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21

王川:苦命房东的辛酸历史 – 为什么美国的黄世仁反而成了弱势群体

本文最初于 2015年8月18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这篇文章是前两天发布的 王川: 为什么大多数人靠房地产发财,可我还是更喜欢股票 (一) 的续集.

中国著名演员刘晓庆曾在她的自传中如是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

三十二年后, 硅谷’著名’投资人王川老师说:

做房东, 难。做异地房东, 更难。做美国的异地房东,难上加难.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房子如果没有好的租客,好的现金流的时候,是个巨大的负担。当地政府的各类苛捐杂税,使房子成为一个烧钱的巨大黑洞。如果政府修改游戏规则,更是让房主苦不堪言。

而不动产流动性相对不好,当情况发生突变,无法迅速转身止损,那种无力感,个中滋味,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理解。

美国各地的针对房产的苛捐杂税包括:

购买房屋时,一般县政府或者市政府会征收一次性的交易税。比如在硅谷腹地的圣何塞市,这类的交易税达到房价的千分之三点三.

每年的财产税,在加州大约1.2%左右。德克萨斯州则高达3%。如果当地要新建学校,则可能有临时的赋税用于学校的建设。

有的州专门针对出租房有房租收入税,比如在亚利桑那州,房租税相当于房租收入的2-3%。

至于有的城市需要房东直接负责支付的费用,包括垃圾回收,下水道管理,不可胜数。

如果房子属于一个小区,通常会有每月不菲的物业管理费。如果房屋前杂草丛生,或是租客在院子里搭个大帐篷有碍观瞻时,物业都会给你发信,限期改正。

投资房产者通常有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就是对房客以己度人,以为房客也会像自己一样讲道理,行事的道德水准是和自己在一个层面的。但是只有和各类房客接触,才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如此多样化:

有房客夫妇闹离婚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把房子砸坏的。

有房客偷偷拉进来七八个非法移民住在一间房的。

有房客私自在房子里非法种植大麻牟利的。

有房客小孩故意把卫生巾冲到抽水马桶内造成下水管道堵塞,粪便和脏水淹没房子的。

有房客临走时泄愤,蓄意破坏房子的。

奇葩的房客, 其节操是没有下限的,是需要极强的想象力的。

美国许多地方和房客相关的法律,是极力保护租客权力的。按照法律规定,如果租客赖账,赶走租客要走法律程序,遇上爱钻法律漏洞的赖账租客,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至少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这期间租客可以继续赖在里面不交房租。

对租客采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非法律以外的手段是危险的,适得其反的,因为租客可以起诉房东赔偿损失,房东反而陷于被动。

63岁的旧金山居民Janet Sluizer, 跑到craiglist上出租自己公寓的一个单间。房客搬进来时,她没有做任何信用调查,没有任何书面合约,甚至定金都没入账,只是拿到第一个月房租后,就被花言巧语诱惑,放房客进来。

房客入住后拒绝交纳定金,在屋内吸烟,她发现自己的一些珠宝也不翼而飞。

当她自己试图走法律程序驱赶房客时,被告知她填写的表格不符合规范,又浪费了几周的时间。房客几个月后终于搬出,Sluizer甚至还为此支付了房客的搬家费用和两周的旅馆费。但在此期间,Sluizer被迫和自己憎恶的房客同居一房,心中无限愤怒也无可奈何.

南加州的Cory Tschogl, 2014年把自己的度假屋通过airbnb租给一对俄国移民兄弟, Maksym 和Denys Pashanin. 原来双方的合约是只租43天,过了三十天之后,两兄弟公然宣布,由于他们居住时间已满三十天,他们拥有加州的房客的所有合法权力,他们要名正言顺的赖在里面了.

最终Tschogl 和记者联系,这个故事上了全国电视,在各方面巨大压力下,两兄弟赖了两个月后才偷偷搬出公寓。

有些人觉得自己把房子完全交给专职的出租经理人就可以免去所有麻烦。诚然,出租经理人可以帮你省很多事,在经营自己的出租房时必不可少。但是,一般经理人收取的管理费用每月只有月租的6-10%,对于一个月租两千美元的房子来说,也就是一百多美元一个月,指望他们非常尽心地管理是不现实的。

如果是异地房产,很难对出租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如果经理人不得力,难道你每次还要再花几百元机票钱飞过去换人吗?

你的时间不是钱吗?当年’富爸爸穷爸爸’一书的作者不是一直鼓吹房产是被动收入,可以闭着眼睛睡大觉照样收钱吗?

许多人购房,心中想象的是固定的现金流收入,然后可以闭着眼睛收钱。实际情况要比这个复杂得多。

首先,考虑到房客的搬迁,寻找新房客的时间,平均而言,一个房子一年要算两个月的空房率。

第二,出租经理人的管理费用,保守的估计,要占据租金的6-10%左右。

第三,以加州为例,租金收入要减掉一年大约1.2%的财产税,1000-1500美元左右的保险费用。

第四,平均下来,要计划一年约一千到两千美元的各类维修费用。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以硅谷苹果公司所在的 Cupertino 市为例,一个两百万美元的房子月租大约五千美元左右,扣掉所有费用后,实际收到的净租金和房价比例不到1.5%.

除了房屋租金售价比例外,如果不考虑交易费用,那更是耍流氓。

对于一个价格三十万美元的房子来说,美国普通房屋出售的经纪人代理费用,一般是房价的百分之六。其它过户交易杂费,再加百分之一点五左右。考虑到出租房出售时一般平均要空置三个月 (一般租客在内时,如果没有其主动配合,很难卖个好价钱。如果房市不好可能空置时间更长),空置间的维持费用相当于房价百分之二。这些费用加起来,总共接近房价的百分之十。

换句话说,如果你预期你的房产投资未来平均每年升值3%,过了三年,你的那些增值也就勉强抵掉交易费用而已.

除此之外,房东还容易忽视掉的,是一些无法事前预计的黑天鹅风险。

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有些地方,由于雨水渗透,日积月累,会突然出现导致房屋塌陷的大坑,英文也叫 sink hole.

有些房屋,由于天然气管道疏于维护,发生爆炸事故,租客严重烧伤甚至死亡。亚特兰大市2010年一幢公寓楼,因为天然气管道爆炸,租客严重烧伤,被法院判罚七千两百万美元. 如果保险赔偿金额不够,业主只能宣布破产,多年的投资积累瞬间化为乌有。

投资房产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如果你不把这些复杂因素和潜在风险充分考虑进去,迎接你的可能是深深的失望和无尽的烦恼。

抽水马桶的挡板 (flapper),六美元;

修补被砸碎的窗玻璃,八十美元 ;

房子前面的植物被盗,更换费用,一百三十美元;

检修空调,更换氟利昂和零部件,两百八十美元 ;

房客夫妻吵架打架,把墙打破一个洞,修补费用,五百美元。

更换新地毯,两千美元;

房客在屋内非法种大麻,清理费用, 四万美元;

房客点蜡烛把房子烧着了,消防队砸破门,砸破窗,砸破墙来灭火,保险公司赔付重新装修费用,七万美元

加入王川的投资俱乐部,多交些高质量的朋友, 少走些弯路,开阔下思路,年费五千五百美元。

一辈子不用和房客打交道,不急不躁,每天睡到自然醒,游泳爬山打太极,无价(Priceless).

王川: 为什么大多数人靠房地产发财,可我还是更喜欢股票 (一)

本文最初于 2015年8月16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一个美国房东之死

Greg McNicol (麦尼克)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父亲是警察。他嗓门大,爱运动,动手能力强,曾在澳大利亚空军服役七年。1998年32岁的时候他移民到美国的洛杉矶。他从建筑行业起家,先后参与几个大型的旅馆和赌场修建工作,担任项目经理,逐渐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他喜欢美国给他带来的无限机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他决定自立门户,到全国各地寻找房产投资机会。2010年二月,他在底特律花了五万美元购买了一幢十个单元的破烂的公寓。麦尼克的基本计划是,把公寓装修好,赖账的房客赶走,然后重新出租。类似的多单元的公寓,麦尼克在美国其他城市积累了十幢.

2010年五月的一个周六下午。麦尼克在他的底特律公寓,试图请赖账的女房客搬走。女房客拒绝,开始破口大骂,然后给她的父亲打电话。几分钟后,一辆卡车开到,司机跳将下来,五米外开了一枪,击中麦尼克的下腹,麦尼克当场死亡, 他的投资房产的美国梦瞬间破碎了.

凶手是62岁的Freddie Young, 不可思议的是,案发前他刚刚赢了价值一百五十万美元的彩票,但是他不去支付女儿拖欠的房租,而是选择行凶杀人。凶手最终被判25年的有期徒刑.

为什么大多数人靠房地产发财

首先,我不否认大多数人是靠房地产发财的。在中国,北上广的黄金地段,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大多涨了几十倍。在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的地带,在纽约的曼哈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周边地区,过去二十多年房产价格一般都至少上涨五六倍.

如果你环顾四周,靠股票投资发大财的则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喜欢房地产?为什么许多普通人依靠房地产迅速积累财富?笔者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

房地产,看得见摸得着, 普通人很容易有感性认识,因而认可其价值。尤其是看到精美的装修, 和优雅的环境,人容易变得情绪化,而没有从投资的角度看问题.

靠房产每月收租的收入模式,很容易理解,在目前美国的银行存款利息接近零的情况下,显得是个更好的选择.

房子的流动性不好,出售的交易费用比较高,时间长,所以一般人有些微利时,不会像股票一样几秒钟内迅速抛售,而会选择长期持有,这反而促进了长期升值利益的积累.

杠杆效应。在美国的大部分购房者一般都只需要放20%的首付,一比五的杠杆率导致房屋升值时收益率被放大.

一线城市的最好区域,由于供给限制和刚性需求,所以长时间以来,一直有资产保值,抵御通货膨胀的功效.

房产投资的缺点

但凡事皆有两面性,房地产的一些特性, 有时又是巨大的缺点:

当经济下行时,房地产的杠杆效应会使损失也放大,甚至超出起初投入的首付款.

由于房子流动性相对不好,当市场逆转时,会出现长期卖不出去,要卖就要大幅降价割肉的窘境.

房地产是一个非常本地化的投资。每个地方的市场行情和法律千差万别。和一线城市的黄金地带相比,美国大部分区域过去二十年的平均房价只是翻了两倍而已。以硅谷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后,斯坦福大学周边区域房价下跌幅度只有10-20%左右,而在硅谷东边两个小时车程的 Tracy市,房价从2006年的高点下跌幅度高达70%。

投资者思维简单化,没有区分自住房和投资房的不同特质,尤其是没有意识到,管理投资房需要做的各种耗时耗力的工作,以及一些潜在的不可控的风险.

 

王川: 劫贫济富的信用卡让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裹足不前

本文最初于 2015年9月15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互联网电商在美国出现二十年后,商家在支付问题上仍然面对高居不下的费用。传统的信用卡如维萨(Visa), 万事达 (Master), 运通 (American express) 要征收商家相当于交易金额 1.75 – 3%不等的费用.

市场上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比如 paypal, stripe 对于商家收取的费用都是2.9%加上30美分左右。移动支付公司Square, 对于网上输入的信用卡交易(不是现场刷卡), 费率则高达3.5%.

这和中国的支付宝的 1%和微信支付的 0.6%的支付费用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成本如此之高?有办法改变这个格局吗?

这一切要从57年前信用卡的诞生开始说起.

Fresno是加州中部以农业为主的二十万人口的小城市。1958年九月, 总部在加州旧金山的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选择在此进行信用卡产品的测试. 由于Fresno相对偏远孤立,如果实验失败,对银行名声的损害不会太大.

在此之前已经有些公司给客户提供所谓 charge card, 借记卡,但是消费者不能用卡在别的地方买东西.

美国银行第一次推出可以在多个商家购物的信用卡,它最初的一些基本设计和现在没有大的变化:

每个月结一次账,如果有欠款银行每月收1.5%的利息(年利18%), 接受信用卡的商家开始要给美国银行支付高达6%的商家费用(Merchant Fee)。但是商家要在价格上对现金客户和使用信用卡的客户一视同仁.

大商户对于这6%的费用极为抵触,但信用卡对于小商户来说,是来自上帝的礼物.

没有信用卡之前,商家要给成百上千的客户发账单,许多都是几块钱的小数,往往都要三四个月后才收到款。这个过程耗费的人工,邮寄和纸张费用是个极大的成本.

信用卡支付,等于银行外包了商户的很大一部分后台工作,而且资金几天就可以到账。即使百分之六的费用也是很划算的.

但是主持项目的经理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他根据过去的经验,假设用户赖账率只有4%. 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加选择地大规模发放信用卡,加州人民赖账不还的劣根性,在这个新金融产品的实验中暴露无遗.

一年以后的数据显示,客户实际赖账率高达22%,再加上各类层出不穷的信用卡偷盗和造假, 美国银行亏损接近九百万美元. 如果包含广告和其他费用,实际亏损高达两千万美元. 考虑到通胀因素, 这个数字相当于2015年的两亿美元.

管理层痛定思痛,开始清理整顿。赖账不还的和造假的客户被踢掉,新卡发放更为严格,收账部门加大力度追债,对大商户的收费最低降到了3%。 1961 年以后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开始盈利,到1968年年利润接近一千三百万美元。一直到1968年,加州的信用卡市场一直为美国银行独占.

1967年,加州几大银行合作建立了MasterCharge 万事达联盟,要联合发行信用卡和美国银行竞争。在竞争压力面前,美国银行决定不再单干。1970年以美国银行为首的多家银行联合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NBI,这就是维萨卡visa 的前身.

维萨和万事达负责各自系统内的发卡银行和商家银行之间资金的清算和相关后台工作。发卡银行提供借贷资金,承受客户的信用风险.

四十多年后,信用卡市场的格局是这样的:

维萨和万事达两家公司占据全球信用卡购物交易额的百分之八十多.

在目前一个典型的信用卡交易中,100美元的消费,商家只得到大约98美元。被拿走的两块钱,一点七五美元给了发放信用卡的银行,18美分给了维萨或万事达,剩下的7 美分给了帮助商家管理信用卡收费的公司.

这1.75美元的费用,通常叫跨行交换费 (interchange fee) .

九十年代后,美国许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刺激消费,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消费返利计划。这类计划通常会以现金形式返还消费额的百分之一给客户。1.75%的交换费,扣掉1%的返利,银行实际的收入相当于交易额的0.75%.

2010年美国有学者研究表明,这类消费返利计划,等价于把财富从现金买家转移给使用信用卡的买家.

平均来说,一个使用现金支付的家庭, 每年给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家庭, 事实上补贴149美元. 而后者每年从现金付款家庭得到的实质上的补贴高达 1133 美元.

由于通常信用卡的使用频率和收入正相关,收入越高,信用卡消费越高,获得的返利就越多. 有学者计算,年收入低于两万美元的低收入家庭,每年往这个系统里付出21 美元;而年收入高于十五万美元的家庭,每年从信用卡系统里获得750美元的利益.

曾有哲人怒斥信用卡返利的做法是脱裤子放屁,直接少收商家交换费就好了.

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没有外力强迫下,降低交换费对银行并没有太多好处。但是玩玩信用卡返利这种花活,可以更好地控制更挑剔的那部分客户. 而对个人财务管理不上心的客户,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放弃索取1%的返利,这些就成为银行的利润了.

普通消费者在这场博弈中,如要胜出,就要多用信用卡少用现金, 多追逐返利高的信用卡.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正是这样的消费方式,加强了现有的维萨和万事达两家的垄断格局.

以Paypal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由于相当一部分买家的资金来自于信用卡,完全无法绕开信用卡公司的交换费. 要从商家那里赚钱,就必须在这个交换费上再加一笔, 那么收取2.9% 的交易费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欧洲,信用卡的跨行交易费通过立法形式在2015年降到了0.3%。在澳大利亚,交易费率则是2003年就降到了0.5%。美国则一直保持在1.75%以上的高位,这是为什么?

如果欧洲的银行可以在0.3%的信用卡交换费的情况下盈利,美国的银行为什么不可以?

有一种解释是,美国以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往往为少数几家大银行控制,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反而容易得到更迅速的反馈和解决.

而在美国,1994年以前,银行是不允许跨州经营业务的,全国各个州有上千家银行。这样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高度分散的区域性系统,导致小银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任何要削减其收入的立法反应极为强烈。当商家想通过法律手段改变现状时,遇到的来自几千家不同银行的共同阻力十分强大.

2005年,美国多个商家和贸易协会联合发起对维萨,万事达和其他信用卡公司的集体诉讼,要求降低交换费。经过数年旷日持久的官司,2013年底部分原告和信用卡公司达成协议,获得接近六十亿美元的赔偿,但是要永久放弃未来对信用卡公司交换费诉讼的权力.

部分原告对这个协议极为不满,因为协议并没有对交换费有任何实质性的降低,赔偿金额只不过是维萨和万事达不到一年的利润而已,但他们以后就不用担心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被纠缠了.

包括谷歌,沃尔玛,梅西等一些大商家和部分贸易协会拒绝参与赔偿协议,要继续依靠法律手段降低信用卡公司的交换费用。但是根据上次耗时八年的诉讼经验来看,这方面的努力势必是旷日持久,短期期望值不可过高.

在美国信用卡的交换费有实质性下降之前,所有像paypal 一样的全球性的互联网支付技术,由于无法绕开信用卡,收取商家的费用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apple pay, google wallet, stripe 等各类新技术产品将仍然只是隔靴搔痒,不可能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成本方面有实质性的作用.

王川: 关于胡雪岩覆灭的三个细节,以及投资的顶层设计

本文最初于 2015年2月14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九十年代风行于中国的 “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书,让许多人津津乐道胡雪岩的关系学和成功学。但多数人对胡雪岩迅速覆灭的细节缺乏了解。借用毛主席的话,“凡是不讲失败案例只讲成功案例的,都是在耍流氓”。只有了解这些细节,才能吸取教训而有收获。

胡雪岩作为一个一度富可敌国的商人,经营业务包括药行,当铺,房地产和他的遍布全国的阜康钱庄。他后来帮助左宗棠筹饷和订购军火,向外国财团借外债,成了左的经济上的得力帮手,自己的事业也更上一层楼。其个人资产最多时近一千万两白银。

胡的覆灭,起源于纺织业的产业革命。新的缫丝机器对传统手工剿丝业发生巨大冲击。机器缫丝效率高,质量好,一部机器抵得上三十个人,取代手工剿丝毫无悬念,但东南沿海许多以此为生的人会丢掉饭碗,生计没有着落。尽管如此,大势不可抗拒。

蚕丝是缫丝厂的基本原料。胡雪岩逆势而动,计划收购并垄断国内蚕丝供应,和机器缫丝厂竞争,犯了大忌。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反动透顶”.

胡口口声声说这样做是为了当地丝户的生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缺乏战略远见和自我革新的勇气,披上了一层道德的遮羞布。更要命的是,胡不是用自己的某些局部优势速战速决,而是开始了将近两年逆势而动的投资,其覆灭也就有其必然性。

细节一:从1881年开始,胡雪岩不断囤积生丝,前后总共投入两千万两白银,超过上海全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把市面上的生丝价格抬上去。机器缫丝厂都是外商开的,开始他们十分愤怒但无可奈何. 胡老师没有见好就收,试图联合其他华商垄断蚕丝供应。他自恃有阜康钱庄和当铺,后备资金充足,在任性地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投机的杠杆也越来越大。

1883年日本和意大利突然蚕丝大丰收,填补了胡雪岩囤积的生丝量的空白,再加上当年世界经济危机,需求突然萎缩,国际生丝价格大跌.

胡得罪了外商,在当时中国海关和海运都被外国人控制的情况下,自己囤的丝完全无法外销。最终由于上海生丝市场停滞,胡也撑不住了,被迫低价抛售了囤积了一年多的生丝,一次亏损了八百万两白银.

细节二:胡雪岩在政治上彻底依赖左宗棠,而开罪了李鸿章和其他许多势力。左的政敌李鸿章的马仔盛宣怀发现了胡在资金上的压力,故意拖欠其饷款,迫使其挪用钱庄八十万两白银填补空缺,然后四处散布胡动用钱庄资金补缺的消息,推动了储户对胡的钱庄的挤兑,加速了他的金融帝国的倒塌.

1883年12月,北京的阜康分号关闭,接着全国各地的阜康分号纷纷关门。次年胡雪岩彻底破产。

细节三: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战争扩大到福建和台湾,造成东南沿海商人的巨大恐慌, 许多人被迫廉价变卖家产,包括先前高价囤积的蚕丝,并且纷纷到钱庄提取现款。 1885年初法国侵略者还用军舰在长江出海口封锁海运一个多月,那时胡雪岩的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了。

1885年七月左宗棠去世后,胡失去了东山再起的靠山,当年11月就在贫病中死去。

在我看来,精明能干且曾富可敌国如胡雪岩者,其战略布局十分脆弱,完全经不起推敲。归根到底是缺乏一种战略上的顶层设计。即使其局部上处处精明,遇到风吹草动,也无法挽回颓势。

什么是投资的顶层设计?在我看来,它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

1.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 广泛的人脉关系和深厚的信誉资本.

3. 宽广的知识面,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 资本在各类资产中的合理配置和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慎用杠杆,最好不用杠杆.

5. 适合个人风格的,学习发现和捕捉新的投资机会的体系。

胡雪岩,生活上奢侈无度,政治上只依靠左宗棠一人,自我膨胀到要孤注一掷地逆势而动,面对新鲜事物只会本能的排斥而不是去顺应时代潮流,他的迅速覆灭不是偶然的。

今天,一些积累了相当财富的人们,如果没有这种顶层设计的意识,我担心,类似胡雪岩的人生悲剧会不断重演。

王川: 投资与做人 – 李嘉诚的故事

本文最初于 2015年2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安迪*凯斯勒 (Andy Kessler)是九十年代硅谷圈内一个小有名气的风险投资家。他和合伙人1996年融资一亿美元,投资高科技公司,五年后年这笔起始资金涨了十倍到十亿美元。凯斯勒运气不错,成功地在2001年全身而退,然后开始著书立传.

他在书里提到去香港找李嘉诚融资时一段对话。他问李嘉诚,作为一个年近七十的亚洲顶级富豪,对于他,一个三十多岁刚刚在生意场上的起步者有什么建议。李嘉诚是这么回答的。

Andy, leave money on the table for your partners.

“安迪,我总是在桌上给我的伙伴多留一点钱. 你不仅仅会非常富有,而且会非常开心。如果你让你的伙伴赚到了钱,他们总会继续回来和你做生意。你的机会将源源不断.

“那些每笔生意锱铢必较的人,反而是最不开心的人。为什么?他们每当为自己多争取了一分钱以后,就开始恨自己为什么不多争取两分钱。所以这种人永远不会开心”.

李嘉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做人的艺术在于稍微多让一点利给自己的伙伴。他的回报远远大于当初出让的小利。也许他偶尔会被贪得无厌的小人占便宜,但长期来看,这无足挂齿.

李嘉诚投资世界各地的集装箱码头, 电讯和公用事业股, 积累了巨大财富。九十年代他收购运营欧洲通讯公司Orange, 2001年转卖获利一百五十亿美元;在印度92年成立的移动电话合资公司,2007年出售获利九十亿美元.

他在2007年就参与对脸书的投资,以一点二亿美元的代价获得0.8%的股份,2012年脸书上市时他的股份价值升到了约七亿美元。我想,在他寻找商机的路上,这种谦让共赢的习惯,让他赢得了不少新的朋友,不断在各处给他伸以援手,给他引荐新的机会,让他获得巨大成功。

如果你养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习惯,你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和宝贵的信誉资本,你将会打开更多机会之门,更有可能成功.

相反, 如果过于纠结小处的得失, 也许你会为获得一点小利沾沾自喜,但你将会丧失结交更多生意伙伴,拓宽自己视野的机会.

还记得那个犹太人的故事吗?一个犹太家庭,遭到纳粹的迫害,分成两队投靠两个不同的朋友。一个朋友是以前主动帮过他们的人, 一个朋友是接受过他们救助的人。投靠第一个朋友的获救了,投靠第二个朋友的家庭成员则不幸被出卖.

多和那些乐于助人,主动给予的朋友交往吧,他/她们是充满着正能量的你生活中的贵人.

王川:成长投资才是王道 (上)

本文最初于 2015年2月9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前一段时间我有篇文章论述了价值投资的陷阱。这个错误其实巴菲特年轻时也犯过.

伯克希尔*哈撒伟 (Berkshire Hathaway, 下面以其股票代号 BRK 简称)最早是1839年美国东部的一个纺织厂。后来历经多次并购,改成现在的名字。一次世界大战后纺织业就慢慢开始走下坡路.

1962年开始巴菲特不断购买 BRK的股票,到1965 年底,平均购买成本大约一股15 块。 BRK当时净运营资本一股就有19 块,而且还有微弱的盈利。这是一个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老巴当时的心情,一定和多捡了一堆便宜白菜的大妈一样, 非常愉快.

怎奈纺织业作为夕阳产业,利润和产值不断缩水,象一个还可抽最后几口烟的破烟头.

后面二十年巴菲特不断慢慢把 BRK的纺织业生意关掉,然后介入保险和其他业务的投资。2010 年老巴回忆时,宣称当时购买 BRK是个巨大的错误,虽然那笔投资赚了钱,但是如果45年前他就直接投资保险和其他增长速度更高的业务,他可以多赚两千亿美元.

成长, 公司营收和利润迅速的增长, 才是股票投资的王道.

利润增长超过预期的,股票就会涨得更快 ;利润增长平缓甚至缩水,股票就会一落千丈.

传统行业的大多数公司,增长空间不大,所以股票市盈率一般不高,在美国一般都只有10-15,有的甚至更低.

利润增长快的大多为高科技领域,增长快,股票市盈率高。甚至公司没有利润,市场也可以忍受,看的就是增长的前景.

那么, 如何发现, 分析好的成长机会呢?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第一,公司所在的行业必须是个迅速成长的市场,这是大局。夕阳行业可能在局部有成长机会,但相对来说还是少数.

成长的形式通常有这么两个典型:

一类是公司把传统业务,从自己的本地向全国,全球扩张。典型例子,是八十年代的可口可乐在全球的扩张, 零售业公司 Walmart 在美国本土和全球的扩张。

第二类是公司通过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发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蓝海市场。这类公司多为高科技,尤其是和软件,互联网相关联的,轻资产高利润率的公司。过去三十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微软,苹果,谷歌和中国的BAT三家巨头。

没有人可以对抗大局,如果行业没有迅速成长,任何高明的管理人也无法力挽狂澜。这一点不忘记,就可以远离价值投资的陷阱,进入成长投资的康庄大道。

第二,管理领导团队极为重要,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平庸的管理者,多是靠大量举债,增加金融杠杆,四处收购别的公司,获得短期,表面的增长,应付华尔街的压力。

极品的管理团队,有战略远见,了解客户和市场,非常接地气。能够以较少的内部资金,不断发现创造新的商机和全新的蓝海市场,促成公司增长。

当你见的管理团队多了,你就很容易区分谁是大言欺人,谁是善于创新,出奇制胜。

我1999年在硅谷惠普短暂工作,适逢媒体爆炒的新科女总裁 Carly(卡莉) Fiorina 上任,也有幸目睹芳容。卡莉能说会道,善于营销,1998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我当时参与一个被卡莉大力鼓吹的项目, 叫 Espeak, 号称是可以把世界上的买家卖家对接起来的电商技术。

作为一个一秒钟三美分的高薪临时工,我实在没什么好抱怨。但做项目时,明显感觉到工程师,管理层,市场部都对这个滑稽的披着皇帝新衣的项目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惠普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一亿美元,后来无疾而终,2002年项目停掉。

卡莉即没有产品经理那样接地气,也没有战略家的大局观。忽悠完大众,该开始干活了。她唯一可以想到的就是举债收购公司。

这个风格,其实和我见到的不少硅谷阔太太,没事做,就想贷款买投资房的心态很象。但买房一般可以保值。收购公司,可是个大技术活。

2002年,惠普通过举债以两百五十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个人电脑公司巨头康柏,为此卡莉还和惠普的其他股东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收购的主要理由,理论上是希望可以把惠普的个人电脑业务与康柏的合流,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但实际操作上,两个公司业务的合并,有许多细节上的挑战。当利润微薄的个人电脑业务增长放慢时,惠普也无法逃避这个大势的冲击。

惠普的股票从卡莉上台时,1999年七月的50块左右,跌到了2005年二月的二十块。卡莉也在此时被解聘。

更搞笑的是后来。2010年九月,惠普招了个德国人 Leo Apotheker 当老总。此公上任伊始,从华尔街借债一百一十亿美元收购软件公司Autonomy。仅仅十二个月后惠普就把他解雇,并且承认对 Autonomy 的收购,惠普买价过高,犯了严重错误,损失八十八亿美元。

与惠普的管理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7年回归苹果公司的乔布斯。

(未完待续)

小鲜肉在价值投资中常遇的陷阱 — 为什么你现在不要买便宜的IBM股票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月26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中国游泳运动员宁泽涛,2014年,在男子100米自由泳游出了世界排名第三的成绩。小宁帅气的外形让“小鲜肉”这个词在神州大地不胫而走.

在投资领域,这个词指的是干劲十足但缺乏经验的新手.

刚开始参与投资的小鲜肉们,选择股票时最容易犯的冲动是,看到某只股票下跌尤其是大跌后,觉得便宜,然后低价吸纳.

这是价值投资者的典型行为。但许多情况下,便宜的股票迟迟不反弹,甚至越来越低,成了烧钱的火坑,让投资血本无归.

本来是为了捡便宜,结果却不断吃大亏,这就是价值投资的陷阱。认识和避免这个陷阱,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这个周五刚刚传出消息,IBM 将要裁掉大约全球四分之一的雇员,超过十一万人。IBM 连续三年营收负增长, 股票价格也从最高接近200元跌到155元,接近四年来的新低。尽管账面上其股价市盈率只有十倍左右,看上去十分便宜.

IBM 营收下降的深层原因是,传统银行和公司的大型机业务没有增长。新兴企业都在脱离大型机的IT架构,把数据移到云端.

巴菲特曾经在2011年以后大约 159元一股的均价购入IBM的5%的股份,后来不断增持。考虑到分红因素,目前老巴的股份,在账面上只有微薄的利润.

有朋友问我,巴菲特都买过IBM, 现在可否买? 我的回答是,巴菲特了解到的一些信息也许你我并不知道,而且他也可能有失误。我们, 只能在自己能力的边界内判断.

除非你对IBM的业务有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理解,看得到有什么催化剂可以扭转其颓势,明显提高其营收。否则它的股票很难有实质性的反弹.

巴菲特也许最终不会在IBM上亏钱,但这对于你我,是价值投资的陷阱.

判断价值投资陷阱的首要问题是:这个公司的股票为什么会跌?为什么会便宜?

总结下来,如果大盘不跌,一般股票下跌的原因有下面两个:

1.公司营收增长放缓,甚至开始萎缩。

增长放缓的原因多种多样,行业的大趋势下行,竞争者抢夺了市场份额,公司商业模式过时,新技术出现破坏现有市场格局。

如果公司未来盈利下降,那么市盈率即使现在看上去很便宜,意义也不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纽约时报。作为名气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美国全国性报纸之一,它广告收入丰厚,一度被认为是印钞机。尽管九十年代末媒体向互联网迁移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真正实质影响到纽约时报的时候是2004年.

一旦营收下降,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公司想尽办法往网络媒体上发展,但营收和股票仍然继续下滑。2009年初金融危机最凶险的时刻,纽约时报被迫从墨西哥大亨Carlos Slim 那里融资利息 14%的高利贷。直到今天,纽约时报的市值,也只有2003年的四分之一左右.

2. 公司财务造假或者有其他重大法律问题.

财务造假是要命的,通常关于造假的公开信息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如果看到一只蟑螂,肯定还有许多蟑螂没有看到.

财务造假和其他重大法律问题,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完全不可信任,这时要赶快抛售,不可存一丝幻想.

2000年三月二十日,美国互联网泡沫巅峰时刻,弗吉尼亚州的一家软件公司”微战略“ (MicroStrategy) 突然宣布其对营收的会计计算方法被证监会要求改正,上一个财政年度的所谓利润,按照正确的算法实际上是亏损.

消息发布当日,公司股票大跌,超过60%.这一天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导火索之一.

此后微战略的股票一路下跌,两年后最低时跌到了三月二十号收盘价的不到百分之零点五。所有在此期间去捡便宜的价值投资者全部被碾得粉碎.

当然价值投资的公司股票反弹的案例也有不少,但实际操作起来,许多试图东山再起的公司往往要么继续挫败,要么反弹回复的时间远远超过投资人的估计.

一个公司真正打翻身仗,往往意味着要把过去的商业模式,产品结构,内部人士组织进行一次彻底的,触及灵魂深处的革命。这一切,都要耗费很长时间.

即使天才如乔布斯者,当他97年回到苹果公司后,经过了六年的整改,苹果公司的股价仍然在2003年上半年达到二十年的新低.

等到2004年,苹果的 ipod 终于在市场上火起来后,苹果的股票才真正一骑绝乘而去,开始了几十倍的增长.

价值投资既然如此之难,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前赴后继的跌入价值投资的陷阱呢?

人们对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存在一种认识偏差,叫做“定锚偏差” (anchor bias). 某只股票过去几年长期在某个价位,那么人们潜意识地本能地会认为,过去的价位是个合理的价位,两者定锚在一起了.

如果股票下跌,无论原因,许多人就会本能地认为便宜,而去抢购.

这是一种往过去看的思维,而不是向未来看的思维.

这种心态在大宗商品里面也很典型。过去半年原油价格一路下跌,跌到七十块以下后抄底石油的声音愈发震耳欲聋。今天(一月二十五日)原油价格又一度跌破45美元一桶,接近六年来的新低,不知道有多少抄底的价值投资者又蒙受损失.

听得见炮火的地方最精彩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月12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强调了界定个人能力边界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寻找自己能力的边界?我认为,凡是你听得见炮火的地方,就是你个人能力的边界之内。

2013年五月初,电动汽车制造公司特斯拉发布财报之后,股票一路暴涨,两周内将近翻了一番。 针对特斯拉的股价,两位基金经理当时在美国财经频道CNBC上展开了激辩。空方经理是一位中年大叔,他的逻辑是特斯拉的市值与其微薄的销售额和利润是完全不匹配的,十分荒谬的。多方经理是位年轻的女士,她微笑着质问大叔,“你开过新款的特斯拉吗? 你一定要去试着开一次! (You’ve got to drive this car!)”

特斯拉新款车Model-S 给司机一个全新的体验,汽车前排中间是17英寸的极为科幻感的LCD触摸控制屏. 最有口皆碑的是加速时强烈的推背感,有此体验的司机大多再无兴趣开传统车了。从未开过特斯拉的大叔仅凭简单的财务数据就放胆做空,其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一个公司核心的产品性能,是这个公司的灵魂。如果你可以深刻体会产品的各个细节,那你就处于战场上可以听到炮火的一线位置,这就是在你的能力的边界之内。你对公司的理解远远超出那些华尔街上简单搬弄财务数据的分析师了.

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但却从未使用其核心产品,这是十分危险的。公司的衰落和兴起,往往始于产品的一些细节,当这些东西反应到财务数据上时,早已时过境迁。

从你的日常工作,生活看起,你平时接触使用的最多的产品和服务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移动产品里,我在微信上花的时间最多,微信和QQ的一些功能应用我理解的比普通用户深。 与之相比,在美国的脸书,推特和Linkedin的应用的用户体验和实用性确实略逊一筹。

这几年网上不时有各类文章出来,一会说米聊可以取代微信,一会说新的社交应用可以颠覆微信。对于这种纸上谈兵,我只能笑笑而已,因为我作为深度用户,在产 品体验的第一线,什么时候微信遇到真正的挑战者,我会最先知道。

另一方面,我的一位猎头朋友曾推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商 Workday 的股票,但是这类公司的产品,他可以亲身体验,我不行,只好说,这已经超越了我的能力的边界,这不是属于我的机会。

有时能力的边界并不简单取决于你学习的专业。许多从事生物制药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也完全无法判断制药公司的一个新药是否成功,新药疗效的几轮测试的实验数据的结果,很难提前预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这在绝大多数人的能力边界之外。

能力的边界是动态的,是要你主动学习观察获取的。留心身边常常接触到的各类事物,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问一句,不持预设立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年前,我战斗在美国次贷狂潮的第一线,奔波在美国西部内华达,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加州之间炒房,天天感受前方的炮火。印象极深的是,2005年六月在亚利桑那凤凰城的中餐馆,店小二得意地向我的经纪人吹嘘自己已经定了三套新房,还没过户就都涨了好几万美元。

从2005年10月开始,凤凰城的房价明显疲软下跌,击鼓传花的次贷游戏难以为继。2006年底就陆续有次贷公司宣布巨额亏损,直到2008年九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场灾难缓慢地拖了三年才达到高潮。一些唯大数据是从的分析师,听不到前方的炮火,机械地根据美国房市的几十年历史数据模型来指导交易,最终在金融海啸中覆灭。有诗为证: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限定自己能力的边界

本文最初于 2015年1月13日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什么叫限定自己能力的边界?就是接受承认一个事实,世界上大多数东西你并不懂,或者一知半解,懂得很肤浅。只有少数东西,由于你可以天天深入的接触,你才有深刻的理解。

很多读者最近给我私信,询问我对中国 A 股走势的看法,我只好如实作答,A 股我是一窍不通啊,这已经超越我的能力的边界了。但美国股票投资,我有将近二十年的经验了,自认为是了解一些规律了。

许多聪明人,容易落入的陷阱是,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成绩不错,误以为解决别的领域的问题也驾轻就熟,没有做太多功课,就冒然的对别的行业下结论,做投资。但大多数聪明人的投资表现并不好,还不如傻傻的把资金放在指数里面。

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油价跌了,各行各业的人在网上热烈地展开对油价未来一两年走势的讨论,并积极下注抄底。尽管99%的人和石油工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从未见过黑黑的石油从井里喷薄而出,不懂原油,炼油厂和成品油的概念, 不懂WTI, Brent Oil 的区别,不懂得沙特,委内瑞拉和俄国产的原油质量和开采方式的区别。

还有一个例子是银行股票。多数人对银行的盈利模式和财务报表一知半解,只想简单的看看市盈率,分红收益率就来挑选银行股票。他们不知道银行的各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做账方式,不知道银行操纵坏账计算的各种花招,幻想着可以简单任性地收钱。这类投资者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被剪羊毛,损失惨重。现在又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为什么人们总爱把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投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这里有一种“邻居的草更绿”和“老婆是别人的好”的心态作祟。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行业,对于里面的风险和问题都看得比较清楚,产生审美疲劳。而对别的行业可能的巨额回报产生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对其风险视而不见。

再往深里面挖,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大家都有不劳而获,迅速寻找捷径的心态。如果此时遇到一个有意无意的骗子,给他推销一个不熟悉行业的可能的巨额回报,寻求捷径的心态就会让他丧失对风险的客观态度,甚至就像鸵鸟一样把脑袋埋到沙子里面。

为什么你要只投资你懂的东西?很简单,设想一下,你跟风投资了一只你不懂的股票,有一天股价突然暴跌,你会怎么办?股价和公司基本面的偏离,市场上时常发生. 如果你对这支股票,这个公司,这个行业有深刻的理解,你可能会放手不断逢低吸纳,不慌不忙。如果你是一知半解,就会开始恐慌,就会寻求他人的心理安慰,直到损失实在太大,撑不住了,不得不割肉。

当你能够高度自控,把自己大部分的投资老老实实限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公司内,限定自己能力的边界,你就比99% 的投资者的起点要高了一大截。否则,你和去拉斯维加斯玩老虎机的赌徒没有任何差别。

王川: 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一)从特斯拉的崛起谈起

本文最初于 2017年6月8号发布于笔者的公众号。


(1)

过去两年一直订阅我的公众号的读者都知道,我写过一系列关于特斯拉的文章: (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

王川: 2018, 汽车工业的我靠时刻 (二)

王川: 关于特斯拉的十三个 FUD (恐惧,不确定和疑虑) 的反驳 (下)

王川: 关于特斯拉的十三个 FUD (恐惧,不确定和疑虑) 的反驳 (中)

王川: 关于特斯拉的十三个 FUD (恐惧,不确定和疑虑) 的反驳 (上)

王川: 为什么传统汽车厂商大多很快会倒闭?

王川: 特斯拉推出能量包,躺枪的却是核电站?

王川:2017年, 特斯拉将敲响石油工业的丧钟

公开数字显示,到五月十五号,华尔街上做空特斯拉的股份高达三千一百六十万股,这个数字比年初略有下降。从2017年初到六月七号为止,特斯拉股价从 217 上涨到 359, 空头亏损高达 65%,亏损金额高达四十多亿美元。(提示: 笔者持有特斯拉股票,在此无意预测特斯拉股价未来走势 ).

华尔街做空特斯拉的机构投资者,其代表性的做空逻辑主要不外乎:

特斯拉还在亏很多钱。

2. 估值太高。

3. 汽车巨头很快会轻松灭掉特斯拉.

4. 马斯克是个大忽悠大骗子.

做空基金的操盘者,大多是 MBA 毕业生,在他们对金融市场的大脑模型里,一个不断烧钱不断亏损不断融资而又高估值的企业,百分之百是骗子和泡沫。这种坚定的信仰是如此之执着,容不得任何别的角度的理解,即使再多亏损也不罢休.

有诗为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执念在人间.

可惜他们不愿意,也更不会深刻学习领会,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知道了第一性原理,就很容易做到吗?
要想做到,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困难?
做到了后,会给你带来什么具体好处?

(2)

在阐述第一性原理之前,先看看下面这张图,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这是一只鳄鱼,它早已习惯了解决所有问题的普适方法: 狠狠地咬。这在过去一亿年里屡试不爽,它的大脑模型里没有别的概念和方法,终于,它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对手:人类创造的钢铁机器,怎么咬也咬不动.

这只鳄鱼还不够勤奋努力吗? 作为有着悠久的一亿年历史的物种,和只有二十万年历史的智人相比,它难道不是早早地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图片

但是,想要劝说鳄鱼,改变大脑的思路,不咬,而用别的方式操控机器,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看过我的这篇文章

王川: 论投资的十大矛盾 (三) – 经验的重要和错误套用经验的矛盾

里面提到, 澳洲的棕色甲壳虫由于认知系统先天的缺陷,误把棕色啤酒瓶当成母虫而试图与其交配,怎么拉也拉不动.

经验主义多数时候是有益的,但矛盾的是它也是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最大障碍之一。有谚语称:“如果你只有一个锤子,万物看上去都像钉子”。

以前越成功的人,他的所有知识储备,认知体系,都是围绕过去成功经验搭建的. 没有系统地,有意识地,高强度地,多维度地修炼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造不出锤子之外的新工具,即使意识到要改,要真正自我突破经验主义的桎梏,难!难于上青天.

(未完待续)