?贸易联系怎么理解

(11.9.2021)

读很多历史书籍的一个好处是,可以看到各种历史人物”事前猪一样”的各种误判。而当你看到这种误判非常有规律的在现实世界大量重复发生时,会有一种让人非常兴奋的快感 .

ens 给开发者分了 25%的股份,给用户分了 25%,没有用风投的钱,目前估值四十二亿美元。

这似乎是个新的趋势。做个聪明的用户和积极的参与者,可以同样可以挣大钱。

传统 VC 商业模式,正在被迅速边缘化。

是这样的。 资本渠道不再被垄断,所以 智本 >> 资本 ,这个趋势将不断强化 //@培才-挖易:个人智力资本的作用在放大

(11.11.2021)

让你的作品和资产有组合性,和扩展性,可能是比印钱更快的致富之路。

但挑战是:
一,你事前不可能精准知道哪个东西可以组合出有价值的新东西。等你看到别人的东西组合出价值,想要去模仿时,就会意识到人家是 N 年前打好了深厚的基础,才会有这一天。
二,很多人无法坚持到越过临界点。能够坚持下来的一般都是真爱,确实对这个东西本身有废寝忘食的兴趣。要靠外界的压力或物质激励才能驱动的行为,反而缺乏生命力.

自发动力,组合性和扩展性是生命的源泉。反之,被外界施加压力驱动,没有组合性,没有扩展性的一锤子买卖,是昙花一现,而最终通往痛苦和衰亡的道路。

组合性又是这里面的最根本驱动因素。组合性才能引发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扩展性。碳原子的组合性极强,所以才成为生命的基石。

组合性好扩展性好的资产,在你睡觉的时候都会不断有别的实体要和它主动连接组合,并自动送上门来源源不断的红利, 让你躺赢 //@Crypto加密先生:产品和作品的组合性可以理解,但怎么理解资产有组合性和扩张性?是指配置具备组合性和扩张性产品的资产吗?

很多东西产生价值,需要 N个组件,环环相扣才能实现。普通人的视野,如果不能马上产生价值,就没有兴趣去做。自发探索者,平时自发凭兴趣准备了很多组合性高的组件,环境变化时会不断发现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另外 n-1 个外界组件连接组合,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发财了。

考分高的做题家,相对于有强大自发兴趣的探索者,之所以更难有大成就,原因是: 短期的功利性过强,对于无法迅速打分,无法通过高分证明其优越感,无法迅速产生价值的东西毫无兴趣,因此往往视野狭隘,在和未来的连接组合中缺乏准备。这是一个怪圈: 视野狭隘,所以就更缺乏动力去探索和拓宽视野。

是这一本? dark horse: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the pursuit of fullfillment , by Todd Rose and Ogi Ogas //@雅雅-94年的夏天:回复@寻找基石:《成为黑马》里对这个思路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作者建议大家利用自己的“微动机”,拥抱自己的爱好,达成别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不断扩大知识面和接触面,就会发现原来世界如此之大,简单粗暴的给自己强压是非常可笑和无效的。 //@立志成长吧:如果本身还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废寝忘食的兴趣,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外界或者自己的强压,去强制自己了解,掌握另一个领域呢

我觉得他把”微动机” (micro motive) 这个概念讲得非常细,和真实。以前没有见过别人这么讲过。第五章里,他从”梯度上升算法”的角度解释”微动机”和个人爱好为什么会有效,把这个问题讲透了,把我一直想表达但没有表达清楚的东西说出来了// dark horse: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the pursuit of fullfillment , by Todd Rose and Ogi Ogas

(11.14.2021)

有能力意识到并承认有些情况下,有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提前准确判断,也是一种解脱,和竞争优势。

因为这时候你会保持较大的耐心,减少盲动,给自己尽可能多的选择权。而其他潜在竞争对手不可避免的因为猴急的追求主观的短期利益,最后反而路越走越窄,错误越滚越大,完全放弃了原来固有的选择权,而最后自动出局.

乱扫的代价一是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而被攻击。二是效率低浪费巨大。//@绵阳阿超:一种是拿枪fomo乱扫,一种是狙击

40年六月墨索里尼猴急的想去站队摘桃,相比之下土耳其和西班牙就谨慎得多。

(11.15.2021)

装逼的边界在于不能被立刻证伪。现实世界中大部分人还是要先追求短期利益,先装为快,哪管以后爆仓。即使这批爆了,还会有新的装B犯涌现。//@手机用户wqer:装逼的本质在于提升溢价能力,装逼本身是一种高倍数杠杆,短期来看利益大,长久看来效率最低最为脆弱,爆仓是迟早的事

装b 者一般是想通过虚张声势的较小代价,换取较大的实际利益。比如古代军阀动撤说自己有百万大军。为了避免成为其受害者,一是要坚持独立验证装B者的说辞,凡是不能独立验证的东西都不能相信。二是和其交易时绝对不能赊账,不能給其制造 fait accompli 的空间。

(11.17.2021)

总结下来,游泳还是性价比最高的运动。

虽然游泳要多花时间 (开车到游泳池来回 30分钟,洗澡的时间就不算了,因为本来也是要洗的),但是
1. 长距离游泳后睡眠质量立竿见影的提高,基本上是倒下就睡着。即使半夜醒了,很快又重新睡着。完全不存在翻来覆去烦躁无法入睡的情况。而且早上起来神清气爽。这就已经把开车来去游泳池的时间给赚回来了。
2. 身体各种腰酸背痛脖子疼的情况,马上得到极大缓解,或者就消失了,有效期至少 15-24个小时。
3. 游泳对关节没有任何伤害,是全身性的肌肉运动,而且消耗的热量比普通走路爬山要高几倍。个人体会是一小时游泳的实际劳累程度,超过两个小时的爬山。这里面还有个实操的细节,就是游的时候你可以控制快慢节奏,舒服了就快,累了就慢一些,可以保持弹性舒适的节奏,也不牺牲运动强度。但爬山的时候,不太可能强迫自己突然跑一段,再休息一段。
4. 游泳的强度和时间长度要过临界点才能看到明显效果。个人体会至少要 1500米和 40分钟以上,才能开始有明显效果。而且不能是慢慢悠悠的蛙泳划水,不同泳姿都要有。
5. 要买个计数器,套在食指上,这样可以记录自己游了多少个来回,保证运动量

以前在某日本花园内看到一首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后来一查才知道是魏晋诗人阮籍所做。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失眠是游一千五百米治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游两千五百米。

长距离游泳坚持一段时间后,安静时的心跳可以到接近每分钟 50次。 只要不运动过量 (一般人是运动量不够),应当是对心血管健康有很大好处,把以后各种药物的费用,心脏搭桥手术的费用全部省下来了。 //@阮小七在号脉:就是对心脏压力有点大

(11.19.2021)

被忽悠去创业的人,类似 1202年被忽悠参与十字军东征的骑士,最后发现累死累活的洗劫君士坦丁堡之后的战利品和利润,主要还是被威尼斯的造船厂和商人们拿走了。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黑色幽默是,本来要进攻埃及的异教徒,最后因为钱不够了转而抢劫领近的城市扎拉,然后还是因为钱不够了再转进抢劫附近的君士坦丁堡,最后分完钱后发现威尼斯是最大赢家。
—–
不知己不知彼的,相当于 100%的自闭。
知己而不知彼的,相当于 50%的自闭。
知己,不知彼,但比”彼”要强大的 (所以彼基本无法影响己),相当于 25%的自闭。
彻底知己知彼,就不自闭了,但不可能完全做到。 ​​​

(11.21.2021)

很多时候,我们解决不了一个困难的问题,本质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调用的软件接口 (API ) 对我们并不全部开放,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软件接口的存在。

比如说要解决某个困难的问题,需要能调用十个函数 (function),但我们只知道两个函数,思维模型完全是错的,费了半天牛劲也不得要领,失败之后还自责不够努力,而没有意识到,因为无法调用全部函数的 API, 这种失败是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的。

因为经历过这种失败,也经历过掌握了全部 API 之后的成功,同时也不断见证别人的类似的失败,所以对此事感触颇深。

最佳的策略是,一旦意识到根本无法获取全部 API 的时候,就放弃对不现实目标的追逐的无效努力。

不断寻找并且重新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大家都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是属于结构性的无解,或者极为困难的。当然世界上永远不缺赌徒想要去博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概率,随他们去吧。

是的。//@我才是路人甲啊:除了看似不存在的隐藏式API,还有文档和实现两码事挂羊头卖狗肉的API,宣称开放实际有白名单的玻璃门API,API有风险调用需谨慎

(11.23.2021)

投机山寨币,山寨股票等等,本质上是一种”不断赌小概率的野鸡变凤凰”的骚操作。

这个操作之所以”骚”,是因为”野鸡变凤凰”的概率一般都很小,而好不容易碰巧遇上一只野鸡真的变成凤凰之后,他又会迫不及待的把凤凰抛掉,去猴急的寻找下一只能变凤凰的野鸡。

实践中”野鸡变凤凰”的概率不到 1%,但牛市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点的野鸡都可以变凤凰,骗得自己都信了。

这种骚操作长期坚持下来,大概率会归零.

所有的东西都必须首先默认是”野鸡”,除非它已经有长时间的业绩证明自己是”凤凰”。抬杠者的盲点在于把小概率事件当成必然,每次都要强词夺理,默认自己是凤凰,要别人证明自己不是野鸡。
——-
能够以四五年以上的长期趋势来思考和布局,是一种巨大优势。尤其是这种长期趋势,和大家看得到的短期的趋势,是截然相反的方向。

但每次和喜欢看短线的人讨论时,他们总会说,”虽然长期趋势会如何如何,但是因为短期会如何如何,所以我们要以短期为重”。

我的评论是,”虽然短期会如何如何,但因为长期趋势很明显会如何如何,所以要以长期为重。”

所以大家只能都自说自话,互道珍重。

这个说法不错。//@罗林华价投:长期趋势的结构性力量往往更宽更厚更可靠,短期趋势往往是不均衡的力量碾压出来,更剧烈更波动更难掌控。

所以人的心理损失感和”想象范围”有很大关系 //@汤圆的笔记:错过短期趋势是错过收获三瓜俩枣的机会,错过长期趋势是错过发大财的机会。人们普遍对投资的心理预期就是收获三瓜俩枣,心理上锚定的也是这三瓜俩枣,所以错过时心理上会有损失感;而错过发大财的机会时反倒无感,因为这从来就不在想象范围内

一般来说错过短期趋势,外在看起来很明显是个傻*,所以受到周边人嘲笑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而错过长期趋势,因为这是更普遍的错误,所以不太会被嘲笑,所以容易更心安理得的做一个傻*。

(11.24.2021)

能够等两年以上的人,是没法和连两个月,两天,两个小时都不能等的人好好说话的。

但另一方面,有些人会拿一些无法证伪的东西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然后披上”长期主义”的外衣。所以没有长时间的折腾的经历,很难一下子看清问题本质。

(11.25.2021)

权力斗争和市场竞争都有一个类似而且重要的机制:

就是你要尽量架空竞争对手,同时要防止竞争对手架空你。掌权者要在每个环节都尽量有至少两套独立的人马可以互相节制,免得某个环节被一个人所控制而反噬。

市场竞争中的架空,可以理解为你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无数替代品,而你所在的那个环节几乎没有替代品。你的垄断性 (不可替代性) 越强,你捕获经济利益的能力就越强。

当我们听某一个 CEO 忽悠媒体说,我们缺少某某领域专业的工程师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让别的环节有更多的替代者,这样可以降低他的商业成本。

但我们很少听某个 CEO 去鼓励学生去做 CEO, 如果大家真的都去挤破头做 CEO, 那是提高(剩下的极少数的) 工程师身价和待遇的一剂良药。

类似的例子还有 chris dixon 提到的,就是硬件公司愿意花大钱去支持开源软件,intel 是 Linux 最大的支持者,这样它可以降低自己对软件公司的依赖。

还有就是软件开发者 Joel Spolsky 提到的,如果去迈阿密的机票非常便宜,那么对迈阿密的旅馆需求会提高,住店的费用会上升。

很多所谓专业人士,在架空和被架空的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认知,费了牛劲去和其他人做同质化竞争,结果钱都让流通环节的某个垄断性节点给赚去了。

反之,获得垄断性并不一定需要太多局部的专业知识 (甚至可以看似一窍不通而被专业人士嘲笑),而是要对整个架空/反架空的大格局有清醒的认知,再加上一些运气。

少数科技巨头,用极为优惠的价格,把大量合作伙伴和用户吸引到自己的生态圈里,短期可能看似有极大亏损,但规模过临界点后自己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垄断地位,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别的地方捕捉经济价值。

与这相关的一个概念是 clayton christensen 提出的 “让人垂涎的利润之守恒定律” ( law of conservation of attractive profit), 大意是,当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上的玩家太多时,价值链上的垄断者总会出现在邻近的另外一个节点,在那里获得可观的利润。

类似的,斯大林二战后把德国东部的两块领土划分给波兰。 //@闲云野鹤云900:权力的控制还有利用结构的不完整,比如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分属不同班子,避免出现军阀。利用地理的结构特点,比如汉中划给陕西,削弱四川独立的可能。

这个描述形象 //@文字思路控:当有源源不断的鱼食在前方吸引,鱼群涌动,一定会形成一条追逐鱼食的链条,当这条链足具规模时竞争格外激烈时,另一条模式链条已然成风,不追鱼食,大鱼直接吃沿途的小鱼即可轻松获利。只要大鱼意识上不犯傻,眼里只有那“炙手可热”的鱼食。

结构性欺骗现象导致”结构性荒谬”,如果不能跳出自己的子系统从上帝视角来观察,很难意识到这种荒谬 //@B_4_Brandon:用渠道/节点视角看世界,会被社会上的结构性欺骗现象之多震惊

(11.26.2021)

看一些几十年前的科技分析评论的书籍,有这么一个好处:

可以事后看清楚哪些地方他预测对了,哪些地方预测错了。

而且可以非常清楚的理解,是哪些外因和内因导致他会顽固的预测错误。

这样再看当下的一些花哨和似是而非的分析评论,马上就可以一眼看穿哪些分析是错的,而且可以意识到这种错误是顽固的,因此也就不会在这些问题上浪费口舌和时间,而是开心的和这些错误认知做对手盘了。

多角度研究历史的价值,是帮助你设身处地的体验当时的场景,研究容易发生的认知错误,以降低自己重复此类错误的概率

clayton christensen 的 “see what’s next” , 2004年出版。里面的有些案例现在看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有些预测现在看则明显错误。
————-
仔细反思以前的经验教训,发现”打破惯性,迅速纠错”是一种最容易以较小代价获得较大回报的行为模式。

很多时候隐约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哪里不对劲,判断有失误,但因为已经投入可观的资源进去了,就不愿意客观的拿手术刀剖析自己,迅速纠错。而如果从上帝视角看,只要忍住这种心理上的短暂痛苦,熬过纠错后重新开始的一小段起步的时间,后面的路是越走越宽,心理上也逐渐从比较痛变成无感再变成愉悦,实际上并不累。

而简单的勤奋努力,如果不是基于持续的观察和试错,很多情况下只是在无效的方向上继续无效的挣扎,是彻头彻尾的巨大的浪费.

要永远这样一种心态: 即使马车已经造了 90%,但是当发现内燃机车已经出来后,能够认赔,果断把没造好的马车放弃。把这种心态彻底内化之后,会发现自己容易比一般人更早发现”内燃机车”,以后也就很少会面临那种”造好 90%的马车而又要放弃”的窘境了。

难是在心理障碍,但操作上要比九九六,拼命熬夜工作要轻松多了。//@手机用户wqer:这非常的难。1,要克服自己的愚蠢,打败自我,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2,要全面看待自己当下做的事情对大方向的重要程度;3,忍受沉默成本,忍受外界的噪音;4,重新计算、填补、增强剩余资源

是这样。但需要熬//@蓝点笔记:比如,常见的技术型创业者,明明意识到好像产品市场反馈不好,还是会努力寻找证据说明自己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投入。简单的勤奋努力本质上是在固守旧的思维模型。建立新的思维模型首先是open,其次还要大量新的信息来沉淀出新的思维模型,好比训练一个新的神经网络。

那就不断检讨自己是否被这三大怪癖束缚了手脚 //@B_4_Brandon:做到这点不完全是认知问题,丹艾瑞里研究过人的三大怪癖,一是高估自己拥有物的价值,二是更容易专注于失去(机会成本),三是认为别人持有同样看法。这三点是纠正自我的本能障碍

纠错实际上不是自己一拍大腿就纠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积累的各种选择开始指数型增加,然后不断拷问自己: “我现在做的某些事情看起来很傻呢,为什么不切换到更好更省力的新的选择上去?”
能否改错取决于是否有更多的选择。能否有更多的选择取决于知识体系和对外连接的复杂度。所以改错能力也是表象,自身的冗余度和对外连接的复杂度,决定了自己的改错能力 //@公瑾何在:勇于打破旧模式,但建立不起来新模式,反而越来越糟。就像好友劝辞职,闺蜜劝分手,都能找到理由,但大都是错误选择

做鸵鸟是一种默认的阻力最小的选择。//@律师王辰瑜:一个真实案例。多年前M先生从骗子处买了一套骗子租来的房子,骗子后来被抓,M先生不像其他受骗者去公安报案,似乎这样就承认房子不是他的了。后来M把所有精力花在对抗房主上,四处申诉,主张阴谋论。直面自己的错误很难,像M一样做鸵鸟容易很多

独立思考和反复纠错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谁能够在那里装逼,一次就独立思考搞对了。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收集一手数据,反复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战略问题上,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思维框架和结论,不要因为别人说几句廉价的奉承话就觉得自己对了,也不要因为别人冷嘲热讽就觉得自己错了。

形势比人强。所谓强人也都是借势才能出头的。intel 七年前作为业内巨头应当可以看到 gpu 对人工智能推动的形势,本来有时间窗口可以收购 nvidia 的。但是职业经理人无法克服内部决策体系的惯性,无法迅速纠错。所有的各种借口都是苍白无力的。

纠错有两类,一类是同一个思维框架内的对和错,比如赌涨或赌跌,这种错误,长期看都抵消了,思考太多是浪费时间。还有一类,是从驴唇不对马嘴的错误的思维模型,切换到正确的思维模型上,这类纠错,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红利。

复杂度高,通用性好的模块化系统,改错只是升级系统里面的一个小小模块而已。复杂度低,各个组件之间沟通协议没有标准化的系统,改错极为困难,成本极高,往往被迫选择硬着头皮撑下去,直到撑不下去就彻底垮掉。

谢谢推荐,Decision quality, by Carl Spetzler and Hannah Winter //@文字思路控:推荐书籍 Decision Quality 中文是斯坦福商业决策课,值得一看。

是的,背后系统越复杂,纠错越容易,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背后系统如果越简单 (规模大仍然可能简单) ,那么纠错可能是个极为繁琐甚至根本就摸不到门的操作。//@可乐猫66:越发觉得,很多改变之所以难,是因为背后的一整套复杂支持系统的缺乏// 能否改错取决于是否有更多的选择。能否有更多的选择取

2021年11月 Twitter 发言摘要

俄罗斯崛起的重大转折点是 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之后对土耳其的战争不断获胜割地,同时吸收了大量东正教的前奥斯曼帝国的公民,还有大批德国农民。移民, 尤其是移民创业者的涌入,是俄国迅速强盛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 1762年只有一千九百万人,1800年到三千五百万,1860年七千四百万人。

奥斯曼帝国在十九世纪中叶有三千五百万人口,其中一千万是信东正教,真正土耳其人只有一千万。在和俄国的战争中越打越弱的本质原因,是本国那些信东正教的居民(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最后都转投到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了。

吸引移民,尤其是能够提供宽松的环境,吸引大量创造财富的移民,似乎是很多国家经济发达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的根本原因。

1881 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推行“一个沙皇,一种语言,一个信仰”的俄化政策,造成大量德裔和犹太移民的流失。

Bill Gates underestimated the immense dominance and scalability of his own platform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right perspective. Be careful who you keep company with 🙂 // @fintwit_news : Bill Gates would be worth $1.2 trillion if he still had his Microsoft shares. Instead, he became best friends with Warren Buffett and decided to diversify his portfolio. He is worth only $136 billion today.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by Uchicago professor John Mearsheimer is one of the best book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 provided some of the best mental models of how things really work wr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ultipolarity leads state to underestimate the resolve of rival states and the strength of opposing coalitions. States then mistakenly conclude that they have the military capability to coerce an opponent, or if that fails, to defeat it in battle. ”

“Dark horse” by @ltoddrose is a great book. I have never seen another author covering the subject of “micro motives” the way he did. This is a must read.

学校里当做题家当久了,会有个错误的本能,觉得什么事情都必须解决, 什么问题都必须有个答案,如果不能马上解决就坐立不安。殊不知世界上大部分事情要么无解,要么要熬很长时间,以一种并非你所理想的方式完结,或者不了了之。柏林 1945年被盟军攻占。西柏林 1948到1949年被苏联封锁了将近一年,全靠空运物资支持。折腾到 1961年,柏林墙竖起,然后再过了 28年,才被推翻。世间解不了的题十之八九,还是应当迅速远离泥潭,选择可以解决的问题,才是上策。

看一个人对什么事情愤怒,就可以迅速理解他的真实的自我.

Zk-snark is an acronym for “zero knowledge succinct non-interactive argument of knowledge”. Zk is enough in normal conversation, as it already implies the “snark” part! 🙂

Cecil Rhodes (1853-1902) 在 24 岁时,发豪言壮语,要把大英帝国的统治遍布世界,要重新收复美国,并占领整个南美洲。无独有偶,傅斯年 (1896-1950), 30岁的时候,喝醉了酒,狂妄的喊出了“从北冰洋到南冰洋,除印度,波斯以外都要郡县之” 的口号。Rhodes 48岁时死于心脏病,傅 55岁时死于脑溢血。

读 1995年 (互联网兴起) 之前的各国的商业和经济故事,感觉就像现代人看石器时代的猿人。信贷派生,传媒,销售渠道,等等,被极少数人控制,大部分人只能在底下分点残羹剩饭。 控制关键渠道的人,即使智商低下,仍可以面不改色的把愚蠢的商业决策持续很久,或者不断用新的错误掩盖旧的错误,而不被质疑和挑战。害得下面一群人跟着团团转,有的人甚至一辈子就这样被上面的蠢货调遣支配。读 “for better or worse: a memoir of South Africa – during and after apartheid ” by Bernhard Teicher 有感

所谓“认知效率”的一个例子, 就是一个趋势还没展开的时候,就能提前感知其发生,并且开始准备布局。比如 1945年之后,西班牙的佛朗哥政府因为曾经和德国合作,一度空前孤立。1946年三月,美国,英法一致表示,只要佛朗哥还在台上,就不允许西班牙加入联合国。但是随着西方和苏联对峙加剧,1948年六月柏林封锁开始,就可以大胆提前预测佛朗哥政府重新被西方所拥抱。正如佛朗哥所说,“没有西班牙的北约,就好象蛋饼里面没有鸡蛋”. 随后就是 1953年西班牙和美国签订马德里条约,高潮是 1959年艾森豪威尔访问西班牙。西班牙 1950到 1974年年均 GDP 增长 6.3%左右。是 185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

殷海光 (1919-1969) 曾回忆,“1937年,我到北平 … 这时日军侵华已深。我听到左翼学生高唱 ‘保卫马德里’ 歌曲,我心中深恶痛绝。我常常问他们,‘为什么不保卫华北,却要越俎代庖去保卫马德里’?”

西班牙内战从 1936年七月开始到1939年一月结束,最终代表右翼的佛朗哥的国民军获胜。左翼的西班牙共和军得到苏联支持。不过斯大林没有白当差,510吨黄金从西班牙央行取出,1936年十一月运到苏联,然后再也要不回来了。

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很多看似不合理,荒谬的现象,本质是来自一种底层的不对称性:就是挑事者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获得短期的较大的不对称的利益。如果从挑事者的角度看,就非常好理解了。如果不能从底层解决这种 “不对称性”, 而只是想消除表面的“荒谬”, 那永远疲于奔命,无所适从。有的时候这种“不对称性”是我们完全无法控制的,因此必须移动自身的位置,这样不至于让自己成为这种不对称性的牺牲品。

John Paton Davies’s autobiography, “China hand” was highly readable and packed with many interesting and nuanced details. Unfortunately, most people, like the Bourbons, will “learn nothing and forget nothing”.

Learn from the past, but don’t get stuck mentally in the past. When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vague past in your not-so-accurate mind will never come back. Get over it. Much better to always embrace the future.

People predicting the decline of America, have a fundamental misunderstanding of how Moore’s law works. America can be thought of as a large open system with thousands of underlying self organizing innovations operating under the hood in parallel, such that, in case one economic paradigm runs out of steam, something else will emerge that is more robust and grows much faster.

A typical way for MBA type people to respond to criticism is, instead of addressing the issue directly, always say, “I am proud of the way blahblah … “.

历史经验表明,不付代价的言论表态没有意义。除非有长时间的记录可以佐证,否则绝大部份人的默认的心态特点,都是“又想当*子,又想立牌坊;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或者希望东食西宿” 。

2021年10月 Twitter 发言摘要

Twitter QR Code

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如果你做的产品服务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或者独特的,你就很容易被替代,你的价值就容易接近于零。这和你局部有多努力刻苦完全无关,而主要取决于你如何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定位。

从不思考积极调整自己的定位,而甘于被外界打造成容易替代的,标准化的螺丝钉,再努力也无法获得议价能力,是重大人生悲剧。

一个典型的陷阱,是追逐一些短期稀缺但长期容易被替代的机会。比如 covid 之后一些人投机去生产口罩,最后血本无归,债台高筑。

Think about what problems you experienced every day, try to solve them, and share your thought process and some of the solution openly, and then you will realize many other people also had similar problems.

做投资的过程就是学习识别“矛盾,假象,谎言和复杂”的过程。然后意识到过去曾被种种“矛盾,假象,谎言和复杂”所愚弄和折腾,开始极为愤怒,然后慢慢平复,学会顺应和驾驭客观形势,并随着这种驾驭的熟练,心情转为欣慰和愉悦。 投资反馈快,因此认知的进步更快

Cultural difference is like difference in software architecture and API. Without a rich repertoire of knowledge and mental models, it would be hard to bridge the gap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和一大群可以信赖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快速,安全,全面的共享信息并且协作,是节约成本,极大提高效率的核心策略。是智人最终超越其它生物,主宰地球的演化路径。“共享信息和协作”本质是软件技术,看上去不性感,但最终是决定胜负优劣的关键。很多人的发迹,是因为运气或者无意识的和某几个关键节点建立连接,因此建立了巨大的信息优势。但这种非主动构建的,局部的,静态的信息优势,面对大规模自发涌现的开放的分布式节点网络,终将败下阵来。

Buy right, sit tight; A family in harmony, a life of prosperity.

The word “alpha” has been abused by people with only a few years of investment experience and a time horizon of only a few weeks at most. And the “alpha”, even if true, will only last for a few days if not hours. True alpha will 1) last for years. 2) even if revealed publicly, people will not believe it, many will laugh at it.

Need to learn from William Shatner about longevity. Just bought his book: “Live long and … What I learned along the way. ”
“Incrediblely, to me being busy working all day is almost erotic, I get a kind of sexual pleasure from it, not quite as vivid as making love, but it brings me such joy. ” page 134 of the book. This is his way of describing the state of “flow”.

Make your work composable, share it as widely as possible, and let it compound. Composability means others can freely build their work by borrowing your work and ideas. Complexity and efficiency emerge out of layers and layers of freely-associating composable entities, shaped by the circumstances of evolution. Its emergence is simply beyond the capability of any small group of central planning bureaucrats.

Your own capability and wealth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networks that you can associate with in terms of creating composable work, more composability, more power to you! Judge the importance of a project not by its own merit, but by its composability first.

If you relentlessly increase efficiency in things that matter, health, time, work, relationships, everything els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should be the goal. Efficiency will generate wealth exponentially. The dirty little secret about efficiency is that it will compound, i.e, whatever tricks you learned ten years ago to make yourself more efficient, you are still reaping dividend from that now. The same cannot be said of most other activities you engaged in.

知识复杂度高了后,即使翻一些老书也能产生丰富的联想, 发现收获。反过来说,人越浅薄的时候,越爱抱怨, 越爱做伸手党。

Strongly recommend Andrew Yang’s book “Forward”. Especially chapter 16, on how congressional politics really work during and after the election. This book gives you a better mental model.

Envy is such a taboo subject that people prefer to pretend it does not exist, nevertheless, it is so fundamental to how society works, similar to the way gravity and electromagnetism are fundamental to how the cosmos works.

Freedom go up more important than number go up.

Proof of work keeps people honest. Extreme proof of work keeps people extremely honest. All other systems are vulnerable to deception and manipulation.

Nobody will chase stupid investment properties with scarce money, which would reduce a lot of waste in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which would save a lot of material and human effort in the physical world.

Brian Arthur’s theory can help you making money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especially when there are disequilibrium processes and paradigm shifts involved.

Energy will flow to where more meaningful connections can be established more quickly and at a lower cost, and that will create more efficiency in the long run. Nothing can stop it. Whether it’s good or bad is very subj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