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构建个人信息基础设施。

本文最初于 2019年12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智能来自信息的整合。

2/ 不同维度,角度,地区的信息综合起来,才能科学决策。

3/ 不能整合的坏处: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井底之蛙,错误的思维模型,个人僵尸化。

4/ 现实中各类谎言,假信息,断章取义,有意无意的欺骗误导无处不在。

5/ 因为利益关系,世界各地主流媒体很多报道的信息操纵非常厉害。

6/ 普通人很难低成本的验证信息真伪。

7/ 个体偏见普遍存在,每个人学习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模型不同,会自动忽略掉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理解的东西。

8/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你都不知道那些因为无知而错过的信息。 (You do not know what you do not know! )

9/ 推特,微博,脸书,谷歌,维基百科, youtube, reddit 这些开放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大量免费的,多维度,细颗粒的信息输入。

10/ 可以低成本交叉验证信息真实度。

11/ 个体从未如此强大。

12/ 通过自媒体持续发表文字或视频作品,可以在开放世界找到更多同道。

13/ 受众巨大的自媒体人可以获得很多细微反馈,信息成本和纠错成本极低。

14/ 信息来源和信息整合的优势,可以复合式增长。

15/ 强大信息基础设施,造就全面信息优势,才能支持深度思考,才能指导有效的行动。

16/ 积极进取的行动,不等同于有效的行动。 (Aggressive action is not equal to effective action)

17/ 孙子兵法: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18/ George Soros: “When you are making money, you are not busy ; If you work furiously, you would be furious at your results. “

王川: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做一个大规模并联者      的续篇。

1/ 大部分人无法发财,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做的事很容易被替代。

2/ 学的东西 (输入) 和 做的东西 (输出) 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独到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这就过滤掉 99.9 %的人 了.

3/ 即使有独到的东西,还需要大规模宣传,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一定规模的共识。这又过滤掉 99%的人了。

4/ 有独特的东西和有品牌之后,还有关键一步:需要有意识去控制供给,制造稀缺性,实践稀缺性溢价的艺术,把利润最大化。

可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为什么你要像爱马仕和香奈儿一样坚定捍卫个人品牌价值

王川:财富取决于认可者愿支付的最高价

5/ 因为独特,所以无法替代 ; 因为有品牌和共识,就有需求 ; 当不可替代的供给无法满足强劲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稀缺,就会有巨大的溢价。

6/ 直播网红的打赏, 百度淘宝和币圈的竞价排名, 网络游戏道具的出售,都是这类模式的直观体现。

7/ 这个惊人的溢价是很多有成见的人不愿理解,无法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的。

8/ 技术和效率可以产生独特,可以产生流量,但不一定必然产生稀缺和溢价。这是维技术论者必须小心而不可大意的。

9/ 前面几点做到之后,要可持续地发展,必须把部分利润用来回到第一步,把东西做得更独特更好,生态更全面更深,品牌影响力更大,稀缺性和溢价更大,这样形成正反馈循环。

10/ 总结一下就是: 独特 – 品牌 – 稀缺 – 生态 — 正反馈循环。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但在正确的路上走的时间越长,和普通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11/ 即使自己做不到,看到那些极少数做到了的人或者公司,要能够看得懂,要知道如何参与其中分享其部分成长果实; 而不是愤世嫉俗地胡喷,眼睁睁看着好机会从面前流失。

12/ 乔布斯 1998年开启 “Think different” 的宣传时,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至少笔者当时没有做到,有着亲身的惨痛教训。

王川: 我和苹果公司, 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13/ 今天还有多少自以为是的无聊看客,继续重复笔者当年的错误?

14/ 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本质就是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印钞权。毕加索,香奈儿,张大千,卓别林,乔布斯,马斯克,特朗普,贝索斯,巴菲特,从这个角度看,是相似的人,只是程度规模有差别而已。

15/ 这样的知识体系,品牌体系,只会随着时间越积越厚;它不怕通货膨胀,可以跨越种族文化和国家的边界,跨越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

16/ 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从今天开始。

王川:关于涌现的随想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8月2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涌现的经典定义为,在复杂系统内,不同元素的连接,产生了
“整体 (远大于)>> 局部之简单叠加”
的现象。

2/ 氨基酸是涌现, DNA 是涌现, 原核/真核细胞是涌现,大脑是涌现,部落/城邦/国家都是涌现。

3/ 容易催生涌现的客观条件是:

外界的巨大能量输入 ;

不同元素之间的连接成本极低,接近于零。

连接迟滞极低, 连接带宽(数据传输速率)极高.

巨大数量的元素发生连接。

4/ 因为参与连接的元素数目极多,连接成本和迟滞低,导致各种连接的可能性指数型上涨。

5/ 这种大规模连接是前所未有的,导致局部观察者完全无法根据过去的局部经验,理解它的逻辑和其催生的新现象的特性。
王川:做一个大规模并联者

6/ 不同连接之间的结果,要么是负反馈,要么是正反馈,要么是中性的伴以间歇性的正负反馈。

7/ 系统内的元素都遵守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增加正反馈的连接,剪断负反馈的连接,其它中性连接慢慢萎缩自动断掉。

8/ 负反馈会使系统维持在平衡态。

9/ 在有外界能量持续输入的情况下,极少数正反馈会越滚越大,产生一种全球性的,前所未有的新结构,新现象。

王川: 论”正反馈循环” 和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一)

10/ 发财的本质是获得更多正反馈,而获得更多正反馈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连接的成本和迟滞,同样成本和时间下你能获得十倍,百倍,千倍以上的新连接,从中筛选出正反馈的概率也大增。

11/ 大城市比小地方工作机会多,为什么?因为人多,连接多,需求更复杂,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技能。同理,当你的知识体系更复杂,连接更多的时候,你和外界产生正反馈,出现合作共赢的几率也就更大。普通人抱怨某某书没用的时候,往往不是书不好,而是读者自身知识贫乏,无法从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养料。

12/ 推进正反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记忆“,就是把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的结构和知识体系保存下来,进而推动进一步的正反馈。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哺乳动物因为是母乳喂养,所以母体和幼儿有更多时间长期互动,有可能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播到下一代。

13/ 记忆催生了语言文字,再催生了大规模合作,和更复杂的结构形态。信用分数,档案,金钱财富,等等都是记忆的一个表现,它引导个体的行为方式更有利于整体合作的进一步正反馈。拥有高效的记忆,不可篡改伪造的记忆的结构,其进化迭代速度会比记忆功能较弱的结构快得多,而将后者最终淘汰也是必然。

14/ 正反馈中产生的有益的结构,或曰组件 (building block) ,也是记忆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软件行业,这体现于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工具有了,新的参与者做同样的事,少花很多时间,吸引更多参与者进来,然后又产生更多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耗散结构要进一步正循环,必须要有更多工具或组件。

王川: 从组件的角度看正反馈循环和区块链产业

15/ 个体要远离平衡态,而脱颖而出, 必须要:

一. 加入到数量最大,连接成本最低,不断增长 (整体浮现正反馈)的生态系统里。整体增长的行业,会有很多位置尚未被占据,而且业内人士大多本身有较大利润和支付能力,新加入的个体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 把个体连接和试错成本降得越低越好 (谢绝无聊面谈,避免和无关人士闲扯)
三. 在个体有限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大规模增加试错频率
四. 打得过就狠狠打 (正反馈), 打不过就跑 (斩断负反馈);
王川: 从兰切斯特方程, 看强者益强和如何以弱胜强 (二)
五. 不能允许单次试错的负面损失超过可以承受的范围 (谢绝巨大沉没成本,谢绝高杠杆和不对称的下行风险)

六. 扩大正反馈的战果,同时配置资源回到第一步和第二步,继续高频率低成本试错。

16/ 普通人犯的错误:

一,没有到最大的增长行业里,系统内很多人自身难保,支付能力弱。
二,连接和试错成本太高,和太多庸人在线下浪费时间
王川:为什么大部分求职者的管理之道荒唐且低级
三,因为一和二,所以试错频率极低。
四,所以很难找到正反馈 (增长的盈利机会)
五,要么风险控制做的差,所以遇到一次负反馈,损失惨重,全部亏光,
六,即使苟活,也几乎无法脱离泥潭。无法涌现。

王川:你的选择比四年前更多了吗?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30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人们在关于投资上常问的问题是: ” ** 现在可以买吗 “?

2/ 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3/ 正确的问题是: “在我现有的知识体系内,这个选择是不是整体上比其它的选择都好很多?”

王川: 反脆弱的随想 (二)- 机会成本和选择权

4/ 如果不是,你什么都不该做 ; 如果是,那你就知道该怎么做。

5/ 公开市场上有很多你可以比较的投资选择:

美元短期利息约 1.9%, 这是美元资产最安全的回报。

美国股市标准普尔 500 指数, 历史上长期年均回报 9-10%, 但短期可能有较大的不可预测的波动。

烟草巨头 Phillip Morris 和 Altria 年均分红 4-5%, 但面临缓慢的增长,和时不时突然冒头的消费者诉讼。

许多银行股每年分红股息约 2-3%, 但是其内部资产是个黑盒子,外人很难知晓里面有多少烂账。

然后你还有腾讯,阿里, 美国的 FANNG 股票可以比较。

6/ 如果你只是看股票,你会漏掉了国债,高收益 (垃圾)债券,可转债, 等等。

美国三十年国债利息约 3.1%, 但短期可能会有较大价格波动。

福特 2043年到期的企业债券实际收益率 6.2%, 但流动性差,买和卖差价高。

有的垃圾债券收益率超过 20%甚至 30%, 但是企业赖账和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也非常大.

7/ 如果你只看股票和债券, 你会漏掉了期权交易的机会。

各种长短期 put, call option 的买卖操作,在适当的时刻和价位,是个很好的补充。

8/ 如果你只看股债和期权,你会漏掉了房产的投资机会。

在房产投资里,你的问题变成,这个地方的投资机会,是否可以长期超越北京/上海/深圳/伦敦/纽约/硅谷的投资回报? 如果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本地找到最佳的投资标的? 如何找到最好的银行贷款组合?

9/ 如果你只是看上面这些, 你可能会完全错过区块链行业的投资机会。

在这里,你的问题变成,这个投资标的,是否有较大概率,其长期回报大幅度超过比特币和以太坊?

10/ 如果你只是看被动投资机会,你可能会完全错过某些利用个人技能和资源优势,来赚钱的生意机会。

特朗普在房产开发和投资上表现乏善可陈,1990年差点因此破产。但他利用其个人品牌,每年光授权其它公司使用他的名字,就获得两亿美元左右的收入。

11/ 你还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如此之大,还有很多可以赚钱的新的方法,不在你的雷达视野之内,甚至不在你可以马上理解的思维模型之内,必须坚持探索和学习。

12/ 所以更基本的问题是:如何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使得你有一个极为丰富的选择空间,让最好的机会自发涌现?

王川:论投资和涌现 (一)

13/ 如果你无意识地放任自己的选择范围非常狭隘,那么不管你如何努力去局部优化,仍然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14/ 如果某个人的行为模式看似不符合其最大利益,要么就是他见识太少,以为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确信他懂得比你多,那么很可能是他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15/ 如果一个人或者公司在长期不被你看好理解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增长到新的高度,其背后肯定有你尚未理解的底层逻辑,必须放弃所有成见,去认真研究学习。

16/ 1980 年里根竞选总统时,问了选民这样一个问题,“你今天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Are you better off today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 ? 和四年前相比,你去商店买东西,是不是更容易?”

17/ 也许你该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

“你的知识体系比四年前更丰富全面吗?

你的有价值的连接比四年前更多吗?

你在投资/生意/社交上的选择,比四年前更多吗?

你的行事风格,比四年前更加有章法,更加体系化了吗?”。

 

王川:为什么你要像爱马仕和香奈儿一样坚定捍卫个人品牌价值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2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多数人对于私人时间的保护是非常不够的。不熟的人约吃饭或者见面,就随随便便赴约,然后浪费大量时间在交通和闲扯上,把自己搞得很累不说,也不会被别人尊重。

2/ 其实要推掉也很简单,有事在手机上说,不一定要见面。我遇到过几次想约见面的人,就告诉他们有事先在手机上讲,结果他们又说不出什么事来。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和谋财害命也没啥区别。

3/ 对于有些非常想执着见面的请求,应当要求收咨询费。真正有诚意的人,是会非常乐意付费的。有些人听到收费的回复,反应似乎是自己受到莫大的侮辱,那是他们的问题,你对他们不存在任何义务。就好像你对微博微信上的粉丝不存在任何义务,取关就取关,关你 P 事,正好淘汰掉一些和你不匹配的社交联系。

4/ 香奈儿创始人 Coco Chanel 说: “所谓风格,就是知道你自己是谁,知道你想说什么,然后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not giving a damn )”

5/ 你的价值,永远来自那些认可你的极少数支持者出的最高价。

王川:财富取决于认可者愿支付的最高价

6/ 对于其它冷嘲热讽的捣乱者要迅速拉黑, 这样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可惜很多聪明人还是忍不住,会浪费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和不认识的捣乱者吵架,非常替他们觉得不值。

王川:论“非常挑剔”和“非常自由”

7/ 有些廉价品牌的包经常搞年终降价促销, 导致很多消费者都等到降价才买,从来不原价买。爱马仕, 香奈儿和 LV 对自己的品牌就保护得非常好,一直涨,绝不降价促销。其品牌商品本身就有一定投资价值。

8/ 爱马仕的 Birkin 包,从八十年代初推出后,价格年均增长率达 14.2%,表现超过同期美国标准普尔指数。限量供应,对品牌的悉心维护,是其价格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 2015年的一次拍卖会中,一只Birkin 包卖出了创纪录的二十二万美元的天价。

9/ Coco Chanel 还说过: “最有勇气的行为仍然是独立思考。(再把所想的)大声说出来。。。 要想不可替代,必须始终与众不同”

10/ 你是选择做爱马仕, 香奈儿, 还是其它廉价品牌 ? 选择很简单,但需要坚持,执着,和丰富知识体系之上的无比自信。

11/ 年轻人,没有经验阅历时很难守住底线,被不熟或者没有对等付出的人忽悠去浪费时间精力,把自己降格成常常促销的廉价品牌, 而放弃了实现自身价值变成爱马仕/香奈儿的大好机会。

12/ 提升自己创造价值是成功的一半,但有时守卫自身的价值甚至更重要。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严格守卫你的价值,你觉得陌生人的善意能给你从天上带来馅饼吗?你觉得别人可以信赖你帮助他们严格守卫他们的财富价值吗?

13/ 在这个事情上不能保持纪律的人, 在体重,健康,事业,投资等其它各个领域上,也无法指望其保持高度纪律性。

14/ 智慧地利己,才能智慧地利人,才能智慧地利那些值得利之人。

王川:财富取决于认可者愿支付的最高价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2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认识: 财富只是金银,房产,矿产,存款,股票等等静态资产。

2/ 实际情况:财富是个动态的概念。任何可以给世界增加创造价值的能力,只要创造的价值高于成本,就是财富。

3/ 创造价值的本质在于建立连接。任何可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全新的,有独特价值的连接的能力或体系,就是巨大的财富。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做一个大规模并联者

王川:论数量就是质量

4/ 财富的价格,和绝大部分第三方观察者的主观认定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世界上认可其价值的少数人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

5/ 你主观认为 **包, **酒, **钻石,**表等等是骗局不值钱,对其长期客观存在没有任何影响。

6/ 反之,任何静态资产,如果涌现出同样(广义上的)使用价值的更好或更便宜的替代品,也可能瞬间跳跃性地贬值缩水。

7/ 以自已价值观和有限视角,去做空他人追捧的资产,是狂妄,危险和脆弱的.

8/ 腾讯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游戏道具的购买者,他们的消费观普通人难以理解,但他们是公司估值的重要支持者,并让其它人受益 ; 同理,淘宝百度谷歌的广告竞价,都是通过少数认可者支付的最高价,来支撑其估值。

9/ 拉黑恶意的捣乱者,聆听善意的建设性的评论。但只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用金钱认可你的少数支持者身上。

10/ 把时间精力或其它稀缺资源,无原则地分享给不相干的“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 这是对自身价值的极大破坏。这是为什么博佰利 (Burberry) 销毁了价值两千八百万英镑的自己品牌的消费品,而类似的做法在成功的品牌商中相当普遍。维护了品牌的价值,也维护了品牌产品拥有者的财富,也是最终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营的必要措施。

11/ 这也是为什么你要把自己的时薪设定一个高价,残酷无情地执行,不要让不相干的人浪费你的时间。

12/ 就这样了,这类商业模式可以抽象成下面几个步骤:

不断创造新的工具,内容或者服务, 在最广阔的世界里,以最低单位成本建立最大规模的独特连接 ;

这种连接可以是人对人,人对机器,机器对机器,等等 ;

少数 (1%, 也许 0.1%) 被连接者,会发现并认可其价值 ;

限制连接过程中的某个稀缺资源,让最高价从认可并愿意支付者中涌现出来 ;

严防“免费搭车者”对于稀缺资源的侵蚀。

把获得的价值反哺于生态系统和品牌的建设,进一步增加其价值,获得更多认可者,并形成良性循环。

13/ 作为旁观者,也可以通过直接购买这个稀缺资源,享受其升值的红利; 这在物理世界可以是一线城市核心地区的房地产,在虚拟世界可以是某个域名或者其它稀缺资源,等等。

14/ 反直觉的一点是,只顾埋头拉车,不理解底层机制,不去创造或者拥有高溢价的最稀缺的资源,往往是忙了半天为他人做嫁衣。

15/ 这个抽象模型可以解释很多过去和将来的成功商业模式,也可以指导个人的自身品牌建设。理解它,利用它,则无往而不利。

王川:论指数增长的反直觉性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18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线性思维的人,无法理解且很难扭转的一个思维误区是:当某个指数发展事物的指标第一次超过某个线性缓慢增长的事物后,马上就会发生显性的巨变。

2/ 一个荷花面积每天翻倍的池塘,经过 29 天才覆盖荷塘一半,但是只要再多一天,就会覆盖整个荷塘。

3/ 贝索斯1995年创业二十二年之后,财富才超过巴菲特和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但一年之后的今天,其财富已比这两位多了 50%以上。不出意料的话,未来五到十年贝索斯的各种创业理念和励志书籍大卖,在知名度上也会全面超过巴菲特。(直到他被未来另外一个完全不同行业的新的指数曲线所超越)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被误读的亚马逊帝国 – 只剩下一颗小石头才能阻止贝索斯了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中)
王川: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下)

4/ 因为大脑已经习惯了被观察对象前期长时间的默默奋斗而看不出什么表面上的差别,所以人们对于超过临界点之后的短时间迅速跃迁和质变,完全无法理解,顽强地抗拒,总是依靠直觉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泡沫,会最终 revert to mean 回归原来的均值。即使我今天这么说,如果不常常写出来,常常提醒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5/ 这种场景在各行各业还会不断重复。

6/ 全世界人口 1500年时大约5.8 亿, 1800年时大约 9.8 亿,1900年 十六亿,1950年青霉素普及后达到二十五亿,完全打破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魔咒。全世界人口过去十年 2008-2018 的增量 (约六亿)和 1700 年全世界人口的总量 (七亿)相差无几。这个巨变的影响,是无法依靠过去历史经验的直觉来正确理解的。

7/ 贝索斯老师说,整个太阳系未来可以支撑至少一万亿人口,那么可以涌现至少一千个爱因斯坦,然后技术进步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以目前技术条件,地球本身承载十倍人口其实没有问题,这就是七百亿。如果在海底或者地下建造隔离出的定居点,那就可以至少再翻番。然后还有火星,木星或者土星的卫星,还可以造大型空间站,等等。

8/ 人口越多,市场越大,扩展性越好。未来所有的巨富都将是在做扩展性最好的生意,现在的富人也根本无法望其项背。所以发财不要急,等到太阳系人口到一万亿那一天。:)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论“扩展性” (一)                  和                 王川:论数量就是质量

9/ 人生的一大悲剧是,在投入毕生精力的事业刚刚越过临界点,指数发展开始显性的飞跃时,过早套现而放弃了绝大部分劳动果实的收获,仅仅是因为自己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对指数增长的深刻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很晚才上市的阿里巴巴的员工,财富自由者远多于很早就上市的百度和腾讯的员工。

10/ 抬杠者会举一些伪指数增长然后又破灭的泡沫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其实很简单,第一,只关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四到五个指数增长机会,这样就把大部分庞氏骗局和噪音过滤掉了。第二,经过这样的过滤之后,即使仍有一半归零,剩下的一半大概率有十倍以上的成长,那么整体收益仍然十分可观。

11/ 悲观者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一根筋单线思维,对于指数增长的多维度可能性缺乏理解。比如摩尔定律的发展历史中,当 CPU 时钟频率提速走到尽头时,人们在内存的架构,内核并行度,组件之间传输数据的带宽,系统的并行度上找到新的增长方向。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六) – 有钱能使鬼推摩(尔定律)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五) – 这都是为了钱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四) — 并行计算的威力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三) – CPU 的内存瓶颈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二)

王川: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 (一)

12/ 每一个指数增长的现象,都是以被其取代的,另外一个或者几个传统行业的迅速倒塌为代价的,不要螳臂挡车,逆技术潮流而动。

王川: 从海明威运动定律,看技术革命的”我靠”时刻 (一)

13/ 悲观者会习惯用他们固有的抽象思维模型来吹毛求疵。不禁想起一个笑话,一万年前两个山顶洞人的假想对话:”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有机食物,每天打猎捕鱼,运动好几个小时,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活不过三十岁?”

14/ 贝索斯最终会被哪条指数曲线上涌现出来的新贵超越?马斯克?中本聪?或者是个我们现在都无法想象的人或组织?甚至以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方式超越?目前很难预测。但我知道,那一天来临之时,大概率是代表某一个技术或者商业体系的指数增长曲线的开始,而不是完结。那一天来临之时,我会早已准备充分,把身体练得棒棒的,精神抖擞地顺着这条指数曲线,向前飞奔。

王川: 给年轻人的十点职场建议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最近有位年轻人向我咨询一些职场发展的问题,有点感触,总结如下:

1/ 不要怕适度冒险,不要太多顾虑。最坏就是丢个工作而已,最坏就是损失一两年的收入而已。生死之外,都是小事。为小事而焦虑,患得患失,不敢行动去追求大的机会,过十几年后再回头看,会觉得很可笑。

2/ 在比较不同职位时,优先考虑那些可以给公司增加收入的职位,所谓 profit center. 避免那些后台打杂的,搞风控或者 QA 的职位,这些是 cost center, 都是公司希望压缩成本的职位,前途不大。没有哪个老板会排斥能够给公司创收的人。但经济不好时,老板首先想要裁剪的就是后台 cost center 的员工。

3/ 优先考虑整个市场增长速度快,在市场涌现出来的领先甚至有垄断优势的公司。这实际上排除了绝大多数早期的没有营收的,没有被市场证明的小公司。抬杠者当然总是可以举某个成功的小公司的反例,但这并没有统计上的意义。

4/ 职场遇到发展瓶颈时,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寻找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然后去解决问题。长痛永远不如短痛,不解决本质问题,它迟早还是会回来找你麻烦。

5/ 要花时间打造个人品牌,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才能,而不是偏安在某个公司的岗位上长期默默无闻。在社交媒体上长期发表有干货的文字,是一个有效手段。你会发现潜在市场比你的想像要大的多,市场的真实需求也和你的臆想有很多不同。潜在客户不断从你想不到的地方来找你,和你四处发简历找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验。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为什么大部分求职者的管理之道荒唐且低级

6/ 当你接触真实的世界和市场时,会发现有些赚钱的机会和主流媒体上宣传的完全不一样。有些被人忽视误解的领域有赚大钱的机会,但是周围人一直不理解。有些被主流认为有面子有钱赚的职位实际很苦逼。你会困惑很长时间。但最终要相信自己长期实地的体验,而不要被媒体的虚假宣传或者错误认知误导而丧失主见。

7/ 从老板的角度而不是技术人员的局部角度思考理解问题,很多困惑就一下子清楚了。把老板当成一个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要尊重,要合作,要思考如何为他增加价值,但不必事事唯唯诺诺。老板如果不能为你的贡献回馈相应的价值,就必须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

8/ 要立足于自己的特长,寻找建立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局部优势,然后越滚越大。大部分你看到的别人成功的案例你无法复制,原因之一是你并不具备他们一开始就有的局部优势。

9/ 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涌现出来的)最不坏的选择。在知识面,接触面还很狭窄的情况下讨论对错得失没有太大意义。见得多了,好的选择自然涌现。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各种优秀知识,接触各种优秀的人上面,好的结果自然涌现。

王川:论投资和涌现 (一)

10/ 没有捷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构建自己的体系,just do it。

王川:论投资和涌现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科学研究有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涌现论 (emergentism) 之分. 还原论讲究的是,把事物拆分为更细微的结构,然后根据微观结构推导出因果关系和宏观的规律。还原论在物理和其他很多学科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2/ 涌现论的基本逻辑则是,在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内,各个零部件之间的互动,存在很多随机性,即使知道所有微观细节,也无法推导预测宏观现象。甚至即使回到当初的初始条件,再来一次,也无法保证演化的结果和上次一样。假以时日,复杂系统内会涌现出微观层面完全无法预料推导出来的新奇的行为特征。

3/ 在投资领域,很多人分析投资,看项目,各种考察,本质上用的是还原论的逻辑。

4/ 而被动的指数投资,本质上采用的是涌现论的逻辑。

5/ 来自一个叫 credio 的公司的关于美国共同基金 (mutual fund)的表现的数据:2005 年到 2015年十年间,扣掉管理费和销售佣金 (sales load) 之后,美国两万五千个 mutual fund 里面,只有约 45 个基金的年均回报率超过 7.5%。 而同期大盘标准普尔指数基金 (S&P 500) 包含分红的年均回报率是 7.5%.

这 45 个基金的年均回报率主要分布在 7.5% 到 12%之间。只有一个基金年均回报率高达 14%, 但这是两万分之一的概率。

6/ 至于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回报,更是惨不忍睹,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外表丰满, 内在骨感的美国风险资本业

7/ 人性对于还原论的因果逻辑非常执着,因为看到成功案例多了,同时放电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 (neuron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误把相关性当作因果性.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索罗斯,巴菲特。

8/ 1988年丹*奎尔作为美国副总统候选人参加辩论时被对手质疑太年轻。他拿肯尼迪 44岁就当上总统一事来辩护。民主党候选人本森说,“参议员,我认识杰克*肯尼迪,他是我的朋友。你算不上杰克*肯尼迪”.

9/ 年轻人爱拿索罗斯狙击英镑一事,来勉励自己看到好机会要加杠杆重仓。但是以绝大部分人的阅历和哲学底蕴,完全无法望索罗斯项背。每一个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的励志故事背后,都有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加杠杆爆仓的人生悲剧。

10/ 还原论适合于孤立的,局部有限时空的,变量极少的场景;涌现论适用于开放的,广阔时空的,多变量的场景。还原论的误区在于,支持局部孤立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在多个不同节点组成的复杂系统里,并不具有必然性。

11/ 一个企业家过去的成功,归因为“靠谱,专注,all-in”, 但在新的科技浪潮来临时,这也可以说成是“赌徒孤注一掷带来的自我毁灭” 。 曾经在山里称大王的猴子,把成功归因为可以灵活地在树林里上蹿下跳,但外面的老虎来了后只得抱头猴窜。

12/ 开放系统带来的外部因素,可以随意摧毁所有局部经验积累的似是而非的逻辑。还原论式的投资者的误区在于,当外部环境变化了,自己的选择被市场证明是错误的时候,还死死咬住原来的错误因果逻辑,直到被市场彻底抛弃。

13/ 对于更高维度的观察者而言,还原论者永远是井底之蛙,当然在井尚未被新的外部因素冲击之前,其逻辑的局部合理性也是事实。

14/ 涌现论的操作特点是,根据涌现出来的最突出的标的来调整仓位,而不拘泥于某个特定因果关系的逻辑。所有因果关系都是基于某个抽象模型的简化设定,而任何主观的简化设定迟早会和新的客观事实产生巨大的错位。

王川:抽象者劳心,被抽象化者劳力 (一)

15/ 旧的抽象模型和新的客观事实产生错位之时,对于新人是巨大契机。对于顽固的老人,则是死亡螺旋的开始。

16/ 涌现论的实践者,也无法避免被各种噪音所干扰,也会有各种回撤和曲折,但是它的内在的自我纠错的能力,可以避免某一次偏离正道太远而彻底毁灭。

17/ 数亿股民痴迷于技术分析K-线图而无法自拔的一个主要因素,可能是相关的信息很容易获得,操作简单,虽然其有效性是个大问号。类似,还原论的操作方法,虽然大多表现不如指数基金,但被多数人认可,是因为它容易理解,大家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少数聪明的可以长期超越市场指数的赢家。

18/ 有哲人最近提出这样两个严肃的问题:是什么力量让人相信按摩胸可以让胸变大,按摩脸可以让脸变小?是什么力量让散户相信十几年前2700点,十几年后还是2700点的股市能挣钱?最终,人们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随他们去吧。

19/ 很难事前预测非洲树上的一群丑陋的猴子中涌现出智能生命而 99.9%的其它物种全部灭绝, 很难预测欧洲边缘的一个偏远岛国里涌现出工业革命而不是在其他人口密集的地区,很难预测一艘破船上一群饥民组成的拓荒者中涌现出世界强国,很难预测炎热的北加州的大片果园中涌现出集成电路和硅谷,很难预测一个匿名程序员创造的复杂系统涌现出了风靡全球九年不倒的比特币。 没有任何事情是命中注定,太多因果逻辑在更长的时间段上更广阔的空间里观察,则完全经不起推敲。

王川:抽象者劳心,被抽象化者劳力 (一)

本文最初于 2018年7月5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抽象,有人把它定义为对客观世界单纯提取某些特性加以认识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压缩的过程。

2/ 抽象的艺术,在于受个体的资源限制下,能够始终抓住事物的最主要的特征和矛盾,用高效节能的方式和外界环境发生交互;并且能够根据环境的迅速变化,灵活调整适合新环境的抽象模型。这里的关键词是:主要矛盾,高效节能,外界环境,灵活调整。

3/ 抽象的艺术 (art of abstraction) 和抽象艺术 (abstract art)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前者比后者要重要千万倍。人和人之间的鸡同鸭讲,可以看成是彼此对世界理解的抽象出来的模型不一样不匹配而已, 虽然他们的模型在特定时刻对于各自所处的局部环境都有其合理性。

4/ 另一种情况,即使是一个类似的抽象模型,大家如果完全是在不同层面在讨论,也可能毫无交集。同样是上网浏览,普通人看到的是网页的信息,软件工程师看到是背后的 html 和 javascript 代码,网络工程师看的是路由器如何传输数据,硬件工程师思考的是CPU 芯片如何高效读取数据。

5/ 如果你在前人设计的抽象模型和语境里思考分析,一开始你就把自己限定了,很难比前人有突破有超越。所有的抽象模型,都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的设定。技术进步,会不断把各种简化设定给打破,创造新的抽象模型。这也是机会所在。打破的越彻底,机会就越多。

6/ 范式,可以理解为一类抽象模型。范式转移,就是抽象模型的大变迁。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王川: 范式转移的随想 (三)

王川: 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王川: 适应度地形和模拟退火 –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五)

7/ 最悲剧的是在某个抽象模型中的一个模块,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一旦经济的抽象模型变了,老的模块和相关的知识体系不需要无用了,瞬间就会价值归零甚至是负的。

8/ 大学里设定的各种专业,可以看成是旧知识体系里抽象出来的人为的概念。专业过窄,和外界应用的接口过少,出来谋生的选择就越窄。做销售的可以看成是万金油,好的销售可以和任何新的应用接口,(至少目前还)不会被新技术抛弃,但是这么重要的知识,大学里居然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来培训。

9/ 能够灵活和低成本地迁移到各种新的应用场景的抽象模型,是强大的抽象模型。

10/ 面向对象的编程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就是一种典型的抽象的艺术。只需要知道调用对象 (object) 的方法 (method),无需理解对象底层功能如何实现。场景变化时,只需要(别人)增加新的底层方法的代码,而(自己的)软件抽象架构无须改动。

11/ 面向对象编程的 polymorphism 就是指 object 的方法可以灵活应对多种应用场景。 比如一个“开”字,可以开车,开飞机,开船,还有开窍。不管技术如何变化,老司机 (抽象化者)只需要调用“开”字,底层方法的代码实现自有别人 (被抽象化者)代劳实现,成本极低。

12/ 拙劣的项目经理,为了图省事不去要求程序员建立长期有拓展性的抽象架构,面对新的应用场景时则往往被迫要把程序完全推倒重写,成本代价极高。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13/ 拙劣的人生规划者,不经深度思考随便学了个专业找了个工作,面对新浮现的经济技术版图时,要被迫推倒重来,再学新的技能和二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14/ 被抽象化,可以理解为被外界限定了输入和输出,然后自己就按照这种设定的输入和输出来做事。找工作,本质上都是找的都是被别人抽象化出来的任务。被抽象化,长期看会导致利润微薄,因为第一你最终会有很多竞争者,第二因为输入和输出被限定,你就无法发挥创造力,发掘自身潜力和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硬件公司利润长期看远低于平台级软件公司的原因之一。

15/ 从抽象者的角度看,定义好输入和输出之后,其思考角度就会聚焦在不断限制压缩被抽象化的模块的成本上。这是被抽象化者的宿命。

16/ 智者要顺应时代的经济技术趋势,发挥自己的创意,重新抽象化这个世界,定义新的输入和输出。这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摸索和一些运气,但其自由愉悦的境界是甘于被抽象化者所无法理解的。

17/ 借用古话:抽象者劳心,被抽象化者劳力。

18/ 所谓软件吞噬世界,本质上是“软件的抽象化 + 零边际成本 + 规模效应” 吞噬世界。

王川: 为什么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一)

19/ 话语权和叙事 (narrative) ,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抽象模型的竞争。这是战略层面的竞争。在这个层面放弃努力,而甘于在他人抽象化的旧模型里奋斗,再怎么跳也出不了如来佛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