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本文最初于 2017年9月27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0/ “范式”是英文 paradigm 的翻译,也许翻成“思维框架”更好理解。人世间范式不同者的鸡同鸭讲是常态,多数人只理解一两种幼年时被教条化灌输的范式,两个范式不同的人吵翻天完全是浪费时间,包容解读不同的范式可能挖掘出巨大机会.

遇到新技术带来的 paradigm shift ( 范式/思维模式转移)时,为什么很多个人和公司,无法迅速改变,跟上形势?即使真的想下决心去改变,为什么最后还是白忙一场,两手空空?

1/ 世界上有许多杂音,伪范式转移,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一个个仔细研究甄别.

2/ 即使是货真价实的范式转移,在早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技术缺陷,让普通的观察者不屑一顾.

1992 年在互联网的牛屎铺 (Newsgroup) 里下载一个几十 KB 的美女图有时也要几分钟,还有各种转码指令的复杂操作,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搞定。但是 95年浏览器开始慢慢普及, 网速提高后,成人杂志和影视行业首当其冲受到打击.

2007年 iphone 出来的时候,大多数人是不太看好的。价格太贵,屏幕太小,没有键盘,没有什么特别必不可少的应用,总之是除了果粉以外大部分吃瓜群众是完全无动于衷的。这个要到 2010年以后才慢慢的量变发生质变.

3/ 范式转移, 往往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因为整个时间空间内的玩家,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全都彻底变了。但大部分人思考的惯性,是拿以前的模式去套用,因而始终不得要领.

微软坐大之前,IBM 没有意识到商业价值早已迁移到软件应用层,而轻易放弃了软件平台的话语权.

4/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是事先计划预测好的,而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有方法论指导更好,有时就是靠运气。 Evolution is smarter than you. 生物进化的结果比人更聪明.
亚马逊一个原来卖书的公司,从自身建网站的需求中发现了云计算的重要性,反而超越 IT 公司,搞出一个千亿市值的新业务.

5/ 作为旁观的投资者,要真正理解这些变化,里面复杂矛盾的逻辑, 需要主动的补充很多新知识,实际体会应用场景,多个角度反复观察. 这需要花功夫,没有捷径,但这是正道. 走通后,长期看是事半功倍,甚至一本万利.  为什么?因为你看到了大多数人在传统思维框架 (范式)内没有看到,无法理解的东西.

6/ 阻碍人客观认识新事物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媒体的本能的负面偏见. 为吸引眼球,媒体选择性报道负面消息的篇幅远远大于正面报道,对新生事物尤其如此.

iphone 出来后,媒体开始是嘲笑果粉脑残,然后是攻击手机信号不好,继而又渲染因为iphone 带来的抢劫/谋财害命的孤立事件.

每次特斯拉着火,出车祸,特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心,而没有客观的和别的汽车的事故率进行横向比较.

人们诅咒共享单车的各种问题时,却没注意共享单车正在改变都市人的出行习惯,减少汽油消费,甚至影响房地产价格.

负面消息的长期轰炸,使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去真正钻进去,研究新事物背后的整套逻辑.

7/ 另外一个障碍,是屁股决定脑袋。当既得利益者在现有范式下赚的盆满钵满时,任你如何苦口婆心好言相劝,他也无法理解. 从这个角度看,现有范式下越成功的人, 在范式转移时越容易载跟头, 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靠出卖资源致富的国家往往科技创新乏力. 狮子老虎依靠健壮的肌肉和锋利的牙齿长期位居动物界的食物链顶端,反而因此丧失了进化出复杂大脑和抽象智能的机会。黑莓手机的营收,在 2011年初, iphone 推出四年后, 仍然达到历史新高.

不常常主动挪挪屁股,等面临脑袋搬家的危险时,往往就太晚了.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一)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0月5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0/ 塔列布 (Nassim Taleb) 的”反脆弱” (Antifragile) 一书值得反复习读,里面一些观点, 要经过许多事才可真正理解。

有评论家曾指出, “塔列布的问题不是说他是一个 a**hole (讨厌的混蛋). 塔列布就是一个 a**hole. 塔列布的问题是,他(往往)是正确的. ”

1/ 反脆弱 (Antifragile) 不是万金油,不能包治百病。但它是观察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

2/ 人们都希望在计划的时间,计划的地点,按照计划的动作姿势,获得计划的回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脆弱的。因为伟大无法计划。

3/ 反脆弱的事物,在外界环境的不可预测的打击下,自带干粮,愈挫愈勇,不断获得新的免疫力。

4/ 反脆弱和鲁棒性 (robustness) 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不断自发的增长改进,而改进自然带来鲁棒性。鲁棒性只是说系统能够经受外界的冲击,保持现有的稳定性,但系统本身并没有改进。

5/ 反脆弱意味着高度的冗余性. 冗余性平时看上去是一种浪费。但在资源突然匮乏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宝贵。2017年国庆长假期间,从深圳到虎门大桥,要创纪录的20小时以上,这就是没有冗余的脆弱性.

6/ 反脆弱意味着灵活性和选择权 (optionality). 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选择贫穷,而后者无法选择富有。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选择权;倘若有万贯家财,而身不由己,也是枉然。

7/ 反脆弱意味着回报的高度不对称性 (assymetric return). 借钱给别人是脆弱的,因为你收到的可怜的利息有限,而损失全部本金的可能性很大。反脆弱的投资,本金损失风险有限,但存在回报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可能性。

8/ 反脆弱的回报不对称性,比对原理的理解更重要。在一个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复杂系统里,许多原理的研究似是而非,而不断的尝试摸索往往以很小的代价带来极大的回报.
青霉素,癌症的化疗方法,深度学习等等,都是在理论不甚清晰的情况下因为运气摸索产生的回报巨大的发现.

9/ 反脆弱在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学习方法的反脆弱,资产配置/操作的反脆弱,投资标的之反脆弱。

10/ 很多人学习上,只是阅读和自己思维框架接近的资料,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只是在局部做优化,效果有限,甚至最后是负的。

11/ 华尔街交易员,大多研究类似的定量指标和模型,利息/波动性/市盈率/ROE/现金流 等等,彼此差别不大,要多赚钱就必须加大杠杆,这样做是脆弱的。平时赚的有限,一次金融风暴,就把以前的利润亏光。

12/ 反脆弱的学习方法,是要定期接触一些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做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效果, 但突然有一天,可以融会贯通,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而这带来的回报,可能远远超过其他平庸视角的投资回报。

13/ 例子之一: 2012年十月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上有突破,是依赖于 Nvidia 的 GPU. 而 2013年比特币用 GPU 挖矿的热潮刚刚开始。稍微有远见和耐心者,早在 2013年就会意识到 AI和比特币,这两个增长点,是对 Nvidia, AMD 的长期利好,尽管真正价格大涨,要到 2016年才开始。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0月8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的续篇.

8/ 虚幻的自尊心,也是影响人们正确应对“范式转移”的一大障碍。被你一直不看好的某个新技术,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继续蓬勃生长。以前你看不上的猥琐小弟,突然发了,要超过你了。这时候,人的本能反应,是贬损,否定和拒绝面对现实,让自己脆弱的内心保持自欺自洽的状态,而白白错过有可能赶上趋势的大好机会.

9/ 这里面的惨痛教训, 可以参见我的老文章

王川: 我和苹果公司, 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10/ 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曾有经典台词:
“The night of the fight, you may feel a slight sting. That’s pride f**king with you. F**k pride. Pride only hurts. It never helps. You fight through that shit. ”

“拳击比赛那一夜,你可能会感到一点难堪。那是自尊心在和你捣乱。去他*的自尊!自尊只会伤人,不会对你有用。你会克服这些干扰. ”

F**k pride! 重要的事情说两遍.

11/ 通常一个新的范式 paradigm 出现,要全面理解其内涵和潜力,需要深刻理解它后面的五个,十个,甚至更多的相关的概念。这是要花时间,花功夫的。

比如苹果替代超越 iphone, nokia.要认同这个范式需要理解这么几个东西:

第一,iphone 是一个可以开发很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应用的软件平台
第二,没有键盘也没有关系,用户很快就会适应
第三,六百多美元的价格,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么多有用的功能,用户很快会认识到,和普通功能机相比,物超所值。
第四,竞争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只是东施效颦的做些表面文章,像 blackberry 一直坚持自己的以 email 为核心的定位,而没有理解游戏规则变了。所以实际上很难真正抵挡新的范式. 等等.

12/ 假设有五个相关概念需要理解,马上理解认同每个概念的几率是 25%,那么真正立刻看懂一个新范式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 所以指望多数人一开始就理解认同,统计概率上是不可能的。试图说服不信的人马上认同,是浪费时间的.

这是数学上的必然. It is a mathematical certainty.

13/ 同理, 依靠一群官僚组成的委员会运营的大公司,在面临范式转移时反应最慢。假设每个人有 25%的几率真正理解新的范式转移,要让五个人的委员会全部理解并且可以迅速反应,几率只有千分之一,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数学上的必然.

只有当公司 CEO 是对商业和技术都有深刻洞察,并且控股的强人时,才有可能放弃短期利益,力挽狂澜,长期布局.

14/ 如何判断某个新技术是真正的,还是假的范式转移?一个可以考虑的标准,可能是终端用户的绝对数目,和增长速度。

如果一个你原来不看好不理解的产品,出乎你的意料,迅速获得了超越一百万的付费用户 (或者数亿美元以上的营收),并且还在迅速增长,那么就应当考虑花点时间去研究了. (如果是免费的产品,相对的阈值要高一些.) 如果付费用户超过一千万,那就量变发生质变,不能继续保持鸵鸟政策,视而不见了.

15/ 当趋势已定,确认某个公司是处于一个范式转移的领先地位时,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嫌贵。他们的估值逻辑还是深深的定格在旧的范式之中。每当我听到有人说,”等腾讯/***/*** 跌下来时我就买一点”,我就知道,他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了。

16/ 红军到达延安时的估值,肯定远远大于在安顺场的估值。但在延安时入场,风险则远远小于在安顺场. 一个冷静理性的投资者, 会如祥林嫂般不断懊悔纠结,当年没有在安顺场的低估值时入场吗?

不. F**k pride.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三)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0月1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的续篇.

1/ 范式转移中胜出的公司,往往是其组织架构,公司文化,员工技能和商业模式等等最能适应新的范式下的生态环境的全新的公司.

2/ 互联网时代胜出的新公司,除了微软以外,谷歌/亚马逊/Ebay/谷歌/腾讯/阿里 等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新公司,新模式.

3/ 大公司面对范式转移的反应,大多是在老的范式下的削足适履.

4/ 这种削足适履表现之一,是在老的技术框架下修修补补,把技术指标压榨到极限,来应付新范式的挑战. 直到技术极限无法在老范式下被突破,而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新范式的挑战者取代.

5/ 这样的例子包括: 活塞航空发动机被喷气发动机取代, 电信公司推出的异步传输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和 IP network 竞争,汽车公司面对电车的挑战推出油电混合车,等等。

6/ 削足适履的表现之二,是把新范式里的技术简单嫁接在老范式的系统里,以为形式主义的表面功夫可以解决根本问题.

7/ 互联网时代,传媒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把新闻报道放到网上,然后交差了事。然而花钱建网站带来的营收,并不能弥补纸媒销售和分类广告营收的不断萎缩。建立网站只是邯郸学步的追求形似。

8/ 柯达做为数字相机发明的鼻祖,在照相已经数字化,价值迅速朝软件方面转移时,在新的范式下没有去主动积极探索,到最后迫不得已的时候缓慢推出一些缺乏特色的数字相机产品。它2012年破产时,几千员工被解雇失业。而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同年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 instagram, 依靠照片共享的软件 app, 被脸书以五亿美元收购。

9/ 今天的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大势下,半推半就的搞了一些半封闭半中心化的区块链产品,幻想依靠现有金融规则带来的壁垒,继续维护原有商业模式下的稳定利润。

10/ 每一个范式后面,都是一整套长期积累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旧的游戏规则里被慢慢优化,但遇到新的完全不同的系统的挑战和超越时,老系统的零部件和流程将迅速丧失价值。

11/ 新的范式下成功的商业模式,因为前所未有,所以人们只能自然的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推导摸索。人们很难一下子就理解,原有范式下的各种行为模式的局限性。因为无法理解,所以无法抛弃。

12/ 砍柴的以为皇上都挑着金扁担, 陕北老农以为领导每天吃最好的辣椒,星际科幻小说里想象的还是帝国和宫斗戏.

13/ 有时必须彻底抛弃原来所有的积累,越早越好. 因为原先的积累,在新的范式下, 实际上都是烧钱的负资产。解开这个思维的疙瘩,才可能轻装上阵。但大公司往往在组织的巨大惯性下,集体不见棺材不落泪。

14/ 让旧范式的赢家们去继续追求他们的 “金扁担”, “宫斗戏” 吧,在新范式下,有很多他们无法想象的好东西.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1月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点击这里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做成的 NFT, 系列号为 006 


本文是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三)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的续篇.

1/ 范式转移时, 投资者要跟上形势,修正思维框架,需要补充很多知识,越过很高的壁垒.

2/ 如何区分噪音和有效信号?如何区分伪范式转移,和真范式转移?

3/ 当你看到一个新东西的时候,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其未来发展做个预测.

4/ 如果你起初不看好的东西,后续发展比预期的好,那么就要警惕.

5/ 如果这个你不看好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超越你的预期,那么有可能你对真相的理解不准确,你的思维框架有局限,就要花时间认真钻进去研究了.

6/ 一个实际有效的操作方法,这里称作,“渐进式移动屁股法”.

7/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所以如果不移动屁股,就始终无法改变脑袋里的偏见.

8/ 先投入极少量的资金,是移动屁股的第一步。步子不能太大,否则会扯着蛋.

9/ 没有投入资金之前,你的大脑会坚决拒绝接受,超越你的舒适区的任何论点和证据.

10/ 当利益一致时,你的大脑对于有利的证据就会更为开放.

11/ 绝大多数媒体报道,角度和深度有局限,内容往往断章取义,似是而非。但对于有心人,这恰恰是机会。重要的事情,需要亲自从各个渠道搜集第一手信息.

12/ 当你看到更多一手信息后,发现细节和你原来的偏见有一些差别,你的信心增加了一些。这时候可以继续移动屁股,投入更多资金.

13/ 在移动屁股的过程中,如果你的投资在多数人不理解不看好的情况下,继续增长,那就会增加你的信心,让你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研究.

14/ 学习的过程会不断有反复。每一个看空的因素,可能都有一个看多的反驳。每一次做出的简单结论,都可能因为新的证据而反转。学习折腾的时间越长,观察角度越全面,你的理解就越接近事实真相,你也不会因为媒体的耸人听闻的负面报道而一惊一乍.

15/ 这个 投入资金 => 学习研究 => 加大投入 => 更深入研究 的过程需要下很大功夫,但没有捷径。想不花时间学习就达到理解深度,想依靠别人给你的简单结论的投资者,注定无法走远.

16/ 真正的范式转移,来自那些常常超越你的固有思维框架,给你意外惊喜的公司。你不断发现,原来一个事情还可以这样做,原来还有这样的商业应用,等等。而这些东西,不深入钻研,根本无法理解.

17/ 直到有一天,当你的屁股移动得足够远,当你研究得足够深,你终于有信心,飞身一跃,重仓入场.

18/ 要始终警惕投资标的可能是个庞式骗局. 预防这个问题,只有全面深入的学习。投资案例见得越多,就有更多东西可以横向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庞氏骗局在放大镜下的仔细比较后,是不难被识破的.

19/ 当屁股和脑袋移过来后,需要警惕的是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忽略一切不利的负面消息,而只看对自己有利的好消息.

20/ 一些负面评论,来自那些和从前的你一样不懂,充满偏见的人。不要和他们争论,那是浪费能量。他们有的是真不懂,有的则是靠贬低他人而让自己心安而已.

21/ 要定期花时间,听听那些比你在细节上懂得更多的人的分析,这将帮助你进一步认清事实真相,并且微调屁股的位置.

22/ 如果你运气好,你在范式转移下的投资,将在多数人的不断质疑声中迅速升值。享受你的回报,但不必和不懂的人解释.

23/ 认知的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但脑袋的灵活需要屁股的灵活。 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准备随时移动屁股,去迎接下一个范式转移.

24/ 笔者有篇老文章,介绍过“渐进式称重减肥法”,简单而不粗暴,低成本而高效. (可直接点击下面连接)

王川:减肥其实很简单–只需十六美元和一点定力

25/ 自从顺利减肥后,这些年看到周围人们对于减肥难的各种矫情,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

26/ 采用笔者的“渐进式移动屁股法”, 再回头看那些无法顺利转型者的各种痛苦和抱怨,你也许也会有类似的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

27/ 祝你好运。

(未完待续)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二)- 机会成本和选择权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1月10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一)  的续篇。

1/ 机会成本这个词有点拗口,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因为有很多选择,所以只选最好的.

2/ 有很多选择,换个角度看,就是反脆弱的,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3/ 投资上如何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就是要看很多案例。

4/ 别人看到同样的事,做出和你不同的选择,可能是因为彼此的机会成本不一样。

5/ 很多人投资从不考虑机会成本,见到一个,拍脑袋就上。

6/ 巴菲特说,非常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的事说不。

7/ 但前提是,有很多事情让你来选择,这样你才可以对大部分事情说不。

8/ 学习各种案例,就是增加自己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

9/ 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虽然没出手,但是提高了自己的机会成本,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 现在没有选择某个机会,并不意味着要放弃, 放在那里,说不定什么时候用上,keep all options open.

11/ 在各个维度增加选择权,是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虽然短期可能见不到成果.

12/ 维度越多,你的选择越多,你就有多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足够接近”全局最优”。你就越反脆弱.

13/ 这是治疗“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 的一剂灵丹妙药,但要长期服用才可显奇效.

14/ 那些忙碌于寻求 “本地最优”, 天天要 “All-in” 的人们,不会理解甚至嘲笑你的行为方式。但那是他们的问题。

15/ 在渗流理论的数学模型里,维度越高,渗透阈值 p 也就越低, 成功地摸着石头过河的概率也就越大.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论摸着石头过河的艺术 – 从巴拿马运河的选址到渗流理论

16/ 对不同专业,不同国家地区,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了解,这是选择权的第一个维度.

17/ 和不同的优秀的人交往,从不同的媒体渠道获得全面,真实,实时的信息,这是选择权的第二个维度.

18/ 留给自己大量的闲暇时间,摸索未知的领域,准备跟上新的范式转移,这是选择权的第三个维度. 可以参见我的老文章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19/ 投资不用杠杆,始终留有现金,机会来临时可以迅速出手,这是选择权的第四个维度.

20/ 还会有很多其它现在你我都无法想象的维度,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断搜索,低成本地试错.

21/ 盲目追求单一维度指标的最大化,而不注意增加其它维度的选择权,可能是非常脆弱的.

22/ 一个反面教材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关于胡雪岩覆灭的三个细节,以及投资的顶层设计

23/ 太极拳的“松活”,本质上就是保持一个选择权,一个身体可以随时改变发力方向的选择权。一旦姿势僵硬,弱化或者放弃这种选择权,则很容易被对手反制.

24/ 大部分人,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机会成本太低,实践上很难系统性地做出最好的选择,向别人寻求建议也效果有限。自己积累沉淀的知识多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25/ 当你的选择足够丰富,机会成本足够高时,看到真正好的机会,你就有信心重仓投入。因为你知道,这是在你的知识体系内,大概率接近全局最优的选择.

26/ 这种思维方式,会自然而然的把其它各种不靠谱,有重大瑕疵的选择淘汰掉.

27/ 因为你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做还是不做,要还是不要”,而是“在我的认知体系内可以有的选择中,这是不是大概率最优的选择”.

28/ 可以把拥有多维度 (类似于神经网络的层级的数目)和知识深度 (类似于神经网络的每一层的宽度)的选择权,当成追求的目标本身。而所谓财富/成功等等,只是它的副产品而已.

29/ 这是一个数学的必然。It’s a mathematical certainty.

王川: 适应度地形和模拟退火 –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五)

本文最初于 2017年12月25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的续篇。

1/ 适应度地形 (fitness landscape),在不同的微观和宏观尺度上都有体现.

2/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适应度地形的概念,是指在基因型 (genotype) 层面的突变,对物种在环境中的生存适应度的影响.

3/ 老虎和狮子因为肌肉的健壮和牙齿的锋利,曾经站在陆地生物中的适应度地形的顶峰.

4/ 但是智人通过语言的沟通,实现大规模群体合作,达到一个新的适应度地形的高峰,而把狮子老虎关到笼子里了.这就是适应度地形里的范式转移的典型例子.

5/ 人类的适应度提高,是在一个新的层面,智能-抽象-语言沟通-大规模协作-高效的生产关系-更高的生产力和计算能力/抽象能力 – 更大规模高效的协作, 得以实现.

6/ 适应度地形的死胡同,是指一个局部的高峰,而不是全局的高峰。从局部高峰朝任何方向进化,都必须经过很长一片的低谷,才可能去攀登全局的高峰.

7/ 大部分生物,个人,复杂系统,虽然曾经达到过某个局部高峰,因为无法跨越这一大片低谷,进而被新环境下涌现的全局高峰的新兴生物/系统所淘汰.

8/ 而原先在适应度地形的低谷处苟活的生物/个人/系统,则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位置,有可能迅速攀升到全局高峰.

9/ 全局高峰的概念,不是静态的。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技术参数的改变,不断会有新的全局高峰和范式转移涌现出来.

10/ 防止陷入适应度地形的死胡同,不断自我进化, 适应新的环境,跟上新的范式转移,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

11/ 未来世界,适应度地形的动态变化,速度将远超大家想象。研究/理解/顺应趋势变化, 远比短期赚几个小钱重要的多得多。因为变化速度太快, 所以积累很多的领先者, 对于敢闯而没有思维桎梏的新人, 并不具有太大优势.

12/ 童年是人类进化在做 “模拟退火” (simulated annealing) 计算的一种方式. (原话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 Alison Gopnik)

13/ 为了获得全局最优解,可以容忍局部的次优解的探索,是全局策略 (俗称 “下一盘大棋”)的一个基本属性。“模拟退火”的算法本质,就是在状态空间搜索的过程中,开始大胆搜索,随后缓慢降低选择次优解的几率,直到最终定格在一个接近全局最优解的位置.

14/ 这类似金属冶炼中通过退火处理,释放材料的组织缺陷和残余应力,增加延展性和韧性. 温度慢慢降低时, 探索改变的几率慢慢接近于零.

15/ 大部分人早期成长历程,决定了其思维框架和定式,这相对于其早期成长环境是接近全局最优解. 但相对于新的巨变的环境, 可能往往格格不入.

16/ 要想获得新的全局最优解,就必须抛弃很多深入大脑的定式,强迫自己承受对于“次优解”的探索.

17/ 但大部分成人,已经没有能力,承受暂时的后退,换取新的“退火重生”。他们和冷冰冰而脆弱易断的金属,并没太大区别.

18/ 无法重新“退火重生”的障碍有三:一是思维框架里,根本不相信新环境下别的状态空间内存在好得多的全局最优解。二是无法承受暂时的,看似后退的变化,和周围人的社会压力,放不下面子。 三是情愿偏爱确定的短期蝇头小利,也不愿接受短期不确定但长期有可观概率的超高回报.

19/ 人们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将是日益丰富的思维框架/观察角度/可探索的状态空间,和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缺乏想象力的直觉本能冲动之间的矛盾.

王川:不要打扰别人心中的故事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2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每个人会根据只言片语的局部信息,自行脑补其它内容,来符合自己心中的故事 (narrative) 。而很多脑补的内容,和真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2/ 但是这类叙事模型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时,会被强化。最符合大众文化的叙事模型,将会成为大众的共识。

3/ 曹丕老师公元 220 年逼汉献帝退位之后,感叹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但这并不妨碍“禅让”这种传说继续流传两千年并且强化。

4/ 另一个例子是传说中的牛郎在织女洗澡时偷衣服,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小流氓骚扰民女然后强迫成亲的悲剧,居然被渲染成一个爱情故事而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5/ Nassim Taleb 在黑天鹅一书中 (原书第 68页) 指出,“叙事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压缩的方式,因为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和提取都是昂贵耗时的,但讲故事让大脑把信息压缩后可以大大方便记忆和传播。这似乎是“简单而荒谬的叙事模型”经久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6/ 这类共识,如果无法被简单明确的证伪,将被强化成真理。

7/ 仅仅因为大众是错误的,就以为凭一己之力,大声疾呼,就可以扭转这种错误共识,是完全不现实和简单化的,无异于唐吉柯德大战风车。因为你不可能强迫他人改变大脑神经网络存储和处理信息固化后的模式。

8/ 更重要的是,存在什么契机,简单明确地证伪大众的错误认识。

9/ 需要有个大概的时间表,这种契机带动形成正确认识的大众人数,是否可以越滚越大,何时突破临界点。

10/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1915年提出。1919年五月在一次全球性的日食中,首次得到实验验证,这是第一个临界点;之后很多人还对实验测量精度长期存在各种质疑,但随着多次新的实验验证,和更高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的测量手段出现,反对声浪一步步萎缩到消失。

11/ iphone 2007年一月推出时,因为价格等因素受到广泛质疑。到 2008年九月时,累积全球销售量是六百万,但在 2008年第四季度,一个季度销量就接近七百万,超过之前的总和。这是第一个转折点。到 2010年时, iphone 只有手机的 4%市场份额, 但是拥有超过手机市场 50% 以上的利润,已经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了。

12/ 理解转变的契机,和时间表,是需要背后做大量客观研究分析,收集大量数据,是不可能舒舒服服坐着看看(常常极端误导的)新闻头条就得出正确结论的。

13/ 和周围同样没做深入研究的人交流观点,更可能会强化错误的叙事模型,纯属浪费时间。

14/ 通讯速度的大大增快,意味着错误的叙事模型传播速度飞快,群体极端之不理性可以荒谬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纠错是飞快的。只是纠错的过程,对于站在错误位置的人们,是极端痛苦甚至致命的。

15/ 通常一个群体面对错误被证伪时的反应,是不断否认现实和自我合理化。就像一个从一百层高楼跳下的人,坠落经过第二层时,还会高喊,“你看,我没事!”。

16/ 每天看到不同的人群,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解读,而且都在主动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忽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并因此强化自己的观点和叙事模型,觉得异常好笑。 人性群体的认知模型之顽固不化,并且彼此互相强化,基本上就是统计上的必然。

17/ 因为大部分人不可能改变错误的叙事模型,所以大众共识的改变主要是来自增量的加入和存量的萎缩。

18/ 现代量子力学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普兰克曾说, “科学随着每一次 (某个老科学家)的葬礼而进步一点”,(science advance one funeral at a time) 就是同一个道理。

19/ 向已经有成见的成年人做某个新科技产品的市场调查,往往是问道于盲,因为他们很难改变。

20/ 分析大众共识的转变时机,关键在于计算增量和存量的力量对比之转化。

21/ 叙事模型,信息压缩,本质上是一种把大量多维度信息简化压缩到低维度的行为,简化过程中必然出现某种失真,这就是黑天鹅。如果不承认和理解失真的必然性,而把信息压缩中的相关性当成颠扑不破的因果性,再不断加杠杆,那么爆仓归零就是迟早的事。

22/ 索罗斯曾说:

“我采用的工作中的假说是:我们注定会犯错的,我把这个叫做 ‘激进出错性’ (Radical fallibility) 的假设。 这是基于如下的逻辑:我们有能力获得对于真相的某些洞见,但是我们理解的越多,需要理解的也更多。面对这个移动的目标,我们会倾向于把我们获得的知识扩展到它并不适用的领域。这样,即使原先对于真相的有道理的解释,注定会变得歪曲。这个逻辑类似于所谓 Peter 原则:就是说一个合格的雇员,会被不断提拔,直到他上位到他所不称职的位置。 ”

23/ 索罗斯还说:

“在一个抽象的层面,我把我自己也会出错的信念,变成了一个精致哲学的基石。在个人层面,我是个很挑剔的人,不断会给自己和别人挑错。但是,因为如此挑剔,我也很容易原谅。如果我无法原谅自己,那么我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其他人而言,错误是耻辱的来源。对于我来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豪的来源。当我们意识到不完美的认知就是人性,错了也不必羞愧,但是不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耻辱。“

24/ 为了不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种人,要主动丰富和纠正自身的思维模型,但不要打扰别人心中的故事。

25/ 正因为自己努力主动纠错,也就可以深刻理解他人顽固错误的原因,也就可以客观分析计算大众共识转变的时机,也就可以更好把握针对这种错误轻松套利的机会,也就可以最终,把主动改正错误变成一种自豪的源泉。

 

王川: 输入信息狭隘, 近乎精神病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19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对于世界错误的认知,本质来自于偏狭的信息输入渠道。

2/ 这表现于:

知道的少,
没有意识到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因为掩耳盗铃或其它负面情绪,拒绝摄入让自己不适的信息,
因为理解能力匮乏,无法识别消化周边的信息,
因为懒惰或信息获取成本高,而不去主动寻找新信息。

3/ 结果都是一样,信息输入渠道和信息输入类别极为偏狭。好东西就在眼前也认不出来。危险就在眼前,也不知道规避。

4/ 大脑对世界的思想模型,其基础是建立在外界信息输入管道的,是会自动自圆其说的,是会顽固抗拒任何其它 (建立在更广泛信息输入渠道的)解读的,是不可理喻的,是见了棺材也不落泪的。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关于技术本质,财富本质和自我意识本质的夸夸其谈之一

的第 23-29 段

5/ 为了防止自己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种人,必须主动的,系统的,忍受一定不适感的,不带预设立场的,坚持不懈的,高效率地吸收处理外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这样才能不断调整对于客观世界理解的思维模型。

6/ 古人云: 知耻近乎勇。 可以这样说: 输入信息狭隘,近乎精神病。

7/ 哈哈。

8/ 社交媒体上各种日常打嘴仗,可以看成是不同类别的精神病人的冲突。

9/ 因为如果知道对方是不可理喻,就不会无聊到要耗费宝贵能量去争辩。要么沉默,要么拉黑。

10/ 过度拟合的量化交易策略,技术分析,是一类精神病态。因为它赖以决策的量化参数,K线图,等等,只是外界输入信息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被交易员自我合理化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全部信息。把量化交易策略加高杠杆,是精神病态的一种体现。直到某天金融风暴,爆仓。

11/ 因为媒体渲染的各种非常稀有的事情,比如杀人放火,车祸,各种灾害,中彩票,而被误导以为这是生活常态,长期处于过度担忧或幻想暴富等极端情绪之中,也是精神病态的一种体现。

12/ 发现“特立独行的正确的”投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就是发掘寻找,因为信息输入渠道的偏狭而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群体精神病现象,和它带来的机会。当思维模型固化时,人性会拒绝来自模型外的信息输入,机会就在面前也会被自动过滤。前提是,你必须清楚知道你掌握了什么被大众顽固拒绝理解的信息。

13/ 低质量信息渠道,虚假信息,和信息传输的内在偏见性,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14/ 获得高质量信息,要么必须自己花很多时间,建立系统; 要么需要有金钱的投入。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信息渠道需要系统性地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15/ 需要意识到虚假夸大的信息,是人间常态。通常你所看到听到的信息,都是信息发布方所希望你看到的。重大决策,必须反复多个角度,多个独立的信息渠道去验证核查。否则依靠直觉,被虚假信息所诱导,代价是惨重的。

16/ 还有一种更阴险的问题,是信息传播的内在偏见和倾向性,以及相关的路径依赖的后果。比如科技创业媒体大量报道的内容是,某某公司又融资多少多少亿,估值多少多少亿,各种祝贺; 但大部分公司即使融资之后,最终倒闭,或者长时间痛苦挣扎,相对报道要少很多。

17/ 这样的路径依赖后果就是:读者会有个错误印象,融资成功是企业成功的主要标杆,融资的能力是被追捧的,天天思考如何去做 PPT融资,而不是去思考商业本质。投资者也会很有挫折感,把钱给了一批能吹牛演戏的创业者,但不知道如何投到好项目。

18/ 媒体的报道,往往火力集中在过去的成功者身上,和他们过去成功的路径和策略。这类信息会很自然地带来大批模仿者,一拥挤,过去的路径/策略效果就差多了。

19/ 所有事情,都有一个信息获取成本的问题。避免在信息获取成本高的地方去和别人竞争,否则别人放烟幕弹,释放虚假信息,你无法甄别。反过来说,你可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信息的空间有多大,你的自由活动空间就有多大。

20/ 很多人从来不思考信息获取成本的问题。 投资业搞尽调,每天到处飞,倒时差/饮食睡眠不规律/天天讲很多话耗神,是要折寿的。可以反向考虑,什么是你日常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时,你是否顺带着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哪类高质量信息?以此为基础的信息优势,你可以把握哪些普通人很难把握的机会?

21/ 实际可行的操作也许是这样的:不断降低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成本,先从自身周边做起 -》 获得大量高质量信息 -》 因为信息质量高,数量大,所以在某个局部可以更好的理解客观世界 -》 在群体精神病发作时,可以利用局部优势,轻松冷静套利 -》 再把套利所得,用于更加系统地建立更全面的信息获取的优势

22/ 传统信息获取方式是:一块一块石头翻过来,看看底下藏着什么东西,这个成本较高 = O(n). 还有一种方式是,朝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激起一些波澜,看看水底下蹦出什么东西来, 如果正确操作,成本 = O(1) . 成本 O(n) 的人,有能力和成本是 O(1) 的人竞争吗?

( O(n), 计算机学术语,指数量和系统大小 n 成正比; O(1) 代表某个常数,和系统大小无关。 )

23/ 如果把赚钱当成砍柴,那么建造“低成本获得高质量信息”的系统就好比磨刀。砍柴者众,利刃寡。磨刀永远不误砍柴工。

24/ 你不需要太多柴,只需要一把独特的,与时俱进的,永远锋利的刀。

 

王川:关于技术本质,财富本质和自我意识本质的夸夸其谈之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1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七零后可能都会记得,八十年代的初中英文课本,描绘未来世界里会出现一种“可视电话” (vision phone), 打电话同时还可以看到对方的面容。当时课本里还专门有个故事,里面的小男孩通过 vision phone 和医生谈话,并且用它订购了一辆十速自行车 (10-speed bicycle)

2/ 可视电话从 1870年电话出现之后,就一直成为技术人员追求的梦想。真正的研发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各种尝试。最初是把两个远距离的闭路电视系统,通过无线电信号或者所谓同轴电缆连接。六十年代之后大的电视台多采用卫星无线通讯信道,进行视频转播。

3/ 这里主要的问题是: 价格极其昂贵,图像模糊质量差。

4/ 七十年代 AT&T 推出所谓的 picture phone, 带宽可以达到每秒六兆比特。 但价格昂贵 (1970年时可视电话价格 150 美元, 每分钟话费 25 美分; 相当于 2014年的 900 美元价格, 每分钟花费 1.5 美元)

5/ 但是更关键的问题是: 缺乏网络效应,全国购买 picture phone 也只有几百人,有了可视电话也很难找到拥有同样设备的人交谈。所以这个项目终于夭折。

6/ 此后三十多年,不断有人尝试可视电话, 但是价格贵 / 图像不够清晰 / 缺乏网络效应的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即使是 PC 端的 QQ 视频应用,因为用户不能大部分时间实时在线,所以仍然没有真正主流化。

7/ 直到 2010年乔布斯在 iphone 上发布 face time, 突然可视电话的几个问题自动解决了。

8/ 价格不是问题了, 图像也很清晰了,感觉不到迟滞了,几亿用户都实时在线了。

9/ 几年之内,很多手机 app 自带强大的视频通话功能,已经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极为简单容易的操作了。

10/ 如果回顾这段发展历程,实际上最最最关键核心的问题,是芯片技术的发展。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小议复杂系统里的不要和要

11/ 芯片不断小型化,价格不断下降,带动器材价格下降,通讯传输速率大增,通讯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12/ 这个后面有非常深刻的道理:我们通常困扰而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是表象。 去解决表象上的问题,代价大,反馈慢,会长期不得要领,

13/ 表象问题底层有更本质的关键技术问题,把那个底层技术问题解决了,整个其它所有问题全部自动迎刃而解。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最大的问题是解决正确的问题 – 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六)

14/ 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时机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到位,试图开发过于超前的应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会长时间隔靴搔痒而有重重的挫折感。多少技术营销天才,耗尽无数精力掉入这个大坑。

15/ 把这个道理引申一下:很多人想赚钱,但都是在隔靴搔痒地追逐解决一些表面问题,他们缺乏一个基本的,全面的知识体系。

16/ 一些赚了钱的人,其财富积累本质来自于关系, 垄断,或碰巧赶上信贷扩张周期等等。其思维模型是比较简单的程咬金三板斧,而且永远停留于此。他们的用词,话术和逻辑都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

17/ 缺乏全面的知识体系,就不理解财富的本质;不知道财富的获得,积累,运用和保存的一般性的, 最根本的规律。

王川:财富取决于认可者愿支付的最高价

18/ 不理解本质,遇到新情况,再用三板斧去梭哈,会遇到重大挫折,也可能很快丧失财富,然后开始抓狂。

19/ 不理解本质,就无法在新环境下迅速抓住主要矛盾,迅速捕捉到新的财富模式里面的机会。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20/ 再把这个道理引申到医学和生命科学上。现在很多医学和延年益寿的健康研究,还是在比较表面的,局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上。

21/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大脑吗?

22/ 那么大脑的自我意识机制是什么?

23/ 在缺乏更精细的观测工具时,研究理解大脑自我意识的一个方法,就是观察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方式和生理缺陷之间的关系。

24/ 有些癫痫病人必须通过切断脑胼胝体才可以防止癫痫发作。但是当左脑和右脑失去连接后,会发生一些古怪的事情。 比如第一,有的病人穿衣时,左手提裤子,右手同时脱裤子,左右互博。 第二,当测试者问左脑,右脑在做什么的时候,左脑会迅速编造一个虚假的故事。

25/ 因为左脑和右脑连接被切断,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因此会产生一些古怪的行为:左脑和右脑瞬间变成两个独立的有各自意识的大脑,左脑看不到右边的空间,右脑看不到左边的空间。但是控制说话的左脑,并不会抱怨有什么问题。做测试时,如果在病人的左侧闪灯,然后问他是否看见,他会说没有。因为看见闪灯的是右脑,控制说话的是左脑,而二者之间不再有信息沟通。

26/ 大脑会不断编故事,或者自我欺骗,来维持一个内在的自洽的思维模型。遇到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才可以理解到这种自我欺骗被干扰后的”不可思议“。 比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者 v.s ramachandran 曾经提到,某个手臂因事故被切除的病人,总是感觉到自己的手臂还在,ramachandran 假装给他一杯咖啡,让他想象中的假手去接住杯子,然后突然把杯子往回一撤,病人号称假手上感受到巨大的疼痛。 类似案例可以参考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截肢病人的幻觉谈起 (一)

27/ 有学者认为,大脑本质是由多个不同模块组成的,高效吸收并综合外界输入信息,再协调决策的复杂系统。我们以为的“自我意识”,无法是当多个模块彼此竞争冲突,涌现出来的一个幻觉而已。

28/ 人脑的自欺欺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很多人喜欢吃辣,有一种解释,辣本质是一种痛感,会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 (endorphin) 来切断疼痛信号的传送,同时释放多巴胺来产生快感,因此欲罢不能。

29/ 另外一个例子是很多人从悲伤的音乐和悲剧情节中获得一种悲剧美的快感。一个理论解释是当悲伤的事件发生,你的大脑会分泌所谓”后页催产素/ 泌乳刺激素“ (oxytocin/prolactin) 来自我保护,这些化学物质让人感到温暖舒适愉快,但同时因为你作为观众,自身并没有受到任何悲剧情节中的实际损失和伤害,所以这些化学物质产生的快感力度就更强。

30/ 那么维护自我意识的”自洽性幻觉“的载体,是否一定必须是现有的生物大脑?

31/ 如果可以把生物大脑的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存储记忆,转移甚至大规模分布式复制到更加强健的载体上,并且始终保持一种“连续和自洽”的幻觉,那么原来困扰人类的各种医学问题,是不是瞬间突然变得没有意义?

32/ 那么为了实现这种转移,在底层技术上,需要解决的最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