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us

王川: 幸福来自效率的全面复合增长

1/ 小孩子之所以看上去很幸福,一是因为五六岁之前,心智还在初始阶段的时候,对未来没有任何概念,完全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意味着没有烦恼,可以沉浸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上没心没肺的玩大半天。但前提是上面有成年人可以罩着,帮他防范潜在的风险和伤害。

2/ 五六岁到十八岁之间,会不断接触各种新东西,新概念,新朋友。对于一个心智简单的个体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可以足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仍然是快乐的,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盼的感觉。但这种快乐随着年龄增长,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增加,而不断衰减。

3/ 即使是物理条件不好,家庭穷困,但至少十八岁之前还在长个子,只要还在成长,不管是哪个维度,成长本身,就是让人有幸福的理由。

4/ 但过了 25岁之后,绝大多数人就不可能长个头了。很多人也基本不去长知识了。信息的接触面,社交的接触面,日常活动的范围也就基本停滞不前,结婚生子意味着各种要负担的责任压力增加,休闲时间迅速减少,这就是幸福感开始迅速萎缩的转折点了。然后很多人永远无法摆脱此泥潭,只能骂骂咧咧,长吁短叹,怨天尤人。

5/ “幸福既不是美德,也不是快乐,既不是这一个事情,也不是那一个事情。幸福本质就是成长。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觉得幸福。” 此话出自爱尔兰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William Butler Yeats ( 1865-1939)

6/ 最大的幸福,就是全面的,长期的,有机的,可持续的复合增长。增长的时候,你自然的有幸福感,而不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虚幻的哲学议题。一个多维度持续增长的人,都没时间去意识到幸福是个值得讨论的议题。如果你还要和人反复讨论什么是幸福,那基本可以确定,你在任何维度都没有可观的增长。

7/ 快乐 (pleasure) 和幸福 (happiness) 的底层生理机制不一样。前者主要通过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的结合,让神经元激发。但刺激越多,多巴胺受体越少,未来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带来快感和动力。最后形成依赖和上瘾。频繁进食导致的肥胖,不顾风险加杠杆频繁交易,和吸毒上瘾,都是类似机制。

8/ 吃喝玩乐这种事情,虽然愉快,但是做多了好像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对。本质在于事情结束之后,你的能量和信息效率并未提高,你不会说原来一个馒头就饱,现在半个馒头就够了。你吸收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没有半点提高。你洞穿问题本质的能力并未提高。快乐爽一时,但如果人没有实质性进步,结束之后仍然空虚。

9/ 如果通过持续努力,获得了某个维度的真正的若干倍的效率提高,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这是真正的幸福,你会发现因为效率的提高,你的资源富余度更高了,有更多冗余,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易如反掌。你可以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都更大了,你满怀期待,努力寻求进一步的效率提高。

10/ 这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一个本质区别。而再回顾当年效率低下时的状态时,感觉就是纯傻*。

11/ 效率提高可有多种形式: 以前互联网宽带接入速度是 100 MB, 现在可到 1G ; 以前有什么思考只能传送给几百人,现在一篇文字可以让几万人几十万人看到,获得意想不到的反馈和启发; 以前遇到困难问题钻牛角尖半天搞不定暴跳如雷,现在在网上搜,朋友圈里吆喝一下,很快找到若干替代方案,几分钟搞定;

12/ 有效积累的本质,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带来多维度的复合增长。多年前的做的一件事,养成的一个好习惯,现在仍然可以受益。比如一个地方把路修好了,运输费用降下来了,商品成本价格也下来了,来往车辆的损耗也降下来,因此使用寿命更长,等等。美国农业生产效率之所以世界上最高,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到 1.5%, 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复杂体系的两百多年来的长期积累。

13/ 打工者的最大困境,在于其大部分努力最多只能换来老板廉价的夸奖,和一些不断贬值的法币,而无法产生终生受益的效率上的有效积累。然后每次换工作时又要清零重来一遍。所谓中年危机就是找不到增长点了,也不知道如何真正有机的增长,想拆东墙补西墙寻求表面的增长,反而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14/ 所以要获得幸福感,一定要系统科学的寻找可持续的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财富,闲暇时间和知识的增长。但这世界上有很多信息迷雾和骗局,很多外表上的增长点,进去之后发现是一场空,甚至把以前的积蓄都亏掉。这是客观现实,面对这个困难的现实没有简单的药到病除的捷径, 只能依靠长时间踏踏实实的积累,才能超越。

15/ 从信息输入成本和效率上看,当今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大量持续读书 (总量要上千),读各个领域行业的书,读各种便携的电子书,成本更低,能够更快的识别陷阱,摆脱泥潭,寻找获取新增长点的方法了。参见

王川: 一年读五百本书,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16/ 从输出成本和效率上看, 写作(包括写代码)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好方法。比如你以前写一个东西,只有一百人看,现在可以有一百万人看,效率提高了一万倍。但如何做到有更多人看呢?一个技巧是不要去讨论表面的肤浅的现象 (比如价格波动),而是要深挖研究底层机制。表象的东西几天后就过时了,但如果把底层机制真正搞清楚,它还会重复无数次。

17/ 提高效率第二个方法是一定要坚持构建自己的品牌。品牌本质是个无形的网络,和这个网络挂钩的作品都会容易推广,一荣俱荣,极大提高传播效率,而且会不断积累叠加。很多人在微博或推特上注册一个莫名其妙的没有品牌的网名,一旦号被封了,以前的创作全都没了,功夫全白费了,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是谁了。甲壳虫主唱 John Lennon 遗孀小野洋子 (1933-) 每年继承其版税收入大概有一千两百万美元,这就是真正的品牌带来的高效率和躺赢。

18/ 提高效率的第三点是不断寻找新的渠道方法,增加自己的作品产品的可组合性。每一次新的组合,被外界所利用,对于原创者都是摊薄成本,拓展接触空间的助推器,对虚拟化的产品尤其如此。而且这种组合的方式原创者往往无法预测。要始终坚持与通用性最广的连接模式兼容,和组合性最强的网络不断连接。英国音乐家 Ed Sheeran 的 “Shape of you” 从 2017年到2020年一月在 spotify 上播放了二十三亿次,每次播放 spotify 给他支付 0.0034 英镑的版税收入,累积收入已经过七百万英镑。这首单曲大火的一个原因是它是 Sheeran 的第一首适合舞蹈的歌曲,油管上有多个以其配乐的舞蹈录像,动辄上亿点击率。

19/ 一般人们只能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可触及的领域的马上的应用,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通用性高的作品或服务,连接到组合性最高的网络上时,可衍生出来的你无法想象的组合性应用,没有任何上限。这类创作的潜在价值,长期看始终会被低估。”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说某个作品的未来的价值,原创者自己也无法评估。所以要多思考解决通用性高的问题,不断和组合性高的网络建立连接。

20/ 还有一种更微妙的效率提高,可以称其为“认知效率”。比如说以前面对这个复杂变化的世界,疑惑而不得要领。认知效率提高后,见到某某人**一撅,就知道要拉什么;见到一个人高歌猛进猛加杠杆,就可以预见其未来的爆仓;见到某个人欲盖弥彰的宣传什么,就可以推测他缺什么;见到某人的一意孤行,就可以预见未来他和无数南墙的碰撞;见到细微的信号,就可以更迅速的提前感知形势的发展。等等

21/ 关于“认知效率”的几点经验:

朋友如果对你态度冷淡敷衍,他对你没有兴趣,不要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很多时候,看一个人或几个人之间,没说什么话,没做什么事,推导出的信息量,要大于他表面上说的什么话,做的什么事。表面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假象,用来误导外人的。

如果你看到某个地方存在造假,那么你没看到的地方的造假规模,可能要至少高一个数量级。

理解了自己的阴暗面,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别人的阴暗面 (原话来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

尽管如此,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性一厢情愿,被表面假象误导,低估造假的规模,总想把别人当傻瓜(而低估外人的阴暗面)。

22/ 最终,和一大群可以信赖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快速,安全,全面的共享信息并且协作,是节约成本,极大提高效率的核心策略。是智人最终超越其它生物,主宰地球的演化路径。”共享信息和协作”本质是软件技术,看上去没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或者舞枪弄棒那么性感,但可以让网络上的单个服务模块被最大限度的重复使用,层层叠加,成为决定胜负优劣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有很多二流技术人员,但仍然做出一流公司的核心原因。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 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 (上)

23/ 这种”共享信息和协作”不仅在人和人之间,也体现在许多其它层面。比如智人的大脑里的 multimodal association cortex (多模整合皮质层) 可以把把各个维度角度的信息,综合起来。大脑缺乏综合能力的一个例子,比如说看到某张人脸的照片,能够理解这是人脸,但是无法和某个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就无法迅速判断这是机会还是威胁,这样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因为效率低下,而注定会被淘汰。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谈谈构建个人信息基础设施

24/ 效率的复合增长没有上限,幸福亦无上限。

王川:为什么焦躁易怒的吃货容易早死 ?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四)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1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篇文章是

王川: Narrative, 三观和雅浦岛上的石头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三 )

的续篇。

(01)

公元 755 年,韬光养晦多年的安禄山终于撕下温良恭俭让的面具,举兵反唐。安禄山是个吃货,体重据说高达三百三十斤。在以肥胖为美的唐朝,超重的福相并不有碍观瞻。但严重肥胖的直接后果就是糖尿病.

安禄山患有很典型的二型糖尿病。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视力下降,严重的可以导致失明。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甚至破裂.

糖尿病的第二个并发症是严重的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红斑与坏死,水肿,等等.

史书上记载,安禄山起兵后不久双目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人也变得更加暴躁易怒,对手下大臣动辄滥用刑罚,弄得大家人人自危。后来他被近臣严庄和亲儿子安庆绪谋害时,什么也看不见,毫无抵抗能力.

糖尿病,在全球困扰着将近四亿病人,接近9%的成年人口。除了少数遗传因素所致外,大多是贪吃, 缺乏运动进而肥胖所致。这是慢性病,只可慢慢调理很难根治,患者会丧失许多正常人的生活乐趣.

(02)

安禄山是因为肥胖病变而易怒,但焦躁易怒的人, 反过来也更容易肥胖.

如果一个人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容易暴怒或做出过激的反应,那么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做皮质醇 (cortisol )的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会暂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释放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 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这样让人可以聚精会神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威胁.

这是人类进化几十万年后应急的一种生理机制,但是如果长期焦躁和压力过大,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下不来,会导致人血糖升高,食欲增加和体重上升.

而肥胖和高血糖带来的病变,又可能加剧一个人暴躁的性格,刺激皮质醇的浓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皮质醇的一个直接恶果是增加血液里的凝块(俗称血栓),这样大大增加血管堵塞,心脏病萃死的可能性.

皮质醇抑制体内 T 细胞的繁殖,直接削弱体内免疫系统的作用,更是加剧了身体各个部位病变的可能性.

(03)

八十多年前在上海,著名作家鲁迅痛骂文人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梁为此特别写了一篇自云“我不生气” 的文章辩解.

爱口诛笔伐和别人吵架的鲁迅先生55岁就英年早逝了.

闲的蛋疼,不爱生气,皮质醇不多的梁老师却得以安度晚年,活到了84岁.

梁实秋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骂人的艺术”, 列出了骂人时“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远交近攻” 十大原则,每次读来,仍不禁捧腹大笑.

当然梁也不是没有缺点,他是个十足的吃货,晚年得了糖尿病,并因此而耳聋,老境颇有些颓唐.

(04)

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最初是化疗放疗,但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后来有了”靶向治疗” 疗法,攻击特定癌细胞而不是正常细胞,但这种方法往往只对特定的一小部分患者有效.

最近在癌症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突破,是一类专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新药。这类药物,通过阻断一种叫做PD-L1 的分子对人体免疫系统的T 细胞的抑制和干扰,激活一部分沉睡的T细胞,使其可以消灭癌细胞。这种疗法的优势在于激活自身免疫力,可能用于多种癌症,并且理论上复发率低。

美国制药公司百石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最近获得批准的抗癌新药,Opdivo, 就是基于这种免疫疗法的理论。但是Opdivo 一年的疗程,费用高达十四万美元之多,而且临床测试中也只是对不到50%的病人有一定疗效.

曾有个段子讲到, 某土豪进京,上出租车后对司机说,“师傅,把我拉到北京消费最高的场所”.司机听后,一脚油门把他拉到北京肿瘤医院.

身体健康最终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而不是药物.

自身培养的免疫力,是最便宜可靠的,而且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强大的免疫力来自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充足睡眠,节制饮食, 适度运动.

维系这些健康生活方式, 需要高度的自律.

而高度的自律,最终需要的还是平静,理性和强大的内心.

王川: Narrative, 三观和雅浦岛上的石头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三 )

本文最初于 2015 年11月5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本文是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一)

和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二) — 从德川家康的故事谈起

的续篇。

(01)

英文有个词,叫做narrative, 中文有翻译为”叙事”, 也有翻译为”三观”,可以理解为对事情的一种描述和思维框架. 同一件事,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有完全不同, 但又可自洽的narrative.

大多数人,每天上班,开车在路上来回两个小时,公司里工作八个小时,这是自己理解的框架.

但是如果对于一个远处观测的外星人,他看到的则是另外一种荒唐但仍可自洽的景象: 地球上几亿象蚂蚁一样的动物,每天从自己的窝里爬出来, 钻到一个甲壳虫里,关一个小时,被甲壳虫运到一个监狱里关八个小时,出来后又被甲壳虫带回老窝.

(02)

有一个有趣的案例,在西太平洋的介于菲律宾和关岛之间的雅浦(Yap)岛。岛民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几百年,把一些圆盘形的石头中间钻孔(石头直径从半米到四米不等),当做货币来交换。这就是著名的雅浦岛石币.

石币的实际交换过程中,由于太重不适合直接搬运,只需要口头承诺转移产权,获得大多数岛民认可即可.

1898年西班牙打仗输给美国后,把雅浦岛卖给德国人。德国人上岛后需要人力修路,这样可以开车. 但是岛民终日以步代车,对德国人的要求无动于衷.

德国人想尽办法,最后在石头上用油漆涂上黑色十字架,这才彻底颠覆了岛民的三观,因为他们觉得涂黑了的石头意味着德国人控制了石头的产权。岛民为了重新获得对石头的控制权,被迫参与了修路.

一战后日本从德国人手中抢夺了岛屿,大量石币被运走用于军事建筑目的。今天的雅浦岛,现代货币已经在日用中取代了石币。但石币在部分岛民的传统婚嫁和其他重要社交仪式里,仍然是一种价值交换的媒介.

实际上,普通人的金钱观,又真正比雅浦岛上的岛民高明多少呢?如果外人哪一天把你心中的财富涂成黑色,你在三观一夜之间被颠覆时是否还能淡定?

(03)

当人们入戏太深,沉浸于形式无法自拔时,往往忘记了赚钱原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当形势变化,技术进步引领新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时,固化在大脑里的许多观念和narrative , 除非有意识的下大决心改正,是很难被自行抹去的.

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narrative 是: 读书十几年,工作几十年,攒了一些钱(实际上那都是银行电脑系统里的一些数字而已), 然后安度晚年.

如果出现某种突发的不可抗事件,银行电脑里的数字被突然清零,自己突然一无所有,过去几十年理解的narrative 突然被打破,那么悲痛之余,发生精神疾病几乎不可避免.

如果说赚钱为第一要务的narrative 太片面,那么更贴近生活更加客观的思维框架,我把它叫做“王川框架” (如前人有雷同理论,一定纯属巧合, 是这样的:

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是生活的第一要务.

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发现,定义你要解决的问题,分清主次,定期修正. 赚钱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许多时候甚至不是最重要最迫切的.

实际问题,不是一些简单的表面上的痛点,而是痛点之下更本质的需求.

问题定义好之后,赤膊上阵直奔主题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先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工具,利其器后方可善其事。

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磨刀霍霍”利其器,等到真正需要”向猪羊”时,则手起刀落,易如反掌.

那么,下面几十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哪些实质性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又要如何磨刀呢?且听下回分解.

王川: 为什么日本今年的新生儿有一半将活到 108 岁?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2月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篇文章,是

你也可以活到109岁—王川老师教你三招让你健康长寿

的续篇.

(1)

1928年,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的头牌精算师,美国统计协会主席,Louis Dublin 撰文预测,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预期寿命将会超过64.75 岁(当时美国预期平均寿命大约57岁)。他那时没有新西兰的数据,实际上新西兰的女性,在他发表论文的前两年,预期寿命就已经超过65岁了.

Dublin 当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计算“是基于现在的科学知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假设,激进的(科技)创新或者人类生理结构有美妙的进步,会改变(计算结果)”.

过了几年,他又和业界泰斗Alfred Lotka 一起预测,人类预期寿命永远不会超过70岁,没多久这个数字又被超过了。Dublin自己,则于1969年安然去世,享年86岁.

(2)

2009年,德国 Max Planck 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的 James Vaupel 和他的学生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根据两百年来的世界各地的人口死亡历史数据,预测2010年在瑞典出生的新生儿,半数的寿命将超过104岁。2010年在日本出生的新生儿群体,一半以上的寿命将超过108岁。

日本厚生劳动省(Department of Health, Laborand Welfare) 的网站上显示,2010年的新生儿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 79.55 岁,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6.3岁,整体平均值83岁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些大相径庭的数字?Vaupel 教授疯了吗?108岁的预测真的是痴人说梦,一派胡言吗?

分析这些数字之前,先解释一下传统意义上的预期寿命 (Period Life Expectancy) 是如何计算的.

“平均预期寿命”就是假定一群人,出生后,按照当前统计数字显示的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一年年过下来,人数慢慢减小,直到最后一个人死亡。这批人死亡年龄的平均值,就是预期寿命.

(3)

Vaupel 教授和他的同事的第一个发现,就是从1840年到现在一百七十年间,发达国家中的最高人均预期寿命,基本上一直是按照每一年增加三个月的速度增长。这是长期的历史经验数据,一直没有被打破,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这个趋势要被打破.

1840年时,瑞典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6岁,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一。随后这一百多年间,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追赶上来,人均预期寿命轮番排名第一。

1880年排名第一的是挪威女性,预期寿命53.3岁. 1926年新西兰女性排名第一,预期寿命66.2岁. 1975年冰岛女性排名第一,预期寿命78.7岁. 最近的数字是2010年日本女性的预期寿命是86.3岁,位居各国之首.

各国的预期寿命数据,中间因为战争和瘟疫的影响,有各种波动,但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最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Best Practice Life Expectancy),基本上一直都是按照一年三个月的数字线性增加.

十九世纪人均寿命最初的增涨,主要来自于婴幼儿死亡率的减少。然后是传染病的遏制。近代的医学进步来源于慢性病的控制,癌症死亡率的减少,各类老年病的治疗方法的进步,等等.

无论原因如何,一年三个月的增长,将近两百年来一直如此,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趋势会终止.

(4)

但是预期寿命,PLE (Period Life Expectancy) 终究是根据现有死亡率的统计数字的一种理论预测,人口学上对于特定年龄组的人口的实际平均寿命,有一个名词,叫做 CLE (Cohort Life Expectancy),在这里翻译为”人群实际平均寿命”.

这里最关键的要点是,由于人类医学技术过去两百年的不断提高,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相比于目前的统计数字变得更好,所以一个人群的实际平均寿命 CLE,将大大超过了基于目前统计数字的理论预期寿命 PLE.

再通俗一点讲,现在的平均寿命预测,是假设艾滋病治愈率,癌症存活率,心血管疾病防治手段,老年痴呆,骨质疏松,帕金森病等等的治疗技术, 未来没有任何进步,来估算的。这些疾病在下面几十年,终将被一个个攻克,而这些进步,势必导致“人群实际平均寿命” 大大超过“预期平均寿命”.

2011 年,Vaupel 教授的同事,Max Planck 学院的研究者Vladimir Shkolnikov 博士在”人口和发展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主要结论是,从1870年到1950年,发达国家女性的最高实际平均寿命,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一年三个月的速度,而是高达一年四个半月(0.375年).

1870年挪威出生的女性,预期平均寿命52.55 岁,实际平均寿命53.71岁。1950年冰岛出生的女性,预期平均寿命73.53岁,实际平均寿命83.77 岁(因为大部分1950年出生的人还健在,其预期寿命用所谓 Lee-Carter 模型来估算)

根据这篇论文的估计,2010年日本出生的女性,虽然预期寿命是 83.6 岁,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实际平均寿命可能高达106.27岁。2015年出生的日本女性,实际平均寿命则可能高达108岁.

(5)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细节,平均寿命和寿命的中间值是略微有差别的,中间值比平均值要略微高一点.

比如2010年出生的日本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是83.6 岁,但是一半人的寿命高于89.1岁。短寿的那一半人,由于死亡年龄分布在0 – 89.1 之间,所以把平均值拉下来,变成83.6 岁.

基于这个情况,2015年日本出生的新生儿,女性预计实际平均寿命108岁,男性预计实际寿命102-103岁 (男性一般整体寿命比女性少4-6岁),整体平均值在105岁,但是寿命的中间值会略高于平均值,仍然是108岁.

(6)

一般人听到平均寿命108岁,第一反应都是胡扯,这不可能。下面盘点一下各类批驳意见,和Vaupel 教授的回答.

质疑一:未来和过去是不一样的,不能用过去预测未来.

回答:未来确实不会和过去一样。想象一下你回到1950年,试图预测,你可能不会预测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进步,但是这发生了。回到1930年,你也许不会预测到抗生素的革命,但是这也发生了。历史经验表明,未来和过去总是不一样,但是不一样的结局是,我们总是获得某种新的技术领域的进步,继续维持平均预期寿命每年增长三个月的趋势.

质疑二:现在肥胖病成灾,会负面影响预期寿命.

回答:想象你回到二十世纪初,那时吸烟非常普遍,比肥胖病厉害多了,不也解决了吗?

质疑三:日本有很多人为了继续拿养老金,人死了没有报告政府,所以寿命数据有造假,是夸大的.

回答:如果日本的数据有很多造假,还有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很多其他国家的数据支持我们的结论。日本的统计数字有两个独立系统,一个系统是地方政府用来发放福利,这里可能有些人造假。但是有另外一个独立统计系统,据了解其可信度比较高.

质疑四:你太乐观了.

回答:我是中间派。还有很多人认为未来二三十年,人类在延缓衰老的努力中会有突破。如果那发生了,平均寿命将会迅速增加,我可能算是悲观的了。

在我的领域,我学到的是,永远不要相信专家,除非他们有数据支持他们的观点。要对专家非常小心,因为专家往往对过去非常了解,但是对未来懂得很少。经验证明,许多专家在预测未来时,想象力上有重大缺失,我只相信数据的外推法。还记得Louis Dublin 预测平均寿命的上限止于65 岁吗?

(7)

发达国家新生代的实际平均寿命,将接近一百一十岁,这意味着什么?

那些从幼儿园开始就不甘输在起跑线上,二三十多岁就看破红尘,四五十多岁就担心自己老了,七八十岁就计划去见马克思的人们,将要如何改变自己的三观,和对生活的规划?

新时代的人们,寿命的可能极限将在那里?

且听下回分解。

你也可以活到109岁—王川老师教你三招让你健康长寿

本文最初于 2015年3月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二月二十四日,美国著名投资家,百岁老人 Irving Kahn (下面叫他阚老师吧)去世,享年109岁.

阚老师出生于1905年十二月。那一年日俄战争刚刚结束。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由于成功斡旋两国和谈,年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阚老师在纽约读书长大,曾经是著名投资大师Benjamin Gramham 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助教。巴菲特是Graham 的最有名的学生之一,从辈分上来说要比阚老师低一辈。以后我会写文章,分析一下阚老师的投资风格,但这不是今天的重点.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官方核实过的,最长寿的男性是日本的木村次郎右卫门(我也不知道名字为啥这么怪,但木村老师肯定不是踢球的). 他2013年去世时享年116 岁54 天. 所以即使和投资界以外的人相比,阚老师的长寿也是名列前茅.

阚老师的长寿之道有哪些经验呢?据他自己说,有这么五点:

一,饮食要有营养,要有许多蔬菜,色拉.

二,多呼吸新鲜空气

三,不抽烟,不喝酒

四,不断运动,不断和外界交往,心态开放,认识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

五,保持许多兴趣爱好,不断多学新东西,可以永远年轻.

波士顿大学一位研究百岁老人的学者,Tom Perls, 证实了阚老师的看法。百岁老人,大多性格外向,热情,有一个稳定的社交圈子.

百岁老人的另外一个性格特点是,不会象祥林嫂一样,天天抱怨人生的艰辛,她们懂得放下。这对上个世纪,经历过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饥荒和贫困的人们,尤其难能可贵.

这里王川老师再和你分享三个有助于健康长寿的点子和理念.

第一,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健康长寿的核心,每天精神抖擞,生活质量也会很高。许多科研数据表明,充足睡眠和提高免疫力有直接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图片

为了更好的睡眠,操作上建议买一个象上图中的一个可折叠的垫子。亚马逊上可以买到,叫做 Everlast2’x6′ Folding Mat,价格不到五十美元.

这个垫子的本来目的,是让人练瑜伽和体操的。我用它来在工作时,也随时可躺在上面睡觉。垫子背部感觉软硬适中。由于可折叠,它并不占地方.

把垫子放到你的办公室里,每隔四五十分钟,如果累了,就把它铺开,躺在上面睡觉。可以再备一个毯子盖一下,以防着凉。你只需要睡五到十分钟,即使不可能睡着,保持一会这种卧倒入静的状态,对你的精神体力的恢复,非常有好处.

卧倒,相对于坐着,站立,是人体最放松的一种姿势。有的时候你如果只是简单思考问题的话,我也建议躺在垫子上,而不是坐在椅子上思考.

自从我一年前用这种方式休息以来,每当听到那些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们,讨论颈椎脊椎不适的问题时,便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即使晚上睡眠不足,白天这样在垫子上躺几次,就不困了.

买一个垫子,价格也就和去美国医生那里,看一次病的挂号费差不多,但非常有用,这可能是你2015年最好的一笔投资.

第二,要正确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这里打一个太极拳的比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就像搏击中对手的出拳。上策是躲开,让对手扑空.

如果无法躲开,太极高手的应对方法通常是,通过身体的移动,多点和对方的出拳不同角度的分几次接触,把本来对手十分的打击力,化解为只有两三分,这样把自己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一种是完全心理上的,可以彻底忽视,完全躲开的压力。比如要面子,和朋友各种攀比,小孩教育上唯恐“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忙碌,面对世俗的流言蜚语等等。躲开这种压力,靠的只是强大的内心自信和独立.

另一种压力,来自客户,老板等等,不能完全躲开。这时就要学太极了,不可直面被动挨打, 把自己累得半死,而要通过和对方的不断沟通,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量, 缓解稀释不合理的要求, 但始终坚持不损坏自己身体健康的红线.

暂时得罪客户和老板,天不会塌下来;但得罪自己的身体健康,天真的会塌下来.

第三,要始终坚定这样的意识指导日常行为:健康长寿,让财富可以更长时间地积累,让自己可以见证更多的未来科技,才是最好的投资.

巴菲特个人资产从1979年的六亿美元到今天的七百多亿,三十六年增长了一百二十倍。普通人,如果策略得当,保持平均一年12%的增长速度,忽略税务因素,三十六年增长也可以有接近六十倍.

活得越长,资产累积增长的时间和幅度就越大.

所有的投资和经商的策略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你如果为了短期的财富目标,用力过猛,跑得太快,忽略健康,反而会减少自己的寿命和长期的财富积累.

长寿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享受到人类科技的新成果。举个例子,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以买到的,最新的智能手机的通讯能力,已经超过十七年前,1998年美国总统的通讯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普通人和亿万富翁的差别最多十几年而已,因为十几年后你可以拥有的技术能力,是亿万富翁今天再多钱也买不到的。而工作过量,英年早逝的亿万富翁,比比皆是,决不可效仿.

今天,对世界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可投资资产超过五百万美元,基本上可以财务自由。再多的钱,就是属于社会的财富了。财富应当作为一个乐趣来驾驭,但绝不可牺牲身体健康去追求.

希望这三个点子对你有用,祝读者朋友们,羊年身体健康,大吉大利!

王川: Uber 帝国的疯狂崛起

本文最初于 2015年5月2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真没想到,我的Uber 处女行是从一家修车行的停车场开始的.

一个小问题,以为很快就可解决,结果面无表情的服务生告诉我,至少要等四个小时.

这里没有接送服务,家里人也没法立刻接我,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试试 Uber ?

我发现新买不久的手机上已经预装了Uber, 只要有 gmail 或者脸书的账号就可以导入,花了一分钟输入信用卡号码. 然后就可以叫车了。第一次叫车,司机五分钟就到达,十五分钟把我送到家,费用全免,感觉不错.

后来我有机会和几位Uber 司机聊天。一位老哥, Z 先生,是从格鲁吉亚逃过来的难民,以前做检察官。他开了三年车, Uber 提成20%. 他每天在路上接近十个小时,一周干六天,号称每月可以挣七千到一万美元. Z先生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虽然他只是把Uber当做人生中的过渡.

另外一个印度司机, T 先生,则表示一个月挣七千美元不可思议.

T先生将近六十岁,在县政府工作,周末两天出来拉活, Uber 提成25%,每周可以挣四百到五百美元的外快,也是蛮开心的.

两个司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最喜欢的是 Uber 的自由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休息. 时间完全自己掌控.

2015 年全年,Uber营收预计会达到一百亿美元,扣除平均大约80%的司机收入分成后,公司净营收大约二十亿美元. 关于Uber 的利润没有公开数字,但对于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短期盈利不是最重要的,开拓市场,确保江湖地位才是.

今天的Uber,在全球五十四个国家和两百多个城市开展业务。 Uber在全球的活跃服务的司机(至少载客四次)数目,15年初超过十六万.

2015年初的最近一轮融资,公司估值高达四百亿美元. 五月份公司又准备新的一轮融资,预计估值将超过五百亿.

投资者真的疯了吗?Uber 的志向仅仅是出租车的业务吗?

Uber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以下简称 TK ) 15年一月份在一次讲演中提到,硅谷北端的旧金山市,传统出租车业务一年的营收大约一亿四千万美元。与之相比,Uber的营收五亿美元 ,已经是它的三倍多.

但旧金山使用Uber 的用户还不到总人口的25%,在旧金山这个局部市场, Uber 一年的营收增长速度是200%. 在旧金山,纽约,伦敦,Uber 载客的人次数, 每年正在以三到六倍的速度增长.

成立五年的Uber,为何崛起如此之迅速?它的未来要如何发展?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TK 1976 年出生于洛杉矶的一个普通家庭,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1998年退学, 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高科技公司. 由于侵犯版权问题,公司2000年被迫关闭破产.

2001 年,他和同伴们又开始第二次创业之旅。头四年,公司一直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挣扎,为省钱TK 一度搬到父母那里住了一年。后面公司逐渐有些起色,最终2007年, 以将近两千万美元的价格卖掉. 31 岁的TK终于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TK 一直以好斗来形容自己的性格。他号称每天和人打交道时, 都听到一百个以上的不,这么多年来,已经听到几十万的不了.创业时遇到的各种拒绝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Uber创立的灵感来自2008年的巴黎。TK和同伴试图打出租车参加一次行业会议,但是叫了半天也没叫到. 按照TK 所说,他们要的服务,无非是手机上,点几下,就可以迅速叫到车.

Uber出世之前的出租车行业,面临着车脏,叫车慢,服务态度差,昂贵和无法接受信用卡的种种问题.移动互联网和定位技术的慢慢普及,使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条件突然成熟了.

关于美国传统出租车业务,首先该从纽约讲起.

纽约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六十年来,给出租车司机发放的执照总数一直保持在一万三千左右,没有增加. 有执照开车的司机,车前方都装有一个勋章(Medallion)一样的东西。出租车的勋章, 可以通过买卖转让。由于内在的垄断性,从问世以来其价格就不断上涨,到2013年四月一个勋章价格一度涨到一百三十万美元.

昂贵的纽约出租车勋章的价格,导致实际上每个出租车要缴纳的分子钱,等价于约每天140美元,这些费用无疑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历史数据显示,从七十年代初到2013年,此类勋章价格上涨了接近九十倍,秒杀同期股票和房市的上涨幅度。四十多年的纪录,投资出租车勋章看上去是一个退休的捷径,不是吗?

但是Uber 的出现,慢慢打破了这个格局,到 2015年初,纽约的出租车勋章价格下跌到八十四万美元,相对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过30%.,这是后话不表.

经过一年多的筹划,2010 年六月,Uber的业务在硅谷北部的旧金山正式开张,六个月后用户就超过三千,运载人次超过一万.

初次体验Uber的人们,被其便利和优越的服务征服,口碑相传, 促进了Uber的迅速增长.

手机上按个键,五分钟车就来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说服力了.

Uber的宣传很少借助广告. 成立之初,他们常在硅谷的大型科技会议提供赞助,给参会人免费接送服务,在高科技社群中提升Uber的品牌形象. Uber还经常在大型体育赛事,节日活动这类出行需求特别强烈的时刻出动,加速市场的占有率.

当口碑相传的Uber成了一个等价于打车的动词时,还有什么品牌效应比这个更厉害?

Uber同时也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甚至许多失业的职业司机也通过Uber 找到了重新谋生的手段。这也是促进其迅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2011 年初,Uber获得一千一百万美元A轮融资.

2013 年八月,谷歌投资两亿五千万美元入股,此时Uber的估值已经接近三十亿美元。Uber的全球司机超过两万,它告诉世界,它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和Uber最接近的行业第二名,Lyft, 要等到2012年夏天才正式成立, 比Uber整整晚了两年.

Lyft 最近一轮融资,估值在二十五亿美元左右,相当于Uber 的二十分之一. Lyft 预测今年的扣除司机分成后的营收大约三亿美元,相当于Uber 营收的不到六分之一.

Uber 2014年开始推出一个拼车业务,叫UberPool, 基本思路就是让同一路线的乘客沿途共用一辆车,这样可以降低大家的费用。这有点像传统的公共汽车,但乘客不用等太长时间,而且上下地点更加灵活.

参与的人多了后,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司机在一条环路上,有可能不断搭载新的乘客,然后放下旧的乘客, 形成一个循环不停的”永久旅程” (Perpetual Ride) . 司机不必将近一半时间空车去等待寻找下一个客人,效率提高,收入也提高,那么更多的司机原意参与Uber, 形成良性循环.

操作上,参与的乘客和司机越多, 资源共享的机会也越大,规模最大的公司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这有可能是Uber击败其他小竞争者的利器.

如果一个司机一个小时要自己拿到三十美元的收入,但是通过UberPool 可以一个小时平均搭载十名乘客,假设Uber提成25%,那么每个乘客的费用只有四美元.

如果你每天在Uber 的花费上超过三十美元,也许还是自己买车划算。但是如果通过UberPool 共享,把你的费用降到平均每天十五美元,甚至更低呢?

奥巴马的前任竞选总管David Plouffe, 最近被Uber雇佣,负责其公关部门事物. Plouffe 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如果洛杉矶的司机,只要15%的人一起拼车, 而不是目前一人开一辆车,洛杉矶就不会再有塞车的问题.

如果更多的人,不再买车,而是使用Uber 或者类似共享拼车服务, 减少公路上的车流数目,减少交通拥挤,减少汽车排放污染,减少停车位的需求,其巨大社会效益,在全美国, 将是每年千亿美元量级的.

在中国,Uber 面临的是滴滴和快的打车合并后的占据市场份额近80%的行业巨头. TK提到光北京一个城市, 出租车大约七万辆,相当于纽约的五倍多,这是一个没有人愿意自动放弃的巨大市场.

当记者问TK, 作为后进者,面临行业巨头,Uber为什么还要进入中国市场时, TK 回答到, “进入中国市场后,我们又成了(行业的)小家伙,(挑战巨头)太好玩太有趣了,这对我来说就像回家一样.是的会有很多挑战,但是不断尝试,迎接挑战会是个很有趣的过程. … 最终,我们的目的是在中国提供最便宜的最可靠的叫车服务”.

除了运送乘客,Uber 还可能做什么?

TK 给了一个线索:如果你能在大多数地方五分钟内叫到车,那肯定还要许多别的东西你可以五分钟内送到.

在新泽西和纽约, 它在测试一个快递业务叫Uber Rush.

在首都华盛顿州,它在测试一项服务叫Uber Essential, 十分钟内把常用家庭用品比如牙膏,卫生纸,药品等送到你的家门口.

在纽约和芝加哥,它推出一个送餐服务,UberEats, 十分钟内把一包快餐送到你身边.

Uber 还和一些奢侈品店合作,计划推出当日送货服务.

再往长远看,如果Uber 把本地物流送货业务做好后,长距离的卡车,飞机和货船运输是很自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关于Uber的未来,无人驾驶车辆肯定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毕竟搭车的主要成本是司机的人力和时间,而不是车本身. 这将意味着出行的成本继续下降,更多的人不再需要自己养车.

Uber 已经开始和匹兹堡的卡耐基麦隆大学(CMU)展开紧密合作,大批CMU的科学家被Uber雇佣,投入自动驾驶应用的研究.

无人驾驶也许是十到二十年以后的事情. 但是可以期待,衣食住行中的”行”, 将会越发便宜.

在最近的一次和科技媒体人 Mike Arrington 的访谈中,TK 再次强调,Uber的最终目的, 是要把大家出行的成本,降到比自己买车更低.

Arrington 评论道,“你要减少人们对车辆的需求? 汽车商肯定会因此很爱你! 还有谁不和你打架?”

“对了,出租车行会的人早就想把你弄死了。其实,你的长相,特别像他们要雇来干这事的人”.

TK 尴尬地笑道,“嘿嘿“。

有位分析师如此评论Uber:

如果你把Uber 只当成替代现有出租车公司,它其实不大。

如果你意识到Uber可以把你的孩子送到学校,把你的父母送到机场,带你去约会喝完酒后再送你回家,给你送一些日常用品上门,它就大一些。

如果你以后不再自己买车,完全用Uber,它就更大了.

如果你把Uber看成一个超级联网计算机,每天全世界运送上亿的人和货物,连接一切,那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了.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位战斗英雄,叫喀斯特将军。1876年他在美国西北部围剿印第安人部落时,遭到人数十倍于自己的对手突袭身亡.传说中喀斯特将军的临终遗言是,“Where the f*** does all the Indians come from? “ (特么的这么多的印第安人都从哪里来的?)

联邦快递 (Fedex) , UPS 和其他快递公司,停车场和车位的业主们,运输物流产业链上的各位海内外朋友们,你们要小心一点了。不要在Uber 或者类似的新生竞争者突然降临时,也像喀斯特将军一样哀叹,“Where the f*** does all the *** come from ?”

王川:每天四分钟,练出六块肌的方法论

本文最初于 2015年6月9号。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已经练太极拳将近四年了.

每次上太极课之前,我的太极老师让我们练习踢腿。踢腿的方式很简单:手臂在两侧张开,腿正踢,顺时针踢,反时针踢,踢的高度要超过自己的头部,并且保持上身中正.

如果每种方式踢八次,两条腿就是四十八次。一天这样练习两回,就是将近一百次,每次踢腿两秒钟,总共耗时不到四分钟.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活动关节的一个练习,没有特别在意。开始练习时腿时也踢得不高,勉强到胸部,踢了二三十下就累得气喘吁吁.

但坚持一段时间后,腿就更灵活了,没有那么累了, 可以轻松地踢得比头更高.

我的老师告诉我,实际上这个练习坚持下来,有这么一个好处,你的腿会和你的手一样灵活, 即使七八十岁时仍然如此.

想知道腿和手一样灵活,是一种什么体验吗?非常, 非常好.

第二个好处,在实战搏击中,你可以瞬间抬腿, 击到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大汉的头部.

第三个好处,由于每次踢腿会挤压腹部肌肉,坚持一天踢一百次以上,过了几个月,你会发现你的腹部自然地有了六块肌.

不需要任何器材,不需要花任何钱,没有场地限制,每天不超过四分钟, 看上去很不起眼,唯一需要的就是每天坚持.

没有一蹴而就,没有急于求成,踢着踢着腿,突然顺带着, 就把六块肌踢出来了.

实际上工作中许多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论去解决.

在我的投资俱乐部里,我们会时常讨论交流一些案例和公司的分析,好的坏的都有.

这些案例和机会开始并不起眼,而且大多是反面教材, 不值得投资.

但是慢慢的, 当你大脑里有很多案例,对很多公司和各类投资机会有一定了解时,真正的低风险高回报的机会到来时,你就比普通人更有可能握迅速判断,抓住.

初入职场商场的朋友常常抱怨,缺乏人脉资源,做事业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助。但须知,只有自己首先付出,为他人增加价值,才可以一点点赢得更多的人的信赖和帮助.

当你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信任你的的靠谱朋友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不成功都难.

这一切都需要每天的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学习和努力开始.

对于想不付任何代价,就找到成功捷径的朋友们,让我告诉你一个二十多年以前的故事.

巴菲特的股东大会上,曾经有人抱怨,象可口可乐那样的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再也不容易找到了。老巴的合伙人芒果哥(Charlie Munger)回答,

“如果有这样一件事,做好两三次,就可以让你的家庭一辈子衣食无忧,你觉得这样的事情应该很容易吗? (Why would it be easy to do something like that, if done well two or three times, will make your family rich for life ? )

王川: 为什么分析宏观经济大多是浪费时间 – 从希腊赖账谈起

本文最初于 2015年7月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著名的Fidelity 基金经理皮特*林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花10分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那么你就浪费了10分钟时间.”

全球宏观策略(Global Macro Strategy),作为一种常见的对冲基金的交易策略,其定义是这样的:根据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走势的观点,而制定的股票,债券,外汇和期货的交易策略.

过去四五年,全球经济动荡,希腊不断在退出欧元区的边缘盘旋,美联储应对经济衰退做了数次QE, 你也许会以为全球宏观策略基金会有很多机会,表现应当不错.

巴克利全球宏观指数,是根据对于一百五十多家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的调查,计算出的其平均年回报率. 这个指数, 2014年是3.9%, 2013年是4.8%, 2012年是2.6%, 2011年是负的3.6%. 考虑到调查结果的生存者偏差,实际类似的基金回报可能会更低。

四年下来,累计回报只有8%左右,比同期的美国股市指数(回报接近70%)和三十年期国债(回报接近50%)差太多了。

几个小时前,欧洲时间刚到七月一号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希腊赖账违约。这是四十年来第一次非发展中国家对IMF 赖账,也是过去两百年来希腊第六次赖账 (前五次是 1826, 1843, 1860, 1894 和1932年).

严格说,这不是希腊人本世纪第一次赖账. 2012年三月, 希腊和部分债权人达成协议,价值一千七百多亿欧元的希腊国债被重组,债权人接受了实际上等价于接近75%的损失.

债务重组后的希腊,在2013年吸引了一大票的来自美国的对冲基金. 为了寻求高利率的投资,他们购买了总共价值大约三百亿欧元的希腊政府债券。购买这些债券的投资者包括众多著名对冲基金,Farallon, Fortress, York Capital, Greylock Capital 等等。他们现在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中还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婿马克*梅文斯基,他掌管的一个基金2014年投资希腊政府债券,到年底亏损接近50%.

2015年一月,希腊极左政党 Syriza Party 上台,宣布要挑战为还债而实行的节衣缩食的财政政策,希腊的国债和股市加速了其不可逆转的下跌.

著名对冲基金Paulson & co, 2013年十月投入几亿美元买入希腊的Pairaeus Bank 股票(这家银行拥有希腊民众三分之一的存款),到现在,这些股票面值亏损超过70%.

加拿大的Fairfax 的 Prem Watsa,2014年五月曾购入希腊的Eurobank 大量股票,到目前其浮亏接近70%.

等到下周希腊股市重新开始开盘交易,这些损失有可能拉大.

瓦老师今年二月曾经如是说,”我亲自和希腊(新任)代总理和财政部长有过建设性地会谈,讨论希腊和Eurobank , 我坚信这届新政府会和欧洲央行和 IMF达成协议(而不会违约)。” 然而事态的发展和政客的许诺南辕北辙.

这些大规模的投资,来自于有着优良记录的大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他们做了非常深入详尽的研究,可还是遭遇惨痛的亏损。这是为什么?

美国著名财经媒体人Barry Ritholz 老师评论道,“全球宏观策略基金的最大问题, 是极度依赖于一种叙事. 其底层的投资理念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要在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段,按照一个特定的方式和路径变化展开.

大的,可能对宏观经济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很难预测的.

当这类无法预测的事件发生后,各国政府和投资者相关的连锁反应,本质上也是无法预测的.

这就是为什么宏观策略基金过去几年回报普遍不太理想。这类投机策略基本就是一个二元化的结局,有的基金大赚,有的基金大亏.

2008年初有些基金购买信用掉期合约(CDS) 赌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会破产,没想到美国政府搞了个拉郎配让JP Morgan 低价强行收购了. 下半年大多数人认为政府不会坐视雷曼兄弟破产,没想到真破了。第二天许多人又赌AIG 会接着破产,没想到又被政府担保而挽救.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任何严谨的分析师,完全无力事前预测的.

皮特*林奇老师如是说,”在股市亏钱的一种方法是从(宏观)经济预测开始的”. 林老师也许不一定总是全对,但是听听他的建议,应当还是有帮助.

下次谁再和你侃侃而谈世界宏观经济走势,也许你可以考虑这样做: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欧盟现任总统,来自卢森堡的政客Jean-Claude Juncker前几年在谈论希腊经济危机时,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当形势变得严峻时,你必须要撒谎”. (When it becomes serious, you have to lie.)

我们期待 Juncker 先生下面的精彩表演.

王川: 优步崛起的祭品 – 出租车大亨弗老师的陨落

本文最初于 2015 年6月1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金*弗莱德曼(下面叫他弗老师)今年44岁。两年前他的资产超过十亿美元。他的名下,有九百多个纽约出租车执照的勋章(Taxi Medallion),2013年时单个勋章最高拍卖价格达到一百三十万美元.

两年后的今天,他的出租车生意面临破产的危险,花旗银行要强行拍卖他三千万美元贷款抵押的几十个出租车勋章。目前估计其市场价格只有七十万美元,但如果大量强行拍卖,可能成交价会低更多.

他三年前迎娶的比自己小二十岁的俄国老婆,正在和他闹离婚.

弗老师1976年随父母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核工程师,为了谋生进入出租车生意。回忆当年起家的经历,弗老师说到, “作为一个移民,你每天早上都陷入一种恐慌,害怕自己会丢掉一切. ”

大学四年级时,在一个酒吧,两名女同学遭到骚扰时,弗老师挺身而出,结果被人拿啤酒瓶砸到脸上,缝了四百针,左眼差点瞎掉.

弗老师后来考入法学院,曾经为著名的房地产大亨Sam Zell 的风险资本公司工作, 在一线学到了钱生钱的技术.

纽约的出租车勋章是一个奇妙的资产。这个系统是1937年建立的,限制全市出租车执照数目,六十多年来一直在一万三千左右。这类有勋章的出租车都涂为黄色, 所以叫 Yellow Cab.

勋章可以出售转让。由于奇货可居,2013年之前,其价格过去五十年年平均增长14%以上,远超过同期的道琼斯股票指数上涨速度.

弗老师从银行贷款购买这类出租车勋章,然后转租给司机收份子钱,同时随着勋章的资产升值,他又可以抵押贷款出更多的现金,再去收购新的出租车勋章.

从1996年的六十枚勋章,年营收两百多万美元起步,到2014年,弗老师名下有900多枚勋章,他把这些勋章再转租给司机,一年租金就有几千万美元.

实际上纽约出租车勋章的价格,从1987年到2004年的将近二十年间,只翻了一番,从二十万美元增加到四十万美元. 但是2004年到2013年,其价格火箭式地蹿升到最高一百三十万美元.

出租车配额数目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价格暴涨?

让我们先看看像弗老师这样的, 不劳而获的万恶的勋主(勋章的主人)是如何挣钱的:

根据2011年的数据,那时勋章的拍卖价格是一百万美元.

勋主出租勋章,理论上收入最高可达一年八万两千美元左右,这是假设出租车每天给两个司机两班倒,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出勤。假设一年百分之十的时候没有出车,那么收入就是七万三千左右.

法律要求,勋主每隔三年必须换新车,如果假设平均一辆新车的价格是两万七千美元,那么一年就是九千美元.

所以勋主一年收入大约可以达到六万四千美元左右。一百万美元的勋主的投资,换取六万四千美元的收入,相当于6.4%的利息,而且根据历史经验, 这些收入还会随着通货膨胀增加.

与之相比,2011年底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利息在2%左右,但这类国债无法抵御通货膨胀。所以勋主的投资,看上去是个相当不错的交易.

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美国短期利息从3%降到0.25%,十年期的国债,从4%跌到2%以下,同样的现金流,在市场利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对应资产的市场价格当然就更值钱了.

市场利息大跌,就是扣除垄断和通胀因素之外,勋章价格九年间暴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2013年形势突然扭转.

开始是年初弗老师与时任纽约市长的 Bloomberg 交恶,阻挠其关于统一更新出租车型号的一个法案(由于成本原因)

Bloomberg 对此极为愤怒,当面威胁弗老师, “我要摧毁你们的产业”, (I will destroy your f***ing industry)

作为报复,Bloomberg 在当年卸任之前利用法律漏洞, 批准拍卖了两百枚新的出租车勋章.

随后纽约州上诉法院又批准允许拍卖了六千个新的绿色出租车执照,可以在纽约市部分区域运营.

最后的沉重一击,来自Uber.

Uber 是2011年进入纽约市场的,开始是方便已有执照的出租车司机拉载更多客人,但是2012年被纽约市监管当局封杀.

2013年四月, Uber 和纽约出租车监管当局终于达成协议,对其进行有各类限制的一年期的测试运营. 不知道Bloomberg 在此协议中是否发挥了作用,但是如果有,我一点也不奇怪.

2014年新上任的纽约市长,尽管获得弗老师数万美元的大量政治捐款,但在面临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对Uber的增长采取了事实上的默许的态度.

主要原因?Uber每一次载客都付给纽约市接近9%的销售税,如果平均载客付费在二十美元以上的话,这比传统的黄色出租车每次支付五毛钱的税款要高不少.

Uber2013年12月一个月在纽约市的营收就接近三千万美元,意味着一个月两百多万美元的税收。即使按照目前每年增长翻番的保守数字估计,2015年年底可能一个月给纽约市带来的税收就有一千万美元. 这是一笔任何政客都无力拒绝的资金.

英文谚语有云, “钞票说话,牛屎滚开” (Money Talks, Bullshit Walks),实不欺也. ( 英文的牛屎意指胡扯,类似于中文的狗屁一词)

2014年下半年, 纽约的Uber司机数目从七千增加到一万六,2015年全年预计还会再增加一万。除此之外,还有Lyft, Gett, Via等其他打车服务业进入这个市场.

2015年三月,Uber 在纽约市注册的车辆达到一万四千辆,首次超过黄色出租车的一万三千五百量的数目。虽然实际运营里程,黄色出租车还是uber的数倍,但是Uber的存在对司机收入下降的影响是明显的.

从2013年六月到2015年五月,黄色出租车行业每月的营收累计下降了12%,运载人次下降了16%.

黄色出租车勋章的价格下跌,从2014年中开始,就一去不复返了. 实际成交价格最近几次,在2014年十一月, 是84万美元。而目前在纽约出租车的网站上出售的勋章,叫价从七十万到九十多万不等.

当一个过时的资产, 由于大环境突变而价格突然下跌时,一个常见的严峻的事实是:有价无市,交易量极小,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

提供贷款的银行,对此类业务,迅速收紧其贷款标准和额度。缺乏贷款支持的市场,只剩下少量现金买主,价格下跌的深渊,深不可测.

卖主不甘心接受突然的,30-40%的价格下跌。因为这实在太残酷了,尤其是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心血在里面.

而买主在不稳定的新环境下,也不敢急于入市.

最后往往是僵持一段时间,卖主实在撑不住了,被银行或债主强迫,以先前不可思议的低价抛售掉.

此刻的弗老师, 如果要我给他出主意,我想对他说三件事:

第一,退出出租车生意吧,这是一个萎缩的生意。Uber和其他类似的创新,将会不断降低交通费用。大势已去,不可逆转了.

继续纠缠,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劳心劳力,得不偿失。当然,对于一个自己投入大量沉没成本的生意,放弃,谈何容易。可是,要想成功,必先自宫,这是最不坏的选择.

第二,赶快减肥。胖成那样,又不好好休息, 只顾拼命工作,心血管疾病风险极大。可能突然就倒下起不来了.

第三,投入资本到一个新的,高速增长的行业. 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舔伤口,休息,等待.

弗老师的故事, 也是对迷信简单数学模型, 喜欢跟风追涨的投资者的一个严重警告:

对于金融资产, 过去七十年的历史纪录也不能保证未来的趋势. 变化有时突如其来,再加上流动性的突然消失,资产的价格变动,没有神圣不可逾越的边界.

王川: 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截肢病人的幻觉谈起 (一)

本文最初于 2015年7月10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吗?不是.

人的错误思想,是大脑对外界认识和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导致人们对复杂的事物,习惯用简单的模型理解套用, 而产生的. 为了让错误的认识自洽,人们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与其相反的证据.

最近我看到一篇08年的文章,是一位印度医生Atul Gawande撰写的关于人的痒感和其它大脑幻觉的探讨。文章里说到,

“我们大脑里的图像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区分液体和固体,重和轻,死和活,但是我们获取的原始信息是贫乏的,一个扭曲了的,有盲点的二维图像。我们的大脑填充了图像里的大部分内容.

你可以从大脑解剖的研究中得到这种印象。如果视觉主要是接收的,而不是大脑生成的,那么大部分通往人的视觉皮层的纤维是从视网膜来的。但是科学家发现实际上来自视网膜的只有20%,80%的纤维来自控制大脑记忆的区域”.

一位英国神经心理学家估算,视觉的感知,超过90%是来自大脑的记忆,不到10%是真正的视觉神经信号.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牙医那里做手术时,打了麻醉针以后,你的嘴唇麻木了。但是你并没有觉得嘴唇消失,而是感到嘴唇比以前更加肥大。尽管实际上什么都没变.

截肢病人常常对医生反应,截掉的手或者腿仍然可以感到疼痛,紧握,收缩,出汗,移动和其它细微的感觉。甚至有病人反应,截掉的手指上还会感觉到一个虚幻的戒指箍得太紧.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V.S Ramachandran教授为了治愈这种幻觉,让一个左臂被切除的病人做了下面一个实验:

教授在他的办公室竖立了一个镜子,然后让病人把右臂放在镜子一边,被截肢的左臂放在另一边。他让病人把镜子的位置调整好,这样镜像产生一种幻觉,左臂仍然完好.

图片

然后他让病人移动真的手臂,同时想象假手一起移动,好像在指挥乐队。看到手的镜像在移动,病人突然感到两只手的感觉正常了。有的病人,多年来,一直感觉被截掉的拳头,处于紧握的状态,现在突然感到手张开了。有的病人,一直觉得被截掉的手臂收缩疼痛,突然感到放松了。这样的练习,天天坚持,数周后,许多病人表示,被截肢的虚幻感觉基本消失了.

Gawande的理论是,人脑对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大脑试图对外界做一个简单化的最优化的猜测。这个猜测,是大脑对于各类感知渠道的分散的,弱小的信号,和过去的个人经历,综合而生成的.

我认为, 由于大脑幻觉,产生的一个典型的错误思想的表现方式,是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假设它会按照现在的轨道和趋势匀速前进。这就是牛一定律(经典力学里的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我们开车的时候,如果侧面突然冒出一辆车要并到主道上来,大脑会本能的根据它的移动速度估算, 它要移动多久就要碰到自己。如果感觉这辆车速度太快,可能会和我们相撞,那么我们一边会减速,同时会狂按喇叭,警告那个冒失的司机.

这种判断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有效的.

但是如果有我们看不见的外力在施加影响的时候,牛二定律开始生效了(加速度 = 外力/质量), 事物的移动速度可能会突然发生大脑没有预测的变化,我们就会变得异常困惑.

其实大脑的这个决策机制,是经过几万年进化形成的,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也是最优化简单的算法。但是如果在实践中,简单地把这种思维机制,搬运到对投资的判断上,会有可能犯大的错误.

当人们看到一个资产,过去几十年都在上涨,不去定量化分析上涨的本质原因,去观察各类外因的影响,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未来的趋势还会持续。这方面的例子,比如上个月我的公众号里的文章,提到过. (点击下面链接阅读)

王川: 优步崛起的祭品 – 出租车大亨弗老师的陨落

纽约出租车勋章的价格上涨了七十多年,但是2013年价格突然大幅下跌,目前市价比最高点下降了将近50%.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关在笼子里喂养的火鸡。火鸡长期每天早上被主人喂养,使它产生错觉,生活就是早起吃东西,然后无所事事长得越来越肥。当喂养了999天后,在第一千天被拖出去屠宰时,它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但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买涨不买跌的短线股票投机者,其购买时的心态也是如此,只看价格移动的表象,而不去看支撑价格移动后面的更本质原因。这样的思维, 其实不比圈养的火鸡高明很多.

除了简单的推算外,大脑的错误思想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下意识地从纷乱的事物数据中寻找某种简单的规律或者模式,甚至在这种规律的因果关系没有被真正严格证实之前,就把它接受为自然公理.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014年之前的八十年,世界杯足球赛如果在欧洲举行,通常都是欧洲队夺冠(除了有一次六十年代巴西在欧洲夺冠);如果在美洲举行,那么肯定是美洲队夺冠。但是这个八十年的规律随着2014年决赛德国战胜阿根廷,不攻自破.

1840年到1960年这一百二十年间,凡是00,20,40,60,80 年上台的美国总统,不是遇刺身亡,就是死在任上。热衷于寻找简单规律的躁动的人们,开始诅咒1980年上台的里根总统。果然上台两个月后,里根遇刺,但是他很快又恢复了健康。接着2000年上台的小布什,安然地度过了他的八年任期。一百多年的魔咒被彻底粉碎了.

在投资领域,这样的似是而非的规律总结比比皆是,比如美国股市有人总结的一月效应,股市的中期选举效应,五月份卖股票离开股市的规律, 等等。

人们迫切地需要一面镜子,一面 Ramachandran 教授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