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21

王川: 为什么分析宏观经济大多是浪费时间 – 从希腊赖账谈起

本文最初于 2015年7月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著名的Fidelity 基金经理皮特*林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花10分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那么你就浪费了10分钟时间.”

全球宏观策略(Global Macro Strategy),作为一种常见的对冲基金的交易策略,其定义是这样的:根据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走势的观点,而制定的股票,债券,外汇和期货的交易策略.

过去四五年,全球经济动荡,希腊不断在退出欧元区的边缘盘旋,美联储应对经济衰退做了数次QE, 你也许会以为全球宏观策略基金会有很多机会,表现应当不错.

巴克利全球宏观指数,是根据对于一百五十多家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的调查,计算出的其平均年回报率. 这个指数, 2014年是3.9%, 2013年是4.8%, 2012年是2.6%, 2011年是负的3.6%. 考虑到调查结果的生存者偏差,实际类似的基金回报可能会更低。

四年下来,累计回报只有8%左右,比同期的美国股市指数(回报接近70%)和三十年期国债(回报接近50%)差太多了。

几个小时前,欧洲时间刚到七月一号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希腊赖账违约。这是四十年来第一次非发展中国家对IMF 赖账,也是过去两百年来希腊第六次赖账 (前五次是 1826, 1843, 1860, 1894 和1932年).

严格说,这不是希腊人本世纪第一次赖账. 2012年三月, 希腊和部分债权人达成协议,价值一千七百多亿欧元的希腊国债被重组,债权人接受了实际上等价于接近75%的损失.

债务重组后的希腊,在2013年吸引了一大票的来自美国的对冲基金. 为了寻求高利率的投资,他们购买了总共价值大约三百亿欧元的希腊政府债券。购买这些债券的投资者包括众多著名对冲基金,Farallon, Fortress, York Capital, Greylock Capital 等等。他们现在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中还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婿马克*梅文斯基,他掌管的一个基金2014年投资希腊政府债券,到年底亏损接近50%.

2015年一月,希腊极左政党 Syriza Party 上台,宣布要挑战为还债而实行的节衣缩食的财政政策,希腊的国债和股市加速了其不可逆转的下跌.

著名对冲基金Paulson & co, 2013年十月投入几亿美元买入希腊的Pairaeus Bank 股票(这家银行拥有希腊民众三分之一的存款),到现在,这些股票面值亏损超过70%.

加拿大的Fairfax 的 Prem Watsa,2014年五月曾购入希腊的Eurobank 大量股票,到目前其浮亏接近70%.

等到下周希腊股市重新开始开盘交易,这些损失有可能拉大.

瓦老师今年二月曾经如是说,”我亲自和希腊(新任)代总理和财政部长有过建设性地会谈,讨论希腊和Eurobank , 我坚信这届新政府会和欧洲央行和 IMF达成协议(而不会违约)。” 然而事态的发展和政客的许诺南辕北辙.

这些大规模的投资,来自于有着优良记录的大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他们做了非常深入详尽的研究,可还是遭遇惨痛的亏损。这是为什么?

美国著名财经媒体人Barry Ritholz 老师评论道,“全球宏观策略基金的最大问题, 是极度依赖于一种叙事. 其底层的投资理念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要在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段,按照一个特定的方式和路径变化展开.

大的,可能对宏观经济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很难预测的.

当这类无法预测的事件发生后,各国政府和投资者相关的连锁反应,本质上也是无法预测的.

这就是为什么宏观策略基金过去几年回报普遍不太理想。这类投机策略基本就是一个二元化的结局,有的基金大赚,有的基金大亏.

2008年初有些基金购买信用掉期合约(CDS) 赌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会破产,没想到美国政府搞了个拉郎配让JP Morgan 低价强行收购了. 下半年大多数人认为政府不会坐视雷曼兄弟破产,没想到真破了。第二天许多人又赌AIG 会接着破产,没想到又被政府担保而挽救.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任何严谨的分析师,完全无力事前预测的.

皮特*林奇老师如是说,”在股市亏钱的一种方法是从(宏观)经济预测开始的”. 林老师也许不一定总是全对,但是听听他的建议,应当还是有帮助.

下次谁再和你侃侃而谈世界宏观经济走势,也许你可以考虑这样做: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欧盟现任总统,来自卢森堡的政客Jean-Claude Juncker前几年在谈论希腊经济危机时,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当形势变得严峻时,你必须要撒谎”. (When it becomes serious, you have to lie.)

我们期待 Juncker 先生下面的精彩表演.

王川: 优步崛起的祭品 – 出租车大亨弗老师的陨落

本文最初于 2015 年6月1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金*弗莱德曼(下面叫他弗老师)今年44岁。两年前他的资产超过十亿美元。他的名下,有九百多个纽约出租车执照的勋章(Taxi Medallion),2013年时单个勋章最高拍卖价格达到一百三十万美元.

两年后的今天,他的出租车生意面临破产的危险,花旗银行要强行拍卖他三千万美元贷款抵押的几十个出租车勋章。目前估计其市场价格只有七十万美元,但如果大量强行拍卖,可能成交价会低更多.

他三年前迎娶的比自己小二十岁的俄国老婆,正在和他闹离婚.

弗老师1976年随父母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核工程师,为了谋生进入出租车生意。回忆当年起家的经历,弗老师说到, “作为一个移民,你每天早上都陷入一种恐慌,害怕自己会丢掉一切. ”

大学四年级时,在一个酒吧,两名女同学遭到骚扰时,弗老师挺身而出,结果被人拿啤酒瓶砸到脸上,缝了四百针,左眼差点瞎掉.

弗老师后来考入法学院,曾经为著名的房地产大亨Sam Zell 的风险资本公司工作, 在一线学到了钱生钱的技术.

纽约的出租车勋章是一个奇妙的资产。这个系统是1937年建立的,限制全市出租车执照数目,六十多年来一直在一万三千左右。这类有勋章的出租车都涂为黄色, 所以叫 Yellow Cab.

勋章可以出售转让。由于奇货可居,2013年之前,其价格过去五十年年平均增长14%以上,远超过同期的道琼斯股票指数上涨速度.

弗老师从银行贷款购买这类出租车勋章,然后转租给司机收份子钱,同时随着勋章的资产升值,他又可以抵押贷款出更多的现金,再去收购新的出租车勋章.

从1996年的六十枚勋章,年营收两百多万美元起步,到2014年,弗老师名下有900多枚勋章,他把这些勋章再转租给司机,一年租金就有几千万美元.

实际上纽约出租车勋章的价格,从1987年到2004年的将近二十年间,只翻了一番,从二十万美元增加到四十万美元. 但是2004年到2013年,其价格火箭式地蹿升到最高一百三十万美元.

出租车配额数目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价格暴涨?

让我们先看看像弗老师这样的, 不劳而获的万恶的勋主(勋章的主人)是如何挣钱的:

根据2011年的数据,那时勋章的拍卖价格是一百万美元.

勋主出租勋章,理论上收入最高可达一年八万两千美元左右,这是假设出租车每天给两个司机两班倒,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出勤。假设一年百分之十的时候没有出车,那么收入就是七万三千左右.

法律要求,勋主每隔三年必须换新车,如果假设平均一辆新车的价格是两万七千美元,那么一年就是九千美元.

所以勋主一年收入大约可以达到六万四千美元左右。一百万美元的勋主的投资,换取六万四千美元的收入,相当于6.4%的利息,而且根据历史经验, 这些收入还会随着通货膨胀增加.

与之相比,2011年底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利息在2%左右,但这类国债无法抵御通货膨胀。所以勋主的投资,看上去是个相当不错的交易.

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美国短期利息从3%降到0.25%,十年期的国债,从4%跌到2%以下,同样的现金流,在市场利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对应资产的市场价格当然就更值钱了.

市场利息大跌,就是扣除垄断和通胀因素之外,勋章价格九年间暴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2013年形势突然扭转.

开始是年初弗老师与时任纽约市长的 Bloomberg 交恶,阻挠其关于统一更新出租车型号的一个法案(由于成本原因)

Bloomberg 对此极为愤怒,当面威胁弗老师, “我要摧毁你们的产业”, (I will destroy your f***ing industry)

作为报复,Bloomberg 在当年卸任之前利用法律漏洞, 批准拍卖了两百枚新的出租车勋章.

随后纽约州上诉法院又批准允许拍卖了六千个新的绿色出租车执照,可以在纽约市部分区域运营.

最后的沉重一击,来自Uber.

Uber 是2011年进入纽约市场的,开始是方便已有执照的出租车司机拉载更多客人,但是2012年被纽约市监管当局封杀.

2013年四月, Uber 和纽约出租车监管当局终于达成协议,对其进行有各类限制的一年期的测试运营. 不知道Bloomberg 在此协议中是否发挥了作用,但是如果有,我一点也不奇怪.

2014年新上任的纽约市长,尽管获得弗老师数万美元的大量政治捐款,但在面临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对Uber的增长采取了事实上的默许的态度.

主要原因?Uber每一次载客都付给纽约市接近9%的销售税,如果平均载客付费在二十美元以上的话,这比传统的黄色出租车每次支付五毛钱的税款要高不少.

Uber2013年12月一个月在纽约市的营收就接近三千万美元,意味着一个月两百多万美元的税收。即使按照目前每年增长翻番的保守数字估计,2015年年底可能一个月给纽约市带来的税收就有一千万美元. 这是一笔任何政客都无力拒绝的资金.

英文谚语有云, “钞票说话,牛屎滚开” (Money Talks, Bullshit Walks),实不欺也. ( 英文的牛屎意指胡扯,类似于中文的狗屁一词)

2014年下半年, 纽约的Uber司机数目从七千增加到一万六,2015年全年预计还会再增加一万。除此之外,还有Lyft, Gett, Via等其他打车服务业进入这个市场.

2015年三月,Uber 在纽约市注册的车辆达到一万四千辆,首次超过黄色出租车的一万三千五百量的数目。虽然实际运营里程,黄色出租车还是uber的数倍,但是Uber的存在对司机收入下降的影响是明显的.

从2013年六月到2015年五月,黄色出租车行业每月的营收累计下降了12%,运载人次下降了16%.

黄色出租车勋章的价格下跌,从2014年中开始,就一去不复返了. 实际成交价格最近几次,在2014年十一月, 是84万美元。而目前在纽约出租车的网站上出售的勋章,叫价从七十万到九十多万不等.

当一个过时的资产, 由于大环境突变而价格突然下跌时,一个常见的严峻的事实是:有价无市,交易量极小,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

提供贷款的银行,对此类业务,迅速收紧其贷款标准和额度。缺乏贷款支持的市场,只剩下少量现金买主,价格下跌的深渊,深不可测.

卖主不甘心接受突然的,30-40%的价格下跌。因为这实在太残酷了,尤其是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心血在里面.

而买主在不稳定的新环境下,也不敢急于入市.

最后往往是僵持一段时间,卖主实在撑不住了,被银行或债主强迫,以先前不可思议的低价抛售掉.

此刻的弗老师, 如果要我给他出主意,我想对他说三件事:

第一,退出出租车生意吧,这是一个萎缩的生意。Uber和其他类似的创新,将会不断降低交通费用。大势已去,不可逆转了.

继续纠缠,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劳心劳力,得不偿失。当然,对于一个自己投入大量沉没成本的生意,放弃,谈何容易。可是,要想成功,必先自宫,这是最不坏的选择.

第二,赶快减肥。胖成那样,又不好好休息, 只顾拼命工作,心血管疾病风险极大。可能突然就倒下起不来了.

第三,投入资本到一个新的,高速增长的行业. 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舔伤口,休息,等待.

弗老师的故事, 也是对迷信简单数学模型, 喜欢跟风追涨的投资者的一个严重警告:

对于金融资产, 过去七十年的历史纪录也不能保证未来的趋势. 变化有时突如其来,再加上流动性的突然消失,资产的价格变动,没有神圣不可逾越的边界.

王川: 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截肢病人的幻觉谈起 (一)

本文最初于 2015年7月10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吗?不是.

人的错误思想,是大脑对外界认识和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导致人们对复杂的事物,习惯用简单的模型理解套用, 而产生的. 为了让错误的认识自洽,人们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与其相反的证据.

最近我看到一篇08年的文章,是一位印度医生Atul Gawande撰写的关于人的痒感和其它大脑幻觉的探讨。文章里说到,

“我们大脑里的图像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区分液体和固体,重和轻,死和活,但是我们获取的原始信息是贫乏的,一个扭曲了的,有盲点的二维图像。我们的大脑填充了图像里的大部分内容.

你可以从大脑解剖的研究中得到这种印象。如果视觉主要是接收的,而不是大脑生成的,那么大部分通往人的视觉皮层的纤维是从视网膜来的。但是科学家发现实际上来自视网膜的只有20%,80%的纤维来自控制大脑记忆的区域”.

一位英国神经心理学家估算,视觉的感知,超过90%是来自大脑的记忆,不到10%是真正的视觉神经信号.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牙医那里做手术时,打了麻醉针以后,你的嘴唇麻木了。但是你并没有觉得嘴唇消失,而是感到嘴唇比以前更加肥大。尽管实际上什么都没变.

截肢病人常常对医生反应,截掉的手或者腿仍然可以感到疼痛,紧握,收缩,出汗,移动和其它细微的感觉。甚至有病人反应,截掉的手指上还会感觉到一个虚幻的戒指箍得太紧.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V.S Ramachandran教授为了治愈这种幻觉,让一个左臂被切除的病人做了下面一个实验:

教授在他的办公室竖立了一个镜子,然后让病人把右臂放在镜子一边,被截肢的左臂放在另一边。他让病人把镜子的位置调整好,这样镜像产生一种幻觉,左臂仍然完好.

图片

然后他让病人移动真的手臂,同时想象假手一起移动,好像在指挥乐队。看到手的镜像在移动,病人突然感到两只手的感觉正常了。有的病人,多年来,一直感觉被截掉的拳头,处于紧握的状态,现在突然感到手张开了。有的病人,一直觉得被截掉的手臂收缩疼痛,突然感到放松了。这样的练习,天天坚持,数周后,许多病人表示,被截肢的虚幻感觉基本消失了.

Gawande的理论是,人脑对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大脑试图对外界做一个简单化的最优化的猜测。这个猜测,是大脑对于各类感知渠道的分散的,弱小的信号,和过去的个人经历,综合而生成的.

我认为, 由于大脑幻觉,产生的一个典型的错误思想的表现方式,是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假设它会按照现在的轨道和趋势匀速前进。这就是牛一定律(经典力学里的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我们开车的时候,如果侧面突然冒出一辆车要并到主道上来,大脑会本能的根据它的移动速度估算, 它要移动多久就要碰到自己。如果感觉这辆车速度太快,可能会和我们相撞,那么我们一边会减速,同时会狂按喇叭,警告那个冒失的司机.

这种判断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有效的.

但是如果有我们看不见的外力在施加影响的时候,牛二定律开始生效了(加速度 = 外力/质量), 事物的移动速度可能会突然发生大脑没有预测的变化,我们就会变得异常困惑.

其实大脑的这个决策机制,是经过几万年进化形成的,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也是最优化简单的算法。但是如果在实践中,简单地把这种思维机制,搬运到对投资的判断上,会有可能犯大的错误.

当人们看到一个资产,过去几十年都在上涨,不去定量化分析上涨的本质原因,去观察各类外因的影响,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未来的趋势还会持续。这方面的例子,比如上个月我的公众号里的文章,提到过. (点击下面链接阅读)

王川: 优步崛起的祭品 – 出租车大亨弗老师的陨落

纽约出租车勋章的价格上涨了七十多年,但是2013年价格突然大幅下跌,目前市价比最高点下降了将近50%.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关在笼子里喂养的火鸡。火鸡长期每天早上被主人喂养,使它产生错觉,生活就是早起吃东西,然后无所事事长得越来越肥。当喂养了999天后,在第一千天被拖出去屠宰时,它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但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买涨不买跌的短线股票投机者,其购买时的心态也是如此,只看价格移动的表象,而不去看支撑价格移动后面的更本质原因。这样的思维, 其实不比圈养的火鸡高明很多.

除了简单的推算外,大脑的错误思想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下意识地从纷乱的事物数据中寻找某种简单的规律或者模式,甚至在这种规律的因果关系没有被真正严格证实之前,就把它接受为自然公理.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014年之前的八十年,世界杯足球赛如果在欧洲举行,通常都是欧洲队夺冠(除了有一次六十年代巴西在欧洲夺冠);如果在美洲举行,那么肯定是美洲队夺冠。但是这个八十年的规律随着2014年决赛德国战胜阿根廷,不攻自破.

1840年到1960年这一百二十年间,凡是00,20,40,60,80 年上台的美国总统,不是遇刺身亡,就是死在任上。热衷于寻找简单规律的躁动的人们,开始诅咒1980年上台的里根总统。果然上台两个月后,里根遇刺,但是他很快又恢复了健康。接着2000年上台的小布什,安然地度过了他的八年任期。一百多年的魔咒被彻底粉碎了.

在投资领域,这样的似是而非的规律总结比比皆是,比如美国股市有人总结的一月效应,股市的中期选举效应,五月份卖股票离开股市的规律, 等等。

人们迫切地需要一面镜子,一面 Ramachandran 教授的镜子.

 

王川: 被误读的亚马逊帝国 – 只剩下一颗小石头才能阻止贝索斯了

本文最初于 2015年8月4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2000年12月。美国阿肯色州,Bentonville. 这里是零售商巨头沃尔玛的老巢。这是一个初冬的晚上,几个带着墨镜的彪形大汉开着三辆巨型雪福来SUV,把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和他的两位副手从旅馆带到沃尔玛CEO 李*斯考特的家中,商议两个公司可能的合作,有可能让亚马逊来运营沃尔玛的电商网站.

那时亚马逊还是一个以卖书为主的电商新秀。高科技泡沫从2000年开始破灭之后,其股价已经从99年的最高点缩水了80%。沃尔玛作为全球零售业的巨头,市值是亚马逊的二十多倍.

斯考特对贝索斯介绍沃尔玛的广告和定价策略时说, “我们在营销上花的钱只有预算的0.4% … 大部分都是在报纸上告诉人们我们店里有什么. 剩下的营销经费我们用于降低价格.我们的营销策略就是价格策略,每天都是最低价”.

三个小时的会面最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临走时,斯考特问了贝索斯一句,“我们有没有什么更加深入的,战略性的合作可以考虑?”

多年以后当事人回忆,都说斯考特在暗示收购亚马逊的可能。当然贝索斯肯定不会卖掉自己的公司,而沃尔玛也最终没有把自己网站运营的业务外包.

十五年后。2015年七月二十三日。亚马逊宣布财务季报后,出其不意的宣布了季度盈利九千多万美元。次日股票飙升接近20%。截止到八月二日,按照亚马逊的536元的股价,其市值超过两千五百亿美元,超越了市值为两千三百亿美元的沃尔玛,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零售商.

我们看看两家公司的关键指标的差别.

雇员数:沃尔玛两百二十万,亚马逊十五万,相差十五倍.

营收额:沃尔玛全年四千八百亿,亚马逊接近九十亿,相差五倍多. 但沃尔玛的电商营收一年只有十二亿美元,还不到亚马逊2007年的水平.

利润:沃尔玛全年一百多亿美元,亚马逊则一直在微利和亏损之间徘徊.

但是在一个关键的指标,总体营收的增长速度上,沃尔玛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而亚马逊单季增长了接近20%.

亚马逊财务报告的真正最大亮点,还不是微薄的盈利,而是它的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 (AWS).

亚马逊的云服务从2004年开始筹划,2006年正式发布以来,增长迅速,最近一个季度营收达到十八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运营收入接近四亿美元,很大程度上补贴了亚马逊在别的业务上面的亏损.

许多大企业和政府部门,从 Netflix, Pinterest 到NASA, 中情局,都是AWS的客户。而亚马逊自己的网站,则是AWS的最大使用者.

Amazon 的财务总监Brian Olsavsky 介绍,最近一年AWS增加了三百多项新的功能和新服务,受到客户极大欢迎。对于客户而言,能够迅速轻松地修改移动自己网站的服务,是最最重要的。在价格方面,亚马逊过去十年降价近50次.

AWS 不是一个简单的云服务,它本质上是一个由开发者创建,为开发者服务的平台。亚马逊非常重视客户的需求和反馈,并且往往可以迅速地提供解决改进方案.

在云服务市场中,AWS 市场份额最近一个季度高达29%,超过后面三名(微软,IBM,谷歌)的总和.

传统的IT 公司以往蔑称亚马逊是”一个书店晚上业余做IT”,现在不得不称它是”IT公司顺便也卖书”.

过去十几年来,普通投资者大多因为亚马逊没有可靠稳定的盈利数据, 无法准确估值,而感到困惑。亚马逊的营收从2004年的六十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接近九百亿美元。但利润在2010年达到每股2.53美元的最高纪录后,过去几年一直在微利和微小的亏损之间徘徊。公司不断把利润投入到新的产品和服务开发之中.

2001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亚马逊现金流吃紧,为了尽快实现短期盈利,公司财务总监说服贝索斯悄悄把部分书籍的售价提高。 但是不久,在贝索斯和Costco (好事多)的创始人之一,Jim Sinegal 会面之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Sinegal 在给贝索斯介绍自己的商业模式时说: “客户的忠诚度是最重要的。好事多所有的产品价格都只比成本高14%。即使有时可以多赚,也不会这样做。好事多的利润主要是来自于每年的会员费。但是客户知道,他们来好事多买东西,肯定都是非常便宜的。最终,由于每个客户购买量大,好事多再以自己的巨大体量,向供应商施压,要求获得最低的供货价格. ”

Sinegal 说到,”我的哲学是, 价值胜于其它所有东西。人们来我们这里买东西,是因为我们提供价值。我们坚持每天做到这一点”.

这次会面后不久,2001年七月,亚马逊宣布对于书籍,音乐和录像全面降价20-30%. 贝索斯对华尔街分析师介绍,“世界上有两类零售商,第一类总是想如何多收客户的钱,第二类则是想如何降低客户的价格,我们要做第二类公司。”

电商业务中,如何优化送货的速度和成本一直是个挑战。2005年初,亚马逊推出 Prime 服务, 年费最初79美元,保证所有送货两天内可以到达。服务推出后,Prime的会员平均比普通买家消费高两到三倍,他们就像一个本来去好事多(Costco)只要买啤酒的顾客,出来时又顺带买了几盘DVD,几斤牛排和一台电视机.

Prime 会员购买更多的产品,又吸引更多第三方卖家通过亚马逊囤货和发货,这一切都极大增加了亚马逊的运营利润.

贝索斯没有忘记好事多的Sinegal 给他的忠告:不断给客户提供价值。今天亚马逊的 Prime 服务,除了最初两天内到货的福利外,还包括 1. 大量免费的影视录像可直接在网站上观看 2. 上百万的歌曲直接在云端播放 3. 免费在云端备份照片。4. 可以从kindle的网上图书馆一个月借一本书.

对于亚马逊来说,除了自己已经接近垄断的电子书领域外,在影视录像和音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不让客户流失,同等重要。把多余的利润投入到这方面的战略布局,是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一切都加强了客户的忠诚度,今天, 亚马逊 Prime 的会员估计已经超过四千万.

亚马逊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和沃尔玛在各方面冲突的情况慢慢增多.

Quidsi 是新泽西州的两个创业者2005年成立的公司,主要面对产妇提供一系列新生儿需要的产品,包括尿布,奶粉和其它婴幼儿用品。公司成立四年,年销售额迅速地增长到三亿美元.

2009年亚马逊开始注意到这个公司,并且在这个领域开始与其竞争。双方高层此间有过短暂接触,但是Quidsi 此时还不愿把公司卖掉.

在亚马逊介入这个市场之后,Quidsi 的增长开始减缓,管理团队决定考虑出售公司。沃尔玛董事会成员之一,Jim Breyer, 所属的风险投资公司Accel 是Quidsi 的投资者之一。Quidsi和沃尔玛高层接触磋商,要价九亿美元,但沃尔玛犹豫半天,开价远远低于此数.

Quidsi 于是回过头和亚马逊联系,2010年九月初,两位创始人飞到西雅图和贝索斯会面。会见当天早上,亚马逊推出面向产妇的促销活动,一包在Quidsi 网站上卖45美元的尿布,亚马逊最低只要30美元。按照Quidsi的计算,亚马逊在尿布这一类商品上,三个月要亏损一亿美元.这是贝索斯给对手的强烈信号,如不就范,就在市场上烧钱拖垮你.

贝索斯和Quidsi 的创始人会面后,达成初步协议。亚马逊有三周的时间,用来研究Quidsi 的财务数据,然后报收购价。协议还规定Quidsi必须把其他竞争对手的报价转告给亚马逊。亚马逊最终报价五亿四千万美元,要求Quidsi 四十八小时内回复. 沃尔玛得知后, 终于开出六亿美元的收购报价.

亚马逊得知沃尔玛的报价后,对Quidsi 施加巨大压力,如果他们胆敢卖给沃尔玛,亚马逊会启用核武器:在网上卖免费的尿布,直到把Quidsi的生意拖垮.

Quidsi 的董事会担心,即使接受沃尔玛的收购报价,在沃尔玛尽职调查期间,如果因为亚马逊的市场压力而导致财务数据一落千丈,可能收购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Quidsi 屈服于亚马逊的软硬兼施,双方2010年11月初达成了收购协议.

这就是沃尔玛在电商世界近身肉搏时,面对的凶猛的竞争压力. 任何犹豫和软弱都将让对手一点点蚕食自己的地盘和优势.

沃尔玛 上个季度税后盈利一股1.03美元,但是一年给股东的分红就有1.96美元,大约六十多亿美元。也就是接近两个季度的盈利都用来给股东分红了。食物杂货业(Grocery) 的营收占据沃尔玛56% 的份额,在这一块它现在也面临来自亚马逊等公司的竞争压力,必须加大投入才能保证不丧失市场份额.

这是一场沃尔玛不能输的战争。亚马逊和其他公司在这个市场的任何圈地和扩张,都会挤压沃尔玛增长的速度,甚至导致其营收的明显萎缩。萎缩的营收,甚至可能导致股价大幅下跌,分红减少,近四百多亿美元的债务降级,优秀员工离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食物杂货的当日上门送货服务中,目前几个主要的竞争者包括: 亚马逊,沃尔玛,谷歌快送和 Instacart.

亚马逊的送货服务,Amazon fresh, 在99 美元的Amazon prime 上还要再追加每年200美元的年费。每个订单至少要50美元就可以免费送货上门。这个服务正在加州,西雅图,纽约部分地区展开.

沃尔玛,在硅谷的送货服务,无需年费,目前125美元以上的订单免费,否则每次送货还要另收五到七元的送货费.

谷歌和诸多线下零售店,包括好事多(Costco), Target 合作,在硅谷提供当日送货服务,年费只有95美元。每次最低订货金额只需15美元。送货不是搜索公司谷歌的主业,运送的货物价格相对于零售店没有任何加价。有人分析,谷歌也许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把握住一部分零售业的电商入口,不至于完全在这此处被亚马逊控制.

Instacart, 这家成立2012年的公司,迄今为止获得接近三亿美元的投资,和诸多本地零售店合作,提供送货服务.

这是一场血腥的烧钱游戏。如果以史为鉴,这场游戏,最后生存下来的是那些专注的公司,那些财大气粗,能够自己控制货源,能够利用规模效应, 能够不断创新,建立起结构性优势的公司.

如果你看过我以前关于奈飞 (Netflix)和百事达 (Blockbuster)争斗的故事(点击下面链接)

王川: Netflix 的前世今生 — 一个硅谷创新者的坎坷历程 ( 上)

你一定还记得百事达内部的既得利益者不断拖后腿,后来股东为了短期利益,放弃大量现金投入不再和奈飞争夺市场,最后公司几年后宣布破产的故事.

可以想象,亚马逊,利用其云计算的优势,书籍,音乐,影视录像市场上的优势,在无人机运货技术上的积累,在当日送货服务上积极寻找挤压对手的突破口。

现在沃尔玛一年十二到十五亿美元的电商的投入可能远远不够。毕竟,在电商这一块,它目前的营收只相当于亚马逊2007年的水平.

这个时刻需要的是焦土策略,忽略短期利润和华尔街的压力,不惜一切代价和投入,加强自己的结构性的优势,阻挡住竞争者对其龙头老大地位的挑战。但是沃尔玛的职业经理人,有这个魄力说服大股东们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他的长期策略吗?

2013年底,贝索斯到南美洲的Galapagos 群岛度假。这块地方隶属厄瓜多尔,岛上有许多奇特的物种,达尔文1835年乘船到此,获得灵感,写出了进化论.

在游船上贝索斯突然肾结石发作,腹部剧痛,厄瓜多尔海军调用直升机把他飞回基地,再转至美国本土。所幸治疗无需开刀动手术,贝索斯很快恢复了健康.

肾结石,来自于肾脏尿液中多余的矿物质,如果积累过多而没从体内排出,当直径超过三毫米时,可能导致输尿管阻塞,常见的症状有腰腹部绞痛和恶心等等。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多喝水,控制饮食和适度运动.

这个世界,也许只有一颗小石头可以阻止贝索斯了.

王川:为什么“退休以后就如何如何的计划”完全不靠谱?

本文最初于 2015年7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我和许多朋友聊天时,常常听到所谓退休以后如何如何的说法。比如在某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买个房子,退休以后过上田园牧歌的生活.

当然那都是未来的愿景了,为了达到那个退休以后如何如何的计划,还得要每天工作攒钱,强迫自己天天喝一些正能量的鸡汤,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如果不攒到资产过亿,那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所以是绝对不能消停的.

实际上田园牧歌的生活,开始一两天你可能以为是天堂,过一两周你可能就会腻味,在与世隔绝没人说话无事可做, 没有挑战和成就感的地方,你很快又会变得空虚和烦躁.

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是当你实现了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之后,发现那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我想起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沉重的事。我的一位同在硅谷的长辈,2003年开始在拉斯维加斯购买了几幢投资房,当时由于众多外地投资者涌入,当地房价不断飙升。那位老师信心十足地预测,十年后房子肯定会继续升值,可以靠收租来退休.

但不幸的是,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当地房价大跌, 许多地方房价最低一度下跌70%以上。十年后的今天,拉斯维加斯房价比2005年的最高价,普遍还是要低30-40%左右。而那位老师,由于忽视身体健康,两年前,突然因为心血管疾病而不幸去世.

不确定性是事物变化的常态。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坏的,也有好的.

坏的不确定性,包括: 疾病,政治动荡,世界大战,金融市场的浩劫,还有你我现在都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某种黑天鹅式的灾难.

六百多年前的朱元璋老师,那智商情商可比绝大多数人高吧?什么样的场面没有见过?什么样的挫折没有经历过?思维缜密的朱老师把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安插到各地为藩王,自以为从此国土固若金汤,子孙安康,可以谋万世。可惜他七十岁退休到天堂后没有几个月,儿子和孙子就开始自相残杀,靖难之役一打就是四年.

京剧大师梅兰芳1941年以前, 把演出多年的收入,带往香港存入银行。珍珠港事件后不久日本占领香港,这笔巨款也全部被冻结。经济拮据的梅老师被迫回国卖房子,卖收藏品,卖画来维持生活. 类似的例子, 同时代的人, 不胜枚举.

过去二十多年,俄国卢布1992年,1998年, 2014年多次大幅贬值,俄国公民的积蓄和养老金,反复在这些动荡中被洗劫一空.

过去一百年,即使在相对稳定的美国,绝大部分人在1929-1932年的大萧条中变得赤贫。整个国家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才真正摆脱危机的阴霾,回到经济繁荣扩张的轨道上.

六十年代的美国人,长期笼罩在和苏联全面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同时也经受着严重的种族和其它政治冲突的考验. 其后1972-1981年间的石油危机,高通胀危机,1989-1991年的衰退,2001-2003年高科技泡沫破灭,2008年间的次贷危机,很少有人能每次都安然度过,全身而退.

如果这些人理解和坦然接受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让他们重来一遍,也许就不会工作那么拼命,也许就不再做攒钱机器, 就会更多一点时间享受生活?

另一方面, 好的不确定性,在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长期来看,很多东西会越来越便宜,同时许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也变为可能:

1. Uber 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未来二十年后的普及,将使出行更加便宜

2. Airbnb 和类似住房分享服务地普及,将使人们居住的供给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化, 价格更便宜.

3. 虚拟现实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更多人远程工作谋生,共享资源, 变得更为现实.

4.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平均寿命大大加长.

如果衣食住行都会越来越便宜,如果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如果你选择居所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了,那么你是否要思考一下,有必要攒那么多钱,买那么多房子吗?你攒的钱,如果投资到会被新技术弄得贬值的资产里,那不是事倍功半瞎折腾吗?

投资健康,投资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当金融财富由于某种不可抗因素而遭到毁灭性损失的时候,你还可以泰然自若地继续你的工作生活, 而不会因为往昔过分忘我地工作, 而懊悔不已.

凡事留有余地, 适度放松, 不用杠杆,准备应对未来的坏的不确定性,接受拥抱未来的好的不确定性, 这, 也许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退休后的计划大多是伪命题, 因为计划跟不上变化.

现在就开始多做一些你真正喜欢的,原来打算推迟到退休后做的事吧。从今天开始,从点滴开始.

至于我,六十年后,倘若一文不名,只要还能像下面这位老哥一样健康,踩着滑板,哼着小曲, 天天出没在大街小巷,那肯定是最好的退休计划了.

王川: 为什么天使投资平均回报一年26%的说法完全不靠谱? 论 W 教授的样本偏差

本文最初于 2015年6月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最近我有看到朋友转发的文章,说根据美国的调查数据,天使投资平均回报是四年2.5倍,相当于年均回报率26%.这个结论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12年十月在美国科技汇 ( techcrunch) 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Willamette University 的Wiltbank教授 (下简称 W 教授).

看到这个消息我先是精神一震,一年26%! 又找到新的迅速退休, 不劳而获的捷径了!

接着我查阅到W教授在科技汇网站上的文章里,他的调查取样方法: 这是根据 1990-2007年间北美和英国的1200多例退出的天使投资调查结果. 他只是调查了隶属于一些投资协会的天使投资者.

如何定义“退出” ? W 教授在文章里定义为“要么是被收购或者上市导致正回报,要么是公司关门导致负回报”.

但是,还有很多还在苦苦挣扎,不死不活没有关门的公司呢? 如何评估那些投资的市场价值?

还有那些拒绝填写调查的天使投资者呢?

还有那些没有参加任何行业协会, 不在调查者之列的投资者呢?

W教授的调查有一个最基本的缺陷,叫做样本偏差,英文也叫 sample bias.

所谓样本偏差,是指在调查取样时,由于观测手段的局限性,只使用可以看到的样本来分析得出结论,忽略掉许多没有看到的样本的数据.

这类例子在生活中其实很多:

比如你如果看到新近上市的公司平均成立有七年,就会轻率地得出结论如果自己开公司,坚持七年就可以上市. 但是你没有看到更多的公司,开张没有两三年就倒闭了.

你和周围朋友攀谈,往往听到的都是他们某一个投资一年回报100%甚至更多的例子,给你一个错觉好像大家都是股神。但殊不知一般人如果投资亏得很惨,是绝不会到处大声嚷嚷的.

至于网上盛传的某某地方平均月薪一万元,引来多人吐槽 “拖后腿”了, 也是一种样本偏差的典型例子.

W教授的分析第二个的缺陷,是没有意识到,天使投资,是一种流动性极差的投资,在没有拿到下一轮融资之前,很难给出一个客观的估值.

而且除非公司被兼并收购,或者上市,否则基本上很难退出. 退出的等待是漫长的. 如果公司不赚钱,一切的估值都是浮云.

W教授的分析第三个缺陷,是在于,成功的天使投资者往往集中于少数有人脉,技术和其它优势而且资金量大的明星,他们是投资界的姚明,他们拉高了投资回报的平均值.

但大多数毫无章法,毫无优势,只是脑门子发热希望刷刷存在感的投资者,仓促入场最终只会失望. 26%的平均回报和他们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W 教授分析的第四个缺陷,是使用的调查数据都是2007年之前的. 那时候美国的短期利息在4-5%左右, 那时候普通民众对天使投资的参与甚少.这和今天短期利息只有0.25%,全民天使的热潮是有很大区别的.

 

王川: 瓦老师黑莓走麦城 – 再论价值投资的陷阱

本文最初于 2015年4月5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前几周我在我的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介绍过加拿大的巴菲特,Prem Watsa, 我叫他瓦老师吧.

瓦老师的一个主要投资风格,是在经济周期的低潮时收购超低价资产,整合运营几年后再卖出获利。 在传统的银行业,零售业,在希腊,爱尔兰,瓦老师屡有斩获.

但是五年前,他把这种价值投资的手法投入到高科技行业,却遇到了挫败.

2010年时,加拿大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当属Research In Motion. 其旗舰产品是黑莓手机,在iphone 推出之前, 可以让用户用手机上的键盘打字发电子邮件,使用方便,远超竞争者。黑莓一度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即使在iphone 推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莓手机的增长速度仍比苹果和安卓快,在美国市场份额2010年一度达到43%,拥有两千万用户,全球有三千六百万用户. 2010年下半年黑莓市场份额在美国开始萎缩,但全球用户仍然不断增长,到2012底达到将近八千万,而此时美国用户只有九百万了.

股票市场往往是前瞻性的,投资者意识到新的竞争者对黑莓增长的威胁。2010年中,iphone 4 的推出,产品体验已全面超越黑莓手机。尽管2009年到2010年黑莓的纯利润从一股3.3美元增加到一股4.3美元,公司的股价还是从2009年的八十多块,跌到2010年底的五十多块.

瓦老师从2010年第三季度,一股五十美元开始,不断购买黑莓的股票。他起初的逻辑,是纯粹从财务数据来看的。当时黑莓一个季度的纯利润每股就接近1.5 元,折合一年将近六元,相对于50元的股价,不到十倍的市盈率实在诱人.

即使黑莓在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落败于苹果和谷歌时,它总的销售额还有增长。在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市场仍非常受欢迎,市场占有率超过50%。账面上大量现金,没有负债。只要可以生存下来,在当时的股价购进,纯粹从财务数据看上去,还是一个不错的投资.

到2011年二月,黑莓的股票也确实一度回光返照,到将近70元。2011年四月,苹果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开始全面超过黑莓,黑莓的盈利和股价也开始全线崩溃,2012年一度跌到七元以下,只比其账面现金储备略高一点.

随着黑莓股价不断下降,瓦老师也不断加仓. 到2012年第三季度,当黑莓的股票跌到一股七元时,他增持了将近两亿美元的股票。他的股票总仓位接近黑莓股份的10%,两年来平均购入价大约17美元一股,总共成本九亿美元左右.

2011年到2012年,黑莓的营收缩水一半,净利润也从先前的将近三亿美元缩水到一千多万美元。唯一值得让人心动的是,它账面上有近三十亿美元现金,也没有别的债务.

黑莓的创始人兼总裁 Mike Lazaridis, 2012年邀请瓦老师加入公司董事会。他说服瓦老师看好黑莓的理由是:

1. 黑莓会有新一代的产品BB10, 重新抢夺市场份额.

2. 黑莓的品牌在全球仍然很响亮,还有近八千万用户。

3. 黑莓的电邮安全性能最佳,90%的企业用户和西方大国政府部门都在使用.

4. 巨大现金储备和专利库.

5. 2012年时全球只有20%的手机是智能手机,增长前景仍然很大.

但2013年黑莓的运营继续恶化,九月份季报,公司宣布亏损十亿加元,并裁员4500人.

当月,瓦老师从黑莓董事会辞职,他向黑莓开出一股九美元的私有化退市价码。后经研究,发现如果私有化而在债券市场融资,借贷成本会太高,妨碍公司成长.

最终,瓦老师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以可转债形式,联合投资十二点五亿美元入股黑莓。可转债一年利息6%,七年后可以一股10元的成本置换成黑莓股票。这笔交易里,瓦老师自己出资五亿美元。(同时他也以一股10美元的价格卖掉五百万股黑莓股票)

同时董事会决定把技术专家,来自香港的程守宗(John Chen) 任命为公司新总裁.

程守宗1998年临危受命,担任企业应用软件公司Sybase 总裁,当时公司股价只有九块钱。运营12年,2010年公司被 SAP以五十八亿美元,一股六十五美元的价格收购。对股东而言,十二年来年均回报18%左右.

目前黑莓在程老师的领导下,正在往企业软件和服务方向转型.

凭着程老师的功底和瓦老师的耐心配合,再给几年时间,如果黑莓股价超过17美元甚至更多,瓦老师的投资还是有可能会有不菲的回报.

但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购入黑莓股票,过去四年多了。这期间,美国股指将近翻了一番,而他的投资,按照目前一股九美元的价格,还是浮亏四亿美元. 这不是满意的成果.

瓦老师当年投资入股的逻辑,现在事后诸葛亮地看,有什么缺陷呢?

1. 黑莓手机的平台和产品体验 2012年已全面落后于苹果和安卓,即使新的产品出来,只是小打小闹,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格局。

2. 即使现在用户多,如果格局不扭转,用户的迅速流失也是分分钟的事.

3. 现金储备,专利库等等,只是给股价一个理论的最低值,但如果没有大的增长契机,不能成为购买股票的原因.

那我们可以从瓦老师的黑莓投资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分享一下个人浅见:

1)没有亲自体验用户产品,仅仅凭财务数据判断投资价值,是及其危险的.

尤其是高科技公司,产品的用户体验是其价值的核心。产品体验不好,被用户抛弃,等反应到财务数字上时,已经时过境迁,大势已去。关于这点,可以参见我的公众号里的老文章“听得见炮火的地方最精彩”.

2)单一应用型的高科技公司,对客户粘性低,投资风险比传统行业的公司还要大.

应用型公司指满足用户某单一需求的公司,一些工具和移动APP类公司均在此列。黑莓是最先可以发送电子邮件的手机,很受用户欢迎,是一类典型应用型公司.

应用思维是前台思维,公司提供的产品直接满足用户需求,和用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这类公司对于竞争者的壁垒较低,一旦出来个更好的产品,它就可能迅速在市场上溃败。对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公司,尤其如此.

黑莓手机在手机应用生态的培养上, 没有下大工夫,增加用户的粘性。丢失市场份额后,兵败如山倒。其崩溃之迅速,远胜于传统产业的公司。这是保守的瓦老师也始料不及的.

和应用型公司相对比的是生态型公司。微软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奠定桌面电脑的市场霸主地位,培养了大量第三方开发者,为其开发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生态圈。在新世纪,微软错过了搜索,错过了社交,错过了移动市场,一错再错,股票一度从最高点下跌接近三分之二(下跌幅度和黑莓股票从最高点下跌95%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其长年培养积累的巨大生态圈,使它仍不可被迅速替代,有后劲反弹。微软的目前股价,考虑到分红因素,和历史最高点相比,也就下降了20%左右.

避免价值投资的陷阱,永远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没有标准的答案。你需要紧靠自己熟悉的领域,公司,寻求简单但是强大的投资逻辑。没有理想目标之前,还需耐心等待。以后我会在公众号里继续发布更多有关案例的分析,敬请关注.

一个陌生老头的来信 – 加拿大的”巴菲特” Prem Watsa 瓦老师的盛世危言

本文最初于 2015年3月2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950年出生于印度的Prem Watsa (下面称他为瓦老师吧),22岁时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到加拿大留学。起初他在西安大略大学攻读MBA,为了攒学费业余卖空调。此后瓦老师做了十年的保险分析师,后创建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

1985年当加拿大一家保险公司Markel Financial 濒临破产时,瓦老师注资控股,并于1987年将其命名为Fairfax 资产控股公司.

Fairfax 以保险公司为依托,靠着稳健的管理和投资,不断迅速增长。Fairfax 的股价,以加元计价,过去30年平均每年增长20%,进入2015年以来也不断创新高。瓦老师的个人资产目前据估计,可能高达六十亿美元,主要是在Fairfax的股票。由于瓦老师的商业模式和成长速度很像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 故而被人称为加拿大的巴菲特.

瓦老师的个人资产虽然还不到巴菲特七百亿美元资产的十分之一,但考虑到两个人二十岁的年龄差距,他的成就不算逊色.

瓦老师过去十几年的故事,绝对精彩地可以拍一部谍战片。2002年Fairfax曾经在美国上市,遭到几家著名对冲基金数年的全方位做空攻击,公司股价一度下跌超过75%。瓦老师力挽狂澜,后来还和做空者打官司对薄公堂。终于2006年后, Fairfax股价迅速回升,击退做空者.

2009年底Fairfax还是从纽约证交所退市, 目前Fairfax 的股票主要在多伦多证交所交易.

让瓦老师成名的重大交易之一,是他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长期坚持通过CDS (信用违约保险)的交易手段做空次级贷款。2003年他就开始悄悄建仓,但次贷的泡沫越吹越大,他在2003-2006的四年间,忍受了最高达两亿美元账面亏损的长期煎熬.

随着次贷泡沫破碎,最终2007和2008年Fairfax 在 CDS的投资上, 累计获得超过二十四亿美元的利润,把公司的市值推到新高.

在今年三月六号瓦老师给股东的信中,除了回顾公司过去一年保险业务外,在宏观经济上有两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是瓦老师认为,通货紧缩将成为时代主流现象.

Fairfax 从2010年开始,每年不断增加下注,大约累计花费了六亿五千万美元左右,购买了一系列衍生产品,赌美国,欧洲,英法的物价指数不会上涨太高.

这些投资2013年一度缩水到一亿多美元,但随着2014年大宗商品(原油,铁矿石等等)价格的迅猛下跌,到2014年底,这些衍生产品的总共市值反弹到两亿四千万美元左右,尽管账面上仍然有四亿多美元的亏损.

瓦老师使用的一个典型的交易方式,是购买和美国消费指数挂钩的期权合同,叫做0.5% inflation floor contracts, 实际上就是一个赌美国未来十年消费指数累计涨幅不会超过5% (每年不会超过0.5%)的合同.

从华尔街主流观点来看,十年累计通胀不超过5%,简直不可能,因此这类期权合同对于买家来说极为便宜,瓦老师用三毛钱的成本就可以撬动100元的本金.

如果十年累计通胀高于5%,瓦老师的投资全部亏掉;如果发生经济通缩危机,物价指数不升,甚至短期大幅下滑,瓦老师的回报可能就是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以上.

十年前,如果有人预言德国政府三十年债券利息会跌到1%以下,是不会有任何人相信的。今天这已成为现实。更不可思议的是,最近德国五年期的政府债券利息是负的零点一二.

如果未来几年物价指数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通缩,那么瓦老师将很有可能重复 2007-2008 年的辉煌,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瓦老师信里的第二个看点,是针对时下高科技股票巨额估值的警告.

瓦老师列了一个表,全球主要社交媒体公司三月份的市盈率,其中:

Twitter 还在亏钱,Netflix 111, Yelp 358, Linkedin 89, Facebook 73,腾讯 46.

还有几家私营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获得了上百亿美元的巨额估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小米累计融资14亿美元,估值460亿;

Uber 累计融资28亿美元,估值410 亿。

Palantir 累计融资10亿美元,估值150亿.

2014年全球有73家私营公司被风险投资家估值到10亿美元以上,这个数字是2000年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前的两倍.

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些公司在一级市场估值和它们累计融资的比例,小米是32倍,Uber 是 14 倍,这样高的比例,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对这些估值惊讶之余,瓦老师表示“坚信大部分这些投机,最后都和历史上别的投机一样的结局:非常糟糕”.

作为资本市场上滚打三十年的老江湖,瓦老师的这些盛世危言值得关注.

Fairfax 的股东大会将于今年四月十五日在多伦多召开. 华尔街的朋友们,与其五月份飞越半个美洲大陆,去巴菲特的奥马哈,在人山人海中凑热闹,为什么不考虑飞一个小时到多伦多,和比巴菲特年轻二十岁的瓦老师, 轻松地零距离接触呢?

王川:减肥其实很简单–只需十六美元和一点定力

本文最初于 2015年3月31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个标题,绝非危言耸听,里面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减肥确实很简单。十六美元,就是用来买配图里, 亚马逊上价格十六美元的 Ozeri牌的秤,可以精确到0.1公斤.

当然,简单,对于缺乏意志力的人,并不意味着容易.

我当年变胖的经历,应当和大多数人类似. 二十五岁后,吃喝不节制,体重最高时猛涨了将近三十斤,主要都在肚子上.

开始我还为自己的壮硕沾沾自喜,但是肥胖带来的各种不便和形象的有碍观瞻,让我开始决定减肥.

最初我的减肥努力是加大运动量,坚持每天游泳一千多米,并且注意开始控制饮食。但这样只能减几斤肉,然后稍不注意,体重又上去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四五年,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必须要把减肥定量化,细分化.

我买了个秤,可以精确显示体重到0.1公斤。我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平均至少每天减 0.1 公斤,那么如果可以100 天坚持下来,就可以减10公斤,也就是二十斤肉.

具体操作,是每天早中晚多称几次体重,纪录体重变化,精确到 0.1公斤。尤其是晚餐的时候。我会吃几口饭,就到秤上过一下磅,如果超标,马上停止进食。有时,晚餐之前,如果体重已经超标,我就干脆不吃晚饭,彻底地过午不食了.

我太太对我这种貌似变态的,不断称体重的行为嗤之以鼻,但我知道,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果,我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屑,而放弃自己正确的路线.

还有一点,不要熬夜,早点睡觉,充足的睡眠是非常有足于体重的控制的.

晚餐时终止进食,开始感觉有点不自然,但坚持下来,感到的是腹部脂肪燃烧的一种愉悦和轻松.

我实际操作下来,两个月就减了二十斤肉,很快体重和腰围就恢复到十八岁的水平了.

此后如果饮食不节制,体重还会有反弹。那就重新采取这种定量化控制体重的方法.

我瘦下来后,一些几年没见的朋友,重逢时都惊呼我的变化,向我请教减肥的秘诀。当我介绍给他们听后,有人大笑,有人则摇头表示自己做不到.

有人对我说,我天天什么都不吃,就喝水,还是胖!那我要说,亲,你喝的真的不是水.

还有人会说,我喝的真的是白水,还是拼命长肉。我要说,你的发现已经打破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请赶快和诺贝尔基金会联系,申请本年度物理学奖,他们的联系电邮是 [email protected]

每当我听到人们一方面标榜自己是个吃货,一方面又抱怨减肥如何困难,我只有按着自己的马甲线,笑而不语.

在我看来,减肥纯粹是个靠自控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今天的美国,居然成了一个每年价值六百亿美元的大市场,实在荒谬。按照我的方法,即使三亿美国人每人都买一个十六块钱的秤,一个秤平均用五年,那么每年用于减肥的钱不到十亿美元.

实际上投资和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把一个看似复杂,无法解决的大问题,细分为许多力所能及,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去一个个解决,积小胜为大胜。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唯有细分,你才可能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只有细分,你才可以各个击破.

我可以做到, 你也行, 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定力,去知行合一了.

王川:用研究房产的精神去研究股票 – 为什么我还是更喜欢股票

本文最初发布于 2015年8月27日。


这篇文章是

王川: 为什么大多数人靠房地产发财,可我还是更喜欢股票 (一)

王川:苦命房东的辛酸历史 – 为什么美国的黄世仁反而成了弱势群体

的续集。主要介绍的是笔者在美国的经验.

凡是在美国买房的人们,相信都经过这些流程:

1. 买房子时会雇佣专业检查人员,里里外外地检查房子的各种情况.

2. 房子的白蚁和发霉的问题,更需要专门的人员来检测.

3. 卖主通常会被要求填写一份几页纸的清单,如实罗列房子的已知的各种问题.

4. 有专门的公司,会提供附近区域各类信息的详细报告,关于房子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地震的风险,周围有没有各种污染源,飞机场,附近有没有注册性犯罪者居住,等等,极为详尽.

5. 有专门的估价师提供房屋估值报告,一般至少罗列五到六个邻近区域的已经出售的房子,把它们的各类参数与要购买的房子相比较,然后估算出一个合理的市价.

完成这些调研工作,要几天时间,总共费用至少一千美元. 大部分买家都是反复阅读报告,仔细做各种比较,然后才买房子.

但是,同样的巨大资金,一旦到投资股票的时候,许多投资 (ji) 者的心态,就突然完全不一样了.

拍拍脑门,看看K线图,听一点朋友的小道消息,duang! 几秒钟就买入了。买的就是符号,玩的就是心跳,天天盯着屏幕,涨则沾沾自喜,跌则如坐针毡.

大多数人对于购买的股票,完全不知道,也没有体验过其公司的产品服务,完全不了解其盈利模式,市场的大小和其它竞争者的情况.

至于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增长速度,收入和利润,毛利率,现金流,股票数目,管理层的履历和持股比例,各种法律诉讼的风险,更是一点没有概念。上市公司的这些信息其实都是公开资料,完全可以免费获取.

没有任何认真细致的研究,以拍脑瓜的方式投资股票,如果可以长期积累财富,那才是真的怪了.

为什么相比房产而言,我还是更喜欢投资股票呢?分享一点个人浅见:

第一,股票投资的选择比房产多很多.

房产投资大部分情况下由于空间限制,投资对象只能局限在本地车程一两个小时内的区域。异地房东管理的各种头痛问题,以前已经阐述过,就不在此赘述.

而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如今可以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的市场上, 有上万个选择供你研究和精挑细选.

第二,投资股票的交易费用普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交易过程大多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

这和房产交易,费时至少2-3个月,各类交易和维护费用加起来就要接近房价的10%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绝大多数时候,股票的流动性是非常好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差别很小。房产则相对流动性较差,交易时间长,市场转向时买家可能突然消失,有价无市的现象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变现非常困难.

股票交易的便捷,对于无法自控的投机者,反而是个巨大的缺点,因此大多数人无法持有仓位一年以上。这里面有个矛盾,真正的巨额利润,往往在长期持有一个优质公司多年后,才可以积累出来。许多人之所以靠房产积累财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买卖房产费时耗力,被迫长期持有,反而因祸得福.

第三,股票购入后,不需要再追加任何金钱的投入,对于事前做好充足研究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也不需要太多精力去跟踪研究.

而房子投资,如果没有租客入住时,则需要不断追加资金支付各类苛捐杂税和修补费用.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使得房产投资变成了一份兼职工作,而不是完全坐地收钱的被动收入.

第四,券商,对于有金融杠杆的仓位, 要求通常比较严. 如果市值损失过大,投资者通常只有最多两天,甚至只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追加保证金,否则就可能立刻强行平仓.

而房市,在美国虽然理论上有所谓的强行法院拍卖( Judicial foreclosure) 可以捡便宜, 但是实际操作上, 从屋主违约到拍卖一般至少要三个月以上。这类拍卖房大多无法事前做任何检查,对房屋产权的保护也没有正常购买渠道那样完善,风险仍然很大.

这个现象的反面是,一些证券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便宜价格, 对于不用杠杆,资金充裕,研究充分的长期投资者来说,有可能找到非常好的买入点.

刚刚过去的八月二十四日,受亚洲市场的动荡影响,美国股市开盘时,标准普尔指数就比周五收盘时下跌了5%. 有少数开放式指数基金 (Exchange Traded Funds), 甚至包括一些资金规模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大型指数基金,在极度恐慌和混乱中,有几分钟内价格一度下跌幅度超过40%,到收盘时才全部恢复过来。换言之,在最底部买入的投资者,理论上一天就可能有超过60%以上的回报.

如果说八月二十四号的机会,因为时间过短,而无法真正把握的话, 那么回顾历史上的各种金融恐慌,实际上在证券市场上有不少机会,投资回报远超过同时期的房市里面的机会.

以过去几年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极差的流动性,硅谷大部分地区的房市价格到2010-2011年才真正见底,五年后的今天,有些地方房价比最低点上涨了两倍多。与之相比,美国股市在2009年三月就触底,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接近三倍,而二级市场上涨了十几倍,几十倍的个股则比比皆是.

但是,没有平时的长期耐心积累,用钻研房产的精神去研究股票,积累大量素材,当市场恐慌时,你就无法以平和的心态,不慌不忙地把握住那些机会. 这个话题, 可以参见下面一篇我的文章的链接.

王川:每天四分钟,练出六块肌的方法论

最后,对于那些喜欢投资房子的朋友,我想借用保尔*柯察金老师的文体说:

“一个投资者的前半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天天修马桶,刷油漆,灭蟑螂,换地毯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经常催促房客交租和与房客上法庭打官司而羞愧.他从未因股价的剧烈震荡而一惊一乍,也从未因财富的波动而改变坚持学习研究的习惯. 这样,在2045年世界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科技奇点到来之时,他能够说,我把前半生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 优化资本配置,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回报。我已经准备好了,人类最好的日子还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